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试讲教案(汇总18篇)
撰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注意逻辑清晰,内容全面,语言简明扼要。教案的设计应该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理念。通过阅读下面这些优秀教案,你可以了解教学设计的一些实践经验和方法。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一
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水彩笔、操作材料若干、
1、今天小熊过生日,小动物们都要去小熊家庆祝小熊的生日。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谁来了?(小兔)小兔走过了一座小桥,这座小桥是什么样子的呢?
谁来了?(小猫)小猫也走过了一座小桥,这座小桥是什么样子的呢?
又有谁来了?(小马)小马也走过了一座小桥,它经过的这座小桥又是怎样的呢?
(都是弯弯的)。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高度不同)。
1、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变一变弯弯的小桥,还可以找个好朋友来变一变弯弯的小桥。
2、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来变弯弯的小桥。(弯弯的高高的小桥)。
用动作表现弯弯的小桥。
3、幼儿操作。
1、小熊猫、小猴、小狗、小蜗牛也要到小熊家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这可怎么办呢?
2、你们愿意帮助它们造弯弯的小桥吗?可以自己选你想帮助的小动物。
3、幼儿自己操作。
1、请幼儿自己选一张自己觉得造的最好的小桥来展示。
哇,你们的小桥都造好了呢,你们开心吗?为什么?(帮助了小动物)。
小动物们也很开心,他们现在去小熊家给小熊过生日了。我们跟小熊说生日快乐吧。
2、小桥除了弯弯的以外,你还看到过怎样的小桥呢?
下次请你们到小书屋去看看不一样的桥。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二
活动目的:
1、认识并熟悉自己班的老师,乐意与老师交往。
2、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3、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儿歌录音,木偶熊猫、小兔、小鸭和小猫。
活动过程:
1、桌面操作木偶引入,引导幼儿欣赏木偶剧:熊猫老师像妈妈。
2、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熊猫老师像妈妈呢?”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3、播放儿歌录音《老师像妈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说说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4、幼儿学习儿歌,鼓励幼儿大胆地朗诵。
5、游戏“开火车”,老师带全班幼儿开“火车”边念儿歌边游戏。
6、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儿歌是小班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之一,针对刚入园的孩子,我选择了本首儿歌,该儿歌朗朗上口,且帮助小朋友进一步熟悉老师,将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老师的身上,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可掌握本首儿歌,且能较有韵律地念出。分析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儿歌易于幼儿接受,儿歌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同时针对小班幼儿直观印象的特点,我以木偶剧引入,并将儿歌简单融入木偶剧中,通过木偶表演让幼儿初步熟悉儿歌内容,本次活动做好铺垫。
2、学习形式多样化。通过木偶剧表演、儿歌录音、集体学习、开火车等形式,让幼儿在不断变换学习方式熟悉儿歌,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下习得儿歌。
3、教师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染力,尽管本首儿歌仅仅有四句,但教师始终以富有感染力朗诵儿歌,因此幼儿在朗诵时,均能较有韵律地仿念儿歌。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三
2、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快乐,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自主观察探索,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通过实验操作,感知幼儿的生活习性。
1、关于蜗牛的视频。
2、蜗牛、青菜等。
提问: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蜗牛?你找到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1、观看关于蜗牛的视频,并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2、从蜗牛的身体、壳、触角、颜色观察。
讨论: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蜗牛的?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蜗牛喜欢吃什么?
1、教师提供大白菜等,幼儿观察探索。
2、把蜗牛放在饲养角中供幼儿观察。
课后,我将孩子们带来的几只蜗牛放入自然角中,继续让幼儿观察饲养,由此可设计更多的延伸活动,孩子们了解了小蜗牛的主要特征,知道了它是用腹足爬行的,当下雨或遇到危险时小蜗牛会把自己缩在壳里。《蜗牛的秘密》这一活动正是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小蜗牛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我通过捉蜗牛、观察蜗牛等多种形式来认识蜗牛,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把教学合理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四
1、对怀孕这一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2、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劳,知道爱妈妈和老师。
3、尝试动手为宝宝制作礼物。
1、四维彩超录象、图片。
2、袋子若干,材料纸、笔、珠子等。
1、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我肚子离得小宝宝现在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还没有出生之前也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的,那么想知道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吗?”
2、看四维彩超录像,让幼儿了解胎儿在母亲怀里的生长过程。幼儿看完后向老师提问,老师解答,同时请幼儿触摸、听她的肚子。
老师提问:
(1)老师吃饭和睡觉还和以前一样吗?
(2)宝宝什么时候出生?
(3)我为她准备了什么?
