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范文(18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系统地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案编写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编写教案的技巧和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做到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新老式钟表的对比中,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
重点难点。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优美,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敦请卡片,机械和电子钟表实物。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破题导入。
1、同学们到过钟表店吗?你看到些什么?
2、读课题,有何疑问?
二、识读字词,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的疑问。
3、解答疑问,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直扣重点,深入学习。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文中找出来。(课文最后一句话)。朗读后引导变成陈述句,再次质疑。
2、再读课文,讨论解疑:
(1)“旧事物”即第一段和第八段中所指,钟表要有声音,有钟摆,有指针,上发条,走时不太准确等。
(2)“新事物”即最新式的电子表,优点如3~6段所写。
3、主观判断,情感朗读。
(1)你对新式表和老式表有什么看法?
(2)文中老式表对新式表是什么态度呢?勾画出相关语句。
(3)分角色练习情感朗读。
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
1、回扣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
2、你还发现了哪些新事物?说说它们的优点。
五、作业设计。
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春风轻柔地吹拂,使冰雪渐渐消融;春风亲切地呼唤,使小草张开蒙胧的眼,柳树吐出嫩嫩的绿,桃花露出羞红的脸;春风友善的笑靥,引来蜜蜂花间舞,唤回燕子啄春泥。春风就是春天的使者,她托起五颜六色的风筝,把串串欢笑送给每一位可爱的孩子。
我们就让孩子们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轻松快乐地学习祖国形象的汉字和优美的语言吧。看一看美丽的春景图,读一读和它对应的词语,想一想春天缤纷的景致,相信孩子们在愉快的朗读中、驰骋的想象里,能够轻松掌握本课的生字,憧憬春天的美丽。
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正确、整洁。
4.积累词语:读读记记本课的8个词语和课后的6个词语。
教学重点:
是学习生字词,知道春天的一些景物,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
认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教法。
教具学具:
词语卡片,朗读词带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5分钟)。
教师出示挂图(灯节、课件),并动情描述;春风吹醒了整个大地,春天悄悄地来了。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小朋友,请你仔细地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设疑,老师梳理问题:春天有什么特征?小燕子为什么飞回来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22分钟)。
1、看图,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草吐绿,柳树发芽,蜜蜂飞舞,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
2、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3、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认读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5、做“组字”游戏。让学生准备好部件,教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用部件拼字,其余学生在下面拼字,当堂反馈。
6、指导书写生字:应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重点笔顺.
(1)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在观察的基础的上,指出写好这些字的应注意的地方。如“风”要注意排列匀称。“冰”“桃”是左窄右宽的字。“雪”注意上下的比例。
(3)注意书写时提醒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7、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将“春风吹”、“放风筝”、“桃花开”、“小草绿”、“冰雪融化”、“燕子归来”、“柳树发芽”、“蜜蜂飞舞”这8个词语贴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并根据图意讨论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三、质疑再探。(6分钟)。
学了这一课,你有那些不明白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你还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其它的特征?还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记记。
先小组内进行交流,班内再进行补充,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7分钟)。
1、课间休息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唱歌、跳舞。
2、课后第二题有6个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3、完成课后第三题、第一题写一写。描描写写后,完成“比一比,组词语”。
4、继续完成课后第四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春风-风筝桃花-小草-柳树。
燕子-蜜蜂冰雪。
教后反思: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改进措施:
[《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四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先板书“消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消息”的理解。
师:春姑娘就要来了,她想给小朋友们发一个春天到来的好消息,你帮她想一想:春姑娘可以怎么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呢?”(学生畅所欲言。)。
春姑娘把小朋友们的好主意让一位诗人写成了一首诗来传达“春的消息”。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谁能收到这些消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指明读,注意“漂”是个多音字,漂白、漂亮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搔痒”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生活经验和具体的动作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相机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认读、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出来。
第一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春风、春水、树枝、水鸭;抓住“盼望”“整整”体会孩子们渴望和欣喜的感情。
第二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换上春装;“飞过”“飞上”表达了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欢快和急切之情。
第三节中春的消息是指蝴蝶飞舞;抓住“爱怜”体会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爱。
第四节中春的消息是指雏菊开放;抓住“雀跃”体会孩子长高的自豪和欣喜。
第五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吐出绿苞、溪水唱歌;。
第六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的面颊;。
4、配乐朗诵诗歌,美读中品位所蕴涵的情感。赞美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帮助孩子们去领会诗歌中对春天的盼望、欣赏和感受,进而通过感情朗读来赞美春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的更多!去找一找相关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歌曲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美丽的春天。
2、积累诗歌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六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2、交流、品读。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七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八
认识8个认读字。
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的方式。
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的方式。
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一、导入。
板书:国宝金丝猴
问:
1、你见过金丝猴吗?它长的什么样?
