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优秀16篇)
教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学科特点,合理安排知识点和教学重点。https://example.com/教案3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一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1名,其中男生25名,女生26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字帖临摹。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写话能力的培养。
继续进行作文片断的练习。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二
1、认识平面构成的简单形成重复,了解重复图案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素养。
2、学会设计简单的重复图案,训练抽象构成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物中的重复排列,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让学生掌握重复排列的设计方法。
教具学具:绘画用具、剪纸用具等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公司要求我们设计什么?我们先看一幅画就知道了。
2、新授:
教师出示课件范图,让学生发现重复排列的特点。
师: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重复的概念。
(2)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基本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反复连续的排列的图案叫重复图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设计公司要设计的内容。
(3)板书课题:重重复复。
3、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二方连续纹样,摆出一些重复的基本形式。
小结:重复排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 自由想象,进行课堂练习。
师:除了动物鱼的图案可以进行重重复复的排列,还有其他的基本形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范图,诱导学生说出还有用植物、静物、几何图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
四、小结:
图案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图案,图案来源于生活,而且图案能美化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好基础图案,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
五、收拾整理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复习知识:什么是重复?
2、检查作业,指出一些作业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3、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三、欣赏、评价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这一课属于设计基础课,我采用直观式、对比式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本课作业中,为避免学生全部选用单一的黑色,我鼓励学生重复的形内填色时可以选用1~3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再通过简单的示范,学生的设计新颖而精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色彩的强烈对比使形的重复这项单调的作业变的丰富多彩,重复的规律给人的视觉效果更强烈。
本课教学内容充实,节奏紧凑,但课堂绘画时间略显紧张,学生创作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尝试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性交给学生。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三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1000g,1000divide;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位名叫聪聪的小朋友,搞创造发明的事。他在生活中遇到种种麻烦事情以后积极思考,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明了一种万能胶水,可惜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告诉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从而自觉实践,大胆创新;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聪聪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和他是怎样做的。
1.课文的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阅读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将课文多读几遍,了解聪聪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和他是怎样做的。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聪聪发明的万能胶水为什么暂时无法使用,他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突破理解的难点。
2.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对理解全文至关重要,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以上围绕三个句子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谈得合理都应该给予鼓励。
3.朗读时,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聪聪的心情变化。课文的前半部分,聪聪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事情并引起他的思考,要读出他担心、好奇、盼望的语气;他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以及研究、实验的经过,要读出他充满自信的心情;在宣布发明结果而又无法演示时,要读出焦急、生气、无奈但又无比佩服的语气。
4.课后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发明创造的故事或尝试开展某种发明创造活动。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培养自觉实践、大胆创新的好习惯。
出示自学提纲:
自由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讲谁发明万能胶水?他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他是怎样做的?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自学提纲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聪聪是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想到万能胶水的,他为此做了深入的研究,收集了很多的资料,设计了很多方案并精心地做了不少实验。
启发学生认识到聪聪在发明过程中,十分认真。
(小组议答一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弄清:尽管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但这只是无法解决到它自身出的问题,这正说明这种胶水是万能的,而且效果极好,因此,电视新闻这样报道。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想到些什么?你认为聪聪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小伙伴听。
省略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五
《心中那盏灯》是篇对童年往事回忆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针对父亲为作者做一个冰灯这过程,把握课文的内涵,通过洞析人物的刻画,来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把握好课文的第二部分,针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字里行间所充满的浓浓的亲情,感悟父爱的温暖。
我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自行对父亲做灯过程中,所出现一些动作词,做出记号,(分别是:“托、打磨、擦、捂、扭、掖”。)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揣磨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中。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体会父子间浓浓亲情。
课文在人物表情描述中,最突出表现是用“尴尬”这个词。既反映了父亲想做玻璃灯笼而又没有玻璃的无奈,又流露无法满足孩子想要玻璃灯那种美好愿望时的歉疚。这种表情描述,达到了极致。通过让学生查字典体会“尴尬”这个词,来理解父亲这时复杂的心情。
通过以上的教学处理,师生达到了与作者感情间的共鸣,犹如耳听父亲关心之语;
目及父亲冻红之手;身感父亲冰凉之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感动,真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六
调查表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克()克。
()克()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
5、解决问题: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七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的对象,描写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课文,是我国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写的。板书课题:
1、荷花(看老师板书,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他们都属于花。)。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荷花这么美应该怎样读,再来一遍。)。
3、初看荷花。
a、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录象)。
要求: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畔去看看,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以下,看你能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你所见到的荷花。b、学生交流。
4、过渡进入第二小节。
相看两不厌,唯有白荷花,我觉得大家都是伟大的诗人,把荷花描写的那么迷人,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二、教学第二小节。(出示内容)。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用心去感受感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怎么样?
