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成长。写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和总结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这些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人的观察和思考角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大家都能写出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与我们共同分享。%20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而得出的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同时也可以分享给他人,让他们从中受益。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我深感写一篇心得体会是十分必要的,这既可以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反思,也可以对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是为了自我反思还是为了分享给他人?其次,我们要针对具体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场景,找准一个主题或核心要点,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有层次的结构。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或实例,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观点,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最后,要保持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尽量避免冗长和啰嗦,提炼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这些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人的观察和思考角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大家都能写出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与我们共同分享。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一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深受中医界的推崇和热爱。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我对中医学以及人体的健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习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治病方法,都是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以及望闻问切等等,都是其他国家的医学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中医学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式,偏重于从人性格、脾气、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病因,从而制定出更符合个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第三段:人体健康的思考。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对人体健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身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饮食等因素所导致的,这些疾病往往是肝、心、肺、肾等内脏所致的。黄帝内经中,通过对人体内脏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内脏的相互联系以及对整个身体的重要性,人体内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所以,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段:个人体会。
在学习中,我最深的体会是黄帝内经最关注的是预防疾病,而中医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强调了个性化治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养生、预防疾病,在保证体力和精神健康的同时,注重膳食调理、锻炼身体、调整情志等方面。如此,才能以更好的体质应对各种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是一部深奥而又极富数千年智慧的医学经典,通过对其的学习,我不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为我今后的生活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最后,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认真探究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二
黄帝内经读后感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三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四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
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五
现总结一下看黄帝内经的感受,我认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几点和一个图就够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五行和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2。均衡就是健康。阴阳平衡,冷要取暖热要降温,成年了就该结婚不好单身,晚上应该睡觉白天该运动等;营养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营养不良而得病的多,现在是营养过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满就泄,压抑就出问题,过了也出问题,适可而止;体育锻炼有益身体,挖掘人体极限的所谓奥运比赛就过了,有损身体了;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身体,举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胆汁还按昨天的2两肥肉的标准供应,肠胃就不适;明天你改吃1两肥肉,而胆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应,多的胆汁只好存储起来,经常如此,胆囊放不下,就压缩,最后可能就结石了;一个部位太强,会打破平衡,影响上下,如金肺太强,不但克制肾水,而且反压脾土了,人体器官相互关联,一个出问题,会上下影响,继续下去就连锁反应了,如最初得某个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个病。
3。五行相生相克,具体看下图。
注:心肝肾脾肺是五脏,胆胃膀胱大小肠三焦是六腑。
肝胆属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补肝胆,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胆,注意防风,肝胆旺易发怒等,其他类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我们怎么来理解相生相克的理论调理身体呢?还是拿肝木来说,春天时候,肝火易旺,由于木克土,春节如果多吃酸的,会让肝火更旺,而伤脾胃,我们应该补弱势的,多吃甜的,黄色食品,补脾胃,让肝胆与脾胃平衡。其他由此类推。
相生为母子,如土是金的母,金是母的子;当有实症热症,就得泻/清子,当有虚症时,那就补其母;举例,如果胃热,肺是脾胃之子,那就清肺,如果肝虚,肾是肝之母,那就补肾。还有要记住:心肝肺宜清不宜补,脾肾宜补不宜清。
许多人,特别中老年人,一到冬天就开始药补,对一般人来说,一定要找中医确诊自己虚实在哪里,再决定补什么,用什么,不能瞎补,否则南辕北辙了。
健康的年轻人还是不要随便补,最好作息正常,就餐规律就可以了。
总之,均衡的营养,平常的心态,适量的运动,正常的作息能保持我们一个均衡的身体,远离失衡带来的病痛。
最后建议一些年轻人,不要透支身体,让其经常无所适从,尊重之,否则,一旦发疯发狂就不听你指挥了,最终会提前归还的。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六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
