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实用13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阅和运用。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案中的评价和反馈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合理设计评价手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一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想象诗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3、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初步掌握学习诗句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习流程: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四、欣赏性朗读。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五、积累古诗。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六、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三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课件。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四
一导课:。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指名学生汇报李白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朝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谁能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指导:“孟”字第一笔是“ 横撇”。等。
指名读课题。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间。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地——。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师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句,晓诗意。
1、指名。
2、相机指导读出节奏感:二二三、四三。
3、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向同桌请教,把你懂的说给同桌听。
4、班内汇报,质疑问难。
到此我们完成了学古诗的第二步,会读诗,并且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可以总结为:“读诗句,晓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境。
师:“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诗人为什么不写“三月下扬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韵的需要。师再次引导:江南的三月怎样?生回答,师总结: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叶肥,繁花似锦,杨柳如烟,微风送红雨,沙鸥翔白帆”的美好时节。在这时,正是诗人们结伴同游的好时候,而正是在这时,诗人却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送别,假如你是诗人你此时此刻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读前两句?生读。
在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长江上可能会只有一条船吗?诗人为何写孤帆?生体会。师总结:“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可见他俩的感情有多深。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赠孟浩然》的诗。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女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2、男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3、请全班同学起立送送孟浩然。
师总结: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学诗的第三步:“入诗境,悟诗境。”
六、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送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五
1、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你们想不想要?出示幻灯片:
山中送别。
送朱大入秦。
王维。
孟浩然。
山中相送罢,
游人五陵去,
日暮掩柴扉。
宝剑值千金。
春草年年绿,
分手脱相赠,
王孙归不归?
平生一片心。
2、学生齐读送别诗。
七、课堂总结:
人生得一知己不易,古时伯牙绝弦酬知己,李白依依不舍送浩然,这种友情值得我们去寻觅,去珍惜!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古诗教学中,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对古诗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把他看作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杰出的指挥家,能使各种乐器奏出和谐的乐曲,但如果教者是一个跛脚的指挥家,那整个乐队发出的只会是不堪入耳的噪音。因此要取得较好的古诗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本身还要“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去关注社会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人生质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去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己的“书生”气质。同时也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从总体把握,做到新教材使用新模式,新模式产生新课型,新课型带来新效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六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或你读过的那首诗(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分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陵”
二、解题。
1、师:读读看看题目中送了哪些内容?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广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师:黄鹤楼知道吗?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有同学查到广陵的资料吗?(指名交流资料)。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画长江简图并标出武汉扬州位置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如果我们再来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况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资料。)。
师:诗题里面的关键词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诗题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诗文大致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具体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理解诗意。品读词语、感悟诗情。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自己先放声多读几遍。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师看到大家读的有滋有味的,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3、看来大家读的不错。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懂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
(1)自由地朗读古诗,并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读懂诗意。
(2)把学习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二)引导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三)品读体验,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师:据说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诗中称“故人”
“故人”人可以换个说法吗?(情深意重/患难之交/亲密无间)带着对“故人”的理解再读诗句。
小结:从他们分别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两句是人在平淡的叙事中却透露出它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碧空尽”:“尽”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从哪个词语读出的。?
师:那滚滚的长江水不正象征着他们深厚的友情绵绵无尽吗?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师:女同学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读)(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学你们来送送。(这是豪壮的相送)大家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同学们读的多么投入啊,会背的请站起来,不会背的拿着书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积累送别诗,并背一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八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送行。
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
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
是呀,我很舍不得你。李白悲伤地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饮酒!”
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多保重啊!”
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
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怎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
雄伟壮观。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故人:老朋友。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尽:消失。
唯见:只能见到。
天际:天边。
名家评论。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汝询《唐诗解》云:“‘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别之情,俱在言外。”
蘅塘退士评曰:“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
文章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这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一
李白平生酷爱写诗和旅游,他在漫游和漂泊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李白的足迹遍布中原。
开元十四年,(公元126年)冬天,李白到襄阳游玩,听说大诗人孟浩然隐居此地,特地去拜访孟浩然。
李白到了孟浩然家,推开门便说:“孟兄可好啊!”“原来是李兄啊,快请!”两人一见如故。一会儿后,李白拿出自己写的诗,孟浩然对李白写的诗大加称赞:“李兄这般才华,不出5年,定能胜于我!”他们说着说着就认为自己是对方的朋友了。
公元14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那天,李白和孟浩然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当时,两个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李白说:“离别这么长时间,向来可好?”“那是,那是。”孟浩然答道。谁知,几天后孟浩然又要东行到广陵去。李白怀着悲伤的心情送孟浩然到江边。李白说:“孟兄,我要办一些事情,不能与你同行,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孟浩然安慰李白说:“等你把该办完的事情办完了,我们还会相见的。”说完,孟浩然就上了船。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孟浩然面对着李白,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而李白的心,也似乎随着孟浩然飘到了千里之外的广陵。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而他们的友情和这首诗一样,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三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