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企方案(通用14篇)
遇到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制定一个方案来解决它。制定一个完美的方案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强企方案篇一
现今,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重视技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已成为我公司领导的共识。
我公司领导努力学习了各级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文件,通过学习、宣传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公司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上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1、抢占人才培养制高点。公司在xxxx年就下达文件,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在3年内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否则将遭到淘汰。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招收大中专毕业生,做到长流水、不断线,保证企业新陈代谢和发展的需要。公司现有大中专毕业生xx名,其中自培x名,引进65名。xxxx年引进xx人,xxxx年引进xx人,xxxx年引进xx人,日前,公司又在着手在xxxx年人才的引进,在主管人事经理的带领下,主动出击,先后到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宣传、介绍公司,走出去引进人才,已经有十几位大学生有意向,并提交了个人推荐资料。
2、充分挖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的劳动苦脏累,职工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公司对职工强化培训。针对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公司安全部在每项工程正式开工之前,都会到工地上给工人们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学习培训,让安全的警钟时刻敲响,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今年的全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认领中,公司上从总经理、项目经理到各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均参加了省里面的统一考试,取得了安全上岗资格证。在xx市建设局、xx市建委举办的特殊工种、造价编审、质检员、安全员、项目经理等培训学习班中,公司都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让职工参加培训,不断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可以这样说,在xx的建筑企业中,我们公司参加培训的门类最广,人数最多,这是一致公认的,每年花在职工学习培训上的费用也是巨大的,我们认为这个钱花得值。
3、积极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倡导他们通过继续教育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并建立了有效的动力机制,公司下达文件,只要是在职人员通过自学、函授、成人教育等取得更高层次文凭的,公司将报销学费的70%-80%,这样大大激发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xxxx年公司基层施工管理人员有xx余人参加了xx电大的工民建大专班学习,从而促进了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更进一步以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公司对引进的人才一律统一安排食宿,并提供床、办公桌等简单家具。此外,公司的乒乓球室、图书室也对大学生开放,定期与大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妥善解决,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在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下大力气。在福利待遇上,公司对引进的大中专生进行养老保险、医疗费报销,还有结婚礼金、夏季降温费、特困补助金、贷款担保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下属子公司城兴置业有限公司妥善解决大中专生的住房问题。
5、完善约束激励机制,管理考核人才。公司在xxxx年完成改制后,根据新设的职能部门,对一些技术人员的岗位进行了调整,调整中我公司充分考虑了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特长和自身意愿。人员配置齐全、岗位职责明确后,公司完善了年终绩效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通过制度进一步管理人才、约束人才、奖惩分明的机制已初步激励了人才的干劲。
当然我公司在xxxx年人才工作中还存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二、机制方面的障碍:人才选拔时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取向,我公司就存在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急需的人才不能安置,混日子的人员不能打发。我们会把明年的工作重点放在此方面,让公司引进、培养的人才都能各尽其能,为公司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才强企方案篇二
摘要:企业发展,人才为先。习近平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就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面对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企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冲出重围,化危为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就山东能源枣矿集团高煤公司来看,建矿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开展全员培训,但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够用”、个别人才“不适用”、部分人才“没充分用”的现象。
二是人才配置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人才队伍结构中,各专业人才虽能够满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但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从公司的实际来看,煤矿主体专业人才少、专业不对口人员多,部分专业技术职务与岗位业务和实际能力不相统一,多种经营人才不足,制约了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领军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匮乏。
三是部分专业、单位只注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但在更好地使用人才方面还有欠缺,未完全做到量才就位,把人才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未做到“智者用其谋,劳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
从以上分析来看,培育企业所需的人才必须抓好几个重点环节。
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选用人才是关键。
一个优秀的企业,注定是由优秀的人才组成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真正源动力。习近平号召各级党员干部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识才方面要有“火眼金睛”,既要出产量、出效益,更要出人才。既要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善于使用人才。有些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下得力气很大,但在具体的使用上却没有做到人尽其才,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对待人才不但要学会选,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用人之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个管理者只有懂得如何设置一个合格的岗位,懂得如何评估一个人的能力,特别是“冰山”以下的特质,才可能做到用人所长,发挥人的优势。煤炭行业由于专业技术性较强,分工精细,各专业涌现出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这就要求企业在使用人才时,要注重其所长、发挥其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关爱人才是保障。
才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固然重要,但对人才的关爱更为重要。习近平对此做出重要批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关爱人才既要体现人文关怀,更要勾勒职业生涯,让每个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四、企业兴盛,人才为本。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煤炭形势的挑战面前,我们理应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切实把企业的超越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发展的“第一要务”,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煤炭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现企业的超越发展和转型升级。
人才强企方案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和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快部署实施公司人才强企工程,为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提供支撑保障。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中国石化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建立实施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干部工作体系为牵引,不断提高干部工作质量,推动政治坚强、本领高强、意志顽强的干部不断涌现。
加强干部素质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寄予厚望,要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石化着力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各级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信得过。优化干部成长路径,让干部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急难险重的第一线、市场开拓的最前沿,经历风雨、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把握公司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特点,更加注重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努力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
树立正确的选拔任用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什么样的人、从哪里选人、怎么用人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问题。中国石化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坚持把政治素质作为“德”的第一评价标准,把专业能力作为“才”的重要评价标准,切实把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干部,通过谈心谈话、培训跟班、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渠道,深入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优秀干部及时选出来、合理用起来,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得到激励。
严格干部监督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干部要加强全方位管理,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的管理贯通起来。中国石化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努力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的监督,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大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力度。开展中央巡视问题整改“回头看”,始终保持正风肃纪和反腐败的高压态势。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突出问题查摆整改工作,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真情关爱干部,对扎根基层一线、援藏援疆援青、异地交流、艰苦地区和困难企业的干部,在政策和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让这些干部安心、安身、安业。
加快干部年轻化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无限希望,多次就做好年轻干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年轻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国石化结合干部队伍中“盖层”“断层”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采取“加长板凳”、竞争性选拔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任务新要求、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练,在实践锻炼中成长为栋梁之材。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推进干部年轻化,不为年轻化而年轻化。同时,努力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使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奔头、有干劲、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国石化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加快“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以此牵引带动人才队伍的整体开发。
抓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必须更加重视科技领军人才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中国石化围绕国家战略、公司发展,依托科学家工作室、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等实践平台,加快集聚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加大两院院士的培育培养力度,带动重大创新突破。抓实抓细思想政治建设,大力传承闵恩泽等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作精神,全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接受失败的环境,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团队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