2、带着问题再读第二小节。
要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交流: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课件出示图片)你能把你的感觉读好吗?(指导朗读)b、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抓“冒”
(a)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在这里你用一个什么字?(肯定用冒字的精确)。
(b)荷花从这么多的荷叶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鼓励)c、有的„„有的„„有的„„(每种姿态的荷花配图,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
多美的白荷花啊,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三、教学第三小节。
1、叶圣陶爷爷写了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其他姿态的荷花吗?想看吗?(播放图片)学生带着要求看图片。
要求:仔细观看图片,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朵深深地印在脑中,呆会讲给我们听。要是给你讲的荷花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交流。(师辅导为荷花加上动作表示。)。
2、导读9这么多的白荷花„„那一朵也很美。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a、学生读第三小节。猜猜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交流。(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齐读课文。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热爱的大自然的同学一起与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话吧。
四、教学第四小节。(出示内容)。
1、播放录音带。
2、激读。
想不想与录音带比一比。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朗读。
a、谁来作第一荷花?第二多朵?第三朵?b、还有更多的荷花吗?齐读课文。
4、内化感悟。
这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自己仿佛自己成了什么?交流。
5、齐读课文。
五、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荷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呢?(同桌交流)。
2、交流。
六、小练笔。
让我们也来作回作家,模仿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也来写写自己的荷花。
1、荷花你真是千姿百态„„。
2、忽然,我仿佛自己成了一朵荷花„„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来写一写。
七、总结结束。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十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
1、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加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
习作提纲:美丽的家乡。
结尾:总结抒情,赞美家乡的可爱,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照应开头。
好词:神态各异连绵不断巍峨雄伟青葱苍翠姿态万千。
好句:碧莹莹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点点银光,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
精彩的开头:春天来了,湿润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随着融融的春风扑面而来。精彩的结尾: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精彩题目:《夜景》《家乡的四季》《美丽的公园》《家乡的田野》。
精彩的范文: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浏阳,那里空气新鲜,树木茂盛,天空湛蓝,河水清澈见底,山里物产丰富。
我的家乡多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美丽的公园!
公园真美啊!
每天早晨,五六点钟的时候,人们都会来你的怀抱里散步,散步时都会被你的美丽给吸引。在你的怀抱里有清清的河水,有五颜六色的花,有碧绿的小草,有粗壮的大树,有五光十色的`灯,你美丽的身子映在清清的水中,好象在梳妆整理。
傍晚,公园里的灯开始工作,展现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啊!公园变得更加美丽了,你像一位美丽的仙女,那就是白雪公主。
来到这里玩的游客,也夸奖你的美丽。
人们欣赏着你,羡慕着你,因为你给我们带来了欢声和笑语,给我们带来了运动的旋律,人们变的快活了。美丽的公园,你多美丽,人们在你的怀抱里健康的成长着,陶醉着!
人们夸奖你的时候,你羞红了脸,低下了头,好象不好意思。你的谦虚,值得我们学习。
啊!美丽的公园,你真美丽!我们都爱你!
