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大全(23篇)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写总结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你可以发现不同作者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借鉴其优秀之处。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一
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密不可分。而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听课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有效教学行为的体会和心得,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零散的经验。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一些基础课程,老师应该放慢思考的速度,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知识。
3.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快速的掌握知识点的体系,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具体分析一个案例。
在高一文学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故事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提供完整的故事情境后,进行讨论和分析,由学生自己发掘其中的道理,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在具体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是非常有效的。首先,故事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着,在分析中,学生通过发掘道理,巩固了知识点,培养了思维和分析能力;最后还可以避免了将知识点讲的死板和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表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增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也得到了激发。
四、进一步思考。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仍然需要在细节方面加以完善。首先,故事情境的讲述和分析方式需要调整,保证能够迎合大部分学生的接受度;其次,需要在故事情境的选取和策划上更加合理,能够发掘出更多的道理和知识点;最后,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避免论述的不太严谨。
五、最终总结。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应该是有根据的、有策略的,而且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节教学内容的难度,充分表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快乐的学习、顺利的喜提“学霸”。同时,教师要有耐性,慢慢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更快更准地进步。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最基础的教学原则之一。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二
一、举止稳重大方。教师是有知识、有修养的人,举止轻浮、无礼、粗俗,不自尊、不自爱,都会损害教师形象。
二、举止潇洒自然。举止不拘谨,不呆板,具有感染力。潇洒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假装深沉。潇洒的作风不是硬装出来,而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
三、与人为善,态度亲切。不论对待同事、领导、学生,教师都要持一种真诚、温和的态度,表现出教师的宽宏胸怀。
四、在是非面前,要坚持真理。教师的与人为善并不等于充当好人。在是非面前不明确的教师,并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依靠。
五、谦虚好学,有错就改。教师应持续一种谦虚处事,不亢不卑的姿态,敢于肯定自我的优点,又能正视自我的缺点,给学生一种人格成熟美的印象。
六、不贪功名,洁身自好。教师不应同学生家长及学生结成一种利益关系,也不应为争取虚名而组织学生弄虚作假,降低自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三
1、预备铃响后,授课教师应及时站在教室门口,目视同学做好上课准备,学生必须迅速、安静地进入教室就座,一次性地将课堂所需用品整齐地放在课桌上。
2、上课铃响后,伴随老师进入课堂,学生起立(班长喊口令),待老师还礼后方可坐下。若老师迟到,须向学生说明原因。
3、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一律使用普通话,声音清晰、语速适中。板书设计合理,字体美观大方。教师在课堂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合理使用多媒体。
4、教师上课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教师要准时下课,下课前应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复习与训练作具体布置。教师上课时不能无故离开课堂,更不得接听电话,上课时,若有教师、学生手机鸣叫,一律视为教学事故。
5、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习惯。课堂中要体现师生互动,留给学生反思空间,避免“满堂灌”,课后作业要形式多样,避免机械化、重复性作业。
6、课堂上,教师、学生均须衣着整洁、朴素大方(不得穿背心、短裤、拖鞋),教师要站着上课。
7、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组织教学意识。凡是要求学生举手发言的,教师要举手示意,要求学生集体回答的,用话语告明,在辩论课或学生演课本剧等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控制音量,以不影响其它班级授课为原则。组织教学用语要简明。教学秩序良好。
8、下课时,学生应起立,待老师还过礼离开后,方可离开教师。
9、眼睛保健操音乐铃响时,上课老师应立即停止讲课,负责督促巡视做操,禁止教师擅自关掉音乐,继续讲课。待做操完毕后,应督促学生及时离开教室做课间操。
10、教师因故不能上课(包括私事、公事和外出学习等)时,应提前将课换好或找人调课,并提前通知教务处、班主任及学生做准备。
教务处。
2013年9月。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四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二、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遵纪守法,模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四、做社会主义精神礼貌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用心做好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
七、公而忘私,避免不道德的行为表现。
八、坚决而有耐心地帮忙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端正政治态度。
九、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按时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
十、勇于向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习气做斗争。
十一、不搞个人崇拜和宗教迷信活动,不崇洋媚外,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十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五
一、语言要规范,教师要采用普通话教学。教师语言的规范首先要学会使用普通话的发音形式。
二、语词要规范,尽量避免使用本地方言中的土语,以及一些较少使用的词语。
三、语法要规范,尽量避免出现语词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四、语风要规范。教师各自都有自我的语言特点,个人特点要贴合规范,讲课时声情并茂;表扬时热情亲切;批评时严肃而又不大吵大叫。
五、语言资料要规范。避免使用粗俗、不礼貌的语言。只有教师首先做语言礼貌的模范,才有资格去纠正学生中不礼貌和语言现象。
六、用词要准确。教师在遣词造句时应避免错用或误用。
七、语句要完整。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使用不完整的句子,使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准确。
八、语义要明确。教师要避免使用好处含糊的词语。
九、表达要简洁干净利落,少用一些剩余的字词;减少表达和重复性,避免学生生厌或学舌。
十、言语要避免自相矛盾。教师对教学资料要有清晰的思路,在推理、论证时语言表达要严密,做到条理清楚,上下连贯,言之成理。
十一、言语要避免表达混乱。教师在讲述每项资料时都需要使用许多词语,哪些先讲,哪些后讲是有必须规律的。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六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七
一、整洁朴实。教师的服饰要体现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教师的地位、尊严相协调。不准衣着破旧不整,给学生一种穷困破落的印象,也不要过分时髦,像时装模特儿。
二、服饰要贴合自我的年龄特点。青年教师的衣着要富有朝气,贴合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年教师衣着要兼顾年富力强和稳健的特点;老年教师的衣着要庄重,但不要太老气。教师的衣着不贴合自我的年龄特点,往往会给学生以轻浮或别的不良感觉。
三、要与教学的资料、场景、方式相协调。教师在不一样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状况选取适当服饰,如教学的服饰要与参加文娱活动、课外劳动等的服饰区别,教师的服饰要以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前提。
四、衣着要贴合自我的体形,色调适合自我的性格。衣着是教师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着美化教师形象的作用。巧妙地种用衣着特点,有利于为自我树好形象。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八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实践的最主要场所,而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我多年的任教经验中,不断总结和实践教学方法才有了有效的教学行为实现。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重视教学前期准备。
