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的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才的过程。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严密推理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清晰度。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认识五个生字,正确读写带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多媒体出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学生明白五星红旗用五星红旗本身的象征意义。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大意。
2、再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提出学习要求。
(2)检查认读字词情况。
(3)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三、研读重点,感悟赤子之心。
(一)感受“我”漂流活动中失事后的艰难处境。
1、学生读第3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汇报,并着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二)感悟“我”断然拒绝面包店老板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以维护国旗的神圣与尊严。
1、指名读4-11自然段。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板呢?请你来评价一下。
3、猜一猜,那个面包多少钱?医药费多少钱?
4、为什么老板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6、想象一下,“我”当时在想些什么?
7、课文中在哪写出“我”的决定?大家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还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种热爱?
10、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中国留学生和这闰老板说什么?
四、升华主题。
全体起立,奏国歌,升国旗。
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一起对五星红旗说: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二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预习检查】。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2、检查生字词。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新知研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独立分层分段,小组讨论解决,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就行,这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
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二)进一步梳理课文脉络。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归纳总结】。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表现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巩固拓展】。
背诵“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预习指导】。
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三
《一面》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们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一面》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一课时
1、直接导入,明确本课教学目的
师:看一遍是了解内容,看两遍说明你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三遍、四遍证明你动脑筋思考了,这很了不起,这就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2、回顾记叙文六要素,检查课前阅读情况
师:谁能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生自由回答
3、从题目出发,引出这“一面”的特殊意义,剖析重点
(不好,在读《一面》这个题目时,我就想是谁见面?是怎样才见的?见面的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不懂。这样,就使读者争着去看文章。)
师:对,有吸引力的题目是好题目。
……
(课文结尾处写到: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师: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他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来自鲁迅先生)
师:就是来自那次偶然的见面时鲁迅先生给他的关怀,对吗?
生:对。
师:这实在就是《一面》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不但来自于与先生短暂见面获得的关怀,同时也来自对先生深刻的了解认识。
1、聚焦外貌,仔细研读
师:现在我们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了解鲁迅的。
生:通过与鲁迅先生的接触。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外貌。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语言、举止。
生:还有神情。
师:同学们谈的都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外貌、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来了解认识鲁迅的。
生:外貌。
师:文中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和重点词。
师:文中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六次)分别是怎么写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大屏幕)
第一次: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第二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立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这次观察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次观察的距离比第一次近。
生:这次观察是注意的,观察得比较清楚。
师:请你具体地说说。
(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面孔黄里带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隶体一字。这里.作者能够观察到先生面孔的颜色,瘦的程度,精神状态,头发、胡须的样子等,就证明他观察得清楚。)
第三次: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师: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手指比做竹枝)这两者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都很瘦)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四次外貌观察。
第四次: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师:这与第二次外貌描写有些相似,作者什么会再次提起鲁迅的脸、头发、胡须?
生:说明鲁迅这些特征很明显。
师:这回观察得很清楚,不但观察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的烟嘴,连颜色等细节也观察到了。
生:还观察到了长衫是牙黄羽纱的。
师:这样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生: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
第五次:我又仔细的看他的脸——瘦。
第六次:他的手多瘦啊!
2、由表及里,由外貌描写体会鲁迅精神
师:我们把这六处外貌描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瘦)
师:为什么他如此瘦?
生自由回答
师: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抖擞
师:这些都是鲁迅先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之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齐读六处外貌描写。
师:通过细读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性格刚毅坚强,他用笔当枪,与反动派、黑暗社会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3、探讨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学习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方法
师:事实上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是不是单纯依靠外貌观察呢?
生:不是的。
师:还有什么观察?大家说说。
生:还有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
师:请说得具体点。
生:“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作者就从先生的那一眼中感觉到那是正直与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般的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师:如果没有对眼神的观察,作者是无从获得这种感受的。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师:通过语言的观察对先生的认识加深了。
生:鲁迅先生对作者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这件事情太出作者的外了,所以他感到惊奇诧异。对面前的这个人的认识又加深了。
师:这说明由于对人物了解加深了,观察的感受也就加深。反过来,作者的感受加深,就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物。
师:我们再看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观察除了上面讨论的那些外,还有别的方面吗?
