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模板11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一
1.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 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2.楚汉战争的性质 封建统治者争夺权位的斗争
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 民主政权的对立
5.隋朝开创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 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安史之乱”的实质 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治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二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三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相似作用 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决定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4.唐朝两税法的直接作用 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5.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的作用 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6.隋朝大运河发挥的主要作用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7.北宋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财政的主要作用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条件
8.澶渊之盟的最大影响 双方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
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济贫济弱的局面
10.元朝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作用 解决了元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11.八股取士的直接作用 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12.明朝后期该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 促进了农业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
13.清朝设置台湾政府的最重要的意义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四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五
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_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六
1. 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原始积累
5. 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
6. 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夺权
7. 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9. 《人权宣言》的实质: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11.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性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帝国
12. 彼得一世改革的实质:农奴主阶级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13.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清除封建割据状态
14. 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使用奴隶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
15.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六、依据 条件 前提 背景
1. 拿破仑能在1799年夺权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希望他稳定政局
2. 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前提:统一市场开辟
4.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武装倒幕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七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反_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八
1.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4.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 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 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10. 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 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九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十
1. 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 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 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 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 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 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22. 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4.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 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 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 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 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4.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6. 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9.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 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2. 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 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 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 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 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篇十一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1、冶铜技术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