2023年摆渡人读后感(优秀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摆渡人读后感篇一
爱的能量无限大,爱让孤独懦弱的迪伦变得坚强勇敢,让没有血肉的崔斯坦有了血肉之躯,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十五岁的单亲女孩迪伦与母亲疏离,在学校里被捉弄、被排挤,她的世界是一片荒原。她决定去寻找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废墟之后,她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她看到山坡上坐着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她的摆渡人,也是她一生的贵人——崔斯坦。崔斯坦保护着迪伦,带着她穿过了荒原,到达了另一个世界。在途中,两个人都被对方的善良正直所吸引,他们相爱了。但这份爱难以实现,迪伦忘不了自己的摆渡人,忘不了那个在她的世界里掀起惊天骇浪的大男孩,她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荒原,去寻找崔斯坦。她需要他!
经验丰富、勇敢无畏的崔斯坦是一个灵魂摆渡人,当他的灵魂渐渐变得冷漠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单纯且会无条件地关心自己的女孩。其实崔斯坦的内心也有一片荒原,迪伦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崔斯坦的荒原,她的笑容给荒原印上太阳,她问不完的问题给荒原画上青草,她的举动给荒原种下鲜花,她的声音让荒原传来了鸟叫与蝉鸣,她把崔斯坦的内心荒原变成了春天的样子,迪伦成为了崔斯坦的摆渡人。他也需要她!他们一同来到了火车废墟中,迪伦钻进了自己的肉体,她重生了!在隧道外,她看到了崔斯坦,那个让她值得用生命寻找的贵人。
合上书,我喜极而泣。崔斯坦是迪伦灵魂的摆渡人,迪伦是崔斯坦生命的摆渡人!因为你需要我,我们对命运有了思考;因为你需要我,荒原般的生活重新焕发生机;因为你需要我,互相拥有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因为你需要我,携手来到了崔斯坦曾梦寐以求却又求之不得的世界——人间。
如果你有一片荒原,谁会是你的摆渡人?我想,那心灵的摆渡人,是亲人,是朋友,是我们需要的人,是给我们温暖的人。没有他们的陪伴,我们很难走完自己的人生之旅,也正因为有他们,我们内心的荒原才会变得生机勃勃。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保护灵魂的摆渡人,在爱一个人时,我们被需要,我们因担负责任而强大,呵护着所爱之人的灵魂,引导他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如果在生命中,你幸运地碰到了那个摆渡人,请珍惜,那是你一生的贵人。
摆渡人读后感篇二
今晚最终把这本书看完,心里有种温暖的感觉让人又相信了感情。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场展现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敏感而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活让她显得沉闷而又烦躁。这样一个女孩好像以往都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普通。然后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或者说本书还是一部非科学类的书,是的,出现了人死亡后的灵魂。
在列车意外脱轨中死去小女孩的灵魂在黑暗中看不见任何光亮,她不明白自我已经死去,挣扎着爬出列车,然后她看到了唯一的一个人,来带领她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的人----摆渡人。摆渡人一路上带领着小女孩的灵魂翻山越岭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回避着女孩各种问题,不愿直接告诉女孩已经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身体奇怪的表现,逐渐理解了肉体已经死亡的事实。情窦初开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难中渐渐喜欢上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她情真意切的关心与信赖,逐渐唤醒了摆渡人几百年来内心深处麻木的情感。然而,摆渡人的工作决定了当他送女孩到达目的地后,他将再也不能见到女孩。
人性的回归,能够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感情的力量,能够让人战胜恐惧。以往自卑,软弱的小女孩开始变得勇敢而坚韧,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现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我,为了自我内心真实的愿望,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以往阅遍人间生离死别几近麻木的摆渡人,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心灵深处对生命的认知,对完美的向往,对生活的热情。最终人性的伟大改变了命运,应对未知的恐惧,女孩与摆渡人勇敢的选择了即使灰飞烟灭也要在一齐的决定。他们一齐回到肉体死亡现场,然后奇迹发生了,他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类,能够如愿以偿的生活在一齐。