生:还有鲁迅先生向作者解释为什么收他一块钱,使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热情帮助进步青年的人。这是语言观察。
生:有。当作者看到〈毁灭〉的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时,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生:从本篇中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这句话里可知作者经常读鲁迅的作品。
生:作者说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一一这也证明作者读过介绍鲁迅的文章。
生: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这里也说明作者间接认识了鲁迅。
生: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
师:很好,这些都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间接观察。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对先生能了解得那么深,原来他是把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结合起来。(师板书:间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举止的直接观察和通过书刊了解人物的间接观察,了解认识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人、了解人,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与鲁迅一面之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齐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一面
主板书副板书
外貌——瘦精神抖擞直接描写
语言间接描写
表情
动作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速写,掌握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意志。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文章借小事表现人物精神大世界的写法。
导入新课:
山水彼此相依,日月尚可同辉。茫茫尘世,我们总会和他人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有时如云烟倏忽即逝,有时却铭记终身,而阿累记忆中和鲁迅先生的一次邂逅,就让他终身难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阿累的《一面》,看作者从一面中受到了什么影响。(板书课题)
温故知新
回忆作者和鲁迅一面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研读课文 深刻理解
探究(一):
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读后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进行分析。
2.文章除了三次整体写“瘦”,还有三次分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二)
1.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作品中还出现了两个人物,对描写鲁迅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鲁迅的称呼有多种,分别有什么意义?
探究(三)
精读最后五段,探究和鲁迅的一面对“我”的影响。
2. 为什么“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
探究(四)
作者和鲁迅先生只见了一面,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哪位同学就课文谈谈“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画龙点睛,使小中之大更分明)
美读课文 升华情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悉心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信赖、崇拜、爱戴、赞美的情感和继承先生遗愿勇敢前行的决心。
小练笔:
请同学们运用外貌描写给自己来个自画像,要抓住自己的特征。(50—80字)
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精神、一种手法。平凡中往往孕育着伟大,看似偶然的一面却有如此经久的魅力,让我们从阿累的《一面》中汲取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快乐自己吧!
布置作业: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日记,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反思:成功点:1、较深刻透彻的理解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提炼上,抓住了两点,一是主题的挖掘,二是语言的赏析,突出了重点、难点。2、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先听配乐朗诵,再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边读边说对文章精彩句子的理解,最后围绕主题,展开仿写歌词训练。3、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给了学生形象感受,激发了学生热情。
不足处:1、课时目标的表述不够明确,有点模糊。2、对学生情况没有充分了解,如在语言赏析上对学生就期望过大,估计过高。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动,毅然帮忙他的事。本单元教材以“热爱祖国”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透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生成和升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
2、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透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是:透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四、教学难点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的词句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动作与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
五、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潜力。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研读文本、感悟文本。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六、教学准备:cai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件导入:
1、播放cai课件: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开国大典上、在奥运冠军赛场上、在珠穆朗玛峰上、在南极洲上……冉冉升起!
2、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文章本不是无情物,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好处,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我”、“面包店的老板”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分步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三、学习课文,自主探究,朗读感悟:
第一板块:体会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精神,围绕文中八处描述五星红旗的句子来学习体会。
1、课文题目为一面五星红旗,文中也多处写到五星红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描述五星红旗的句子,看看有几句?画上横线,读一读,体会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并依次课件出示八句描述五星红旗的句子。
3、逐句朗读并体会句子的情感:
(1)、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一:“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a、指名读,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别人明白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自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b、把你感到骄傲自豪的体会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相互评价。
(2)、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二:“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a、指名读,他为什么把五星红旗系在脖子上呢?说明了什么?
b、指答,“为了防止丢失才系在脖子上,说明了他把五星红旗看得跟自我的生命一样重要,多么热爱五星红旗啊!”
c、你能用你的朗读声表达作者热爱五星红旗之情吗?