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七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八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的重要篇章之一。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成为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黄帝内经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本文将结合个人的学习和体验,分享一些关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念。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疾病以及治疗方法都受制于自然的规律。只有了解和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这使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应该是和谐的,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逆天而行。
第三段:平衡与调节。
黄帝内经讲究平衡与调节,提出了“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的观点。阴阳相互依存、制约,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只有在阴阳的平衡状态下,人体的机能才能正常进行。同时,黄帝内经也强调了气血的调和,气血畅通才能使人体健康。在临床实践中,我常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调节病人的体内平衡,通过草药、针灸等方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四段:预防为主。
黄帝内经强调预防为主,提倡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它认为,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日常保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第五段:综合治疗与个体化。
黄帝内经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提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在中医治疗中,医生需要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表现,然后询问病人的病情和体感来进行诊断。只有全面了解疾病的原因和病人的整体状况,才能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这使我明白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总结: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包含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与调节、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的重要性。这些心得和体会将继续指导和影响我的中医学习和实践,使我成为一名更好的中医医生。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九
《内经》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著作,当中论及的许多医学观点是中医学的菁华所在。相信你读完内经之后获益良多。接下来小编分享关于内经心得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参加了辛庄师范行益老师的《黄帝内经》实修入门课程,七天的学习生活,开启了我对生命认知的大门。
从辟谷入手,用七天的时间,在身体上断掉了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转而用站桩、打坐,满腹经纶读经、刻石呼吸法等等种种方式,为身体疏通和补气。腹腔清理,净化全身,启动了原来对它一无所知的生命的另一套系统,改变了我原以为的辟谷是通过饿肚子来挑战人体生理极限和提升意志力的一系列想法。全程辟谷下来,身体清净,头脑也变得清明。
在心理上,辟谷打破了对断食的恐惧和对食物的依赖,原来生命还可以有如此多样如此广阔的可能性,对自己从前的认知感到十分浅薄和幼稚!从"我当然知道"、到"我可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可能不是真相"再到"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广袤无垠的开阔性,只需觉察到一点点,即可帮助我改变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困惑,我执一放,生活和谐,心灯一明,无明即破。
从精神上,辟谷带领我从更高一层的维度上了知,种种"贪嗔痴",都是因为自己"需要的不多,而想要的太多",抬头环顾自己的四周自省,我竟然拥有这么多,我想要的一点点,上天以十倍百倍的回报赐予了我,苦难和幸福,都是生命带给我的功课和礼物,心中被感恩充满,喜悦涌动。
真心真诚的面对生命本身,认认真真做人,老老实实生活"!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障碍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新一轮疾病的挑战。
在综合医院许多科室,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心理障碍患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却得不到及时正确地识别和有效地治疗,饱受经济和病痛的双重折磨,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很大浪费。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综合医院的诊疗工作中,心理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并没有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
《内经》整体观中提出“形神合一”的观点,形神问题可理解为身心关系问题。其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如“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太过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
内经》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对身心疾病做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对身心疾病的识别能力和治疗率。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李奕诺)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一
段一:导语(200字)。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阅读《黄帝内经》,我深受启发和感动。本文将从整体感受、身心健康、饮食养生、防病治病、中医治疗等五个方面,分享我对《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段二:整体感受(200字)。
阅读《黄帝内经》,我被其中的整体观念所打动。《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提倡“阳气为天,阴气为地,天地之间,人为灵质之物”。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来养生,与自然共生共荣。这种以天地人的和谐为基础的整体观念,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段三:身心健康(200字)。
《黄帝内经》强调以预防为主,重视调整人的心态和情绪。《黄帝内经》认为:“心和则气在,气在则神、志、魄、魂全”,即心情舒畅则身心健康。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心的和谐与平衡。通过《黄帝内经》的启示,我开始注重养心养性,保持心态平和,身心健康得到明显改善。
段四:饮食养生(200字)。
《黄帝内经》对于饮食养生有着深刻的阐述。《黄帝内经》指出:“病之始生,其以饮食为害”,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阅读《黄帝内经》后,我开始重视饮食习惯的调整,尽量选择新鲜的、有机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同时,《黄帝内经》也强调合理的进食时间和饮水习惯,这对调整我自己的饮食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段五:防病治病与中医治疗(200字)。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库,对于防病治病和中医治疗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阅读对《黄帝内经》相关章节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简单而实用的防病方法,如按摩、针灸和草药等。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病因、病机和病情之间的关系,让我对中医治疗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结语(200字)。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了解自然、认识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深化了对整体观念的认识,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并且学到了一些实用的防病治病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真正的智慧之书,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引领和启发着我们探索和实践健康生活的道路。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二