抓好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处在人才金字塔的塔身,是骨干中坚力量。中国石化把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完善高层级专业职位设置,构建起覆盖各专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作用发挥机制,吸收专家参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专家职责落实。完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扎根专业领域,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与企业共成长。选拔有潜质的年轻骨干参加高层次技术培训,力求培养出更多作风硬、本领高、战斗力强、可以开枝散叶的“教导团”。打造适应公司治理体系的总部机关人才队伍,强化职业发展规划,落实相关待遇保障。
抓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技能操作人才是企业安稳运行、长治久安的基石,这支队伍一定要有信念、有技术、有力量,既要有“一招鲜”、解决现场实操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扎实奉献的道德情怀。中国石化着眼于培养“石化名匠”,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有意识地让他们加入科技创新团队,激发创新创效热情。抓好“兵头将尾”,高度重视班组长建设,严格选拔标准,保证选用质量,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作风过硬、技术熟练、敢抓善管的班组长队伍。抓好全员素质提升,加强岗位练兵、实操训练,强化责任心,不断提升操作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抓好国际化和新兴业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一定要与业务发展相匹配,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在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石化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实地实训,构建长效培养模式,加快解决国际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坚持“没有属地化就没有国际化”观念,把外籍人才、合资企业人才纳入“大盘子”,尽快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坚持业务布局与人才队伍建设同部署、同谋划,实施更加灵活的选才用才机制,加快集聚培养一批高端人才,促进动能转换,推进转型升级,赢得发展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定程度上讲,人才的竞争,是体制机制的竞争、人才成长环境的竞争。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探索建立“生聚理用”人才工作机制,努力把人才这个企业最核心的资产经营好、管理好,塑造强大人才竞争力。
“生才”有道。重点是更新人才观念,完善培养开发机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解决重物质投入轻人才开发、重短期使用轻长远发展等问题,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育才观,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走精耕细作之路。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专业导向、国际化导向,注重从生产经营科研一线中发现选拔人才,大力倡导扎根一线、立足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
“聚才”有力。重点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形成磁场效应。瞄准急需紧缺和新兴业务领域,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用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提升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立足改善人才结构长远目标,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壮大基础研究力量,助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用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与人才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大力弘扬“三老四严”、求真务实、精细严谨的石油石化精神,激发各类人才“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才”有方。重点是经营好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健全适应企业和岗位特点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使岗位职责明确清晰、工作程序和目标清晰、奖惩认定和执行清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研究制定人才分类评价办法,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施综合激励,将收入分配同劳动力市场价位对标、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实行强相关、强挂钩,形成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用才”有效。重点是放手使用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人岗匹配,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坚持用当其时,及时发现、大胆启用各类优秀人才。坚持才尽其用,努力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都公平享有成长、成才、成功的机会。深化人才成长通道建设,打破隐形“天花板”,消除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象。坚持全系统人才“一盘棋”调配,打破人才流动制度壁垒,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快流动,实现更高匹配度。
人才强企工程是中国石化落实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石化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确保事业薪火相传、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迫切需要。中国石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经营人才、成就人才,努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才强企方案篇四
1.1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自起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重点与东软、神州数码、nec等二十多家国内知名it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我们建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获得信息产业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深圳软件园、西安高新开发区认可并授牌,与企业的校外基地共同构成学生长期理想的实习环境。每学年都有超过300名学生在大四一学年内在合作企业的校内外基地参加实习,90%以上的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这说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的学习分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在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标准。该计划将学生的工程教育置于现代工程背景下,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得到构想、设计、实现和运行完整的过程体验。该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体现了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转变,也从理论上说明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1.2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长期发展的前提。
我校计算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有如下特点。
1)合作企业大都为国内有实力的知名it企业。如神州数码、文思创新、nec、东软软件等。
2)公司需求的都是it领域紧缺人才。如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工程师等。
3)企业希望与学校建立长期关系,大量输送人才。北京神州数码西安研发中心三年定制培养200名学生,东软软件股份公司两年定制培养180名学生。近两年,学校向企业输送了600多名学生。
4)合作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及授课,采用资助办学经费、捐助实验设备、资助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实用工具软件、提供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院办学效果。
5)提供的校外实习条件优越。如北京神州数码、东软软件定制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4~6个月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实训环境,并指派优秀的项目经理进行指导,为学生补贴赴公司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及生活费。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第一,产业要发展、大量it人才紧缺,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基础。第二,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招聘到满意的人才,是企业的利益驱动使然。第三,计算机专业方向有广泛深厚的市场基础和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学校、企业、学生有共同的利益,完全可以做到多方共赢。
1.3机制是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校企合作教育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双方需要共同组织管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校企合作顺畅执行。一方面,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组织,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也要有能力协调学校内部各教学环节,而一般学校都不具备这种服务功能。如果没有领导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或者二级单位还不具备充分的自主权,建立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难度很大。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做法是建立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将其作为与企业对接的窗口,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服务,逐渐形成一种规范化的运行保障机制。该机制主要由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以及动力驱动、政策激励、管理服务、环境保障、质量管理、法制保障等构成,不仅具有针对不同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能够坚持本科教学的必要基础,使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有一个统一的实施规范。该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快速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形成成果,比较适合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工程教育过渡阶段的校情。该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明确了学校与企业既是合作伙伴又互为服务对象的关系,学校必须走出象牙塔,成为市场中产业链中的一环,以能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为己任。由上可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寻找校企合作教育的切入点,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前提;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后的规范化运作是双方合作成功的关键;而高校能否在这种机制下为企业提供服务是校企合作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2、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构成。
2.1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动力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必须互利双赢。以双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西安研发中心为例,双方的.合作关系为:校内实习基地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教学费用。有意参加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对于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这期间,学生既是西安邮电学院的学生,又是神州数码的见习员工。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考核通过者将成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项目实习。参加项目两个月后,学生进行适岗度考核,通过后成为正式员工。企业为不录用的学生出具见习表现证明,以便其重新求职。被录取者继续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1]。这种定制培养方式体现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企业通过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获得满意合格的人才,同时也降低了人才流动的风险和入职培训的成本;而学校则深化了教学改革,节约了教学经费,提高了教学质量,锻炼了教师队伍,实现了学生就业。双方都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2.2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政策激励机制。