1、体验母亲怀孕的感受,幼儿分别做不同的事。
老师:“想知道老师走路和做事时什么样的感觉呢?那我们把袋子系在腰间来体验一下吧。”
幼儿分成四组体验:
(1)小朋友在座位上脱鞋、穿鞋。
(2)请幼儿到楼下去取东西。
(3)请幼儿帮助整理衣物、图书、玩具。
(4)请幼儿扫地。
2、引导幼儿进行多项交流活动。
(1)老师:“那么有什么感觉?做事方便吗?老师怀孕有6个月了?体重增加了20多斤”教师、幼儿交流体验后的感受。
(2)幼儿与周围的老师进行交流,问她们怀孕时的感受。
(3)引导幼儿与“自己的宝宝”对话。
1、向妈妈表达爱。
老师:“小朋友的妈妈是很辛苦的,妈妈为了你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的爱,那你们爱妈妈吗?你们想对妈妈说句什么话?(出示说的图画)表达爱除了可以用嘴巴说,还可以用行动来表达你的爱,你们会在什么时候(出示时钟的图画)为妈妈做什么事呢?”幼儿一边说一边进行情境表演。
2、向老师表达爱。
老师:“老师怀孕了,这么辛苦,可是还坚持来给小朋友上课,为什么呀/小朋友,你们爱老师吗?你们爱我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老师表达爱。老师快生宝宝了,那你们想怎样表达对我的爱呢?”
(a)宝宝的衣服。
(b)宝宝的拖鞋。
(c)宝宝的项链。
(d)宝宝的小手帕。
我是一名怀孕的母亲,也是一名幼儿教师,孩子们对我的肚子非常的感兴趣,经常来摸摸我的肚子,和我聊聊肚子里的小宝宝,我觉得我应该充分利用我现在的优势,组织一节活动课,让幼儿对怀孕这一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在活动中学习表达爱的技能,激发幼儿对他人的爱。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五
1、着装;2、姿态3、礼仪(鞠躬和站位);4、语言。
1、明确试讲和说课的区别:
(1)目的不同:试讲是幼儿会学;说课是听者能懂。
(2)内容不同:试讲教什么?怎么教?;说课为什么这样教?。
(3)对象不同:试讲的对象是幼儿;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或者领导。
(4)形式不同:试讲展示的是师幼互动;说课是解说、独白。
2、试讲的含义:
试讲是对面试者的口语、形体语言、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思想、技能和基本功(弹唱、讲故事等)的全面展示。
3、试讲形式:
(1)真实课堂(有生试讲):有幼儿和评委的场所,面试者要做到:能调控、善应变;过程全、逻辑情;一课时、控节奏。
(2)模拟课堂(没有幼儿):无幼儿有评委,面试者要做到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控;知识点的教学;要把幼儿活动演示出来,注意眼神和语气的运用,有现场感;注意环境是理想的,如果没有教具,假设它是存在的,把它演示出来。
4、特征:
(1)实践性。
(2)完整性(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3)虚拟性(演出来)。
(4)预设性(目标、过程的准备)。提示:没有相关实践的人,要多看一些实践性的视频。
5、误区:
(1)目标泛化(吧目标说清楚,要有操作性);
(2)无可操作的设计(和说课一样描述性);
(3)忽视师生双边活动;把握不好教学时间。
6、注意事项:
(1)讲课要有激情;
(2)多媒体(简笔画)(黑板)等材料的使用;
(3)试讲中有提问,有停顿,有回答,有反馈;
(4)能体现幼儿的活动(游戏、讨论、操作),要作出指导和观察的样子;
(5)尽快切入重点(开始部分不宜过长);表情动作要自然。
7、了解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的特点,具备教学技能和备课方法。
1、教学准备:
(1)熟知教案,通过对教案的理解、对教案进行完善和调整。
(2)教具设计要新颖,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3)教师要切身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4)为幼儿提供了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教学环境。
2、教学设计:
(1)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新颖。
(2)突出重点难点,大胆探索敢于创新。
3、教学组织。
(1)情绪要饱满,积极向上。
(2)教师教态具有亲和力,语言的表达要儿童化,肢体语言形象生动。
(3)要有对课堂的组织能力和对幼儿的驾驭能力。
4、教学指导。
(1)讲解大方自然,声音洪亮清晰明了。
(2)示范科学规范,做示范的位置和角度让幼儿一目了然。
5、活动效果。
(1)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教学过程生动有趣,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3)有适合的活动延伸。
(4)教师能够巧妙的应付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观察并表达葡萄的外形及色彩变化,尝试用叠印的方法表现葡萄的晶莹水润。
2、能用遮挡的方法表现一大串葡萄的样子。
3、保持良好的操作习惯,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使用操作材。
活动准备。
1、葡萄实物或图片。
2、水粉笔,颜料(紫色、白色、蓝色、黄色),作业纸,调色盘,抹布,桌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不同品种的葡萄,引导幼儿观察、讲述葡萄的外形和色彩。
教师:葡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一串葡萄是什么样的?