我们都知道黄帝是我国四大名著中最伟大的,它创造了人类的第一个帝国,是我国的第三大古典医学名著之一,它的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包罗万象,其中的典籍有:《三字经》、《千字文》、《万字文》、《九十六章经》和《新经典》。这些书籍都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珍品,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增长知识。
《三字经》中的内容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们都是从《三字经》中学到的知识。
《三字经》里有许多我们所熟悉和喜爱的内容,例如:“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古圣先贤孟子的故事。夏有禹的父母为了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回,后来,在舜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才回到家中。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夏天我们应该刻苦努力地学习,学习知识和技能时我们就要刻苦学习,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就是“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告诉我的道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的是黄香是个小小年纪就知道关心别人。夏天炎热的时候,黄香就用扇子给父亲凉席席。当父亲睡觉后,他才在席子上铺上席子睡觉。这让我想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孝敬父母,体贴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我们也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们在炎热的夏天,也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倒一杯热茶。
《三字经》中还有许多的故事,都让我们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我们要继续阅读更多的书,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
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三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那么,到达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珍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下面来说说我阅读《黄帝内经》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的读后感。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我们人体也是一样。人们为什么说某个人贪生怕死就说这个胆小如鼠,很多人会意认为只是个口头禅而已,其实它是有道理可寻的。子时—胆经当今,而“子”在生肖中为鼠,这个时辰阳气特别的小就象老鼠一样。故此,“胆小如鼠”这个词就出现在大家的'口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十二时辰的养生法和道由。《黄帝内经》,它把事物全归为一类是分析,为什么猪想胖那么快呢,那是因为亥时就是三焦当令,附属相上来讲,这一时段的状态就像是猪,猪怎么跟亥时相关呢?实际上就是猪总是处于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管。吃饱了喝足了就躺那儿哼哼,以次来养自己所以猪就是养胖的。从取象次类的角度来讲,它是归为一类的。猪是茅艾郁闷情绪的,猪要郁闷也长不胖了,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就是一个身体全部通常的象。人体是一个系统,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那么。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躲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四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录了我国医学的源头和理论基础。读完《黄帝内经》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对《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理念。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等。这些理念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身体、保养身体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比如,经络学说告诉我们经络是身体内部的“输送管道”,气血通过经络运行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于是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这些中医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人,成为中医的核心精神。
第三段: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一直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理身体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个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前,我常常只在得病后才去医院看病,但读完《黄帝内经》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我逐渐明白了“治未病”才是最佳的医疗方式。
第四段: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深入讲解了养生的重要性,强调个体的平衡和健康。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老气因根而养,幼气因枝而禁。”这句话表明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老年人应该保持气血的充足以抵抗衰老,年轻人则应该适度控制气血,以保持活力。这样的养生理念,对个人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读完《黄帝内经》后,我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注意饮食搭配,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这些调整对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黄帝内经》虽然是古代医学经典,但其理念却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虽然我们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使得我们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鉴《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来保持身心的健康。例如,《素问·四时刺逆论》中提到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这与现代养生学说中季节保健的观念相呼应。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黄帝内经》的智慧,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总结: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对中医的优秀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活指南,希望我能够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自己和家人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五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虽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虽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虽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六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七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