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平均数教案大全(21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教案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案。当然,具体的教案编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些范文仅供参考。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一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二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四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a.(53+58+30+27)÷3。
b.(53+58+30+27)÷4。
小组讨论后得出: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板书设计。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五
本册四年级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6、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六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4)学生操作.。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七
1、继续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平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八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九
备课时我一直纠结于下面两个问题:
《平均数》这一知识蕴含的内容不少,具体有: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平均数的优缺点等等。
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实现显然是有困难的。那么该如何划分课时呢?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理解,把本课划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等三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解决其余的。
课后议课,同事们指出这样的容量安排稍微显少,建议再丰富一些。我也有同感,只是无论加入什么内容,我都感觉不能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平均数》有很多抽象难懂的语言,如: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等等。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内涵?思前想后,我觉得“意会”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好方法。如: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一含义,教学例1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从而让学生“意会”到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并不真实存在。
课后明显地感觉到这样的处理显得肤浅,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前几天,学校举行了“1分钟投篮挑战赛”,大家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
(1)小米进行三次投篮。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米,你猜他1分钟投进了几个球?(生猜)好,看他到底投进了几个?
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米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你们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说出你得理由。
师:大家都很大度,都同意他再投。看来1分钟确实不能反映他投篮的真实水平。师:不过,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米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到底是多少呢?“5个”
师:这3次数据,你想用哪次来表示他一分钟投篮水平?为什么?
那么大家都是一致通过,用“5个”来代表小米的一分钟投篮水平。
(2)大米进行三次投篮。
现在大家来看,第二个出场的是大米。你猜,他在第一个1分钟里投进了几个球?到底投了几个呢?老师把他的情况贴出来。(板书:贴)(师出示大米第一次投中的个数:1个)第一次,他投的是1个。(板书:1个,第一次)。
第二次,他可不服输了,看他投了几个?看第三次投了几个?
看,1个,8个,3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大米,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8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8个。
师:如果把这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我们现在用围棋子来代替。移一移,看怎么样使得它们的数量同样多?(生操作体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板演)。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得它变成了同样多的数据。移完后大米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书变得同样多呢?生:(1+8+3=12(个);12÷3=4(个)。
师:她这样的方法是,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先把3次的投篮个数合起来,再重新分配,使得每一次的投篮个数变得同样多。
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先合后分,(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1、8、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1个3个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3)小组男女生进行比赛。
师:看到小米和大米玩得这么高兴,有一个小组也来挑战了,我们来看(ppt出示书本91页)。
生1:男生队,全部加起来是85,女生队全部加起来是76,所以男生队赢了。
生2:不同意,男生队5人,要用85÷5=17个,女生队4人,要用76÷4=19个,所以女生队赢了师:刚才的同学把这几个数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来比较,也就是他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二、反馈练习,分析问题。
师:全班齐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接着往下看。
2.某校十年前,数学老师的平均年龄是41岁,而现在平均年龄是35岁,你说为什么?
师:老师每次都说安全教育,水是很平静的,底下都是看不见的,我们看,下面的情况你看得见吗?为什么老师每次都教育大家要去安全的地方游泳,我们往下看,发现什么了,看见什么?生:有些地方200cm,比小吴同学高很多,很危险。
生1:12个,因为最多卖12个生2.10个,平均是10个。
师:运用了平均数来解决问题,他说做10个蛋糕。
师: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呢?
师:今天呢,希望大家带着你的思考,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走出课堂,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二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你们平时有零花钱吗?
