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优质20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要过多引用他人观点和言论,要注重表达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激发你在写总结时的创作灵感。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一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开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十九大提出,到20xx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根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根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支撑。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荣耀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立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开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开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与环境的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十九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开展的千年大计〞,这足以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中国禁止进口24种“洋垃圾〞这条新闻就可以看出我国将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之前由于人们不加节制的破坏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果再这样下去,资源就会渐渐变少,小动物们也会失去他们的家园,所以我们要共同保护大自然。
以我自身的所见所闻来说说近几年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家门前的一条河的河水原本是清澈的,河中有很多鱼和虾,但后来因为不加节制的污染,河水渐渐变得浑浊,河中几乎一条鱼都没有。一年前,管理人员加强管制,不允许再往河道里扔垃圾,并且用机器清理河道,小河才又变得干净了起来,河里又有了畅游的鱼虾。
环境的污染大多是人为因素,对于环境的保护,一些人仍然认为这件事跟自己没关系,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类似乱扔垃圾、破坏植物等现象并不少见。也许你也能经常看见有人随地吐痰,还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无素质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一个小孩喝完饮料后,拿着剩下的空瓶子,他是刚有意识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的,但是身旁的大人却说:“一直拿着空瓶子干嘛,也不嫌麻烦,直接扔地上不就好了?〞小孩懵懵懂懂地把垃圾扔到了地上,最后他再也没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以上两种现象影响了他人的健康,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同时都影响了环境。我们应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当身边的人做出这类不对的行为时,请提醒。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生态是这个国家开展的根本,生态环境的好坏表达了这个国家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反响了这个国家能否长远开展。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的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二
以行动自觉写好绿色发展“山水文章”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22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他强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世间万物环环相扣、和谐共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凝心聚力、躬身实践,写好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山水文章”。
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曾几何时,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党员干部要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在共享共建共治的过程中,守住底线、建立新功、增进福祉、保障民生,争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文明素养,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当前,生态环境恶劣,能源资源匮乏,极端天气不断,粮食浪费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保护环境、协同发展的时代课题已刻不容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擦亮美好生活的底色,需要汇聚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竭力倡导科学、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节约粮食、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文明理念,争当“领头雁”勇做“排头兵”,热心公益、积极响应公益事业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打好“蓝天保卫战”,做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践行者。
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思想自觉,做抵制不当风气的监督者。日前,日本政府发布声明,将从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130万吨福岛核废水,持续长达30年。这一消息让世界哗然,世界各国纷纷表示强烈抗议和不满。当今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球村时代。人类栖息于地球,同呼吸、共命运。世界各国只有和衷共济、坚守正义,才能促进共同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树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对不当风气,敢于“亮剑”,坚决抵制,做好环境工作的情报员、战斗员、监督员。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三
自然是美丽的,美的像画,美得如诗;自然是可爱的,像温驯的小猫,像在撒娇的小狗。多年来,人与自然一直保持着一种好朋友的关系,维持着一种良好的生物链。可近年来,竟然有人想离间这份友谊,撬开这条链子的锁!
在从前,人类与自然是多么友好,自然界也以美好的礼物相赠:茂盛的树林,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多么美丽的环境啊!现在,人类都去破坏自然,自然界也以“厚礼”回报:金色的沙漠,混浊的水流,灰黑的废气……多么不雅观的现象啊!可人类毫无悔意。看吧,过不了多久,人类将会自食其果!
很久以前,人类和自然界曾经有过一次对话:
人类:“自然界,我们人类的好姐姐,你比我们早在地球生根,以后得多多关照,让我们一起建造一座友谊之桥吧。”
自然界:“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但是,友谊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建立的,只要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的。”
人类:“我很清楚。如果你又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自然界:“你能做到的。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你能确保地球上有一定的绿色植物,你需要什么,就尽管取吧。”
……。
地球母亲看见了,露出欣慰的笑容。
几万年过去了,人类和自然界一直遵守着他们的诺言,做着一对快乐的姐妹。可是,他们的后代却有另一番对话:
人类:“自然界,你们怎么繁殖如此地慢?我根本无法得到充足的木头为我们效命!”
自然界:“哼,可耻的人类!亏你们还好意思说出口,你们的大量砍伐,已导致我失去了大量亲友,你还有脸责怪我们?”
人类:“哼!我们人类才是地球上的主宰,你们只不过是背景,我们的奴隶!”
自然界:“你们如此傲慢,我会让你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地球母亲看见了,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人类啊,快清醒吧!难道你真的愿意你们的家园成为废墟吗?快改过自新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地球母亲不会责怪你的,快重新开始,保护自然吧!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展十分关心,先后两次向论坛发来贺信并对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和重要指示,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国担当,有力彰显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为各国凝聚共识、深化合作,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增添了强大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贵州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优良生态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态理念贯通起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将致力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践行绿色使命。我们将致力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壮大绿色经济。我们将致力于推进生态高效能治理,持续完善绿色制度。我们将致力于创造高品质生活,共同打造绿色家园。
以行动自觉写好绿色发展“山水文章”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世间万物环环相扣、和谐共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凝心聚力、躬身实践,写好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山水文章”。
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曾几何时,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党员干部要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在共享共建共治的过程中,守住底线、建立新功、增进福祉、保障民生,争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文明素养,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当前,生态环境恶劣,能源资源匮乏,极端天气不断,粮食浪费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保护环境、协同发展的时代课题已刻不容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擦亮美好生活的底色,需要汇聚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竭力倡导科学、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节约粮食、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文明理念,争当“领头雁”勇做“排头兵”,热心公益、积极响应公益事业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打好“蓝天保卫战”,做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践行者。
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思想自觉,做抵制不当风气的监督者。日前,日本政府发布声明,将从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130万吨福岛核废水,持续长达30年。这一消息让世界哗然,世界各国纷纷表示强烈抗议和不满。当今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球村时代。人类栖息于地球,同呼吸、共命运。世界各国只有和衷共济、坚守正义,才能促进共同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树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对不当风气,敢于“亮剑”,坚决抵制,做好环境工作的情报员、战斗员、监督员。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五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展十分关心,先后两次向论坛发来贺信并对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和重要指示,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国担当,有力彰显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为各国凝聚共识、深化合作,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增添了强大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贵州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优良生态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态理念贯通起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将致力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践行绿色使命。我们将致力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壮大绿色经济。我们将致力于推进生态高效能治理,持续完善绿色制度。我们将致力于创造高品质生活,共同打造绿色家园。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等内容,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理念。同志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自然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的有机整体,和人一起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而且这个生命共同体“生而又生”、不断演化,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中华文明既肯定自然的“生生”事实,又赋予其价值,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以生命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意着对自然“生生”事实的肯定,而且蕴含着对自然充满敬畏和热爱的道德情感。当人们将道德情感倾注于自然,就会认识到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万物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独立于人类对自然的功利性评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对自然的价值作了充分肯定,表达了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同志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必然。人类不应该是自然的掠夺者,而应该承继天地生生之德。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掠夺,最终也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新时代,我们要大力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理念。同志指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注重系统治理。在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我们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要划定生态红线,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要保护和恢复湿地,保护天然林,严格保护耕地,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还应看到,人—社会—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密切相关。自然生态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生活、消费模式的改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简朴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行动自觉写好绿色发展“山水文章”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世间万物环环相扣、和谐共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凝心聚力、躬身实践,写好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山水文章”。