湿地公园。
我的家乡在遂宁,那里有许多美丽的景物。比如:观音湖、灵泉寺、广德寺、湿地公园、、、、、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湿地公园。
春天到了,湿地公园的天使——小燕子飞回来了。小燕子在柳树、花、草周围快活地转了几圈,像园艺师傅一样修剪着花草树木的枝叶。
秋天,一簇簇,一片片的芦苇花,繁繁荗荗,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微风中的芦苇姿态优美,柔曼妩媚,向游客展示万种风情。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曳,摇曳的芦苇像觉醒在冥想中的诗人。
冬天,湿地公园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和人工造成的雕塑,里面的瀑布像花果山的水帘洞,水从上面飞流直下,真像从银河上落下来一样。
我爱湿地公园,我更爱我的家乡——遂宁。
第二单元。
珍惜水资源。
我喜欢看到瀑布一泻千里;我喜欢看到小鸟停在水边看着自己美丽的躯体;我喜欢听到小河冲到石壁上发出的叮咚声;我喜欢看到小鱼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欢快的游来游去。因为有水,我们的大自然才会变得如此的美仑美奂。
可是,据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淡水资源仅占全世界水资源的百分之六。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而如果人你像现在这样缺乏合理节制地用水的话,那么未来的30年缺水人口将可能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见节约用水,势在必行。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会珍惜水资源。比如:大人们随便往观音湖里吐痰;小孩子拿水枪往别人身上乱喷漆;工业园排放出的废水,不经过任何处理,就往观音湖里排放;观音湖周围的餐馆制造的垃圾、厕所里的粪便排放到观音湖里面。
看着这些惨不忍睹的现象,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保护我们的水资源。首先要去给工厂的叔叔建议用污水处理哭把污水处理了,再排放到观音湖里;然后每天周组织一个珍惜水资源的小分队花半天的时间到观音湖边捡垃圾。最后印出一些小广告,分发给人们,让人们知道一些保护水资源的小常识。
我想信只要我们努力,大自然就会因为有水变得更美丽。
三八节——感恩母亲。
山高,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深,没有母亲的爱深;天阔,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大,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操场上玩耍,我一不小心扭伤了脚,妈妈知道了这个情况,立刻赶到学校,把我送到二医院。经过检查,没什么事,只不过是把脚扭伤了。第二天早上,天还在下雨,爸爸又不在家,妈妈见我的脚还没好,只好从家把我背到学样。途中,妈妈一只手背着我,一只手拿着伞,好像很吃力的样子。雨水打在妈妈的身上,泥浆裹满了妈妈的裤腿。这时候,妈妈真像一位雨中蹒跚的老人。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我恢复得很快。
今天是三八节,我看见妈妈用疲惫的身子静静地躺在沙发上。我忽然想到可以给妈妈。
光一杯茶,于是我赶紧跑进厨房,首先拿出茶杯,然后往茶杯里倒茶叶,最后,只要等开水烧开,一杯“感恩茶”就做好了。我悄悄地走到妈妈身边,轻轻的后她的肩膀“妈妈,快把茶喝了吧!祝你节日快乐!”妈妈高高兴兴地把茶喝了。
妈妈,我爱你,不管你怎样打我、骂我,我知道这是你对我的好。妈妈,你辛苦了,你永远是我的好妈妈。
公园。
春天到了,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
49一进公园,就看见一个美丽的湖。平静的湖面像面明亮的大镜子。湖水清澈见底,亭子、假山、花坛,还有柳林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后面有一座四角小亭,红红的柱子,灰灰的瓦。亭子里面有许多游客坐着,有的在谈天,有的在下棋,还有的在拍照??亭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亭子左右两旁有两座假山,山上有奇形怪状的石头。真是令人百看不厌。假山后面有一个花坛,那里鲜花盛开,有红色的,有白色的,有黄色的。,紫色的??五光十色,真是美丽极了。
花坛后面有一片柳林,柳枝又细又长,在微风中舞动着。小鸟在柳枝上唱歌,整一片柳林成了小鸟的快乐王国。
公园的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给人美的享受。
我的家乡在吉林省的松原市,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有一处闻名遐迩的风景区——查干湖。查干湖最吸引我的是春、冬两个季节。
我的家乡。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这里是杨柳依依。百花盛开。芬芳的花香吸引了无数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更惹得许多中外游客留恋忘返。人们乘着小船在湖上观赏景色:放眼望去,白茫茫的水无边无际,更分不清哪里是天边,真是水天相接啊!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偶而有鱼儿越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水珠,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50隆冬时节,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人们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冬捕节”。穿着民族服装的蒙古人,围着圣火,载歌载舞,开始了祭祀活动。紧接着,早就准备好的渔民在冰上钻出大大的冰洞,撒下大网,口里喊着号子,用马拉网,网出了一堆堆活蹦乱跳的胖头鱼。鲤鱼。渔民们欢呼着,高兴得合不拢嘴。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十一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倍”的概念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一、第一课时(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来谈一谈。(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五)、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谈体会。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十三
1、你认为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做什么?(读书,把书读好)
2、学生自由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1、解题:题目中的“这”指___,“我”指___。
2、谁来介绍一下居里夫人。
(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波兰人,在德国工作,发现了镭元素,制造用的,两次获诺贝尔奖等)
3、谁来介绍一下老妇人。
(白发苍苍,坐在轮椅上)
1、文中还有什么东西很重要?(板书:鲜花)
有多少鲜花?板书:一大束。
比较:一大束与一束、一朵
2、形成板书:把一大束鲜花献给。
3、练习: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是因为_______。
读第2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对居里夫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指导与练习。
4、练习: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是因为______。
读第3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居里夫人对老妇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
5、有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学习第1句“这位老妇人是谁?”
