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大全(20篇)
良好的教案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教案,你可以借鉴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伯牙绝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篇二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教案篇三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伯牙绝弦教案篇四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绝弦教案篇五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案篇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篇七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伯牙绝弦教案篇八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件
一、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二、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感悟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10。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最好。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最高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能力训练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案篇九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
3、感受古人真挚友谊。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字词正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琴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一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大家一起读。(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二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三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只有短短77个字,讲述了春秋时期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一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复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指导学生去在课堂上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教材特点及班里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查阅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生能凭借注释、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感悟”,和“点拨引导”。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
搜集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背景音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五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一课时。
ppt课件。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习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习。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习,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六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二)、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三)、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设计意图:。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活动指读,合作读,齐读,教师范读达到能顺畅地读课文。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你就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指导朗读。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七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八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九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案篇二十
2、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马诗》。
2、闭目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问,脑海里出现什么?(学生随意谈)。
3、师:这首曲子来自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千古流芳的故事。
二、读顺。
1、板书题目,指名读,齐读。
2、自由读课文,问:读后觉得古文读起来怎么样?(难读难懂)指名读。
3、师带读。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读懂。
1、师:故事中主要写两个人物,出示图片(伯牙、钟子期)。
2、学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指名读,师问:你读时突出“善”字,能讲一下,“善”字是什么意思吗?(喜欢、擅长)板书:善鼓、善听。
2)齐读。师:下文何处可见“善鼓、善听”,请画出来。
3、学第二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指名读,你突出“志”字,“志”字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齐读。
2)指名读,“曰”是什么意思?“善哉”的“善”和“善鼓、善听”意思一样吗?“善哉”是什么意思?(不一样,是好啊的意思)齐读。
3)指名读,你为何重读“峨峨”,(读出高山高大挺拔样子)齐读。
4)指名读,“兮”字和“峨峨”应连起来读,你做到了。“兮”是什么词?“哉”呢?短短的一句话,连续用了两个叹词,你体会到什么?(钟子期对伯牙的欣赏)齐读。
5)指名读,你为何重读“泰山”?(泰山巍峨挺拔,应该重读)“泰山”后面用的是什么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要重读)注意感叹号。指导:所以呀,想要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雅气,就要注意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和标点符号中蕴藏的情感。齐读。
4、学第三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为何突出“洋洋”?(读出江河宽广无边的感觉)齐读。
2)拓展:
5、学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述:高山也好,流水也罢,不管伯牙弹奏什么曲子,念在何处,志在何方,钟子期都能理解,都心底里表示欣赏和赞叹。于是有……学生齐读第四句。
2)指名读,“所念”是什么意思?(弹琴时所想)板书:所念。
指名读,为何强调“必得”?(突出钟子期的“善听”,突出对伯牙的理解与欣赏)板书:必得(理解、欣赏) 齐读。
3)述:做为当时的音乐家,做为楚国的宫廷乐师,但自己的琴声一直得不到楚王真正的欣赏,到不到大臣们真正的理解,想不到在宫外山野里却遇到以砍才柴为生的钟子期,并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赏。他此时的心情如何?(激动不已,惊喜若狂,喜出望外,高兴万分)。
述:伯牙立刻站了起来,紧紧地握住钟子期的手说:(知音、知己、奇才,我们做朋友吧,我们结拜吧……)。
6、学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述:曲终,伯牙抽刀刮断琴弦,高举瑶琴在钟子期墓前砸碎,从此一直到死,再也不鼓琴。
3)指名读,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能算是自己的“知音”?板书:知音 齐读。
四、悟情。
1)对于伯牙绝弦,你有何看法?(于音乐琴艺谓可惜,于个人情操可敬,于纯洁友谊可歌。)。
2)为了赞颂他们,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高山流水》,听《高山流水》,齐读全文。
3)人生苦断,知音难觅。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请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记住俞伯牙和钟子期,记住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
五、作业。
1、理解古文大意,会讲故事。
2、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理解、欣赏)。
谢知音。
伯牙传说。
蓬莱移情。
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之后,成连对他说:“我只能教会你弹奏琴曲,如果进一步要做到把感情贯注在演奏之中,还必须向我的老师方子春请教。”成连用船把伯牙带到了蓬莱山上,并对他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吧,让我去为你请方子春老师。”成连划船去后,只剩下伯牙独自一人留在荒寂的海岛上,只听到风声和波涛的声响,他恍然醒悟道:“原来这就是老师在教我移情啊!”于是抚琴弹奏起来,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曲终之后,成连驶船而来,把他带了回去。从此,伯牙的琴艺誉满天下。
对马弹琴。
楚王派人把伯牙召进宫,让他做了一名宫廷乐师。
伯牙闷闷不乐地退出宫外。满腹心事地踱到马厩。几匹为楚王驾车的马正在那里吃料,看见他来了,一齐抬头亲热地嘶叫了几声,好象在和他打招呼似的。伯牙见马,心里有所触动,他想:既然人不懂琴,我就为马弹奏一曲吧。他很庄重地焚香操琴,席地而坐,边弹还边唱:“琴艺再高啊无知音,知音难觅啊奈我何!”一位马夫听见了他的歌,就牵了一匹马,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儿不是你久留之地,快到别处去吧!”伯牙被马夫一指点,翻然醒悟过来,随即收琴上马,直奔晋国去了。
子期听琴。
伯牙投奔到晋国做了官。有一年中秋之夜,伯牙出使楚国,归来的时候,被风所阻,路泊汉阳江口。不一会儿,风停雨住,江浪平息,月光照得江面波光粼粼。伯牙不觉琴兴大发。他焚香取琴,调弦定音,弹了一曲《叹颜回》。正巧,被岩下躲雨的子期听见了。子期是一个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的人。他因不愿做官,隐居打柴为生。
伯牙开始瞧不起子期,以为在这荒山野岭的偏僻地方,未必有真懂音乐的人。但子期振振有词地辩驳说:“大人错了,如果荒山野岭处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更深夜静的大江边,又怎么会有弹琴之人呢?”伯牙见子期出言不凡,就有心试他一试。他把子期请到船中坐下,让他听琴发表议论。伯牙闭目凝神,弹了一支曲子。子期听了说:“好啊!就象站在巍巍高山之上。”伯牙暗暗点头,这首曲子正是《高山》。伯牙不动声色,接下去又弹了一曲。子期听了说:“妙啊!这回就象那滚滚不息的江水。”伯牙惊讶了,因为他弹的正是《流水》。伯牙推过瑶琴,和子期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两人意气相投,互相敬重,就在船中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仍在汉阳江口相见。
一年过去了,伯牙前来赴约。不料却听到子期的死讯,伯牙悲伤已极。在江边子期坟前,他弹琴而歌:“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而后,他抽刀断弦,把琴在墓碑上掼成几截,发誓至死不再弹琴。因为,世上再无人能够欣赏他那美妙的琴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