政府在加强产业引导、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多方面为校企合作搭建了理想的平台。,我校计算机学院获得信息产业部授予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称号;20成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合作院校及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it人才实训基地”。,深圳软件园授予我校“深圳软件园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高校实训基地”称号。20,“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被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政府还通过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企业和教育机构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场地、税收、培训、实习、招聘等多方面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这些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方向。国家的扶持政策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2.3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组织与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在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下将会遇到种种困难。学校不仅需要克服来自内部形成的习惯和阻力,还需要从组织机构、人员条件、政策环境上予以充分认识和保证。我校计算机学院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体系,在组织上予以保障。该体系由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及其下属执行机构组成,委员会由院领导、合作企业代表和各系部负责人组成,负责整体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学院各方面资源,下设的执行机构为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负责日常管理与实施。为满足与企业合作的需要,需要赋予合作教育组织以传统教学管理机构所不具备的功能,包括校企合作窗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制定考核、评价和奖励标准,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职业素质教育,就业服务与指导,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以及学籍管理(学分置换)等,使实训中心真正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管理的平台,能够承担起规范化服务的职能,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如果合作教育的校方能够提供上述服务,那么合作教育主要参与方的被动局面必然被打破,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必然被激发,学校单方面上门寻求企业对合作教育的支持,将变为双向参与的互利互惠双赢合作[2]。”
2.4合作教育实施的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合作教育所需的教育环境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在校建立的实验室和校外基地共同组成。主要包括:1)计算机学院所属的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以及硬件、网络、嵌入式等六个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2)省级“计算机与微电子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信产部重点实验室“西邮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软件研究所、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13115工程)。3)同企业合作建立的一批联合实验室,包括东软集团合作建立的双真实验室(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真实的项目)、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系统公司成立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美国altera公司成立的“sopc联合实验室”、与美国intel公司共建的“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等。4)与神州数码、东软、用友、nec、中兴、华为、大唐电信等著名it企业建立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执行机构“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占地3000多平方米,累计投资加上企业捐赠,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校企合作不仅使学校获得了大量企业资助的教学设备,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给学校带来了紧跟市场发展的最新信息技术和项目课题,和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起,共同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实习实践环境。
2.5合作教育实施的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机制。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需求,我校计算机学院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和考核与管理模式,加大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对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并根据企业的需求信息,及时充实调整培养方案。如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学校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课程,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项目经理到校为学生授课。这些调整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要求,双方建立了一整套教学过程评估体系。对学生平时的学习,通过学习日志和实训总结进行考察;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如校内基地技术基础培训采用考试的方式,项目实训结束采用项目验收的方式;校外基地见习工程师实习采用适岗度考核,见习半年以上的学生将参加360度考核,标准与正式员工相同;特别重视学生下企业后实习阶段中项目经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采取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十余个项目进行评价。这是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过程控制而形成的教学运行及质量保障机制。
2.6确保合作教育顺畅执行的合同管理和法制保障机制。
在合作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和合作方式不同,为了使计划顺畅执行,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的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不仅有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还有与学生在培训、实习、就业、违约等各个环节的三方协议,确保学校、企业、学生密切合作,责任明确,利益共享,长久稳定,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能够有效运行的合同管理和法制保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双方都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对职业人的自律、自觉、责任和守约意识教育,针对大学生履约意识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学院还增加了与就业有关的教育部三方就业协议、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3、结语。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学院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在与企业的多年合作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重大改革项目的推广,人们思维观念和学校环境氛围的改变,已有的组织模式和形成机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该机制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人才强企方案篇五
峰峰集团纵横公司是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和峰峰集团的安排部署改制为公司制的,是河北省煤炭系统唯一一家同时具有矿山建设、房屋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综合施工企业。企业改制以来,在中、高级管技人员和员工骨干退休增多、流动性增强的不利情况下,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中高级管技人员和生产业务骨干,保证了人才队伍人员数量、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有序衔接,促进了企业持续发展。
一、改制施工企业人才强企战略的基本内涵。
改制施工企业是指国有企业改制国有参股的施工企业。改制施工企业由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逐步实施,企业经营性质和所有制形式发生改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管技人员和员工的使用,由原来的上级调配改变为自主招聘,所以,积极探索改制施工企业人才强企战略的新模式,开辟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对创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科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学识和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取得突出实绩的群体,优秀人才是企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强企战略就是把人才作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开拓型、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人才现状。
1.缺少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建筑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多、流动性大,一线作业人员以工人为主,文化层次偏低,基本操作技能较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建筑工程具有体积庞大、造价高、复杂多样、整体难分、不易移动、工程施工流动性大,工程形式多样,施工技术复杂,露天和高空作业多等特点,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在许多专业施工领域人才紧缺或根本就是空白,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2.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人才储备不足。
由于近几年建筑施工行业利润率低,造成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普遍生产经营困难,招聘人才困难,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就业,地处经济欠发达和偏僻地区的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更难以招到高层次的人才,人才队伍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人才断档现象比较突出。加之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和地点的流动性以及薪酬待遇低等问题,部分有一定业务能力的管技人员认为发展空间不大,特别是一些一线管理和操作人员,他们感觉自己发展无望,只要有其它选择,他们就会离开,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积极性。
3.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尽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建筑施工行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转型阶段,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任用、管理、激励等机制正处在探索和完善之中,因此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投入不足、引进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到位等现象。
三、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措施。
1.创新人才招聘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招工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招工政策而定,而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原有招工录用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宗旨,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建立双向选择招聘模式,注重应聘者和企业双向需求的吻合。纵横公司自20改制以来,改变原招工模式,变招工为招生,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新招聘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工资待遇的实施意见》,提高了企业对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
2.定向委培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中小型改制施工企业应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计划,建立定向委培招录急需技能人才,及时总结当年各类人员流动状况,并根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程项目来预测所需人才专业和人员数量,按计划委托专业院校为其培训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纵横公司近年来,先后设置了电工、安装钳工、电焊工、采掘电修工、铁路养护工、塔吊司机等专业的委培班,委托专业院校培训各类专业人才320余人,在实践工作中,已有200余人成为生产和技术骨干,确保了公司人才队伍的有序衔接和生机活力。
3.构建网络学习教育平台,鼓励自学,晋升学历,提升能力。
4.抓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改制施工企业要抓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要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纵横公司根据改制施工企业的人才结构,分别制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工人才三种人才队伍的考核评价标准,为人才选拔任用提供依据。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纵横公司提高了新招聘大中专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拨付专项资金兴建了学生公寓,铺设了专用网线,设置了微机房、健身室等设施,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以感情留人。
人才强企方案篇六
人才,是衡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推动企业壮大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徐矿集团庞庄煤矿党委科学把握人才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致力于加快建设人才强企,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发展大局中谋划,形成和发展了“想干事就有机会、能干事就有舞台、干成事就有地位”的人才理念和体制机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敢想敢为、齐志齐力、创新创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进步、和谐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自2006年以来,企业共生产原煤1300多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6亿元,实现利润近20亿元;工伤事故年均递减42.5%,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企业先后获得“全国煤炭工业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省属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50多项荣誉称号。