二、欣赏葡萄图片。
讨论运用叠印的方法表现水灵灵的葡萄。
教师:看了这些葡萄?你有什么感觉?除了紫色葡萄还有什么颜色的葡萄?(绿色)。
这些葡萄新鲜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水灵灵的)。
你知道怎样表现水灵灵的葡萄吗?
三、教师示范用叠印的方法表现水灵灵的葡萄。
教师:仔细看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水灵灵的葡萄的?
(在涂有颜色的葡萄上点涂一些颜色,然后再印一次)白色涂多少合适?(一点点)。
四、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教师:一串葡萄怎么画?怎么表现很多颗葡萄挤在一起的感觉?(用遮挡的方法)。
2、教师示范讲解。
重点是学习用叠印的方法表现葡萄水灵灵的样子。
第二次叠加上去的颜色不需要太多、太满,稍稍一些即可,这样印出来似有似无的感觉比较好。
五、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相互评价。
教师:你是怎么用叠印的方法表现水灵灵的葡萄的?
你在画一串葡萄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七
1、学习音乐表演游戏“狐假虎威”,用相应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表现狐狸和老虎的形象。
2、与同伴相互配合,用动作和表情进行相应的交流。
1、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2、师生配合游戏。
1、熟悉《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已学会唱同名歌曲。
2、反映狐狸和老虎对话情景的图片五张,狐狸、老虎图片各一张,狐狸、老虎胸饰各一个。
3、音乐伴奏。
1、回忆对话内容。
师:你们记住了几句,我来念一遍,请你们仔细听,看你们能记住几句。
2、用图文配对的方法学习对话。
师:(出示五张图片)我指着一张图,你们能说出相应的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吗?
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任意地指图,你们能准确地说出相应的对话吗?
1、第一次练习对话。
师:(出示老虎、狐狸的图片)请愿意表演狐狸的小朋友坐在左边,愿意表演老虎的幼儿坐在右边。
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坐在相应的座位上。
师:现在狐狸和老虎进行对话,当狐狸说话的时候老虎要安静地听,当老虎说话的时候狐狸要安静地听。
2、第二次练习对话。
师:狐狸说话时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老虎说话时的声音又怎么样?下面我们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狐狸和老虎,让别人一听就知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3、第三次练习对话。
师:我们再来表演一次,注意把声音、表情、动作都表演出来,让别人一听、一看就知道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1、师幼一起玩游戏的前半部分。
师:现在我们来玩狐假虎威的游戏。你们要想好自己扮演谁。记住要把对话说清楚,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2、师幼完整游戏。
师:狐狸与老虎对话的最后一句是“看他们怕我还是怕你!”这个“他们”指的是谁呀?
幼:吓得不敢动。
师:你要当什么小动物就来表演这个动作吧,我们一起听音乐,仔细听什么时候小动物停下来了。当老虎和狐狸回头时,小动物就要原地不动。如果被发现,就会被老虎抓住吃掉。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八
本次活动源自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的一个内容——京剧和脸谱。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很多幼儿并不陌生,大班的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我还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活动目标]。
感受京剧脸谱颜色及夸张的形象,激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掌握对称的方法,丰富的色彩来表现京剧脸谱的特征并进行大胆地创作。
了解脸谱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的人(如黄色、白色在京剧里代表坏人;红色、黑色在京剧里代表好人;蓝色代表勇士;金、银颜色代表神话里的人物)。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脸谱形象和颜色,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的人。
难点:掌握对称性的方法进行创作京剧脸谱。
[活动形式与方法]个别活动法;提问法、示范法[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一段京剧视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片段;水彩颜料,调色盘,水彩笔,小毛笔,油画棒等,空白脸谱(人手一份);脸谱范画四张(红脸,白脸,黑脸,蓝脸);《京剧脸谱》ppt课件;长方形汉字卡片(京剧,脸谱)。
经验准备:
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欣赏京剧片段,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里都放了些什么?