教学前期准备是有效教学行为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要,为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特别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制定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行为的顺利和有效。同时还要准备好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等。教师在课堂上的流畅表现和面面俱到的问题解答,离不开充分的准备。
第三段: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关乎教学质量,而且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口头讲解、讲义、习题解析等,增加互动环节也是必要的,例如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课程设计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段: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协作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组合式活动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这些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帮助学生形成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进而获得更充分的学习体验。
第五段:决策看待教育与教学。
在教育与教学中何时作出决策、何时采取审视的态度,是一个考察教育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当今教育环境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时时关注,并且时时修正自己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方法。在实践中贯彻合理的教育管理,充分理解并认同学生的自主能力,尊重并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反馈,改善教育和教学的质量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和创意经济时代的具体要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未来的教育和教学的要素。因此,我们必须踏实去做,扎根实际,开展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为下一代创造雄厚的教育基础。
结尾。
通过我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之间互动、重视教学前期准备、多角度看待教育和教学,这些教学行为都是尤为重要的。当教师搭上其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心态以及精神和责任的触角,教育与教学精益求精,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记录、分享并不断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得失,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新与探索,我们可以共创珍贵的财富。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九
一、互相尊重,切忌嫉妒。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为教育事业的共同利益,心胸要开阔,工作要协作。
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谦虚好学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态度,也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身教。
三、平等相待,不亢不卑。教师不论自身所处地位如何,都应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对待别的教师,表现出不亢不卑的处事待人姿态。
四、乐于助人,关怀同事。教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忙不仅仅体现出教师的高尚品行,还有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教师与行政领导之间的人际行为规范。
一、尊重领导,服从安排。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群众劳动,每位教师都有应尊重领导的意见,服从安排。
二、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纪律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保证。教师在个人有特殊状况的时候,也应顾全大局,将学校的要求放在首位。
三、互相理解,相互支持。教师对领导的某些工作产生不满是难免的,领导对教师的一些表现反应过于强烈也是常见的。原因是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一方要体现自已的`教学特色,另一方要顾及学校的整体工作,互相理解和支持是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必要途径。
四、公事公办,团结一致。教师同领导之间由于工作性质不一样而产生心理上的隔阂是避免不了的,教师不应轻视领导,领导也不应为难教师,双方在处理问题时要公事公办,避免化为私人矛盾,影响团结。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行为规范。
一、帮忙家长排忧解难。家长对自我的孩子总是抱有很大的期望,他们想让教师能够个性的关照自我的孩子。
二、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教育的成功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能够把握学生的校外表现,做到教育有的放矢。
三、理解家长,尊重家长。教师对表现差的学生家长要尊重,并理解他们的难处,共同协商教育学生的良策。
四、齐心协力,教育新人。教师只有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
一、热爱学生,但不偏爱学生。爱护、关心表现不好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二、尊重学生,但不迁就学生,培养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不良表现不能姑息迁就。
三、严格要求,但不失温情。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同时,也要有温情的流露,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老师的爱心。
四、融洽关系,但不讨好学生。发挥情感教育作用,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靠可敬又容易接近的人,避免为获得学生对自我的好感而讨好学生。
五、关怀学生,但不利用学生。教师不能利用学生做私事,或让学生家长帮忙办事。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一
一、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资料,全心全意地做好教学工作。
二、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学。既教知识,又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三、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特点,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疏远倾向。
四、钻研业务,认真备课,熟悉教案。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充实教学资料,提高教学水平。
五、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训练学生思想,向40分钟要质量。
六、精心指导学生学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把好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七、定期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查缺补漏,把好教学质量关。
八、按时上下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拖堂。
九、仪表端正,语言要清晰流畅,板书要整洁规范,资料要简练精确,不哗众取宠。
十、热情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勤思善问,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十一、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不准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因对个别学生不满而在众学生面前泄私愤。
十二、教学的计划安排应贴合学校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删资料,加堂或缺课,占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二
要达到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四条标准:一要有目的性。教师提问应目的明确,提出的问题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是其他?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要有启发性。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三要有广泛性。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彻底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成为各抒已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四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二是合作探究原则。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是有效评价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提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总之,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一是设问于新知识的重点处。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二是设问于知识的链接处。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一新旧知识连接点一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三是设问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的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良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设问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五是设问于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师生良好的互动,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水平,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揭示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120字)。
