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优质13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的心情、思想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读内容,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怎样写一篇令人满意的读后感?这需要我们全面把握书中的主旨和感受。以下是一些经典读书人分享的读后感,或许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一
第1页。
2013-4-8。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
(1)纹理。
(2)礼乐制度。
(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文化现象(2)种类:
政教改化:有组织,强制的政教风化:有组织,并非强制的教育感化。
4、孔子在中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1)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思想基础?
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
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确立了道德谱系的阿基米德点(2)孔子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构。
a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基本状况b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仁。
孔子的道德是建构在自觉意识和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
(3)如何理解孔子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奠基1春秋以前的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依靠外在强制的道德已经丧失其社会整合功能。
2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人类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理崩乐坏,道德急需重新建构。
3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将道德由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在的情感自觉,即道德必须建构在一种自觉的个人意识基础上。
4同时这种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道德正是建构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使它具有了道德展开的起码前提。
三、什么是文化。
(一)定义。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患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符号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数。
第四章。
一、定义。
即指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广性所得以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
二、内容。
1半封闭的温带大河大陆型区域地理2建立在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农业生产方式。
(1)夏商周的原始协作式农业经济。
(2)秦至清的家族式小农自然经济。
3与上述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宗法组织。
(1)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分封制。
(2)三代以后的宗法君主制分封制。
中国在二级群体中获得社会性满足的顺序:伦理——法律——宗教。
一、物态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特点:1创造性。
2时代性。
物态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进步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峰时期是宋朝,中国古代文化的隆盛时代是隋唐;
3民族性。
(一)生产1农业。
(1)基本情况:中国古代农业南北经济分界线:秦岭——淮河。
(3)农业生产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平1。
第2页。
2013-4-8。
1:54:57am保守。
忍耐。
2手工业。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手工技术文献。
家庭手工以纺织品生产为主3商业:单向性的朝贡贸易。
内敛式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的四民分业是士农工商中国古代抑制商业发展的原因:
第二,商业的发展导致的贫富悬殊与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传统相冲突;
第三,抑制商业也与以农业为本位的古代文化生态息息相关;
第四,中国传统世界观对经济人生得消极态度也导致了对商业的抑制。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不贱视商业的王朝是元朝。
(二)生活。
1、衣服。
(1)基本情况。
b华夷之别,交领右衽。
c尊卑之别,长衣配饰(3)当代社会中的服饰。
2、饮食。
人类饮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进餐时间的规律性。
第三,等级性和平均主义观念相辅相成;第五,中国文化的早熟而不成熟。
第三,社会关系上以血缘代替业缘;第四,文化人格发展的口腔期固着。
3、建筑。
(1)传统建筑概说。
世界建筑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伊斯兰和中国。
中国建筑的三层式被称为天地人。
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体现传统价值观的?
第二,祖先崇拜的宗法制文化传统;
第三,极强的守恒性;第四,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4、社会交往。
黄帝——轩辕氏|:车子的发明者中国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1)社团生活的缺失。
(2)社会公德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的缺乏(3)社会伦理的家庭化。
(4)公共空间的权力化、等级化。
第六章。
一、制度文化的定义: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组建的各种具有外在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特点:
1、时代性。
2、客观性。
3.、强制性。
1、科举制度。
b战国时代:客卿制。
c帝国时代。
察举也是汉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d共和时代:选举。
(3)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a使权力资源的分配有序化,减少了社会动荡;
b维护了大统一的政治格局,强化了中央集。
第3页。
2013-4-8。
1:54:57am权统治;
c传承了中华文明;
d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
2、法律制度(1)定义和特点。
(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
b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护改革;(历代王朝的各种改革称之为“变法”)c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d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决定作用;
e重刑轻民,民事、经济法律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f立法、司法与行政统一,行政干预司法;g以实质正义代替程序正义。
《唐律疏议》——把儒家思想法律化。
一、行为文化定义。
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二、特点:
1、大众性。
2、民族性。
3、地域性。
4、非强制性。
三、行为文化元素概述:仪式。
(一)定义与特点。
1、定义:仪式是指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且为人普通接受的一种行为方式,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2、特点:(1)神圣性。
(2)话语的神话性(3)象征性。
(4)高度的形式化。
(二)节日。
1、节日的本性(1)节日能让人在一个非对象化的时空中自由地舒展开来。
(2)节日体现了一种活生生的时间节奏。在中国,仰韶文化时代是森林休耕,龙山文化史灌木休耕;春节在中国已经有至少三千年的历程。
(3)作为生存时间与体验的节日,总是会有些不寻常的交汇和新鲜经验。(4)节日还具有一种重新创造世界的神圣氛围。
2、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些特点?(1)根植于农业文明。
(2)祖先崇拜的宗法制特征(3)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4)非人格化特征。
第八章。
一、定义。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等。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二、特点:
1、精神性。
2、先验性。
3、超稳定性。
三、中国心态文化的特点:人文性。
1、这种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
2、这种人文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神本主义;
3、与此相关的就是中国人对伦理的过度重视;
4、非科学性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兵、农、医、艺。
唐代佛教唯识宗哲学消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思辨性太强。
1、与商周巫术文化传统的没落有关;
2、长期的小农生产的经验论导致了实用理论的顽强保存;
3、宗法血缘导致了人际关系异常突出,阻碍了纯粹理性的发展;
4、先秦时代的社会大变动决定了当时中国人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思形态。
(一)社会心理。
第4页。
2013-4-8。
2、乐感文化。
