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一
1、学会让孩子们开口说数学
在寻找数学信息的时候,很多小朋友跳过了对数字的理解,直接进入到数字的计算。不得不说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计算能力还是挺不错的,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完整的讲出算式的整个含义。这里我没有把他们及时地拉回来,重申数字与算式的语言表达,而是跟随他们的脚步进入到下一步。其实,数字、数学信息的表达对数学题目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尽可能的让小朋友们开口说数学。同时,注意把话说完整。例:在一图四式中,先要让学生表达看到的数学信息,如:左边有6只恐龙,右边有2只恐龙。接着,引导小朋友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要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6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2+6=8与6+2=8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让小朋友们根据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有一部分小朋友经常在减法上出错,经常出现6-2=4的`状况,用一部分减去另一部分。如果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字的含义,完整的表达出来,相信正确率也会有所提高。
2、三个多一些
在新授课时,应该多一些讲解,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层次。这里的讲解特别是针对例题的讲解。整堂课中,我只花了20分钟就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讲解。可能是在学习6、7的加减法时,我差不多讲满了一节课,这次我有意加快了步伐,结果适得其反,重点不突出,讲解不透彻,学生依旧稀里糊涂。还有需要重视的一点,我没有在课时中设置拓展练习,貌似在以前的课上,我也没注意到这一点。其实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今后的课时中,要注意对这一点的补充。总的来说,在讲解时,要做到透彻;练习时,力求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3、没有分清新授课和练习课
除了每次教学数的认识,我会花3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传授新课。其他的加减法、练习课,我都是讲半节课,练习半节课。一是做作业的时间比较紧;二是我以为讲一点会对他们做作业带来点启发,让他们做练习时轻松一点。下一次再根据前一次的作业情况,提炼一些注意点。但是这种混淆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做法是很不对的,一定要改正!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希望自己能在失败中接受教训,在以后的课堂上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二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教学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习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三
什么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只有理清这些概念才能有效上好每节课,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授课着重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渠道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练习课着重巩固新知识,逐步提高知识点的层次,最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着重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灵活运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
加法和减法的练习是属于练习课,因此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三个阶段的练习。第一阶段是基础题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多种题型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各部分的数量关系,懂得做加法算式时关键抓住两个部分数,做减法算式时关键抓住原来的总数。
基础题到提高题之间要有一个坡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提高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加法基础训练后,我设计了按颜色分、按大小分两道题。让学生明白按颜色分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按大小分也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减法基础训练后我又出示按颜色分要求学生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为第二阶段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阶段是提高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让学生懂得一道题可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白天鹅、黑天鹅、大天鹅、小天鹅同时出现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列出很多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即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能力是否提高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也就有了第三阶段的练习。
第三阶段是拓展练习。用学生身边的素材、生活的素材编写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用男生、女生编写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思维更活跃的学生用教室里的电扇作素材编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总之,每一节课总有满意和欠缺的地方。这节课的不足学生没有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叙说应用题的三句话,有待今后加强训练。
我想谈一谈教学中的.两个困惑与大家共同探讨
困惑之一:
练习课是巩固、提高、拓展新知识,还是补新授课后的漏洞?如果新授课的漏洞很多人们不仅要问你上新授课时在干什么?
练习提高,是逐步提高还是拔高的越高越好?拔得很高就是练习课所需要的吗?
困惑之二:
一节课35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那些思维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请他们讲解题思路需要3—5分钟还不一定能讲清楚。这样的学生列错算式有必要让他们反复讲解题思路吗?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四
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习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有价值的。
(1)情境的创设。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评价的体现。学生在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3)探究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大胆猜想,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学生在教师放手的自由课堂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学生经历着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如我在创设情景“猴妈妈分桃子”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三只小猴吃桃情况学生不太明白时,我应该赶紧让三个学生代替三只小猴这样就更形象。
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时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改为“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低年级教学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很多知识孩子在学前班已学过,只是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孩子的思维习惯,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如在教学“0的加减 法”时,应让孩子完整的说说题意,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这次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五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习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习,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习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六
5月28日执教《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这次课上,我设计在复习导入部分先进行小数加减口算(数字特征,能够凑成整数),以及整数的简便运算定律和性质,为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作铺垫。
在新授课中,我将104页的例题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例题进行自学。最后通过自学、交流、汇报的出结论,证书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而在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一个智慧大比拼的游戏,分为三关。第一关:基础练习,做教材104页的做一做;第二关:提高练习,设计两个难度有所提升的算式;第三关:为三个判断题。然后将教科书104页的第三题作为课堂练习。最后设计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求总成绩的另外一种方法。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实习教师,我在这次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同时感触颇多,让我受益匪浅。