学生找出有关句子并朗读,老师出示句子:“醒来的时候,发现自我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
a、指答:他处境怎样?(伤痕累累、饥饿难耐、筋疲力尽)。
b、那么,什么是荒无人烟?
c、筏子和背包都不见了,背包里可能装着些什么?
d、如果是你,你的情绪会怎样?把你着急、害怕、悲哀、难过的情绪带到文中读一读。
e、老师小结:是啊!在这样的状况下,三天了没吃一点东西,身上多处受伤,此时,“我”最想要的事什么?(我最想吃东西,然后去医院治疗伤痛,再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一觉。)可不,“我”最之后到了一家面包店,“我”要用新大衣换面包,可老板却不干。
(设计意图:,研读“我”的处境危险时,当学生找到语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表现“我”处境危险的关键词,并透过切身的感受、老师语言描述的情境随机理解了“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到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危险。在此,让学生想象此时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下文埋好了伏笔。)。
(3)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三:“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的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a、齐读句子,思考:老板看见了什么?
b、老板此时是怎样想的?(嘿,那不是他们国家的国旗吗?还系在脖子上呢,说明很爱他的国旗的嘛。我来考验考验他,用国旗换面包,看他换不换?)。
(4)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四:“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接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a、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我当时是怎样的情绪?
b、把你的体会透过朗读表达出来。
(5)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五:“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能够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a、齐读句子,想象:老板可能是怎样对我说的?
b、我换了没有呢?
(6)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六:“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a、指读句子,“凝视”是怎样地看?“久久地凝视”五星红旗,他可能在想什么?
b、他的思想在作斗争,如果换了会怎样?不换又会怎样?
c、谁来把“我”此时的情绪和感受用朗读声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想象面包店的老板是怎样想的?我又是怎样想的?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进行发散性思维,这样更容易突破重点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7)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七:“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a、这句话中哪些词语令你感动?(吃力地、趔趔趄趄、筋疲力尽、)。
b、为什么让你感动呢?(因为他路都走不稳了,但是他即使饿死也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他把五星红旗看得比自我的生命还重要!他用自我的生命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因此我感动。)。
c、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动。
4、老师总结:体会文中的写作方法:
在我心中,国旗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文中的“我”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但却用神情、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表达了自我内心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巧妙很传神地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期望同学们今后在写人的文章中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下去以后写个小练笔也能够。
(设计意图:语文课本是个例子,我们不能为教而教。而就应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灵活运用。学以致用。)。
第二板块:体会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变化的句子。
1、你认为面包店的老板是个怎样的老板呢?默读课文4——12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2、课件出示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变化的句子:
(1)“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2)“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a、读一读,谈体会,说理由。
b、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呢?(敬佩我,被我的爱国热情,维护祖国尊严的精神受感动。)。
3、老师小结:“我”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的爱国之情也赢得了这位外国友人的理解与尊重。
4、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八:“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a、齐读,读出你的自豪和骄傲。
(设计意图: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已见,听、说、读、思的潜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在学生找到描述老板前后变化的语句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透过比较,明白了面包店前后的变化都是因为被中国留学生爱国之情所感动。感受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挚爱,实际上是他爱国的表现,这是他宁可饿死也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态度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切实体验到文章的内涵。)。
四、总结提升:
学到那里,你必须有很多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和面包店的老板说,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中国留学生说:————————————————。
我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
(设计意图:课文始终立足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透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小学生在平时怎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呢?(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每一天坚持系红领巾。每周一升旗仪式时肃立等。)。
2、课件播放歌曲《红旗飘飘》,学生大声齐唱。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是要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就在我们生活中,任何一件细小的事情也是爱国的表现。做到“知”和“情”的统一。)。
六、板书设计:
“我”(拒换面包)面包店老板(敬佩感动)。
犹豫、一脸无奈。
久久凝视、竖起大拇指。
(爱国)(尊重)。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师: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
