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热门16篇)
演讲稿通常包含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演讲,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篇演讲稿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涵盖了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法。第二篇演讲稿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讲述了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第三篇演讲稿是关于梦想与追求的,分享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故事和经历,鼓励大家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一
尊敬的教员、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巧昨天上课的时候教员也有提到这句话,今天就由我和大家谈一谈我对这句话的一点浅薄理解。
早在2500年前,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诉子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两句话的具体含义。
前一句话是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它和咱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个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因果循环:你种下什么因,收获的就是什么果。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新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毅然告别了新婚妻子,率领数万群众,夜以继日地治水。在这个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最终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业。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将水引至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而你的方法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已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和白圭这两个人的治水方法来看,大禹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才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效仿的。
以上呢就是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点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还请教员和同学们批评指正,完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二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的体现。儒家弟子白圭却向老师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遥远的海边,为什么不就近引到邻国去呢?这样岂不是更省事"。孟子很坚定地给出了答案:"你错了,你现在把邻国作为泄洪的地方,将来邻国泄洪的水只会倒流。"这就是"以邻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虽然放荡不羁爱自由,但这世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六十亿个人有六十亿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样,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将视野放开,将头抬起,将别人纳入你的胸怀,学会去体贴他人,你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令你快乐的就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便多了一份理解,一份关爱,便少了一份争执,一份悲伤。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但做人做事不能没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便说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
君子坦荡荡,便是用豁达的胸襟去活着,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与认可,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已写在了联合国总部大厅的墙上,这说明优秀的品德会获得全世界的认可的。
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建设一个和谐校园共同奋斗,让文明之花四季绽放!
最后,在这里祝愿所有高三的同学,保持良好心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实现辉煌!
谢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三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句世人皆知,浅显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对于这句话我是百分百的同意,可是己之所欲就能够滥施于人了吗?当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别人的事情都要研究别人的观点和感受。
有人说,普希金说了,“走自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自我是最重要的,只要自我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对自我有利即可。我想,这种思想未免有点太自私了,对自我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上司接纳了员工的意见,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自我听了朋友的劝告,能够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弯路。任何情景都是如此,你研究到了别人,别人也想到了你。何必要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呢?这样的人随后只能是众叛亲离,沽名钓誉!
当初,楚王想攻打宋国,鲁班的云梯都给他造好了,可最终为什么没有打成?这要感激两个人。一是出使楚国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当初是用心研究过墨子的话的,否则他也不会放弃这次攻宋的机会。可见,楚王是一个己所不欲,亦不施于人的人。假若楚王当时不管墨子,现将其除掉,然后再去打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双方损失惨重,对楚王也是不利的。
还有两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鹊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为高超的医术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个以他而来的成语“讳疾忌医”在民间流名百世。蔡桓公为什么会死?原因就是他自我想着自我没病,而不让医术高明的扁鹊来给她治疗,最终病入骨髓,一命呜呼了。
过分的独断主义带了乐如此严重的后果,以至于把命都丢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云:“己之所欲,听于人,关于人,人亦思尔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四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古话是很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非常深刻的道理。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一方面,自己不想要的,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勉强别人接受;另一方面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做到的,同样也不要勉强别人接受,因为这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换一句话来说,应当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对别人要求宽松一些。
谢谢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我们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它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啊。
自我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
今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能够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有些故事正表现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春秋孙叔敖,幼时在路边看到一条两头蛇,据说看到这种蛇的人必死无疑。
他想:要死就死我一个吧,不要再叫别人看见遭殃。于是,他斩杀了这条蛇,埋入了山丘。还有个故事: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我不安全,就能够嫁祸他人吗?”
