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日常小练笔范文(17篇)
总结是前进的动力,也是成功的秘诀。总结应该突出重点,提炼核心内容,避免冗长和啰唆。总结范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适合的范本。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一
有人说当今的小学生的生活面太窄,生活内容太单调,每天几乎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因而作文不是干瘪空洞,言之无物,就是闭门造车,虚情假意。其实我认为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乏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家庭、社会、广播电视以及多媒体网络中去寻找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将随文练笔这种作文教学方式渗透至语文教学中去,把文本的生成作为作文课堂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在课堂中训练随文练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所做的尝试。
一、借助插图,填空式随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而往往图上的内容在文本中的表述不多。此时若运用练笔,给图配文,细致入微地情景再现,就可以让学生从静止的画面中想象出动态的场景,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充分感受画中的情。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幅榕树的插图。我在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后,启发学生重点观察插图中的榕树,并采用了填空式练笔写话:
你瞧,它的绿叶如此茂盛,远看,();走近仔细一看,()。在阳光的照耀和微风的轻拂下,整株榕树()。看着如此枝繁叶茂的南国的树,我不禁想()。
这一填空式练笔,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思如泉涌,一段段生动传神的文字跃然纸上,把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形神兼备地展现出来。
二、依托文本,想象式随笔。
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是随处可见的,也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而显现。利用这些空白,进行想象练笔,既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入情入境地体验和感受,还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在《风筝》一文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中,作者用省略号创设了文本的空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省略号,鼓励学生接着“续尾巴”。由于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的解读,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通过我创造性地设置想象随笔,不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冲击,更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练习了写话。
三、凭借范例,模仿式随笔。
一课后,我让学生尝试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通过这种仿写训练,教师引导了学生积极去运用文本模式,学习文本语言,从而加深了对文本写作方法的理解,并及时使理解得到了迁移和巩固。
四、依据理解,抒情式随笔。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抒情式随文练笔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需要教师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发情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同身受,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设置了“抒发敬意”的教学环节,对这位在余震中仍然坚持骨髓捐献的台湾青年,让学生用笔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敬意。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情感得到了升华,深深地感受到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并通过随笔把这种敬意真诚地表达出来。
五、根据文意,拓展式随笔。
本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感悟和语言的并用。
可以说,随文练笔的益处多多。首先,它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相促进;其次,这种以课文内容为素材,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因为是在对文本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再者,随文练笔的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因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与此同时,这种练笔方式始终紧扣在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主线上,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二
(2012年12月3日在蒲草塘完小、12月25日在坞白完小)。
师宗县丹凤小学。
杨敏敏。
一、小练笔的特点和类型。
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小练笔包括课堂随文练笔和课外练笔。课堂随文练笔包括: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做课文“思考.练习”开展“小练笔”)、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课外练笔包括读书感悟和活动感悟。
二、小练笔的优点。
目前,很多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所写的习作,不是语言干涩,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费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同步作文》的翻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传统的作文,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根据命题来作文,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而小练笔的题目大多是学生自己出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而且不同的文章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进行作文的良好素材。如果弃置不用,那么,这些素材将渐渐被学生遗忘。小练笔能让学生及时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3、能让学生品尝写作的成功。
传统作文,一般是一单元一次,学生从审题开始,继而选材,打草稿,修改,直至抄写,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写作过程。从教师方面来看,批阅一次作文,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采取的大多是延时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练笔。
(一)主动发问,明确练笔训练的方向。
探究的开端源于问题。只有发现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小练笔训练的方向。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写作问题大多由教师发现,并由此确定训练的方向。长期被牵着鼻子走的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导致习作训练缺乏针对性,习作效果不佳。因此,练笔训练要想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首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心中都能确立一个利于自身发展的训练目标,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练笔训练中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发现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并由此确定自己的训练方向,使学生在今后的训练中不再被动,不再盲目,主动探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小练笔研究的初始阶段,我在班上召开了作文问题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写作中的很多困惑,譬如“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写出的文章干巴巴的,没词可用”“每次写作都觉得无话可写”“只会记流水账”„„我又让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如“课前三分钟说话比赛”、“新闻对对播”、“历史我知道”、“课外阅读平台”„„学生的很多提议被运用于后来的小练笔训练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极变形,激活主动练笔的兴趣。
