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模板13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案可以通过交流和分享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也是我特别喜欢的的一篇文章。本文发表于1846年,据说当时,有一个朋友寄给安徒生一封信,信里附着三幅图,要求安徒生写篇童话,以配其中一幅图。安徒生选择了描绘手中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这篇童话。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可以说,文中那小女孩的隐性原型是他的母亲。
经过改编,《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浙教版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课文。无论是作为童话,或者是课文,我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内容都已熟记于心,我曾多次的熟读课文,觉得课文的内容越读越有味道。于是,我就把好多的想法和读法写入了备课本,准备在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去品读。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第二课时中,我主要分析的是第二大段的内容,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出文章的感情。随着大家对课文越来越熟悉,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感受这些美好的幻景吧!哪位同学第一个来尝试读一读这句话?”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多么舒服啊!”a站起来自信的朗读。
“你读出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真不错!谁想来挑战他?”这时,好多的孩子举起了手,有的还把手举得老高,读书的热情非常高!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多么舒服啊!”b认真的读着。
“你真勇敢,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
“那么下面这句话谁又能试着读一读?”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就会不见的!”a抢着读。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就会不见的!”c也不甘示弱。
……。
“我想对a说:我觉得你第一句话读的很轻松,很欢畅,我很喜欢,但是第二句话就不应该那么读了,我认为应该读得急促,紧张些。”
“我同意他的看法,我也这么认为。”一个男孩补充道。
“我想对b说:我觉得那句话你读得最好,你真不错。”
“不对,a读得更好。”一个女孩争辩道。
这时,教室里立刻骚动了起来,议论纷纷,片刻后才安静了下来,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对句子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每个人的朗读都很精彩,他们的朗读,他们的争辩在我脑子里萦绕着,我不知道该赞同谁的意见。
于是,我就说:“同学们,你们读的都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读法,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继续往下看……”
晚上,我静下心来写这一课的反思。写着写着,课堂的争辩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各种不同的句子到底该怎样去读呢?一篇文章是不是只能用一种读法?文字的朗读是否有特殊适应性?怎样引导不同的学生去朗读呢?回想今天的课堂,尽管效果还算比较成功,但是,我也发现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
三、案例反思。
1.不同感情的句子应用不同的方法去读。
一篇文章要读得到位,读得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最主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对于不同感情基调的句子或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读。朗读时,朗读者的感情,气息,声音状态,同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产生什么样的气息,有什么样的气息,就有什么样的声音状态。根据这些,我们将文章的朗读基调分为六种:紧张型、轻快型、高亢型、低沉型、凝重型和舒缓型。这六种不同朗读基调在语气、语调、顿连和重音上都是不同的,在朗读时也有不同的处理。
就拿我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例子,这篇文章充满了对穷苦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并鲜明的揭示出贫富悬殊的阶级社会的一角。“冷”与“饿”是作品的一条明线,也是小女孩不可解脱的痛苦,就象一根火柴要驱走那黑夜寒冷一样的不可能。所以她只能在幻想中进入天空——大年夜冻饿而死,作者用幻境中的“大火炉”“烤鸭”“圣诞树”与现实中的寒冷饥饿痛苦形成对比。这些幻境似乎真的存在伸手即可得到一般。但是幻境破灭后,备感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在节奏运用上要造成“幻境破灭”后的反差,即由扬转抑,也可以说是“欲扬先抑”、由扬渐扬,更扬,突然最扬,一个回环交替,又一个回环交替,最后就形成“低沉型”的感情基调。因此,读的时候语气要尽量低沉,沉重,语音呢?也要缓慢,偏暗。
但是,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句子或段之间,所带情感也是不同的,也该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尽管它的感情基调是低沉型的,但是,我们也能发现紧张型和轻快型的文字:
(1)紧张型。
读紧张型的文字要求急促,紧张,而且气急,音短,这样就能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里,当小女孩擦亮第四根火柴时,文章写到“‘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读这一段时,就要读得急促,可以感觉到小女孩很害怕奶奶不见了,很紧张火柴灭了。而这个情感表现,与下一段文章是相照应的,因为接下去小女孩就擦亮了一大把火柴,为的只是留住奶奶,因为她紧张。
(2)轻快型。
轻快型的文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是最常见的类型,读此种文字需要多扬少抑,要表现出轻快,欢畅的感觉。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里,尽管作者是揭露社会的残酷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但也有不少的轻快读法,尤其是小女孩擦亮火柴时的文字,例如,“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插着刀和*,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由于擦亮火柴后产生的幻景与现实差异很大,都是美好的事物,对于小女孩来说,那时她能感觉到幸福的味道,是欢畅的、轻快的。
2.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读法。
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在待人处世时表现出的如何对己对人对事物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分为内向和外向两大类。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喜好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引导他们读不同的文字,对同样的文字也可以提倡不同的读法。