这两人都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能够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日认真地的思想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也许有这样的人,但只是这12亿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记得初中的政治课上老师曾说过:“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人与人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关系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乖女儿,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女,从小都是在他们的手掌上长大,从未受过任何委屈,也为干过任何粗活,从而养成了娇惯、自私的个性,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在学校里,我们都很自私的,除了学习和自己应做的事之外,好像都与自己无关。我们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给别人,但与我们同龄的人有谁会这样默默地承担呢?在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的人,就会有无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担下来的人。
如果在我们周围多一些承担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这样疏远了,人们自私欲也会减弱,大家都无私的为人们服务从不计较,那世界该多么和平!我觉得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这句话为做人的标准,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否则会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例如在当今之世,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利益确实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首要考虑。益”。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为借口,美国强化了推行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而对其可能给世界安全带来的后果不管不顾。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在谈自己的国家利益之时,是否也应考虑和尊重其它国家的利益,而不应以损害别国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呢?当年林肯总统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曾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同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斗争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美国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这片土地只能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不能够作为两个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今天,美国某些人应当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满。
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边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来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担者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七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论语》中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我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他人。但同样的,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很多时候,我们喜爱的东西未必是别人所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爱好,一味地强加给别人反倒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国人在餐桌上有为他人夹菜的习惯,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客人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是关心的表现。可实际上,这同样也是一种强加的关心,当我们把菜夹进别人碗里时,潜意识里不正是想让对方吃下吗但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却并必须是对方也喜欢的,可倘若拒绝,就可能会被贴上:不给面子,不懂礼节的标签。关心的初衷是为了对方好,可若是并不能让对方感到舒适,那就违背了初衷。
海涅曾说,有时候我们播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骚。己之欲,有时候,施于人,反而是一种伤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的人不在少数。这一切本该是完美的,可有些捐款者刻意地向电视台寻求报道,借此来展示自我的善心,呼吁更多人加入来帮忙这些有梦想的少年。
可与此同时,也让理解捐款的大学生们自尊受损,认为自我理解的只是他人的施舍。捐助者的本意是箱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帮忙他们,可却因为未曾研究到被关心者的想法,强加的关心反而伤害了他们。
如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关心变成了一种形式,好意变成了一种宣扬自我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慈善者不顾他人的感受,昭示天下自我的善心与高尚,这种不顾他人的善良,又和在弱势者的伤口上撒盐有什么区别!
己之所欲,施于人,是将自我认为的善良强加在他们身上,逼得他人不得不理解;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是从他人角度出发的善意,有如涓涓细流,长久的滋养着需要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八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想必老夫子当年说这话的时候一定也很得意于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很高,觉得只要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算修炼到家立地成佛了。后世也有很多追随者把这句话作为做人处事的标准,但是从我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眼中看来,这个命题绝对是包含了一个可怕错误的伪命题,因为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成立的话,它的逆否命题“己所欲,施于人”也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是自己愿意的事,就可以强加给别人!
如此野蛮强盗的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而学习,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奴才就是刽子手,奴才们正着用,刽子手反着用,反正都有道理。所以子可以光明正大的罗织罪名诛了少正卯,所以就有统治者打着“民主”旗号到行逆施,所以就有愤青们以“爱国”的名义侵犯人权。
所以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认为应该不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公民最起码的认识。
谢谢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贤孔子的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己”与“人”的关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应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的喜好。它是人与人相处的底线,体现的是一种同理心,即在人际交往中,能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别人把你桌上的书本碰到地上,你宽容地露齿一笑,别人也会报之以歉意的一笑。相反,你如果口出粗言,拳脚相加,他人往往也会把拳脚回报给你。我替别人着想,他人才会替我着想。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的。“投之以桃”,别人才会友好地“报之以李”。