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曾几何时,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党员干部要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在共享共建共治的过程中,守住底线、建立新功、增进福祉、保障民生,争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文明素养,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当前,生态环境恶劣,能源资源匮乏,极端天气不断,粮食浪费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保护环境、协同发展的时代课题已刻不容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擦亮美好生活的底色,需要汇聚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竭力倡导科学、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节约粮食、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文明理念,争当“领头雁”勇做“排头兵”,热心公益、积极响应公益事业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打好“蓝天保卫战”,做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践行者。
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思想自觉,做抵制不当风气的监督者。日前,日本政府发布声明,将从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130万吨福岛核废水,持续长达30年。这一消息让世界哗然,世界各国纷纷表示强烈抗议和不满。当今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球村时代。人类栖息于地球,同呼吸、共命运。世界各国只有和衷共济、坚守正义,才能促进共同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树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对不当风气,敢于“亮剑”,坚决抵制,做好环境工作的情报员、战斗员、监督员。
现在你还能听到鸟儿清晨歌唱吗?现在你还能看到那蓝蓝的万里无云天空吗?现在你还能脚踩厚厚的树叶去林中散步吗?现在你还能看到满地的翠绿吗……这大概就是我们人类的报应吧!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报复。
地球不属于我们每个人,我们不能肆意的伤害它。水资源是让我们用来利用的,不是来供我们浪费的,当我们消耗水的时候,有多少人因为缺水而丧失了生命?我想每个人都不想做其中的一员。那怎么办?只有我们现在开始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并且真正的做到节约水资源才有可能保证我们能够向现在这样美好的生活。
地球是每个人共有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呵护。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它需要我们具体的落实到行动当中,弯下腰拾起一张纸屑,多走几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用几秒钟扶起路边倾斜的小树......有多么多的微小的事情都是在保护环境啊!都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只是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而已!环保就在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他离我们的距离很近,触手可及,但又很遥远。他不会主动的接近我们,需要我们去接近他。
环保不仅仅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客观的说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只有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才能快乐的生活,然而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家园由于我们的不断消遣而真正消失,那么我们每个人也就不复存在了。环保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
昔日的美景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那蓝蓝的天空也渐渐离我们远去。如果等到大地也离我们远去,我们再也挺不到鸟儿的声音......那时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吧!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美好的家园。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六
心得体会就是多所见所闻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慨(这个是字面上的解释)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自然是优雅的,优雅的如音符,自然是清纯的,清纯的如画……。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正是如此,自然越是美丽,越是清纯,就越容易破坏。以前,自然是要多美就有多美。现在,无法想象了。我们现在用的纸张、一次性筷子···没有节制。自然如此宽厚了,人类却不知好歹。行道树吃进了风沙,可任然固执的为我们迎来新鲜空气,而我们,却固执的破坏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村庄出现了一个大洞,深不见底,大家丢石头进去,听不见一点声音,一开始大家还有点害怕,后来渐渐地就不觉得怎么了。一位青年建议可以把生活垃圾、废品等东西丢进去,这样,就减轻了人类的负担。越来越多的人把不计其数的垃圾扔进去,大家都觉得很好。最后,又有人往里面扔东西时,一个小孩发现从天上掉下一个东西——就是当时他们试探这个洞深度丢进去的那个东西。我们把这个洞比作自然,那么自然忍受的了我们的破坏吗?不会,自然也会像这个洞一样。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类不断进步,可却行成了人类乱砍树木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资源,没有了水,我们人类也活不了。假如:我们面对着蔚蓝的大海,面对着洁白的云,面对者碧绿的西湖,是否会让你联想到,自然的美,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呢?不如,我们一起来面对一下自然吧!与现在的自然与以前的自然相比较,是现在的美,还是以前的美,不用想,是以前的美,以前,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大家一起动动脑筋,世界上有多少动物灭绝了?世界上又有多少动物在面临灭绝?呵呵,这像数星星。也许,世界上每一天都在灭绝一只动物,今天灭绝一只动物,明天又灭绝一只,计不其数。西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不久,西湖是我们人类毁灭的。自然忍受不了时,会与人同归与尽。
人类活着,自然随伴,别再折磨自然了,自然像弱小的女子,禁不起人类的折磨。一起携手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你待它好,它也待你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的意义不言而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只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走出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绿色产业,优化好经济结构。
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应秉承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顺应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绿色家园,应追求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当代环境污染的时代,我们应该共同行动,减少垃圾污染,资源循环利用,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积极参与,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坚持。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更加绿色健康,让美丽永驻人间。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与它和谐相处。
一位女大学生张欣用自己兼职赚来的350元买下一只被贬卖的省级保护动物豆雁。有人问她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值得,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儿杀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环境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系统。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就比如说某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强,不乱扔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人及时清扫,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好,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而另一个地方的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每天丢的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让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垃圾场,算是臭不可闻的了!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2)多植树造林;(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4)拒食野生动物;(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只有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给人类更多更多。
800万年前,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出现了人类这种生物。千万年来,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再由原始部落到诸国间的“分天下”……最终,瓦特的蒸汽机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开始。但地球的环境,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满目疮痍。
说全球沙漠化似乎太遥远了,但淡水资源呢?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由于工业用水未经处理变大肆排放,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大量的重金属变进入了水循环的一列中,使土壤结构破坏,饮用水不合格。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得到的“回复”。
被称作“干净的天堂”的北极,是不是未受到污染呢?不!科学家表明,在南极,收到的污染远远高于大陆。这儿,北极熊体内脂肪有毒物质的含量是大陆鸟类的几倍!地球上以无一片净土。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尚未治理的。酸雨的危害,不仅使鱼虾死亡,还使建筑物受到腐蚀。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刻就是因为酸雨的腐蚀而变的斑斑驳驳。
当然环境问题不仅是这些,还有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等。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大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再不能挂在嘴边,要重在实际行动。大家要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
自然是美丽的,美的像画,美得如诗;自然是可爱的,像温驯的小猫,像在撒娇的小狗。多年来,人与自然一直保持着一种好朋友的关系,维持着一种良好的生物链。可近年来,竟然有人想离间这份友谊,撬开这条链子的锁!
在从前,人类与自然是多么友好,自然界也以美好的礼物相赠:茂盛的树林,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多么美丽的环境啊!现在,人类都去破坏自然,自然界也以“厚礼”回报:金色的沙漠,混浊的水流,灰黑的废气……多么不雅观的现象啊!可人类毫无悔意。看吧,过不了多久,人类将会自食其果!
很久以前,人类和自然界曾经有过一次对话:
人类:“自然界,我们人类的好姐姐,你比我们早在地球生根,以后得多多关照,让我们一起建造一座友谊之桥吧。”
自然界:“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但是,友谊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建立的,只要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的。”
人类:“我很清楚。如果你又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自然界:“你能做到的。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你能确保地球上有一定的绿色植物,你需要什么,就尽管取吧。”
……。
地球母亲看见了,露出欣慰的笑容。
几万年过去了,人类和自然界一直遵守着他们的诺言,做着一对快乐的姐妹。可是,他们的后代却有另一番对话:
人类:“自然界,你们怎么繁殖如此地慢?我根本无法得到充足的木头为我们效命!”
自然界:“哼,可耻的人类!亏你们还好意思说出口,你们的大量砍伐,已导致我失去了大量亲友,你还有脸责怪我们?”
人类:“哼!我们人类才是地球上的主宰,你们只不过是背景,我们的奴隶!”