“讲授方法技巧——指导观察——学生习作——修改点评”这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遵循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或千篇一律,或空洞乏味,或无话可说,习作教学陷入了“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怪圈。如何使学生摆脱这一怪圈的束缚,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为习作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爱上作文,乐于动笔。譬如在小练笔《我的老师》人物描写训练中,我借鉴了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人物观察量表,并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加以改动。除让学生自己观察外,还增加了对老师身边的人、老师本人的现场采访等多种观察方式,让孩子们从课堂走向生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对自己的习作对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文字也极为流畅,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中午,我很早就来到了教室。看到数学老师提着两盒米线走进了语文教研室,我的心里很纳闷:难道老师还没吃饭?我悄悄地推开门,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只见几位老师正在电脑旁专心致志地编辑整理着全年级的作文。桌子上的米线已渐渐的没了热气,过了好一会儿,老师仿佛突然想起来似的,端起了桌子上早已没有了热气的米线,一边吃一边还不忘停下早已酸痛的手。我悄悄地掩上老师的门,却掩不住眼中夺眶而出的泪水„„”这次习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激活思维,创造即兴练笔的契机。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有思维,会想象,想象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思维比较丰富独特,奇思妙想经常涌现,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大胆、无拘无束地去想,并由此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练笔。譬如在教学《麻雀》一文时,我以“爱”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拓宽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最终引发了学生对爱的多方面思考,并让学生即兴进行小练笔,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让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再创造”中产生出了意外的火花。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在这篇文章中,我被老麻雀那种伟大的爱深深的感动着。但我不赞成它的这种爱,它的爱有点冲动盲目,它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与比自己强几百倍的敌人搏斗,最终会落得一个同归于尽的结果。它应该试着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一直在思考,老麻雀这样奋不顾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或许它的孩子得救了。可是如果在以后的某一天,它的孩子再碰到类似的危险,他会自己保护自己吗?他是否会再次等待母亲来救自己„„”还有一个学生写道:“母爱是伟大的,可在那危急时刻,如果没有猎人的一声呼唤,后果又将如何?也许是两败俱伤,也许老麻雀母女将惨遭厄运。因此,我们不能不说,猎人是老麻雀母女的救星,他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大爱。”
(四)开放课堂,提供丰富素材的“宝库”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开放的课堂是生动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摄取“生活素材”,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写作,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
1、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点燃起学生观察的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投入地去观察,全身心地去体验。譬如在《描写一种植物》的小练笔中,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红豆种子亲手栽种,并让学生精心照顾、定期观察,记录下种子成长的过程。一个学生在连续的观察中写下了自己的观察日记:“今天,我们在精心挑选的花盆里种下了一颗红豆种子。种红豆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放土,有的挖坑,有的放种子,还有的提水、浇水。种子还没放好,有一个同学就不小心把水泼进了花盆里,这下子变成和稀泥巴了,有几个同学还把手弄得脏兮兮的。幸好还有一些土,我们只能重新来过。这一次,我们每做一步都小心翼翼的,等到把种子放进坑里用土埋上,我们才松了一口气。这时,组长安排我去提水,我虽然提了很多水,但在回来的路上还是洒了许多水在地上。看来,播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今天,我的收获真大,不仅学会了播种,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真希望我们种的红豆能尽早发芽,早日向我们露出它们胖胖的笑脸。”“前几天,我发现我们组种下的种子宝宝发芽了。过了一个星期后我再来观察,我惊奇地发现种子宝宝居然长成大芽了。那些大芽总共有五株,旁边有几颗小芽,全部都是绿色的。叶子很大,我又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大叶子精灵”。这些大叶子有的长在左边,有的长在右边,还有些朝下面长着。在一片大叶子的茎部结了几个小青果,我一眼看去,仿佛看见了很多绿色的小精灵正在叶面玩耍,发出阵阵欢笑声。这些绿色的小果实是绿色女王赐给我们的礼物,看着它们,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想如果此时一个身患绝症的人看到它顽强的挺立着,一定会重新燃起生活下去的勇气,学会坚强。”孩子们用笔记录着成功的喜悦,也用笔记录着失败后的苦涩。“今天,我又像往常一样走到摆放花盆的地方,想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组的红豆长高了没有。真是不敢相信,前几天还长得好好的小苗,现在居然有三颗幼芽变得枯黄,倒在了一边。原来是轮到值日的同学忘记给小苗浇水了。看着枯黄的幼芽,我的心里难过极了,当初的我多么希望能结出几个青豆,让我们品尝收获的果实,现在一切的梦想都破灭了。如果现在来一场及时雨该多好啊!”“今天早上我们都下去上操了,海南趁大家没在,把我们组的小苗拔了。等我们上来时,看到的只是静静地躺在花盆里、早已干枯的小幼苗。大家的心碎了,都伤心地哭了。老师让我们重新来过,可大家却没了信心。这项活动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完成,而现在的我们就像一盘散沙,组长打算种什么种子也不告诉大家,组里的同学也各有各的主意,不团结的我们能再次种出希望吗?看着其他组的幼苗长得这么好,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为什么农民伯伯种那么大的一块田都有成果,而我们十八个人种一粒种子却没有成果呢?我们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是时候丢开爸爸妈妈紧紧握住的手,该多学一点生存的本领,锻炼一下自己了。”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会激发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的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来: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让学生乐于记录下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课外拓展,积累丰富庞大的“素材库”
如果我们稍作研究,不难发现: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爱读课外书,课外知识严重匮乏。把习作教学只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习作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只有拓宽习作教学之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我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课本知识积累,让学生准备了一本采集本,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以备写作文时用;另一方面,我加强课外拓展实践活动,采用了学生很多有创意的点子,如“新闻对对播”,学生将搜集来的新闻进行“现场转播”,让大家发表评论;“历史我知道”,让学生搜集从古至今各个方面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我爱读书”,让学生每周都读课外书,讲故事、写感受,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累了大量宝贵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写作,练笔形成了一种习惯。
四、自我积累的四种小练笔类型。
1、随文练笔。
教师可根据课后思考题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的小练笔训练,也可以根据实际自己在课文中相机设计小练笔。比如在《故宫》教学中,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移步换景和前后左右的方位顺序画出故宫的游览示意图,再播放故宫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将自己的学校与故宫进行对比,边听边对比边说,学生对比过后,实际上也可以参照故宫的写作顺序和方法(比如故宫三大殿是详写、其他地方是略写,学校的很多地方也同样存在详写和略写。)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学校》。又比如在上《种瓜得豆》一课时,在知道了转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方面的作用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的训练——即转基因产品发布会,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转基因产品,再模仿课文推销自己设计的产品,从特点、功能多方面介绍,并在推销后让学生写下来,效果十分好。随文练笔灵活、有趣、针对性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深化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活动练笔。
活动练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晨会组织学生观看新闻、专题节目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法制、校园安全及生活中的一些热点话题)、看课外书后让学生所写的新闻视角、观后感和读书感悟等;另一类是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活动,如种植物、保护鸡蛋、错别字调查、环境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可结合班会、队会展开,让学生在活动后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发现与感受。由于活动练笔的地点不受限制,内容又十分丰富,十分受学生的欢迎。这种练笔形式不仅能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3、人物描写专题小练笔。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作文教学便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事可以结合活动小练笔进行,而写人的作文教学我认为可以通过人物描写的专题小练笔进行。人物描写专题小练笔包括九种:即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事例描写。在进行训练时,要根据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依次进行。一般来说,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第二阶段: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事例描写。而且教师在设计训练教案时,既要有方法的点拨,又要在训练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进行创新,可以采用做游戏、实验,看视频、图片,实地观察,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人物描写专题小练笔,针对性强,既可以将人物描写进行细化,以小块的精炼最终写出完整的人物描写文章;又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连词成段。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会出现大量的错字病句,而且所用的词汇量太少,最终影响了行文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连词成段的小练笔训练。所谓连词成段便是每次由教师出示几个同一主题的词语,比如:白发苍苍、满面红光、粗糙(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假设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生不同的事,最终将三个词语连成一段话,就如用词造句一样。连词成段的小练笔形式最为实用,既可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学生积累词汇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三