从文化模式来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也称爱感文化),基督教就是这种文化的表征,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类型:伦理型特点:
a、特点:饕餮纹,人兽共生。
b、美学风格:李泽厚称之为“狞厉的美”(2)雕塑。
特点:与绘画有关:一是平面性,二是彩绘(3)书法。
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4)绘画。
特点:一是散点透视,二是遗貌取神文人山水画以宋元时期水平最高(5)音乐。
中国音乐的主流是无音节体系(6)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是京剧和昆曲。
特点:程式化,虚拟性。
程式化:程式指的是前人戏曲艺术经验的凝固形态、程式化就是在戏曲表演中以故常为法度的一种普遍倾向,是对前人戏曲经验和已有格局的蹈袭和俯就。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的文化领域经学:训解和阐释六经及其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压倒的一切的学问,成为古代社会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近代以来在物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心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五四运动”。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二
语言是区别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作为社会性的人所特有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无疑要融进当时人们社会生活所特有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受当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物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反过来,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最重要工具,还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需要,文字的出现成为必然,众多古文明的文字都是以象形的形态出现的,汉字也是由象形发展而来,从今天发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到现在我们使用的简体字,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表意文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汉语蕴含了厚重的中国文化,首先表意的汉字其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人文性,从象形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生活中各事物的观察能力及其活动所涉猎的范围。指示、会意、形声字更体现出古人丰富的想象、高度发达的思维以及对事物现象的分类等。如汉字中“示”部字之多,可以看出先辈对祭礼的重视,这是当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的见证。
汉字这种独特的结构和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还造就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或者说是书法文化。书法的背后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文化心理和高远空灵的意境美。不单书法,包括绘画艺术,诗歌都追求这样的境界。中国的诗歌对语言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打破了现代的汉语语法规则,或者说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语法体系不适合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土壤。如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是完全不讲求语法中的构词规则的,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下形成的,通过逻辑分析是不能理解其本意的,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很难完整地理解成语、典故、俗语等。如“足下”、“染指”背后是一定的历史事件,不了解这些故事,就不能理解这些词语。西方的“不和的金苹果”、“阿基琉斯的脚踵”背后是古希腊神话,单通过字面分析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中国的语言重神不重形,这与中国的`表意文字,中国人的悟性思维、重语感不重逻辑分析是分不开的。在当代的国语教育中,西方的语法体系占据了话语霸权,对语句进行解剖式的语法分析,使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语文传统丧失了其生存的价值。在母语教育中应根据汉语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感悟应重于语言分析。理性的分析会丧失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各民族的语言不应该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是它们背后的文化、思维方式等。我们不要把西方的语言语法套用在汉语中,这样只会导致汉语的混乱及其活力的消减。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
我也是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啊。
《中国文化概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先生的力作,这部著作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书名并不太象一部学术专著,不过即使写成“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是不容易的。“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不认识字的人,可以说是没有文化,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关于文化的定义,据国内外不同资料统计,有说一百种,也有说二百种,总之,至今没有一个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
此书取名《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有所不同。后者是按照顺序,阐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其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的文体内容、核心、类型、特点、理想人格、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基本精神,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以至尊先五,重传统的社会习俗,书中都分别立专章进行论述。各章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书经纬成文,论史结合,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四
这次要说的是《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我们专业的专业书籍之一,如果作为同等学力的考生,这本书是加试科目之一。此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总体,它的总体特征、基本精神等。首先要澄清和说明的就是本书的“文化”概念,这个词是我们人类学和最重要概念了,内涵非常丰富,现如今以有一两百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了,所以首先要明晰的就是此书关于文化的定义是如何。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传承和实践着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组织方式及其产品。从这个定义来看,文化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此书也将文化分为三个方面: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但是从本书的论述结构来看,本书的内容其实采用的是更狭义的文化概念,更偏向与泰勒的经典定义:“文化是一个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所以本书诠释的中国文化是偏向于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信仰、道德观念等这类精神心理层面。首先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是:农业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制度。然后引申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1、重伦理、倡导道德之上;
2、重和谐与融合;
3、重实际、追求稳定;
4、重理性与人文教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以及礼制精神。需要解释或者说是和我原来观念不一样的是这里说的中国的人本主义精神,看此书之前我从未将此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其实更重视集体观念,但是这里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始终围绕着人,重人事而轻鬼神,不像西方有个上帝高高在上,也有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关注百姓的人伦生活,从这几方面来看还是说得通的。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偏重辩证思维、直觉思维和中和思维,价值取向偏向: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
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
3、物质和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