(1)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性格内向的学生感情内倾,不善举手发言或提问,有的容易产生自卑感,所以他们能站起来朗读就是一种勇气,可能声音会轻点,有点胆怯,作为教师,话语中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不耐心、使学生自感内疚,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类的学生,他们比较善于读那些平缓、抒情的文字,作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读这类的文章发展他们的强项,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也培养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慢慢引导学生去读那些比较高亢激昂,轻快型的文章,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对朗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上述案例中,我就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不自觉的就挫败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面对性格外向的学生。
性格外向的学生感情比较外倾,易敏感,情绪不稳定,上课时好提问。因此,他们的表现欲望会强些。对于这样的学生也要耐心指导,千万不能用尖刻的言辞讽刺挖苦。这类学生他们善于读的一些感情基调比较高昂的文章。大胆的读,大声的读,表现自己所表现的,从而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对于这类学生由于表现力比较强,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比较喜欢,声音能放的开,读的出来,固然是好,但在此基础上,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多去读读那种舒缓的,低沉型的文章,感受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深刻内涵,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克服外向学生敏感,情绪不稳定的缺点。
同一句话,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理解不同,语气也就不同,我们无需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那样显得太狭隘了,学生的思维是开阔创新的,学生会用他们的实际经验去理解不同的句子。
总之,对不同感情基调的文字,要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如此才能把文字所带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到位,同样,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他们去朗读。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于一篇文章和其中文字的朗读,应该采用多元的、个性的朗读方法,才能使文字的感情更加饱满。朗读,因个性可以变得更精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
一、 复习引入 。
2、学生齐读。 。
二、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
师:课文两次写到小女孩感到”幸福”,你怎样理解这两次幸福? 。
生:第一个幸福(5次幻想) 第二个幸福 (悲惨生活) 。
1 学习5次擦火柴的情形. 。
(1)重点学习第一次擦火柴. 。
(2)自由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几个段落。 。
师:谁来谈谈? 。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太饿了;(对比学习的方式) 。
生:她渴望得到快乐,因为她太孤独了;(质疑的学习方式) 。
2理解第二个幸福. 。
生: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
生:人们的漠不关心。 。
生: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
1、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2领悟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
3 重视和同情贫困者和弱示群体. 等 。
四 板书设计 。
火炉 。
烤鹅 。
幸福 擦火柴 圣诞树 。
奶奶 。
飞走 。
课后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三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62—63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整十数加减的计算原理,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课件、各种小奖品。
一、预学。
1、情境导入:
师:学习新课之前带大家玩一个闯三关的游戏:第一关:我会算。
3+2=2+7=6-3=5+3=9-4=7-2=。
第二关:我会填。
3个十是();40里面有()个十;
50里面有()个十;4个十和2个一组成()。
第三关:我会数。
师:没有小棒了,你们能接着数吗?
10、20、30、40、()、()、()、()、()。
师:数学上像10、20这样个位是0的两位上我们把它叫做:整十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课外书吗?
生:喜欢。
师:看,老师要给大家发新书了。课件呈现p62例1主题图。
师:(出现10本)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看到一包书,里面有10本。
师:(出现20本)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又来了20本书。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一共有多少本书?
师:怎样列式?
预设生:10+20=30(板书)。
2、自主探究: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
二、互学。
1、小组交流:小组内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结果等于多少?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或怎么动手操作的?(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展示点拨。
师:请小组内交流完的小组代表准备在班内汇报口算10+20的不同方法。
预设:
组1:看图数:10、20、30。
组2: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合起来一共是3捆小棒。(老师带学生一起摆一摆)。
组3: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加2个十等于3个十,三个十是30,所以10+20=30。
师:谁可以完整地说一说这种方法?
生:……(找2--3个同学起来说一说)。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组4:我们用拨一拨的方法,先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然后再拨2个珠子,一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师点拨:再拨2个珠子为什么不在个位上拨?
师: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10,个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1个1,这里是10,所以要在十位上拨。
生:……。
组5:计算的方法:1+2=3,所以10+20=30。
师:你在哪找到的1和2?
追问:在这里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师:在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时候,我们就想几个十加几个十。
3、教授减法。
预设生:还剩几本?
