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春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结是对自己的一种记录和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更具条理和连贯性。多参加语文活动,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亭马轩榭自然之趣假山池沼艺术花草树木画意花墙廊子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二
利用假期,我认真阅读了《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收获很多。在书中,余老师从研读课文、教学创意、教材处理、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以及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等多方面,阐释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每一页文字都给我心灵的滋润。对于从教21年的我来说,这本书仍像是一部教坛宝典。下面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余老师说,要别出心裁研读课文。因为自己的懒惰,平时读书不多,因而在教学中时常临时抱佛脚,上到某篇课文,总是粗浅的思考一下,便到处找资料助读,根本没意识到教材研读有那么多种方法:拆分式阅读、反复式阅读、选点式阅读、连类式阅读、发现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资料式阅读等,这些方法其实平时也有用过,但是却从未总结归纳过,余老师的总结让我有新的思索,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课文研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在余老师的教学艺术体系中,"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看完这一章后,我又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策划教学思路,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清晰,二是简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有一种困扰,就是既想把课上的步骤清晰,又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备课时不知不觉就显得很繁琐,板块式设计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板块式思路’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呈‘块状’。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使用板块思维,能让教学结构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总之能使课堂教学增加光彩。当然,最让我惊喜的是余老师不仅仅是介绍了"板块思路"的好处,他还介绍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多种设计角度,如重点突出、活动充分、情境生动等等,让我可以灵活选用,大胆实践。
而与"板块式思路"相辅相成的就是"主问题设计",所谓"主问题"指的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过深入研读而思考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主问题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课文的深读、美读,有利于精致的显现课文文本的特点、要点、重点,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等。使用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能大大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总的来说,虽只读了一本书,但收获远不止这些。我不但学到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学的好的方法、技巧,而且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一份教育的责任感,应独立的多角度的进行课文研读,要记得语文教学不要花哨,要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要始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想眺望到更美丽的风光,登上新的高度,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站在众多语文教育名家的肩膀上,潜心研究、大胆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今后我一定要多阅读名家著作,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精彩高效!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三
第一节:《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余映潮)。
一、课前交流。
1.打开书,拿笔。2.读课后资料。
3.了解花生,课件展示花生的样子,引出课文。4.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
二、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读一读。
第一遍读:集体朗读全文第二遍读:读课文中对话部分。
第三遍读:分角色读对话的关键部分。第二板块:议一议。
活动:每位同学都要说一两句话,可以说《落花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也可以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生思考后,发言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师小结,并要学生拿出笔作笔记。
1、这是一篇精短的记叙文。
2、这是一篇质朴无华的小小美文。
3.这是一篇借一件很小的事表达深刻道理的文章。
4.这是一篇用“顺序”方法写一件事的层次清晰的文章。
第三板块:品一品活动:课中之“最”,每位同学都要写几句话,表述一下自己品味到的一点课中之“最”。
(生思考后,发言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师小结(再次强调学生拿笔做笔记)。
1.最美的手法是借物明理、托物言志、以小写大、意味深长。
三.课堂结语:
朴素淡雅《落花生》。
含义深刻《落花生》。
妙笔生花《落花生》。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四
齐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提醒学生记笔记)。
笔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三学:读文本一读:平稳深沉二读:层次清晰三读:特别节奏。
笔记:谆谆告诫,殷殷教诲;
文短情长,蕴意深远。四学:赏文笔。
简练精辟的语言。
对仗工整的句法。
正反相映的手法。
生的设想的说理。
铿锵有力的音韵。
笔记: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辞约意丰,掷地有声。笔记:箴规子弟,泽被后世;修身养徳,立志勤学。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五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屏幕显示)。
(屏幕显示。
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屏幕显示)。
三、
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屏幕显示)略读。
师:学习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屏幕显示)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屏幕显示)陶冶情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屏幕显示)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屏幕显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屏幕显示)。
提问评点)(屏幕显示)。
倒装感叹反复描述对比(屏幕显示)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屏幕显示)。
(学生做笔记)(屏幕显示)对比赏析。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间交流提问评点)(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六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提出问题;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习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习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目的。
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七
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特点之二: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特点之三: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
在对比理解之前,余老师很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在这个时候,余老师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余老师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所见,颈联都写农家作客,尾联都写深情留恋。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让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
