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推广论文(优秀22篇)
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和整理心中的思绪和感受。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推广论文篇一
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环境被严重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认识到农业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绿色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推广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农业理论简述。
绿色农业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不仅包括了绿色植物业,还有园艺类农业、菌类农业等,这些农业类型的性质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却有一致性。在绿色农业的应用方面,还包括了无公害性质的绿色农业产品,即绿色食品。
传统性质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农业技术及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没有考虑农业生态这一层面。绿色农业理论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进行绿色创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转变,合理应用绿色技术。目前,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不仅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其推广策略。
1、粮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农业的实施、发展,粮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应重视优质粮油技术。优质粮油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及自然因素等给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时长等。优质粮油技术的推广需要既满足生长环境的具体需要,又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水稻品种来说,要注重其外观及营养成分,保证水稻的品质较高;对于玉米品种,推广人员应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质丰富的品种;对于小麦品种,推广人员应保证其内部面筋的.具体含量及蛋白质成分等。
2、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较好,农产品的具体生长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毒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可控范围内,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变得更为重要。
某地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地时,推广人员主要选择了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水源充足、空气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在确定好栽种区域后,推广人员还采取了“连片种植”的栽种形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面积在66hm2以上,便于统一管理。
其次,推广人员还很重视选种工作,主要选择的作物种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在选种后,推广人员还对作物种子进行了高温晾晒,并将其浸泡于药剂水溶液中,以此杀死种子中残留的细菌成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公害农产品受病菌、细菌的侵害。
最后,推广人员还着重对种植工作加以推广、分析。推广人员告诉种植户,在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同一种作物的连茬种植。此外,推广人员还表示,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自身状况来安排种植时间并选择恰当的种植方式。种植户应当严格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密度,避免农产品在栽种过程中过于紧密,以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得到阳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广人员还指导种植户培育壮苗,合理进行移栽。若种植户种植的是豆类作物,应在作物展开第一片真叶的时候将植株进行移栽;若种植茄果类作物,可以选择9月—11月期间进行作物移栽,这样就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做好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当地得以大范围应用,推动了绿色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有序发展。
3、农业管理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管理技术推广也较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有时并不关注农业管理技术,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户的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针对绿色农业,其农业管理技术主要可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作物灌溉方面,沙质土壤一般可以进行常量灌溉,黏质土壤应采用深沟排灌形式,地势较为低洼的土壤环境可以选择小水频灌形式。夏季时可以每日进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时分进行灌溉。在施肥方面,应尽量选择生物肥料,也可选择复合肥及有机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应的施肥量即可。
4、病害防治技术。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农业措施加强病害防治效果,如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进行灭蛹,以此杀死虫卵,避免农作物遭到害虫侵袭。推广人员应当指导种植户对农作物的病害枝条、腐烂枝叶等进行及时的剪除、杀虫及清理。推广人员还可以指导种植户利用物理措施与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种植户使用杀虫灯、诱杀剂、诱杀板等捕杀害虫;若采用生物措施,种植户可以选用合适的生物药剂、或在种植环境中放养鸡鸭、害虫天敌等,以此达到病害防治目标。
(二)具体推广策略。
1、加强宣传。
若想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此保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宣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户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应用。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农业技术,让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明确知道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收益,也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丰产。农业部门可定期指派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到各个乡、镇、村开展宣传,还可以与当地的媒体等展开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2、结合实际。
一些地区虽然积极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环境相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应先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开展情况、发展趋势、作物生长情况、作物分布情况等加以分析,还要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纳入考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才能选择相应的绿色农业技术加以推广,确保所选择的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匹配,避免两者存在严重脱节。
结语:
绿色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种植的效率与产量,还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体系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大范围、高效率地推广包括粮油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要采取相应的推广策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李春华,曹凤军.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17).
[2]何胜娟.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略论[j].南方农业,(21).
[3]刘义生,汪德尚,葛自兵.浅论绿色农业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11).
[4]王大生.我国绿色食品与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述评[j].科技促进发展,(01).
[5]袁海燕.绿色农业体系下的推广技术初探[j].吉林农业,2012(09).
