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六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篇一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独安闲家里游戏,这时就经常会呈现年轻家长担心的幼儿游戏言语。皮亚杰认为,这是幼儿的一种自我中心言语。正确地理解幼儿的游戏言语,能帮助家长更直接更清楚地了解到幼儿的内心需要。在结构游戏和绘画活动中,经常可以听到幼儿边玩边说:“这是把枪,‘叭叭叭’??”“哎呀,坏蛋被我打死啦!”“小朋友在过生日呢,祝你生日快乐??”儿童经常用这种言语来表达他难以用动作表达的内容,这种言语往往比较完整,富有情感和表示力。皮亚杰指出:“幼儿游戏言语是内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有外部语言的特点,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示,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成果。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o%的儿童会呈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也可能延续至10岁左右。按皮亚杰的理论,这时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幼儿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慢慢地过渡到开始利用表象进行思维。
正因为如此,不少儿童都有假想伙伴、无形朋友。这些假想伙伴、无形朋友也许是以前和他一起玩耍过的,但眼前不在身边的朋友;也许是记忆深刻的画报杂志中的偶像;也许是某个动物或某个卡通人物形象。当孩子独处时,为了解除孤独感,头脑中就会发生这些伙伴形象,并且把想像中的人或动物当作真实存在,与“他”说话,和“他”一起玩,还会在谈话中提及“他们”。
在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表明他们找到了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幼儿的游戏体验是愉快的。虽然幼儿盼望与人交往,但不能简略地认为孩子一个人玩是可怜的。幼儿独自游戏也可以是愉快的。那些具有假想能力的幼儿正体味着独自玩的快乐。随着意志能力的静静萌发,你会惊喜地发现他正集中注重力独自思考或是和他的假想伙伴开心地交流呢。当然,家长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条件,促使其与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事实证实,现实中“受欢迎的儿童”,多是在交往中主动、独立的幼儿,他们往往表示出较强的能动性和适应能力。
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篇二
1、通过活动,丰富幼儿关于红、黄、蓝等颜色方面的经验,学习区别。
2、幼儿能在联欢活动、寻找活动中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1、活动室四周布置成花园(用大型雪花片布置成一个花园的场景:花瓣中藏着红、黄、蓝颜色的拟人化色彩宝宝)
2、幼儿随意坐在中间的地毯上
3、每个幼儿一份操作材料:一个小篮子,里面有红、黄、蓝三色的花儿宝宝。
情景讲述――认识颜色宝宝――帮颜色宝宝回家――联欢活动。
活动中,通过太阳公公邀请小朋友做客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通过让幼儿自己说一说怎么去太阳公公的家里,进一步初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这个环节主要是考虑了托班幼儿的特点。在认识颜色中,通过第一环节让幼儿来到太阳公公的家里做客的体验,教师创设了一个”花园式”的场景,深深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花园的美丽中加深印象。教师请幼儿坐在花园的四周,让幼儿感受花园的美丽。温馨,舒适的软垫,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教师顺势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花儿宝宝。幼儿掌握都比较好,参与的兴趣也是很高的。在和颜色宝宝做游戏的环节中,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一份操作材料:一个小篮子,里面有红、黄、蓝三色的花儿宝宝。
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幼儿的兴趣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在活动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活动结束后更加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但是,在第二个和颜色宝宝做游戏的部分中,让幼儿举起相应的颜色宝宝,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幼儿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有的幼儿会很快的举起来的,而幼儿却对颜色有点混淆,可以说”举棋未定”。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完成了。所以,从活动中我感觉到: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力强的幼儿,操作的材料相对来说难度稍微高一点,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操作难度也相应地应该降低一点。我们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能够做到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但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这方面的工作就做得有点欠缺,往往提供的材料都是相同的,很少考虑幼儿的能力特点。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能够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我觉得对托班的幼儿在操作上是很难的,特别是把它放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放在区域活动中,效果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尝试。
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篇三
分析教材:讲故事是托班幼儿喜爱的活动,通过故事讲述,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故事《快乐的小乌龟》讲述的是小乌龟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这对刚入园不久的孩子来说,内容非常贴切,而且故事中的结构和对话都是重覆的形式,也符合托班幼儿“喜欢重复”的心理特点,小动物之间的对话也比较简单,非常适合幼儿学习。
教学策略:托班幼儿注意力时间较短,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一些策略,在富有变化的故事讲述中,在游戏的情境里,让幼儿学习对话。
1、直观形象的导入
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小乌龟”,让孩子们与小乌龟打招呼、问好,既引出了故事的主角,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2、几遍故事讲述注意方式的变换,每一遍有不同的重点,层层递进。