4、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说完总体特征,第二部分是为分论,为本书的主要环节,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泉:儒、墨、道、法、兵以及佛家,还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学、审美教育、科技,内容广泛,其中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精髓也说得不错。呈各流派相互吸收借鉴的趋势,古人处不同的境遇或者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宿,这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追求功名利禄,需要积极进取的时候有儒家,遭遇失败或者需要退隐山林的时候有道家的清静无为;思考死亡、望及来生的时候有佛家。
第三部分算是从纵向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其中要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杨朱“不拔一毛”的个人主义,也有主张听从内心感觉的人文主义,无鬼神的唯物主义等,其实中国文化中各种观点和见解很多,只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了而已。然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如自然观方面: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好了,顺应自然,但这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主客部分混为一体,从而缺乏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动力;西方文化更偏向对自然的征服,自然与人类,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所以更容易发展起来科学精神。但在过度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今天,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又散发出了它的价值,这也是中西文化相互借鉴的价值。然后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文化更为强调“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这给中国人带来了人与物、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境界,但也由于缺乏两极对立的思想,不走极端,导致了对罪恶感与灾难的感悟认识不如西方深切,对美、善、光明的追求不如欧洲人执着。中国文学也悲情不深,寂寞感不强,悲剧都常以“大团圆”式结尾,诗歌乐章也少有突破平衡、悲喜双用的结局。西方两极对立带给我们的是无穷进展、执着追求的精神,但也有其弊端,所以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更显其价值。
看教材书籍就是内容丰富,观点非常繁多,因为它本来就是浓缩的文章和观点了,确实也不能在这区区一两千字就能详尽其妙处,只能尽量着其精彩之处以及新观点而论之。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五
疫情期间通过读程裕祯先生的《中国文化要略》,感觉里面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于中国文化分析也较为全面,从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讲述中国文化,简明而又富有逻辑,给人以一目了然、恍然大悟之感。
以前从来都不敢对文化妄自评论,觉得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觉得自己不敢望其项背,连皮毛都不敢沾染。但是通过阅读和了解,反而觉得文化离我们很近很近,甚至可以说文化就是我们本身。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简明的文字,把中国文化概述出来。在书中提到,中国文化有这样三个特征:1、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中庸;3、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文艺复兴以前西方人民基本上都视神为天物,顶礼膜拜,虽然中国古代也信神,但是中国人信得程度远远不及西方人那般虔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政权从来都没有和宗教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的一大不同之处。再者,在中国对人的'作用的强调也是古已有之的,甚至有“人定胜天”之说,即使是骂天者也不乏其人。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还是相当突出的。
中国文化的和谐和中庸则无需多论,孔子以来的儒学让中国文化保留了这一独特的特征。从古自今的中国人都是如此,不仅是儒学时代,就是当代和现代,中国人一直都在追求和谐和中庸,如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即使是冠上了社会主义的头衔也还是“和谐”的。而中庸却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追求的一种境界,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等词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中国几千年的史书中都有告诫人民做人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畅游在华夏文明的海洋,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寄托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美好愿望,汇集成一条有生命、有温度的历史长河。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继承中国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和传承华夏文明。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七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本书是弟弟强烈推荐的,买了较久,书的印刷和装帧都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书名给人一种距离感,对于我们来讲,中国文化深层结构这种问题好像深不可及,实难理解,我们也总是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很少自己主动深刻地进行反思,直到今年跟弟弟闲聊中再次提起才开始潜心阅读,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在读完本书后,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不能透彻的理解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所以说一下看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首先从人们口腔期的个人单薄感和浑然不顾及陌生人的身体动作与情绪反应这几个问题所开篇,并且由此举了很多在国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逃离感,并且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我想是因为作者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发掘出来后,让我们认清了中国文化深层的劣根性,当自己的丑陋被自己看清后,自己都会讨厌自己,让我们觉得是时候改变了,但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反思的不够深刻,中国人对“人”的定义是放在“二人”的关系中去定义的,而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所以我们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想要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去看下别人便知道了,别人永远是评价自我的标准,所以便无法深入的进行自我的反思。
更好的认识自己。“人者,仁也”,“人”既“二人”,作者以此来总结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可以对任何一方下定义,这就注定了中国人“个人”状态的不发达,而书中讲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不发达有关,中国历来以和为贵,由和气生财等熟语中我们就很容易看出,有时我们会为别人牺牲个人,就是为显示一种友好,以达到人际中的和谐。在这种“和”文化的熏陶下,也使得人失去了个性,有时甚至到达委曲求全的地步,不敢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它造就了一种将自己贬低才能获得社会称许的'倾向。追求自我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决定自己要去干什么,我们永远想着像其他人一样活着,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他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我在这个文化深层次下的真实状态,让我不断地反思,我离“自我”的距离还有多远。
虽然作者整本书都在讲每个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一一剖析后,使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但作者一针见血的描述让人叹服,那种深深的逃离感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一个医生一样对病人的病理进行了分析诊断,引发我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去做。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八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识记:(1)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文化传统的定义。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2.领会: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第一章。
(一)中国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1.识记:
(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2)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2.领会:
(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光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