师:有零花钱的人还真是不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零花钱的人越来越多,零花钱的数目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能用好这些零花钱?如何把这些零花钱用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我想思考这个问题的同学不会多。因此,为了从小培养同学们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好习惯,有个班从上个月开始,就开展了这么一项活动——hold住你的钱袋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出示ppt)师:hold是什么意思?——管住、掌握住、把握住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师:随机抽取了4位同学的记录情况。(逐一出示)。
师:要想表示出小雨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为什么要用15来表示?(因为他每周都用了15元)。
师:可以把第3周多出来的1元补到第2周,这样这四周用的零花钱的数目就变得一样多,都是22元。
师:刚才我们从大的数里移了一部分给了小的数,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师:第三个出场的是小松。他四周使用的零花钱都不相同了,他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13)说说你的理由。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把4周用的钱数加起来除以4)师:请一位同学来列一下算式。
师:像这样把4周使用的总和算出来,再平均分给4周,我们叫合并平分。同样可以求出小松同学四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
师:不管是我们使用的移多补少,还是合并评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不相等的数最后变得相等,也就是同样多。我们把最后的到同样多的这个数就给它起名叫平均数。
师:小云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是22元,22元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逐一:哪个数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
师:请你算一算,小璐前四周每周使用零花钱的平均水平是多少?自己算一算。
师:还有两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璐把她第5周使用的零花钱也做了记录,想一想,小璐第5周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会与前四周的一样?(小组交流一下)(20元)师: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比前四周的大?(比20元多)师: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比前四周的小?(比20元少)。
师:所以人们说平均数是个特别敏感的数,稍微有一个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就会跟着发生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学习。
师: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看似不起眼的零花钱,也可以发挥很大的用途。希望咱们班的同学合理消费自己的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说说在哪里见到过。师:看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平均数用得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信息。(新闻:财商测试)。
师:财商受到全国关注越来越高。在上海这次首度引入的财商测试中,参与测试的“00后”小朋友财商平均分值高达73分。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博文小朋友就是这200名测试学生中的一位,那么他的成绩就是73分吗?说说你的意见。
师:博文同学的成绩有几种可能性?
师:参与测试的除了中国小朋友,还有8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学生,测试结果如何呢?
最低分60分,最高分85分。
问:外国小朋友测试的平均分会在()和()之间。(说说理由)。
测试结果中,中国小朋友的财商水平媲美外国小朋友,平均分非常接近,只是所擅长的方面有较大的不同。
师:刚才我们到解了他们的财商水平,咱们学习的财商水平如何呢?在拍卖会上,三位同学都对这盒普洱茶情有独衷,但是他们三个人带的钱都不够(龙一:120元,马一菲:100元,邓俊彦:80元)。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钱合在一起,终于拍到了这盒普洱茶。问题来了:三人平分这盒茶叶后,()需要给龙一(),方能保证此次合资的公平性。
这种投资的方式在金融领域里叫众筹。(众筹是指聚集感兴趣的小伙伴的资金、智慧和资源,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小额资金的的融资模式)。
奥巴马竞选众筹甚至改变了美国政治方向。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帮我解决一下。(aa制)。
四、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节财商课,不过我认为最重要在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我们聪明的大脑,所以老师有这样一句话送给大家,齐读一遍:金钱不是真实的资产,我们唯一的,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头脑。——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作者)。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三
四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平均数。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我们在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平均数”的听课活动。这次听课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和实例,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
在听课过程中,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运用。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值,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值的中间值或典型值。通过实例演算,我们逐渐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相加,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第三段:实际运用平均数的例子。
在听课过程中,老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例如,我们通过计算一天内各个小时的温度,求出当天的平均温度,以此来了解一天的温度变化情况;我们还通过计算班级同学的身高,求出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来了解班级同学的整体身高水平。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第四段:平均数的拓展应用。
在课堂上,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平均数的拓展应用。平均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值的集中趋势,还可以用来比较两组数的大小。通过比较平均数,我们可以判断一组数据相对于另一组数据的大小关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班级的平均数来了解两个班级同学的学习水平;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两个品牌商品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哪个品牌的价格更高或更低。这些拓展应用让我对平均数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段:结语,总结收获和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学会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也了解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平均数作为数学的基础概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在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真的是有趣的,它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下一步,我将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希望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结: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平均数作为数学的基础概念,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它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平均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四
四年级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这一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平均数。平均数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数学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二段:对平均数的认识。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向我们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平均数就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通过这样的运算,我能够得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习平均数也让我了解到数值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第三段:运用平均数的实际场景。
平均数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身高不同。通过计算整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班的身高水平。另外,在体育课上,老师还引导我们用平均数来计算每位同学的跳远成绩,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跳远能力,并提出个别指导和训练计划。这种实际应用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平均数的重要性。
学习平均数不仅仅在数学课上有用,它还能够延伸到其他学科和生活领域。比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一本书每页的平均字数,从而了解到作者的文字用量是否适合我们的阅读水平。在科学实验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平均数来分析实验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平均数来计算家庭的收入、年龄分布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第五段:总结与收获。