教师提问:
(1)刚刚我们看到了什么?(孙悟空打妖怪),这是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吗?(不是)那是什么?(京剧),同时出示汉字卡片“京剧”。
(2)刚刚我们看到的孙悟空和我们平时看到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他是一个大花脸),你们知道大花脸叫什么名字吗?(师:它呀,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脸谱)。——(出示汉字卡片,“脸谱”)。
二、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了解脸谱颜色的分类,及不同颜色脸谱的含义。
师:京剧脸谱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脸谱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的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京剧里都有哪些主要的脸谱类型。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红脸,白脸,黑脸,蓝脸,金脸)让幼儿观察。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脸谱,请你把看到有趣的、特别的地方找出来,告诉大家。(组织幼儿观察,讨论)。
(2)分别出示各种颜色脸谱的幻灯片,让幼儿了解其含义。
师:你们真能干,发现了很多,这些脸谱每一张的颜色都不一样,在京剧里这些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各自的含义。现在我们就一一来认识一下。(依次出示幻灯片,红脸、白脸、黑脸、蓝脸、金脸,教师讲解其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红脸: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白脸:奸诈多疑。
黑脸:性格严肃,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红十字门蝴蝶脸)。
蓝脸: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蓝花三块瓦脸)。
金脸: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
(3)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出示一张脸谱范画)。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好,其实脸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拿一张纸竖在一张脸谱中间)。
教师提问:小朋友,认真看看左边和右边是不是一样?(一样)。
(1)教师示范给脸谱填色。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张空白的脸谱,我要帮他化化妆怎么样?老师想画京剧里好人的脸谱,好人的脸谱是什么颜色的呢?(红色的),老师喜欢油画颜料,老师就用它来给脸谱上色,教师示范给脸谱上色(强调对称性)。
(2)幼儿作画。(要求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给脸谱上色)。
师:老师画的脸谱漂亮吗?(漂亮),老师这还有好几张呢?(教师把四张范画,展示在黑板上)你们是不是自己也想动手画一画呢?老师为你准备了好几种绘画材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给脸谱上色。(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作画要求:
1、根据所画人物特点,选择颜色。
2、要有对称性。
四、展示幼儿作品师:
小朋友们都画好了吗?老师来看看你们的画。(教师点评幼儿作品,如:颜色太杂,或个别幼儿没画对称。)。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画好的脸谱贴到美工角吧!(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在班上收集制作京剧脸谱的材料,指导幼儿制作京剧脸谱。
[活动总结]。
在这次活动中,我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旨在让幼儿了解中国的工艺艺术。以脸谱精致、绚丽、独特的装饰风格来吸引孩子,引起创作兴趣,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幼儿通过这一主题内容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1、由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能力不一,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观察并把握脸谱对称的特点,所以装饰绘画中出现了脸谱不对称的现象。2、由于幼儿对美术表现能力的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较好地运用线条、色彩夸张地表现脸谱特征。比如:线条不够连贯、流畅,色彩较单一、配色不够鲜明等。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九
1、通过四肢活动,锻炼小肌肉,尝试撕细纸条。
2、发挥想象塑造各种发型。
1、材料准备:手工纸、浆糊。
2、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又扮演理发师较色游戏经验。
3、教师自身经验准备:熟悉3到5中不同发型的撕贴方法。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参与度。
有个理发师呀很聪明,他把每天的工作编成了一首儿歌。
小娃娃,来理发。
吹风吹,梳一梳,剪一剪,真漂亮!
我们现在也给小娃娃理理发。
2、布置任务。
教师讲解并示范撕纸的方法。
撕纸的时候胆子大一些,一只手稳稳的拿住纸,另一只手沿边缘慢慢的撕。先撕去四条边,再撕去尖角。
看,纸张就变成圆圆的笑脸了。
像毛毛虫吃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撕。
找一找,眼睛、鼻子和嘴巴在什么地方?
找准位置贴上眼睛、鼻子,还有嘴巴。看,小娃娃来理发了。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
1、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理解相邻数,掌握9以内的相邻数。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1、课件ppt2、操作卡3、操作教具。
一、导入:
宝贝们。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的科学二是《相邻数》。
二、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ppt。
教师:这是数字宝宝。
教师:请告诉老师有那些数字宝宝?
幼儿:1,2,3,4,5,6,7,8,9。
教师:是的。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规律?