农业推广论文篇二
: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据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点对应对策。
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没有统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被农民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在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推广网络,发挥了科技的强大发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1]。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注意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推广”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大家慢慢开始采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说法[2]。农业科技推广是综合运用试验、教育、带头应用和解答疑问等方法把可以应用于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识传播扩散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与之对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真正得到国家注重,建立了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农业高速进步,总产值连续二十年平均增长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长只有2.1%。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该体制由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推广组织组成,在机构设立,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导。这种体制不可否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进了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多年来我国也在推广机构组织形式、推广机制上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推广主体和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我国当下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简单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长处是能够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总布局,很容易具备农业推广的条件,但是这一模式问题也很明显,即机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问题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理所当然的把农业科研摆在了国家重要战略的位置。根据资料显示,1979~1998的十年时间,各省级行政单位认定的科技成果高达50000多项,促进了农业的极大进步[3]。相比而言,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却不够。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推广工作。
2.2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运行原理全部是根据计划方式形成的,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范围的设定表现的不是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传达的是政府行为。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本身有权选择生产经营和技术内容。但是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霸占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导致推广效果不好。
2.3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人才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数少、素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等。因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广人员只有较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胜任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这必将极大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政府部门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实公益性推广任务的基本经费。然后加大农民技术推广经费投资,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因为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很低决定的。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际上发展的一大趋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是推广的科技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能施展大学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可以实现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和运用,具有形式多样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3.3提高农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完全运用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调整推广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踊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xx.
农业推广论文篇三
什么是绿色农业?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所谓绿色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应重点加强农业的生态技术推广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在我国积极倡导与发展绿色农业,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
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绿色农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代表生产力要求的、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其基本要求应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技术创新也是绿色农业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向,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绿色技术创新是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组合型技术创新和发明技术创新。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把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来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技术来展开。
二、在绿色农业体系下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一)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
1.秸秆饲料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虽然所含营养成分低,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但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补充适量的粗饲料和其他必须营养物质,仍能满足牲畜的各种营养需要。我国具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畜禽的传统,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饲的诸多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秆饲料化技术。因此,利用秸秆养殖,仍是发展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物理处理技术方法。
利用人工、机械、热、水和压力等作用,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使秸秆破碎、软化、降解,从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种加工方法。实践证明,秸秆未经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经过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几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切断与切碎处理、揉搓处理、软化处理、热喷处理、膨化处理、颗粒处理及碾青处理等方法。
3.化学处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秸秆,在打破秸秆营养物质障碍的同时,提高家畜对秸秆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秸秆氨化后可提高消化率约10%。秸秆氨-碱复合处理后,麦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时,动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酸化处理、氧化剂处理、氨-碱复合处理和碱-酸复合处理等方法。
4.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一种方法。据实验测定,麦秸微贮处理后,干物质体内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酶解技术等。
(二)秸秆养殖蚯蚓技术。
将秸秆经过粉碎堆制处理后,作为蚯蚓饵料饲养蚯蚓。蚯蚓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粗蛋白,不仅可用来补充畜禽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还可入药。实践证明,25-30kg秸秆饵料可以生产1kg鲜蚯蚓,并可获得70%蚯蚓粪。蚯蚓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植酸、氮、磷、钾,并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料。
(三)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仅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可以缓解诸如棉籽壳等其他基料日渐紧缺且价高而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既能作为饲料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直接还田。