(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体会写法。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外貌(反馈: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
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
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师: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 (头发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
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感悟提升。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反馈交流: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
师: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19 一面。
外貌——瘦精神抖擞 直接描写。
表情 。
动作。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本课力求在“双性合一”上有所突破。
1.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解读教材。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看,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从语文课的情感性来看,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2.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制定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兼顾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有机融合。从潜心涵泳关键词语人手,披文入理,含英咀华,体悟人物情感,最终上升到对国旗象征意义的理解。
3.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选择教法。本课通过朗读,揣摩、推敲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深刻领悟其中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既安排了出声的诵读,也设计了涵泳的静思默读。
4.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设计教程。“双性统一”不能只显示于一两个教学环节中,而应当蕴含于全部流程中。据此,我安排了以下三大环节:(1)追本溯源,了解当时处境。(2)前后对比,体会人物内心情感。(3)真情抒发,提升爱国情怀。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中国国旗交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因此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最终得到了外国面包店老板的救助。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交易”“身无分文”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国旗的热爱和尊重,以及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理解“我”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用中国国旗交换面包的行为,感悟“我”的爱国精神。
一、听写词语,快捷导航。
(听写: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身无分文、交易。)。
2.请大家齐读这些词语’,看看他们写得是否正确。(评议,修改。)。
二、联系生活,理解“交易”
顺着听写词语的脉络,快速进入对中心词语“交易”的理解过程。从“面包店老板追求平等交易——留学生衡量平等交易——面包店老板放弃交易”这一过程,体现“交易”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词语。
三、顺序而教,初“读”老板。
1.请从课文中找到“交易”这个词所在的段落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
2.“我”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呢?面包店老板讲究的平等交易又是什么呢?
(1)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我”当时的处境?(第3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想象一下“我”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你能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我”当时的处境?(惊恐、孤独、饥饿……)请说说理由。
想象当时的情况:
包里可能会有什么?
(这里面也许有救生工具,也许有维持生存的食物,也许有和外界联系的通信工具,也许有急救的药品……然而,这所有的东西都被激流无情地冲走了。)。
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天。请你想象一下,这三天他是怎样度过的?
(饥饿难耐;疲惫不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这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只有野兽的嚎叫声和激流无情的咆哮声陪伴着他。此时,除了恐惧还是恐惧,除了无助还是无助……)。
3.请把“我”当时艰难的处境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指名朗读)。
(1)请你猜一猜,一个面包可能值多少钱?
(4)小结:无论是面包店老板的动作表情,还是他的语言,都使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位不近人情的老板。
(指名再读这一自然段)。
四、质疑问难,研读比较。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11自然段,指名朗读。)。
2.你发现面包店老板前后的语言、行动有什么变化吗?
(1)语言——前面讲究平等交易,后面主动垫付医药费。猜一猜大约需要多少医药费?(高额医药费面包店老板主动垫付)。
(2)行动——前面两手一摊,一脸无奈;后面竖起大拇指。你什么时候会竖起大拇指?
一个几元钱的面包要公平交易,一笔高额的医药费却主动地无偿垫付,为什么这个面包店老板会主动放弃交易呢?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五、寻根探究,体验情感。
1.同学们,按照常理,“我”应该给老板什么呢?(钱)可是,此时“我”身无分文。(指黑板上学生书写的“身无分文”)在这种情况下,面包店老板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平等交易呢?请同学们快速地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答,师板书。)。
2.那这位中国留学生认为这样的交易平等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你找到的是哪几个句子?
(2)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
怎样的动作可以称作“凝视”?(眼睛盯着一动不动)。
“我”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我”连穿衣服、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难道“我”不知道只要用五星红旗就可以换得救命的面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理解)。
对国旗的爱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因此中国留学生绝不会用国旗去换面包。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留学生当时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第9、10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总结:虽然“我”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却用自己的动作表达了内心的情感,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此时此刻,你一定已经明白了,这位面包店老板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随学生回答师板书:“爱国”“尊敬”)。
4.当“我”醒来的时候,鲜花丛中的五星红旗在冲“我”笑呢!
