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读后感(优秀14篇)
作者透过这本书向读者传递了深远的人生哲理。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主题、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下是一些感人至深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探索作品中的深意。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一
【导语】本站的会员才婧潇为你整理了“《张爱玲作品》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夜读发现据说是张爱玲的这两句。文艺女青年为什么这么喜欢张爱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读不了红楼梦,也就读不了这一类型的书。我觉得无论如何,那是在大观园里面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个小地方钻来钻去没有意思。还不如李逵双斧一挥,诸葛亮羽扇一指,杀它个落花流水。
但是人总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抚,总有些小情怀需要抒发,这些安抚和抒发需要用很细很细的笔去描,用很巧很轻的颜色去写。让人家在细腻转承中感受到里面的机灵劲。
张爱玲就是有这个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写得很细腻,但不机灵,写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档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电视剧,但没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没有把玩的.余地。
“于千万人中遇到你”一句,从佛学中偷来的,用在爱情上很合适。跟你遇见原是有万般机缘,就是这个意思,但用了很细很细的工笔来描,用很铺陈的颜色来排比,觉得很芳香入口,浓淡皆宜。
仿佛是认识已久,只是隔断了数重轮回,此次相见,也是命中注定。巧到了极点,也轻到了极点。真是女儿家心思,很细,很温柔,被动的,但心里却有一团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个验证。曲折迂回,让到了无限远,然后慢慢的兜回来,还开出了一朵花,你说是不是很细很细,是不是很温柔很温柔,是不是虽然很细很温柔,但里面有一团火焰,化身出来,成为了一朵非常鲜艳亮丽的花儿。
我无法知道摘下来的是不是就是张爱玲写的。我没时间钻进去,没时间读。尽管我似乎有的是时间。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二
张爱玲因为懂得女人,所以并不慈悲地写出了女人的软弱和牺牲。作出那么要命牺牲的只是女人,因为需要作出那么艰难抉择的也只有女人。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第一个被烧完的。自从她踏入梁宅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点燃,而见到了乔琪乔,便开始了加速燃烧。乔琪乔,酷哥一名,苍白低温,吝啬着责任,摆明了不能够结婚,懒得骗人,愿赌服输。他享受着女人的自我燃烧带来的温度,虽然有时候也不那么心安理得,却任由她烧尽冷去。
与男人的冷相对照,女人却是热的。薇龙回忆起他那可爱的姿势,“便有一种软溶溶,暖融融的感觉,泛上她的心头,心里热着,手脚却是冷的,打着寒战。这冷冷的快乐的逆流,抽搐着全身,紧一阵,又缓一阵”。《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也为了要按捺对姜季泽的爱,“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但是男人只是冷冷地旁观。乔琪乔从裤袋里掏出他的黑眼镜戴上了,向她一笑道:“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他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在薇龙还仿佛坐在高速度汽车上的时候,他跟着睨儿上了楼。姜季泽小声叫着“二嫂!……七巧!”来诓七巧出钱买他的房子,“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三
上周五下午,上课回来,正百无聊赖地收拾桌子,一低头,突然看到了邻桌老师桌子上赫然放着一本《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我的情绪立刻兴奋起来,伸手拿过来,翻看起来。
第一篇《迟暮》,第二篇《秋雨》,看着看着,近几日心情一直在浮躁状态中的我竟渐渐浸入了张爱玲细腻、柔婉、深刻、独特的文字中。
这是第一次看她的散文,那种感触真是细腻又与众不同啊。再看她的生平,她写这些文章时竟然只有十多岁。
在《迟暮》中,她写道“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簾栊。”喜欢这句话里她对桃花的描写,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娇柔,一支桃枝上缀着那么多开得茂盛分外娇艳的桃花,此刻静倚在封姨的臂弯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啊。再看她笔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着风儿,骚乱行人的发,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脚下的祥云,正模仿着春雪,飞入帘栊中。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笔下流淌出来,真是让人惊叹啊。
