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优质15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是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需要合理安排复习和巩固的内容和方式。以下是一些典型教案的分析和评价,供大家学习借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一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了不起。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环境面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自制课件挂图。
师:请同学们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真挚的情感:它是母亲声声热切的呼唤。
生:爱是老师关爱下酸甜的杨梅,是祖母救活相邻的青青莲叶。
生:爱是父亲用来驱赶死神的双臂。
生:爱让我们快乐地生活,茁壮的成长。我们也要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师: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爱。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生默读)。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师:就是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19xxx,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了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生: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生:为什么父亲了不起?
生: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生:为什么这对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师:这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二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三
1、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深信任。
3、认识“塌、昔、墟、掘、爆、勘”等六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八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课文的4~自然段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1、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
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揭题,交流资料。
1、读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说到地震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关于地震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4、小结:
地震这一天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虽然灾难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也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汇报学习。
对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读课文,汇报生字词及词意。
3、按自然段汇报你学会的、理解的生字词。
4、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5、理解体会生字词。
6、出示“词语花篮”词,并自己添加其他好词佳句。
(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2、小结:
分段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要有根据、有道理。
(四)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动?
2、汇报读,师相机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漆、挖、掘、控、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六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了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了。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了。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了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了。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在平时生活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
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温暖而热烈,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平时不太在意它,可这种平凡的爱在危急时刻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读课文。
3、读后回答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把话说完整)。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词语,指导书写:爆 砸)。
二、朗读感悟。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本节课我们先学习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次序根据学生找的情况进行)。
句子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在实现,儿子在坚守。)。
句子2: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句子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地震中,一位父亲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的坚毅。)。
与句子:“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三、引发思考,感情升华。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悟更多的了不起的父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与回报。
四、留作业。
(1)积累课文中所学的新字词。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3小题选做其中一题)。
第二课时。
一、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以及章法结构。
三、完成课后小练笔,给课文补白。
板书设计:
了 父 各守诺言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不
起 子 同死神搏斗 鼓励同学 先人后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八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九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十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今天这节课讲述的是发生在那次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生齐读课题。
1、师:在这场大地震中,在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学生读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用横线划出答案)。
2、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出示词语: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的正确请跟读,如果不正确请你们为他纠正。
生读词语。
同桌互相读词语,小组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这幅图,能想到我们刚刚学得哪个词语?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生齐读,师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先读划出的句子,然后谈感受。教学过程的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而定。)。
(1)同样是父母,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对比这读一读。(分角色读)谈谈感受。
(2)处境如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倒塌,不少人来劝说父亲,咱们都来看看父亲都听到了哪些劝阻?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分角色读读吧!(课件出示5—9自然段)。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回答)。
师: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生合作读。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指名生回答)。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小结:从众人在劝阻父亲的短短几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的恳求、焦急、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课件出示句子)。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课件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小结: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出示课文片断)。
师:就是因为父亲挖了这么久,现在已是“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课件出示第12段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我们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一)抄写本课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了不起。
父亲爱儿子。
挖不论…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十一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废墟前,
当消防队长要他离开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警察要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人们认为他失常,不再阻挡他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没有!没有!他一定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为了信守承诺,无论谁来劝阻,父亲也决不放弃,(板书:信守承诺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谁也没父亲,谁也不理解父亲,父亲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可是,为了信守承诺,无论怎样孤独无助,父亲也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六、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这些片段,好好地体会一下。
七、父亲孤身一人,要徒手挖开废墟寻找儿子,难吗?从哪看出来?
从这些描写,你想象出父亲在挖掘中会有哪些困难吗?
就这样,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在余震和爆炸中父亲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分析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但父亲始终没有停下来,他还是挖呀挖呀,把我们的感受送进文字里,一起朗读这段话。
十、是什么让父亲挖个不停,忘记危险、忘记饥饿、忘记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是父爱!(板书:爱)因为爱,父亲用行动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十二、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说话)。
是啊,儿子信赖父亲,虽然被埋在废墟下,但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板书:信赖父亲、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最后化险为夷,所以说他是——了不起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约定,(课件无论——)被埋在漆黑的废墟下两天一夜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可能——?可见,这承诺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动力,也是儿子绝境求生的勇气,所以他对父亲说——(课件出两段孩子的话)这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不但前后呼应,还说明了父爱能创造奇迹。
十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现在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
十四、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其实,父爱不仅展现在大灾大难中,更多时候伟大的父爱是潜藏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十二
教学过程:
一、初读初悟,浅层理解“了不起”
1、对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读课题,“中”字让你知道什么?
2、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的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
二、改变结局,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一)尝试改变结局。
1、这是我们同学设想的结局。
2、[多媒体出示改变的结局]。
3、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4、如果事情是这样,父亲没有救出孩子,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按自己理解,简单陈述一下理由)。
(二)品读探究“救”的过程。
2、出示段落,指名读,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1)镜头读,在联想中解读“了不起”。
读句“他满脸……血迹”,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的[录像],默读句子,你联想到什么?谁再读这句。
想再试试吗,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看有什么体会。
2、看指挥齐读。
3、38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因为——(读念头、信念)。
(2)体验读,角色中体会“了不起”
随着老师的叙述,选择你最想扮演的角色,与老师配合读。
(3)创意读,再创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儿子劫后余生,请在小组里继续读,读时可加入其他角色。
板:不放弃、尽全力 爱。
师: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父爱。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深入品读“了不起”。
1、我们在假设一种结局。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3、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试试的责任和勇气。
5、继续讨论:对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赖、责任)。
6、总结:了不起得父爱,孩子的责任与信赖,创造了奇迹。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爱”
1、巨大的灾难中,父爱创造了奇迹。这不禁让我想到类似的事件。(资料)。
2、平凡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举例)。
五、实践作业。
1、读诗句。
3、片断 《平凡中的感动》。
附:板书。
父—————————— 子。
不放弃 爱 信赖。
尽全力 了不起 责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了不起父亲儿子)。
三、品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从哪些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承诺)。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绝望)指导朗读父亲撕心裂肺的呼喊。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5)这段通过什么描写体现伟大的父爱?(板书:心理描写)。
b、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他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c、“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a、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b、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c、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父亲手无任何工具,出了挖还用过哪些动作?(搬、推、挪、刨等)可是情况紧急,不容过多思考,就一个念头挖下去。单用一个“挖”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劳累和决不放弃,感受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这样的话:出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都表达一个意思)。
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3)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塌方、爆炸)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4)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艰辛和伤痛,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但他不放弃,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决不放弃?(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你的理解来。指生读,齐读。(配乐)。
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总结。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
3、小结阅读方法: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
摘抄熟记精彩语句。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鼓励孩子,天天陪伴孩子学习,帮助他尽快提高)。
阿曼达在摔交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带着孩子开车兜风,请孩子吃饭•••••)。
现在不测风云降临于阿曼达,他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预设:父亲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找到他。)。
(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教案篇十五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