①在倾听第一遍故事时,借助单个的动物图片,帮助孩子熟悉并记忆故事中的角色。
因为故事对托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长,所以完整倾听后再提问对他们有难度,于是在第一次倾听故事的时候,我就边放故事录音,边配合出示了动物的角色图片,孩子们一下子就认识并记住了这些小动物。
②第二遍分段听故事时,重点请幼儿跟学动物的对话。
在熟悉角色的基础上,第二遍听故事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请孩子们学说对话“小乌龟,你去哪里啊?”“我去上幼儿园,等你长大了,也可以上幼儿园。”
③第三遍出示挂图,再次完整讲述故事。
因为挂图上有很多的背景,对幼儿来说有很多的干扰,因此,没有在开始欣赏故事时出示,而是在最后一次完整欣赏时出示。这即有利于幼儿梳理故事情节,更容易把幼儿带入情境中。
3、跟老师一起表演
在几遍故事欣赏后,孩子们对故事的内容已经熟悉了,这时候让他们由语言“出入”变为语言“输出”的时机到了,但由于孩子们之前没有表演的经验,这时候需要老师带领他们一起表演,老师也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表演的人带上动物角色胸牌,跟老师一起表演,收到较好的效果。
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课我进行了四次试教,通过这四次磨刀,我对教材特别是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四次试教主要是围绕着两个大问题和三个小问题进行的。
一、 要不要严格教本模式进行
课本展示的是通知 15 人最少要几分钟的情境,经过磨课和试教,我发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先进行分组打,体会不空闲,再进行同时打。如果把数据改成小一点的 7 人,那么分组打显然是出不来的,人数不够。 那么到底要不要进行分组打呢?分组打的用意又是什么呢?琢磨的一下之后,我觉得主要有二:一个是从实际出发,分组打符合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经验,组员交给组长,组长交给老师;()另一个是分组打的时候课本有个问题,问学生是不是分的组越多就打的越快,其实不然,这样就让学生体会了,不是一起打的人越多就越省时间,分的组多了,空下来的组长也就多了,如果这堂课能让学生对这个进行思考,那么他所获得的肯定更多。
但最后我还是放弃了这一过程,分组打的确能让学生体验更多么,但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有点太开放了,到最后会驾驭不了。所以我最后还是决定一步扎扎实实地走。这在我后附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
二、 最后规律是否作为重点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第几分钟就是几个 2 相乘这个规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又研读了教参的解说,发现其实最后这个 2 的 n 次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没有要求在课的最后提出来。然后我又翻看了课堂作业本,还参考了历年的试卷,发现练习中出现的让学生找规律并不需要 n 次这么大,但是会在数据上,变化规律上做一定的变化,由此我断定,这节课重点中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而不是这个规律是什么。最后我把规律删掉了。
三、 应用时间比例不够
通过前辈们的听课,发现自己应用的时间还不够多,我反思了一下基本上是在找规律的时候出现反复的情况,于是我又对找规律这一块的语言进行了简化,又增加了师生现场“打电话”的情节。
四、 提问的明确性和语速控制
问题抛出去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继续反思自己课堂上的提问,务必做到指向明确。同时控制好语速,让学生都有时间消化我的问题。
四次试教下来,总体感觉是前面一定要慢,因为前面说透了弄懂了,后面的应用就能非常顺畅。一定要再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电话方法,亲手画一画,才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种打法的优势。还有自己的课堂时间的把握还不是很明确,课堂语言的组织还不够体现“数学味”理智不足,感性有余。八年级英语教学反思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小学教学反思
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篇五
中午吃好饭后,我总会带着孩子去后面的小花园散步。正值春暖花开季节 , 我发现他们对颜色特别感兴趣,孩子们经常会自觉的说:“太阳公公是红色的”“这朵花儿是 红 色的 ,小草是绿色的等等 。”“今天我穿的是黄衣服。”等等。既然小朋友对颜色那么感兴趣,何不抓住契机 ,以颜色为突破口,从幼儿熟悉的几种颜色着手,通过游戏、探索、直接感知、讲述、环境创设等途径来实施 找颜色 活动 。
1、体验游戏的快乐。
2、通过活动,巩固幼儿对红、黄、蓝颜色的认识,学习区别。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以及参与游戏的兴趣。
一幅图画 天线宝宝的娃娃 展示仪 红黄蓝圆点 房子 头饰
录音机 磁带
出示图画:情景讲述—天线宝宝
通过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学习认识三种颜色:红、黄、蓝。
1、 教师与幼儿分角色扮演:xx颜色的妈妈,xx颜色的宝宝。
幼儿自由选择颜色。
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妈妈说“红颜色的宝宝学小鸟扉到妈妈跟前,那红色的宝宝就马上飞到妈妈面前”,“蓝色的宝宝学小鱼游”,“黄色的宝宝学小兔跳”。游戏反复几次,并随时检查颜色的对错。
2、游戏:“谁找对了家”。
规则:当狼来的时候,宝宝们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家。
颜色宝宝回家画画,用不同的颜色画自己的家。
:从活动设计、实施上来看,这个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幼儿的兴趣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在活动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活动结束后更加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但是,在颜色宝宝做游戏的部分中,让幼儿找相应的颜色宝宝,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幼儿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有的幼儿会很快的找到,而幼儿却对颜色有点混淆,可以说”举棋未定”。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完成了。所以,从活动中我感觉到: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力强的幼儿,操作的材料相对来说难度稍微高一点,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操作难度也相应地应该降低一点。我们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能够做到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但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这方面的工作就做得有点欠缺,往往提供的材料都是相同的,很少考虑幼儿的能力特点。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能够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我觉得对托班的幼儿在操作上是很难的,特别是把它放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放在区域活动中,效果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尝试。
