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仨读后感(优质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刚听到它时,你也许会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灾难?又是怎样并肩而立的呢?”只要你读完文章,答案自然随之而来。
文章主要讲了汶川大地震时,无数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救援队一一出动,他们不顾余震危险,尽最大的努力,将伤亡减少到最少。在成都,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市民逼上街头。但那晚,街上献血、疗伤站灯火辉煌,献血的人民络绎不绝。成灌高速上,几百辆出租车奔赴都江堰救援,哪怕无人给他们报酬。许多抢险队也不断赶到......
这篇文章选取了“5.12“地震中的多个典型生动细节,表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军队到百姓,官员到群众,万众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灾的'感人精神,也为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的团结、坚强带来了由衷的赞扬与敬佩。作者通过许多排比段,将无数的救援场面描写得优美典雅,柔美中不失刚强,非常好!
在可怕的大灾难面前,我们同胞们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团结一心,与自然灾害拼死斗争。唐山人民在网贴吧里深情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在一起!”温总理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汇集着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文中说:“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这个“奥秘”不是别的,正是我们那一颗颗共同的团结之心,不屈不挠的红心!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是孤单的,因为我们血脉相连,信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没错,这是一个考验全中国人民的大灾难,我们在逆境中顽强地并肩而立!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我最喜欢读《我们爱科学》这本杂志了,特别是“会飞的薄饼”。“会飞的薄饼”你是不是以为是好吃的,哈哈,其实它不是真正的薄饼,它是无人飞机,它是黄色的,它有四五个小汽车那么大,形状很薄,不需要很长的`起跑跑道,我觉得它的样子和性能都很酷,我将来要发明出比它更酷的无人飞机。
《我们爱科学》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科学知识,小朋友你们也快来看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三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炉旁打盹时,请翻开这本书”——《我们仨》。或许当初不能完全明白叶芝所作《当你年老时》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们仨》的最后一页,我明白了何做“当你老了”。
纵使老了,头发白了,翻开这本书,那是我们仨共同畅游在脑海里的回忆:幸福、充实、美满、和谐。
如今的杨绛只剩下只身一人,丈夫和女儿已离她远去。对于别人来说,或许他们是离开了,但对于杨绛来说,她一直在思念着“我们仨”,“我们仨”不过只是一时的别离。
我赞赏于杨绛夫妇间的相待如宾,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见,谁也不把谁的想法强加于人;我羡慕于杨绛夫妇对女儿的尊重,报考大学、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钱瑗个人的意愿;我向往于杨绛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钱瑗知道自己将离世时,也不忘叮嘱母亲照顾好身体。
而事实上,杨绛也的确做到了照顾好身体这一点。现已过百岁的杨绛依旧健康的独自生活着。我想,这与她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剩下一个人,她也曾感慨过自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她却认为她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充实,也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杨绛一家很朴素,朴素到让人羡慕不已。“我们仨”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夫妇共同面对,“困难就不复困难”;同时又有着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涩艰难的事似乎都可变得甜润。
杨绛一家何尝不是现如今各家各户的写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仨读后感篇四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仨读后感篇五
这些日子,读了《我们仨》这本书,虽未感触深刻,却也深受感动。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女士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独女钱瑷(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争以及浓浓的亲情。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深情,在叙述着他们平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两位一辈子钻研文学,淡泊名利,生活也不易。先是在外求学,后参加工作,任由别人安排,二老却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他们只想拥有最温馨的家庭。万般苦难的生活也不会压垮他们,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追求和钻研。就这样,他们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心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书中有两句说得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烦恼和忧虑。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相关。杨绛女士经历的太多太多了,所以面对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相继离她而去,让她感受到悲欢离合,这一生也不就如此。
从书中让我明白了,不管怎么样,都不要去抱怨,要一直努力自信。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被别人误解,会被别人嘲笑,那又如何,过好自己的日子,照样生活最美,阳光最灿烂。
我们仨读后感篇六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读着文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
我们仨读后感篇七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看到我们仨是被它的封面给吸引的,富有纹理的封面,略微泛黄的纸张,上面印着mom、pop、圆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仿佛是个梦境,语言虚幻飘渺,写了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二部分通过梦来写,抹上了一层思念愁苦的感情色彩,钱钟书与钱瑗身患重病,杨绛一人思念与愧疚之情流露出来。在烟雾迷蒙的古驿道上,通过大量描写落叶,昏暗,柳树,寒风,以虚写死,让人震撼。