特点之四:极为创新地设计“说读”。
“译读”、“背读”两个环节都是侧重于对原诗句的感悟、理解,它们寻求的是读者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还原与领悟,严格意义上讲该环节还是在“解读文章”的感知阶段,读者自己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成分相对较少。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对诗人说话――“说读”,即扩展诗意。这个环节是全课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
由于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一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此余老师在两个细节上作了十分精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例示范“说读”,创造了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鉴赏,相互启发,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每小组讨论“说读”一联)。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示范中获得示例与启发,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商讨互相激发,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纵观余映潮老师《律诗二首》这节示范课,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指导学法,将“读”字作为古代诗词教学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串联了诗词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等多个环节;二是观念创新,始终把训练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品味鉴赏能力放在首位,激发兴趣,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情绪飞扬。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八
这两天,读《余映潮讲语文》。余老师是当代名师,曾经听过他的几次讲座与几堂公开课,对余老师的治学精神的严谨,治学态度的扎实以及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有着极深的印象。读这本书,本身也是带着目标来读,一是想了解余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有哪些独到之处,二是想具体了解一下余老师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如“板块式”教学思路、“读写结合”还有“美读欣赏”。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我特别对本书的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教学理论只有在具体的课例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作用,而一个完整的课例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教学者的思想精神。在这几个课例中,我发现,余老师并没有对文本进行特殊的解读,而是采用种种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讲出自己的观念。学生的回答也有跑题、偏题的现象,但灵光乍现的辉煌足以令我们眼前一亮,使我们对这些非常熟悉的文本又有了新的认识。余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最令人钦佩的,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他让学生找文章的“看点”;在《生物入侵者》一课中他又让学生先缩写全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及顺序,再讨论明确说明对象特征;《我的叔叔于勒》中则要求学生讨论相关话题;《童趣》《口技》中则启发学生紧扣关键字或翻译、或理解。这些方法看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我觉得,归纳起来就是化繁为简,紧扣中心,调动学生这几句通俗却又深刻的话。我从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益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多角度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的真正过程应当是启发学生自我解读文本,并且能够从中得出独特的看法。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对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最后的结果就是使课堂成为了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成了看客。最终,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成为被动的抄录者。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关注余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之所以关心朗读,不仅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还因为我明显地感觉到,从初一到初二,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下降。初一刚进校时,学生们几乎都能大声地朗读,但过了一学期,有感情朗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到了初二下学期,朗读几乎就没有情感了。我经常在课上给学生朗读课文,但令我困惑的是,我的朗读带动不了大多数学生,朗读似乎成了教师的一种表演,而学生只是在漠然地旁观。如何调动学生认真朗读,如何让朗读可以调动学生而非教师“一个人的精彩”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余老师本身很注重朗读,在这本书中《美读欣赏,诗意盎然》一文中,余老师列举了五种朗读教学的设计角度:小步轻迈――层次细腻、角度精细――过程生动、有引有读――重点突出、表情演读――震撼心灵、一词经纬――体会深刻。五个角度均很精妙,但我觉得还缺少一点,就是这五个角度均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的,但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朗读的过程则没有写。事实上,这些角度,特别是“表情演读”,我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但总觉得有些不自然,有演戏的成分在内。我很想知道,余老师是如何自然地进行这一流程的,因此我仔细阅读了他的相关课例。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中,余老师使用“表情演读”这个角度,这也是常常被别人模仿的地方。他通过投影指挥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来朗读,现场效果一定很好。我注意到,这一环节之前还有两个环节,也就是诗歌吟诵和自由背读。在诗歌吟诵中,余老师提示学生这首诗有一种旋律,“就是作者把深沉的感受和明亮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在这一环节中,余老师要求学生或用谈心的方式来读、或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具体感受这旋律变化的过程,而在最后朗读时,余老师也用“舒缓”、“亮丽”、“沉稳”、“乐观”、“平衡深沉”、“响亮亲切”、“乐观稳重”等词语来具体解读“深沉”与“明亮”这两种感受。也就是说,余老师在教学伊始就已经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现不同的情感,后面的“表情演读”只是对上面活动的总结。从这里我发现,其实朗读就是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从课文中来的感受最终也要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表现出来。朗读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如此再提示他们如何读就有助于他们主动地抒发情感。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熟悉。
在《散步》一课中,余老师使用了“有引有读”的设计角度。他提示学生“读好文中的波澜”,并且具体指导“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这个‘都’字读重一点;她‘早’习惯听从我的安排,‘早’字读重一点;‘还’习惯听众他高大的父亲,‘还’字读重一点;妻子呢?很顾及他的面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还有,我决定‘走大路’三个字要读出一个思维、决定的过程,‘还是走小路吧’要流露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在这一段解读中,余老师具体地阐释了朗读中“重读”这一概念的含义。为什么重读?如何重读在这段话中阐释地极其详细。真正的朗读是要让朗读者在那一刻成为作者本人,感受与作者相同的喜与悲,因此,读出感情必须读懂课文,余老师在此处的强调就是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再阅读。余老师并没有过多地讲解朗读的技巧,但他所强调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读。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读出“思维、决定的过程”与“疼爱”的情感,实际也就是在考虑朗读的技巧了。朗读的前提依然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朗读最根本的技巧。
余老师也会采用一些新方法来调动学生,例如在《律诗二首》中,他就采用了“译读”的方法。在译读之前,他先要求学生吟读两首诗,强调要读出“味道”与“意境”。而在译读中,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朗读一句诗后,翻译这一诗句,而后再由老师润色学生所翻译的内容,由学生读一句他来翻()译一句。朗读与翻译者角色的转变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品读诗句的过程,学生在翻译中也开始渐渐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堂课的最后阶段,余老师让学生描述诗句中所表现的场景,就是对这种理解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