在《秋雨》中,她写道“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多么形象啊,雨如蛛丝般闪闪烁烁、牵牵连连、绵绵不断地笼罩于天地间,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如梦如幻,这是十六岁的张爱玲眼中的秋,从她细腻多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温婉含蓄、眉宇间蹙着淡淡哀愁的少女,那棵宿舍墙外种的娇嫩的洋水仙,似乎也看懂了她的少女轻愁,此刻正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原来它们在叹息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描写中流露出了她怎样细腻的女儿心啊,再往下看“那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淡淡的轻愁中不乏新生的希望,在那样一个如花的年龄里一味的愁怎不叫人心疼呢。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四
它,像魔障,墓地,梦魇,漩涡,一园迷人的罂花,吸引着我,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之疯狂,几近崩溃。
这就是张爱玲,这就是我读到该文的强烈感受。袅袅的尘烟弥漫在十多个平方的琴房,烟灰缸内盛满着倾覆时空的过去,那些萧瑟忧郁、湿漉漉的叮咚声,阴魂不散,久久地在我耳边徘徊,噬咬着这个心肺。
张爱玲,像是个妖怪,《聊斋志异》里的狐狸精,难怪贾平娃(贾平凹)读你,夏志清读你,太多的人读你,拜倒在您的石榴裙下,做梦甚至想把您搂到怀里!
……。
我应该感到羞愧,曾经一直以为,张爱玲嘛,就是大上海一九三七年唱戏的,直到去年在《名作欣赏》上第一次读到她的《爱》,才知道了她。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求人在“习殊书店”让那个胖胖的女人给我进一套关于她的全集——这个城市里可能没有几人读,更没有几人知道她极致的精品《金锁记》。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看了一点,后来喜欢上了汪曾琪,就尘封在了那里。
然而,她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烂漫,繁花似锦,灵动鲜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够完整表达的高度。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写这文时,据说她仅有15岁,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体会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内心的阴霾,是一种什么样的道理。
我想这就是张爱玲,这就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那座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最美的一朵罂花?尽管这个时代有一些女性还在一味地摹仿她,但我相信:当今,以后,未未来,大概难能够超越她。
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五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张爱玲作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什么是爱?张爱玲从来没有为之下过定义。如若细细品读她曾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附上的那行诗,便了然命中注定的那份荒芜。无法救赎。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的情诗。
男人向来只顾原谅自己,不愿委屈自己。
那时她清高冷僻,她遇见了胡兰成。她以为他是最懂她的,她以为他是可以为她驻足的,她以为他可以给予自己现时的安稳,想要尘埃落定的奢望让她不顾一切地向他狂奔去,即使他已有妻室,即使他是一个文化汉奸,即使知道他本凉薄,但她还是一心一意地希望他能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他,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总有那么一个人。
世景荒凉,已无安稳。
胡兰成的每一次拈花,张纵使酸楚,不也只是慈悲一笑。最后,立在涛涛江边,她凄凉地笑着对他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为什么会爱上这样的一个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每每看到这句张写下的话时,我便会想起佛祖拈花一笑的佛典。如来拈花,众生茫然,唯达摩微笑。胡兰成和张爱玲何曾不是这样,女人的爱大概也是佛法无边吧。
胡兰成自有辩护。他说他待爱玲如待自己,宁可委屈爱玲,也不委屈小周,如像克己待客一样。视妻为己,视情人为客,两相冲突时而“克己待客”,这本是某些喜欢拈花惹草而道德感未彻底丧失的男子的通性,只能看做男人移情别恋、推诿责任的不实之辞。
天公应离情。
诚如张在《多少恨》里所提:“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直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她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是一种艺术呀。但我觉得实在很难写。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通俗小说的了,因此我是这样地恋恋于这故事。”
是的,我是这样地恋恋于这故事。白流苏。张笔下的女子总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低声咀嚼,婉转细腻。她有着东方女性独有的气质“低头的温柔”,这正是他爱她的原因吧。