阅读《摆渡人》,更像是跟随主人公历经一场关于心灵变化的历程。灵魂的摆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某种程度上,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摆渡人读后感篇三
前两天说过,要把读书的习惯重拾起来,灵魂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一本书治愈不了的,那就先从灵魂的书开始读起把。利用闲暇的时间,读完了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妥妥的行动派。
和所有的小说一样,《摆渡人》也是从爱情入手,一句经典语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很好的诠释了这份爱情。除了爱情,还有摆渡主题,救赎主题,宿命论主题等,“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在命运的荒原上,迪伦和崔斯坦的相互扶持,在生死临界点的一次次选择,理性的情感的一次次碰撞,为了爱人的一次次勇敢地付出。荒原如同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荒原上,期间有艰难险阻,有妖魔鬼怪,但是我们的心情美丽与否,决定荒原上的凶险程度,正印证了那句话:你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安全屋固然安全,但是并没有人要一直守在那里,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终点,有方向,需要一次次在路上,纵然前路凶险万分,但是正是这种惊心动魄,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当灵魂回家之后,为什么能够折返的传言一直都有,却大多数人却依然选择留在那里,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冒险去尝试,去改变,害怕那失败之后的魂飞魄散,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想,尝试了,成功了,便是值得。在理性和情感一次次碰撞之后,迪伦和崔斯坦都选择了情感,他们成功了。因为相爱,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灵魂的摆渡人,救赎了自己的爱人,玛丽苏式的爱情,玛丽苏式的结尾。
只是结局似乎优点太圆满了。作者过唯心,太偏重于强调救赎的重要性,或者过分夸大了爱情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之相比,个人倒是更欣赏最近在追的《归去来》(一部披着反贪外衣的爱情剧)中宁鸣的态度“我享受就够了,有望无望并不重要,因为,一切深爱,其实都是自我完成!”努力了,也许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成果,付出了,有情人未必在一起。毕竟”七分靠打拼”还有“三分天注定“,认真去做,无问西东,最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在一起,交给命运,付出了就不后悔。
摆渡人读后感篇四
《摆渡人》,英国作家所著。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父母离异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儿独自一人坐火车去见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然而,火车却出了事故,当小女孩醒来时他发现他是这场事故的唯一幸存者。小女孩是火车失事的唯一遇难者。他走出了隧道,由灵魂的引导者崔斯坦带着小女孩儿,应该说是小女孩的灵魂行走在荒原相依为命十几天去了天堂,最终又返回生界故事。
克莱尔的文笔细腻唯美,读起来不忍释卷。故事心惊动魄,情感真挚让一个虚构的爱情饱含真实人生的况味和隐喻。
故事中的人物,迪伦和崔斯坦,这一段时几天的荒原之路上只有他们两个人于是产生了爱情。男孩儿把女孩儿的灵魂摆渡到另一个世界时。女孩儿因为留恋男孩儿,于是找到回荒原的'办法,与其再次相见。这个故事颇有一点惊心动魄,一丝灵异的感觉,但是这本书里的字里行间透出了我们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初走光荒原,崔斯坦是他的摆渡人,而再次返回时,没有了摆渡人的小女孩儿靠的是自己强大的信念和信心使她充满了力量。前途是一帆风顺还是处处是狼豺虎豹?不知道。能否找到他?不知道!如何面对恶魔的吞噬?不知道!只有自己对男孩的一片痴心。有了勇气,就有了一切,剩下的,交给命运就可以了。
但是就按年龄来说,崔斯坦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而小女孩只是她摆渡过灵魂中极其普通的一个但是没有了小女孩,他只有重复着毫无意义的百摆渡生涯。他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命运,是谁托付了这个宿命给他。他不敢想象,不敢尝试,恐惧,以至见到了小女孩除了惊喜就只有遗憾。表面上他依然是那个温和,单纯,忠诚,尽职的,灵魂摆渡人,可他的心却早已随小女孩而去。爱情的滋生是他始料未及的意外,令他充满了矛盾。尽管这份感情让他心动不已,但他没有勇气走出荒原,更不敢踏入天堂一步,他只能将对爱的渴望强压在心底,他把所有与他她有关的美好往事封存于记忆中,继续自己的漫长余生。
迪伦用自己的灵魂真切地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和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和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赎来自与心灵的自我成长于非凡勇气。