(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领会:
(1)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天下”观念。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2.应用: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1.识记:
(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看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2)古代的“九州”。
《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青、徐、扬、豫、梁、雍九州。2.领会: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自然环境。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第三个因素是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第四个因素是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3.应用: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
(四)古代区域文化概况1.识记:
(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把“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即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限。
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2.领会: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领会: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p28。
(六)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1.识记:
(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p29(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2.领会: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p323.应用: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硬影响。
第二章。
(1)新石器时代。
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3)三皇五帝的传说。
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五帝: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1.识记:
(1)敬授民时。
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括的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2)夏、商、周的年代。
夏: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商: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前771年。
2.领会:
(1)夏、商文化特点。遵命、近人、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出土商朝。
(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三)春秋时代的文化创造1.识记:
(1)百家争鸣的特点。九流十家(2)重要极佳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管仲、吴起、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阴阳家:邹衍。名家:邓析,公孙龙、惠施。
2.领会:各家思想的特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道家: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个体精神解放。法家:以杀去杀,以刑去刑。墨家: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阴阳家:五德终始,董仲舒天人感应说。
(四)秦汉时期的开拓边土1.识记:
(1)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2)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3)丝绸之路。
2.领会:打击匈奴的后果。
打击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地区的威胁,还引发了西域的打通。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1.识记:
(1)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
(2)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3)察举制。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2.领会:
(1)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的做法的彻底过去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消弱政权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2)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弱干强枝政策。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察举、征辟、考试。
(4)经学的作用及变化(5)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1.识记:
(1)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事成“永嘉之乱”。
(2)十六国。
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3)玄学。
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淡”,清淡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在文化方面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4)般若学和涅槃学。
魏晋南北朝佛家交易的流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道安;后期以涅槃学为主。(5)《神灭论》范缜2.领会:
(1)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和后果。
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深层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士人的不恤国事,奢侈腐败。
(2)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3)开发江南的过程。
(4)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5)南北民族融合。
(七)唐朝开放精神及其影响1.识记:
(1)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2.领会:
(1)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2)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1.识记:
(1)中唐时期(2)古文运动(3)新乐府运动(4)理学。
(5)王安石变法2.领会:
(1)两税法的作用。
两税法的意义绝不止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2)南方经济的高涨(3)市井文化的兴起(4)新党旧党的分歧。
(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1.识记:(1)色目人。
二等人,主要是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2)南人。
四等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回回。
(4)孟德高维诺。
1291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5)八思巴。
喇嘛,忽必烈奉西藏僧人八思巴为国师,又设宣政院。
(6)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
(7)儒户。
可以免除赋税2.领会:
(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2)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3)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4)元朝时期的文人戏剧。
(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1.识记:
(1)利玛窦。
明朝西方教士。
(3)一条鞭法。
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第目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5)锦衣卫(6)税监2.领会:
(1)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3)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4)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重农抑商。
(5)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表现(6)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士大夫的文化活动1.识记:(1)王阳明。
开创王学。
(2)文字狱(3)乾嘉学派2.领会:
(1)明清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2)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3)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要素2.领会: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1.识记:
(1)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2)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2.领会:
(1)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2)农事信仰的文化阐述(3)农耕仪式的类型与功能。
(4)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
(三)农政思想的内涵1.识记:(1)农政(2)勤农观。
2.领会: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1.识记:
(1)市的概念(2)商的概念。
(3)市商贸易的商业活动模式2.领会:
(1)传统市商贸易的文化特征(2)市商贸易以文促销的模式。
(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规范1.识记:
(六)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1.识记:(1)家庭(2)家族。
(3)地缘关系2.领会:
(1)中国家庭文化管理的要素与含义(2)社区文化活动的特征。
(八)传统科技的文化特征1.识记:
(1)传统科技的概念(2)阴阳合历(3)本草之学。
2.领会:传统科技的民族文化基础。
3.应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九)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1.识记:
(1)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与发明时间(2)四大发明的对外交流。
2.领会: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第四章。
(一)宗法制1.识记:
(1)宗法制的定义。
(2)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3)宗法制的特点。
2.领会: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影响。
(二)君主专制及其特点1.识记:
(1)君主专制制度的定义。
(2)君主专制体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郡县制(3)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2.领会:
(1)家天下的含义。
(2)宗法制与王朝统治之间的内在联系。3.应用:分析君主专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1.识记:
(1)科举制的概念。
(2)科举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明经、诗赋取士、行卷、策论。
(3)科举制的特点2.领会: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3.应用:科举制对今天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1.识记:
3.应用:古代法律制度对今天法制建设的启示。
(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特点1.识记:
(1)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2)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2.领会: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
3.应用:通过传统社会礼俗的关系,体会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
(六)皇家贵族礼制1.识记:(1)‘五礼’的含义。
(七)庶族平民礼俗1.识记:
(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
(2)人生礼俗的内容: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五服”(3)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
2.领会: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1.识记:
(1)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含义(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含义(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含义2.领会:
(1)中国古代重体悟的、已经验为基础的只管思维特征。(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内容和特征。
(二)中国传统的治学观念1.领会:
2.应用: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
(三)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1.领会:
(1)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状况及其社会作用。
(2)道教的形成和信仰特征及其与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文化艺术的关系(3)佛教的形成和基本教义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带有宗教色彩的先秦儒学2.应用:
(1)如何看看待原始宗教(2)对道教与佛教的评价(3)对儒学的评价。
(四)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识记:
(1)孔子、孟子、董仲舒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论述(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2.领会: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应用:分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五)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1.识记:
(1)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
(2)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2.领会: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
3.应用: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说明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八)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1.识记:古代教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2.领会:
(1)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2)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
3.应用: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明怎样运用学思结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九)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
1.识记:有关各艺术的门类发展历史的基本常识2.领会:各艺术门类的基本特点3.应用:
(2)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十)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1.识记: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种重要命题。
2.领会: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具体表现。
(十一)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2)尚意追求在魏晋时期各艺术领域的具体反映(3)尊崇自然审美和观念的哲学基础。
3.应用: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六章。
(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领会: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1.识记:
(1)现代中国境内的语言种类(2)语系的概念。
(3)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几个语系(4)汉语七大方言。
2.领会: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
(三)汉语汉字的特点1.识记:
(1)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2)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
(3)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2.领会:
(1)汉语的特点(2)汉字的特点。
(四)汉语汉字的传播1,。识记:
(1)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2)“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3)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蚊子叫什么2.领会:
(1)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汉语汉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五)中国传统的语言观念1.识记:
(1)什么是语言崇拜(2)什么是避讳。
(3)什么是“名实”之争。
3.应用: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
(六)中国传统的文字观念1.识记:
(1)河图洛书说(2)仓颉造字说。
2.领会:评价汉字崇拜和汉字否定的文字观。
2.领会:我国历史上主要的语言文字规范行为。
(八)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1.识记:《三字经》、《千字文》的作者。
(九)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
1.识记:对偶、顶针、回文、析字、复叠等修辞格的概念2.领会:
(十)汉语汉字的民俗。
领会:举例说明几种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项。
第七章。
(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1.识记:
(1)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2)西方欧洲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冲击2.领会:
(2)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刺激、整合与变迁的过程。
(二)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识记:
(1)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2)四大发明、科举制度、儒家学说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1.识记:
(2)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潮。
2.领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四)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识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2.领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九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十
绪论:
(总体)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在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结果。
(广义)人类社会的所有历史活动及其结果。
(狭义)一个民族的繁衍及其形成的物质、制度、风俗和思想的总和。
华夏民族5000年左右的历史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基本特征:疆域:夏商周主要在黄河中游。前221年起秦帝国统一;西汉、唐、元、清诸朝代疆域较大;今天的四邻。
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至隋唐基本为郡县制,开元后行道(方镇)州县制,宋行路州县三级,后又有变化,清朝设省府县。
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华夏族与汉族的起源和命名。
人口:东汉6000多万;唐8千至9千万;宋1亿多;鸦片战争后4.3亿。几次大移民对人口的影响。
地形:多山;西高东低;高原、平原、湖泊等地形的分布。
气候:季风;大陆性气候;类型多样。秦岭和淮河为界。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的产生与繁衍;生产与生活;自然地理状况)。
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适宜条件(由渔猎到农业;黄河和长江农业是几千年经济主干)文化的多样性(利用自然态势的必然性;草原游牧文化、平原农业文化;地域文化(巴蜀丝路商业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山脉与平原,海路与陆路)。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需要.缺少商品交换。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顽强的自然经济模式造就了传统文化。
经济的多元性于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阶级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央专制制度。
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封建)。
(3)、宗庙祭祀制度。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长期的武力专制,利用宗教;经济基础稳固;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由人殉到俑殉)。
第四章。
1.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
礼崩乐坏,战乱连连。前722年起,平王东迁,为东周。春秋300年,战国250余年,刀光剑影中的璀璨文化。
先秦诸子学派纷起,儒、墨、法、道百家争鸣: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基本理念:人爱(仁者爱人)。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基本理念: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李悝、韩非等。基本理念:严刑峻罚治国。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基本理念:尚力,节用,兼爱。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基本理念:主张辩“名”“实”。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基本理念:阴阳五行说。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基本理念:合纵(苏)连横(张)。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基本理念:用兵之道。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基本理念:兼储百家。
农家——基本理念:重农。
小说家——采民风,察民情。
第六章汉语言文字。
1.汉字发展的五个形态:
1、甲骨文。
2、大篆(铜器铭文、石鼓文)。
3、小篆。
4、隶书。
5、楷书(正书)。
2.汉字发展的规律:
1、强调表意性。如由“砲”到“炮”。
2、不断解决繁简适度与符号意义表达的矛盾。
3、不断完善和简化构形体系。
4、在自行发展基础上进行人为规范。简化字。
第七章古代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及落后西方的原因:特点:实用性整体观(天体)。
落后的原因。
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和缺陷。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重政轻技,重道轻器。
专制制度的遏制。
科技人地位低下。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2.青铜艺术的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纹样装饰华美。风格狞厉神秘,造型敦厚庄重。
3.建筑;古建筑分类:宫殿、陵墓、寺庙、园林、民居。
古建筑特点:下封闭,上拓展,环境融为一体。
4.雕塑:雕塑分类:陵墓,宗教,建筑,工艺。
形式:圆雕、浮雕(包括平面减地)、线刻。
5.书法:线的艺术: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书法的形式:正草隶篆。
书法大家与流派:
6、绘画:分类:宫廷画、宗教画、文人画、民间画。
按材质分:壁画、绢本、纸本、其他。
风格特点:工笔、写意。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董仲舒起,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道德的核心。“悌”即敬爱兄长之意,引申为尊长。
谦和好礼。主指礼仪规范。
诚信知报。讲诚信,知报恩。
精忠爱国。对国家的担当和责任。
克己奉公。指处理好公和私的关系。
修己慎独。道德自律,严于律己。
见利思义。依义制利,先义后利。
勤俭廉政。节俭,勤劳;为政者要廉洁,“俭以养德”,不是“高薪养廉”
第十三章。
1.佛教的教义:“四谛”:苦——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集——集合,人要明白苦的原因。
灭——入灭,灭人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道——道路,懂得摆脱苦海的方法,进行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1.历史上四大哲学流派:原始儒家、原始道家、释家、宋明理学。
2.原始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以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学派。
3.宋明理学:宋元明时期,以儒学为主干,融入佛道智慧,建立以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是宋元以来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意识形态。(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十六章。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补充说明:1.唐代的五大书法家:怀素、张旭、颜真卿、唐玄宗、欧阳询。
2.华夏文明: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黄河长江流域氏族部落联盟为中心的东方文明。
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部:开放性,与自然相接。下部:封闭性、防御性。
4.玄学:魏晋时期源于老庄思想的一种哲**流,玄学追求“玄、远、清、虚,强调对个体人生意义的思考。
5.”以人为本“:以人为思考的处理问题的根本,承认天地之间人为中心,人神之间人为中心。
6.如何认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7.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文化思想潮流是: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
8.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十一
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
姓
名:学。
号:院。
部:专。
业:
班级:
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
正文: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
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
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战国时代,是一个各国征战兼并的时代,是一个唯国家实力论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解决争议的时代。而商鞅能拨开纷繁复杂的干扰,直捣症结的关键,抓住矛盾的根本,足可见商鞅的高明。到秦国后,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盛的大国。