在课堂环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如何进行课堂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有着一些体会和心得,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些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心得体会。
第二段:准备工作(240字)。
课堂教学前,充分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我在教学前会查看教学内容以及讲义,进行相应的整合和汇总,抓住重点,确定授课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语速、音量等相关的手段来调整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在讲解内容上,通过故事、实例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我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时间的把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抓重点、突出难点、贯穿主线等方式,提高授课效率。
第三段:激发学生兴趣(240字)。
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之一,我通常会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演示、辩论、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们自己去探索、研究、理解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段:互动式授课(240字)。
在授课过程中,不同于单向传授的方式,互动式的授课可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课堂互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所构成的,我通过积极挖掘、尊重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反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问答、互动,促使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性的提高。
第五段:总结(360字)。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学行为主要包括:合理考虑、全面准备、撤下阻碍、激励学生兴趣、互动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理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达到教育目标。教师应具备灵活合理的授课方式,以期能够满足更多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我修养的要求。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优化个人教学行为,才能总结出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最终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总结:通过对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自我总结和经验总结,我发现,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哲学观与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断寻求改进思路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获得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四
(一)学生缺乏学习激情。
学生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样的,化学作为一门基本科学在高中课程,其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与其它基础科学一样,化学教学更加强调探究性学习,但是高中生不仅要面对各门学科的沉重的负担,而且还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加紧张,而缺乏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国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加之对学习紧张,学生对化学学习没有内在的动力,导致化学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学资料与教材要求不一致。
对于新课程标准,很多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习题,经常出现表述与问题等方面与教材的内容要求不一致或甚至产生严重偏差的情况。而且,很多教师所用的教辅资料编写草率,质量不过关。有的教辅资料内容与标注不一致,有的是以旧教材为基础而进行的重组,因此辅助教材中的习题的难度通常非常高,学生解决起来感到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际上,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高中化学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概念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互动交流对相关知识点更有效地掌握,而且也可以提升学习乐趣。对于稍显困难的知识点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让学生生成问题与兴趣,再加以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自学或交流中完成。对于非常深入而专业的知识点,学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时,一般无法通过自学或与同学交流完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要这时候针对所遇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是为了将传统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的方式逐渐转变为主动吸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给激发出来,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合作,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二)结合实际生活教学。
化学现象以及化学知识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地将生活中相关实例引入课程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体现出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实用价值。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结合高中生的阶段的特点与生活经验,设计出创新而符合他们认识规律的问题。有机地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表现出教材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对自然现象与生活中未知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生活与教材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如:“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古代人们在房屋修建时,常会将木头柱子的一端烧成黑色埋入泥土中,请问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将木头烧黑后有什么作用呢?他们运用了什么原理呢?这一现象表明碳元素有什么样的化学特性呢?如此,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并投入于积极地探求学习。
(三)重视实践教学。
新课改对学生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教学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要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化学知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的。例如,当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识,收集对自己身边或新闻中的火灾事件作为案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案例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并就此提出自己就预防火灾事故的各项方案与措施。
综上所述,要面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带来的各种困境与问题,我们先将存在的问题分析清楚后再提出具体解决措施。高中教学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各种可行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提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寻求最好的应对措施。总而言之,要将化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五