(指名读第12自然段)。
面包店老板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善的微笑,病房里一束美丽的鲜花,一面依然鲜艳的五星红旗,都深深地温暖了中国留学生的心。相信,此时此刻这位中国留学生一定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请你想象一下,此时的中国留学生会怎么说、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中国留学生xxxx地对面包店老板说:“xxxx。
六、真情抒发,提升爱国情怀。
(音乐响起)是啊,从中国留学生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实际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热爱五星红旗就是热爱祖国。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走得多么遥远,当你看到了国旗,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家。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饱含深情地诵读《国旗颂》,以此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出示《国旗颂》,师生诵读。)。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要因“文”释“道”,也就是要在“文”的层层解析中伴生“道”的阐述,由“文”的理解衍化到“道”的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一理念下催生而出的。同时,教学也照顾到了文本的行文特点,依序而教,顺学而导,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浅入深,不断提升,认识的高度由具象向抽象渐次递进。语文教师要时刻不忘语文的根——紧扣语言文字本身,念念不忘语文的情——透过语言文字探寻人文情感。这样,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八
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风采,今天我要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学《一面》时,我抓住文中所蕴含的数字玄机,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质上的作用;要采用对话、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个性化的阅读交流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领悟到“五个称呼”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熟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加强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此外,补充有关背景介绍,以便更好理解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物风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并能从外貌描写里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设置情景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速读、复述、反复朗读,列表讨论分角色朗读的学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一)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数字1——6(设疑)。
2、导入(显示的数字,同学们会感到希奇,数字和文本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关系,用此疑问引出本文《一面》)。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肯定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些数字的有趣答案。
(显示阅读要求1、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2、简要复述“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经过。3、找出2——6数字所表示的内容。)。
4、完成阅读要求。
(显示:
a、给下面字注音:踱、窖、捻、抖擞、颓唐。借此监测学生扫清文学障碍情况。)。
b、假如你是本课作者阿累,电视台要做一期节目纪念鲁迅先生,面对记者的采访,你将如何再现与鲁迅见面的经过。
c、通过学生对与鲁迅见面经过的复述,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破解数字密码的钥匙,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显示“2”两本书;“3”次外貌描写;“4”“事隔四年”;“5”个称呼;“6”次写鲁迅先生的瘦;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了学生们感到希奇的问题。)。
d、结合“2”与“4”的数字含义,简介时代背景,作者资料,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显示背景,作者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就完成教学目标1。下面进入完成目标2的环节:
1.问:.假如你是摄影师来到内山书店你会抓拍到鲁迅先生哪个角度的镜头?下面请同学们看作者用文字捕捉到的鲁迅先生的画面。
这需要学生用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齐读,反复朗读。
2.思考讨论:三次外貌描写的角度有不同?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讨论,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合作,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来表达“瘦”。
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瘦”的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相关句子理解)。
讨论明确:为了充分说明“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严酷工作毁坏了”,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这个问题的设定,既领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
1.朗读36段,想一想你看到朋友、父亲、师傅、战士的不同称呼,有怎样的感觉?(朋友:亲密无间;父亲:崇敬热爱;师傅:效仿学习;战士:顽强战斗)。
2.问:这短暂的一面,为什么作者对鲁迅有这样丰富的感受?自由读20—38段找出段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评评。(教师适时引导,进行评价性朗读)。
3.再读36段,注入你的理解和感情。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一面情景再次回放。(提醒学生留意二人对话,想象和揣摩人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1.点拨:这位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阿累的正是鲁迅先生!这短暂而珍贵的“一面”,给了阿累怎样深远的影响呢?自由读39—43段。
2.齐读,背诵第二部分。
啊,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此时您想说什么呢?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九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大部分幼儿已经达到了区分自身左右的水平,但是想分清客体的左右尚有难度,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客体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并且也为了和其他领域相结合,设计了该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左右,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1、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乐于观察比较,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巩固以主题为中心区分左右。
1、游戏:“我说你做”
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膝盖,用你的右手摸你的鼻子……。
2、游戏:“小脚小手”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脚去,我收回左脚来,我伸出左脚摆一摆,左脚收回来。
我伸出右脚去,我收回右脚来,我伸出右脚摆一摆,右脚收回来。
基本部分。
1、请幼儿示范游戏“小脚小手”,引出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师:有没有小朋友想上来示范一下“小脚小手”这个游戏的?(邀请两位幼儿背对其他幼儿做游戏)。
师:其他小朋友起立,我们跟他们两个一块做。
师:他们两个做的对不对?和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现在我们再请他们两个和我们面对面做一次。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你觉得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师:你觉得一样,为什么一样?