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铺中学高程***邮编718001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直都比较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有关“读写结合”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有了“小练笔”的身影。但是怎样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对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小练笔提出本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力求使小练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最为重要的是找到读写结合点,并且写的内容要为文章中心服务。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从而发现教材中潜藏的教学价值,选择恰当的时机,安排合理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练习效果才会让人满意。下面,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点燃激情,倾吐心声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通过富有真情实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世间感情的美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学习这一类文章时,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心中的千言万语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学生对文中母亲对孩子的“教之严,爱之慈”不计回报,无私地付出深深地打动了。我趁机引导学生从文中母亲对孩子的无私付出想到自己的妈妈,让学生写写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借此机会向自己的母亲表示感谢。
二、仿写句段,重铸精彩。
语文书本中,有许多表达生动形象,文质皆美的语段。读着这些精美的语段,想象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字里行间包含着的深厚情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小练笔,仿写这些精彩句段,从中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
三、启发想象,补写空白。
初中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我们可以巧用文中的某些特殊的标点,或文中的空白之处开展“小练笔”。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吆喝》一文时,让学生写写自己赶集与会,听到商贩们的吆喝声,很快,他们就写下了自己所见所听的吆喝声,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和文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不同地方同一事物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趣味改写,激发欲望。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结构严谨、表达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但都运用了优美的词句。教师指导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改写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改写方式有两种:
1、改写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把古诗改为写景、叙事、状物的文章。
2、改变人称叙述。利用改变人称的方式改写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激起了学生的练笔欲望,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五、扩写练习,妙笔生花。
对于内容比较简洁的语句,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扩写训练。这样的练笔,是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感情等因素所进行的“再创造”的过程,这是较高要求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六、立足原作,删繁就简。
缩写是把一篇较长的文章,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题材、体裁、顺序的前提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成一篇简短的文章。缩写在紧紧抓住中心的前提下,剪除枝叶,在不改变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压缩文字的训练形式。它有助于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俗世奇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通过缩写训练学生们能在300字中将“泥人张”和“好嘴杨巴”描述清楚。
七、精彩续写,延续精彩。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无限想像的空间。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一训练可以起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
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对民俗民风很感兴趣,于是就抓住时机,要求学生以《我身边的民俗民风》为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写写关于我们身边的民俗民风。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非常高,不到十分钟就有同学完成了创作。在同学们创作中,有的写了陕北的窑洞,有的写了陕北的小吃,有的写了结婚时的喜庆场面,有的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有的写了清明节扫墓和寒食吃滩簧的习俗„„在训练中,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实践证明,课堂小练笔的切入设计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就会找到进行课堂练笔的适当切入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让小练笔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四
任玉千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说到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其实,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我校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出《随文练笔》一书,对我们年轻教师帮助特别大,我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巧用小练笔的。
一、仿写——向文本求取方法。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是刚由句过渡到段,所以在习作时,对段的结构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显得很薄弱。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仿写典型句式《秋天的雨》中有两句较典型的被艺术化的句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结合生活经验,笔端流淌着美丽的文字:
“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果园。”
“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梧桐叶像一只只大手掌,招啊招啊,招来了秋天的凉爽。”
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2.仿写典型段落除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仿写外,那些典型的结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在教学《翠鸟》一课时,学生被翠鸟漂亮的外形深深吸引住了。从字里行间中充分体会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段生动的教材,我趁势引导学生领悟写法、学以致用。这一段的前四句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描写了翠鸟羽毛“颜色非常鲜艳。”在分述的三句话中作者又分别运用了比喻句,十分形象。第五句写翠鸟体态小巧玲珑,长着灵活透亮的眼睛、细长的嘴和红色的小爪。在讲解这一自然段时,我渗透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布置了仿写作业,让学生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外形。孩子观察得仔细,写的形象逼真。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补白——与作者感同身受。
1.关键词语补白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如我在讲《七颗钻石》一课时,读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抓住“哪儿”一词安排的练笔:
小姑娘都去哪儿找过水?遇到过哪些困难?