1.1转变传统式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推进化学创新教育,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传统理念。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育并不只是一种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是一种发展认识的手段。因此,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平等、自然的教学环境是每一位老师必须要做到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改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再是单向性的交流,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老师在教学中更多的充当着引导和顾问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带路上自信、自主、自强。
1.2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若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就会陷入茫然、被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打破“笼统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相关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中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结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及时的清楚学生的学习动态,然后对学生针对性的设置教学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呈现出相应的表达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学习化学有浓厚兴趣和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专研,从而进一步的挖掘他们的潜能。
2.1自主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主动的.学习能力[1]。只有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2.1.1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机会。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然后新教材中更多的与实际中的阅读教材、选学内容以及学生所感兴趣的感性材料所联系,使得学生对化学大大的增加了兴趣。通过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应变能力。
2.1.2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教育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寻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养成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渴望求知心,使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2.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上面问,学生在下面答。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阶梯式的问题,学生积极的思考,表面上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这样,学生就会在被动的学习中渐渐的失去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善于设障、立疑,使他们在平常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化学内容时刻处于有疑问可思,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联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教师也应该积极的鼓励。
2.3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化学教育上是战士思维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就是对化学基础知识以及今本理论的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参与化学规律的揭示以及概念的形成的过程。学生亲自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试验、去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2];避免了学生囫囵吞枣和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获得零碎的知识或者是已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的能力,从而获得探索教学的办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即是指解决问题时,要思维灵活,从多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3]。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从一类现象的结论向该现象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推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4注重试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创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们在教室的引导下,自己独立的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新奇、成功的实验下激发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更能让他们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现象和规律,并在其中找到乐趣。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六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该怎样实施,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有效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从教学文化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改变无效、低效教学,实现有效、优质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厘清,就奢谈有效教学,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缺少理论的指导,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也就谈不上真正有效的研究、行动和落实。
《传道:让教学更有效》汇集了当前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几篇权威论著,把其中的核心认识和权威观点呈现出来,为老师们看待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了解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提供了基本方向与思考角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效益意识不强,没有把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从深层次上关心学生的发展,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策略实施,把有效教学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和结果中。
《传道:让教学更有效》一书所有章节均以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为依据来选文组材,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一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都有涉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怎样找寻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何设计好教案”、“板书有哪些讲究”、“如何导入与引导”、“怎样的情境更有价值”、“怎样让预设生成都精彩”、“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怎样让学生会发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技巧有哪些”、“遇到冷场怎么办”、“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学语言的艺术该如何运用”、“怎样的批评更有效”,集中了课堂教学的热点和核心内容,篇篇文章均来自实践者和研究者真实、具体的感受,有鲜明的代表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作业本上的新生活。
作业本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枯燥的,甚至是厌烦的,它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预习、复习这些传统的教学环节,也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一位教师《用活“作业本”》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一)作业本里,孩子们把悄悄话告诉了老师。
生:“老师,谢谢你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照顾。自从我爸爸得病后,你一直对我很关心。前几天,我经常做错题,您很生气,我以为您不管我了,但是您还那么细心地给我讲题。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师:“你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老师很欣赏你的才华,无论是动手操作、绘画,还是在知识的理解方面,你都有很高的悟性,老师真的害怕一颗闪亮的小星星由于不负责任、由于贪玩而黯淡无光!振作起来,让所有关心你的人知道:你一定是最好的,好吗?”这是一本数学作业本上的师生对话,那个学生很聪明,通过师生在作业本上的交流,他慢慢振作起来,成为班里的积极分子。