通过学习平均数,我不仅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更学会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平均数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数据,还能够引导我们在各个领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我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相信这对我的未来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体而言,学习平均数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技能,通过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和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还会遇到更多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和应用场景,期待能继续学到更多有趣且实用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五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六
第一段:引入平均数概念及学习目的(150字)。
数学是一门让人们又爱又恨的学科,然而,在我读完四年级的数学课程后,我在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体会。平均数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实用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通过学习平均数,我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又可以运用它来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四年级平均数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平均数的理解及运用(250字)。
在学习平均数时,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我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练习逐渐掌握了这个概念。在对平均数的理解上,我也学会了如何简化计算,比如,当数据呈等差数列时,我们可以直接将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相加,再除以2,得到的结果便是平均数。此外,在数学课堂之外,平均数的概念也在我的生活中发挥了作用。比如,在班级组织活动时,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平均分或平均时间,以便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任务。因此,学好平均数不仅对我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也对我的生活有诸多帮助。
第三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300字)。
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平均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在统计学中,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了解人口的平均寿命,商品的平均售价等。而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遇到了一些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的场景。比如,在买菜时,我需要考虑家里每个人对于蔬菜的需求量,通过计算每个人需要购买的蔬菜的平均数,就可以合理规划购买数量,避免浪费。学习平均数并不是一味地应用公式或运算,而是要将它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除了个人能力的提升,学习平均数还让我意识到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在一些小组作业或班级活动中,我们需要进行合作来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合理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增进了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这让我在平均数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第五段:对数学学习的总结(200字)。
通过四年级平均数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也提高了数学运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在实际生活中将平均数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数学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学科了。我希望继续学习数学,探索更多数学的奥秘,并将所学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七
作为一位四年级学生,最近在数学课上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门课程深入浅出,让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让我认识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次听课,我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收获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启示和收获。
第一段:课前准备。
在课前,老师要求我们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在课前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功课。我浏览了一些数学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搜索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这样的准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课上所讲的内容,也提高了我课后的巩固学习效果。
第二段:课堂互动。
进入课堂后,老师首先通过举实际例子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何为平均数。她拿出一盘苹果,告诉我们盘中有6个苹果。然后,她问我们如果要将这6个苹果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人分得2个,有的说每人分得3个。通过这个互动环节,我明白了平均数的概念就是将总数均匀分配给每个人或物体。
第三段:小组合作。
在课上,老师还分配了小组合作的任务。我们被要求在小组内完成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我感到很兴奋,因为我能够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帮助。我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但是我们积极思考,共同合作,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我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应用实际。
在课上,老师还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她举了一个关于购物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平均数来计算每个人应该支付的金额。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我在超市购物的经历。我意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分配资源,避免浪费。这个应用实际的环节,让我觉得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
第五段:思考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平均数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更是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思考和计算的能力。同时,这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分享,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总而言之,这次关于平均数的听课体验,不仅让我受益匪浅,还让我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帮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八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
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30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5)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二十
20.1.1平均数(一)。
例2: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的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______。
a.(+)b.+c.(+)d.以上都不对。
错解:好像是(a)。
正解: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应选(b)。
第四步: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小关80757188。
小兵76806890。
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
寿命450550600650700。
只数301525。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答案:1.=79.05=802.=597.5小时。
第五步: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次,3出现了x次,4出现了x次,5出现了x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环,b次打中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应聘者笔试面试实习。
甲858390。
乙808592。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答案:1.2.
3.=86.9=96.5乙被录取4.39人。
四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二十一
平均数教学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总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在两个笔筒里放着7枝笔和5枝笔,让学生帮整理成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引出一个结论: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所以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移笔”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小明的身高为127厘米,一天他来到一个池塘边玩,看见池塘边有个木牌,木牌上写着:这个池塘的平均水深为1米。小明看了高兴地说:我在池塘里玩水一定不会淹死的?请问你认为小明的看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