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琥珀课堂教学实录(专业15篇)
总结是我们人生的摘要,让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3、在写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要内容。这里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一
生:喜欢。
出示谜语: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
生一下就猜出。
(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学生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太阳吧。
二、课件展示,感知画面
1、课件展示:
太阳分别从大海、草原、山村、森林升起来,大地变得一片光明,充满生机、活力。
(直观、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边看边不时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印下)
2、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强调说完整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看见太阳从大海中跳出来。
生:我看见太阳从草原中、森林里升起来。
生:我还看见太阳升起来后,到处都很美丽!
……
因为学生在前面欣赏了太阳升起的美丽的画面,在说话时,是争抢着要把看到的情景说给大家听,说起话来就自然流畅了。
3、师小结:
三、初读韵文,初感字音
1、出示韵文《太阳》:
师:先听老师读一读,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给我鼓励一下,也可以给老师提提意见。
师的话音刚落,生就纷纷地告诉师,他们已经会读了,可见有些学生回家已经预习过了,这时,师如果抓住机会,放手让学生试着读一读,会读的就当小老师带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可惜的是,师并没有这么做,仍然自己按着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过灵敏,二是观念没有更新,害怕学生会出现什么差错,自己的教学任务会完成不好。
师范读。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轻轻打开课本,读书时,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
生;可以问一问小组的同学。
生:可以问老师,或者问听课的老师。
师:小朋友想的办法都行,现在请小朋友读书,选择一种方法解决不懂的生字。
这个环节设计得较好,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识字的方法,再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读书、识字,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2、学生自由读韵文,解决生字。
3、请会读的小朋友读一读(2~3个)韵文,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师生一起纠正字音,齐读。
四、认识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棵神奇的树,咱们赶快看一看。
出示神奇的果树。
生:哇,真美呀!
生:我知道了,每一个果子里都藏着一个词,还有字呢,太有意思了。
师:小朋友只要能读准每一个果子里的字或词的音,就能把它摘下来,谁先来摘果子?
学生抢着上台做摘果子的游戏。
这个环节有时单独请学生回答,有时小组回答,有时分男女同学回答,有时全班同学回答。读对的及时奖给一朵花。学生非常积极,“我来,我们来”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热闹!老师真不知该请谁好,但是,从学生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
2、师:今天,聪明狗又来到我们中间,“小朋友们好!”聪明狗的朋友小狗汪汪要跳楼梯,需要小朋友的帮忙,你们愿意吗?一个字就是一个台阶,小朋友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小狗就能跳上一个台阶。
师的话音刚落,“我来,我们来”的声音又再次地响起。
学生做游戏(可以单独请,小组,男女同学,全班同学)
师适当加以鼓励,注重读准平、翘舌音。
从草叫跳照森世阳。
再次可以看出,趣味性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3、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现在,请大家把桌上的小卡片拿出来,两人一组,互相读给对方听,读得好的,请你奖励他。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考评。
五、再读韵文,巩固识字
1、师:刚才,小朋友把字和词语读得特别准,你能把这首诗歌读准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1~2名学生读一读,读得好的给予肯定,读不好的给予鼓励。
师:这首诗歌比较长,注意读好来。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读。师带读,生跟读,齐读。
2、你喜欢太阳吗,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是呀,有了太阳,才有美丽的世界(课件展示),太阳的贡献可真大呀!读儿歌时,怎样才能读出对太阳的喜爱?小组读一读。
小组读一读,指1~2名读一读,男女生比赛读。
3、小朋友们读得越来越好了,你愿意读给别人听或者当小老师考考别人吗?好,现在请小朋友,找个小伙伴或老师,读给他们听或当当小老师。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向家长汇报今天的学习内容。
【反思】
《太阳》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识字游戏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小狗跳楼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识字;讨论喜不喜欢太阳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二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 :
穷
桑娜渔夫西蒙。
人抱熬。
担忧害怕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本课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被教育部电教馆收录于《全国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录像带中并出版发行。)。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三
地点:某海边。
人物:桑娜。
渔夫。
西蒙 。
五个孩子。
西蒙的孩子。
布景:房间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五个孩子正在安静的睡着,外面海风呼啸,波浪滔天,让人感到心惊肉跳。
桑娜 都十二点了,他怎么还不会来,会不会???(桑娜站起身,慌忙朝海滩边走去,想看看丈夫的船在不在)。
(丈夫的船并没有在海面上,大海一片死寂)。
桑娜 上帝,保佑他,别让他出什么事啊,他要是出事了,我们一家就完了(桑娜眼里含着泪花,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划着十字)。
桑娜 邻居西蒙真可怜!一个人要养活两个孩子,如今还的了病,我去看看她吧!(桑娜走到了邻居西蒙家门前,敲了敲门)。
桑娜 西蒙家没人吗?(见没人开门,桑娜继续瞧着门,但还是没人应答)。
(桑娜顿时有一个一个不祥的预感,急忙猛地把门推开,果然,邻居西蒙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桑娜 西蒙,你怎么拉?(焦急万分)。
(桑娜看见西蒙死了,手从稻草铺上滑下来,稻草铺上谁着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非常悲伤)。
桑娜 唉,西蒙生病了,连去医院看病的钱都没有,只有在家里等死。她的两个孩子多么可爱啊,我应该把他们抱回去。(西蒙抱起两个孩子,回到家去了)。
桑娜 (回到家自言自语)他看见了,会说什么呢?会扔掉这两个孩子吗?还是会揍我一顿呢?(她忐忑不安)。
(这是,门开了,丈夫拖着撕破了的渔网,进了房间,他非常疲倦。桑娜非常害怕)。
渔夫 桑娜,我会来了!