抓住“哪儿”一词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小姑娘为了给母亲找水,历尽艰辛,可见她有多爱她的母亲。使学生对小姑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关键情节补白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既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将课文中的某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想象性情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两次让学生动笔训练。第一次是在感受盘古开天地的艰辛时,学生对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理解都比较浅,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读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盘古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他又是怎样面对,怎么坚持下来的?在感受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引导学生想象:盘古身上还有什么会变成世间万物?做了以下练笔:
抬头望天,那飘动的云,我知道那是你呼出的气息,放眼大地,那辽阔的,我知道那是;
那奔流不息的,我知道那是;
那,;
„„。
这两次练笔都是对文本的充实。我想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让文本更丰满。
3.想象文章结尾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如果找到了,我们会做什么?如果没有找到,又会怎样?学生通过讨论,写下了两种不同的结尾:有开心的——我们跑到磨坊,四下寻找,终于发现我们的“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立刻自告奋勇爬上树,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又快活地放起来。也有失望的——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四处寻找,也不见我们的“幸福鸟”。大家只好流着眼泪,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拓展——与生活紧密接轨。
拓展,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是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也是文本语言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三上年级有许多故事情节非常生动的文章,这是非常好的提供练笔的材料。拓展时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物,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总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开阔。
在学习课文《给予树》后,我创设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情境,发下小卡片,让学生在《感恩的心》背景音乐下,作为接到礼物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在静静地书写自己的心声:“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使我感到无比温暖。”“你送给我的礼物,我收到了,特别高兴。这高兴都是你给我的,我再次感谢你。”“谢谢你送给我洋娃娃,让我不再感到孤单,这是我最快乐的圣诞节!”„„安排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练笔,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最后将写的卡片交流后,贴在黑板的圣诞树上,也点缀了圣诞树,美化了板书,可谓一举两得。
课文《灰雀》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外形和活动的精彩片段描写,在请学生细细赏读之后,结合科学课的观察活动,我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蜗牛、蚂蚁、蚯蚓或金鱼,写出它们的外形、运动、进食等。学生有实际的观察活动,一个个兴趣盎然,下笔如神。“蜗牛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长着一对尖尖的触角,像是卫星的天线,一个让人看不见的小嘴,一个灰白的身子,看着挺光滑。另外,它还有一个螺蛳一样的壳,那个壳的用处可大了,可以当一个小房子住,又可以当一个防身武器,用处可多了。它们很喜欢潮湿的地方,每当雨过天晴,它们就三五成群地去水坑里面‘泡澡’。蜗牛不但样子很特别,活动起来的话,更是别具一格。它先把头慢慢地从壳里伸出来,然后把触角从头部伸出来,就开始行动了。蜗牛就像蛇一样蠕动,但比蛇走的要慢,每小时最多能走10米,它一走,后面就留下了一条长长的黏液,这样它就不怕把自己的肚子磨坏。小蜗牛真是有趣极了!”
《玩出了名堂》一文中,列文虎克玩放大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上完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外的阅读,让他们说说古今中外,还有哪些科学家也像列文虎克那样具备了这些可贵的品质,最终也玩出了大名堂。在讨论交流之后,安排小练笔:平常我们都爱玩,那你在玩中一定有乐趣或收获吧,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学生有了阅读与交流的铺垫,练笔的难度迎刃而解。
四、感言——与人物心灵交融。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一种心智运作,它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语道破:“它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歌唱出来的。”这里的“心灵歌唱”就是指“精神”劳动、“心智”运作。这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我笔写我心”。
学完《孔子拜师》后,学生被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深深折服。我以一个问题式的结尾留给学生思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不远千里诚恳拜师,老子不顾年迈出城亲自迎候,这种对学习永无止境追求的精神,对晚辈的热忱关怀,一定让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感想,想对孔子、老子说。选择其中一个,动笔写一写吧!”此时此刻,对文本的感悟转化为孩子们笔端下的文字,学生在与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让我知道,越是紧急的关头,越需要冷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练笔写感悟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又一次熏陶。
总之,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因素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到写作并不难,写作就是真情实感流露的需要,使学生逐渐喜欢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静下心来解读文本,留心思考,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双就文取材的慧眼,也能拥有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水平的魔力。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五
吴庆恒老爷爷,您在哪儿?为什么面对我的是冰冷的遗像?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我忍不住悲鸣起来。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天,我和大家从西伯利亚千里迢迢赶到翠湖时早已饿得两眼发白,倘若不是采用望梅止渴的古老方法,早已坚持不住了。我已经来到翠湖边,突然我两眼发昏,直线坠落,左翅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这时,您出现了,您慈祥地望着我,小心翼翼地将我捧在手中,步行二十余里。当您到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您马上拿出草药为我上药,将我放在临时的.小窝中,我环视小屋,惊讶地发现两面墙壁只有半面还完好无损,剩下的都破了几个洞。冬天的时候,寒风呼啸,从墙洞中钻进来,肯定会被冻得直发抖。再看看我的小屋,里头铺着干稻草,温暖而舒适,我一睡上去立刻就进入了梦乡。没过几天,我在您的关怀下伤口痊愈了,又回到了伙伴旁。就这样,我们相识了。因为我只有一只脚,您给了我一个名字——独脚。
您每年冬天必来,来时必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就连装自制鸡蛋饼干的鸟食袋也用的褪了色。您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我们送餐,跟我们相伴。您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我们呼唤。我们立刻应声而来,依您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由于我天生残疾,您经常对我问寒问暖。有好几次我看见您宁愿见人家不要吃的食物,也要给我们送餐。当太阳偏西时,您的眼睛中流露出企盼,希望可以和我们一起飞到滇池,但滇池太高,您老了,爬不上去了。
我们一定会在滇池建一座您的遗像,让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六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练笔写在文本留白处,写在文章动情时,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既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当布置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写起来总是感到无从下笔,茫然不知所措,总会看到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甘咬钢笔头”的局面。
如何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状况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巧设一些小练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更重要的是,练笔素材是一样的,这样就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写完后,老师可以让先写完的同学上台读自己的小练笔,优美的词句、段落集体欣赏,不妥或错误之处互相订正,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使学生的习作批改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同学练笔的范文中找到自己写作契合点,使自己的真情在作文里自由流淌。正因为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设计小练笔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快乐地写作,必能让学生写出一份别样的精彩。
