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汇总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一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是觉得苏东坡跟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西西弗很相似。
在希腊神话中,小西西弗因犯了错误,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惩罚,让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当石头到山顶后又会滚到山脚,西西弗又得再把他推到山顶。如此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推着石头,痛苦不堪,但有一天他突然变得特别快乐,他发现他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推过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他推过了春夏秋冬,推过了风花雪月,推过了蓝天白云,推过了电闪雷鸣,天上的飞鸟为他歌唱,地上的走兽为他舞蹈,微风为他送来花草的芳香。雨水给他带来了土地的清香,他感到幸福极了。
苏轼一生被贬谪三次。时间长达20年,而且一次比一次远,在这几十年的谪居生活中,苏轼是怎么推着那块如西西弗推动的石头走完自己的人生呢,我想从苏轼被贬到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生活和精神方面说说。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乌台诗案出月之后,苏轼来到这所黄州,这是苏轼记入自己人生里程碑的一站,这里偏僻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碳颇贱,虽充团练副使,但没有职权,并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探亲,一无所有的苏轼,从此变成了一个农夫,躬耕于黄州的一个小山坡,遂自称东坡居士,他的化解方法是“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爱近笔砚焉,与佛禅与晚钟相伴”。
生活的艰辛,使他学会了亲自下厨做饭,由于没有钱买好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又想做得好吃,于是他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还学会了酿酒,很注重养生和合理的饮食,在与陈十二一首中写到“今日养荠极美,唯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认为,吃饭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生活的真正情趣是对有闲时间的处理。
他同时热衷于游览和月下漫步,精于佛理,在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独特,这就是旷达。如他写给范子丰的信中的:“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是峨眉雪山,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回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读后感·公元1094年,58岁的苏轼再次遭到打击,被贬到惠州,这里风土差善,幽水透邃,食物粗有,但少药尔,但他也能因为有荔枝可吃,而一笑置之。此缺医少药尔,食物粗有的岭南。苏轼花光了积蓄,盖了间房,本以为可以在惠州安享晚年,新的贬谪令又到了放逐湖南的儋州。
儋州是个未开化的黎族之乡。62岁的苏轼被从破旧的官舍逐出,野人般结芦露处的生活,使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吃尽了苦头。但他仍常月下漫步,在给范子夫的一封信里就记载了他回忆在黄州游赤壁的月下背景,这些生活情趣,很好的体现了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在儋州时,他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多舛和眼前的困境作了表态。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病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南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上,无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与陈秀才一首》,听凭造物,与佛定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蔑视荒谬的红尘,坚毅不屈。不向厄运屈服的苏轼,活成了一个重负之下的快乐英雄之神。
正如西西弗在推巨石的过程中,推出了勇气和耐力,推出了胸怀和智慧,推出了生命活在过程中的真谛。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二
它用豁达大度凝炼成笔上飘荡的节奏;
它用痛苦压抑感成观念奔涌的章节;
苏轼是一杯绿茶。他将伴随我一生。苦味中隐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里的是,祝愿人长,千里共娄娟的祝福,每年肠断,也是明月夜,短松冈的追忆。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分配给一杯茶,被放置到满月。淡的思念,淡淡的忧伤不用言语,沉寂便是全部。
苏轼是一江碧海,他将伴我一生。掩盖不了心里的孤寂,倾吐不绝高处不胜寒的沧桑。是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在鬓发好几百之时,故友没有,来源于心里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苏轼在它用文本手工编织的美好中畅游,在它用诗沉积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间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结点,是里程数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苏轼,我无奈。由于我已经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韵事。读文章苏诗,品味苏诗,终于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过去的云烟,既不风吹雨也不清。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苏轼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不变!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三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为苏轼写的一二百年名扬中外的传记。此书详细的描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发生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曲。父亲苏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他们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呢!苏东坡一生都不安宁,先是任职史馆,又往,杭州,入狱,被贬,又往京都,再被贬,后又在北返的途中与世长辞。