教师: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1。
教师:前面的数是1,后面的数是2,1比2少1。
教师: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后面的数是5,前面的数是4,5比4多1。
教师总结: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1,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1。
2、教师播放ppt找4和5的相邻数,并建立相邻数概念: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相邻的数字朋友,前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少1,后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多1,前后这两个数就是它的相邻数。
3、操作练习:教师示范,幼儿尝试。
教师将操作卡贴在白板上,操作2,3。教师发操作卡和操作教具。幼儿尝试。
今天我们的科学二一起分享了《相邻数》,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相邻的数字朋友,前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少1,后面的数字朋友比它多1,前后这两个数就是它的相邻数。谢谢小朋友们的参与与分享。
这个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教具操作中理解,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理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1、在本课的设计中,根据大班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幼儿成长阶段,我们设计了本次课程,1-9的数字都认识,但对于相邻数不熟悉。教师希望幼儿不仅仅理解相邻数的概念,而且会应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学习,故适合大班幼儿教学。2、在活动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游戏和实际操作为主。创设了小动物相比较的情景。让小朋友同种动物“找邻居”,孩子们对找邻居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为小动物找到了邻居。由于幼儿还没有形成相邻数的概念,所以这个部分以直观形象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让幼儿在轻松的在直观形象的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以教具操作示范,幼儿尝试为主,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遵循了幼儿对科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以学习2的相邻数为重点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示范教具操作,让幼儿理解邻居之间的关系,每个数都有两个邻居。并且在数字中我们把数字的邻居叫做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一个数和它的两个相邻数之间分别是多一和少一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数的“邻居关系”。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一
1.知道菜场里有品种繁多的蔬菜和其他食品,是人们买菜和卖菜的地方。
2.能大胆地参与买菜活动。
1.初步了解一些蔬菜的名称。
2. 知道菜场里有许多菜。
1.买菜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菜场里有品种繁多的蔬菜和其他食品,大胆地参与买菜。
难点:能够大胆的参与买菜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操作法等。。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菜场吗?和谁一起去的?菜场里都有些什么?今天杨老师带你们一起也去参观一下菜场吧。
2.要求:路上要一个跟一个,不随便乱跑,防止走散。到了菜场看看、买买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仔细观察人们买卖的方法。
1.自由介绍一下菜场。
(一)参观菜场
1.观察菜场的大门、标牌。
2.请幼儿有秩序的观察菜场里有些什么,是怎么摆放摊位的。重点观察蔬菜摊点,加深对蔬菜的认识。
(二)熟悉常见的蔬菜和食物。
1.引导幼儿了解常见的蔬菜和食物,重点观察常见蔬菜、水果、食品,了解他们的颜色、特点、营养等。
(三)学习买菜。
1.讨论买菜的过程。
师:菜场里都有谁?他们是怎样买菜的,会和卖菜的叔叔阿姨说些什么?又是怎么选择和购买的?让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讨论。
2.请部分幼儿进行实践。请部分幼儿大胆的去学习买菜,体验买菜的乐趣。 1.仔细观察菜场的大门和标牌。
2.观察摊位的摆放并说一说。
1.了解一些常见的蔬菜、食物。
1.说一说买菜的过程。
2.去买菜。 通过观察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菜场的结构,并加深对蔬菜的认识。通过引导幼儿直接观察的方式,引导幼儿知道菜场里有品种繁多的蔬菜和其他食品。通过学习买菜的过程,帮助幼儿知道菜场是买菜、卖菜的地方。鼓励幼儿大胆地参与买菜活动,体验买菜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交流讨论)
有秩序的回班级,然后对这次活动进行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 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得以总结,激发幼儿与人交往,并感受买菜的乐趣。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二
1.了解一些禽中之最。
2.能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收集“鸟类”的材料。
一、认识禽类:
1.鸟可以叫什么?(出示文字:“禽”)。
2.禽类可以分成哪几类?
归类:被人饲养的禽,叫什么禽?(家禽)食肉的、凶猛的禽,叫什么禽?(猛禽)叫声非常动听的禽,叫什么禽?(鸣禽)栖息在水边的禽,叫什么禽?(水禽)。
3.那么家禽、猛禽、鸣禽、水禽各有哪些?每种举例:家禽鸡、鸭、鹅......
猛禽鹰、鹫......
鸣禽黄莺、画眉鸟。水禽丹顶鹤、鱼鹰。特殊的鸟类不会飞的鸵鸟普通飞禽麻雀。
老师小结。
二、了解禽中之最:
1.鸟类中,最的鸟是什么鸟?(鸵鸟高度2、5米左右)。
2.最小的鸟是什么鸟?(蜂鸟)。
3.最重的鸟是什么鸟?(鸵鸟比蜂鸟重78000倍)。
4.飞得最快的鸟什么鸟?(雨燕)。
5.地面上跑得最快的是什么鸟?(鸵鸟)。
6.最长寿的.是什么鸟?(鹦鹉)。
7.最短命的是什么鸟?(燕子)。
三、分享交流自己收集的鸟类资料,并进行传阅。
新《纲要》科学领域提出: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设计了班科学活动《鸟的世界》,在这个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三
1.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2.在听的过程中发现节奏,并跟着节奏表演。
3.有主动演唱歌曲有愿望及行动,能大胆表现自己。
理解歌曲节奏、歌词,并能跟着音乐表演。
一、音乐游戏进场,
师:小朋友们,我们踩上滑板,准备出发啦。
师:你们踩滑板的姿势,踩滑板还有什么其他动作?