一、写在文本留白处。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着重说的是含蓄的最高境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在说“空白”,因为只有作者的“不著一字”,即不把话都说出来或说完,读者已能“尽得风流”,产生各种各样的美妙的联想。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文章留白处,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满篇皆画。尤其是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此神奇的景象,叶圣陶先生只用概括的笔法简单地写了下来,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把双龙洞介绍给更多的人吗?”学生兴致高昂,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想象和创作。一句句有趣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描写诞生了。有的学生写到:“我被蜿蜒在洞顶的双龙震撼住了:一条黄龙,张牙舞爪,头向上高高地扬起,好像要冲出洞去;旁边的那条青龙,紧跟其后,好像也要一飞冲天”。还有的学生写到:“我看到了一块石钟乳,好像一位翩翩欲飞的仙女,来到了人间。只见她发髻高挽,一只采花的小竹篮挎在臂间,好像在把鲜花撒向人间。”大家一起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自豪,更对双龙洞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有的学生甚至对我说:“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也带我去看看。双龙洞太有趣了。”在这一个写的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写在文章动情时。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之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我在教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回看15—18自然段这三段文字,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声诉说,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情有意的海鸥。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还1在紧紧追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抓住海鸥的动作,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生由于有了课堂情感的积淀,很快写了出来:
有的学生写到:“当人们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独脚”蹒跚地追上遗像,雪白的翅膀扑打着遗像,仿佛在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旁边的“老沙”,则目不转睛的盯着照片中的老人,眼神里充满不舍与绝望,仿佛在为朝夕相处的亲人默默哀悼。”还有的学生写到:“„„另外几只海鸥也挤到遗像前,深情地看着遗像中的老人,低声鸣叫,似乎在说:‘让我们再看亲人一眼吧,让我们再看看吧!’海鸥们追着人群飞出了几十米才停下来。许久,海鸥们竟在原地站成了两行,一齐高声鸣叫着,好像吟唱着一曲离别的歌,与亲人诀别。”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在练笔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你会惊奇地发现,那里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三、写在文章意犹未尽处。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猜测想象的空间。此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续写出来。设计出独特的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培养写作能力,创设了一片独自创作的天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兴趣非常浓,一会儿就写了出来。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看到那男孩边开心地挥舞着粗糙的弹弓呐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还有的学生写到:“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我转过身去,朝放瓶的地方看了看,在那里,不久前还有一个玻璃瓶立在那儿,而就在刚才,那玻璃瓶竟被一个盲童打碎了,玻璃碎片撒了一地,反射着洒满人间的月光。我不禁有些吃惊。在明朗的月光下,蛐蛐仍然在唱着优美的歌曲,我不知为何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原来,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爱“放进”小石子中递给儿子,小男孩接过母亲的爱,刚要2倒下的信心就重新树立了起来。”
文章可以结束,课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看似不起眼的练笔,留给孩子们的影响当会如生命的长河永不止息。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感,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洋溢无限生机,小练笔也可以演绎大精彩!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积累、运用,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这一,时下,很多教都师认识到了课堂随文小练笔的重要性,除了把课后《小练笔》完成好之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充分挖掘文本,精心地设计,有效地进行指导学生小练笔,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更好的展现自己,提高能力。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教材,让课堂的小练习更有实效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也摸索出了一些途径。
一、文本“空白”的填补。
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课文插图的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学中,我们只要善于开发与运用,它就会成为教学进程中的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润滑、催化济。中低年级许多课文都有形象、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更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进行“小练笔”的好素材。例如《巨人的花园》一课,迷人的大幅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展示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在花园里和巨人快乐地玩耍,人物生动,形象诙谐,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个小节,学完这一小节之后,我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插图,然后用童话的形式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有课文作铺垫,有插图可凭借,练笔时自然有话写,有的学生把巨人的花园春天的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把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情形写得意趣十足,把巨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课文中的插图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财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地研读插图,科学地开发、运用插图,让它为我们的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小练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精彩篇章的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往往喜欢模仿一些文章的写法,并把文章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一点拨,孩子们仿写的内容丰富了,写得也比较精彩。有个孩子就写了学校的大榕树,他把榕树与松树、柳树作对比,运用比喻、排比手法把榕树的高、大、绿、密的特点写得非常的具体、生动。
有些课文在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方面很有特色,这也是学生仿写的好机会,又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每一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进行具体描述,在学习这一课时,让学生依照这一课的构段方式自己写一段话,可用“六一儿童节,校园里真热闹啊”或“我们的教室真整洁”及“秋天的田野真美啊”等为中心句对事物进行展开具体描写。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懂得怎么写,所以乐于写,他们能在快乐的小练笔中享受到模仿的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
只要我们让学生紧随课文内容,随时进行模仿、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课文中经典的写法,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四、读文有感的抒发。
