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十一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
【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习: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xx年5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二
《角的初步认识》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已有初步的表象,但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观念中的角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落”,而不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因而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很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演示、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因而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静态课本材料变成动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中感受角的样子,在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指边说,不断强化角的特征,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观感知角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教室内找角,拍照上传,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有的找到了数学书上的角,有的找到了台阶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墙上的角,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请学生来指一指,角在哪里,把学生头脑中对角的认识从“角落”的误区中牵引过来。
认识角的特征以后,我引导学生动手创造角,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组将吸管对折做出了角,有的组用小棒摆出了角,有的组用两个铅笔盒摆出了角,还有的组做了正方形、三角形,角就藏在图形里。在创造角以后,我让学生尝试着画角,引导学生把角的重要部分画出来,并通过示范画角,指导他们正确的画角方法。
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学习经验,乐在其中。
导入新课时,我运用hiteach抢权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导到课堂教学环境中。
探究新知时,我先播放一小段微课,通过演示的方式教学如何指角,接着让学生试着在三角尺上指一指,再通过特殊笔的功能用直的线在白板上把角描出来,利用选中拖动功能,把所描的角拉出来,加深学生对角的印象。找完三角尺上的角后,我把生活中物品推送到小组平板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角,并在平板中描出来,把作品飞递给老师,通过作品观摩,能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对比不同的作品,推动生生互动。接着,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内的角,找到后拍照飞递给老师,将生成的素材及时、充分的呈现和反馈,体现了生本理念,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学生找完角后,利用聚光灯聚焦这些角,让学生观察总结角的特点,突出重点,效果较好。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角,利用抢权功能,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答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利用即问即答功能,及时反馈,通过统计图、饼状图,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精准教学;还利用计分板进行加分,促进小组的团体意识,也调动了学生的答题积极性。
操作中巩固新知:在认识了角的特征以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创造角,用计时器进行倒计时,并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及时上传小组作品,实现素材的共享,让课堂变得更丰富。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高效和精准。
本节课,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位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积极探索新知,自己发现和创新。同时,我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及时呈现,推动了多向互动和立体式交流。我通过作品观摩,反馈每组同学找到的实物中的角,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推动他们的交流和小组互评。不过这里也有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有小组指出钟面中心的和两根指针形成的角后,我请代表来具体指一指,该学生还是没有指清楚,让其他同学产生异议,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和引导,再请另外学生来指时,学生指出了另外的角,我便予以肯定,但是错过了之前那个很具代表性的角。如果当时我能及时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将那个角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教室内的角,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找到后拍照上传,教师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了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堂显得活泼生动,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把握了学生的生成。
在创造角的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合小组同学的智慧,创造出来不同的角,很有创意。但这个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够多,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手段,以致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丰富,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令我感觉到:课堂中多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会更流畅,学生的学习会更愉悦,课堂的基调也会更和谐。教师放低姿态,放松心情,和学生一块融入到新知的探索和实践中,互相倾听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和分享,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学无止境,作为新教师,除了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实践思考外,我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推动创新性课堂、智慧课堂的发展,让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促进课堂高效、生动地开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三
片断: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一组也是折的,但不是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而是用饮料管折的,哪一组?
师:举给大家看看。老师对这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你们看软软的,(手里演示)肯定能折成三段,那是不是不管怎样折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我们不妨亲自动手试试?取出信封中材料,开始吧!
学生动手尝试。
师:能不能?
师:能的同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是不是三角形啊?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她这样折为什么却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你们看,一段、两段、三段,想想办法?(在投影仪上演示)(生提议让两条边再靠近一点儿)
师:哦,靠近一点儿,再靠近一点儿。(演示)
师:有的同学开始有想法了,还有的同学抓紧啊!再靠近一点儿呢?怎么样?
