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优秀17篇)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如何写一篇思想深刻、逻辑清晰的议论文,需要严密的思维和充分的论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篇二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乡愁教学设计篇四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乡愁教学设计篇五
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时间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
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两岸海峡。
乡愁是……数量词叠词。
我在这头……在那头优美的韵律。
乡愁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
设计课题名称:《乡愁》姓名:
翟进学工作单位:
兰考县星河中学学科年级:
八年级语文教材版本:
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也越来越浓,最终由个别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
2、积累背诵该诗。
(二)、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抽象化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想爱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心事和外国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学生的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的美。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教学时,要向学生分析这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用得好在哪里。这些形象(即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想象。教学时,作为教师的我,将对诗中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家乡祖国的感情。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我觉得应该是在让学通过把握诗歌中四个中心物象领会其象征含义进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氛围。
2、谈话导入,创设意境。
3、深情诵读。让学生齐读该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回答:这首诗该怎么读?5、出示问题:概括各节内容。学生回答后板书。
6、指导读出感情:个人之思;家国之思;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1、学生用心欣赏。
2、学生聆听,思考。
3、学生齐读,思考回答:(思乡之情。)4、学生听读回答:(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5、学生回答: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死别;家国之别。
6、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营造氛围,引起共鸣。
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掌握诵读技巧,更好地理解诗意。
引到理解诗意。
理解诗的感情升华。
7、教师点评。
8、让找出诗中的意象。
9、让学生领悟情感。
10、师生共同小结。
11、再读该诗,要求读出感情。
12、拓展延伸:学生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7、学生口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8、学生口答:
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情海峡——家国恋9、学生感情朗读。
10、学生吟诵诗句。
加深对该诗歌主题的理解。
积累相关诗句,加深学生对乡愁这一感情的体验,进而积累诗文名句。
乡愁教学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 及内容。
一、导入 :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关于时人的评价、诗人的情感世界等)。
三、朗诵: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分小组合作探究:
3、诗的每个章节分别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4、请把每一个章节想象成一幅图画,并给这幅图画取一个题目。
(讨论后明确并用幻灯出示板书)。
五、主题的探讨: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七、比较阅读: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
九、朗诵、领略音乐美:
1、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幻灯出示板书)。
2、自由朗读。
3、请两位同学朗读。
十、作业 布置:
乡愁教学设计篇九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0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崛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一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一、导入回忆。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二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语言品味课。
一、 导入 。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
总结。
: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四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投影片、录音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五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个人的思乡之情渴望祖国。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早日统一。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普遍的爱国之情。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六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