2、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自学课文,看看书中介绍了关于金丝猴的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如有不懂的词,请借助字典理解。
(二)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
(一)自学提示:
1、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不懂的地方。
2、二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金丝猴的那些知识?
3、三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二)自学情况交流。
1、自学字词情况:
腹部、乳白色夺目、高雅华贵、忍耐
惧怕、酷暑、幼芽、拒绝、率领
砍伐、仅仅、赠给、逼人、逃之夭夭
(三)朗读课文,解答问题。
填表:
样子
食物
敌害
(四)读一读有关的段落。
四、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
(一)说一说: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讨论明确:金丝猴浑身是宝,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只有在我国才能看到。
(二)补充材料:
(三)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面临灭绝,打算怎样保护它们?
五、总结。
(一)现在大家有什么最想说的话?
(二)选做:设计以金丝猴为内容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国宝金丝猴
样子
食物
敌害
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阅读,能够基本的理解课文。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的进行习作。
2.明确写作要求及思路,激发写作的兴趣。
3.增强对学生们对文化古迹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做到语言通顺、内容具体。
如何明确写作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学们,你们旅游时最想去的是哪里?老师这里有几个特别好的去处,谁想跟着我一起去?
1、胡新宇笔下的笔架山
2、王思维笔下的长城
3、聂立雯笔下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4、请导游(学生本人)来带我们先领略一下这些名胜古迹。
1、指名写的好的同学谈习作体会,在习作时该注意的问题。
2、听了他们的总结你学到了什么?以后在写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3、屡清思绪,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拟定。
学生自读、其他同学赏析
交流、评论,说一说他们的习作哪里写的好。
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找到原因,全班交流写作心得。
板书设计: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教学反思:
本课我采取了自学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习作经验,再进行小组、全班的交流写作心得。这样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会更有帮助。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
1趣味导入课题,创设质疑情景,鼓励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思才会有所获。我认为只要教师精心备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疑时,力争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质疑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解疑合探注重尝试体验,实践出真知,深入探究目标。
教学时,不要对学生自主设疑、自探解疑和合探解疑环节太过重视,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比如说要想学生了解刮画纸是如何制作的?教师示范及指导学生制作是很重要的,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教学时注重学生解疑合探、尝试体验的过程。例如:教师展示白纸与刮画纸,让学生区别有什么不同,学生亲自在刮画纸上刮出痕迹探究出刮画纸的第一层可以是单色和多色,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用颜色较浅的蜡笔(如:黄色,红色,绿色等)用力均匀地涂第一层,用深色的蜡笔(如:深褐色、黑色、深蓝色)涂第二层,第二层要完全覆盖第一层。至于刮画的使用工具多样性,我只是提示一句:凡是学习中和生活中比较坚硬的能刮出色彩的都是工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刮画工具刮出不同的效果。最后学生自己探究出有以下刮画工具:铅笔、筷子、尺子、钉子、小刀、牙签、发夹、钥匙等。我倍感欣慰。
”三疑三探”提出”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在美术课中尝试得以实现。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开阔视野,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灵活应用,避免走形式主义,这样既尊重了美术的学科特点,也使教学任务得以在当堂课中解决。
3美术课中要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力。我们小时候都画过太阳,老师通常会教:先画好一个圆圈,然后在它的周围添上代表光芒的短线,最后在圆圈里添上红颜色……这是成人的思维和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我记得有篇报道说美国美术教师很会调动小朋友的想象力,画出各自心中的太阳。学生有画圆的,有画扁平的,有画红色的,还有画绿色的。在我们看来儿童的想象力显得幼稚可笑,但这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成长是非常珍贵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展示图片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模仿照着画,而是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在《快乐刮画》教学中,学生要合作或者独立完成刮画作品,我提出要求是:先给他们一个绘画主题,彰显个性,大胆创新,干净整洁。在创作作品时,不要限制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完成刮画作品。当然美术课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老师平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课外的科技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
4要客观地评价学生作品,尽量多给他们提供展示作品平台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我的一位同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的儿子小时候学画画,把桌子的四只脚都画成朝上的方向。我同事没有笑他,表扬他画得很认真,鼓励他多观察接着画,终于有一天他儿子突然顿悟,发现了桌子四只脚是朝下的,再也用不着把画倒过来看了。其实学生都是天生的画家,大多数儿童画画得幼稚、天真浪漫,不加以修饰,个性鲜明,画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东西。对于学生的绘画作品,要站在孩子的年龄段及世界观角度去看待,所以我们批改学生作品时,应该要多鼓励,多表扬,要善于发现他们作品的闪光点,多激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创作的兴趣。我在改美术时,总是当面批改,先肯定画的优点,然后根据他的画在言语上给他一二句评价、指导和鼓励,不一定非得用等级或分数来评价学生作品,争取让每个学生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开,让学生以后每次上美术课,都觉得画画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了。
在课堂中,我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每次都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我经常爱问:你能说说你画了些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争着表现自我,大胆评价;还可以问其他学生:你欣赏谁的画?说说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评价;学生逐步学会了自评、互评,并在一次次的评议中,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美术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我深有感触的是:”三疑三探”为改革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条先进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