(四)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镁、硫和微量元素,将其通过机械或生物性处理后直接还田,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项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秆压扁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形式。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目前为了在绿色农业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加大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深化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过去几年绿色食品的成功实践,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就整个绿色农业发展来看,还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要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确立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导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对秸秆饲料、肥料、燃料和原料价值。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大大拓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广绿色生态化种养结合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该种方式是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和能源技术组装配套起来的一种综合利用技术。即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青贮、压块、氨化或生物处理等),然后用于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装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沃土。或者用秸秆饲养蚯蚓,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还田壮地,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三)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秸秆品质。
绿色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一是要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完整适用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减少营养和利用价值较低而秸秆产出相对较多的作物的种植面积。二是要从作物育种入手,选育出籽实产量高、质量好而秸秆饲喂价值也高的粮草兼用新品种。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秆的草食动物(牛、羊、马等)的发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饲、生长快的优良畜禽品种,扩大饲养规模。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秆—家畜”的良性循环和产出系统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
农业推广论文篇四
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农业技术推广已经有了其固定模式。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在此种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也应转变固有的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为了将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必须拥有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我国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甚至都没有农业技术服务,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2专业人才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推广人员的要求比较高[1],因为这是一项比较综合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也只是抱着能完成任务就行的心态,而不是真正为农民考虑。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认真,对农民提出的问题没有耐心解答,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
对于农民而言,他们在多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不愿意去理解农业技术,甚至不相信农业技术,这样的态度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过程比较困难,造成农民没有真正学到农业技术,农业发展则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的一项公益事业,对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农业技术真正运用到农村的农业生产中,政府应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配合农业技术部门的工作。此外,整合农业推广技术的资源,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多样性,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加强宣传力度。
宣传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农民更好地接受农业技术、接受新事物,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为了让农民对农业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向我国广大农民介绍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意识水平。在农村,相关人员可以为农民亲自示范,使其能够掌握农业技术,促进农作物的健康快速生长。
农业技术推广是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种公益性活动[2],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应撇清政府与推广人员的关系,不能局限于现在所拥有的农业推广技术的人才,应该扩大编制,用合理的待遇为农村吸引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2.4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必须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让农业推广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另外,要合理解决农业技术人员的编制以及工资、待遇等问题。要为农业技术推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经费充足,全面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农业技术的优点。
根据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及工作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的确定要公平合理,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另外,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保证农技人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3]。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以防人才外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要加强实践能力,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充沛,需要将他们分配到各市县,让他们实地考察,待达到一定实践程度后,适当进行提拔,留住优秀人才。
2.6推广信息技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近几年,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因此,政府想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可以适当利用网络,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站供人们浏览,并建立一个可以互动的平台,针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由专业人员为其答疑解惑。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在逐渐发展,政府可以就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建立一个公众号,在农民中宣传,让农民关注这个公众号,而公众号运营人员每天都在上面发布一些与农业技术相关的知识,让农民能更好地理解相关农业技术。总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工作,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不完善,面临的困难有很多。相关部门必须有效解决这些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1]张甫华。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xx(01):18.
[2]付长红。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06):877.
农业推广论文篇五
调查分析采用了纸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座谈会以及个别访谈等相结合的方法,在人才培养单位、人才使用单位、人事部门和学员4方面进行,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到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现状及培养质量保障问题的一些结论。调查研究发放纸质调查问卷60份,电子版65份,还有大量网络调查资料,组织座谈会24场,对35名推广硕士进行了个别访谈。培养质量问卷调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用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广泛的调查。在课题的前期设计了调查问卷,印刷成纸质版,并将调查问卷公布在“问卷通”网络上,以广泛地取得第一手资料。二是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单位进行集体座谈,以便深入广泛的交流。三是在普通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确定部分重点调查对象进行个别访谈,获得全面详细的信息。座谈会等主要根据推广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反馈,深入到人才培养单位、人才使用单位、人事部门,就对推广硕士的培养、需求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选定对象进行个别访谈。重点调查访谈对象确定的原则是全面考虑推广硕士的个人情况,如学习科研情况、培养单位、使用单位和生源地域、参与科研项目等,做到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符合统计学原理。