(二)作业本里,教师热情激励孩子们。
“你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朗读和日记的进步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学期,老师希望看到你的字写得工工整整,相信你能做到!”“做事认真是你的一大优点,课堂上再活跃些,多和大家交朋友,你收获会更大!”这些是一位语文教师学期初在作业封面上给学生的寄语,老师给自己的寄语起了一个名字叫“希翼”。每当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业本时都不免会怦然心动,他们看到的是老师的希望,也会为达到老师的希望而努力。
(三)作业本中的“补白”,让孩子们在自我反思中学习。
“'花梗上托出三个黄豆粒大的花骨朵儿,紧紧合拢着,像没睡醒似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托”字用得传神,我是修改后才用上这个字的。因为我想起了老师讲的'贾岛推敲’的故事,以后写作文还得好好推敲推敲。”这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在自己作文本上的一段“补白”。“这是我第三次忘了加单位了,太粗心了,一定要改过来。”这是一本数学演草本上的“补白”。“补白”就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己作业的空白处写下对自己作业的评价,或者画一点装饰,当然也可以不去补。补白后的作业本“活”了,让孩子们在反思中进步;作业本“美”了,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孩子们变了,再也不随便涂鸦了。
(摘自贾同文《用“活”作业本》)。
教育家鲍林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有效,是教学的生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从根本上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七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高中化学中主要的学习模式,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特别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自主学习模式也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因此在这篇文章里就讲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使得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现,其实这种学习模式也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方法;必要性。
一、前言。
虽然我国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在不断地进行,也从整体上改善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沿用着以前教学方式,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否改革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并且需要我们做出解决。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促进学生实际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高中化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点课程,同时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有着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很多的教学方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导致了多方面的不足。也就是当前化学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责任感,而且当前高中化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现在的化学教学中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的,也不能很好的体现课堂的真实性,再加上课堂的主动权一直都在老师手里,因此学生的主动就得不到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就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大部分老师常常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就给学生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高中的化学教学中相异的构想产生了干扰,以及表述的模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化学知识的时候就比较困难,对学生学习效率水平的提高有着诸多不利。在思维方面出现了脱节的问题,以及化学的教材编排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现状。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学习各种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但是却没有固定的学习模式,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因此合适、合理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对的学习模式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再加上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同时还可以养成比较好的学习品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可以这样说,在高中的所有课程里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时,就应该制定轻松、简单的教课方案,这样就能把化学的所有特点都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最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提高血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自己只是做一部分简单的引导,这样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化学中蕴含的奥秘,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方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被许多的因素影响着,例如学习需要、价值意识和学习兴趣等,因此我们在构建自主学习时,老师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制定。
(一)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认清自主学习的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很好的学习。其实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进行主动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宰,是不同于被动学习的。所以就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一项合适、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还应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做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高中学生大都在14~18岁之间,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都是比较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看到学习乐趣,而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进行知识的灌输,这样学生才会做到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的转变。
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严肃的课堂氛围,学生还是更加倾向于轻松、愉快的课堂,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会足够的安全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化学,才会有学习化学的能力,只有好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标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做到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还要把自身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更好地自主学习。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文章的叙述我们发现,自主学习其实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的意义就在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自主学习模式非常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所以,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使用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那么这就需要作为老师我们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3]蔡小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6)。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八