总之,我希望广大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的特点,总结探索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更希望每节课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乐趣,更多的收获。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对读、赛读感受一家人对大海的爱,理解海的气息塑造了“我”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课文。
ppt课件。
视频短片。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大海的视频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引入课题《海浪》。
二、新授。
1、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观察诗的格式和以前学习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2、向学生介绍阶梯式诗体。
3、学生自读诗歌,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4、课件出示4个生字,指名认读、组词说识记方法。
5、指名读文,同时思考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诗歌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海浪的喜爱?”
6、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师相机板书:爸爸、妈妈、我。
7、爸爸用了什么方式?(录音)那你能说说爸爸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声音)。
过渡语:是啊,那海浪是个多变的家伙,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怎能不喜欢呢?下面我们伴着海浪声,读第一小节来感受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出示配有海浪声的图片)。
8、那么妈妈用了什么方式?她又钟情于海浪的哪个方面呢?(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说明妈妈喜欢看海浪)想一想在妈妈的照片里会看到些什么呢?(生自由说)师:同学们说的很美,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海景图,些看吗?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向学生展示海边图片)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美)那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指名读)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课件出示“把海浪在他(她)的里。”)让学生说句子。
过渡:那么作者呢?(齐读3、4、5小节)。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相信你们都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并从中得到了勇气。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读出你的斗志昂扬,独处你的远大理想。(指名读3、4、5小节)。
三、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读诗歌(男1、3小节,女读2、4小节,齐读第5小节)。
2、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3、试着背诵全诗。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课件出示课后题)。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大海吗?(生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你们愿意记住他们吗?(出示词语)让同学们抄写到积累本上。
小结:大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分享,现在让我们乘着海浪,再次感受作者对大海的深深眷恋。有感情地齐读诗歌。(伴随海浪音乐)。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些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海浪。
爸爸——“录”妈妈——“照”
我——“学”
深沉、坚毅、无穷无尽······。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二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1.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2.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cd。
1.设问引入:你们知道春天的河水双叫什么吗?为什么?提示课题,齐读。
2.练习激趣。谁能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联系起来说一段话?
3.谈话激疑。是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测生字认识情况,通过认读生字卡片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指名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连起来说一说。
5.指导学生勾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齐读。
1.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不理解的问题。
如:为什么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3.小组研读课文第五、六段。
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的意思的。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音动听像小铃铛,像竖琴、琴弦 给春天
三月桃花水 颜色明洁像丝稠、像镜子 增添勃
流动的形态舞动着朝霞向前 流勃生机
1.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2. 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新词卡片。
1. 默写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1.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课文的其他哪些方面也体会到这种感情?画一画,再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识记的方法。
1.写你喜欢写的字。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4.一幅画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想像画的情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词语和句段。
重点难点
1.感受、积累优美语言,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边读边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准备
课文cd,几幅风景名画。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三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图,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洒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四
1.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简单变形。
2.运用移项,系数化为1,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移项的注意事项。教具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1、情境引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常常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两边质量相等就可以测得该物体的质量。教师按书本上操作要求演示,并将有关的方程变形的式子板书出来,供同学们观察。教师归纳: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发现天平依然平衡,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的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原来相同的数额(或缩小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
