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热门18篇)
读书笔记是对所阅读的书籍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建筑总结时应注意哪些关键点?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可以分享?通过学习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一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 诵读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 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二
《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时界限,《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据线索人物,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导入,审美入文;
利用汉语言文字特点导入,小角度切入课文,有利于检查预习,引起回忆并有效进入课程学习。图片激发想象,词语引起联想,有利于审美入文,契合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二)朗读入境,合作感知;
朗读有利于铺垫,合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高效解决词句理解问题。
(三)读议反馈,有效巩固;
反馈是检查,更是巩固和强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两个大问题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念和分层教学原则。
(四)快速浏览,复述故事;
复述也是为了掌握和理解,实现反馈词句意义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强化,这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我们之所以记住部分,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整体。
(五)朗读入情,表演诵读;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复螺旋升华,品足美感。与下一环节桃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六)设疑结课,绘图展示。
课堂延伸,有利于巩固所学,并为第二课时做足铺垫。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机械分析易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简明地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介入文本,用充满诗意的画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首先让学生由词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临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惬意;接着弄懂文意,以复述为抓手,进一步让学生说内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审美层次有所提升。第一课时的界限因此清楚,又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主旨意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解读过程,充分借助注释和语境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由小组到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并通过多种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课堂有内在的逻辑。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三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多折。
《桃花源记》是现行鄂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纪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同时也是一篇传统古文篇目,有过很多优秀的课例。但现在,如何结合新大纲,用课改的新观念进行教学,却是困扰本人的一个大问题。
考虑到八年纪学生大多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所以本人第一次设计的以教授古文翻译方法的课程很快就失败了,这一切只因为学生丝毫不感兴趣。又由于在八年纪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语言和体验感悟的能力,所以本人将重点定在了第二课时,即是疏通文意后的一堂课,并设计了两大板块,即读与写。详细说来,就是以反复诵读带动学生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以再创作写作引领学生深入感悟,同时展现写作的积累和运用等多方面能力,这两个重点一定下来,顿时觉得课明朗了许多。
但问题很快又产生了,由于课堂设计的问题太多,太杂,学生有点疲惫不堪,使得整个课堂如一盘散沙。
于是如何给文章内容牵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教学流程更清晰明快,成为我第二阶段研究的重点。为此,本人找了很多现成课例,开始吸收运用,最后决定还是以一个核心问题带动全文,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化的阅读,然后诵读出来,这样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就可以将文章内容梳理了,情感体验也能通过诵读达到了。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你喜欢桃花源吗?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前阶段的课总算定下来了,但是后阶段写作的问题又显现出来,学生的感悟很多,而课堂给予他们写作的时间又太少,于是只好折中,在课下写,课上交流,虽然这在公开课上这样做不是很合适,但为了告诉大家,原来古文课也是可以这样上的,我觉得很是值得。后来的试讲中印证了我的看法,学生的写作超出了老师的预设,甚至可以和陶渊明相媲美,这样原本想让学生自行评说、分析的环节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学生已经陶醉在自己的文章中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还是那句话,好得文章值得学习,更值得模仿再创作。
最后本人才考虑到课的主题和反思的问题,要在学生和陶渊明中搭起座桥梁,让学生能深入的感受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学生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向往的理想社会,将这点想到,全课程的主题也就出来了,即是“向往和追求”,陶渊明向往什么?为什么创作桃花源?桃花源为什么是虚构的?学生会向往什么?又能实现吗?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其实说到底,有了共通的情感体验,仿佛有了一把打开课程大门的钥匙,再难的'文本,找到这把钥匙,都能上好了!
想说得还有很多,感谢学校和区开展的这次比赛,虽然让我绞尽脑汁,辗转反复了几个昼夜,但最终的收获还是颇多的,能有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已经足够!至于课的效果,我想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再写课后记吧,谢谢!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四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源、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景色美战乱。
生活美没有压迫。
人情美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五
大家好,我是山东莘县实验初中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赵妹芳,我执教的课题是《桃花源记》。非常感谢您认真投入地陪伴我度过了45分钟,也真诚地期待着您的批评和指导。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一直是我的追求。语文课堂力求趣味性。有了兴趣,学生才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才能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作为快乐的享受。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321教学模式的推广,让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
教学这篇名篇,我依然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踏踏实实地上好这一节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训练上的提高。
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问题汇总起来,准备在展示课上合作交流。然后学生自主预习开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具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将会终身收益。
学生在自主预习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看看能不能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这种“传帮带”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展示课的内容,从而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而大家看到的这节课就是交流展示课,在展示课上,小组内首先讨论已经板书在黑板上的疑难词句,部分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已经内部消化,而小组代表分别进行展示时,是以抢答和点号的方式进行的,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大家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南排的同学真棒,非常活跃,希望北排的同学给自己争取展示的机会。”“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有没有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呢?”“很棒,北排的同学都站起来了!”“咱先把机会让给牛君文。”“牛君文是小组六号,但他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有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解释疑难并温故知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最后,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自此,完成了我们321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又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落实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这就是我们的3·2·1教学模式。
因本课采用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文章内容疏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了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
当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要求,每堂课的教学流程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们对课堂改革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
谢谢大家!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六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板书:借物喻人)。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大竹县童家中心小学:朱艳。
20xx年5月20日。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七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习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
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
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问题有: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尚如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习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九
亲爱的评委老师和各位同仁们,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源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课。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的内容。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习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习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第四步:课外延展,陶渊明的其他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象、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为个人水平的差异,肯定有极少数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对这一点,可以采取写作文或读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针对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知识,理解作者,明白诗歌“缘事而发”的道理。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一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习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习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习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习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平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二
2、学情分析。
3、学习目标的确定。
4、重点难点的确定。
确立。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2)、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是初三学生年级学生,同样需要积累文言实词,另外对于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赏读结合法朗读是学生获得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渴望的理想社会。
2、创设情景、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1、朗读赏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创设法。
教学手段。
1、音频、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让学生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如此学生既可以温故,老师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陶少年则有“大济苍生”之壮志。29岁才处仕。在39岁时,方为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结束仕隐不定的生活,走上了归田的道路。死后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获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2)读:
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同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绝境、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b、“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美的桃源,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
a、解释下列文言字词:豁然开朗交通古义()今义()。
b、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
c、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同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引领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2、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更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5、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同时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6、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们对文章的认识已开始从感知形象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心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7、课堂达标。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回顾与反思。
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课的内容。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的不同: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
3)默写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及社会风尚的句子?
8、课后延伸:
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或者陶渊明归隐后的其他诗作。
陶渊明。
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此板书直观,简洁明白,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三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习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
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
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问题有: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尚如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习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四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五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六
1、欣赏理解故事,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快乐氛围,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2、创编故事。
3、认读生字词:小猪、河、有、快乐。
在整个活动中,我有意识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观察、想象、表达、表演,营造氛围,体验快乐,使幼儿的认识经验、表达经验及情感体验得到整合。活动中,在以下方面我还得加强:
二、如果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增加一个环节——制作花瓣礼物并赠送礼物,那样的话更能让幼儿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更能理解故事的内涵。
在以后的故事教学中,我会尝试运用其它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七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猪家的桃花树说课稿篇十八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