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的实施取得了成效,商鞅进行了第一次变法,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变法使秦国迅速壮大起来,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法家学派在政治理论等方面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制”,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而商鞅则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变法中,颁布《垦草令》,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细化了许多具体法令,涉及行政管理,地税征收,刑罚制度,运粮制度等。他将法家思想运用实施,一张巨大的网,牢牢地笼罩在秦国之上,深深地渗透在秦国人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商鞅强调法治是治国的根本措施,推行连坐制,轻罪重罚,是直接将法家思想的核心实践在变法中,纲举则目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代替了周朝所遵循的以“礼”为制度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首次出现了以强硬手段保证实施的规则。“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对于法治的实施,商鞅主张严格按法办事,“不以私害法”“善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以功授官予爵”“刑无等级”“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商鞅将“法”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法”不可动摇、不可轻视、不可偏私,只有对“法”能持如此刚毅的态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将他制定的耕战兴国为纲,明细法令为目的执政方式,坚定的贯彻执行下去。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认为必须使国内做到“言谈者必轨于法”,意思是说要使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论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国家的法律。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这一思想的,这为后来法家思想的行成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商鞅也是明确的提出性恶论——法家人性论的基础,而后世荀子、韩非、李斯等法家人物都是基于性恶论继续阐述和发展法家思想。所以说商鞅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奠基者。
商鞅不仅运用法家思想改变了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使秦国强盛起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观的塑造与培养他也将法家的诚信观融入其中,并做出了立木为信这一经典事例,这正是对法家思想运用最好的体现。
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这一思想的,这正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的发展,虽然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区别,但它仍具有启蒙作用。
相对于现代社会,制订法律,有法可依是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关键。没有社会各方面的法律,法律制度无从谈起,法治社会更无法建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古代社会它体现的是专制君主的意志,而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当家作主,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商鞅在法家文化中所指的法律是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而形成的,法律的内容是维护阶级统治的伦理道德,法律只是辅助道德来治理国家。今天中国的社会不再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意志,而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而是在消除阶级的基础上建立的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必须有健全的法制建设。
商鞅重法的法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依法治国的方略政策是有其重要的现代价值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古代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的依法治国都有个最突出的特点,即制订明确的法律,按照法律来办事,对犯罪进行惩罚。这就是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最大的启示。
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有不足,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轻罪重罚等,但就如对待其它的传统文化一样,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在斩断传统的基础上来建设现代法治,而应当采取自觉、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正如哥德所言,一种传统不能由继承而得它必须被争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转换,确立中国现代法治观,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十二
艾孜买提5102049017。
摘要:“历史循环”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中国战国末期的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换。他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后来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宣扬过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历史的继续只能是从这个顶点倒退到原始时代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承认历史按一定秩序变化,但曲解了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循环,更不是以资本主义为终点的封闭的圆圈,而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无数珍贵的文化财富。众所周知,文化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而文化本身也是不断的进化,不断地积累。回溯时间的长流,中国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就有了对于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的思考。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历史的进化,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对历史的进化思想有着很多值得重新思考的地方。其实说到进化思想,进化的思想并不是在19世纪末才如神兵天降般影响到中国的史学界的。早在千年之前的先秦及两汉时期,便已出现了朴素的、带有哲学思辨性的进化思想。
中国的史学自古便是极为发达的,早在上古三代时期,《易传》就充分肯定了事物变易是具有必然性的,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们在阐述各家思想的同时,也不时透露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其中最为有名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亚圣”孟子,以及他提出的“历史循环变易阶段论”。孟子提出了“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二元循环的,盛衰之世在循环之间又以五百年为单位交替向前变易,而且历史的推动力不是人民,不是生产力,也不是某些偶然事件,而是天降的圣人。
由于孟子在中国思想界的崇高地位,他的历史循环变易阶段论难以避免的影响到了后世的史家们。即使有史家希冀提出具有进化思想的理论,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循环的怪圈之中,但是在历史循环的每一个阶段内,也蕴藏着历史进化、变易、发展的趋势,二者可谓是矛盾的统一。如下是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最突出的几个史学思想。
首先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为载体的“五德终始说”。此说是一种解释王朝更替与历史变易的学说,包括两个解释系统。其一是由战国阴阳家邹衍创立的按照“土木金火水”相胜之序来解说自黄帝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二是西汉经学家刘歆创立的按照“木火土水金”相生之序来解说自伏羲以来的中国历史。两种说法都认为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一个人都有属相一样。不同的是,前者认为一德克一德,一个朝代取代另外一个朝代是依靠“逆取”、“革新”,这就叫做“五行相胜”;而后者认为一德生一德,前朝将天授之大位“禅让”于后朝,五德彼此相生。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都是为了证明新朝代旧朝乃是承上天之意,是合理合法合乎统绪的。从中我们能看出“五德终始说”的提出者们在创建这一思想时,是带有一种朴素的进化思想的,前朝气数、德运已尽,故新朝携新生或新胜之“德”,已全新进化之姿态接受天命,登上历史舞台。但即使如此,“五德终始说”也还是难以跳出历史循环的怪圈,只是从孟子的二元循环变为了五元循环。
而汉初的史学、经学家们则将此类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及天人感应色彩的历史循环或进化思想继续发扬光大。