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仍然是第三部分对于家中三人的思念,杨绛与钱钟书先生在英法留学,生下钱瑗(圆圆)。留学期间,夫妇二人喜欢“探险”,外出散步,或者自己学着做一些菜肴,钱钟书先生照顾着杨绛,常说着“不要紧”,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却颇有趣味。同时,牛津大街的宁静,法国对婴儿与母亲的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描写都让这本书读起来富有人情味。
全文杨绛先生的语言低调又平和,一边自嘲一边又以幽默的语气写着钱钟书和圆圆打闹玩耍。我很喜欢其中的三张照片,仨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感受到的是他们一家人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书中虽然没有用夸赞的语气,但是对于女儿圆圆也可以看出满满的自豪和喜爱之情,从小时候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和乖巧的性格,到之后在学校在工作中表现的优异成绩。有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在文革时期,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成了“牛鬼蛇神”,而女儿作为革命群众又无法替父母说话,她在大院内贴上大字报,思想上划清界线。然后依偎在母亲旁边为她缝制睡衣,带来爸爸喜欢吃的夹心糖,剥好后放进瓶子里,将糖纸藏进书包,免得被人发现。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钱瑗做事具有条理,不慌不乱,同时还能看得出她对父母的爱!在她身患重病,即将离去之际仍然想着父母,不愿让父母担心,她安排着父亲外出的事宜,她想着写父母如何教她的事,算是不浪费光阴的一点努力,她还写如何制作简单饭菜,教妈妈做饭,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将去之人所做的呢!她对父母的爱或许不算伟大,但是深沉,她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篇八
杨绛先生走的时候,我买回来我们仨这本书。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读到动情之处,沉浸于其中,若有人前来说一些无关的事,我必是漠然的。做生意也没有往常的和颜悦色,所以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读书,仿若这世界就只剩下书与我。
一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灵魂。杨绛先生的笔墨透着对生死的超然,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一个人兀自孤独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在92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女儿未完成的遗愿之作。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她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忆这个曾经甜蜜温馨又历经坎坷的家,宁静如斯,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深陷其中。读到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竟无语凝咽。
我们是幸福的,如今的我与老公,女儿,另外居住,我们的生活平静且安然。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儿半个月回一次家,与她我且是有亏欠的。常常她回家的时候,也是店里忙碌的时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顾自己,读书与我们这个家庭却是例外的了。女儿正是学习的年龄,唯愿她能够饱读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现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闲时诵读写作,重拾这份爱好也只不过是期许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学杨绛先生的写作方法。她采用虚实相生,巧设悬念,象征性手法等方法的运用。第一遍读我更多体会的是书中的情节。再读,结合那些文学家对此书的评论,不禁感叹先生的匠心与写作方法的纯熟运用。先生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看似轻描淡写且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内涵。这也是许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一本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读书使人明智,读一本好书,也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我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平淡,或许还有些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心灵渐渐荒芜。那就读书吧,读书真的是最划算的投资。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恍然顿悟,生活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你走着,我亦走着。人生的驿道,我们不言离情。
天国,先生终与丈夫,女儿,我们仨重逢。在那里,书香萦绕,其乐融融的家又开始了。
我们仨读后感篇九
《我们仨》是作家杨绛晚年回忆自己一家三口而写的一本书,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文学家庭的聚散离合、悲戚与共。也许这本书并不是作者最好的一本,但或许是最感人、最发人深省的一本。
在书中,作者通过平淡如水的文字,将所有的举案齐眉、舐犊情深、相濡以沫凝聚在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琐碎之中。
在这个安详而又真切的世界里,他们不求闻达,一辈子以书为伴,与世无争;他们安贫乐道,即使陷入困境,也会用平常心武装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正是凭借这份不世出的豁达,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享受着生活的甜润,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这种大爱无言、宠辱不惊的情怀,支撑着“我们仨”结伴同行,即使在最动荡的时期,也没有随波逐流,扭曲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纵使三个人的感情经受住了柴米油盐的考验,但终究抵不住悠悠岁月的无常,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仨”走散了。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在丧女、丧夫的双重打击中倒下,而是凭借着从容自若的情怀在最后的岁月里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我们仨”的故事用平缓的笔触串联了起来,让平淡而温馨的故事变得鲜活,散发出珍珠一般的璀璨。
作者是不幸的,她在两年之内连续遭遇了女儿与丈夫的离去,作者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仨”六十年来积累的温暖、快乐和温馨充实了她的绵长思念。
而且正是凭借着这些平淡的画面让“我们仨”真实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完美的复活并得到了永生,这些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在洗尽铅华之后折射出了一种平淡的美丽,这种美丽让我们学会了豁达与从容,教会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温暖自己的心灵。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和快乐。用心去体验每一份平淡的亲情、友情、爱情,品味平凡与不平凡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忘却得失,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