理念导航,让人人都想成才。事业发展,人才先行。企业是职工实现价值的载体,只有坚定不移走企业与职工协调发展之路,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抢占先机。庞庄煤矿党委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打造行业一流煤企的重要方略,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为职工成才创造了良好政策和舆论环境。在庞庄煤矿,资历高低和年龄大小并不重要,评价职工的核心标准是能力与业绩。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矿党政通过薪酬分配、评先表彰、提拔任用等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倾斜,努力让创出业绩、干出成绩的优秀职工包里有钱、脸上有光,在矿区形成了人人尊重人才、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安全生产技术。近年来,企业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建立了掘进、救护、机电、运输四大专业12个工种的实训基地,以及多媒体教室,对提升职工操作技术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班组长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升,成立了“班组长学校”,与当地技师学院合作开办班组长高级工、中专“双证”培训班。定期开展技术工种带头人专题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技术带头人。861名技能人才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145名技术和管理人员取得了中级以上职称,9名职工被徐矿集团授予“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及重点培养对象。充分借助社会智力资源,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653工程”,通过与中国矿大、安徽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6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继续教育并取得了大专、本科或硕士学历证书,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和智力资源。
实践历练,青年才俊快速成长。为让每年新分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融入企业、尽早建功立业,在经过岗前培训后,根据新分大学生的专业、性格和特长,合理安排为期一年的轮岗见习,让每名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安全生产、企业管理等各个作业流程。见习期间实施“导师制”和“双师制”,为每名大学生确定一名矿级领导为成长导师,指定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和一名优秀工人作为技术和技能师傅,努力让每名大学生都能成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现场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建立大学生成才规划和成长日记,定期组织专题谈心交流,让大学生聚在一起畅谈成长心声,交流工作心得,用各自的经验互相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让每名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来自全国各省39所高校涉及26个不同专业的120名大学生在矿山茁壮成长,先后有5名优秀大学生被集团公司提拔重用,21名走上了副科级以上管理岗位,近30名被聘为技术主管、首席工程师助理等重要技术管理岗位。
过搭建平台、创新形式、扩大范围,努力让人才发挥最大潜能。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能竞赛等竞技活动,让技术尖兵、一流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强势宣传经验和典型,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向先进看齐、向一流攀登,在矿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给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广阔空间,对标一流、进位争先蔚然成风。先后开展了“管理创新年”、“管理提升年”等活动,实施管理创新项目41项,完善规章制度150多个,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闭合管理”、“缺陷管理”等管控模式。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推行科研项目目标责任制。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凡经职工自主研发被推广使用的创新项目,均以职工本人姓名命名。近年来,完成自主科研项目120多个,20多项被徐矿集团推广应用,16项获得徐矿集团以上科技进步奖,矿用正压柔性风筒分流器、大倾角工作面防滚矸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性专利证书。大力推行降本增效工程,鼓励广大职工参与生产系统和设备升级改造,2006年以来完成节能改造项目达30余项,节电800多万千瓦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丰收,矿定期组织各专业优秀人才集体旅游、外出疗养等。今年,矿党政为提高对集团公司的贡献份额,以喜逢“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开展了“产量进尺上水平、安全工作创佳绩、双增双节多贡献、百名先进游世博”竞赛活动,在矿区掀起了一股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
竞争性选拔,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矿党政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高度重视政策和机制的导向作用,始终坚持“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原则,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后备人才队伍,定期调整补充。扩大干部选拔的公开性,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公推公选、公推竞选、公推直选等多种选人用人方式形成规模,竞争上岗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近三年来,矿党委先后对40多个基层党支部进行了民主改选,公开竞聘20多个副科级以上管理职位,在7家单位实行了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1名毕业不到五年的优秀大学生顺利通过组织考察和民主测评,被聘为矿长助理。实行了干部履职专项效能监察、中层管理干部绩效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管理干部业绩民主测评、安全生产“黑名单”等制度,干部问责制、辞职制、末位淘汰制以及不称职、不胜任干部考核和认定标准走向成熟,先后有50多名干部因工作不尽职、不履职受到了责任追究和诫勉谈话,10余名名管理干部因作风、能力和业绩问题受到撤职或降职处理。
人才强企方案篇七
1.1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学院自2006年起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重点与东软、神州数码、nec等二十多家国内知名it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我们建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获得信息产业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深圳软件园、西安高新开发区认可并授牌,与企业的校外基地共同构成学生长期理想的实习环境。每学年都有超过300名学生在大四一学年内在合作企业的校内外基地参加实习,90%以上的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这说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的学习分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在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标准。该计划将学生的工程教育置于现代工程背景下,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得到构想、设计、实现和运行完整的过程体验。该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体现了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转变,也从理论上说明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1.2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长期发展的前提。
我校计算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有如下特点。
1)合作企业大都为国内有实力的知名it企业。如神州数码、文思创新、nec、东软软件等。
2)公司需求的都是it领域紧缺人才。如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工程师等。
3)企业希望与学校建立长期关系,大量输送人才。北京神州数码西安研发中心三年定制培养200名学生,东软软件股份公司两年定制培养180名学生。近两年,学校向企业输送了600多名学生。
4)合作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及授课,采用资助办学经费、捐助实验设备、资助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实用工具软件、提供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院办学效果。
5)提供的校外实习条件优越。如北京神州数码、东软软件定制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4~6个月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实训环境,并指派优秀的项目经理进行指导,为学生补贴赴公司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及生活费。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第一,产业要发展、大量it人才紧缺,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基础。第二,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招聘到满意的人才,是企业的利益驱动使然。第三,计算机专业方向有广泛深厚的市场基础和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学校、企业、学生有共同的利益,完全可以做到多方共赢。
1.3机制是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校企合作教育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双方需要共同组织管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校企合作顺畅执行。一方面,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组织,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也要有能力协调学校内部各教学环节,而一般学校都不具备这种服务功能。如果没有领导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或者二级单位还不具备充分的自主权,建立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难度很大。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做法是建立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将其作为与企业对接的窗口,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服务,逐渐形成一种规范化的运行保障机制。该机制主要由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以及动力驱动、政策激励、管理服务、环境保障、质量管理、法制保障等构成,不仅具有针对不同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能够坚持本科教学的必要基础,使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有一个统一的实施规范。该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快速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形成成果,比较适合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工程教育过渡阶段的校情。该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明确了学校与企业既是合作伙伴又互为服务对象的关系,学校必须走出象牙塔,成为市场中产业链中的一环,以能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为己任。由上可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寻找校企合作教育的切入点,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前提;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后的规范化运作是双方合作成功的关键;而高校能否在这种机制下为企业提供服务是校企合作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2、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构成。
2.1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动力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必须互利双赢。以双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西安研发中心为例,双方的.合作关系为:校内实习基地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教学费用。有意参加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对于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这期间,学生既是西安邮电学院的学生,又是神州数码的见习员工。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考核通过者将成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项目实习。参加项目两个月后,学生进行适岗度考核,通过后成为正式员工。企业为不录用的学生出具见习表现证明,以便其重新求职。被录取者继续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1]。这种定制培养方式体现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企业通过参与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获得满意合格的人才,同时也降低了人才流动的风险和入职培训的成本;而学校则深化了教学改革,节约了教学经费,提高了教学质量,锻炼了教师队伍,实现了学生就业。双方都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2.2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政策激励机制。