师:小朋友们,请找到你的椅子坐下来。
二、熟悉歌词及节奏
1.找歌词
师:刚刚的滑板好玩吗?那首好听的音乐还可以配上歌词哦。找一找,歌词就藏在你们的旁边。
幼儿自己寻找,
哇,有的小朋友真亮,眼睛真亮,发现歌词已经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了。
师:上面都有一些什么?
2.听歌词
教师演唱,幼儿观察找到的歌词。
准――备――开――始――。一下、两下、一下两下、摩擦、摩擦、摩擦摩擦、想想、想想、哪里摩擦、滑板、地板、摩擦摩擦。
3.填歌词
教师演唱,幼儿尝试将歌词整理。
师:我有唱到你们的歌词吗?
4.检查歌词
师:这个顺序对吗?那我们试一试。
准――备――开――始――。一下两下、一下两下、摩擦摩擦、摩擦摩擦、想想想想、哪里摩擦、滑板、地板、摩擦摩擦。
5.表演歌曲
看着图谱教师和幼儿变换不同的速度共同演唱歌曲。
师:加入动作、节奏完整的来一遍好吗?
师:我们能加快一点节奏吗?
师:我要挑战升级,再加快点哦。敢挑战吗?
三、跟音乐表演。
1.师:哎哟,这个节奏都难不倒你们。我们能跟音乐来试一试吗?
音乐起。
2.藏掉一张歌词,幼儿尝试演唱。
师:没有难度,嗯?我藏掉了一张,你现在还能完整的唱出来吗?
3.藏掉三张,幼儿尝试演唱。
师:哎哟,这个也难不倒你们,我又拿走了两张,还能行吗?
4.右边的全部藏掉。
师:我还能再藏吗?我们还剩下了4张,敢挑战吗?
5.幼儿站起表演。
师:这个也难不倒你们!愿意站起来的小朋友就站起来试一试。
师:摆出了一个ending pose。很帅耶!好,请坐下。
四、pk斗唱
1.幼儿互相pk
规则:今天分为蓝队和黄队,蓝队唱左半边的四句歌词,黄队唱右边的四句歌词,如果你选择蓝队,就请你搬起自己的小椅子和你的同伴在蓝队的这一边排成一条队。如果你选择黄队,就请你搬起自己的小椅子和你的同伴在黄队的这一边排成一条队。两队要面对面的坐好。
幼儿进行自主选择。
师:今天我们是pk斗唱。斗唱是斗什么呀?斗唱歌。那怎样才算唱得好呢?节奏、有表情、还有动作。
师:谁愿意来评价一下?有的人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我们再来试一试,这一遍我们站起来、把你的动作做起来。
师:觉得两队唱的很赞的请给两队点赞
2.师幼pk
师:你们敢跟我们今天来的老师pk一下吗?
师:给老师们掌声,也给孩子们掌声。给全场的大朋友、小朋友们点赞。
五、发现生活中的摩擦,编入歌曲里。
师:我们去外面找一找,还有哪里有摩擦吧。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四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
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殊的性质,有它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尝试教学法也和其他教学法一样。认为尝试法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教学方法,以为它是婉莹灵膏,包医百病,到处乱贴,你是没有回事的;或者把尝试法凝固化,模式化,把课堂教学结构固定为几个基本步骤,甚至每个步骤的教学时间也作了规定,这对部分业务能力较差的教师来说,教学时也许可以有所遵循。但毕竟太机械了。诚如我们否定了凯洛夫提出的五个环节那样板式模式,今天又来了个新的模式,岂不是破了老框框,又来了新框框,把大家的手脚束缚起来吗?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的,而教师的教学思路的确定又必须以课文的行文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为依据。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课文、学生三者思路的综合体,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边关系。
由于课文的行文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不相同,教师的教学思路势必因文、因人而异,课堂教学的结构也就不能千篇一律。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五
泥,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玩具。泥到处可见,在我们幼儿园围墙外的社区里就有一块很好的泥土地。每次我们去散步,总有些小朋友蹲在地上玩泥。捡根树枝在泥地上画画,用脚重重地在泥地上踩上几下……对于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来说,很少能接触泥。为了能让城市里的孩子也来玩一玩泥,我特意安排了大班科学活动《玩泥巴》这个活动。《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因此,我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创造和接触大自然的乐趣。
1.辨认颗粒、粉末等泥土状态,乐意在玩中了解泥土的特点。
2.会用自制的粘土,塑一件器皿,感受尝试的快乐。
3、萌发幼儿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幼儿自备挖泥工具;教师备筛泥盒、水、干泥土等。
一、感知泥土。
1.教师组织幼儿来到社区的空泥地,请幼儿仔细观察、感知。
2.小朋友请你们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看看泥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气味?