桑娜 (不敢抬头)哦,你会来了啊!你打鱼打得怎么样?
桑娜 (脸色发白,节节巴巴地说)我嘛……缝缝补补……我真替你担心呢。。
渔夫 (擦了擦身上的水)是啊,这天气真是活见鬼!
渔夫 (皱了皱眉,严肃的说)嗯,这是个问题。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我们去把他们抱过来吧!
(渔夫站起身要走,但是桑娜一动不动)。
渔夫 (非常疑惑)你怎么拉,桑娜,走啊?
(桑娜拉开了帐子,两个浅黄色的小脑带露了出来)。
桑娜 (松了口气)他们已经在这里拉!
(桑娜向渔夫诉说了刚才事情的经过,渔夫这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幕落。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四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五
师: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六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七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教师准备:
(一)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二)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一)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二)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三)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一)仿照“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造句。
(二)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八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九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生齐:读课文)。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的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学生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生齐: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学生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对,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生:说、女)。
点此查看本课更多精彩文章。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夏蚊——舞鹤)。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小动物拟作怪兽,土砾拟作丘壑。
(板书:动物草丛―――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
(板书:物外之趣)。
点此查看本课更多精彩文章。
(教师在课间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像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这种写法叫做:联想(板书)。
生: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小动物想像写成大动物?(生准备回答)。
师:我强调一下,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应该把“想像”换成“联想”。作者的想法应该与自身经历有关系。
生:因为作者在家里玩,很想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玩,于是就联想成了外面的“鹤”与“野兽”。
师:说实话,老师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一问一答太有价值了,帮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感激他们?(鼓掌)。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愿意和小沈复一起玩吗?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观察。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思考,想象十分丰富。
生:他很有爱心。因为他最后把癞蛤蟆赶走了。要是我就把癞蛤蟆打死,干扰了我观察的雅兴。(生笑)。
师:啊?哪些同学支持把癞蛤蟆打死?(少数男同学高高举手)看来我们班上有同学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哦。(生笑)。
师:不管怎样,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说出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我们应该――(老师还没说完,教室已经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写成文言文?
一生站了起来:作者是清朝的人,写的当然是文言文。
师:难懂吗?(生齐:不难)你看老师没有讲字词的含义,你们都明白了文章的内容。
三、教学小结:
生:有趣。(生笑)。
师:除了有趣呢?