自然界:“你们如此傲慢,我会让你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地球母亲看见了,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人类啊,快清醒吧!难道你真的愿意你们的家园成为废墟吗?快改过自新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地球母亲不会责怪你的,快重新开始,保护自然吧!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与它和谐相处。
一位女大学生张欣用自己兼职赚来的350元买下一只被贬卖的省级保护动物豆雁。有人问她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值得,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儿杀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环境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系统。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就比如说某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强,不乱扔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人及时清扫,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好,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而另一个地方的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每天丢的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让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垃圾场,算是臭不可闻的了!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
(2)多植树造林;。
(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
(4)拒食野生动物;。
(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
(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只有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给人类更多更多。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七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不好回答。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了这一答案苦苦追寻而求索。为此,人类发明了宗教,妄图以此一言蔽之,挽救后世哲学家可怜的脑细胞。于是人类提出在今天看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理论。很显然,这些理论在自然科学的成果面前不堪一击,甚至已沦为无神论者的笑柄。
试图解决人的问题,上述问题便不可避免。老子称:“万物本自然。”这是古代思想家朴素的智慧。那么,既然自然生化万物,人生存的资本、衣食住行,都必须靠自然供给。显而易见,人是因为自然的存在而得以发展的。
由此看来,人貌似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不妨将人归化于自然中。人的存在,无非是某种独立的物质披着外衣在游走罢了,这种独立的物质叫做灵魂,或精神。显然,人的灵魂需要外衣过活,那么人便脱离不了自然的本质。因此,人隶属自然。
到此,我们还是没有解决人的起源问题,甚至对自然的起源也毫无头绪。因为这个问题的细节太过繁琐,并且解决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我们不需要过于纠结。但这并不说明我在回避这个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接下来的论述相当重要。自然,一个宏大的范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所见的自然,山、水、生物,可以把它们看作表象,一种形态上的自然;而意识上的自然,这是一个伟大的他者,它独立开世界并做着演化的工作,形象上的世界便由此而来。
不难得出结论:自然是自然而生。这个自然的生成也许是计划好的,也许只是偶然为之。同样,人也是自然而生,不过人是在前一个形象自然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他们之间具有因果的关系。因此,人是在小自然的条件下,以大自然的形式塑造而成的。
不过,自然塑造的这种形态的物质在某种情况下拥有了意识,于是他们便试着探索并解释他们的父母——自然,这是人因为拥有意识而试图认识自然的过程。起初,人认识自然是依靠经验,靠感知来获取信息并加以归纳。逐渐地,人因为这种主动式的思维训练,又发生了自然的变化,他们开始变得聪明、灵活,当他们发现对大自然的考察因为逐渐深入而变得困难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推理,并且得出了许多十分有意思且看似非常正确的理论,为此他们洋洋自得。认识的途径多了起来,人的认识的滞后性逐渐减小,认识的普遍性慢慢增加,而大自然对人的掌控力却是古今一揆。
正因为有了人或肤浅或彻底的认识,人对自然也进行了或粗浅或深入的改造。工具是人因为意识的感知,认定需要,并通过组合其他物质来达到自身目的的第二层次物质。工具的进化描述了人类的进化,而人类的进化阶段亦可以通过工具的改进来反映并概括。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从工具的发展开始,工具进行工作能力的质变引发生产力的质变。由此可以将人类史笼统地概括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当今的信息时代。
人和自然的矛盾始于人学会使用工具,学会利用自然。与人类并列比较,大自然是一个纯粹的给予体,而人则孜孜不倦地索取,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们进行掠夺活动。因为人类的发展是否绝对还尚无定论,如果人能够学会无限地发展,可以想象自然的负担是巨大的。
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地位,人只不过是自然的过客罢了。芸芸众生相较于它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前文提到,自然像是一位伟大的他者,一位客体,形态化的自然受他的绝对掌控。人因为有了意识,就能幸免于难吗?当然不能。人也是一颗被设定好的定时炸弹,一旦出生,便是一步步趋向死亡的过程。人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但下一秒却是确定的、的,这是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这时的自然是一个决定论的宇宙,而这个宇宙,可以抽象成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简而言之,广义上的自然就是人的命运,这命运是无法改变,确定的。
人应当恐惧自然,人应当敬畏自然。是自然塑造了人类,就不应该是人去攻击自然。要知道人既有一死,不复生,那么人本身就背负着悲剧色彩。人类可以抽象成一个人,他虽然不断成长,但也会迈入暮年,寿终正寝。人因不可抗力走向灭寂,自然却依然存在,也可能会在另一处继续演化,进行翻版的发展。
由此看来,人的偶然性太大了,人的悲剧性由内而外。这是现代哲学家发掘自身和自然的必然结果。叔本华提出通过灭寂自身的方法来达到天人合一。但从个体视角看,这显然不可取。那么我们人类长达数万年的发展历程从何而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人的的确确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人难以抵抗小自然力,更不用说是大自然力。虽然人整体具有悲剧性质,但人不总是悲观的,相反,他们积极、乐观。这种自信式的积极,来源于人的向往、追求和预期的感受;若人是悲观的,他们便不拥有此种感受,他们会逃避、哭泣,伤害自己来灭寂自身,归于自然。但这种回归的方式未免代价太大,在把身体搞垮之前,先把意志摧毁,让身体成为一副皮囊,这皮囊终会衰竭,这当然也是完成了人一生的任务。但人既然拥有了意识,他就不再为目的生活。意识的作用就是享受过程。这里借用叔本华的理论:动物比人更满足的只是存在,而人因为能够储存记忆并联想未来,而能人为地制定小目的。叔本华把它看作是痛苦的源泉。其实,分段式的目的更能够激起人的争取欲望,达到目的便是达到享受的目的,而未达到目的诚然痛苦,却可以因为争取欲望得以生活。而痛苦相对于生活是阻力,阻力过大可能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而未达到一定程度的阻力,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冲淡,即使后来想起也不会像经历时那样令人反感。这是人的自然性的体现,叔本华理论在这里被人的自然性彻底打破。
叔本华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结论,归根结底,是叔本华将人与其他生物、非生物彻底决裂,以致最后没有办法能够统一的原因。指导人如何生活,首先要弄清楚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既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到绝对悲观,那么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命运的关系又值得商榷。因为这个力的作用太过客观,并且我们对它仍是一无所知,也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我们难以改变命运。一个人的相貌、性格、能力都是出生即决定的,即使改变,也无法改变到骨子里,这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那么人是否就失去了改变的能力?其实不然。尼采说:“我们人是这样的造物,当我们被造得不成功时,能够把自己涂掉,就像涂掉一个病句。”这个“涂掉”所用的工具是什么?是人的自身价值定向,这是人发展的小量变,需要人愚公移山式的过程积累。这是人超越自己的方法,达到更高层次是人的根本目的。这个目的论可以运用到人类个体。因为有了追求、有了更高的目标,人才能冲出小自然,与大自然同步,这才是人真正回归自然、实现自我的方式。自我灭寂只能归于小自然,积极乐观方能实现大我。
人需要乐观来生活,这也是人的自然性。人的身上处处是自然,人也无法逃脱自然的干预。回归自身、自我超越才是真自然!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八
自然是美丽的,美的像画,美得如诗;自然是可爱的,像温驯的小猫,像在撒娇的小狗。多年来,人与自然一直保持着一种好朋友的关系,维持着一种良好的生物链。可近年来,竟然有人想离间这份友谊,撬开这条链子的锁!