师小结:当我们和别人是同一方向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一样的,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相反的。
2、游戏巩固。
(1)碰一碰。
师:我们一起碰一碰。
幼:碰哪里。
师:左脚碰左脚……。
幼:嘿嘿嘿。
(2)根据口令回座位。
请三位幼儿分别做到座位上,大家一起玩木头人游戏,没在座位上的小朋友按老师指令坐座位。(例: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右边,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左边……)。
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不仅能区分自己的左右,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又学哪一个新本领?小朋友们可以在我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一起来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之前,幼儿有了区分自身左右的前期经验,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左右,大大增加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在该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让幼儿辨别其他物体左右的环节,然而该环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影像不大,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与主要侧重于区别他人的左右,因此该环节有些多余,容易让幼儿对客体的左右产生混淆。
虽然整节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但是仍有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还是对他人的左右分不清,那么针对个体差异这个现象,我想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发展。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并分辨左右手。
2、学习从自身出发分辨左右手的方位与位置词语。
红色和蓝色两种圆点贴纸数张。
一、教师事先在右手手背上贴上红色圆点贴纸,然后提问:说说看,老师的手上有什么?知不知道这是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右手)试着举起和老师相同的右手。
二、教师观察幼儿举手的情形,并在举对手的孩子手背上贴上红色圆点贴纸。
三、对于举错手的幼儿,教师可以站在幼儿身旁,和幼儿面向同方向伸出右手,让幼儿对照。
四、待所有的幼儿均贴上红色圆点贴纸后,教师请幼儿一起说出“红色点点的右手”。
五、教师提问:
1、请把有红色点点的贴纸的手举起来!
2、请把有红色点点的右手举起来!(加重右手的读音)。
3、请把你的右手举起来!
六、依照相同的方式,由教师在左手贴上蓝色圆点贴纸,重复(一)到(五)的步骤,练习左手的判别,再加入左右手交替举手的练习。
七、教师在活动进行数次后,请幼儿拿下贴纸,以避免幼儿依赖颜色做举手的依据。
八、教师请两位幼儿上台面对面,先举起红色点点的右手,让大家观察两个人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说说看为什么同样是举右手,两个人举手的位置却不一样,并检查是不是都有红色点点的右手。
九、教师请一位幼儿转身,和另一位幼儿面向同一方向,再举起右手看看有什么改变。
一、最后请两位幼儿站在同一排,面向台下,一起举起右手,请大家讨论所看到的情形。
二、通过以上的活动说明每个人面对的方向不同,左右的位置关系也会跟着不同。
三、引导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提问:小杰的右手边和我们的右手边是不是同一个方向?(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方向会不同呢?(因为小杰和我们的方向不同)。
四、教师提问:那么当我们的脸和小杰面对同一方向时右手的方位会一样吗?(引导幼儿验证后回答)。
五、教师引导幼儿找到并确认小杰左右手的位置方位,再按手上对应的圆球颜色,完成正确的着色。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课文已经读了一遍,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件事。
2、学生各自独立准备2分钟,请两、三位学生试讲,评价。(内容大致是: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设计了一个口头练习,即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来讲述书店偶遇鲁迅的事情。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速写,掌握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意志。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文章借小事表现人物精神大世界的写法。
导入新课:
山水彼此相依,日月尚可同辉。茫茫尘世,我们总会和他人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有时如云烟倏忽即逝,有时却铭记终身,而阿累记忆中和鲁迅先生的一次邂逅,就让他终身难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阿累的《一面》,看作者从一面中受到了什么影响。(板书课题)。
温故知新。
回忆作者和鲁迅一面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研读课文深刻理解。
探究(一):
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读后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进行分析。
2、文章除了三次整体写“瘦”,还有三次分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二)。
1、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作品中还出现了两个人物,对描写鲁迅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鲁迅的称呼有多种,分别有什么意义?