[内容提要]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有如下几方面策略:一、激发学生兴趣;二、创造教学情境;三、选择教学方法;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策略。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以下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新课程实践中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从他的一幅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我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合理使用图表、实物。我将《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相关内容列成简表,让学生通过填表的过程来认识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讲到必修二专题八《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其中有“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这充分说明了欧洲的联合不仅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讲到这里,老师还可以引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某些妙语,孟德斯鸠在反对民族仇杀时,借用了塔西佗所说的:“仇恨在一个自由的民族之中是最危险的。”再联系一下自近代以来法德两国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观点。而二战后法德等国的联合,不正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二、创造教学情境。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2](p.7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1](p1-2)。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我在讲必修一专题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使学生就象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从广播中传出来的那种带有磁性、饱含情感、富有节奏的男中音,以及屏幕上显现出来的中国地图和诗歌内容,一下子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了一个远离祖**亲、游离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中。从而为接下来新课的导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2、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我设置问题讨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学生接到指令,开始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伟大胜利,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我点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总之,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也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历史教学》(12)。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十九
前段认真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有效教师》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过程,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主要是写教师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收获良多。
在这本书中,写了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精神态读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成功源于热爱,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有效教师》这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效教师》不像平日里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无味,整本书中都自自然然的书写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字字散发出来的是执着的人才有的努力与付出;句句相连的是倾心于教育的人才有的思考与奉献;篇篇倾谈的是充满热忱的人才有的智慧与希望。
正如文中的提问“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么简单的几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却看不到前方的路标,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二十
化学实验是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动脑、动手,才能学好化学,而实验本身也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演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谓实验演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以展现物质的性质,并要求同学们认真的观察[2]。做好实验演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1注重演示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3]。分组操作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获得现象、数据、实验结论。待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要表扬并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
2.1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内容、方法和仪器等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对实验的仪器和原理感到陌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避免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因此其特点也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强调学生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实验的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3.3实验的巩固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部分具有巩固化学知识作用的课外实验活动。例如水与过氧化钠和co2之间发生的反应既能放热还能生成o2,在设计上可以使用脱脂棉花将过氧化氢包裹住,接着使用玻璃管吹气。可以根据化学教材的内容对实验的仪器和装置进行改造,例如运用电解的方法来制取fe(oh)2、采用套管的方法来比较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稳定性、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的验证等。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一条生命线,提升实验的有效性教学,仍然还需要教师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探索、反思、总结。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二十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效、高效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期待着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因为这种进步和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同时,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这种关注和指导将转化为日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期待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能让我更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结束。没有结束的过程,关键就是学生的提问,也就是学生的思考。每节课后,学生的困惑仍然存在,这是应该充分重视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拯救被压抑的激情,要求学生用头脑去学习。在实践中,我选择的突破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困惑提出来。
由于长期的磨合,我的学生渐渐习惯了通过提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提问让我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全新的学习状态。最初,浅层次的提问比较多,大多出于对历史情节的好奇,到后来,提问开始反映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开始提问的风气也不浓,敢于提问的学生也不多。现在,提问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提问中,他们开始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关注老师讲解的合理性,讨论教科书陈述的科学性。因为发现了问题,他们开始争论,有的.提问已经对我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学生没有论据,因此而求援于老师。因为一个推理而困惑,又因为一个困惑而期待,这个提问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
2.能让我更为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提问也改变着我的教学。学生提问水平参差不齐,要求深浅不一,涉及的知识内容飘忽不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常常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前的一些积累已满足不了新的求知,弄不好还要出笑话。在这些问题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大量地阅读各种门类的不同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我的教学也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还不得不深入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合理性。学生的一个提问,可能意味着一个知识体系的漏洞,看似肤浅的问题,可能会揭示出教学过程的失误。