政府在加强产业引导、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多方面为校企合作搭建了理想的平台。2005年,我校计算机学院获得信息产业部授予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称号;2006年成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合作院校及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it人才实训基地”。2008年,深圳软件园授予我校“深圳软件园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高校实训基地”称号。2007年,“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被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政府还通过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企业和教育机构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场地、税收、培训、实习、招聘等多方面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这些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方向。国家的扶持政策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2.3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组织与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在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下将会遇到种种困难。学校不仅需要克服来自内部形成的习惯和阻力,还需要从组织机构、人员条件、政策环境上予以充分认识和保证。我校计算机学院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体系,在组织上予以保障。该体系由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及其下属执行机构组成,委员会由院领导、合作企业代表和各系部负责人组成,负责整体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学院各方面资源,下设的执行机构为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负责日常管理与实施。为满足与企业合作的需要,需要赋予合作教育组织以传统教学管理机构所不具备的功能,包括校企合作窗口,日常教学管理协调,制定考核、评价和奖励标准,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职业素质教育,就业服务与指导,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以及学籍管理(学分置换)等,使实训中心真正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管理的平台,能够承担起规范化服务的职能,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如果合作教育的校方能够提供上述服务,那么合作教育主要参与方的被动局面必然被打破,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必然被激发,学校单方面上门寻求企业对合作教育的支持,将变为双向参与的互利互惠双赢合作[2]。”
2.4合作教育实施的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合作教育所需的教育环境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在校建立的实验室和校外基地共同组成。主要包括:1)计算机学院所属的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以及硬件、网络、嵌入式等六个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2)省级“计算机与微电子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信产部重点实验室“西邮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软件研究所、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13115工程)。3)同企业合作建立的一批联合实验室,包括东软集团合作建立的双真实验室(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真实的项目)、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系统公司成立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美国altera公司成立的“sopc联合实验室”、与美国intel公司共建的“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等。4)与神州数码、东软、用友、nec、中兴、华为、大唐电信等著名it企业建立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执行机构“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占地3000多平方米,累计投资加上企业捐赠,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校企合作不仅使学校获得了大量企业资助的教学设备,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给学校带来了紧跟市场发展的最新信息技术和项目课题,和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起,共同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实习实践环境。
2.5合作教育实施的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机制。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需求,我校计算机学院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和考核与管理模式,加大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对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并根据企业的需求信息,及时充实调整培养方案。如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学校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课程,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项目经理到校为学生授课。这些调整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要求,双方建立了一整套教学过程评估体系。对学生平时的学习,通过学习日志和实训总结进行考察;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如校内基地技术基础培训采用考试的方式,项目实训结束采用项目验收的方式;校外基地见习工程师实习采用适岗度考核,见习半年以上的学生将参加360度考核,标准与正式员工相同;特别重视学生下企业后实习阶段中项目经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采取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十余个项目进行评价。这是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过程控制而形成的教学运行及质量保障机制。
2.6确保合作教育顺畅执行的合同管理和法制保障机制。
在合作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和合作方式不同,为了使计划顺畅执行,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的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不仅有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还有与学生在培训、实习、就业、违约等各个环节的三方协议,确保学校、企业、学生密切合作,责任明确,利益共享,长久稳定,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能够有效运行的合同管理和法制保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双方都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对职业人的自律、自觉、责任和守约意识教育,针对大学生履约意识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学院还增加了与就业有关的教育部三方就业协议、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3、结语。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学院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在与企业的多年合作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重大改革项目的推广,人们思维观念和学校环境氛围的改变,已有的组织模式和形成机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该机制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人才强企方案篇八
理念导航,让人人都想成才。事业发展,人才先行。企业是职工实现价值的载体,只有坚定不移走企业与职工协调发展之路,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抢占先机。庞庄煤矿党委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打造行业一流煤企的重要方略,范文top100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为职工成才创造了良好政策和舆论环境。在庞庄煤矿,资历高低和年龄大小并不重要,评价职工的核心标准是能力与业绩。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矿党政通过薪酬分配、评先表彰、提拔任用等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倾斜,努力让创出业绩、干出成绩的`优秀职工包里有钱、脸上有光,在矿区形成了人人尊重人才、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安全生产技术。近年来,企业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建立了掘进、救护、机电、运输四大专业12个工种的实训基地,以及多媒体教室,对提升职工操作技术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班组长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升,成立了“班组长学校”,与当地技师学院合作开办班组长高级工、中专“双证”培训班。定期开展技术工种带头人专题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技术带头人。861名技能人才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145名技术和管理人员取得了中级以上职称,9名职工被徐矿集团授予“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及重点培养对象。充分借助社会智力资源,思想汇报专题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653工程”,通过与中国矿大、安徽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6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继续教育并取得了大专、本科或硕士学历证书,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和智力资源。
实践历练,青年才俊快速成长。为让每年新分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融入企业、尽早建功立业,在经过岗前培训后,根据新分大学生的专业、性格和特长,合理安排为期一年的轮岗见习,让每名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安全生产、企业管理等各个作业流程。见习期间实施“导师制”和“双师制”,为每名大学生确定一名矿级领导为成长导师,指定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和一名优秀工人作为技术和技能师傅,努力让每名大学生都能成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现场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建立大学生成才规划和成长日记,定期组织专题谈心交流,让大学生聚在一起畅谈成长心声,交流工作心得,用各自的经验互相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让每名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来自全国各省39所高校涉及26个不同专业的120名大学生在矿山茁壮成长,先后有5名优秀大学生被集团公司提拔重用,21名走上了副科级以上管理岗位,近30名被聘为技术主管、首席工程师助理等重要技术管理岗位。
搭建舞台,实现人才作用最大。人才要发挥最大作用,需要为其创造广阔的空间。近年来,矿党政围绕创新创效做文章,通过搭建平台、创新形式、扩大范围,努力让人才发挥最大潜能。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能竞赛等竞技活动,让技术尖兵、一流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强势宣传经验和典型,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向先进看齐、向一流攀登,在矿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给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广阔空间,对标一流、进位争先蔚然成风。先后开展了“管理创新年”、“管理提升年”等活动,实施管理创新项目41项,完善规章制度150多个,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闭合管理”、“缺陷管理”等管控模式。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推行科研项目目标责任制。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凡经职工自主研发被推广使用的创新项目,均以职工本人姓名命名。近年来,完成自主科研项目120多个,20多项被徐矿集团推广应用,16项获得徐矿集团以上科技进步奖,矿用正压柔性风筒分流器、大倾角工作面防滚矸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性专利证书。大力推行降本增效工程,鼓励广大职工参与生产系统和设备升级改造,2006年以来完成节能改造项目达30余项,节电800多万千瓦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待遇上倾斜,激发人才竞争意识。有激励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矿党政通过在感情上倾注、待遇上倾斜,营造和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定期对符合条件的优秀职工进行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根据不同岗位、工种的技能水平和职称级别发放特别津贴和补助。设立了特殊贡献奖,每季度对安全、生产、技术、经营、政工六条工作线的主要管理干部进行业绩考评,选拔出一批作风务实、能力突出、成绩优秀的典型人物给予特殊嘉奖;开展了优强科室和分线领军人物评比活动,定期对机关职能科室及各单位党政主管进行评比,对在一定时间内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定期开展最优区(队)长评比、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争当“六好”班组长竞赛等活动,努力让各个层面的优秀人才都能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得到实惠。为让各类人才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矿定期组织各专业优秀人才集体旅游、外出疗养等。今年,矿党政为提高对集团公司的贡献份额,以喜逢“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开展了“产量进尺上水平、安全工作创佳绩、双增双节多贡献、百名先进游世博”竞赛活动,在矿区掀起了一股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
竞争性选拔,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矿党政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高度重视政策和机制的导向作用,始终坚持“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原则,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后备人才队伍,范文写作定期调整补充。扩大干部选拔的公开性,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公推公选、公推竞选、公推直选等多种选人用人方式形成规模,竞争上岗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近三年来,矿党委先后对40多个基层党支部进行了民主改选,公开竞聘20多个副科级以上管理职位,在7家单位实行了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1名毕业不到五年的优秀大学生顺利通过组织考察和民主测评,被聘为矿长助理。实行了干部履职专项效能监察、中层管理干部绩效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管理干部业绩民主测评、安全生产“黑名单”等制度,干部问责制、辞职制、末位淘汰制以及不称职、不胜任干部考核和认定标准走向成熟,先后有50多名干部因工作不尽职、不履职受到了责任追究和诫勉谈话,10余名名管理干部因作风、能力和业绩问题受到撤职或降职处理。