探究(三)。
精读最后五段,探究和鲁迅的一面对“我”的影响。
2、为什么“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
探究(四)。
作者和鲁迅先生只见了一面,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哪位同学就课文谈谈“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画龙点睛,使小中之大更分明)。
美读课文升华情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悉心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信赖、崇拜、爱戴、赞美的情感和继承先生遗愿勇敢前行的决心。
小练笔:
请同学们运用外貌描写给自己来个自画像,要抓住自己的特征。(50—80字)。
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精神、一种手法。平凡中往往孕育着伟大,看似偶然的一面却有如此经久的魅力,让我们从阿累的《一面》中汲取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快乐自己吧!
布置作业: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日记,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反思:成功点:1、较深刻透彻的理解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提炼上,抓住了两点,一是主题的挖掘,二是语言的赏析,突出了重点、难点。2、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先听配乐朗诵,再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边读边说对文章精彩句子的理解,最后围绕主题,展开仿写歌词训练。3、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给了学生形象感受,激发了学生热情。
不足处:1、课时目标的表述不够明确,有点模糊。2、对学生情况没有充分了解,如在语言赏析上对学生就期望过大,估计过高。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引入。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课文收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
2、我会用“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朗读课文。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2)从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生1:“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体会到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很深刻的。
生2:“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我体会到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生3:“他的手多瘦啊——”我体会到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生4:“‘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体会到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生5: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我体会到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生6:“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我体会到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三)创作性展示。
1、同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三、激发知识冲突。(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练笔: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面》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速写,掌握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意志。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文章借小事表现人物精神大世界的写法。
导入新课:
山水彼此相依,日月尚可同辉。茫茫尘世,我们总会和他人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有时如云烟倏忽即逝,有时却铭记终身,而阿累记忆中和鲁迅先生的一次邂逅,就让他终身难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阿累的《一面》,看作者从一面中受到了什么影响。(板书课题)。
温故知新。
回忆作者和鲁迅一面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研读课文深刻理解。
探究(一):
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读后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进行分析。
2、文章除了三次整体写“瘦”,还有三次分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二)。
1、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作品中还出现了两个人物,对描写鲁迅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鲁迅的称呼有多种,分别有什么意义?
探究(三)。
精读最后五段,探究和鲁迅的一面对“我”的影响。
2、为什么“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
探究(四)。
作者和鲁迅先生只见了一面,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哪位同学就课文谈谈“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画龙点睛,使小中之大更分明)。
美读课文升华情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悉心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信赖、崇拜、爱戴、赞美的情感和继承先生遗愿勇敢前行的决心。
小练笔:
请同学们运用外貌描写给自己来个自画像,要抓住自己的特征。(50—80字)。
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精神、一种手法。平凡中往往孕育着伟大,看似偶然的一面却有如此经久的魅力,让我们从阿累的《一面》中汲取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快乐自己吧!
布置作业: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日记,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教学反思:成功点:1、较深刻透彻的理解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提炼上,抓住了两点,一是主题的挖掘,二是语言的赏析,突出了重点、难点。2、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先听配乐朗诵,再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边读边说对文章精彩句子的理解,最后围绕主题,展开仿写歌词训练。3、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给了学生形象感受,激发了学生热情。
不足处:1、课时目标的表述不够明确,有点模糊。2、对学生情况没有充分了解,如在语言赏析上对学生就期望过大,估计过高。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大部分幼儿已经达到了区分自身左右的水平,但是想分清客体的左右尚有难度,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客体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并且也为了和其他领域相结合,设计了该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左右,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1、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乐于观察比较,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巩固以主题为中心区分左右。
1、游戏:“我说你做”
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膝盖,用你的右手摸你的鼻子……。
2、游戏:“小脚小手”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脚去,我收回左脚来,我伸出左脚摆一摆,左脚收回来。
我伸出右脚去,我收回右脚来,我伸出右脚摆一摆,右脚收回来。
基本部分。
1、请幼儿示范游戏“小脚小手”,引出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师:有没有小朋友想上来示范一下“小脚小手”这个游戏的?(邀请两位幼儿背对其他幼儿做游戏)。
师:其他小朋友起立,我们跟他们两个一块做。
师:他们两个做的对不对?和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现在我们再请他们两个和我们面对面做一次。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你觉得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师:你觉得一样,为什么一样?