然而,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她们的世界就过于拥挤,推着,挤着,踩着,背着,抱着,驮着,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张的笔下,白流苏是一个成功走向婚姻殿堂的女性。但她是否得到真爱?无人知晓。有人说她不过是为生而爱,最后终于得到生活的依附,稳固的经济——婚姻。
只是更喜欢从一而终的故事。所以固执地执迷于范柳原曾倾诉的点点滴滴。所以选择相信。我只是不能明白,同是张笔下的她们,王佳芝一句“快走”让我明白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在生命的抉择下,女人选择爱。我仿佛明白张想要诉说的,女人的世界,惟情感是尊,惟情感是大。这是女人的特点,也是女人的悲剧。而白流苏却太过精刮,算盘打得太仔细,始终不肯冒失。不过还好,故事的最后,她明白了他曾念给她听的那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回首半生如梦。时间为你我证明了什么。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情,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一生一世。曾听到友人这般叙述到:“你知道吗?我爱了你一个曾经。”霎时间很是感动。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老病死,而是生命的旅途中横生出的枝桠从此横亘在你我之间,充斥着永恒的孤寂;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永恒的孤寂,而是明明看见温暖与生机,我却无能为力;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即使物已非,人却依旧,再多的撕心裂肺的只有“我们回不去了”。她们不得不擦肩而过,在各自宿命式的既定的人生轨道上过着没有彼此却深埋心中的怅然若失的日子。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那一端是年少时的恣意相快,这一端已是沧海桑田后的沉静苦楚。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君本多变,侬乃痴情。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六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作品学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周五下午,上课回来,正百无聊赖地收拾桌子,一低头,突然看到了邻桌老师桌子上赫然放着一本《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我的情绪立刻兴奋起来,伸手拿过来,翻看起来。
第一篇《迟暮》,第二篇《秋雨》,看着看着,近几日心情一直在浮躁状态中的我竟渐渐浸入了张爱玲细腻、柔婉、深刻、独特的文字中。
这是第一次看她的散文,那种感触真是细腻又与众不同啊。再看她的生平,她写这些文章时竟然只有十多岁。
在《迟暮》中,她写道“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簾栊。”喜欢这句话里她对桃花的描写,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娇柔,一支桃枝上缀着那么多开得茂盛分外娇艳的桃花,此刻静倚在封姨的臂弯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啊。再看她笔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着风儿,骚乱行人的发,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脚下的祥云,正模仿着春雪,飞入帘栊中。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笔下流淌出来,真是让人惊叹啊。
在《秋雨》中,她写道“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多么形象啊,雨如蛛丝般闪闪烁烁、牵牵连连、绵绵不断地笼罩于天地间,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如梦如幻,这是十六岁的张爱玲眼中的秋,从她细腻多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温婉含蓄、眉宇间蹙着淡淡哀愁的少女,那棵宿舍墙外种的娇嫩的洋水仙,似乎也看懂了她的少女轻愁,此刻正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原来它们在叹息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描写中流露出了她怎样细腻的女儿心啊,再往下看“那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淡淡的轻愁中不乏新生的希望,在那样一个如花的年龄里一味的愁怎不叫人心疼呢。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七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作品》个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爱玲因为懂得女人,所以并不慈悲地写出了女人的软弱和牺牲。作出那么要命牺牲的只是女人,因为需要作出那么艰难抉择的也只有女人。
《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第一个被烧完的。自从她踏入梁宅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点燃,而见到了乔琪乔,便开始了加速燃烧。乔琪乔,酷哥一名,苍白低温,吝啬着责任,摆明了不能够结婚,懒得骗人,愿赌服输。他享受着女人的自我燃烧带来的温度,虽然有时候也不那么心安理得,却任由她烧尽冷去。