托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篇六
一、教材简解:
糖果是小班幼儿十分喜爱的食品,它们精美的包装、奇特的外形、各异的口味,都对幼儿产生了很强的诱惑力,对于糖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此他们会有许多话要说,因此,我从幼儿最感兴趣、也非常熟悉的“糖果”入手,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糖果》这一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种类,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2、尝试撕、剥几种常见糖果的包装。
3、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
三、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能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多种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尝试将袋子装的糖果撕开。
四、设计理念:
这次集体活动的题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这正符合我们选择科学活动的要求“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立足于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这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前提和保证。
五、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以“变魔术”导入活动,围绕“各种各样”展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压一压、尝一尝等方法,使孩子们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并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有关糖果的直接经验,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挑战和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六、活动准备:
一个装有各种糖果的礼盒。
七、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变一个魔术,请大家一起喊一、二、三,看看能变出什么?(师幼一起喊一、二、三,老师变出糖果盒)
2、老师打开糖果盒,出示糖果。
(评析: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糖果盒,既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五颜六色的糖果更令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为后面的活动营造了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二、了解糖果的种类,感知糖果的特征。
1、了解糖果的种类。
(1)师:请小朋友每人选一颗自己喜欢的糖果。(幼儿自由选择糖果)
(2)师:你拿到了什么糖果?
幼儿1:我拿到了大白兔奶糖。
幼儿2:我拿到了棒棒糖。
幼儿3:我拿到的是棉花糖。
幼儿4:我拿到的是巧克力。
(3)老师小结:糖果宝宝可真多,有奶糖;有巧克力糖;有棒棒糖;有棉花糖;水果糖等。
2、了解糖果形状。
师:看看你的糖果宝宝是长什么样子的?
幼儿:我的巧克力是方方的。
幼儿:我的棒棒糖是圆圆的。
幼儿:我的棒棒糖是扁扁的。
3、感知糖果的质地。
(1)师:现在请你用小手捏一捏、压一压,你的糖果宝宝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幼儿讲述)
(2)再捏一捏边上小朋友的糖果是软的还是硬的?
(评析:通过相互比较,让幼儿充分感知糖果的质地。)
(3)老师小结:糖果宝宝有圆圆的,有方方的,有扁扁的,有长圆形的;摸上去有的是软软的,有的是硬硬的。
4、观察糖果的包装。
师:看看你的糖宝宝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幼儿1:我的糖宝宝穿的是蓝衣服,上面有大白兔。
幼儿2:我的糖宝宝衣服是黄的。
幼儿3:我的糖宝宝衣服上有草莓。
三、尝试剥糖果,品尝糖果的味道。
(1)师:糖宝宝穿的衣服真漂亮!那你们想不想吃糖呀?怎样才能把糖宝宝的衣服脱下来呢?请你自己试一试。
(2)幼儿尝试剥糖果,老师观察幼儿的剥糖果情况。
(3)师:你是怎么把糖宝宝衣服脱下来的?(请若干幼儿讲述并示范。)
(评析:拟人化的手法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情感特点,使幼儿凭借自己以往吃糖果的经验,尝试动手剥糖果,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4)老师根据情况重点示范某种糖果的剥法,如:袋子装的糖果上面和下面都有一排三角形的锯齿,用手小捏住锯齿往下面撕就能打开了)。
(5)请还没有剥开的小朋友再试一试。
(评析:此过程能够面向全体幼儿,使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6)教育幼儿把撕下来的糖纸不要乱仍,要放进垃圾箱里。
四、通过品尝交流,了解糖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1、幼儿品尝糖果。
2、老师提问: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1:我的糖是甜甜的。
幼儿2:我的糖有点甜有点酸。
幼儿3:我的糖有奶油味。
幼儿4:我的糖有薄荷味,凉凉的。
3、老师小结:糖果不仅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连口味也是各种各样的,糖果宝宝真是好吃极了,那我们能不能多吃呀?为什么呢?
幼儿:多吃糖不好,牙齿要蛀掉的。
师:对,我们要保护牙齿可不能多吃糖,特别是晚上睡觉之前一定不能吃糖。现在我们一起去漱漱口吧。
活动反思:
1、教学活动生活化。这次集体活动从幼儿非常熟悉的“糖果”入手,题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他们能大胆地表述自己对糖果的认识,这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前提和保证。
2、教学活动的情感化:活动切合小班幼儿情感特点,是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提问也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和思维特点,幼儿在宽松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从同伴身上获得了关于糖果的信息,得到了经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