想要他人理解,先要学会理解他人。上课铃声已响,一学生向教室狂奔而来,到门口,嘴里还在骂骂咧咧,一脚踹门,正好撞向门后的学生。门后的学生怎么反应?最好是忍住痛,看他渲泄完了,问他怎么回事,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动手回击。原来该名学生刚被老师狠狠批评一顿,心中一肚子火。询问他情况,理解他的行为发生的原因,再去批评他,就会有效避免矛盾。
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将心比心。朋友借给你一本心爱的动漫书,是从国外带回来的,结果你给弄丢了。朋友对你大动肝火,而且怀疑你私吞了,甚至要跟你绝交。你怎么办?是不是冲冠一怒:绝交就绝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言行,用自己的真诚求得谅解。
要不设防地以我最真实的一面示人,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自己能把内心深处的东西暴露给对方,才能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真诚坦白,才能获得信任。自以为是,耍小聪明,凡事斤斤计较、机关算尽,是得不到别人的真心相待的。真情流露,真诚交流,说出自己的心中话,才能得到真情回报,对方才会把你当作好朋友。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主动对人表达肯定赞美,才能获得他人好感。
我们需要别人的爱、宽容和谦让,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而不够强大的,是有缺点而不够完美的。而爱、宽容和谦让,只能由他人提供。只有每一个人心中拥有爱、宽容和谦让,我们才能得到爱、宽容和谦让。要想幸福自己,就必须幸福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镌刻联合国总部大厅,它是国与国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当然也是我们学生与学生间交往的核心准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的冲刷令万物随之流逝。但其中总有一些箴言沉淀下来,让后人谨记。它们是时代的精华,也必将在人类的未来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长辈们给出的箴言,在我看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行事的原则。这不仅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更是他自己的人生准则。即不要将自己不想做的事推给他人。但在我们身边,这种事情时常发生,这样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将事情弄得僵持不下。所以人与人之间交往确实应该遵循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别人呢阻止他,李离说:“人都不愿意去死,犯人被冤枉致死,这是我的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伏剑而死。李离就完美地践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尊重的道德情怀。比如说在图书馆当你想要大声笑闹的时候,想到不要影响别人会自觉地压低声调。当你看到小朋友在草坪上乱扔果皮时,你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自觉地去捡起果皮,小朋友看到哥哥这样做就有样学样捡起了地上散落的果皮。出生于1788年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这个世界不会凡事有求必应,这应是年轻人走向成熟的第一个认识。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只是一个旋转的齿轮,如果想走到自己想去的位置,只有靠自己,而不是等待世界降临恩泽。”世界并不是以你为中心的,所以你不能颐指气使地让别人为你做什么。这个世界并不亏欠你什么,能为你带来福音的只有自己。
说到尊重,也必然会联想到这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戴和尊敬是相互的。特蕾莎修女一生为穷人服务,致力于消除贫困,最终赢得了世人的爱戴,并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个性、修养、素质千差万别,人与人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即使你抱着仁爱的心肠、良好的愿望、善良的动机,也不一定事事做得令人满意,赢得人人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如果对每个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态,总能赢得大部分人的尊敬和爱戴。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宿舍里有个男孩叫穆迪,他有洁癖,他的床不允许任何人坐。若谁坐了,他立马换床单。另一个男孩叫杰克,他虽然觉得穆迪过分但是很尊重穆迪的生活习惯。后来穆迪演讲时感谢和夸赞了杰克,他说:“这么长时间,你从来没有碰过我的床,给与了我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不论你今后是否拿我当朋友我都会视你为最好的朋友。”面对别人的原则、底线、习惯、观念,哪怕自己不喜欢、不认同、不理解,也要强迫自己去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做不到理解,但至少应该做到尊重。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时间令千古的箴言沉淀,在它们身上,即使布满了岁月的伤痕,也能隐约地映照出古人的智慧、古人的高尚、古人的丹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十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很惭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是上了大学才明白它出自《论语》。大学之前的求学态度是不求甚解,不问来源。
这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句子,不知其来源倒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真正涵义。我们似乎已经对这些老祖宗的智慧语录免疫,不依循这些人生哲学来处世,反而倒行逆施。几天前看了几则有关中国黑心食品的电视新闻,更让我觉得这句孔子名言早已被人遗忘了!
上海有黑心馒头,厂家用回收的过期馒头,加上头粉与色素再重新制造新的馒头;有人偷拍访问制馒头师傅,问他会不会吃该馒头?他回答说他明白馒头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怎敢吃呢?第二天又看到广州爆出“再生面包”事件,也是以回收的过期面包来再生面包;隔一天看到安徽出现“牛肉膏”与“羊肉膏”添加剂,能够把猪肉、鸡肉等加工成贵价的牛肉、羊肉,味道口感一模一样。
这就是现今见利忘义、谋财害命的写照,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中国黑心食品的新闻时有所闻,这次接二连三的爆出几宗骇人听闻的消息,让人们对“中国制造”原本已有点感冒的情景有更加恶化之迹。
子曰子曰的说教话,现代人已经不爱听了,因为没钱过活,孔子也帮不了你。可是别忘了,有人漏液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世上的事永远是阴阳相济的,有人因为钱而不择手段,有人却热心的派钱助人;有人将传统文化视为糟粕,有人视为珍贵宝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十二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贤孔子的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己”与“人”的关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应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的喜好。它是人与人相处的底线,体现的是一种同理心,即在人际交往中,能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别人把你桌上的书本碰到地上,你宽容地露齿一笑,别人也会报之以歉意的一笑。相反,你如果口出粗言,拳脚相加,他人往往也会把拳脚回报给你。我替别人着想,他人才会替我着想。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的。“投之以桃”,别人才会友好地“报之以李”。
想要他人理解,先要学会理解他人。上课铃声已响,一学生向教室狂奔而来,到门口,嘴里还在骂骂咧咧,一脚踹门,正好撞向门后的学生。门后的学生怎么反应?是忍住痛,看他渲泄完了,问他怎么回事,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动手回击。原来该名学生刚被老师狠狠批评一顿,心中一肚子火。询问他情况,理解他的行为发生的原因,再去批评他,就会有效避免矛盾。
