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小摄影师中班教案 小摄影师教学目标(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小摄影师中班教案 小摄影师教学目标篇一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难点:使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1.巩固词语(听写)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小摄影师中班教案 小摄影师教学目标篇二
1、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习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ppt
2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平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 _____打开了_____ 扔给他的_____ ,同意_____ ,不料_____ ,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 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小摄影师中班教案 小摄影师教学目标篇三
1、教材第26-27页内容:信息窗
2、红点问题,相关“自主练习”。
1、使学生明确角的大小和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小的关系。
2、使学生明确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4、通过动手折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比较能力。
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难点: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会画锐角和钝角。
一、综合小复习
1、教师拿出三角板,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角和直角。
2、提出问题:角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小黑板出示综合题目,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喜欢小制作吗?
然后出示教师自制的简单教具:调皮猴。
教师提出问题:请仔细的观察这两个调皮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回答正确的同学:两个调皮猴的高度不同。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调皮猴的高度不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不作答:下面让我们一起一步步来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动手折角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张纸,随意的折出一个角,并让学生展示和观察折的角。
然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折的角,同时教师也折一张纸,上面包括直角、钝角和锐角(学生做的角放到一张纸上便于观察)让学生观察。
要求:判断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判断哪个是直角。
最后教师规范答案,使学生明确知识点:角的大小是不同的。
3、演示活动角
在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是不同的基础上,教师演示活动角,并不断的变化活动角的边,使活动角的大小变化。教师在演示过程中,注意向学生说明:活动角也是一种角,因为它具有角的特征,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刚才调整的是活动角的什么?角的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
最后教师角的大小和角的两条边的关系: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小,角越小。
4、比较角的大小
让学生同位之间比较自己折的角,并思考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先把顶点重合,再把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落在什么位置。
5、认锐角和钝角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直角,然后出示三角板,让学生到黑板前找到直角,提出问题:另外两个角和直角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角比直角小,一个角比直角大。教师相机告诉学生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板书课题。接着反问学生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回归课本,解决疑问
先让学生看课本讲过的知识,找己不懂的。地方,教师给予解答。处理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小摄影师中班教案 小摄影师教学目标篇四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齐读这句话)
(2)理解词语:“吩咐”、“侧过脸”,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①学生练读。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6.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8.“请转告他,我(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3)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
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2.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3.理解词语
吩咐:
打量:
摆弄:
通过启发谈话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知道高尔基的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自学探讨,朗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问句,使学生明确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小摄影师再来和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1、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为线索,练习续写。
2、可以借阅或购买高尔基发表的一些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