与男人的冷相对照,女人却是热的。薇龙回忆起他那可爱的姿势,“便有一种软溶溶,暖融融的感觉,泛上她的心头,心里热着,手脚却是冷的,打着寒战。这冷冷的快乐的逆流,抽搐着全身,紧一阵,又缓一阵”。《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也为了要按捺对姜季泽的爱,“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但是男人只是冷冷地旁观。乔琪乔从裤袋里掏出他的`黑眼镜戴上了,向她一笑道:“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他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在薇龙还仿佛坐在高速度汽车上的时候,他跟着睨儿上了楼。姜季泽小声叫着“二嫂!……七巧!”来诓七巧出钱买他的房子,“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八
私以为这样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盏清茗,读上半卷宫词,几篇散文实在不失为一件美事。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偶尔附庸风雅仍是极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兰台之宫时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确,这样的雨天邂逅爱玲的散文实在别有一般滋味。诚然,爱玲的散文远不及其小说为人所称道,但寥寥数语间仍可见那份独属于爱玲的惊心,冷艳。别人笔下千篇一律的温润缠绵到她这里竟是这般阴森,灰暗。
是的,这才是爱玲,绝代风华的爱玲。虽然顶着才女头衔的她的名字几乎至于家喻户晓的地步,然而对她的了解和喜爱实在是小众的,甚至于将她当做那一派上不得高台盘的言情作家,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
爱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节,不在于辞藻,单单在那一点阴森的灰暗,那一丝惆怅与绝望,是真正的缠绵。
所以曾经有有识之士谈到爱玲小说的改编剧,认为即便是王家卫都无法拍出那份味道来。《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这几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曾被改编过数次,无一例外,都是失败之作。电影电视剧,讲究的是市场,是营销手段,所以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宾夺主,哗众取宠,抛却了本身作品的内核,基调,转而追逐大众的浪漫调子。实在是大错特错,尤其是类似于《倾城之恋》这样疑似大团圆的剧本更是惨遭毒手,私以为《倾城》的惆怅无奈不亚于《沉香屑》。所以说,许多人眼里的爱玲根本上是称不上才女与绝代风华的,或者说,他们所认识的,根本不是爱玲,因为爱玲的情怀,她的愁,人们不懂。
看过爱玲的照片,实在称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来的那一份冷艳高贵却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经有人拿民国时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与她作对比。林的确也是难能一见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丽是明媚的,是较为贴近生活的,换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为林徽因,但是鲜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张爱玲。爱玲的风华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艳的气质。那为什么说林也是难能一见的绝代风华呢?因为这两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内心,才华使之出众。所谓美人,未必需要秉倾城之貌,最重要的还是蕙质兰心。试问谁会喜欢一个双目无神,空洞乏味的木头美人。单凭美貌,无人能真正做到风华绝。我们现在形容美人的倾国倾城一词最早源于汉武皇后李夫人,而让阅尽无数美人的汉武帝终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却是她最后拒见圣颜的聪慧之举。而即便是以红颜祸水著称的杨贵妃,她的美丽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这些都表面杨玉环可并非只是一个木头美人。
说回爱玲的文字。其实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学校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鉴赏方式的,这种鉴赏仅仅只能停留在辞藻的层面,即使对情感的品位也太过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韵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会是因为它华丽的辞藻,它往往只是一种共鸣,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并不是这些条条框框,简单粗暴的赏析所能表达的。对爱玲的文字,我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花语:任是无情也动人。然而,她却也不是无情,反倒又是一种薄情转是多情累的感觉,是的,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还是一种感觉。
今日本来不过是心血来潮,却不想洋洋洒洒倒是写了这许多,似赏析又不是赏析,然而,依旧还是觉得有些亵渎了这份怦然心动,反倒败兴当真是悔之悔之!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九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爱情动人,亦伤人。是牵挂,亦是负累。会欣喜,亦会悲忧。有收获,亦有缺憾。