生:中间太短了,根本靠不到一起。
师:哦,看来啊,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三条边的长度有关。到底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
评析: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中,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巧妙地借助生活中的材料饮料吸管的特性:软软的,可以任意折,让学生围绕“是不是不管怎样折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尝试亲自动手试验。通过试验有的学生不能折成三角形,能不能想想办法?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把其中的两条边向中间靠拢。通过动态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哦,原来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三条边的长度有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的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四
元角分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安图县永庆乡中心学校 王海燕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五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从始到终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指角----做角----画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课堂上,还应该提高效率,掌握好时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应该把知识简单化,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和掌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六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实物来演示,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认识角,感受角,给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画出角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存量有限,对生活中的知识感悟不能灵活的运用到学习中来,导致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大量引导,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在难点突破时,由于我备课时考虑的不够,在课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到了后半部分,没有更好的联系前后,因此小部分学生没能完全的突破难点。
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这堂课的练习设计时,我注重提高低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高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高层次的学生有种“吃不饱”的现象,也错失了学生开动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课堂失去了色彩。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漫漫,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还需要不断的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坚持钻研,我们都能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方法,给学生撑起一片学习的蓝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七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八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九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十
课上完了,但思绪却没有完。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 敢于放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桌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摆动角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在取舍教材、处理教材的时候,往往内心都要经历挣扎。最后我还是没有直接从书上的主题图中引进,也没有选择从生活中去引入,而是选择了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上,承接上去引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知识的建构。
3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富有童趣。
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老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残酷地说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个人魅力剥夺了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实在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需要外在的奖励机制及刺激来激发和维护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杭州的那次学习回来,我就已经开始在思索这个问题,开始在反思自己那“小丑”般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学学他们那慢条斯理,平静中掀起涟漪的教学态度。可在前面的几次试教过程中,可能是自己对内容以及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没有真正地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语言,整个人置身事外得看着孩子,让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他们要么不理你了,要么就不敢大胆得发言,弄得课堂死气沉沉,自己也产生了不想上下去的抵触情绪,不欢而散,很失败。所以在开课的时候,我还是选择采用活力、童趣点的方式。效果果然比前几次试教好多了,
不足之处:
1、 不要让课件锁住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课堂的生成。
在讲授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时候,由于我的试教以及课前调查情况表明,学生总结各个角的共同点的时候,更倾向于先找出“两条直直的边”。于是,我的课件做起来就是先出示“边”,不料学生先发现“尖尖的点”。本来这是相当好的学生生成的资源,我如果及时得抓住,稍一点拨,一个重点问题就解决了。可由于课件的“死”,让我自己不得不对这么好的资源先弃之不管,真是一大败笔呀!经验总结:其一,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让课件更灵活一些。其二,课前考虑得还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切记,课堂就应该是生成性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这生成的宝贵资源。
2、 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来之有道!
追求高效的课堂,一直是我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虽然自己也想极力得做到这一点,到由于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经验不足,做的还是不能尽如人意。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走过场的环节。如折一折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来巩固教的各部分名称。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把折的角画到黑板上,为的就是引出“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正如曾老师说的,有的时候,并不是说每个环节都要去引的。其实折角真正的意图应该放在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上的。这点,我自己课前本身就定位错误。
3、 让学生们的探究更有意义,不做无病呻吟。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过停止过探究。而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在《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可是,我们还得思考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情况下探究是毫无意义的无病呻吟。如课上,让学生在活动角这个环节,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生能根据你给他提供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维,在探究中有所收获。而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就完全没有必要,就算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想的名字再好听,也没有用,也不会被采纳。因为这些名称都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环节我就做了无用功。
4、 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成就数学教学的完美
细节决定成败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固然不能说一两个细节的失误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说细节的完美可以成就课堂教学的完美。更何况如果细节的失误太多,也注定了课堂教学的失败。细节虽小,但是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同样受我们老师自己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制约,真可谓是细节之处见精神。我的课也一样,存在很多细节处理的问题,课完了,我总是在想如果当时自己这样处理该多好呀?可是我们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在不段的遗憾中不断得进步,积累经验,让我们的遗憾越来越少!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篇十一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认识角、找角、折角、比角、画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出发,用一朵云朵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从而引出课题:角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充满期待。
其次,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的环节时,我让一学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学生指出三个点。我趁机在黑板上点一点问“这是角吗?”“怎样才能是角?”。让学生进行猜想教师再进行引导,把学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来。设计这环节时,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没有从物体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过引导把学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来。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对角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对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样准确的描述。在点出一点后,问学生这是角吗?学生很肯定的回答,这不是角,只是一个点。
当教师问学生怎样才能是一个角的时候,学生纷纷指出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当教学到这里时,教师故意画出两条不是从顶点出发的直线,问学生这是角吗?那怎样才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学生知道却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描述,此时我引导学生问:这两条直线从哪里开始画?学生顿时反应应该从这个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当我完整出示一个角后,我清晰的听到了几个呼气的声音,忙着答道这是角。显然学生对完整出示的角显得很兴奋。在指角的时候,我不单单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更注重请学生指出,两边之间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长就是角的大小。以便于高段的数学接轨。
最后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环节时,我创设了折角和比角两个环节。在学生尝试折角后,让学生谈谈你是怎么折的,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出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角在哪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当我出示边比角长的角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都认为边长的角大,经过一番的引导,让学生说说哪里是角,从中让学生明白,不管边有多长,角的弧度线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在引导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学时,不管老师怎么引导,还是有部分学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无关,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其实在教学到这步时,教师可以把这一环放在一边,可导入问学生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从而进行教学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完之后再来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知识。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教学完本课时后,我觉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们吃透了教材,我们教学设计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