生:难忘。
师:有趣自然难忘,有没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
一生:不幸。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着她,这个同学在日记里面说起了小时候由于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爸爸和妈妈闹了矛盾离了婚。我害怕她的回答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没有让她起来讲原因,更何况她爸妈离婚很多同学都知道。)。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师: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思考,才让老师今天汗流浃背。孩子们看着穿着t恤的我,狂笑不已。下课,我提高了嗓门!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十
《三峡》是山水游记的杰作,郦道元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长江三峡的壮丽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编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注意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背诵诗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初一年级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层次清楚,词义注释较具体,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 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背诵”其中的优秀者。结合初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可把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第二.在熟读中理清思路,紧紧扣住课文内容,体会写景的妙处,摸索写景的方法;
第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多读,熟读以至背诵。因此,宜把“通过朗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画面感强,动人心魄,因此“领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写景的妙处,做一点简要的分析”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课文综合运用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文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安排的意图,学生可能产生疑问,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强调“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自由读等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课文中比较艰深的字句。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采用发现法,不求学生分析探究得面面俱到,只求在引导之下,学生能对写景的方法有所发现,对层次的安排意图有所领悟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等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的习惯。学习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步:认读感知。
首先要求学生畅读课文五分钟。可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语速、语调可加以变化。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读要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基本要求是读音准确,不读破句;较高要求是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合宜。
学生熟读后采用自读自译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译。就文章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质疑,并尽量请学生说出译文,老师评讲。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二步:品读探究。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先根据思考题自己品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所得。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六个问题根据各人学力求得解决:
(一)课文先总写三峡地貌特点,再分写三峡四季景色。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作者描写对象的主体。(思考要点:“峡”者,两山夹着的水道也。文章描绘的景物自然以“山”、“水”为主体,理解、读背这篇课文,自然也以“山”、“水”为线。)。
(二)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用“从……我们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的句式做一点简要的分析。(思考要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绝谳多生怪柏”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山”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山?(思考要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三峡的“山”高耸陡峭,两岸的山离得很近。)。
(三)用分析三峡的“山”的方法,学生自己品读三峡的“水”,找出语句并做分析。(思考要点: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从“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水”的语句,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三峡的水?(思考要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水流疾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也从侧面写出三峡的“水”流速之快。)。
(四)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思考要点: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五)课文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四季,却没有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而是先从夏季写起,而且春冬景色合在一起写,这样安排合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思考要点:夏季三峡中江水上涨,水急浪险,最能体现三峡风光的特点,所以放在前面写。冬春两季相连,冬末紧承春初,长江一带冬春季节景色相近,合写符合情理,也节省笔墨。)。
(六)一山一水总关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起跳动。说说我们体会到的作者的心情。
(思考要点:“良多趣味”一句的意思是“实在是有无穷的趣味啊”,作者面对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从笔下自然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第三步:拓展应用。
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培养迁移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迁移,巩固所学。
阅读思路如下:
1.把握课文描写的对象;
2.分析课文写景的方法;
3.体会景物中寄予的心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 :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收集课外古代诗文中描写山与水的佳句;
3.以“我喜欢三峡的季”写一段话。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100字左右。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十一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文章,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琥珀的说明文。它的题目是《奇异的琥珀》。请同学们看老师怎么写课题,尤其是“琥珀”的写法(板书课题)同学们以前听说过或者看过琥珀吗?生:有,但是是假的,(没有~~~)。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琥珀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第一张课件:琥珀的简介)4分钟。
师:老师想请一名同学起来读一读第一行。
生:范读(教师纠正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松脂”的读音和“裹”的写法。全班读第一行。
师:老师还想请一名同学起来读第二行。
生:范读(教师纠正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澎湃”、“黏稠”的写法)全班读第二行(2分钟)师:看来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都会写了吗?每组请一名同学上来看拼音写词语,其他同学坐在自己的位置把词语写在草稿上。生:看拼音写词语(3分钟)师:(检查上台拼写的同学是否写对)解决了生字的问题,我们就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品读课文,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琥珀的哪几个方面?完成填空。(出示课件)2分钟生:琥珀的形成、琥珀的发现、琥珀的样子师:(板书琥珀的形成、琥珀的发现、琥珀的样子)2分钟师:那么我们今天研究的这枚琥珀,它是一枚什么样的琥珀,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描写这枚琥珀样子的段落,并且划出你觉得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这枚琥珀样子的句子,开始。
生:小组讨论找出写出琥珀样子的段落、好词好句。(讨论5分钟)师:好啦,有同学找到了吗?请他起来读一读。(分别请两个学生来读一读他找到的段落)生:读段落,找句子师:(引导学生在句子中感受琥珀形态罕见、保存完好、研究价值高,并板书)普通的琥珀中其实是不包有昆虫的,但是文中提到的“琥珀”是一种特例。人们可以看到两个好东西好好地躺在那里,而且这两个躺在一起的好东西是互为天敌的蜘蛛和苍蝇,真是一枚形态罕见(板书)的琥珀。人们甚至可以看见它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说明了它保存完好(板书)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体现了这枚琥珀很高的研究价值。(板书),从这三个方面看,这真是一枚奇异的琥珀啊(板书:奇异)(7分钟)师:那谁能用自己的话,看着图片来描述这枚琥珀的样子呢?谁来?生:描述琥珀的样子(2分钟)。
师:好啦,你们真能干。我们一起再来齐读一次这个段落。(5分钟)。
师:在这节课中,同学们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了这枚琥珀的样子,老师这里有各式各样关于琥珀的图片,我们一起欣赏,再次感受这枚琥珀的奇异吧。(出示琥珀的各种图片)那么这枚奇异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3分钟)。
师:今天的作业是:1.收集关于琥珀的其他资料2.完成《新领程》21课第一课时(1分钟)。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十二
《学奕》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以下为大家整理了是关于《学奕》的教学实录,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先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
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生:是。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生:我推荐王亚欧。
生:我推荐秦浩然。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创造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如果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好坏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十三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三、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五、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一,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二,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七、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十四
《回声》一文是科学童话故事,因此让学生弄懂这一科学道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现将课文4——5自然段的课堂实录展示如下:
师: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同时想一想,妈妈是怎么做,又是怎么说的?