人才强企方案篇九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如何把优秀的人才留在企业,并激发他们的潜力,成为联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一直是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企业领导者恰当地运用“人才强企”战略,对探求人才培养、激励及留用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及心得体会。
一、寻找合适的人才。
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以及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需要的并不是人头,而是有能力、有经验、有远见的人才。重点是要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寻找到适合企业的人才,只有找到适合企业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潜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强企不仅仅是找到一批优秀的人才,更要有系统的培养和提升,这意味着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完整的薪酬激励制度。经过培训的员工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要,拥有更强的执行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激励和保留人才。
优秀的员工既需要能力的认可,也需要保证他们的收入。菜鸟网络的张勇说,“人员福利和职业发展计划,尤其是薪资体系必须待遇优厚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把人才吸引来,必须给出合理的工作规划和职业发展机会。实行合理的薪资制度和分配机制,确保对员工的奖励和惩罚能够重点关注个人的工作绩效。
四、培养企业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的发展,除了人才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这种氛围是建立在员工普遍认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良好的团队氛围除了由企业领导者推行制定外,更要感性地传达给每一位职员,让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变成每一个员工的信仰。
五、创新尝试。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发掘创新乃至冒险的精神和勇气。企业领导者需要扮演创新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从员工中寻找创新灵感,并鼓励员工展现他们的想法。企业必须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要与时俱进的变革理念,不断地创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以上几点,是我在人才强企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只有对人才进行规划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优化和持续发展。当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员工能够在团队中发挥所长,为企业增加新的维度,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人才强企催生电商企业的快速崛起,带动着平台的蓬勃发展,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留用依然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及留用相关措施,以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人才强企方案篇十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飞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员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第八条:“精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副总、总监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第九条:“雄鹰计划”该计划旨在对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第十条: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十一条:甄选条件。
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第十二条:甄选工具。
1、《战略人才推荐表》(见附件一)。
2、《职业锚(职业倾向)自我评价测试问卷》(见附件二)。
3、《管理人员能力评价表》(见附件三)。
4、职业满意度测试(见附件四)。
5、《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见附件五)。
第十三条:甄选程序。
对于公司战略人才,首先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和甄选工具提候选人员名单,然后由总经理确认战略人才库入选人员名单。
为了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公司对战略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第十四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第十五条:业务/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
对于业务/管理型专才,强调又红又专,在业务线和管理线上深度培养。公司采取线**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业务或专业领域内轮岗+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第一部分: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内部导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第十六条: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十七条:在职培训。
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十八条: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部分:对于列入“飞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飞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内部导师、岗位轮换、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第十九条: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飞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飞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中层管理人员,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不同岗位间的配合情况。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本部门内部不同岗位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和六个月,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内部人员的轮岗需由部门经理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内部轮岗的人员仍由部门经理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飞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二条: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飞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部分:对于列入“精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精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内部导师、岗位轮换、内部培训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十三条: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精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四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精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拔尖人才、销售拔尖人才,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公司不同部门主要职责和不同部门间的配合情况。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间的轮岗需由主管副总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间轮岗的人员由新任职部门的主管领导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内部培训师。
为了满足公司高级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工作。凡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或未能完成《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六条: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七条: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四部分:对于列入“雄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雄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岗位轮换、内部培训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十八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雄鹰计划主要为公司培养分公司总经理级或副总经理(公司运营副总经理、营销副总经理、工程副总经理)人才,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公司不同部门主要职责和不同部门间的配合情况。运营副总经理主管财务部、综合部、报建部、成本部、营销副总经理主管销售和策划、工程副总经理主管工程部、监理部、招标部,针对上述主管区域不同将有针对性的培训。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间的轮岗需由主管副总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间轮岗的人员由新任职部门的主管领导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内部培训师。
为了满足公司高级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工作。凡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或未能完成《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十条: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十一条: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十二条:目的。
为了保证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战略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战略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和公司其它管理制度相结合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第三十三条:淘汰。
经过绩效考核,不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的,由主管领导建议,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能达到本制度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二条规定和公司签订培训协议的,或未能达到本制度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规定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培养。
凡淘汰出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仍有机会再次进入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但第二次被淘汰的人员将失去再次进入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资格。
公司将根据《培训评估管理办法》对各层次战略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战略人才管理库。
第三十四条:晋升。
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战略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战略人才库中没有合适人选的,再考虑从公司外部引入适合人才。
第三十五条:本管理办法的拟订和修改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报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六条:本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人才强企方案篇十一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为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重点建设内蒙古、陕西、新疆3个煤炭大省(区),显然,新疆地区在我国煤炭工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新疆煤炭资源储量约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的40.6%以上。新疆地处祖国边陲,煤炭人才引进困难。近年来新疆地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方面出现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管理困难、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矛盾等实际问题。笔者在承担采矿工程专业《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时发现课程内容间存在可“分解—交叉—重组”的情形,尝试构建新的、适合学生对专业知识由实用性向适用性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期对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疆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新疆首所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是在原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校的龙头专业,20xx年被教育部纳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面对机械化、自动化、可视化和绿色环保化的当今采矿行业,采矿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于一个煤炭企业的采矿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生态环保的开采要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学生应用型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共识和新的趋势[1]。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以培养适应煤炭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新疆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新形势下,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采矿工程属特种行业、高危行业的事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故该专业在传统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应更注重对学生从事艰苦、高危行业工作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的培养[2],即行业奉献精神———一种能为国家、社会的采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应用型工程教育。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校企联合培养———“3+1”学分制培养模式,总毕业学分为182学分。第一至第六学期采取“理论+实践(课程设计)”的在校培养方式;第七学期为生产实习时间,采取煤矿现场“参观+定岗+讲座+专题”的培养方式;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实践)时间。培养过程采用模块化渐进式的教育培养结构体系,该体系由思政与健康教育、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能力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六个培养模块组成。首先,通过思政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乐观、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通过公共基础教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解决基本工程问题的计算、推导工具;再次,经过专业基础教育的学习让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有一定的认知;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能力教育的培养达到塑造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包括专业方向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教育两个子模块,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组合形式、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为导向。