读了《爱》我忽然意识到,喜欢怀念过去的人其实未必是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才更加的怀念,也或许是因为心里有着对曾经美好的向往。念旧并不是渺小的沙,也许也并没有大到关乎人的道德品性,但是过去的一切无一不需要经历时间的积蓄和沉积。如果缺少了这个经历和过程,再过于浮夸和喧哗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爱》写到“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等命运垂顾,留时间解答。现在所经历的苦难笑一笑,都有甜蜜的回味。”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归宿。有些爱,我们确实只能交给命运,等时间为我们一一作答。因为没有谁会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寻找所谓的心灵慰藉,现下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的言不由衷,只有我们自己释然了,明白了,剩下的才会是暮然回首的那份感慨和那份无憾的回忆。
太阳每一天都要升起又落下,月亮每一天也有落下再升起。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迎接白天又送走黑夜,我们送走了黑夜又再次迎来白天。年年如此,岁岁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过是渺小的一粒沙,每天都苦苦的挣扎着,带着一点点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可我们又在太阳一次又一次升起的时候找寻希望,努力生活。
浅笑淡然,隔着这一程山水,守这那一份妄念。爱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可能像是一团火,真挚而又热烈,时间的打磨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成长的一份包容。对迟暮之年来说,爱像是一壶醇香的酒。岁月的流逝,让爱这杯酒早就芬芳四溢。幸福往往不在于我们占有了什么,更在于我们成长的过程。在人生的长河中,有的人忙着欣赏沿途的风景,而有的人努力让自己成为最靓丽的风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追求,它不尽然是相同的,但人生的美好其实是一程多彩的旅途,我们在这段旅程中存留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本真,才能去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那份淡然。
读了《爱》我明白了花总有一天会凋谢,但是花儿谢了还有幽幽清香,而青春谢了就音信全无,摸不到寻不着。人这一生,就是循环往复,我们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生活就像是单行线,无法回头,只能向前,而正是这样的信念,我们急急缓缓,跌跌撞撞才有了这大千世界,才有了这诸般色彩。
生活尽管千疮百孔,但正因为有这样的存在所以我们苦苦的追寻,所以我们才懂得了什么叫做生的希望,死的意义。《爱》告诉我们,对生付诸努力,尊重时间,同样尊重生命,这就是人生。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
很早以前就听过看过张爱玲的这段关于爱情的经典描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之前一直把这段话理解为缘分是个奇迹,“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见的人,这需要多少巧合,需要多少冥冥之中的注定,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那个人,两人心照不宣,轻轻问一声:“你也在这里吗?”多唯美的画面!
今天心血来潮阅读了全文,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大错特错。爱情需要缘分,更需要争取。时间对了,在春天的晚上,人也对了,十六七岁的美丽女子,住对门的年轻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轻轻地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奈何女子没有回应,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后来女子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我想她是后悔的吧,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接年青人的话,就算是回一句“是呀,我也在这里”也好。如果她当时回应了年青人,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吧,也许她现在过着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就算是于千万人中,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但那又怎么样呢?照样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鼓起勇气轻轻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静静等着那个人的回应。我想张爱玲的这段话的重点不是前半段,不是为了感叹缘分的难得,而是想表达她对这对年青的男女有缘无分的惋惜,更想告诉俗世中的男女,如果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一定要抓住机会,别让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阻挡住爱情敲门的手!