教材中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生命生命》《和时间赛跑》《将心比心》等,通过学习,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里一定有一些话要说,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让他们把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例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通过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所了了解,心中激起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你想对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的人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发起战争的人们又说些什么?因为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所以他们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发。有个学生这样写到:“亲爱的朋友,残酷的战争夺去了你们最亲爱的人的生命,毁坏了你们美丽的家园,我们理解你们内心的悲痛,但是,你们一定要坚强,擦干泪水吧,要相信,和平之花总有一天会在你们那里开放,你们一定能像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在阳光下成长……发动战争的人们,你们觉醒吧,请放下你们手中的武器,别再伤害无辜的人们了,要知道伤害别人的同时就是伤害你们自己……”就这样,孩子们写出了他们之所想,写出了他们之所思。不难发现,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已经不止停留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了。适时安排的练笔实际上是催化剂,加速了内化与外化的交融,让学生由此及彼,有感而发,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五、古代诗句的改写小学教材中的古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美不胜收,景物的古诗描写得细腻生动,叙事的古诗则感情真挚。学习时,在积累古诗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把这些诗句改变一下体裁,把它们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利用写景诗培养学生描写景物时的语言的画面感,使学生在描写景物时把景物的状貌、声音、色彩等具体形象地写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利用改写叙事诗来让学生人物描写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进一步深化作品的主旨。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熟读成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非常浓厚,都把文章写得血肉丰满,有情有趣,在描写小孩子专心钓鱼,没有回答路人的问话时,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来进行描写,一个稚气十足、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跃于纸上。一首古诗通过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描述,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既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技巧。
六、拓展文本的继写。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地合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不但深化阅读能力,更有利于课内阅读对想象作文的促进。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课文的结尾,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的空间,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给课文画上一个更加圆满的句号。像《七颗小钻石》《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在指导阅读《凡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其中的思想感情后,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当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展开他们想象的双翅,给课文写了个完整结尾。这样的小练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地挖掘,巧妙地安排,精心地设计,耐心地引导,长期有效地进行,就能让小练笔这一教学环节在课堂中放射出熠熠的光芒,就能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八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果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因为阅读中的“理解”不单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还有对文章写法的领悟;阅读中的“积累”不单是对文中优美词句的记储,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习得。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也就是让学生随文练笔,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的引发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化习作为练笔,让习作与阅读水乳交融,和谐运行,让学生时时有话可说,有法可依,在不经意的练笔中培养写作乐趣,夯实写作基本功。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方法。
课堂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目前,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理念不到位,致使阅读教学中的“练笔”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时机不准。教师选取“练笔”的时机比较随意,在没有充分朗读、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就安排学生“练笔”,致使学生无话可写,有的也只是套话、假话、空话,失去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练笔”的意义。更别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畏惧和排斥的心理,真可谓“得不偿失”。
二是切入不准。由于一些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对文本的钻研不深,随便找到一个“练笔”的点就喜出望外,以为自己已经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就万事大吉了。没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特点来考虑“练笔”的切入点,于是出现“切入不准”的现象。
三是形式呆板。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每次“练笔”均采用单。
一、呆板的形式。如学了写人物的文章后,都要求学生写“我的爸爸或妈妈”。
四是缺乏指导。
1、缺乏“练笔”前的指导。主要是缺乏“练笔”前应有的铺垫,如没能做足课文朗读,词语、句子、内容的理解,写法研究等一系列“练笔”前的铺垫。也没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致使“练笔”要么孤零零地,与文本脱节,与课堂不和谐。这样就使学生的“练笔”进展不顺利。
2、缺乏“练笔”中的指导。很多时候老师是一声令下,就算完成任务,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如思维定势、想象不合理等进行有效的引导,造成“练笔”效果低下。
3、缺乏“练。
笔”后的指导。很多老师是写了就算,听之任之,没有评价,没有修改,没有提升。而有的老师让学生“练笔”之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的老师虽有评价,但没能抓住每次“练笔”的不同目的,进行对症下药。
如何让随文练笔更有效,真正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针对随文练笔的作用和现状,笔者据个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的小练笔,谈几点尝试性的做法。
一、找准基点,练笔在情感交汇处。教材中,有不少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课文,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
鸟因人的保护而得以延续,人因树和鸟的和谐而留恋,这是一处“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处寻”的和谐美景。课文的动情点不少。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也不外乎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
二、巧妙引导,练笔在情节空白处。海明威曾说:“作者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原则。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了解没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七。语文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了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平台。
我在教学六年级课文《詹天佑》一课时,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抓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这句话,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适时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清政府官员、普通百姓、帝国主义者、你会说什么?今天会有哪些国家的人到中国来游览?他们会怎么称赞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请选一角度,展开想象,动笔写下来。稍逝片刻,孩子们进行了交流:有的学生从清政府角度这样写:詹天佑,好样的!你给我们中国人争了光;有的学生从普通老百姓角度写:哎呀。真了不起啊,真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詹天佑太伟大了!有的学生从帝国主义者的角度这样写:没想到中国会有这样的人才啊,真是出乎意料!可恶,他怎么能修好呢?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当时到中国来游览的一位外宾我会这样称赞:“中国还真有人才啊,真是个卧龙藏虎的地方,能修建这样宏伟巨大的工程,真了不起!