在从前,人类与自然是多么友好,自然界也以美好的礼物相赠:茂盛的树林,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多么美丽的.环境啊!现在,人类都去破坏自然,自然界也以“厚礼”回报:金色的沙漠,混浊的水流,灰黑的废气……多么不雅观的现象啊!可人类毫无悔意。看吧,过不了多久,人类将会自食其果!
很久以前,人类和自然界曾经有过一次对话:
人类:“自然界,我们人类的好姐姐,你比我们早在地球生根,以后得多多关照,让我们一起建造一座友谊之桥吧。”
自然界:“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但是,友谊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建立的,只要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的。”人类:“我很清楚。如果你又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自然界:“你能做到的。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你能确保地球上有一定的绿色植物,你需要什么,就尽管取吧。”
……。
地球母亲看见了,露出欣慰的笑容。
几万年过去了,人类和自然界一直遵守着他们的诺言,做着一对快乐的姐妹。可是,他们的后代却有另一番对话:
人类:“自然界,你们怎么繁殖如此地慢?我根本无法得到充足的木头为我们效命!”
自然界:“哼,可耻的人类!亏你们还好意思说出口,你们的大量砍伐,已导致我失去了大量亲友,你还有脸责怪我们?”
人类:“哼!我们人类才是地球上的主宰,你们只不过是背景,我们的奴隶!”
自然界:“你们如此傲慢,我会让你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地球母亲看见了,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人类果然得到了警戒:由于过多的砍伐,沙尘暴接踵而来,由于人类经常乱扔垃圾,城市的臭气扑鼻而来,由于人类不珍惜水源,常常有停水现象……人类啊,快清醒吧!难道你真的愿意你们的家园成为废墟吗?快改过自新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地球母亲不会责怪你的,快重新开始,保护自然吧!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九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福建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考察。其中,他在福州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了郊野福道。在福山郊野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绿色是大自然的鲜明底色。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这是千百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成果等共同发展的显著标识,是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卓越象征。我们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继续做下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示范样本,寻求绿色发展最大“共”约数,向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追求绿色发展“共荣”,洞见生态文明真谛。“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人民追求“共荣”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不仅符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还能有效指引全社会共同践行“两山论”,让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根本指南,努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倡导厉行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筑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绿色价值理念,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实现由“规定动作”到“自觉行为”的转变,像保护眼睛一样、像对待生命一样爱绿护绿增绿,让这笔意义非凡且无比珍贵的“生态财富”能够泽被后世。要清醒认识到无序、粗暴对待自然的巨大危害,必须协调规范好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合理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讲新发展。全社会要携手共同应对生态问题,学会算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把“共抓大保护”落实到一字一句、一步一行中,坚持一棒接着一棒跑,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坚决抵制奢靡浪费思想,反对一切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不合理消费。
坚守绿色生活“共谋”,融入科学治理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为“共谋绿色生活”指明了新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惟有只争朝夕的拼搏,还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才能实现让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的中国梦想。要遵循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科学治理规律,在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织密“保障网”,找准经济活动和发展方式共同促进的“切口”,决不能因小失大、偏安一隅。“奉法者强则国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紧盯重要领域、关键行业、重要岗位,决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上打折扣、搞变通。要运用好环境管理“全链条”,特别是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土保持、精准治污、气候治理等方面,着眼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打造出可持续、具有特色的治理样本,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落实绿色福利“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环境就是民生,绿色成果“共享”让发展更有力度、温度、厚度,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绿色福利,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落实到“民心里”。山水榕城,有福之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也充分彰显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可分割。要守好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挖掘出生态环境各类载体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让既能够“推窗可见的绿”又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景成为现实,延续历史文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要抢占新发展格局“风口”,利用好产业“延长链”创新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发挥好“互联网+”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能动优势,在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让更多文创产品焕发生机活力,持续释放绿色动力。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取真经、谋机遇、展风采,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凝聚磅礴合力,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生活,让绿色成为每家每户引以为傲的“传家宝”。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与它和谐相处。
一位女大学生张欣用自己兼职赚来的350元买下一只被贬卖的省级保护动物豆雁。有人问她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值得,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儿杀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环境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系统。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就比如说某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强,不乱扔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人及时清扫,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好,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而另一个地方的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每天丢的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让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垃圾场,算是臭不可闻的了!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2)多植树造林;(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4)拒食野生动物;(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只有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给人类更多更多。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一
他在福州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了郊野福道。在福山郊野公园,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绿色是大自然的鲜明底色。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这是千百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成果等共同发展的显著标识,是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卓越象征。我们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继续做下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示范样本,寻求绿色发展最大“共”约数,向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追求绿色发展“共荣”,洞见生态文明真谛。“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人民追求“共荣”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不仅符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还能有效指引全社会共同践行“两山论”,让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根本指南,努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倡导厉行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筑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绿色价值理念,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实现由“规定动作”到“自觉行为”的转变,像保护眼睛一样、像对待生命一样爱绿护绿增绿,让这笔意义非凡且无比珍贵的“生态财富”能够泽被后世。要清醒认识到无序、粗暴对待自然的巨大危害,必须协调规范好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合理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讲新发展。全社会要携手共同应对生态问题,学会算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把“共抓大保护”落实到一字一句、一步一行中,坚持一棒接着一棒跑,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坚决抵制奢靡浪费思想,反对一切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不合理消费。
坚守绿色生活“共谋”,融入科学治理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为“共谋绿色生活”指明了新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惟有只争朝夕的拼搏,还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才能实现让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的中国梦想。要遵循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科学治理规律,在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织密“保障网”,找准经济活动和发展方式共同促进的“切口”,决不能因小失大、偏安一隅。“奉法者强则国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紧盯重要领域、关键行业、重要岗位,决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上打折扣、搞变通。要运用好环境管理“全链条”,特别是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土保持、精准治污、气候治理等方面,着眼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打造出可持续、具有特色的治理样本,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落实绿色福利“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环境就是民生,绿色成果“共享”让发展更有力度、温度、厚度,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绿色福利,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落实到“民心里”。山水榕城,有福之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也充分彰显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可分割。要守好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挖掘出生态环境各类载体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让既能够“推窗可见的绿”又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景成为现实,延续历史文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要抢占新发展格局“风口”,利用好产业“延长链”创新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发挥好“互联网+”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能动优势,在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让更多文创产品焕发生机活力,持续释放绿色动力。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取真经、谋机遇、展风采,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凝聚磅礴合力,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生活,让绿色成为每家每户引以为傲的“传家宝”。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二
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坚持尊重和顺应自然的理念“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和谐生活,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营养,优点在于现在,利益在于未来,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x山水、x、九寨沟、x、xx、x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重要向度。启蒙开启了近代理性文明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然而,主客二元对立架构下人类中心主义态度的滋生,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的“道法自然”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关键词〕启蒙批判,人与自然,生态智慧,历史唯物主义,感性活动,存在论。