(1)这是什么句?
(2)应该怎么读?朗读练习。
(3)谁在问?
(4)人们为什么这样问?
板书:人们想:________________。
3、居里夫人怎么说?深情什么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居里夫人的话。
4、学习第3句
(1)重点词是哪一个?“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哪些地方说明“肃然起敬”?
(2)谁对谁肃然起敬?(人们对老妇人和居里夫人)
(3)练习: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
5、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1、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人,她哪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成名后仍不忘小学老师)
2、你能这样做吗?
3、练习:
(1)今天,你是我小学的老师。
(2)明天,你__是我的老师。
(3)10年后,你__是我的老师。
(4)不管何时何地,你__是我的老师。
完成作业本第4、5、6、7题。
板书: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老妇人 尊敬 居里夫人
鲜花
人们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你是我的老师。
明天,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10年后,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不管何时何地,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十四
学习步骤:
教师活动:
1.常规队列练习,要求精神饱满,常规到位。
2.学习向中和看齐和向两边散开的队列练习。
3.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肯定,表扬比较好的组,以激励其他组同学。
学生活动:
1.按老师的要求和口令,精神饱满地进行队列练习,细心体验如何才能与其他同伴保持一致。
2.能够细心聆听老师的讲解,在学习中,认真体验,积极和其他组进行比试,看看哪组的行动最迅速最整齐。
3.经过老师的评价后,对自己在练习中的表现能够给自己打一个合理的分数。
组织:四列横队
重点:在踢毽子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1.讲解示范踢毽子的方法要求,组织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练习认真和动作准确到位的同学可以每人拿一个毽子自由练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端正学生练习的态度)。
2.给予学生练习的目标,组织学生自行练习。
3.组织学生相互间进行各种比试练习。
4.组织学生进行拔萝卜和种萝卜的游戏活动。
5.组织学生进行短绳练习。
学生活动:
1.认真观察聆听老师的讲解,积极进行模仿练习。
2.积极进行毽子的各种练习活动,充分展现自己,在练习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3.在跳短绳练习中发扬帮助和吃苦耐劳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组织:如图:
xxxxxxxxxxx
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总评该次课练习情况。
学生活动:能够对自己的表现给予正确地评价。
组织:略
场地器材:
毽子43个短绳43根田径场一片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十五
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初步学会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
1、导入。
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0%的人民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引入,再从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的变化和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等方面导入本单元的课题,引起学生们(尤其是城市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
可以大致介绍一下冬瓜与南瓜,因为城市的儿童可能不太熟悉。
(2)学唱歌词,注意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x.”和“xxx”,还应注意休止符,尤其是“0x”中的八分休止符。
要注意掌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叙述、亲切、明朗,速度要把握好,必要时还可以解释一下“瓜蔓”和“小英英”,并对一些字进行“整音”,如“拱”、“洒”等。
(3)学唱最后12小节歌谱,要求学生注意到歌谱中没有“4”“7”这两个音。
3、再次复习歌曲《冬瓜和南瓜》,并要求课下设计恰当的表演动作。
1、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参与率。
2、能否初步学会歌曲《冬瓜和南瓜》,节奏、旋律、情绪正确。
小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教学过程: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第2页/共4页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4.盐城市某小学三(5)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3页/共4页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五、全课总结(略)。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