2现状和问题。
2.1人才培养单位对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调查显示,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受人才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弥补指导教师应用能力的不足。在教学方面,要强调学习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高水平教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适应、自我扬弃的渐进过程。实现教学的整体改善,要有独特性,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个性风格;要有高效性,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3]。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科研与应用结合,以适应技术、管理和生产要求,使推广硕士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建设上,在保证教育阶段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另增设系统理论的课程和实践应用的课程,形成优势,使课程建设形成一个整体性,又有独特性。既注重规范办学,又注重特点创新;既强调稳定性,又强调发展性,以扩大推广硕士视野,帮助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4]。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变原有人才培养的不足,并进行有益的尝试,办出自己的特色,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在办学理念上,要大胆创新,改革原有的教研培养机制;要展开理论上的研究,廓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和政策环境。在管理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力度,注重管理更新和责任分担,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可实现的重点领域,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推广硕士培养要分析优势、劣势与挑战,把目标、策略以及相关指标细化、具体化、制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特色发展方案和途径。
2.2人才使用单位对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单位根据规模和科研含量,有需要农业推广硕士的岗位和必要;使用农业推广硕士人才的数量为4~8人,人员工龄为4~20年;主要应用的岗位和领域为应用推广的岗位;给予的技术职称为中级,担任的职务为科级;认为使用的推广硕士质量水平较好;认为农业推广硕士与实际需要基本适应,推广硕士的培养与科研生产实际基本相适应;对推广硕士人才也很重视,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给予一定的考虑和优先;农业推广硕士有助于实际工作,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推广硕士在工作中成绩显著,是从事科研推广工作的骨干力量,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对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能力,擅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但用人单位还认为推广硕士缺乏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的恒心和毅力,与实际岗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的技术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要增强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用人单位在对推广硕士培养内容上,希望能深化基础、拓宽知识面、符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提升农业推广硕士的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拓宽其社会人际网络,更好地适应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同时,希望人才培养单位从构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对推广硕士的培养,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切实保障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此外,对于推广硕士培养评估保障机制的建设,使之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复合型人才。
2.3人事部门政策对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对人事部门的调查和统计的资料显示,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源是科技人员,从事工作为科技工作。当地有需求农业推广硕士的单位、岗位和使用人才的环境,并制定了引进和使用更多推广硕士专业人才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一项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引进一批符合工作发展需要的推广硕士是加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人事部门制定了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及项目鼓励性措施,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相应的职位及福利待遇等,确保调动农业推广硕士的积极性,使之能更好地使用。各地人事部门鼓励职工进行在职推广硕士系统学习,对进行在职系统学习的人员给予项目优先权;鼓励农业推广硕士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取得较好的成绩,适应用人单位对推广硕士的需求。人事部门积极为推广硕士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其自主性、鼓励其独立承担课题项目,对于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和职位提升。农业推广硕士为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推广硕士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实际问题,并及时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将其系统化、系列化,提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建议,给当地农业发展等带来新的知识和管理方法,带来新的观念,形成新的工作作风和思路,适应了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4学员自身素质和水平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调查的推广硕士有科技人员(占43.75%)、行政人员(占43.75%)、企业人员(占12.5%);拥有职称从初级到高级;岗位从科级到厅局级;工作年限为3~25年,年龄为25~45岁;取得学位的培养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取得和即将取得学位时间-;学历为本科和硕士。调查显示,学员攻读推广硕士的基点为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为解决问题,首先要善于把握自己的专业困境,即自己在课程学习上的感到困难的境域。其次,不回避自身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不绕着难题走,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再次要全面地检查自我,减少专业盲点。一般而言,专业盲点有两个:一是理论盲点,自己不懂或从来都没有听说的理论或新观念,这需要通过不断理论学习来充电。二是实践盲点。从来没有做过、见过的事情,要靠不断实践、尝试和借鉴别人的有效做法,由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到运用自如。学员攻读推广硕士的重心是在行动中提升理论,在研究中优化行动,积累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推广硕士只有具有宽广的知识与技能、过硬的个人能力、强大的工作动力,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推广硕士的主要学习动机是觉得知识缺乏、岗位工作的需要和要充实自己。攻读原因是专业学位教育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更能适应工作需要;攻读专业学位的最大的收益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推广硕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知识面拓宽,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自身优势和竞争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换能力的增强以及职称、职务的提高。在推广硕士的培养上应多安排前沿理论课程,多走进实践课堂,多安排一些多学科学术性讲座。同时,要克服影响推广硕士的质量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教育培养针对性不强,推广硕士学习兴趣不高;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上课时间不集中;教学内容陈旧,不丰富;缺少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不利于自学;上课时间和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冲突等;解决推广硕士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障等困难,从而确保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3结论和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人才培养单位、人才使用单位、人事部门和学员自身对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并有各自的观点、要求和建议。在推广硕士的培养中,要深入细致地听取和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挥四方的积极性,合力做好相关具体工作,从而保障推广硕士的培养。人才培养单位在日常培养中,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自身特点,结合人才使用单位的具体需求,切实把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升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和整体水平。同时,从科学定位、教学定位等方面完成培养任务和指标,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办学和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人事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具体保障措施,促进推广硕士的成长和使用。学员自身要发挥自身积极主动性,使自己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日常培养工作中做到四方通力合作,相互促进,突出现代农业教育的特点,面向“三农”和基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理论深度以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篇六