读完时,这本书就像还有续集似的,让人回味不已……
摆渡人读后感篇五
忘了是哪一天,反正挺早了,摆书摊的小哥又来到学校。我路过没事去瞧瞧,只是瞧瞧,不打算买,毕竟有点小贵,一本不太厚的书就赶我一天的饭钱了,再说许多书图书馆都有,即便个别的没有,那就有啥看啥,也无所谓。于是我挺着只看不买不要脸的精神行走在书摊前,目光照亮了每一本懒懒地躺着的书,目及所处,全是好书,真想全带回家,奈何钱包那么瘦,根本带不了。算了,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于是我买了这本《摆渡人2》。
咦,不是说不买的吗?怎么还是买了,呃.....不知道。
《摆渡人2》的故事继续《摆渡人》第一部,女孩迪伦的灵魂和她的摆渡人崔斯坦打破命运的安排,产生情意,逃离荒原来到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俩人成了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本以为生活的康庄大道已经为俩人铺开,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可事实并非如此。恶魔逃离荒原,杀害现实世界的人,俩人看不到对方就会异常痛苦,迪伦的母亲排挤崔斯坦等等,违背命运安排的俩人显然并不轻松。与此同时,另一位摆渡人苏珊娜看到了他们逃离荒原,心生向往,因此她欺骗了由她引渡的灵魂杰克,也来到了现实世界。好景不长,命运的审判者骤然降临,冷酷的对他们下达了判决,摆渡人,如果你们能弥补自己所犯下的错,把人世间所有的恶魔除掉,我允许你们生活在人世间,否则你们也会变成荒原上极其丑陋的恶魔。
于是两个摆渡人和两个被引渡的灵魂踏上了赎罪之路……
崔斯坦和苏珊娜的故事大致相同,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弥补了罪过的两人,一个被留在人世间,另一个连同被他引渡的灵魂变成了荒原上的恶魔。相同的案例,不同的判决,作为小市民的你不禁要问一句,“审判官是不是收钱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凡事不能只看表象,而是要紧紧抓住表象之内的那根芯,每一次的行动都有动机作为前提,明白了事情发生的动机,也就找到了事情的症结所在。崔斯坦与苏珊娜逃离荒原的动机全然不同,一个是为了心爱的迪伦能够复活,弥补她没有见到父亲的遗憾,更是为了两人伟大的爱情;一个是为了自己能到人世间走一遭,尝尝成为一个人的滋味,同时被其引渡的灵魂杰克不甘年纪轻轻就死亡,于是两人各怀心机,相互利用,逃离荒原来到现实世界。
从他们的动机可以看出,崔斯坦是无私的,是舍己为人的,苏珊娜和杰克更多的是自私,贪婪。这样我们便明白了命运的审判官并没有“收钱”,反而非常的公平公正。
摆渡人读后感篇六
你陪我走完我心中的荒原,我为你放弃我心中的“安全屋”。来时我还是需要你保护的小女孩,而当爱来临时,我变得强大,感谢你让我找到面对“魔鬼”的勇气。我想,故事里是我心中真正的爱情:纯真的爱、勇敢表达爱、勇敢追求爱。我庆幸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给了我相信爱的勇气。
向死而生,渡人即渡已。那荒原上的艰难险阻,便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当你足够坚定,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心魔,便可以向死而生。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我们都需要朋友,也许你认为自己很强大,能够帮助别人走完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路,但是你未必可以走完自己的路。人成长的过程非一人之力可行。那么,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又会是你的摆渡人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摆渡者,每个人也可能是别人的摆渡人。
你的未来,全都写在你内心最深的渴望里,这些渴望所散发的能量将会满足你所有的期待。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禁锢我们的从来不是有形的枷锁,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赎,来自心灵的自我成长与非凡勇气。
摆渡人读后感篇七
在踏上寻找父亲的那列火车前,迪伦的生活孤独而混乱。母亲的琐碎唠叨,好友凯蒂的转学,一帮同学的冷嘲热讽,以及脑海的荒诞梦境来断闪过,使她看不到任何希望,压抑到无法呼吸,于是他开始想念父亲,想念自己成长道路上缺失的那份温暖与陪伴。所以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出发,渴望改变的感受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无论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迪伦都愿意去尝试和寻找,不幸的是,列车出了意外,她的灵魂被迫离开了自己在车祸中变得支离破碎的身体,开始走向漫无边际的荒原。
小说中这样写道:“她一边低声啜泣,一边转身面对荒原,渴望发现一丝文明的痕迹,免得她重回隧道。就在这时,她看到了他。”没错,他就是迪伦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上帝帮助孤若无依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为每个灵魂安排了一个摆渡人,陪伴他们一起走过这段艰难的路途。崔斯坦的笑容第一次令迪伦感受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就好像无伦发生了什么,他都会陪伴在她身边,不离不弃。他们一起躲避恶魔的利爪,艰难的携手走过泥泞的沼泽地,他们从彼此陌生到相互依靠,一切的温暖在危险的荒原中显得那样弥足珍贵。