苏东坡在任职时做过很多好事,每一件事都让我敬佩。他到凤翔任职时,因干旱向天祷雨、往京都竭力劝说皇帝组织王安石新法、在杭州同情因王安石变法入狱的人、讽刺朝廷、在徐州亲自指挥抗洪、给犯人治病、帮助太学生、修缮建筑、设公立医院、兴办水利、清除西湖的野草、建立苏堤、应对饥荒……正如文中写到:“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而以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林语堂先生。虽然使用英文书写,但大概就是这样,才会让外国人眼前一亮吧。整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自然。精炼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那作者得阅读了多少文献资料啊!可以说,这一本传记的每一个字,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静下心来,不禁感叹万分。苏东坡身上那种正义感很使我为之佩服,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推翻王安石的变法,即使遭到了迫害,还是继续斗争。他完全可以安安稳稳的隐居了,可他没有,因为苏东坡就是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四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童年在学习先生的诗歌。只恨当时只会背诵古诗,无论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的忽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作者。那时候,我觉得诗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仅有那么多的悲伤可以谈论,而且我们写的诗也必须由后人背诵,这是超级难记的。
苏轼啊,这个学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发展的人啊,这个国家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一个深刻文化印记行为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中国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成为可能存在只是企业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可以叙述方式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中国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发展作为中国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中国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世上没有人。”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五
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与其说是对苏东坡一生经历的评述,不如说是对苏东坡才华、品质、性情的歌颂。虽失了传记的客观,但使我们喜欢上这个人。全书读下来,深盼能有这么个朋友。说句不自量的话,虽然我与人家在层次上不止云泥之别,但在风格上,我也是这一类的。
苏东坡的才华令人钦佩,公心令人敬仰,但能让人亲近的是性情。他对一切都好奇,对一切都喜爱,在什么环境下都能自得其乐,跟什么人都能成为至交。虽然以前就知道苏东坡善于苦中作乐,但读到他以老迈之躯被贬海南,没有米饭,没有房子时仍然不禁惨然。虽然走过苏堤,但读到他亲自画图设计水道,设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仍然再次肃然。
我想,他大概是个存在主义者,他眼里的世界没有高下之别,只有体验、趣味。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诗文、工程、种田、煮饭……,也关心这世上的每一个人。他比杜甫更活泼有趣,比李白更悲天悯人,比张岱更善于在粗糙的生活中发现精致。
然而,整本书读下来,最令我震惊而久久无法平静的是这段并不起眼的'话:
“男人一生在心思和精神上有那么奇特难言的惊险变化,所以女人只要聪明解事,规矩正常,由她身上时时使男人联想到美丽、健康、善良,也就足够了。男人的头脑会驰骋于诸多方面,凝注新的事物情况,为千千万万的念头想法而难得清闲,时而欣喜雀跃,时而隐忧剧痛,因此觉得女人的宁静稳定,反倒能使人生在滔滔岁月之中进展运行而不息,感到纳闷难解。”
林语堂写这段话时只是在讲到苏夫人时感慨一下苏东坡本人的困惑,他本意并没有任何讨论男权主义、女权主义的意思,放到苏东坡那个时代,能注意到女性的美丽健康善良宁静沉稳对诗人的影响,已经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了。苏东坡晚年甚至是和侍妾朝云共同修道,而不是朝云服侍他修道。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六
当天平开始一边倒。
昨天读了《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传,今天再读拗相公,觉得对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甚至有点过分差了。王安石为了他的变法开始集权。对林先生说王安石是极权主义,我是赞同的。任何一个国家,一旦极权,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权,利用皇帝排除异己之时就已然注定,权力的天平开始倒向一个人。
当王朝权利落到任何一个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将走下坡路,但任何一个皇帝或多或少会分权,这也避免了极权的诞生,然而,当权力的天平一边倒地向着一个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这个名义上的极权这,手中再握着皇帝的分权,极权便诞生了。当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气氛中挑选出来的英才和老臣们发现时已经晚了,他们纷纷上书,结果不过要么被贬,要么被置之不理,御史台的人们开始弹劾,结果全被换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几乎所有人,要么支持王安石,要么退隐或沉默,少数的反对也无人理睬。这时,无论变法成功与否,也无人能阻止了。这就是极权的可怕与害处。
为什么会出现极权,任何朝代都不会缺少说真话的人,但总缺少制衡。说真话,是给清醒的,且有能力(权力)阻止的人听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样失去理智,一心变法的人听得。在当时,清醒且有权停止变法的,是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郑侠说服皇帝,停止变法的原因。可实际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没有一翻天象异变,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与否,还是未知数,因为郑侠也被贬到了远方。可是,如果当时出现一位让皇帝信任,且头脑清醒的人,那么或许变法根本不会实行或很快停止。因为有这个人,王安石便无法做到极权。天平最多不过左右摇动。这也是为什么明代朱元璋废相后,他的儿子朱棣会成立内阁,因为内阁虽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讨论,这便是一种制衡,虽仍有极权,但不过是天子过度放权导致,极权时间也不长,因为另一方总会制衡,以致天平不会一边倒。