正是在这样的想象画面练笔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普通老百姓,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由衷地赞叹詹天佑及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整合文本,练笔在拓展延伸处。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总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开阔。
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结尾,我紧紧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句,设计了一个练笔,让学生写写自己身边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学生纷纷动笔,写到了遵守公共次序,爱护公共财产等等。甚至有同学写到了“5.12”大地震后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实例:“在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武警、消防等救援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通过各种手段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那些生还者调整好心态之后,也志愿加入了救援大军,和救援人员一起继续救人,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啊!”学生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德不仅仅的德国人特有的,而是全世界共有的,我们中华民族更是如此。
四、循序渐进,练笔在平时模仿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赞美家乡的短文。例如:“家乡小河的水变清了„„;家乡街道两旁变绿了„„;家乡的马路变宽了„„”这段文字内容丰富,反映了家乡旧貌换新颜的主题。有了仿写这根“拐杖”,学生更快捷地获得了简单的习作方法。
像这样的仿写式练笔,往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若经常做有心的“插柳者”,日积月累,就会“有柳自成阴”。
另外,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和反馈,做到能随堂交流的就随堂交流,能张贴展示的就张贴展示,能投寄发表的就投寄发表。在一次一次的练笔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找准基点,巧妙引导,整合文本,循序渐进,坚持平时随文练笔,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写中知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真正发挥读写结合的功能,使随文小练笔厚积而薄发,随文练笔,也就能练出精彩!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九
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课题的界定。
1、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四、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
(一)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1、在实验中,狠抓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
2、实验中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3、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课堂小练笔”。课堂上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课堂小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指导性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观察角度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程度。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3、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4、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促进他们接受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能力是教育的目的,而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
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3、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没有一种教学措施能比让学生多写更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习作理论知识后,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小练笔”的反复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七、个人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三(1)班作文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文现状。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都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平时看课外书少,多数学生一学期只看2-3册,在学校订的报纸杂志也就当天翻翻,过后就仍在一旁了;在看书是否对作文有帮助的问题上,只有40%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40%的学生不知道作文内容写什么,承认作文中存在虚假内容(自己瞎编的),还有30%的学生抄一篇应付了事;95%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困难,20%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极为困难,认为根本写不好作文;50%的学生害怕写作文。
分析学生的作文现状,了解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采他山之石,海纳百川。
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调查后,根据调查情况较系统地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感而发随机而作》,出自《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各期;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中关于小学语文小练笔的文章与著作;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资料库;求购有关小练笔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最后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方向,增强课题研究意识。
(三)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写随笔。
1、行为矫正法——加强积累。
(1)制定“小步子”目标。即将复杂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几个小部分(即“小步子”),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经过努力可以顺利解决。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2、认知调整法——相信自己。
3、学生中心法——提升自我。
学生中心法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其主导思想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因此,在指导小练笔过程中,教师并不起主导作用,只起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小练笔研讨氛围。采取师生共评,同学互评等方法评论小练笔,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中提高作文水平。
(2)指导个别学生写小练笔时,教师多问他小练笔中几个为什么,让他能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小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应有两方面的素质:(1)真诚、坦率。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的作品登上“小作家作品栏”。(2)尊重。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相信他们完全有解决问题,提高小练笔水平的能力。
4、创设情景法——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法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直接感知“说”、“写”的内容,引起思考,同时,一边做,一边通过内部言语,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清楚,这就使“说”和“写”有了清晰的条理。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事先布置观察任务,也可以在活动之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创设的情境如果是新颖的,有趣或有意义的,学生很容易激发写作动机,提高小练笔兴趣。
(四)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进行“课堂小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
教学结束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这节课很平淡,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第一部分体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一些重点语句要多读,要抓关键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文本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没向学生渗透。
3、第二部分的教学,朗读的时间虽然明显增多了,但学生的情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失去老人的悲痛气氛烘托不够。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希望各位同事们给我提出宝贵建议,我会深刻剖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一
大自然无奇不有,也有和多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事,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老人与海鸥的感人事迹。
从前,有一个老人,他一到冬天,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到翠湖,只为给海鸥喂食,跟海鸥相伴,而且还给海鸥取了名字。可是,不久老人去世了。人们把老人的遗像放在翠湖时,海鸥发现老人去世了,自动的站成了两行,竟然在给老人守灵。
平时这个老人丢海鸥细心照料,海鸥们最后也像他的'儿女们一样,为他守灵。虽然老人一个月只能挣一百多元钱,但他毫不吝啬把自己挣的钱的一大半都给海鸥买成了食物,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用过最贵的东西,就是两毛钱一包的烟,这一点说明老人是真心爱着海鸥的,否则他不会这样。而海鸥为他守灵也说明了海鸥也是真心的爱着老人的。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老人便叫“海鸥老人”吴庆恒,现在还有许多人类与动物和平相处的例子,人们已经认识到和动物相处会比和它们对抗好得多。
我们小区便是一个示例,每天早上小鸟都会唱歌叫我们起床,只要我们不驱赶它们,它们便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老人对海鸥的情也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能和动物有这么真挚的感情?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用真情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爱的赞歌!世界万物都有灵性,遍及天地的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希望。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我们要与它们和谐相处。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二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言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完《老人与海鸥》之后,我恍然大悟。
只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几年了,每到冬天老人都会来翠湖喂海鸥,久而久之和海鸥结下了深刻的情谊。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就在老人遗像前为老人送别。读完之后我被老人和海鸥的这份情谊所震惊。
这个生活很简朴的老人,每个月只有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他的衣服都褪色了,也不愿花钱买衣服,每天不辞辛苦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他都不肯坐车来,省下钱只为给海鸥买饼干,因为他知道饼干是海鸥的最爱,他还时常为海鸥做“鸡蛋饼干”。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无私的爱,又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间有真情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那份相知与相守、牵挂与依赖,让我们猛然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原来是如此美好!
老人去世时,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这个场面是多么感人,这么多年老人已把海鸥当场自己的儿女,海鸥也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亲,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你无法体会的。
现在回想起来,邓启耀的名言,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是美好的,人对某种动物好,动物会双倍来回报人。动物是有灵性的,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这不是奢望。
老人走了,海鸥在飞,海鸥飞再来人的心理,来人留在海鸥的生命中,那是一群洁白的重情重义的精灵......
十几天前,我们还是那群海鸥,
您,也还是那位老人。
您笑着喂我们饼干,
亲昵的和我们说话。
十几天后,我们还是那群海鸥,
您,也还是那位老人。
却被囚禁在相框里,
永远出不来。
不会再喂我们饼干了,
不会再对我们说话,
不会再叫“老沙”“公主”
不会再有了,不会了。
忧伤的云朵将我们笼盖,
什么时候,
我们才能再见到您,
再回当初的欢快?