可是,再远的路途,终有离别。迪伦终于来到了天堂,那是传说中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然而对她来说,失去了崔斯坦的陪伴,天堂不过是座荒凉的城堡。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华美的生活,也抵不过崔斯坦一个温暖的微笑,有他的地方才是天堂。于是,他推开天堂之门,重回到那片险象迭生的荒原,只为了找到崔斯坦。每当迪伦安全到了一个小屋,我都会默默的想:迪伦,就在这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险了,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是迪伦依然无畏地继续向前,最后他们终于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碍,返回人间。最后那句“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的温暖让一切都变得值得。
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完美地诠释了爱的含义。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你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的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许这个问题离我们很遥远,可是人生就是充满了未知。有时候会想,当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会不会出现别外一个世界,来弥补我们这一生遗憾呢?答案当然不会,与其去选择,不如生活得不留遗憾。最让人感动的,当迪伦穿过那面墙时,她的摆渡人却不见了。迪伦用尽所有力气摧毁这堵墙,让自己重新回去,他成功了。受尽危难,她终于和她的摆渡人一起穿回到了出事的那辆列车上,面对选择,迪伦选择了爱,用她的执着得到了幸福。
那么,也请你怀揣着爱与勇敢前行吧!每个荒原的转弯,都会遇到你的摆渡人,因为你的摆渡人,来源于爱,存在于温暖。
摆渡人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个有关于生与死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迪伦和单身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不过她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很好。
学校里她也不受欢迎,唯一的好朋友转学离开。书中说迪伦是一个内向羞涩,做事一板一眼,沉着勤奋,但不是很聪明的人。也许她在学校不被老师同学所理解,和她这样的性格有关。
所以她很渴望从在另一个城市的父亲那里得到些许安慰。但去往父亲城市的那列火车出了事故,而迪伦的故事此刻拉开了帷幕。
令女主公处处受挫的雨天让这个世界变得模糊。
迪伦似乎是幸运的,因为她是事故中唯一的幸存者,她见到了男主人公——崔斯坦,一个灵魂的摆渡者。
跟着荒野中唯一的“活人”崔斯坦,迪伦心中的疑惑越发的深。终于,她知道自己才是在事故中死亡的那个。虽然难以接受,但她勇敢面对。
接下来就是同恶灵的对抗,他们拼命的想要在白天结束前赶到临时屋,可即使这样,也无法避免的与恶灵恶斗了几场。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处处会遇到“恶灵”,他们想要把我们变成成员之一,壮大他们的队伍,拉更多的人坠入深渊。
懒惰、贪婪、拜金、逐利、好色、自私······
迪伦有崔斯坦的保护,一次次从恶灵口中逃脱。我们虽然没有灵魂的摆渡人,却有老师的教导、家长的嘱咐和同学朋友的监督。
如果人心本恶,那好的书籍和良师益友就是驱除恶的净瓶。
如果人性本善,那好的教育和自我约束就是阻隔污染的保护伞。
也许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认为大家都在做,那这件事就一定是对的,或者干脆不思考对与错,盲目的随大流。就如之前的抢盐事件。
但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要有判断能力和敢于抗争错误的魄力。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
故事几经波折,迪伦和崔斯坦终于度过了所有难关,崔斯坦完成了他的任务,迪伦被护送到了该去的地方,本来是该结束的时候了,但女主人公没有屈服于安排。
她离开了死人应该呆的地方,回到那片荒野寻找崔斯坦。她决定要和崔斯坦一起回到原本的世界去。
他们成功了,虽然代价是牺牲了崔斯坦又引导的一个灵魂。
大概世间事就是这样,并非那么公平,所以要想成为不被炮灰的主人公,要靠自己努力。
迪伦放弃荒野终点的安逸、平静的生活。她一个人踏入满是魔鬼的荒野,在没有崔斯坦保护下一个人战斗,她胜利了。她坚定的意志和改变陈规的决心让她活了下来。
创新很可能意味着打破一套运行很久的旧规,惯性不止存在于物理方面,人的心理也是有的。所以要抛弃旧的,接受新的,必定坚持,因为让人们消除心理的惯性需要时间。
崔斯坦也许从没想过他可以像正常人,像他摆渡的那些灵魂生前那样活着。是迪伦最终让他冒险一试,结果是人们的乐见其成。
故事结束在迪伦被救生员放在担架上看到崔斯坦,他们彼此微笑,崔斯坦说:“我在这里。”
故事虽然结束,但他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欢笑悲苦,他们将共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