教书,一门艺术。在这一大艺术里面又涵盖许多小的艺术细胞。那么,教师的语言则是这些小艺术细胞之一。一趟数学课堂的氛围,就靠老师的语言来调动。数学是一门注重总结的学科,所以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有其目的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小结与总结及每个环节的过渡的语言。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以生为本,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但是由于本班学生的缘故,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晰流利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时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打乱了课堂时间安排。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精力要高度集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的内容,还要时刻关注学情及课堂生成,在学生出现知识点上的错误的时候,教师要予以及时纠正。在非重点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应做到少重复学生的语言,形成精炼紧凑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生成既是课堂的亮点,而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又是这亮点中的闪光点。在巩固练习时,出现了两个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而在讲解中,由于缺乏经验,并没有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清晰明了。在课后,指导老师为我的教学进行了指导点评,才让我恍然大悟。是的,这就是年轻教师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差别所在。
此时此刻在我的心里只想到了大诗人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七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三年级上册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连续退位减的方法,但是对于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确实很难理解,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再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给个位10个1。
在这个过程中,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教学上,学生理解了算理,计算方法就自然掌握了。现在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为了学生能轻松学会本节课,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计算练习,口算10道题,每节课进行口算练习,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笔算学生已经掌握的退位减法,说一说应注意是什么,复习回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研究学习作准备。
二、注重计算过程中算理的理解,抓住关键问题提问。多让学生讲讲计算的过程,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三、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十位的计算方法却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应是多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0上有点看作9,其他数上有点看少1”这一规律,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四、直观图示的有效使用,具体形象,很好的辅助教学。计算教学枯燥无味,特别是对算理的讲解上,老师反复强调,学生却很难理解。这节课我利用计数器的直观图示,很好的帮助了我,对计算过程的每一步详细生动,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
1、画计数器使算理的呈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计算507—348,出示计数器507,个位减去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而十位上是零,没有珠子,只能再向百位借一,返回到十位上是10个10,再借给个位一个10,那么个位是17—8,十位上本来借来10个10,可是借给了个位1个10,还剩9个10。随着珠子的移动变化,学生很好的理解了算理。并根据直观演示,编了计算口诀: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到后,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学生非常感兴趣,开心的读了一遍,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马上就记住了。
2、减数末尾有零的减法迎刃而解被减数中间有零的减法学生理解掌握后,末尾有零的减法就很容易了,学生自己计算,竖式的呈现课件以动画的形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十位上“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xxx”,从百位借一,“借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做9”在孩子们开心的朗朗歌诀中、欢快的笑声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一节本来非常难以理解掌握的计算课,我这样设计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得扎实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自如,这不仅是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有效直观图示的使用对教学的帮助更是功不可没。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八
教材编排是两组面对面的孩子观察同一幅小棒或圆片图,由于左右的相对性观察,观察到的左右互换写出了不同的两个加法、减法算式,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度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的确,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算式之间的联系。接下来安排了“摆一摆”的活动,意图是通过情境图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摆学具去计算6、7的加减法,同时巩固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一知识。并且,教材还注意用同样的学具摆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意图是为了让学生由“一图两式”向“一图四式”的学习做准备。
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开始开小差,乱说,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我们一直以为:这些任务是在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等典型课堂内实现的,计算课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教给学生计算的法则,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运算技能、技巧,在这里谈不上什么发展思维,即使有也是冰山一角、微乎其微。这次教科院特意安排了“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计算课,作为研讨的话题,应该说是对我们的一次警醒,她让我们重新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摸索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计算课也大有文章可做。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在这节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开放问题空间的设置
我们知道,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挑战性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荡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可以预想,一个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不可能生成智慧的。
为此,在比照了不同版本教材探究题的优劣之后,我们果断地选择了“1/2+2/5”。并且这两个重要的分数数据的揭示,还不是直接的呈现,而是借助于学生更加熟悉、更易把握的整数(彩旗的面数)引入,由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我们希望用“1/2+2/5”给学生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此都能有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其一,通分的.方法。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
其二,化成小数的方法。1/2=0.5,2/5=0.4,9/10=0.9,都是一位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没有了计算的负担,这就为学生想到利用小数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学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其三,还原成整数的方法。它源于学生对信息的全面掌控,源于老师对情境空间的开放设置。
其四,更加富有创意的是,学生在否定“3/7”这一答案时,居然利用上了(1)“1/2就是一半”这一特殊之处,(2)40面彩旗的3/7不是整数,(3)如果1/2+2/5=3/7是对的,那么以前学的1/2+1/2=2/4=1/2≠1,等等这些老师都很难预设到的方案。
我们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也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老师开放设计的成功。
有点遗憾的是,与课本中的“1/2+1/4”相比,在“直观形象地折叠,利用分数的意义”直接得出答案这种方法上有点欠缺。由于2/5不方便折叠,我们把画图作为理解通分的一种辅助手段处理,效果也比较理想。另外,我们过分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淡化了优化,虽然教学中安排了这一环节,但有点走过场,没有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用“通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十
《万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本节课,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没有设计“过度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选择合适自己的计算方法。
(1)“小小速算家”
(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
(3)挑战“神奇的495”
(4)“交朋友”
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此节课,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息、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吗?我认为这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