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阿Q正传》教案(十一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难点]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 ①简介《阿q正传》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 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体会严肃 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 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 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课堂小结 嘲讽的笔调,良苦的用心。 突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巩固拓展 ①课内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认识?
②联系课外阅读的类似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
①完成课内练习;
②课外完成作文。 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认识;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板书设计
喜剧的外衣, 嘲讽的笔调,
悲剧的内核。 良苦的用心。
《阿Q正传》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 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媒体设计]
1.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
2.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
2。了解假洋鬼子之流从惊惧革命到投机革命的行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注意读出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阿q心理活动那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也”要读重音。两个“的”,前一个要紧跟“妈妈”,速度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感情要真,语气要狠,但不一定要响。“投降”读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释疑:“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字,使语气婉转,显得不太严肃,对阿q的这一态度有点讽刺味道。鸟男女:鸟,念diǎo ,骂人的话,《水浒》中常用。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学生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 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2。请一学生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整节要读出阿q的“快意”。“造反了!造反了!”要放开嗓子神经质似地大叫。唱词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态体现出来,锣鼓声和唱词 要用不同语调,唱词最好能用绍兴高调或其它地方戏唱念。
释疑: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
3。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叙述者请女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议论。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一点余威。赵白眼:赵太爷的穷本家,在未庄狐假虎威,欺压比他更穷的人,现在见风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阿q:开始赵太爷叫他以为跟他无关,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当赵太爷问他“发财吗”时,便把他那想当然的革命目的和盘托出;而对赵白眼问话时回答的那句“你总比我有钱”,倒真实地道出了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地位,体现了阿q朦胧的阶级意识。
板书:赵太爷之流对革命的态度:惊恐
4。请两位学生朗读从“大家都怃然”至“却又倒头睡去了”。一个(可请女同学)读叙述部分,一个读阿q心理活动部分。读阿q部分的要顺着前面“快意”的心情,三段话可处理得稍有不同,第一段对未庄人嘲弄,对赵太爷等仇恨,对王胡为了报复。第二段体现阿q的贪心,口气命令式。第三段表现他的想入非非,声音渐轻,速度渐慢,口齿也逐渐含糊不清。
释疑:树烛台:树,当动词“插”讲,迸跳:迸,念bèng,迸发;跳,顺着前文的“闪闪的跳”而来,这里有不连贯、跳跃式活动的意思。小d为什么作为“第一个该死”的?因为第五章里讲到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抢了他的帮工生活。这是阿q的误解,人家不要他帮工,是由于“吴妈事件”的缘故。至于王胡也不留,仅因为王胡抓的虱子比阿q大!赵司晨:赵太爷的本家和帮凶。吓:多音词,这里念hè,其他如恫吓、恐吓,也念hè;又念xià,如吓唬、吓不倒。“脚太大”:封建社会用布把女子的脚裹成小脚,越小越美,这里反映了阿q还有严重的封建思想。
提问: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长期过着受欺压蒙侮辱的生活,经济又赤贫如洗,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向吴妈求婚不仅被打了一顿,还丢了饭碗,因此,他对革命的希冀只能从最切身的、最实际的又反映他最狭隘心理的要求出发:①报复杀人,因为是他们使他处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②抢夺财物,这是生存的本能要求;③挑选女人,这是传种接代的需要,万不可像小尼姑骂的那样“绝子绝孙”。这一切都是在他“喝了两碗空肚酒”醉醺醺、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想法,我们不妨称它为阿q革命狂想曲。
板书:
5。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从“第二天”至“没有回答了”。读老尼姑的对话要显出她的恐惧和厌烦的情绪,读阿q的要反映他先气壮后失意的神情。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到静修庵去闹革命的?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先写他“仍然肚饿”,暗示靠“狂想”解决不了生计问题,还得有“行动”,干什么呢?又“想不起什么来”,最后“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有意”,是指阿q先前因肚饿曾去静修庵偷过萝卜;“无意”,说明他的革命思想是模糊与紊乱的,因而行动也是盲目的,迟疑的。这也可从他对老尼姑的回答很“含糊”中看出。当他得知赵秀才、假洋鬼子已抢先一步到静修庵“革过一回命”后,便“诧异”、“更其诧异”、“很出意外”,“失了锐气”。这一系列描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然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革命领导者未能对他们加以引导,致使他认识模糊,行动软弱无力。
6。教师朗读从“那还是上午的事”至本章完。主要用叙述语气,末一句要有自我安慰的口气。
提问:假洋鬼子、赵太爷抢先去静修庵革命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内容:殴打老尼姑,砸碎“龙牌”,还偷去一个宣德炉。目的:从事先“历来也不相能”,到相互“拜访”,“谈得很投机”,终于“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来看,作者这一补叙有力地揭露。
《阿Q正传》教案篇三
语文 -阿q正传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阿q正传》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案示例2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舂来(chōng) 鄙薄(bǐ) 犯忌(jì) 抵触(chù)
出豸(zhì) 擎起手(qíng)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2.解释加点的字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 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
《阿Q正传》教案篇四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正传》教案篇五
阿q正传..