从余老师的几个课例中,我感觉到,朗读要打动学生,首先必须调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师的引导仅仅是起一个辅助、引导的作用。如果拘泥于朗读的技巧,那么只能让学生重复老师的朗读,也就失去了朗读的真正意义。朗读――从心开始,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九
今天读了《余映潮讲语文》中的一篇《美读欣赏,诗意盎然》深有感触。
《美读欣赏,诗意盎然》告诉我该怎么办。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我们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
在朗读教学中要定一些基本任务:
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
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5.指导朗读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
6.诵读古代诗词,让学生体会其内容,便于学生积累感悟。
7.组织各种朗读、诵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十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他的《余映潮讲语文》一书,受益匪浅。
一。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阵地。余老师的书,为我打开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我豁然开朗,阅读教学应该这样教。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一切阅读教学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之中。创新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寻常之处是: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课堂教学设计24字“口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显现着诗意手法。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要素:诵读、评析、积累。他在教学艺术上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试看以下课例:《记承天寺夜游》,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余老师从朗读、分析、欣赏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首先是朗读:一读解决生字词;二读读出重点字词;三读读出感情,通过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和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一步步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了夜游的味道,读出了文章中复杂的情感。我惊奇地发现,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不太重视的环节,师生之间竟然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余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果然,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你看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似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带劲,越读越有味道。朗诵课文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后是分析课文:这一过程中余老师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将课文变形,即划分层次,概括意思,让学生将课文变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看似很普通的教学环节,经余老师的点拨,似乎变得立体起来。同学们各抒已见,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三种意见:a,分两层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抒情;b,从事情发展的顺序上第一层是起因,第二层发展,第三层再发展,第四层结局;可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括。这个活动使学生们理解了叙事加抒情是叙事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也使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安排之精妙略有体会。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有思想能交流的个体,但在教学中如何组织交流探究也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学习的是其神而不是形。
最后让每位同学都写课文观感,教学活动设计为“请同学们谈谈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法之美等”,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这才是最高效的课堂!学生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小评论家,你看:本文美在篇幅的精短,内容之丰满(一晚、一友、一景、一感);结构的灵动如月色的描写(明写,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暗写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在情感的波澜,由快乐(欣然起行)到寂寞(念无与为乐者)再到快乐(怀民亦未寝)最后到感慨的情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从余老师的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我看到了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切入点,也就是提问的精妙的重要性。
二。教学研究。
余老师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扎扎实实就行教学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奋斗的芽儿才会结出成功的果。“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中学语文教师的常用研究方法:
1.梳理整合式研究。
2.思想火花式研究。
3.专项突破式研究。
4.论文写作式研究。
5.一课多案式研究。
6.顺势拓展式研究。
7.提炼升华式研究。
8.名师跟踪式研究。
掩卷沉思,墨香犹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方法,追寻名师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十一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静读,教师巡)。
『学生答案以及教师评价:“整个世界的分量”――真好,扣住了结尾,有哲理的感悟;“生活之美”――很好,家庭生活的美,瞬间之美,细节中渗透了亲情;“小路亲情”――祖母对孙子的呵护;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后面哪位举手?你来吧,试一下。”)“亲情”――教师小结:这篇文章是写亲情的,写家庭生活的,写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的。(再请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自己拟的标题: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
如:春意呵护生命,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
3、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面带笑容)。
学生进行一读。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哪些波澜呢,举例)。
学生进行二读。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自己先揣摩,再请学生朗读。)。
教师点拨:需要特别处理的有“阳光”――走向美好,“蹲”“但”“很”“整个世界”
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记叙、抒情的.末段要读好)。
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1、看例子: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a.“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b.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c.“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2、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把见解讲给同桌听一下,然后把见解讲给大家听。
『学生回答:“蹲”字坚如磐石,背起了生命的昨天与今天』。
教师小结:事、人、景、结尾写得意味深长,给人舒服甜美之感。
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告别语:这一课就学到这,谢谢同学们的努力。
余映潮春教学设计篇十二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媒体设计。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