但事实上,历史从来,也不可能初心绝地极权,也没有一个朝代会绝对分权,极权在天平的一端,分权在另一端,当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着人们,是时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七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讨论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开朗、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八
寒假时我读了一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了苏东坡的一生,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了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他的许多品质都让我敬佩,但是,他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他那积极乐观的品质。
苏东坡这种精神让我想起那天,我养了许久的猫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那几天我非常伤心,整天无精打采的,连饭都不想吃了,觉也不想睡了。因为那只猫是我最好的朋友,它这一丢,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一天中午,我坐在书桌前发呆,看着我那只猫曾经的照片,眼里含满了泪水,这时候,妈妈走到我的身边,轻轻的对我说:“孩子,乐观一点吧,那只猫已经丢了,伤心也不能让它回来呀,你还要学习,不能因为那只猫而放弃学习,一定要乐观一点呀”说完妈妈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只猫对我来说很重要,可它只是用来装饰我的生活的,虽然没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乐的生活下去呀,而且,这可以让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学习,而不是边与猫玩边学习,还有,我的`玩伴还是有很多的,并不是只有这一只猫,我还可以看书,可以与其他的朋友玩耍来放松心情,还能加深我们的友谊……我还想了许多许多,这时我感到豁然开朗,已经不在那么伤心了。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的,在感到伤心的时候,一定要乐观,才能化伤心为喜悦,才能让生活更快乐,乐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
做一个乐观的人吧,这是《苏东坡传》告诉我的,这乐观的精神将会伴随我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九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林语堂先生应该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在他的《国学拾遗》中就曾提过“换句话说,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的天才,苏东坡。”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如果按照林语堂先生在 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公式,他认为苏东坡的性格应当为 r3d2h4s3(“r“standsforasenseofreality(orrealism),“d”fordream,“h”forasenseofhumor,and“s”forsensitivity。 “4”standsfor“abnormallyhigh”,“3“for“high”,“2“for“fair”,and“1“for”low”。)。而读过《苏东坡传》后——甚至不必读《苏东坡传》,但只对苏东坡生平、才情多一些了解——便知林语堂先生上述所言非虚。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 “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可供阅读参考!更多读后感范文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苏东坡传》,它就像我的一门作业,同时也是一门课程,他让我回到过去,了解历史,同时也了解文人的气魄以及丰功伟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无法全部理解 因为他写出的文字是如此高深,凭我半个学期的时间,是不能读懂那些精妙的文字的,何况作者林语堂曾用英语写完这本书,这令我赞叹不已。
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印记。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真诚,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就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诚善良的一面,无法改变。
他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十一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想要去了解一个人,而这感觉是在听了樊登老师为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一书的解读,像是脑海中缺失了一块,而这块缺失正需要“苏东坡”来补缺。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的国人是谁不知道苏东坡的吧,大师学者自不必说,幼儿孩童也能来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是不识字的也会知道有道“东坡肉”吧。
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视的“家庭教育”,倡导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念,在苏轼的家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儿子出生前是没有读书识字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以身作则不仅教育出了苏轼苏辙这两个极其优秀的儿子,与其子并称为“三苏”,更是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同时苏轼的母亲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对苏氏两兄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苏洵的妻子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就问道:“母亲,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啊,对于孩子的教育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在苏家有个完美的体现,也应该就是这样父慈母爱的环境,才会造就出苏轼那多才多艺,天真纯朴的性格吧。
林语堂先生说: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而我们要了解苏东坡最直接有效的便是他的诗了。丙辰中秋,欢饮大醉后,东坡想念子由,才会有后世晚辈,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我个人则更喜欢《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用”兄友弟恭”来形容子瞻子由两兄弟是再贴切不过了,进入仕途,东坡去陕西上任,弟弟苏辙一路相送,即便东坡先生在作古前还交待儿子说,他的墓志铭由子由来写,而苏洵和妻子的愿望也是希望他们两兄弟如此这般相互扶持的吧。所以才会给儿子们取名“轼”、“辙”。