师:怎样列出算式?
师:结果是多少呢?
小组交流:小组内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结果等于多少?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或怎么动手操作的?(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2: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一捆就剩下两捆,两捆就是20。
点拨师:这是30根小棒,减10,就是要拿走10根(播放课件),还剩20根。
组3:数的组成法:30里面有3个十,10里面有1个十,3个十减掉1个十还剩2个十,也就是20。
师追问:这里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师小结:我班的同学真爱动脑筋,想出这么多好的计算方法。
总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师:大家请看,这是在让我们做什么啊?
生:一图四式。
师:拿出你的本子开始写写吧。
(2)对比:4+3=8-2=7-4=3+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生:我发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3)40+3与40+30的对比有什么不同?
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减。
生:想要。
师:只要你把草莓上面的算式算对了,你就可以把红草莓抱回家了。
(5)游戏:找朋友。
师:你们太棒了,还想不想要更多的草莓?
师:不过这一次可不一样,这一次我来说得数,小朋友你来说算式,你的算式等于我的得数,我就和你做朋友,我每次只收5个朋友哦,抓紧机会吧。
2、拓展提升。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走,老师带你们买衣服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四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课文的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的形象,是并没有实在事物出现的虚假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姑娘从擦燃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种种幻象,说明她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这些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而又是她迫切需要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课文的难点是最后含义深刻的话。“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就是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说得直白些,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这是作者在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鸣不平。
二、学生分析。
学生比较喜欢童话,爱看童话。
三、教学理念。
1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目标,首先应认真地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然后,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精读。
精读“擦火柴”这部分,应先整体默读这一部分,启发学生说一说,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讨论:她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整体把握幻觉与现实的关系。再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例指导精读,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焰的奇异,读出小女孩面对美丽温暖的大火炉那喜悦舒服的感觉,读出火柴光亮熄灭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讨论: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使学生感悟,因为小女孩太冷,自然企盼大火炉出现,美妙的幻象与冷酷的现实鲜明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寒冷。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读法自学。最后,把这部分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2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同时,应抓住课后“思考·练习”提出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组织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
四、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擦着了几次火柴,出现了几次幻想,最后被冻死了的故事。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小女孩一共擦着了几次火柴?请你在对应的段落前作出标记。
(学生浏览课文,做标记)。
师:谁汇报一下文中小女孩一共擦着了几次火柴?
生:五次。
学生自学。
小组交流。
师:谁汇报一下文中小女孩第一次擦着火柴幻想些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大火炉。
师:你能不能把书中的描写读出来?(教师随机板书)。
生读:多么明亮的……。
师:小女孩是怎样擦着的第一根火柴呢?
生:终于抽出。
师:为什么用终于?
生:火柴是用来卖钱的,可小女孩没有卖掉。
生:如果浪费了,爸爸会打她的。
师:那为什么她还是用来擦着了呢?
生:因为她太冷了。
生:受不了了。
师:那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着火柴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渴望温暖(教师随机板书)。
师:可是老师没听出她刚才读出的渴望温暖,谁还能读?
(指名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
两名同学朗读。
幻灯出示“……像……好像……”两句话。
师:这两句话中都有像,意义相同吗?
生:不同,一个用于比喻句中,一个表示想象。
生:烤鹅、圣诞树。表现了小女孩渴望食物、渴望快乐的思想感情。(教师随机板书)。
师:接下来第四次擦着火柴,又幻想到了什么?
生:奶奶,表现了小女孩渴望疼爱。
师:奶奶的出现使小女孩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书上是怎么写的?
生:朗读“奶奶……不见的.”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想和你们比一比,有没有敢站出来的?
(师生比赛朗读,鼓励纠正朗读)。
生:不是,是一整把。
师:为什么呢?
生:她不想让奶奶走?
师:奶奶的出现使小女孩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朗读。
生:小女孩在当时社会得不到幸福。
生:小女孩要死了,所以感觉要飞起来了。
师:如果奶奶没死他能得到所要的幸福吗?
生:不能。
指名读最后两自然段。
师:文中几次提到大年夜?
生:三次.