读张爱玲的《爱》,不仅读出了那种情窦初开的悸动,更是读出了人生的遗憾和凄美。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有一个村庄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约摸十五六岁,花样的年华,生得美,上门说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门槛,但她却无动于衷。她穿着月白的衣衫,静静地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纯美的画面定格在她永远的记忆之中。她今生也许无法忘记,对门住的那个沉默寡言却目清眉秀讨人喜欢的年轻小伙,竟然主动开口和她说话。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激动而甜蜜的感觉顿时涌遍全身。仿佛就在这一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心中的爱情鸟,拍着翅膀扑扑扑地飞向了他,这种感觉,更强烈地坚定了她渴望的爱情信念。她觉得自己这辈子终究要跟着他,无论天涯还是海角,都会义无反顾。
这,就是爱。教人沉醉,又让人迷恋。
遗憾的是,当他开口说出,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他也没有再说什么。两人静静地立着,各自走开了。
美好的初恋,有时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鲜花。还未来得及在温柔的春风中盛放,就被一场突至而来的暴雨打落在地。后来,她被拐卖了。拐卖她的人贩子,不是什么强盗土匪,而是她的亲眷,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无数次历险和饱经风霜后,她再也回不到从前。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唯有挥之不去怀念,伴随着深深的喟叹,祭奠着青春时那夜桃树下美好的画面。
春风不语。被命运捉弄的人儿,就像被时光扔进静静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泪流满面,水底的游鱼也不会知道心痛的感觉。
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湿润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人世相遇的时光中,千万别错过了握手和表白。错过了,也许就不会再来了。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都说张爱玲的小说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说大部分渗透着一种苍凉,使读者常陷入一种很深很沉的痛与窒息的压抑状态,而她的散文却常是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张爱玲的文章向来深刻,她的这篇《爱》很短小,却又很精美。有着散文的质朴,同时又有小说的情节。它描写了一段短暂的爱情情感片断,却又将这个片断化为了永远。
《爱》描写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轻轻地,他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么?”就这一句问候,却胜似无尽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世事的变化无法预料,女孩的命运十分坎坷,他们没能再相见。老了的时候,她依然怀念那相见短暂却是她一生中最绚丽的瞬间,依然记得那句“噢,你也在这里么?”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一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就是那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张爱玲跳跃的笔触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蒙太奇的画面、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美的缺憾,也许山盟海誓能代表轰轰烈烈的爱,但这比不上为爱无声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蓝天,自由地飞;我要像一阵云烟,无声无息的美。也许精神之恋是不完美的,那个年代,爱无须表白,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
张爱玲是个响彻文坛的名字,在我,其实更喜欢把她看成一个值得去肯定的小女人。只是生就带着一股灵敏的锐气。
张爱玲也毕竟是张爱玲,短短几百字,便很清晰的浮现了初恋的美好。真正的悸动,也不过是在那一两眼之间而已。那句“哦,你也是在这里?”经典极了,像极了我曾细细想象过那些画面该说的台词,那种朦胧的青涩,就这样悄悄的爬上树梢,浮满那时的空气。
这种爱情纯净无比,那是一缕很温馨的美好。无需多言,就可以很安静的幸福。
青春是泡沫堆起的时光,是落日托起的一叠叠背影,这个年纪,有太多拥有,值得赞美。
在学校也或有这般的感情,只是禁果总是不被允许偷尝的,何况是尚未熟透的?的确,这时的爱情,太脆弱,就像玻璃做着发光的梦,光芒四射的时候,同样也破碎不堪了。
还是在这不早不晚的时候,投给你心仪的那个人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背影吧。
这就够了,将来的某一天,再回想起这丝朦胧,一定会温暖的心醉。这是我们最纯真的年华啊。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二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张爱玲用了比较坦诚、平和的语气,谈到了自己在写小说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这篇文章也是我们深刻的了解张爱玲的作品和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张爱玲非常谦虚的指出了自己写小说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时自己坚持的主张和以后该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张爱玲的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风范和气量。
张爱玲觉得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学理论的,并认为文学理论是文学出品出现后而产生的产物,她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是在文学作品中,经过自身提炼和吸收获得适合自己的文学理论,可能也只能这种方式才能让作家把那些文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较自如把文学理论一些好的东西浑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创造出一流的作品,当然她也肯定了文学理论对于推动文学作品上的积极作用,她把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两只脚,文学理论是不可能处在文学作品之上,更不会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张爱玲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和谐安稳的一面才去斗争的,可许多的文人却过多的关注于人生的斗争,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她认为斗争只存在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斗争的东西可能会是不同的,但人们追求安稳的生活相信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的愿望,因此张爱玲认为安稳实质是一种永恒。所以张爱玲在文学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稳的一面,但因此也会缺少一种“力”,给人振奋的一种力量。