2。专业方向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子模块主要培养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考虑《采矿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及复杂关系,采用“分解—交叉—重组”的方法对授课内容及授课时间进行优化组合,便于学生对类似知识点的把握与理解。按照课程分解后各构成部分间的衔接递进关系,在授课内容及时间上进行交叉重组。
3。专业应用能力教育。根据现形式下煤矿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广,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采煤技术人员,而是适合于从事采煤、掘进、通风、运输、管理等诸多岗位的煤矿技术全能型人才;此外,现有专业课课程结构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上、系统化上、烦琐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实践彼此孤立的现象。所以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原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结构模式,探索全新的、适合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由实用性向适用性转变的核心课程结构,将实践课尽可能地糅合到理论课堂当中去,利于培养“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新疆工程学院为新疆地区唯一一所工科类本科院校,该校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占新疆煤炭行业管理人才的80%以上,与新疆煤炭机械化、绿色化、智能化开采密不可分,为了给新疆煤炭资源由传统的粗放式开采向先进的精细化转化思路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支持,探索具有新疆特色的采矿工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结合新疆的区域特色及区域煤层赋存特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新疆工程学院采矿教研室从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定、课程结构、核心课程授课内容及时间上结合、实践课程的安排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以期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做一些铺垫性工作。
人才强企方案篇十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分析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针对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给出合理化建议。
电子信息专业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测、控制以及加工处理的技术学科,由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信息处理和运输方面的人才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样就给高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压力。高校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状况,构建科学的技术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院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电子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与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做出了探讨。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收入规模也接近万亿元,信息技术的服务增长趋势突出,产业的集聚态势比较明显,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软件的出口也在平稳地增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与布局在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将维持在8%左右,之后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望实现正增长,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饱和与颠覆性创新缺乏,使得通信设备的领域增速不断下降,导致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明显下滑。在全球市场萎缩的前提下,虽然国产品牌在家用视听、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市场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增长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通信设备产业的增长将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驱动转变为信息服务和应用创新驱动,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以及融合化将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新一代的移动技术、睿智光传输网络将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发力点。计算机和智能终端领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的冲击下,全球的pc市场持续低迷,商用市场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明确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以克服当前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比较严重,核心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电子产品逐渐的实现本地化的生产销售,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取代了资源和产品的竞争,电子产品的生产逐渐的规模化、个性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也在日益显著,逐渐主导着行业的发展,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无论学习哪门专业都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的专业基础知识,懂得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集成电路的结构原理,懂得信息处理的基本应用,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在电子信息领域要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掌握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在国际贸易领域可以顺利地沟通交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有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熟悉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的科研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也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企业单位的用人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基础理论水平到现在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变,课堂教学始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改革教育观念。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把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体现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学习,从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会生存的本领,改变被动式教学,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高校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要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层面,获取新的知识,加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革。
2.运用多媒体教学。高校在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信息等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更有效地阐述电子信息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视觉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地突出重点,有助于电子信息概念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互动,学生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电子信息专业相对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再现与模拟,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扩大学生信息量的接触,节约了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层次地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专业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专业是技术性与应用性都比较高的专业,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光电器件的测试、安装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成为电子行业的产品设计师以及产品工程师,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电子信息行业占据一定地位。
4.校企结合。电子信息专业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要开启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结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的调整与有效建设,引导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校要与企业单位签订实习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中定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经济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目标,通过实际的工作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企业实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校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员工培训,使得企业在分享高校优势资源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高校在校企结合的方式下可以有效地创新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要培养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给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培养上加大经费的投入,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先进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性探讨,全面培养教师的是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强化教师政治、理论、法规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学习党的新时期路线与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思想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宽知识层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不断缺乏,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控制了核心软件的技术品牌,我国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管理,有效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采取激励的措施,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时刻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变化,高校对人才模式的不断改革依旧是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1]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xx,(2).
[2]张璐,赵永久,丁岚,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xx,(10).
[3]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xx,(12).
[4]谢俐,何勇,彭文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4).