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将心比心。朋友借给你一本心爱的动漫书,是从国外带回来的`,结果你给弄丢了。朋友对你大动肝火,而且怀疑你私吞了,甚至要跟你绝交。你怎么办?是不是冲冠一怒:绝交就绝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言行,用自己的真诚求得谅解。
要不设防地以我最真实的一面示人,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自己能把内心深处的东西暴露给对方,才能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真诚坦白,才能获得信任。自以为是,耍小聪明,凡事斤斤计较、机关算尽,是得不到别人的真心相待的。真情流露,真诚交流,说出自己的心中话,才能得到真情回报,对方才会把你当作好朋友。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主动对人表达肯定赞美,才能获得他人好感。
我们需要别人的爱、宽容和谦让,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而不够强大的,是有缺点而不够完美的。而爱、宽容和谦让,只能由他人提供。只有每一个人心中拥有爱、宽容和谦让,我们才能得到爱、宽容和谦让。要想幸福自己,就必须幸福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镌刻联合国总部大厅,它是国与国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当然也是我们学生与学生间交往的核心准则。
谢谢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十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
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
翻译: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能够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今译。
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能够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今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贴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2、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好处,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状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必须的启发好处。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务必思考到他人的存在,思考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务必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资料,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
(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四、联系实际,深化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
举例: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为四川赈灾捐款的目的等等。
五、课堂小结。
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十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最好的体现。儒家弟子白圭却向老师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遥远的海边,为什么不就近引到邻国去呢?这样岂不是更省者”。孟子很坚定地给出了答案:“你错了,你现在把邻国作为泄洪的地方,将来邻国泄洪的水只会倒流。”这就是“以邻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虽然放荡不羁爱自由,但这世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六十亿个人有六十亿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样,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将视野放开,将头抬起,将别人纳入你的胸怀,学会去体贴他人,你所不愿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令你快乐就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便多了一份爱,一份理解,一份关爱,便少了一份争执,一份悲伤,一份委屈。
《菜根潭》上有这样一段话“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而心之冰炭难去。去得心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且随地有春风矣!”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出了做人做事的真实意义,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
君子坦荡荡,便是用豁达的胸襟去活着,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与认可,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人与社会评价得到的,唯有以“仁”服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华道德境界;去践行,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更应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传承下去,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一个和谐校园共同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十五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论语》中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他人。但同样的,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很多时候,我们喜爱的东西未必是别人所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味地强加给别人反倒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国人在餐桌上有为他人夹菜的习惯,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客人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是关心的表现。可实际上,这同样也是一种强加的关心,当我们把菜夹进别人碗里时,潜意识里不正是想让对方吃下吗但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却并必须是对方也喜欢的,可倘若拒绝,就可能会被贴上:不给面子,不懂礼节的标签。关心的初衷是为了对方好,可若是并不能让对方感到舒适,那就违背了初衷。
海涅曾说,有时候我们播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骚。己之欲,有时候,施于人,反而是一种伤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的人不在少数。这一切本该是完美的,可有些捐款者刻意地向电视台寻求报道,借此来展示自己的善心,呼吁更多人加入来帮忙这些有梦想的少年。
可与此同时,也让理解捐款的大学生们自尊受损,认为自己理解的只是他人的施舍。捐助者的本意是箱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帮忙他们,可却因为未曾研究到被关心者的想法,强加的关心反而伤害了他们。
如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关心变成了一种形式,好意变成了一种宣扬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慈善者不顾他人的感受,昭示天下自己的善心与高尚,这种不顾他人的善良,又和在弱势者的伤口上撒盐有什么区别!
己之所欲,施于人,是将自己认为的善良强加在他们身上,逼得他人不得不理解;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是从他人角度出发的善意,有如涓涓细流,长久的滋养着需要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提纲篇十六
早在25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