二、说说用途。
1.你觉得泥是什么样的?它们都一样吗?
2.师生讨论:泥有什么用处?引导幼儿自由发言。
泥土可以用来种花、种树等,还可以盖房子,像小蚂蚁、蚯蚓这些小动物都生活在泥土里,使幼儿了解泥土对人及动植物的重要性。
三、玩玩泥土。
1.给幼儿一个相对宽松的室外操作空间,鼓励幼儿自由结伴(2—3人),除自带泥土外,允许幼儿到环境中自取泥土开始玩泥。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往干泥巴里加水,观察泥巴的变化,引导幼儿比较水量的不同让泥土产生的不同变化。
3.鼓励幼儿边和泥,边互相交流和泥感受。
如:泥土太湿,就会因太软而不易成形;泥土太干,就会因太硬而不易揉捏。
4.交流玩泥经验,梳理泥土特点。
四、简单塑形。
1.幼儿分散玩泥,学习整理泥土、糊泥、敲打成土胚。
2.让幼儿再玩“塑形”,教师据情况可提供备好的干泥,给泥糊得过烂者调整湿度而用。
3.要求幼儿用自制的粘土塑一个简单的器皿,装入纸盒放在阴暗处。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提出: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前三个环节充分感知、了解了泥土,并让幼儿在玩泥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加入不等量的水后泥土将有什么不同的特性表现,从而进一步了解水、土之间的直接关系,最后在简单塑形中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中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能顾及所有的孩子。幼儿抛过来的“球”,有时也没有很好地给予回应。在泥塑创作中,细节部分的创作不够到位,教师应充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六
我所带的幼儿已经进入了大班,孩子们与两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乖巧、懂事、能干、聪明,师生之情变得越来越浓。在诗歌《我最爱祖国》教学之后,孩子们更意识到自己从小班,经过中班到大班的一些变化。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让孩子们先寻找发现变化,接着感知理解变化,再表演体验变化,最后想象操作变化。
1、能够关注周围生活中的变化,并用语言表达。
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养成细心观察,积极动手动脑操作,动口表达的习惯。
1、大小照片对照图。
2、化学试剂。
3、幼儿操作材料(毛线、剪纸、粘贴图片)。
4、磁带一盒。
过程:一、寻找发现变化。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是谁呢?
师: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的照片。
(1)找个好朋友,把你的变化说给小朋友听。
(2)再看看同伴有哪些变化。
教师小结:什么是变化呢?就是现在的样子和原来不一样,比如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等。
二、感知理解变化。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白纸,我想让它发生变化,可以怎样做呢?
教师示范,剪、折、卷、贴等方法。
师:这朵花美吗?
师:我要将这朵花变得更美丽,注意了,将要有神奇的变化。
教师做化学实验。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用白纸,折、剪、卷等方法让纸变成了一朵花,是一种物理变化,然后,老师用无色的溶液把白花变成了红花,是一种化学变化。因为老师在这张白纸上已经洒过一些化学药水。
三、表演、体验变化。
师:是谁让这些事物发生变化呢?