张爱玲觉得写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一种启示,而这种启示是蕴含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的,让人们在故事中自己去获得,因此她会把自己的小说作品写的更加的真实,但因为要真实因此自己的作品就会缺少激烈,但她坚定的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写,激烈的东西往往可以给人一时的刺激,但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才能给人以启示,而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张爱玲的小说中除了《金锁记》中得曹七巧是一个极端病态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而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负荷者,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学方向。
张爱玲说自己喜欢用参差对照的写法来表现人生的苍凉,而不是去表现壮烈,壮烈虽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剧往往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而苍凉之所给人回味,是因为给人一种参差的对照,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什么张爱玲乐于写悲剧,为什么去营造苍凉气氛的原因了。
张爱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题欠分明,但张爱玲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许多伟大的作品主题都是很模糊的(在这里她用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张爱玲认为让故事自身去说明表达的,比拟定了主题再去编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张爱玲认为一味的强调主题,那些唯主题论者是机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说理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深刻而有说服力,一篇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三
懵懵懂懂的她视线定格在远去的母亲身上,纵有不舍,还是要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那年,她十岁。面对沉沦的父亲、败落的家庭,她想要逃离。她在家中“要沉下去”的书房里拼命读书。她一边要忍受后母的欺侮,一边要在思念母亲的煎熬中苦苦度日。她终于逃出了这座荒岛,她的坎坷人生也就此开始。
她渐渐在上海文坛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年,她二十三岁。她的文章多以悲剧结尾,这或许与她的家世有很大关系。她多次想要出国留学,但屡遭战争未果。她不甘心,仍旧向往国外的生活。在香港大学,她认识了炎樱,那个性格与她互补的女孩。她们说说笑笑,生活看似十分美好。然而战争击碎了她的梦,她又回到了上海——那个让她成名却又让她感到伤心的地方。
她遇到了心目中的他,他令她惊喜,迅速地在她心里生了根。那年,她二十四岁。她也曾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将整颗心交与胡兰成,而胡兰成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逃跑并背弃了他们的誓言。她孤独而又绝望。她的倾城之恋不过一场破碎、凌乱的梦。
她只身一人前往美国,并在这里认识了赖雅。那年,她三十六岁。那时的她正值好年纪,却嫁给了穷困潦倒、比她大二十九岁的赖雅。赖雅年老多病,她不得不到台湾写作赚钱为赖雅买药。赖雅终究比她早一步先走。十一年的陪伴随赖雅去了,她又遭受沉重的打击。
她老了,自己孤独地生活在他乡。1995年9月8日,她被发现在家中去世。那个与众不同的她走了,一代传奇也落下帷幕。
这就是她——张爱玲,避世而不弃世的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四
最近心血来潮,又开始读人物传记。
其实我个人总觉得,读人物传记总有那么点光明正大的窥探隐私和比对生活的人性弱点在里面。
读到张爱玲,完全是在蜗牛上随机而为之的行为,但读完之后,居然觉得这本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传记是在大学,完全出于伪文艺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读张爱玲是在工作最为忙碌和无聊的时候,因为要去跟片做后期,这是绝对无聊但耗时的工作,当时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间摆着一本张爱玲传,还是繁体,于是成了打发时间的好物。
两本的作者我都不记得了,但读罢,绝对可以肯定两位的立场和生活境遇绝对不同,尽管传记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样的语言和立场去描述,自然结果是不同的,依稀记得,特别能分辨出一种是社会主义情怀,一种是资本主义视角。
而这一版,却少了些立场性的东西,让我很喜欢。因为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们也是在努力从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中慢慢挣脱出来,个人认为平和和真正辩证的开始看待问题,是人成熟的标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成熟,始终处于黑白分明的挣扎阶段。
首先文章的语言真的好细腻,而且有一股子张爱玲文章的语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身就习惯于这样的笔触。因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资料,实在不多,便无从知晓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爱情,她的写作,始终想秉持着更加中立的视角,我觉得这个尤其难得吧,毕竟我们写文章,总是希望最终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的仰慕之情还是完全可见的。
如此一来,传记给了读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诸如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愫,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张爱玲对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译的坚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张爱玲晚年始终不想回访上海的决绝......
当然,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去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感,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我读过最舒服的一版《张爱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