古往今来,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经久不息,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使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肆虐,这表明自然界正在以它的方式警告和惩戒人类,向人类的不当行为进行报复。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一个重要向度,而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中“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多个面向,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深邃和丰富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为什么在人类自诩无所不能的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却愈演愈烈?为什么被启蒙之后觉醒的人类却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首先要回到開启近代理性文明的启蒙自身,反观这一问题的缘起。在这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代表了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向度,他们在对启蒙的反思中追根溯源地探寻了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源,为我们思考当下问题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应答。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是一切使人类得到自由发展、促使人类进步的思想观念,其本意是祛魅。启蒙意图通过知识的力量来反对和破解神话,使人们获得洞察力,能够意识到自身是可以不受自然摆布的独特个体,亦毋须匍匐于上帝的脚下,在这种不断地自我觉醒当中可以打破无知和迷信的束缚,从而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因而,理性至上、信仰知识、祛除神话、唤醒世界,成为启蒙的纲领和信条。
启蒙始终贯穿着祛魅化的努力,然而,走出无知和迷信的被启蒙的人类,为什么最终又重新坠入到一种野蛮状态之中呢?面对这一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围绕启蒙与神话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彻底的省察。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人类无法与自然相抗衡,就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投影到神话当中去,神话的世界复制了人类的现实世界的等级、权力关系,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外在力量。启蒙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足以破解人类对神话的恐惧和崇拜,将原本属于人类自身的世界交还给人类,因而试图借助于知识将人类从神话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类获得自由发展的积极力量,这本是一件幸事。然而,启蒙的发展却逐渐背离了它的初衷,走向了其反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理性的被滥用。在人类拿起理性的武器认识和对待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恰当地运用理性,而是以世界主人的傲慢、一切为我所用的姿态去对待自然。因为启蒙在发展过程中,启蒙理性发生了扭曲,单向度为工具理性而丧失了其中所包括的价值理性的丰富意义。启蒙要求以工具理性控制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便是基于工具理性的重要知识形式,体现着知识的本质力量。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自然被视作是纯粹的被征服和宰制的客体,它理应为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服务,自然的价值只是在于它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谋取利益。
人类由于过度地迷信科学技术的力量,信奉它可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就进一步运用技术的方式对待自然,贪婪地无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由此,知识最终演变成剥削自然的工具性存在,人类也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属品。所以,启蒙洗礼之后,人类在面对自然时,“从自然中想学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然,以便全面地统治自然和他者。这就是其唯一目的”〔1〕2。
启蒙之后,在工具理性几乎驱除了全部传统的神话和外在权威时,人类却没有真正实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支配和统治自然的同时,自身更深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缚当中。因而,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对自然的工具主义的态度,即全部症结要归因于启蒙理性单向度为工具理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这样说道:“造成社会理性化过程之吊诡的理性,或者说造成启蒙辩证法的理性,不是价值理性,而是工具理性。”〔3〕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批判的一条主线,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源在其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答。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呢?我们进一步借助更多视域的分析,试图发掘出可供借鉴的有效资源。
除了启蒙批判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都曾对这个自文明诞生以来就始终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探究和阐发,汲取他们的宝贵生态智慧,为我们继续去深入反思这一问题,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是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大突破性进步。“生态文明”一词,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西方可以从伊林·费切尔那里找到源头,1978年他在英文期刊《宇宙》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的文章,其间他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基本观点有如下四个方面:其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因其生物本性和生活于其间的自然环境两个方面而依附于自然,但自然并不是人类可以肆意利用的存在物,人也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人类如若获取自然资源就必须爱护自然,人有着照料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面对自然,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从自然,尊重自然。其二,人类取得的进步并不必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借助于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攫取、控制所取得的进步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人们或许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真正的进步乃是以创造和保护人类生活条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的质量进步。其三,要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本路径就是人类应摒弃历史线性进步论,树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把文明看成一个地球上的子系统,以此纠正人与自然二分的错误观念,将文明与自然融为一体〔4〕。其四,任由人类征服支配自然的时代终将结束,人类必将开启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承袭了启蒙以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主义,利用科学技术征服、剥削、破坏自然,而科学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律令,而不是去加强对自然的征服。生态文明或将在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下最终实现。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的基督教有其独特的阐释。究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上帝决定论,其主要的观点有:其一,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是理解上帝—人—自然三维关系的核心角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上帝定义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上帝指示人类可以统治自然,因为人与自然都可以通过物质交换延续生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人的“统治”角色却不是任意的,统治是“有限的”统治,更恰当地说,是一种“管理”。人首先应当履行维护、看管自然的责任,方才享有对一切动植物利用与控制的权利。换言之,人类相对于自然的权利和地位,是由于对自然的责任或义务而确立的。其二,人类是地球上的独特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只有人类是既具有创造力又具有破坏性的矛盾统一体。恰恰是人类的这种独特性,使得人类更应该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上帝面前,人类是一种有缺陷的有限性存在,正是由于人类有时无法认清这一点,无知或狂妄地把上帝赋予的守护自然的职责理解为可以肆意妄为地支配和主宰自然的权利。事实上,人类之外的一切不仅不是可以为人类支配的,而且还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性。人类世代都在掠夺破坏自然、与自然对抗中来获取自身的价值,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其三,人类对自然应有的态度是,在上帝面前保持谦卑。只有在上帝的恩宠和启示中,人类才能拥有智慧。只有在谦卑中,人类才能领会到上帝赋予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究竟是什么,用谦卑去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最终获得与自然正确相处的智慧〔5〕。
中国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老子提出的“道”最接近于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自然”,道并不是指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人伦、常理之道,而是自然之道。他倡导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其中包含着“物无贵贱”“知足知止”“效天法地”三个向度的内容。具体而言:其一,关于明确人在世间地位的“物无贵贱”。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平等共生于天地间,无高低贵贱之差别,不仅如此,人与自然万物彼此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其二,关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知足知止”。老子批判贪图享乐的消极生活,告诫人们须摒弃不必要的過度消费,理应合理有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讲究适可而止,以知足的心态善为而不去妄为,方可成就大为〔6〕。其三,关于人对待自然方式的“效天法地”。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63,人理应与天地万物一起遵循和守护自然而然的法则,不可背离,不可妄加干涉,应努力将自然之法通过人类的智慧转为生存之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思潮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为解决生态危机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在此我们列举几位代表人物来深入阐释这一问题。高兹将生态危机的发生归结于资本主义对利润无限追求的经济理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从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问题,就会危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他看来,当下的出路就在于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用遵循生态规则的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8〕249。奥康纳则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有着反生态的本性,因而,资本主义的生态体系不具备可持续性。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当中,就势必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界的污染,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日愈严重。福斯特强调科学技术是资本家谋取利润的手段,如若将生态危机的解决寄托于科学技术之上定是徒劳的。当前全球生态的破坏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诱发的,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
上述古今中外思想家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诸多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认识和理解大致有三种角度:一是有的将之归结为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合理的运用;二是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或者说是资本逻辑导致;三是人类过度掠夺和消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造成的。就解决路径与方案而言,他们相应地提出了三种观点:一是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遵循万物法则,担负守护自然的职责,达到文明的发展与自然有机的融合;二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自然的独特价值,合理有度地使用自然资源。以上这些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给予我们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以深刻启示。另外,我们也从中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这个主题是贯穿人类文明进程的根本的重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峙、失衡,并不是由某一种单一的原因引起的,而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诸多的因素所导致。那么,如何才能全面而恰当地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我们理应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之中,这里蕴藏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马克思在他的感性活动原则中提供了人与自然达成辩证统一的重要规范和标准,为我们科学地解答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那么,何谓“感性活动”呢?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中,它指的是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中建构出人类社会关系的劳动,对象性、社会性、历史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正是感性活动的这些特点规约着人与自然关系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二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马克思认为,正是基于感性活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相统一。