师小结:当我们和别人是同一方向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一样的,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相反的。
2、游戏巩固。
(1)碰一碰。
师:我们一起碰一碰。
幼:碰哪里。
师:左脚碰左脚……。
幼:嘿嘿嘿。
(2)根据口令回座位。
请三位幼儿分别做到座位上,大家一起玩木头人游戏,没在座位上的小朋友按老师指令坐座位。(例: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右边,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左边……)。
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不仅能区分自己的左右,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又学哪一个新本领?小朋友们可以在我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一起来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之前,幼儿有了区分自身左右的前期经验,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左右,大大增加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在该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让幼儿辨别其他物体左右的环节,然而该环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影像不大,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与主要侧重于区别他人的左右,因此该环节有些多余,容易让幼儿对客体的左右产生混淆。
虽然整节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但是仍有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还是对他人的左右分不清,那么针对个体差异这个现象,我想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发展。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课件。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一面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1、正确读写“殷勤、失业、窘相、厚实、面孔、苗头、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小黑板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 本单元的课文都与鲁迅有关,编者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认识鲁迅,了解鲁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到目前为止,相信大家一定对鲁迅有了不少的了解吧!谈谈吧!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鲁迅爱帮助别人,尤其是穷苦的老百姓。”
“鲁迅对青年总是很关心。”
......
师:是的,鲁迅的文学成就令我们仰慕,他的精神品质更令我们钦佩。他对青年一直很关心,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共接待来访青年500多名,给青年回信3500多封,关心过的青年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回忆。
板书课题“一面”,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青年和鲁迅只见了一面。”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赶快读读课文吧!
2、检查生字,点生读
地窖、赫然、鲁迅译、懊悔、莽撞、
窘相、捻着、踌躇、摩挲、颓唐、
捏着、熏黑、憎恶、虐待
3、交流课文内容
“1932年秋,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
(三)聚焦外貌描写,研读体会写法
“瘦”
2、文中多处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描写,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黄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
“我费力地从里衫掏出那块带者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3、鲁迅先生为什么那么瘦?
“长期工作得不到休息”
师:的确是的,鲁迅先生是被工作拖垮的,直到逝世的前三天,他还在写作《因太炎先生的二三事》。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都在写作、工作,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个了革命事业。
4、这六处外貌描写除了写鲁迅先生“瘦”之外,还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精神”(教师板书:瘦而有精神)
师:从哪几处外貌描写能看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5、是的鲁迅先生瘦而有精神,你能通过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先生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处外貌描写。(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6、体会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师:仔细读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发现?
“这两处描写有些重复。”
师:我们把期中任意一处删去行吗?为什么?
“不行,因为第一次是鲁迅先生向我走来,里我较远。第二次,我与鲁迅先生面对面,距离更近,看得更为仔细,连烟嘴的颜色都写出来了。”
(教师板书:由远及近)
“第二次用了四个分号,好像鲁迅先生的样子在我的脑海已经定格了一样。”
师:再读这六处外貌描写,你还能总结出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吗?
“作者先总的写鲁迅先生很瘦,再分别写了他的脸和手的瘦。”
(教师板书:从整体到部分)
(四)解读人物,感悟品质
1、过渡:作者通过六处外貌描写,把鲁迅瘦而精神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么鲁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文又向我们揭示了鲁迅的什么品质呢?快速读课文。
2、全班交流
师: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他对青年很关心。”
(教师板书:关心爱护青年)
师:从哪你能看出来?
“他把两本书只卖给我一元钱。”
(教师板书:廉价卖书)
“他向我极力推荐铁流这本书
(教师板书:推荐书)
师:这两本书毁灭和铁流都是写的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鲁迅认为,这两本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食粮,所以向我大力推荐铁流这本书。
3、分角色读读我与鲁迅的对话。(同桌读——指名分角色读)
4、为了突出鲁迅的品质,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读完这部分,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学生质疑。
“我不懂,为什么青年没有说出鲁迅的名字?”
师:谁来帮帮他?
“青年肯定是怕鲁迅的身份被暴露了,才没有说” (五)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交流
“鲁迅先生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舞,即使我受尽非人的虐待,哼都不哼一声。”
师: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这句话是青年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