其次,学生的提问也不断地修正着我的教育理念,使我意识到:疑惑仅仅是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问题提出来才能成为质疑能力。因此,不仅仅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由于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要探究、讨论并回复,要让学生感受到因提问而得到的收获和喜悦。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实效。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都源于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在我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具体做法是:
1.有效组合。长期的实践证明: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帮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性别协调及性格互补。
2.别具特色,各司其职。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带一个新的班级,总会让他们先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希望在组名的感召和激励下,能够吸引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几年来,我的每届学生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届的“群英”、“神话”、“无双”等到2009届的“天道酬勤”、“六鼎记”、“六锅头”、“一塔湖图”等每个组名都不同凡响,别有新意。
这些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堂教学,有“教”有“学”,大部分老师往往强调“学”的高效,而忽视了“教”的高效。那么,如何使“教”既高效,又使“学”高效呢?我的经验是:学案教学。
导学过程由教师课前设计好本课导学内容。当然既要体现本课的重难点,又要体现本课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导学的内容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导学案既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以当堂发给他们,这视需要而定。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间进行分享学习,各组之间有异议的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地给予讲解,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作为普通的一线老师,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做主的课堂。我们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把课堂教学的实效、有效、高效扎扎实实地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也许,当你的“课堂改变了,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改变了。”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二十二
《有效教师》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
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
有效教师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著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有效教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以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查有梁先生总结了一段关于“研”的妙语,我时时用他来鞭策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我不懈的追求。
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篇二十三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才会有效呢?我认为就是通过教师、学生课堂互动,学生在知识上得到收获,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在师生愉快的合作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该掌握的基本体育知识和必要的运动技能,教师有教学的成功感,学生有知识收获感,课堂40分钟活动有较大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着这一思考,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生的发展关键在教师,一个教师只有具备对教材正确、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教材内容表述得清晰、准确、流畅、有条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围绕学科内容培养学生能力,基备了这些素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还有一点,我觉得在现阶段作为体育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和身体语言应融合于教学基本功中。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是相互传递相互调节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分析,语言的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生动的讲解能使学生理解动作要领,有说服力的语言则能有效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适当的强化语言提示,能弥补直观形象示范的不足,帮助学生纠正动作偏差。虽然,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学生有足够练习时间,但是,语言是师生交流思想信息的重要的载体,是联系师生教与学活动的重要纽带。体育课语言表达的形式除讲解外,还有提示和口令等。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包括语言在内的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才不致出现尴尬场面,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
二、把握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因此课堂时间设置不会过长。要利用好宝贵的四十分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备课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教者课前要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技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及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课堂环境,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遵循教与学的规律设计教学流程。要注意研究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到达到终级目标应具有的过渡目标,再考虑目标达成应具备的条件及顺序,设计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阶梯和思维路径,考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和怎样教”等问题,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拿出可行的教案,在教与学的交互中逐步达成目标,重视教学设计、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活性的统一,认真备好每节课。 不打无准备的仗,更不能因为自己准备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而在课堂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提高教学技能
2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使命感、责任感,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用积极肯定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训练、指点练习方法,控制调整学生练习活动。
1.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老师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只有利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手段,巧妙地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游戏教学中生动有趣的活动就是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开展游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体育课中,如果在准备阶段中安排一个小游戏,学生就会非常起劲投入。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体育课中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直观等年龄段的特点,以“趣”为“饵”激活兴趣,促进学生情感,当然,同一游戏不能老是重复,以我之见,在一学期中最多重复使用两次即可。否则学生会觉得老套和沉闷,失去吸引力让大家对体育课堂没有新鲜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技能得到了提高、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教师要善于选择和编排游戏,从众多的游戏内容中寻找学生活动的兴趣点,使学生充分感受活动内容的趣味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一旦学生有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教学活动起配合作用,为较好地完成体育课的学习目标而自觉努力。
《体育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