首先,我们来分析“感性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个纽带不是思辨的理性意识的活动,而是感性意识的活动。在马克思这里,感性、感性意识、感性活动是同义词。论及感性意识,它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并不一致,“不再从人的先验的认识能力或者感官功能以及意识主观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它不再是个体的属性”〔9〕125。换言之,它虽然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激情和需要,但这并不属于个体独特的情感范围,而是一种类的属性,它应被理解为“领悟并造就人类社会性的交往意识,同时也是建构着人类社会的感性活动”〔10〕。这种感性活动即是发生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关系呈现的是“对象性”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互为对象的一种平等关系。
其一,这一“对象性”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自然于人类而言,它是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前提,为人类提供了劳动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同时也是人类为了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对象性本质力量所需要的世界,人类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人对于自然来说,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这样说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56-57另一方面,自然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1〕89。脱离人的感性活动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毋宁说是一种“无”。所以,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亦即“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11〕89。这种自然界的属人的性质和人的自然界的属性,指明了人与自然应然的和谐关系,突破和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框架下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
其二,人的主体性是在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关系中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具有感性意识,这当然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但是,它只能是一种独特的“主体性”,他这样说道:“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的现实、对象性的本质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11〕105这段论述中的“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这里的“主体性”指的即是感性,正是由于人具有“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11〕105,这种主体性才会成立。“一方面,展现这种对象性本质力量的活动证明了自然对人的先在制约性;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对象是表征着人的这一本质力量的存在,这两方面共同印证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对象性的关系。”〔9〕121-122因此,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感性意识是一种主体性,然而它绝不是在近代形而上学框架下的主客二元對立的主体意识。这是马克思在告诫人们,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去谈论人的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不能凌驾在自然遭受控制、掠夺和破坏的痛苦之上,这就有力地回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工具理性的态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文提及的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合理的运用,人类过度掠夺和消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等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在马克思这里也已经全部涉及到了。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感性”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不只是作为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呈现出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感性意识本身就是一种与他人、他物相联结的交往意识,感性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这种社会关系在马克思这里,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中的生产关系。他是从全部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来表达生产关系的涵义,当生产关系被理性所确认和固定下来就是社会制度。这样,“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者决定了后者,而后者对前者亦有所影响。因此,倘若要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考量“人与人”对“人与自然”的影响。我们看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方案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这里亦有所呈现。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在感性活动中提供了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应遵循的所有应然准则。至于实然状况中,例如: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形成、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被滥用等问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当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感性活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与自然是基于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的统一,人类史与自然史是同一部历史。在这其中,还蕴含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终极路径〔12〕。马克思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落脚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上。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以达到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局面,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关系的产生,而对这种新关系的需要,是在生产力的变革中产生的。那么,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里,生产力的变革又到底意味着什么?生产力是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因而,生产力的变革并不是从工具理性角度理解的工艺学意义上的突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的发展,还包含了人与人对社会关系需要的感性的交往意识的变革。因此,其真正的变革意义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人的感性存在的生产,由此引发了人的感性需要的增长和感性意识的变革。感性需要的增长不能等同于物质欲求的增长,这种需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它的不断增长是感性意识变革的原因,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感性联系中对新的社会性的发现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自然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意味着新的社会属性的降临〔9〕126-127。换言之,当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需求和渴望时,新的社会关系变革的发生也就来临了。这也就意味着,在感性活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中,实现了共产主义这个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就迎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共生。马克思这样说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81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只有当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结束了人类史前史的阶段,感性活动的异化得到扬弃,人不再被异己的规律所支配,能够运用自然生存法则进行合乎规律的自由活动,开始了自由人的创造而进入到真正的人类史,人与自然才真正达成和解,实现和谐共生。
总之,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诠释和规范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我们努力达成这一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我们首先应对联接人与自然的感性活动的“对象性”有充分的体认。人与自然是互为对象的平等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人类是有限性的存在,自然亦有其独特价值。人的主体性是在互为对象的关系中的主体性,因而,绝不能继续抱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工具理性进一步蔓延扩张、科学技术被不当地运用。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不能只是认识态度上的转变,在这种意识的背后是作为根据和基础的社会存在,它就是近代理性文明以来的异化了的感性活动的存在。我们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坚持马克思的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理念,落实在个体的实实在在的感性活动上。我们在感性活动中应遵循万物生存法则,担负起守护自然的职责,在逐步带来的存在论意义上的生产力进步中,增进个体的对象性本质力量,从而逐步朝向自由人的创造的理想境界,推进共产主义这个“人与人”之间崭新社会关系的诞生,最终彻底扬弃感性活动的异化,从而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人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卢风,曹小竹.论伊林·费切尔的生态文明观念——纪念提出“生态文明”观念40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02):5-13.
〔7〕陳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韩秋红,史巍,胡绪明.现代性的迷思与真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夏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新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习总书记的“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等内容,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理念。同志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自然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的有机整体,和人一起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而且这个生命共同体“生而又生”、不断演化,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中华文明既肯定自然的“生生”事实,又赋予其价值,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以生命共同体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意着对自然“生生”事实的肯定,而且蕴含着对自然充满敬畏和热爱的道德情感。当人们将道德情感倾注于自然,就会认识到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万物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独立于人类对自然的功利性评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对自然的价值作了充分肯定,表达了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同志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必然。人类不应该是自然的掠夺者,而应该承继天地生生之德。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掠夺,最终也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新时代,我们要大力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理念。同志指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注重系统治理。在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我们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要划定生态红线,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要保护和恢复湿地,保护天然林,严格保护耕地,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还应看到,人—社会—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密切相关。自然生态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生活、消费模式的改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简朴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是优雅的,优雅的如音符,自然是清纯的,清纯的如画……。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正是如此,自然越是美丽,越是清纯,就越容易破坏。以前,自然是要多美就有多美。现在,无法想象了。我们现在用的纸张、一次性筷子···没有节制。自然如此宽厚了,人类却不知好歹。行道树吃进了风沙,可任然固执的为我们迎来新鲜空气,而我们,却固执的破坏着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村庄出现了一个大洞,深不见底,大家丢石头进去,听不见一点声音,一开始大家还有点害怕,后来渐渐地就不觉得怎么了。一位青年建议可以把生活垃圾、废品等东西丢进去,这样,就减轻了人类的负担。越来越多的人把不计其数的垃圾扔进去,大家都觉得很好。最后,又有人往里面扔东西时,一个小孩发现从天上掉下一个东西——就是当时他们试探这个洞深度丢进去的那个东西。我们把这个洞比作自然,那么自然忍受的了我们的破坏吗?不会,自然也会像这个洞一样。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类不断进步,可却行成了人类乱砍树木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资源,没有了水,我们人类也活不了。假如:我们面对着蔚蓝的大海,面对着洁白的云,面对者碧绿的西湖,是否会让你联想到,自然的美,是由我们人类创造的呢?不如,我们一起来面对一下自然吧!与现在的自然与以前的自然相比较,是现在的美,还是以前的美,不用想,是以前的美,以前,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大家一起动动脑筋,世界上有多少动物灭绝了?世界上又有多少动物在面临灭绝?呵呵,这像数星星。也许,世界上每一天都在灭绝一只动物,今天灭绝一只动物,明天又灭绝一只,计不其数。西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不久,西湖是我们人类毁灭的。自然忍受不了时,会与人同归与尽。
人类活着,自然随伴,别再折磨自然了,自然像弱小的女子,禁不起人类的折磨。一起携手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你待它好,它也待你好。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x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注释。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三
今年放暑假的时候,我在外婆家一本相册里,看到了一张我四岁时候的照片,照片中的我,穿着小裙子,光着脚丫站在绿草如茵草地上,笑眯眯地望着小溪清澈的流水,天是蔚蓝色的,身后的稻穗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金黄......