2、发散提问:请你根据老师的演示和上面的式子提出一些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好。(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第一个演示说明了什么、第一个演示有什么启示、第二个演示……、这些演示有什么启示、这些方程的变形中有什么一般的规则、你从这些方程的变形中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些方程的变形,你有什么发现?……)。
本节课我们学习6.2.1方程的简单变形。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3、明确自探目标: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有关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p5—6页,完成本节的自探提纲中的问题。
自探提纲(1)从刚才的演示和方程的变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是什么?例1、例2分别是怎样应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移项的定义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4)运用等式性质来解释移项、系数化为1的过程。
(6)解下列方程(1)-5x=8(2)1-3x=4(7)若x、y满足|x-2|+|y+1|=0,则x、y的值为。
二、解疑合探1、同学们逐题解答以上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
2、教师注意进行以下两方面引导:
(1)等式的性质易错点:性质1,可以加上(减去)同一个整式,性质2不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整式包括0)。(2)同学们对自探提示中第6题进行演板,教师要规范解方程的过程。三、质疑再探同学们对本节学习有什么不懂地方或疑问大担提出。先由同学们回答,同学们回答不完整的内容,教师做补充。注:本节第一节解方程,若涉及后面的内容,教师应告诉同学们后面将要学习。四、运用拓展1、同学们自编练习题,供同学练习,并纠错。
2、完成以下练习,并纠错。
(1)(2)(3)(4)(5)(6)(7)(8)。
(1)数学思想:从天平到等式的性质,一般归纳的思想,方程思想。
(2)数学能力:等式性质的应用,即应用移项、系数化1解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设计必做题习题p62一、1、2、3、4选做题习题p62三、3、4教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五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请相信学生能行!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七
1、明白倒叙的特点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倒叙的方法,能运用倒叙进行作文。
明白倒叙的特点,学习倒叙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与学生上次的学习情况作对比,总结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交流导入。
1、《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倒叙。
3、小结:学生现在对倒叙的认识情况。
二、认识倒叙
1、ppt出示倒叙的定义。
2、播放微课,生动的认识倒叙。
3、ppt出示倒叙流程。
4、结合课文《燕子专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理解倒叙及倒叙的好处。
5、总结倒叙的好处:文章开头适当地运用倒叙:
(1)、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2)、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3)、还可以使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文章叙述也生动,结构也曲折多变。
三、学习倒叙的写法
1、睹物回忆法 由眼前之物引起回忆
举例说明
2、对比回忆法 由对比冲突引出矛盾
举例说明
3、情境回忆法 由描绘情境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4、抒情回忆法 由直抒胸臆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
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一写你父母对你的爱吧!
五、作品展示。
三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篇十八
《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两课时。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瞧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了。
2、板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1)指导朗读,你认为题目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2)读了课题,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采用指名读、抢读、轮读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嚷”、“缨”、“粱”、“酿”等字,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记字形的方法,交流把字写美观的策略。注意“袄”是“衤”旁,“粱”不要少写了点,“酿”不要少写了横。“衔”与“街”的区别。
(2)说说有哪些字难记难写?你准备怎样记住它?
(3)理解词语:
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其它的诗节呢?
(1)课文每一小节分别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象?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2)试着说说的主要内容。
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回顾上节课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空白处。
2、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来谈一谈。
1、体会秋风轻柔、桂子飘香的美景。
(1)指名朗读第1节。
(2)说说从“抓、轻轻地、涂掉”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轻地”写出了秋风轻柔的特点;“涂掉”指去除了夏日的暑气。)。
(3)指导朗读:你认为这节内容该怎么读?为什么?
2、感受秋天的丰收景象。
(1)指名朗读。
2、3小节;从“穿红袄、披紫袍、举红缨、红着脸儿”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它们的成熟,充满了童趣。)。
(2)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丰收的喜悦。
3、感受动物的欢乐。
(1)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2)从“快乐的音符”、“衔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4、感受黄叶飘落的情景。
(1)指名朗读。
5、6小节;读了这几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黄叶飘飘洒洒,它好像还在说些什么?
(2)从“悄悄地珍藏”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珍藏”一词,感受孩子们对黄叶的喜爱蕴涵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末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点题,诗意地表达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指导感情朗读。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1、小组交流: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学生尽量多说)。
3、品读诗句,感悟秋天的美。
过渡:秋天是这样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美丽迷人的秋天吧!
4、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5、背诵课文。(如果时间有限,课上只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段落。)。
(三)读写结合,提升认识。
1、请同学们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话,然后交流。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疑。问题预设:
有哪些赞美秋天景色的诗句和词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运用拓展(6分钟)。
1、盘点收获。
2、自主测试。
(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
3、老师补充习题:教师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及课文的教学目标,补充习题。摘抄描写秋景的文章读一读、背一背。课堂总结:《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