人与动物之间应平等共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生活中,往往有那么一些人做出伤害动物,破坏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关系的事。偶然的,在这个寒假,我翻开了小学课本,在其中发现了一份人与动物的真挚情谊。
这篇课文题目是《老人与海鸥》,一位月工资仅300元的退休老人,每天步行十多公里到昆明的翠湖去给海鸥们喂食,为此花去了大部分的钱,而自己节衣缩食,吃的东西甚至还比不上海鸥。一天天,他喂海鸥的本领越来越纯熟,海鸥和他之间,也建起了深厚的情感。不幸的是,一天,老人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生前的遗像搬到海边。可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海鸥们边一窝蜂的飞了上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他们就像是给老人守灵的儿女,久久不愿散去。
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老人一样充满爱心的人,他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为动物付出了许多许多……在这里我只想说,人与动物之间一定要平等共处,否则,终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三
日常课堂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学生在平凡的学习中获得的收获、经验、体会的总结和反思。在平淡的日常课堂中,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示,因此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是不可小视的。本文将分享我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真听课是成功的基础。
在课堂中,认真听课是成功的基础。这并不是说听课就是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是通过聆听吸收老师的知识,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基础的知识点,虽然并不高深,但却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石。因此,课堂上认真听讲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段:积极思考是自我提高的保证。
作为学生,不仅需要听老师讲授的知识,更需要思考老师讲述的内容,积极提出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正是这种积极思考,才能促进个人的自我提高,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来加强自己,提高成绩。
第四段:互相交流可以推动学习的进步。
在课堂学习之外,互相交流也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桌间交流可以让任何一个羞涩的人变得自信,分享自己对知识、学科和生活态度的独特认识,与他人探讨感受和意见。每个人的不同想法、理解和学习方法都会给自己带来启发和提升。
第五段:总结。
日常课堂中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互相交流以推动学习进步。课堂学习是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致力于学习过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宝贵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只有认真对待,才能让平凡的课堂变得不一样,让自己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高。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四
学习是人类自身的一项基本需要,它不仅仅是穿越时空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必修课程。在课堂中,经常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人生经验,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因此,在日常的课堂上,我也有着很多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堂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同学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成长,这种参与有助于开拓视野、提高思维方式以及增加记忆力。在学习中,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认真对待每堂课,积极提问、思考、回答问题,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知识,还能够提升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在日常课堂上我最大的心得体会。
第三段:未曾考虑教师的角度。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授课,他们总是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我们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该如何在教师的角度来看待课堂的生动性与教学方式?可能,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在不经意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有些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错过了整体的思维,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在日常课堂中,尽可能努力跟上老师的思路,不可忽视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
第四段:注重思维方式的改变。
除了日常课堂中的积极参与,还有一些小小的方法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例如,在处理问题时,我往往会对问题的矛盾进行分析,找出答案的相对性和对立面。同时,我也尝试着去寻找那些新奇的观点和思路,从而达到构建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的目的。学会有效地思考并在实践中应用,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灌输过度、快速效率的学习方式,这同样是我在日常课堂中领悟到的宝贵经验之一。
第五段:总结。
总之,在日常的课堂中,我所获得的收获比我所预想的要多得多。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也拥有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经验。每个人都会在日常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对于我们以后的求职、学习、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课堂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成长的土壤,让我们在这里撒下自己努力的种子,将来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五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我们学生学习的课文,不是出自名篇名家,就是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删选才得以入册,是学生习作的好典范。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小学阶段正处于写作初级阶段,所以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点的仿写。
教材中许多优秀片段运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仿写。如《莫高窟》一课中描写飞天时,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赞美飞天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课文中的句式,想象其他飞天的模样。学生有的就是这样仿写的:“这些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手持喷壶,浇灌鲜花;有的围聚一起,窃窃私语;有的神态安详,斜卧在塌……”
(2)篇的仿构。
教材中的课文,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以此训练学生的构思和成文。
(1)角色转换。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
(2)联系旧知。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课堂练笔在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六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在学习完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后,我们就根据第四节总分段式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以操场热闹非凡,集市上热闹非凡,果园里热闹非凡等等,来练习写一段总分段式的话,学生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句子。
2、看图写话。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作文,应该尽量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看图画书是他们最喜欢的,看图写话也会有图可依,再加上学习课文,他们更会有话可说。比如,在学习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就引导学生来看图写一写北海的美景,学生把文中所运用的好词语都运用上了,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3、改写性练笔。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
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位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
4、表达性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如在学习《三袋麦子》之后,我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这三种小动物,谁的做法好,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学生有话可说,有的说,还是猴的做法好,他能够吃很多很多的麦子,聪明能干。还有的写到,如果是我,我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我今年可以吃到好吃的麦子,下年还可以吃到麦子。启发学生要有一个长远打算,并且学会享受生活。
5、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比如,在学习完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对于骄阳似火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学习文中运用现实生活,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写到:人们穿着短衣短裤,手拿着扇子来到树荫底下乘凉,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有的写到:我家的小狗热得无处躲藏,只能伸着长舌头在呼呼地喘着粗气。„„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想象性练笔。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在学习《第八次》,我准备设计的小练笔是结合课文最后一节,让学生抓住“动员”一词,想象一下,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吃了七次败仗的士兵,重新鼓起他们的信心。
课堂日常小练笔篇十七
今天,我和班里的其余23人一起去四楼多功能教室,听了一节六年级的课,名叫《老人与海鸥》。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老人,每天不畏路途的'遥远,跋山涉水,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给海鸥送食。他这样一如既往的坚持了十多年,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都来瞻仰他的遗容,为他守灵。
可想而知,老人不畏严寒,坚持不懈的喂海鸥送食,足以表现老人是多么关爱、呵护海鸥,久而久之,他们之间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对海鸥是一片爱,海鸥对老人是一片情。老人他有一颗善良、无私、纯洁的心,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换取了海鸥对他的依恋、爱戴、不舍的情意,这是我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人者,人恒爱之;惊人这,人恒敬之。所以我们要关爱别人,别人才会关爱我们,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