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学教案(优质20篇)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要注重教案的创新性,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何编写一份具有针对性的教案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一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二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三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四
p.10~12。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五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六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七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八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九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位置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生四下寻找发现无法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就猜出是哪位同学?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生自由回答)
师:既要说出在第几组,又要说出是第几个。(板书)
师:他们分别是第五组的第3个(冯铭思)第2组的第4个(韩嘉悦)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生:一共有6组
师:谁来数一数 生数一数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请各组同学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听老师的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 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生:王爽在第6组第2个
师:第四组第一个同学请起立(张墨焜)
师:谁是老师的好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位置。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请小组的同学猜一猜
(生小组合作)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生自由活动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三、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问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我们看单号或双号,只看票上是几号,不用看是几排)
生:先找8排再找13号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
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认识路线。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在小组互动中学会认识路线。
(1)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2.填一填。
通过填一填,进一步明确行驶方向及路线。
(1)自己独立填一填。
(2)小组内说一说。
(3)全班交流。
3.玩一玩。
通过做游戏,是学生进一步明确行车路线。
(1)公布游戏规则。
说出游览的起点是什么站,终点是什么站,汽车怎样行驶的。前面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终点是后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起点,手尾接龙,依次进行。
(2)开始游戏。
(3)游戏小结。
学中做。
1.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中的3道题。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练习课。
通过练习,是同学进一步认识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熟练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捷克我们来商议接练习课,看看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说一说。
(1)你的家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个有哪些建筑物?
(2)你的房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各摆了哪些家具?
2.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1)先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
(2)想一想,再回答。
(3)议一议,再说一说。
(4)说给小组同学听。
做中得。
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1.剪一剪。
2.按图中所给的信息贴一贴。
3.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小区中。
4.小组交流。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一
知识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我们班想在十一国庆节过后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大会开赛在即,班里要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人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从以下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2.提出问题
出示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1)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分析问题: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数据的来源)
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4.引出概念:
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
(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
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5.应用反思: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总体,即100%,而非具体的数量)
6.拓展练习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
更多练习
7.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 “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1、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平阳瑞安
50千米38千米
乐清灵昆
45千米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芽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20xx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录象)。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习: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课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四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第二单元比一比。
2、汇报交流: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五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建立方程的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六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计算加减法。
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小黑板、投影。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一、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5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3题。
(1)、读题,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填写第1竖的结果,观察4个算式与上面3个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2)、完成后2题。
四、提高练习。
1、指导第3题。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2、指导第7题。
(1)、看懂图画意思,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8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七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八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九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生:开火车口算
1、观察情境图
看84页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
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4、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出示83页3题
生: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
2、练习十九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二十
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
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
高兴吗?
中找相应的物体。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教后记:1 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 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 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