首当其冲的便是西汉经学大儒董仲舒及其“三统”说。董仲舒的史学思想无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易传》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他提出了“有道伐无道”之说,自夏以来是“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的一个相克相胜过程。但董仲舒的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还是“三统”说。“三统”说是一种肯定历史朝代必须按照黑、白、赤三统依次循环更替的学说,此学说认为凡是异姓王受命而王,都必须改正朔,由于正朔不同,物萌之时的颜色各异,也就有了黑、白、赤三色。三统说从其表述形式而言,无疑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其最强调的就是一个“复”字,但就其实际内涵而言则是进化的。首先,董仲舒的三统说是一种体现亲疏之义的尊崇新王之说,主张新王与上两代旧王并为一轮之三统,新王需存二王之后,且帝王愈远愈疏、愈近愈亲,这种尊新王思想,无疑是一种历史进化论。再者,与“三统”相对应的是忠、敬、文“三道”,此乃一朝之礼乐制度,三道的循环是以变革礼乐,对前朝礼乐制度进行损益为主要内容的,当然也是一种进化论。因此董氏的三统说是一种以循环为表、进化为里的史观。由于儒家及其发展形式——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历史循环变易论一直占据着史学界的主流地位。
中国文化中展现出的早期的历史观其实就是“历史循环”,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中国战国末期的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换。他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g.b.维科认为历史的变化经过3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历史变化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就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后来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宣扬过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社会,历史的继续只能是从这个顶点倒退到原始时代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承认历史按一定秩序变化,但曲解了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循环,更不是以资本主义为终点的封闭的圆圈,而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文化的进步推动了历史观的进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也开始逐步融入世界,以进化论为主导思想的史学观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史学界,当然也带来了新的文化思潮。为此奔走疾呼得最为卖力的当属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著作《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中,便开宗明义的宣称,“是故凡人类智识所能见之现象,无一不可以进化之大理贯通之„„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而另一位思想巨匠严复则用妙笔生花的译作将西方进化论介绍至中国,除了最为有名的《天演论》外,严复翻译的另一部西方社会学著作《社会通诠》则明确展示了西方历史的“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军国社会”的进化历史观。用形象的说法来描述进化历史观就是,历史是一条由野蛮到文明的“直尺”,尺上有诸多“刻度”,代表了历史进化的各个阶段,常见的“刻度”有“石刀期—铜刀期—铁刀期”、“渔猎—畜牧—耕桑”、“野蛮自由时代—贵族帝政时代—君权极盛时代—文明自由时代”。整个历史进化过程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代代嬗变而来的,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此数种时代,无论何国何族,皆循一定之天则而递进者也。”历史进化论思想可谓彻底改造或颠覆了过去中国史学界那种在循环与进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史学思想,进化论将过去可能是一个圆圈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曲线拉直了,直线两端伸向无穷远。而持历史进化论观点的史学家们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便是历史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所谓“优”与“适”,并非是传统史家所谓的有道德的,恰恰相反,无道德的,甚至野蛮强势乃至无耻者才在进化之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只有且必须通过变法图存才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与强者为伍。不然,若只是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弱小悲凄,或者说是“占有道德的制高点”,便只能走向灭亡,而这一思想便为清末的一系列改革变法乃至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
或许当年达尔文在书桌前为自己的巨作《物种起源》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万没有料到,他的思想早在千年以前,便以一种朴素的形态影响着万里之外的一个古老的国度,他更不会想到的是,他的思想还未经过太久,便已在那古老神秘的国度掀起了思想乃至政治的滔天巨浪。我想,历史的趣味便在于此吧。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篇十三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文化概论”,学到一些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虽然只是皮毛,亦颇有体会。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我以为儒家文化中一些理论对于当今社会仍能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它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今正建设的和谐社会,更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曾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一贯的主导思想,自汉以降历朝历代都以其为统治思想,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百姓的生活指导。
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而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以此“孝悌”为核心的“仁”的思想。这套思想是值得借鉴的。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这么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为人孝悌而喜欢犯上的人,世间是很少见的;而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在扰乱社会的人,那是从来都没有的;君子应该追求根本,根本建立起来,道义便从中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被大大削弱,而经济与文化的不同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道德真空。社会上经常可以听闻一些家庭内部的暴力、遗弃和虐待事件。这些家庭不和睦的事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家庭不睦导致了一部分家庭的破裂,使得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在这些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总是存在一些缺陷,从而导致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产生不良的倾向,甚至使一些孩子成为社会上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导火索。由此可见,家庭的和睦对于社会和和谐发展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产生病变,则作为肌体的社会也不能“健康成长”。故建设起和睦的家庭,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儒家的“孝悌”之道,正是解决家庭和睦问题的良药。
“孝”,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悌”,指的是弟对兄长的尊重。在儒家的学说中,对人的各种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即上文中所说的“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裕起来的人们,便需要教化。而根据儒家学说,“孝悌”是“仁”的核心。因此,教人以“孝悌”,才能使人们学会“仁”。
如果家庭和睦,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子女们便会报之以爱,都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合理的教诲。从“爱父母”加以引导,可以让人们将爱扩展到邻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是也。
怎样才能家庭和睦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要用“仁爱”的心灵去关怀、爱护自己的家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升华而来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孝”可以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女子对父母的爱的回报。如果没有父母之爱,也就无所谓子女之爱,即无所谓“孝”。同样,“悌”也是如此。教之以孝悌之道,则父母子女兄弟手兄互敬互爱。而相爱的家庭很少不和睦的。
家庭和睦,则可把这种“仁爱”扩展到邻人继而扩展到所有人,使人们推己及人,从而天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与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是相似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儒家的“仁爱”伦理,激发“仁爱”情怀,使“以人为本”成为人们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平凡工作中,能够自发去尊重、关心他人,使人们守望相助,患难相扶,使“仁爱”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觉行动。若能做到如此,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