人才强企方案篇十三
从传统意义上讲,书法教学无疑是中国画专业的基础课,虽然各高校美术专业均开设有书法课,但书法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仍处于选修课地位,基本上徘徊在可有可无的教学边缘。尤其对于中国画专业,书法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分析。
近百年来,随着素描被引入中国,中国美术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当初人们欢呼“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到“几十年来中国画教育是失败的”,其争论的焦点说到底就是书法与中国画的相互关系问题。实际上,学术界探讨的不是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问题,本质是中国画的未来走向问题。从张彦远的“书画同源”说、赵孟頫的“以书入画”说、八大山人的“书法用笔”说,到黄宾虹的“画法即书法”说,都是中国画发展史上重要的美学命题。
从本质上而言,书法与中国画在生态上有极大的同类性,二者都在笔墨的世界里探索艺术的本原;从形态上而言,二者虽然在色彩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二者核心的黑白观念依然具有高度的切合性;从艺术载体上看,二者均以宣纸或绢帛为创作基本材料,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从艺术表达上看,二者在诗性与诗意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文化属性的分类上看,二者均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性与特质。因此,书法与中国画从来都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然而,随着西方绘画语言进入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平衡从此被打破。中国画更注重造型的现实让书法与中国画的亲缘关系被强力分解。
中国当代美术对造型能力的考核与提倡,导致书法在中国画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近年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首的专业美术院校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这种提倡往往以书法进课堂为主要载体,强调所有专业的学生均把书法作为基础必修课。从课程上讲,书法教学的某种回归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另一方面是对书法审美地位的重新定义。对于中国画专业,专业美院往往把书法作为核心基础课,部分院校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书法课,开展基本的笔墨训练,但其目的实质上与书法教学无关,而是以书法为载体强化学生对笔墨的熟练程度,书法教学实际上是缺失的。另外,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有中国画专业,并在美术学专业名下开设中国画方向,但各高校因为师资配备的差异,在中国画的教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与专业美院相比,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专业难以设置人物、花鸟和山水三个独立的方向,而是将这三个方向糅合在一起,部分高校采取三个方向的课程并行发展的方式,部分高校则以人物为主攻方向,花鸟和山水则成为了补充。而这两类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往往采取与专业美院不同的方式,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中国画专业素描课程,主要为人物画教学提供基础性训练。
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综合性大学,书法一般在基础课中会有体现,学分有多有少,一般不超过四学分。在这种以素描作为核心基础的考核环境下,书法教学存在较大的障碍,主要源于学生对书法课程的不重视态度和书法教师在书法课程教学方式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从专业美院的书法教学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美院均开设了书法学专业,应该说,专业美院基本上完全具备了书法教学的师资力量。但是,书法专业教师往往拒绝接受其他专业的书法课程教学,或者不愿上其他专业的书法基础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则使用研究生或者外聘的方式解决书法基础课的师资缺失问题。换言之,专业美院的书法师资力量几乎没有在中国画专业中产生作用。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部分配备了书法教师,大部分尚未配备书法师资,在这种背景下,往往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由中国画专业的教师或者学校其他书法爱好者担任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二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删除书法课程,以免除寻找书法师资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书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书法教学对于中国画专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待教育者进一步梳理与认识。
[1]李江英。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装饰,20xx(4)。
[2]居瑢。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程的教学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xx(2)。
[3]曹桂生,崔朝阳。中国画中的书法介入问题探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xx(2)。
人才强企方案篇十四
***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人才和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快部署实施公司人才强企工程,为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提供支撑保障。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中国石化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建立实施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干部工作体系为牵引,不断提高干部工作质量,推动政治坚强、本领高强、意志顽强的干部不断涌现。
加强干部素质培养。***总书记对国有企业寄予厚望,要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对照***总书记要求,中国石化着力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各级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信得过。优化干部成长路径,让干部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急难险重的第一线、市场开拓的最前沿,经历风雨、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把握公司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特点,更加注重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努力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
树立正确的选拔任用导向。***总书记强调,选什么样的人、从哪里选人、怎么用人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问题。中国石化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坚持把政治素质作为“德”的第一评价标准,把专业能力作为“才”的重要评价标准,切实把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干部,通过谈心谈话、培训跟班、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渠道,深入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优秀干部及时选出来、合理用起来,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得到激励。
严格干部监督管理。***总书记强调,对干部要加强全方位管理,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的管理贯通起来。中国石化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努力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的监督,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大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力度。开展中央巡视问题整改“回头看”,始终保持正风肃纪和反腐败的高压态势。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突出问题查摆整改工作,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真情关爱干部,对扎根基层一线、援藏援疆援青、异地交流、艰苦地区和困难企业的干部,在政策和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让这些干部安心、安身、安业。
加快干部年轻化步伐。***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无限希望,多次就做好年轻干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年轻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国石化结合干部队伍中“盖层”“断层”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采取“加长板凳”、竞争性选拔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任务新要求、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练,在实践锻炼中成长为栋梁之材。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推进干部年轻化,不为年轻化而年轻化。同时,努力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使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奔头、有干劲、有希望。
***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国石化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加快“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以此牵引带动人才队伍的整体开发。
抓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必须更加重视科技领军人才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中国石化围绕国家战略、公司发展,依托科学家工作室、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等实践平台,加快集聚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加大两院院士的培育培养力度,带动重大创新突破。抓实抓细思想政治建设,大力传承闵恩泽等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作精神,全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接受失败的环境,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团队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
抓好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处在人才金字塔的塔身,是骨干中坚力量。中国石化把专业精英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完善高层级专业职位设置,构建起覆盖各专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作用发挥机制,吸收专家参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专家职责落实。完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扎根专业领域,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与企业共成长。选拔有潜质的年轻骨干参加高层次技术培训,力求培养出更多作风硬、本领高、战斗力强、可以开枝散叶的“教导团”。打造适应公司治理体系的总部机关人才队伍,强化职业发展规划,落实相关待遇保障。
抓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技能操作人才是企业安稳运行、长治久安的基石,这支队伍一定要有信念、有技术、有力量,既要有“一招鲜”、解决现场实操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扎实奉献的道德情怀。中国石化着眼于培养“石化名匠”,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有意识地让他们加入科技创新团队,激发创新创效热情。抓好“兵头将尾”,高度重视班组长建设,严格选拔标准,保证选用质量,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作风过硬、技术熟练、敢抓善管的班组长队伍。抓好全员素质提升,加强岗位练兵、实操训练,强化责任心,不断提升操作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抓好国际化和新兴业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一定要与业务发展相匹配,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在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石化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实地实训,构建长效培养模式,加快解决国际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坚持“没有属地化就没有国际化”观念,把外籍人才、合资企业人才纳入“大盘子”,尽快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坚持业务布局与人才队伍建设同部署、同谋划,实施更加灵活的选才用才机制,加快集聚培养一批高端人才,促进动能转换,推进转型升级,赢得发展主动。
***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定程度上讲,人才的竞争,是体制机制的竞争、人才成长环境的竞争。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探索建立“生聚理用”人才工作机制,努力把人才这个企业最核心的资产经营好、管理好,塑造强大人才竞争力。
“生才”有道。重点是更新人才观念,完善培养开发机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解决重物质投入轻人才开发、重短期使用轻长远发展等问题,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育才观,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走精耕细作之路。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专业导向、国际化导向,注重从生产经营科研一线中发现选拔人才,大力倡导扎根一线、立足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
“聚才”有力。重点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形成磁场效应。瞄准急需紧缺和新兴业务领域,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用好国家“****”“万人计划”,提升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立足改善人才结构长远目标,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壮大基础研究力量,助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用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与人才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大力弘扬“三老四严”、求真务实、精细严谨的石油石化精神,激发各类人才“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才”有方。重点是经营好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健全适应企业和岗位特点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使岗位职责明确清晰、工作程序和目标清晰、奖惩认定和执行清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研究制定人才分类评价办法,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施综合激励,将收入分配同劳动力市场价位对标、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实行强相关、强挂钩,形成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用才”有效。重点是放手使用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人岗匹配,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坚持用当其时,及时发现、大胆启用各类优秀人才。坚持才尽其用,努力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都公平享有成长、成才、成功的机会。深化人才成长通道建设,打破隐形“天花板”,消除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象。坚持全系统人才“一盘棋”调配,打破人才流动制度壁垒,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快流动,实现更高匹配度。
人才强企工程是中国石化落实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石化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确保事业薪火相传、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迫切需要。中国石化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经营人才、成就人才,努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