钢铁硬汉心中也会有自己的'一份“绕指柔”而感情细腻的东坡先生一道《江城子》让我们切身感受了一把“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茫然和“相顾无言,惟有泪两行”的思念,王弗小姐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苏东坡,而在苏家做个下人,也是幸福的。因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自己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自己被关在门外不仅没有暴怒,反而觉的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听到夜晚的江声,这就是苏东坡。
一个人的修养与适应能力,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有完美的体现,苏东坡被幽居苦寒之地黄川,环境特别差,可环境没有压倒他,不仅自己自足,下地种田,更是写下了大量的诗作。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包括二度被贬至岭南,还乐观的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有苏东坡的诗给了他们希望与生存下去的勇气。
活在当下的我们更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幸识得“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十二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十三
忙碌中偷得一丝清闲,断断续续“啃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中偏僻生字太多,东坡居士的古诗词文,读之不太明白所以然,捧之又心生敬畏,品之才恍然明白,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对亡妻王弗的无限思念,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他任杭州太守时,对自己亲自设计并实施完成西湖改造的成果珍视,那可以浅吟低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寄托了他对弟弟子由的牵肠挂肚……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但丝毫不影响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坚韧与豁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有幸福的童年,美满的家庭,孝敬的儿郎。他出生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仁宗一朝,政治清明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文化繁荣,科技发达,加之苏轼出身中产之家,所以他的童年很幸福,虽然父亲功名晚成,母亲却知书达礼,时常教诲他们人生哲理。苏轼十八岁娶王弗小姐为妻,一生三任妻子,他一生的成就和美名都离不开三任妻子的默默支持。王弗是进士之女,和苏轼算门当户对,他们虽是“父母之命”的婚姻,却很幸福。据说王小姐可以帮丈夫辨认官途中的至交和损友,因此,王弗小姐去世多年,苏仍念念不忘,为其写下经典惦念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后的王润之是其中年伴侣,王朝云则是其晚年依靠。苏轼一生四个儿子,小儿未满周岁夭折,儿子们都很孝顺,特别是老大苏迈在父亲被贬到蛮荒之地——海南岛时,相伴数年,膝下孝敬。
苏轼的家庭幸福美满,但仕途却坎坷多舛。21岁中“进士”,40岁之前官途还算平顺,他一心为民,受百姓爱戴,但其出众的才华时不时遭政敌忌惮。43岁左右,在李定为首的政敌弹劾中入狱,后来被贬黄州。一生共贬三次,后两次皆因政敌章惇复相位。章惇此人阴险狡诈,两人之前曾是好友,共同游山玩水,苏轼曾戏称“章惇胆子很大,以后会杀人的”,章惇复相位之后先把苏轼贬到惠州,后又贬到更不适宜居住的海南岛。好在苏轼有一个无比乐观的心态,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可以随性而居,与鸿儒谈笑,与贫农并肩,所以他交友广泛,粉丝众多,是北宋时期彻彻底底的公众人物。
苏轼一生兴趣爱好也很多,流放之时,他自己制墨,造酒,习瑜伽术,和朝云共谈“长寿仙丹”,写医学笔记等,这些都算是他的副业。在他为官期间,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为贫下中农找寻生机,他修建西湖,苏堤上的“三潭印月”更是自然美的表现。他心系百姓,以民为重,修建工程,引水灌溉,荒年平定物价,丰年充盈物资。在他为官之时,各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他总是竭尽所能护一方百姓安宁。
“予一半烟火谋生活,许一半诗意得清欢”坚定信念而不随波逐流,柴米油盐而不忘诗和远方,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中,提笔挥洒诗情画意。愿我们都能习得苏轼的这份心境,历经浮沉,褪去的是浮躁,留下的是淡然,逆境中不妄自菲薄,顺境中显自己本色,愿我们都能获得人间清醒,风来不惊,雨来不惧。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十四
宋代是淹没在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原来对于宋朝的了解,只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以及唐诗宋词中宋词的温柔婉约,还有读书时学过一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苏东坡只记得有个菜名叫东坡肉。
林语堂自称苏东坡转世,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自然感觉不同,换一种说法,也许林语堂眼中苏东坡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
读完本书,跟随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文化昌盛,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以至北宋灭亡后江南的富庶又支撑了南宋150年。但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将要灭亡的时代,战乱纷纷,人民游离失所,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注定了苏东坡悲苦的一生。
人在这世上得不到生存,得不到尊严,再强大的文化都是无根之萍,镜中月、水中花。在那种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时代,需要苏东坡的洒脱和开悟,豪迈与豁达,淡定与操守。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苦难,他完美结合了儒、释、道三家,即中国人的三个信仰,儒家的积极人生,佛教的淡泊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
这世间的苦难,需要精神力量的慰藉,需要诗词的灵性,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对抗这自然的恶劣和命运的无奈。
看过苦难的历史,才发现生活在和平时代是多么幸运,先民们筚路蓝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才有了现代的物质文明,才了追求自我的生存基础,我想我们应更珍惜这种机会。
人生如光阴之逆旅,不求能达到什么成就(都是成功学忽悠的),只求不辜负这光阴,要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