师:为什么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
生:小女孩更可怜,命运更悲惨。
师:这篇文章写的好吗?有时间多找几篇童话来看一看,用这种方法分析一下。
下课。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领悟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
光着头。
一、悲惨生活大年夜又冷又饿。
赤着脚。
火炉——温暖。
二、抱回孩子烤鹅——食物。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三、冻死街头:坐、捏、微笑。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 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4)指导朗读。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四、作业 。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六
1、了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二)预习内容:
1、我会读。
蜷着 火焰 捏着 橱窗 哆哆嗦嗦。
闪烁 灵魂 哧 暖烘烘 火柴梗。
2、我会填。
一( )星星 一( )墙。
3、我知道。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_____(国家)作家_______(谁)写的,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在课文中小女孩_____次擦燃火柴,她分别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小组合作探究。
1、五次擦燃火柴分别说明了什么?小女孩想得到什么?哪一次划火柴最使你感动?把感情读出来。
2、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你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中三个“没有”是怎么想的?对文末两个“幸福”是怎么认识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对人物命运的感受。
(三)升华延伸。
(四)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海那边的故事》之《窗前的豌豆花园》《老橡树的最后一梦》,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要求:用心去读,深入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
1、我会组。
焰( ) 烘( ) 梗( ) 蜷( )。
陷( ) 拱( ) 硬( ) 倦( )。
2、我会填。
“世界童话大王”是丹麦的 ,他的童话《 》被选入本册教材。他的童话还有《 》、《 》、《 》等。
3、我会写。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看到。
说明。
想得到。
1、看一本安徒生童话集。
火炉----寒冷 \。
烤鹅----饥饿 ﹨。
悲惨。
圣诞树----痛苦/。
奶奶----关心 幸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七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安徒生)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上”。)。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4、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徊去还要挨打,真可怜。)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一段。
2.按照“思考·练习”第二:三题,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敢擦火柴。从第二句的“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抽出一根火柴来擦的。)。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正想暖和暖和,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紧接着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火炉。擦燃第二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一只烤鹅在向她走来,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马上又擦燃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擦燃第三根火柴时,小女孩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火柴灭了,圣诞树又不见了,小女孩为了留住美丽的圣诞树,就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因为小女孩在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也没有人疼爱,她想要暖和暖和,想要吃点东西,想要和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有人疼爱,所以就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些东西,这是个原因。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擦根火柴,在火柴光里,能不能看到这样东西?(不能看到)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见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什么原因?(小女孩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是啊,弄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看看插图,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有的读整段,有的可自选其中的一部分朗读。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看看本课砒生字,注意生字的写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人新课。
2.课文里说,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段。自学第三段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三段,试着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问题。
3.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小女孩冻死了。)前面说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五、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呢?(作者是根据想象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童话乙童话的内容来之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是根据他平时见到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和穷苦孩子冻死街头的情景来想象的。)。
六、巩固生字词。
1.仔细看看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同座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穷人》。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八
教案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大年夜本来是非常高兴的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有鸭有鱼、有虾……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地幸福呀,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
2、讲字形,用色笔标出易写错的笔顺。
3、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4、边读边写,识记生字。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变化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讲授第一段(1)教师范读课文(2)师:在万家喜庆团圆、都在准备丰盛菜肴过年的大年夜,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还要在大街上卖火柴,她可怜吗?(生:可怜)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关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光”是不是没有头发?是指什么?(是指没有帽子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人关心疼爱她,小女孩很可怜。(3)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想些什么,对小女孩说些什么?(指名讲,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四)回读课文,可以小组读,个人读,找出你喜欢的一段。
四、巩固练习:辨字组词:烤()焰()烘()考()掐()哄()厨()橱()五、结束语:同学们,究竟小女孩想的跟你们想的一不一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九
她又冷又饿又孤独,
为此她一连擦燃了五次火柴。
第一次看见了温暖的大火炉,
第二次看见了喷香的烤鹅朝地走过来,
第三次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
第四次看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
为了留住奶奶,她擦燃了大把的火柴……。
富人们却在喝好酒吃好菜……。
“你能行!”我说。片刻功夫,她就编好了:
请你到我们家里来!