默读,思考好了,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生:妈妈这样做的:她把小青蛙带到岸上,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追问)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去。
碰
师板书:水的波纹河岸。
荡
(老师把装满清水的圆形玻璃皿放到投影仪上,并请一位同学拿小石子,往水里扔,银幕上明显地出现回波现象。)。
师:现在做个练习p150.2.(1),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然后自己在书上做。(等学生做好后,指读、评点,同桌互改)。
师:刚才的练习是课文上的内容,比较容易,现在老师再出三道填空看看谁会做。
生:(默读、指名回答)(1)水的波纹叫(水波)。
(2)(水波)荡出去,(碰)的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水波)我们叫它(回波)。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呢?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第五小节,其他同学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回声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老师板书)碰。
声音的波纹石壁。
返
师:从妈妈的话中,我们知道回声的道理和水波一样。请再来做以下填空?
生:(答填空)(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
(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
师:小青蛙听了妈妈的一番话,高兴得——生齐答:一蹦老高?
(什么是老高?一蹦老高看出了什么?他为什么一蹦老高?一连三个追问,让学生知道小青蛙明白回声这一科学道理之后的兴奋的感情。)。
师:那么吗只藏在桥洞里学他说话的小青蛙到底有没有呢?
生:根本没有,他听到是自己的声音,也就是回声。
师:齐读4、5段。
《回声》是二年级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回声这科学的知识。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着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形象生动的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这一科学的道理。
一、导语生动,激发兴趣。
二年级第四册中《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科学性很强,往往也很枯燥,我一开始打出幻灯借助书中的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一开始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我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联系已有知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它长成一只小青蛙,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春天真美啊!你带我出去玩玩好吗?”同时出示幻灯(书中第一幅图)问学生,他们游啊游,看到了什么?(结合学习第一小节)使学生明白,并欣赏到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像一个圆圆的月亮,十分美丽。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二、多元化手段,突破难点。
课文《回声》的知识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是嘴去讲解,必定单调枯燥、深奥,你讲为准确,学生却不明白课文是怎么回事的。可是水的回波这一知识的理解是讲清回声的关键。只要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回声这一难理解的科学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我首先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白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在黑板上列出这种回波的关系。
碰
荡
一个学生都看清楚了实验,从而轻易解决了难点。用一个玻璃器皿装了满满一缸水放到幻灯上,幻灯上映出了一个小池塘,波光粼粼,我然后用小石子投入盛满水的器皿内,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幻灯银幕上水波碰到器皿壁又返回来的现象。这一实验,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最后,我联系到回声这一现象,又从实际操作上升到文字的阐述。我出了三道填空题:(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学生对这个问题从水波入手,从幻灯实验入手,由不懂到懂,由不理解到理解,学生轻松自如。
三、扣紧词句,扎实训练。
在弄明白回波的道理,突破难点的同时,我哈注重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1.结合幻灯欣赏佳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学生理解了倒影的半圆和桥半圆形成一个“圆圆的”形状,像大月亮。通过让学生说“圆圆的”,体会形状之美。大月亮在红花绿叶之中,清澈湖水之间,真美啊。再让学生体会所处环境的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此句,体会语言之美。
2.换关键词理解句子。
“桥洞里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我问学生,把“一片”改成“一阵”行吗?(学生说:不行)我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到因为青蛙叫个不停,事业不断产生回声。回声是“一阵接一阵”连成“一片”,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仅弄清了句子的含义,也知道了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发生变化,所以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含义。
四、重视朗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首先范读,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每小节都进行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小节,我采用分组读扮角色,1、2组扮小青蛙,3、4组扮藏起来的小青蛙。指导学生读出青蛙高兴得大叫的语气。在朗读中,也模拟出当时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幻灯、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轻松地点出了难点,也扎实地训练了语言文字和朗读。学生明白了回声的道理,也体会了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篇十五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多媒体教学平台。
两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略)。
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_碰到__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回声。
奇怪水波河岸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声波石壁欢快。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