师:我们人可聪明了。你会动脑筋,想一想、变一变吗?我们来玩游戏《我会变》。
1、我们来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2、我们再来玩身体变变变的游戏。
四、想象操作变化。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毛线、纸、各种图形,我们先想一想,然后用我们灵巧的小手让他们变得更美丽。
幼儿自选进行小组操作活动。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七
中班幼儿对动物翅膀的典型特点和主要作用虽有初步感知,但对动物翅膀外形特点的异同、翅膀功能多样性缺乏深入了解。本活动遵循《指南》中提出的“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实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的要求,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学习经验;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游戏,引导幼儿逐步感知动物翅膀的外形特征,了解动物翅膀与其生活的紧密关系;借助开放性提问引发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翅膀是鸟类、部分昆虫、个别特殊哺乳动物的重要飞行器官。动物的翅膀具有对称的特征,其在数量、色彩、质地方面均有典型差异。翅膀不仅具有飞行的作用,也有自我保护和保持平衡的作用,对于翅膀退化的动物来说,翅膀的作用尤为重要,也为人们发明创造提供了启发。
认知目标:认识常见动物的翅膀,了解动物翅膀的外形特征及其本领。
能力目标:观察、比较几种动物翅膀的异同,能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
情感目标:感知人类根据动物翅膀本领的发明创造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重点为:认识常见动物的翅膀,了解动物翅膀的.外形特征及其本领。
活动难点为:观察、比较几种动物翅膀的异同,能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
为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有效解决活动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提问法:开放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活动中通过启发性提问、讨论式提问等,帮助幼儿理解翅膀对动物的作用。
游戏法: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活动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分类游戏中观察、感知翅膀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法有:
观察法: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场景、实物等各类事物并互动交流自己的经验,了解翅膀的含义和作用。
实际操作法:幼儿是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的。活动中幼儿在多样的材料中实际操作、自主探索翅膀的特征,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本次活动共分为五个大环节。
第一环节:倾听故事,初步感知动物翅膀的特征。(此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结合课件讲故事,提问: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的?
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翅膀。
教师采用故事讲述法引导幼儿思考,初步感知动物翅膀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观察图片,加深对翅膀外形特征的认识。(此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出示思维导图对翅膀外形特征进行小结。
教师采用图片演示法,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并归纳总结,进一步了解动物翅膀的特点。
第三环节:观看动物翅膀的视频、动态图片,了解翅膀的重要作用,感受翅膀与动物生存、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此环节预计用时7分钟)。
播放蜂鸟、瓢虫飞行视频,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翅膀的飞行作用。
播放飞机发明视频,感知人们利用翅膀的发明创造。
播放企鹅捕食、鸵鸟奔跑、母鸡滑翔视频,了解退化翅膀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提问:有翅膀的动物都能飞吗?为什么它们有翅膀却不能飞翔?退化的翅膀有什么作用?
小结:有的动物翅膀的飞翔功能退化了,但是它们的翅膀却发挥了新的作用。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幼儿直观感受,通过启发式提问感受翅膀与生活的联系。
第四环节:开展分类游戏,加深对动物翅膀外形特点及作用的理解。(此环节预计用时6分钟)。
教师创设森林运动会情境,出示动物卡片,说明游戏要求,引发幼儿分类兴趣。
要求:将翅膀具有一样特点的小动物放在一起。
幼儿观察动物翅膀图片,进行分类游戏。
幼儿分享分类结果,说明理由。
教师以幼儿为主体,采用直观教学法、游戏法,鼓励幼儿在观察、表达与操作中理解了翅膀的特点,基本解决了活动的难点。
第五环节:师幼围绕“假如我有翅膀”的话题自主交流,激发幼儿的美好想象。(此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提问:如果你有翅膀,你想做什么?
教师给予充分空间,鼓励幼儿整合经验,大胆表达。
本活动以故事为引发,借助多媒体使幼儿直观感受动物翅膀的特点和作用,让幼儿对动物翅膀的认识有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提升,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教师将幼儿作为活动主体,体现了幼儿的深度思考,同时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为幼儿巩固对翅膀认识的经验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活动目标。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探究的结束,活动后,我将在活动区投放更多动物翅膀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探究动物翅膀更多的秘密。开展“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的想象创意活动,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创作表现。
幼儿园试讲教案篇十八
冲饮料、吃饼干(12一一36个月)。
1、会自己动手冲饮料、吃点心。
2、提高幼儿小肌肉的平衡发展。
各种需冲泡的饮料、小点心、温水、一次性杯子、调羹、垃圾筒、毛巾、桌椅数张。
针对幼儿。
1、目的:让幼儿学会自己冲饮料、吃点心。同时,在抓、握饼干,搅拌饮料的过程中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
2、玩法:首先,给幼儿介绍一下桌子上的饮料品种及点心;然后,告诉幼儿应该先拿一个杯子,在杯子里放上适量的冲泡品再用水冲泡,同时用调羹搅拌,使其溶化;最后,当幼儿吃完,应提醒他们把杯子放入垃圾筒,再用毛巾擦净小嘴巴。
3、注意事项:。
a、要求幼儿不要依赖父母,要学会自己做。
b、冲泡时,应节约饮料冲剂,不随便浪费。
c、提醒幼儿在搅拌饮料时要小心,不要把汁水洒出来。
针对父母:
1、目的:要学会放手让幼儿去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
2、玩法及注意事项:当地方拥挤,暂时没有空位时,父母应维持好秩序,等候排队。在幼儿喝完后,父母要提醒幼儿不能乱丢弃杯子,使幼儿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