邓浩
鲁迅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 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
[4] [5] [6]
《阿Q正传》教案篇六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 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q(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
2.了解假洋鬼子之流从惊惧革命到投机革命的行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注意读出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阿q心理活动那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也”要读重音。两个“的”,前一个要紧跟“妈妈”,速度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感情要真,语气要狠,但不一定要响。“投降”读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释疑:“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字,使语气婉转,显得不太严肃,对阿q的这一态度有点讽刺味道。鸟男女:鸟,念diǎo ,骂人的话,《水浒》中常用。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学生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 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2.请一学生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整节要读出阿q的“快意”。“造反了!造反了!”要放开嗓子神经质似地大叫。唱词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态体现出来,锣鼓声和唱词 要用不同语调,唱词最好能用绍兴高调或其它地方戏唱念。
释疑: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
3.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叙述者请女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议论。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
《阿Q正传》教案篇七
对于《阿q正传》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例外。在中学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对于《阿q正传》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知道阿q是一个底层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小说,作者鲁迅是中学必学的一位作家,还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必学的。《阿q正传》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鲁迅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批判作用。
《阿q正传》讲述的是未庄流浪雇弄阿q,人们已经不记得他叫甚名谁了,这个名字是作者根据音译而使用的。如果不知道这是鲁迅的作品,很容易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阿q在未庄就是帮人做短工的,人们还夸阿q能做,不知道是夸他,还是嘲讽他。阿q把自己身份抬高,经常看扁未庄的人。未庄的人叫“长凳”,而城里人叫“条凳”,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高。
阿q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心理安慰自己。一开始是怒目主义,到后面被人打就说是“被儿子打”了。阿q经历了“押牌宝”和人打架输了;跟人家比抓虱子,然后又打起来了,不服气之后,看到尼姑就想着调戏一番,摸尼姑的头;因为想调戏吴妈而丢了饭碗,小d自然而然的就把他饭碗抢了,又和小d打了一架;不能在未庄待下去了就一直走,到静修庵偷萝卜;进城之后有钱回到未庄,到最后被抓回城里面游街、被枪毙了。从最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悲剧结束的故事。
在我看来,阿q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阿q不仅仅是一个阿q,而是很多人的一个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试想有谁没有这个做过?当阿q被人打,打不赢的时候,他就当做“被儿子打了”;我们平时有什么比赛或者输赢的活动,并没有及时的找到自己的缺点,而是在心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因为这次运气不好,发挥不出真正的水平。
阿q总是站在一个高度看别人,认为其他人的不比他厉害。他说他本家姓赵,说他先前比谁都阔气。在打架输了之后,就去寻找另外一个胜利。在摸了尼姑的头之后,旁人的笑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寻求一种胜利的感觉。之后感觉自己的手指头滑腻的,便认为是尼姑勾引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坏的。嘴里喃喃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这些思想其实是圣经贤传的表现。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阿q受到了摧残,连自己姓什么都不记得,习惯了被欺负和欺负弱小,认为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应该被欺负。
对于未庄的人来说,阿q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在阿q做短工时,人们都会去找他干活,但是在阿q被打之后,却没有人用他了。阿q进城回来之后,人们觉得阿q有钱了,又去巴结他,认为他应该受到敬仰,找他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已经愚昧了,失去了同情心与怜悯之心。阿q这样的人,是未庄的人调戏,玩乐的一个对象。
阿q所生活的时代是那么的封建愚昧,所以才造就了阿q这样的人,在失败时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胜利。在那个时代即使生活的穷困潦倒,衣服破烂,也不应该用精神胜利法来陶醉自己;一个人的灵魂都没有了,更何谈其他?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重读《阿q正传》,让我更加明白了鲁迅对阿q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活在封建社会,顽固思想的年代,活成了这副样子,确实让我们为其感到惋惜和可怜;但是却对阿q不去努力而愤怒。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同样会遇到困难,我们在感叹他生活的不易,但是遇到困难之后,却没有采取行动,而是一味的回避。比如说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去乞讨要饭生活下去,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就很气愤。自己有手有脚,为什么就放弃自己,而不去努力的活着?
虽然每个人都存在着精神胜利法的影子,但是我们不能像阿q一样陶醉自己,把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教案篇八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作文是无数可亲可敬的工人伯伯、警察叔叔;唉,一紧张就出错,这不,把“黑板”写成了“黑反”,刚想擦掉,却听一声停。魔王在魔林山谷设置了一道连神仙都看不到的结界。如果某个地区很热或很冷怎么办;夜晚,乡村里亮起了一盏盏电灯,朦胧的灯光照射着大地,偶尔有人走过,就更增添诗情画意,走过的人,简直成了“画中之人”了。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 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 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 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 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 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 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 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 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 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 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阿Q正传》教案篇九
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第二章开始,为了设置阿q活动的舞台,作者只是时常露一下脸,并没有浮现表面。
第二章《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走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阿Q正传》教案篇十
昨天写完<有感之一>,越想越觉得,我们其实不仅仅是阿q,其实也是那个赵太爷。我们明明和阿q一样喜欢高攀,却不允许他来高攀自己。我们觉得阿q可笑,恰恰也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他“不配”,觉得他等于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吃“天鹅肉”,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我们不是“癞蛤蟆”。其实,我们是不是“癞蛤蟆”,那也要看从谁的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