外婆家前面有条小溪,记得我十岁那年夏天,妈妈陪我去小溪洗澡,那条小溪是她小时候经常游泳玩耍的地方,每到夏天,妈妈都会和她的小朋友去那里洗澡,那里水很清,鱼儿成群接队的都能看得见,我被妈妈说了好心动啊!赶紧叫妈妈陪我去,和妈妈走在小溪的路上,远远看去,有人正在小溪边扔垃圾,我不由自主得皱起眉头对妈妈说:”妈妈这个人素质好差啊!”妈妈也很气愤地跟我说:“是啊!这个人真差劲,我们心怡可不能学她”。妈妈刚刚想上去说那个扔垃圾的人,那个人看见我们过来,可能意识到不好意思了,马上跑开了。走进小溪边,鸭子在溪中的草丛中穿来穿去,水面上不时漂来一些动物的尸体,各色的塑料袋,树叶,饮料罐等漂浮在水面上,水发出阵阵恶臭。这幅画面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在我看来,他好像在说:“救救我吧!,还我一个干净的环境。”是啊!蓝天娈成了暗淡无光灰蒙蒙的天,清澈的小溪变成了黑水,空气也变得不再新鲜。地球妈妈已经伤心落泪了。
工厂啊!请你看一看,天空已被你染成了灰色,空中那本来抬头可见自由飞翔的鸟儿们,现在还有吗?你已经让它们无家可归了,天空是鸟儿们的家,让我们环境保护环境,用双手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车子啊!请你闻一闻,空气中浓浓的尾气味,真让人受不了。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我看到马路边的小花小草都已经受不了了。谁能忍受每天戴着口罩过日子啊!尾气请你歇歇脚吧!还大自然一个清新的空气吧!
排污管道啊!请你听听小溪里的鱼儿们的声音,你把污水带进了鱼儿们的家,小溪水不在清澈透亮,鱼儿们只能顾守着自己随时可以侵犯到的家,不能自由游来游去的窜门了,排污管道啊!请你挪挪身体,小溪是鱼儿们的家,让水更清,环境从你我做起。
地球是我们的妈妈,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环境,快快行动起来吧!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保护她!不要再让她伤心和失望,保护环境责任在于你我他。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四
谈及代表东方韵味的“中国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我国传统色彩中“出镜率”较高的赤色、竹青、绛紫……当这些色彩在水墨画中层层组合、晕染铺陈开来,世人都会为之啧啧赞叹、惊艳不已:中国色,可以这般,美出境界、美得不可方物。
要让“中国色”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其恢弘大气、嫣然绝美的“风姿”,生态环境是其最佳的展示“画卷”。世界环境日的如约而至让人们对生态环境这一话题进行再次审视和反思,当以怎样的色彩来勾勒和呈现出生态美最本真的“中国色”,让子孙后代都能记得住那最靓丽动人的颜色,都能与美丽家园相伴永远。
厚植“中国绿”,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在中国传统色谱的22个主色调中,和绿色有关的竹青、艾绿等颜色就占到了四分之一,为中国画带来了一股清新盎然、生机勃勃的绿色风。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青山、绿水、草湖、田野等绿色“根据地”也是“出镜率”最高的。绿色是大自然最深层的底色,同时也代表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让荒山披绿、植被茂密等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让不少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既实现脱贫“摘帽”奔小康,又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通过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的生态环保举措,在中华大地播撒绿色的“种子”,真正还原和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
遍栽“中国红”,呈现出生态美最活力的“韵味”。天子朱批、贵胄朱门,宫闱红墙连天阙,古往今来,以赤色、朱砂、胭脂等为代表的“中国红”一直都是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颜色。而在以丹青水墨为代表的水墨画中,倘若能有一抹“中国红”作为装饰,亦会有“点睛”的妙处,让画面的整体色调顿时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而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来说,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在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同时,亦可懂得借鉴时下新理念、新举措、新方式,以“点睛之笔”的“中国红”来助力,为早日到达理想的远方提效赋能。譬如,通过采取跨省结对开展扶贫协作项目的方式,实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果;通过开启“党支部+地方龙头企业+贫困户”的“链式模式”,让脱贫致富迈上“跨车道”;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建立现代示范生态园区,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创造收益、带来财富,也让魅力“中国红”成为致富路上活力“满格”的“神来之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所强调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要绘就生态美之“中国色”,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理想信念,共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绘就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美生态版图。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五
北京》,熟悉的歌调,却唱出了陌生的情景,那个曾经美丽的首都北京啊,如今被大雾迷绕,整座城市,只有环绕着的高楼大厦和人们每日清晨必带的口罩,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城市的能见度大概只有两百多米,就像开发商到监管的距离。所有的一切,在这场大雾中若隐若现。
曾在梦中幻想,那个美丽的.地球,它有着一切美丽的风景,它诠释着大自然最美的一幕。茂密的原始森林,渗透着一种带着雨水的芳香,潮湿却又清新。潺潺流动的小溪,谱写着一首欢乐的曲子,清澈又明亮。蔚蓝无边的大海,携带着一种咸咸的海水味,一呼吸,便尝到了一股属于它的味道。
而如今,由于臭氧空洞、大气层遭到破坏、全球气温变暖等种种原因,竟将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变得面目全非。
“谁在强调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谁在疯狂开采,不管遗留问题。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考虑环境了!人类的文明早已有这种能力,只是需要去面对。在世界,早已成立了一个“世界环保大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会议,大会倡议世界各国向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转变,以低碳战略、应用实践、社会价值为基础,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在中国,面对这么多环境污染的事件和数据指标,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学会管理。对于那些排放过多污水的工厂,可以给予警告,要求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而我们自己,应该学会低碳环保,尽量的省电省水,对于水,我们可以多次利用,直至不可再用为止。
身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向这个美丽的家园不断的索取,疯狂开采所有的可用资源,而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为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考虑,我们往后的生活考虑。作为新世纪的我们,看着自己的家园在慢慢的衰老,应该行动起来,使这个美丽的家园能够保持好它原先的面貌。
碧水蓝天,青山白云,是我们向往的世界。让我们行动起来,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六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与它和谐相处。
一位女大学生用自己兼职赚来的350元买下一只被贬卖的省级保护动物豆雁。有人问她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值得,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儿杀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环境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系统。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就比如说某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强,不乱扔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人及时清扫,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好,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而另一个地方的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每天丢的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让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垃圾场,算是臭不可闻的了!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
(2)多植树造林;
(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
(4)拒食野生动物;
(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
(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七
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
(2)多植树造林;
(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
(4)拒食野生动物;
(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
(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八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与它和谐相处。一位女大学生张欣用自己兼职赚来的350元买下一只被贬卖的省级保护动物豆雁。有人问她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值得,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儿杀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环境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系统。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比如说某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强,不乱扔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人及时清扫,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好,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而另一个地方的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每天丢的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让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垃圾场,算是臭不可闻的了!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