在这里,你不冷,你不饿,
更不缺少爱;
我给你几件新棉衣,
给你准备好吃的饭菜;
我们唱歌,我们跳舞;
爸爸妈妈喜,爷爷奶奶爱;
让你温暖,让你幸福,
让你快乐自在;
你愿不愿意来……。
下课了,同学们还在一遍又一遍深情地唱着自编的歌曲。
这样,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位大歌唱家。
这次课后编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十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1、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2、简介安徒生。
3、进一步了解安徒生及创作背景: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并画文中的词语想办法理解,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作者。
3、理清文章层次:
4、画出课文中你最感动的句段,力争读出感情。
1、默写字词,口述词语意思。
2。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出自己的理由。
1、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1、……孩子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渡过的呢?……你们多么幸福呀!可是在这个喜庆洋洋的大年夜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没有一个人给她一句温暖的话语,有家不能回,在街上徘徊的她最后蹲在了墙角。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从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而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
1、自由读课文,说说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并填表格。
几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希望得到的现实。
2、合作交流。
3、汇报展示。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
2.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
例如描写天气的冷和人情冷的句子。
3、你认为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写作方法):
读课后《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下面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谁愿意自告奋勇到黑板前来写。(大年夜、卖火柴、擦然、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点评学生的书写)。
2、你能用上这7个词语,说说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抓住课文的关键词也可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引领)。
二、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小女孩卖火柴、擦燃火柴、最后冻死街头的画面还定格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怀着同情和悲伤的情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吗?——同桌互说、请生交流。
(二)、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2、生自读自悟。
3、生交流,师相机讲解。
a:抓第一次擦燃火柴部分的语句谈感受。
预设:“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1)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3)渗透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过渡:谁来接着谈谈小女孩后几次擦然火柴所看到的幻象?
b:抓第二次擦然火柴部分的语句谈感受。
预设:“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c:抓第三次擦然火柴部分的语句谈感受。
预设:“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
是啊,不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吗?这些美丽的画片不正是你们的美好的心灵吗?现在你正向这个小女孩眨眼睛呢,你会跟她说什么,送给她什么祝福?出示句式:小女孩,————————————。
师:多美妙的童话,多么美好的祝愿,让我们祝福小女孩梦想成真。
d:抓第四次擦燃火柴部分的语句谈感受。
过渡:小女孩不仅要获得了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擦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读,谈感受)。
e:抓第五次擦燃一把火柴部分的语句谈感受。
过渡:就这样,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出示句子,生读)生:“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读)。
(2)出示:小女孩死了,她的嘴上为什么还带着微笑?
读到这儿,我们的心情是那样沉重,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地死去了!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那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如果再给小女孩一次擦燃火柴的机会,她还会看到什么呢?请你们学着作者那样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吧。
2、请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并掌握故事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
2、体会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幼儿同情心及爱心。
3、尝试用自己的行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有表情的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激发幼儿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富有同情心的善良品德。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导入:运用问题,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每年过年的时候你们都是怎么过的?可是有一个小女孩在除夕夜里没有回家,她光着脚在街上卖火柴,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2、整体欣赏课件,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惨气氛。
3、分段欣赏,通过问题感受并理解小女孩擦亮火柴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激发幼儿感情的升华。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童话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3)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4、讨论交流。
鼓励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请幼儿想一想你如果遇到这个小女孩,你会怎么做?
5、情境游戏,加深理解。
让幼儿自己选择故事中的角色,根据自己对故事和角色的感受尝试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
7、活动延伸:请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安徒生的其它童话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谢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想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爱读童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那些童话故事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丹麦的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由孩子们自己熟悉的童话故事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知识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读后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3、读后汇报。
(1)检查自读情况:读一读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然后选一两句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4、师提炼:小女孩处境可怜,命运悲惨。
[以读为主线,提纲挈领,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2、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合作,汇报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小女孩很可怜”“小女孩也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只要学生能够结合文中的语句,比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小女孩命运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四、引发矛盾,深入探究。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三节默读一遍,想一想这个问题。
2、学生自读,思考。
3、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4、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五、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片段)。
[用播放录像的方式回顾全文,给学生以想象、回味的空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六、质疑问难。
1、刚才大家欣赏了这篇精彩的童话,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的吗?
2、学生自由提问,全班合作解决。(有价值的且无法马上解决的,师予以归纳,留待下一节课讨论)。
[让学生的共同合作来解决剩余的疑难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布置课外作业。
1、从文中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促进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改写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疑解难。
1、出示上一节课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3、小组派代表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1、布置学习任务。
(1)请你把你认为文中写的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2)自己读完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学生按要求学习,师巡回指导朗读。
3、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4、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6、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7、齐读课文五次划燃火柴的部分。
8、师小结:想象源于现实,只有源于现实的想象才是合理的。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三、拓展延伸。
1、我们也来想象一下,如果小女孩现在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帮助她呢?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3、师引导:是啊,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能来到现代,她就不再痛苦、孤独,因为有一大群爱她的小伙伴。让我们想象一下,她来到我们身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己动笔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4、学生试编故事。
[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表达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语言积累和运用得到有机结合。]。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编写小故事。
2、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