(2)多植树造林;
(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
(4)拒食野生动物;
(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
(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十九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不好回答。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了这一答案苦苦追寻而求索。为此,人类发明了宗教,妄图以此一言蔽之,挽救后世哲学家可怜的脑细胞。于是人类提出在今天看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理论。很显然,这些理论在自然科学的成果面前不堪一击,甚至已沦为无神论者的笑柄。
试图解决人的问题,上述问题便不可避免。老子称:“万物本自然。”这是古代思想家朴素的智慧。那么,既然自然生化万物,人生存的资本、衣食住行,都必须靠自然供给。显而易见,人是因为自然的存在而得以发展的。
由此看来,人貌似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不妨将人归化于自然中。人的存在,无非是某种独立的物质披着外衣在游走罢了,这种独立的物质叫做灵魂,或精神。显然,人的灵魂需要外衣过活,那么人便脱离不了自然的本质。因此,人隶属自然。
到此,我们还是没有解决人的起源问题,甚至对自然的起源也毫无头绪。因为这个问题的细节太过繁琐,并且解决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我们不需要过于纠结。但这并不说明我在回避这个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接下来的论述相当重要。自然,一个宏大的范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所见的自然,山、水、生物,可以把它们看作表象,一种形态上的自然;而意识上的自然,这是一个伟大的他者,它独立开世界并做着演化的工作,形象上的世界便由此而来。
不难得出结论:自然是自然而生。这个自然的生成也许是计划好的,也许只是偶然为之。同样,人也是自然而生,不过人是在前一个形象自然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他们之间具有因果的关系。因此,人是在小自然的条件下,以大自然的形式塑造而成的。
不过,自然塑造的这种形态的物质在某种情况下拥有了意识,于是他们便试着探索并解释他们的父母——自然,这是人因为拥有意识而试图认识自然的过程。起初,人认识自然是依靠经验,靠感知来获取信息并加以归纳。逐渐地,人因为这种主动式的思维训练,又发生了自然的变化,他们开始变得聪明、灵活,当他们发现对大自然的考察因为逐渐深入而变得困难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推理,并且得出了许多十分有意思且看似非常正确的理论,为此他们洋洋自得。认识的途径多了起来,人的认识的滞后性逐渐减小,认识的普遍性慢慢增加,而大自然对人的掌控力却是古今一揆。
正因为有了人或肤浅或彻底的认识,人对自然也进行了或粗浅或深入的改造。工具是人因为意识的感知,认定需要,并通过组合其他物质来达到自身目的的第二层次物质。工具的进化描述了人类的进化,而人类的进化阶段亦可以通过工具的改进来反映并概括。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从工具的发展开始,工具进行工作能力的质变引发生产力的质变。由此可以将人类史笼统地概括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当今的信息时代。
人和自然的矛盾始于人学会使用工具,学会利用自然。与人类并列比较,大自然是一个纯粹的给予体,而人则孜孜不倦地索取,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们进行掠夺活动。因为人类的发展是否绝对还尚无定论,如果人能够学会无限地发展,可以想象自然的负担是巨大的。
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地位,人只不过是自然的过客罢了。芸芸众生相较于它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前文提到,自然像是一位伟大的他者,一位客体,形态化的自然受他的绝对掌控。人因为有了意识,就能幸免于难吗?当然不能。人也是一颗被设定好的定时炸弹,一旦出生,便是一步步趋向死亡的过程。人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但下一秒却是确定的、的,这是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这时的自然是一个决定论的宇宙,而这个宇宙,可以抽象成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简而言之,广义上的自然就是人的命运,这命运是无法改变,确定的。
人应当恐惧自然,人应当敬畏自然。是自然塑造了人类,就不应该是人去攻击自然。要知道人既有一死,不复生,那么人本身就背负着悲剧色彩。人类可以抽象成一个人,他虽然不断成长,但也会迈入暮年,寿终正寝。人因不可抗力走向灭寂,自然却依然存在,也可能会在另一处继续演化,进行翻版的发展。
由此看来,人的偶然性太大了,人的悲剧性由内而外。这是现代哲学家发掘自身和自然的必然结果。叔本华提出通过灭寂自身的方法来达到天人合一。但从个体视角看,这显然不可取。那么我们人类长达数万年的发展历程从何而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人的的确确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人难以抵抗小自然力,更不用说是大自然力。虽然人整体具有悲剧性质,但人不总是悲观的,相反,他们积极、乐观。这种自信式的积极,来源于人的向往、追求和预期的感受;若人是悲观的,他们便不拥有此种感受,他们会逃避、哭泣,伤害自己来灭寂自身,归于自然。但这种回归的方式未免代价太大,在把身体搞垮之前,先把意志摧毁,让身体成为一副皮囊,这皮囊终会衰竭,这当然也是完成了人一生的任务。但人既然拥有了意识,他就不再为目的生活。意识的作用就是享受过程。这里借用叔本华的理论:动物比人更满足的只是存在,而人因为能够储存记忆并联想未来,而能人为地制定小目的。叔本华把它看作是痛苦的源泉。其实,分段式的目的更能够激起人的争取欲望,达到目的便是达到享受的目的,而未达到目的诚然痛苦,却可以因为争取欲望得以生活。而痛苦相对于生活是阻力,阻力过大可能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而未达到一定程度的阻力,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冲淡,即使后来想起也不会像经历时那样令人反感。这是人的自然性的体现,叔本华理论在这里被人的自然性彻底打破。
叔本华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结论,归根结底,是叔本华将人与其他生物、非生物彻底决裂,以致最后没有办法能够统一的原因。指导人如何生活,首先要弄清楚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既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到绝对悲观,那么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命运的关系又值得商榷。因为这个力的作用太过客观,并且我们对它仍是一无所知,也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我们难以改变命运。一个人的相貌、性格、能力都是出生即决定的,即使改变,也无法改变到骨子里,这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那么人是否就失去了改变的能力?其实不然。尼采说:“我们人是这样的造物,当我们被造得不成功时,能够把自己涂掉,就像涂掉一个病句。”这个“涂掉”所用的工具是什么?是人的自身价值定向,这是人发展的小量变,需要人愚公移山式的过程积累。这是人超越自己的方法,达到更高层次是人的根本目的。这个目的论可以运用到人类个体。因为有了追求、有了更高的目标,人才能冲出小自然,与大自然同步,这才是人真正回归自然、实现自我的方式。自我灭寂只能归于小自然,积极乐观方能实现大我。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文篇二十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共识,答好“自然篇”携手共绘美丽中国图卷,我们时刻行动着。
尊重自然,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串联、生命相依。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类作为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让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的共同体得以在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中释放“绿色福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秉持休戚与共、平等相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顺应自然,让“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多向发力、同向偕行。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构筑一体化绿色产业体,深入推进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任务的精准治理、综合整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工业革命到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以来,见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路是行不通、走不动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组合拳”,做好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大文章。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可做为了经济发展而违逆自然的事,绝不能亲手毁坏大自然给予的“生态屏障”。
保护自然,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落地生根、掷地有声。我们从西溪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金名片”可以看出,湿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生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后劲、积蓄潜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保护自然如同保护眼睛般,就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不落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就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巨大代价。大自然毫不保留展现给人类积淀的瑰宝,是要我们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荣辱与共、互利共赢落地生根。要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讲好保护自然中国故事,厚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确保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进,从身边人、身旁物、小事点滴中留住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答好“自然篇”是对每个人的严峻考验,留住绿色生态之美,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美丽中国”成为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发展底色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