提高农民农业科学种养水平,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渠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技术,通过强化科技引领、强化项目整合、强化主体带动等细节性工作引领,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开拓新的天地。但是,考虑涉农项目的天然滞后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分析问题,指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长久以来,国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格局,对国内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重滞后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句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目前存在不小的问题,额待我们去探索解决。这其中,第一个问题——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制约推广力度。世界农技经费投入,统计调查: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5%;而国内农技推广经费,占有比例不到农业总产值的0.2%。第二个问题——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中国农民综合素质低,技术接受能力差。而且,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性不强,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转化。除农户本身文化素质低之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人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第三个问题——传统农技推广,无论自推广项目、推广技术等,都难以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以提升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农村村落分散居住,组织化程度低,村委领导能力受限,农技推广渠道单一,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3.1确立农户主体地位,农户自主选择农业新技术。
今后农业技术推广中,应确立农户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自觉性。今后农技推广,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农民始终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始终是农技需求的主体,更是农业市场参与的主体。由此,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的变为政府的单行推广行为,应注重农户的自主参与,改革创新农户参与机制。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部门,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选择正确的供求信息,切实调动农户自主选择的积极性,引导户主选择最新的农业技术。
3.2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3发展引导农技推广,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政府专项财政支持,酌情增加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农技推广基金,通过完善制度增加财政支出,用于农技推广的金额支出。今后资金的支出,应逐渐转向科研、推广等领域,至少确保达到国际化平均投入的水平标准。注意农户知识更新,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将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结合起来。今后农技推广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农户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同时,注意调动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注意创新技术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注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在技术推广的实践工作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始终服务于“三农”一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必要重视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不断培训更新期专业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推广的发展需求。注意规范农技市场,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农业推广论文篇七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难点,然后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实效。
第一,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陈旧。目前,仍以试验与示范为主要推广方式。这种推广模式只注重技术方面的推广,而忽视了产前、产后很多工作。第二,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这项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然而,我国农技推广经费占比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2%,明显低于国际水平[1]。第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在现有推广体系的基础上要注重将农技推广部门与群众性科技团队相结合,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要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服务型科技团队的支持。要加快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等团体组织的发展步伐,从而形成一个互连互通、高效运转的农技推广体系。
首先要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建设农业新技术或新品种的示范基地,让农民看到新技术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这比单纯的说服教育更有效。其次,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打造“专家—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四位一体的科技进村入户的推广模式。最后,运用发放资料、张贴海报、巡回宣讲、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宣传农业技术,提高农技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2.3完善农技推广部门的用人制度。
为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效能,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也是确保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建议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在内部用人制度上,应采用聘用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吸纳优秀人才。同时,实行农技推广职业资格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将其作为人员薪酬调整、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2]。对工作业绩突出者,给予重奖,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4开辟更多融资渠道,确保充裕的资金支持。
为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应构建起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技推广融资体系。这是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的前提。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省级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应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农技部门在处理好农技推广与经营创收关系的前提下开办经济实体。在获得试验与示范专项推广经费后,推广部门与工作人员都应积极开展科技研究,以期在关键领域与关键环节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业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形势下做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对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从多方面提升农技推广效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1]吴建兵.浅析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xx,22(5):37.
农业推广论文篇八
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历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种制度的巨大变革,对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农村基层七站八所”之一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由于经费、人才等原因,力量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农业科技推广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属性、市场风险和制度安排为背景,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放在长时段的历史演化和更广阔的经济、社会格局中加以考察,揭示其面临的困境和新时期条件下的发展思路。
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农产品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要受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科技推广要面临自然、市场和体制三重困境的考验(图1)。
首先,农业产业是植物、动物产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必然面对自然风险的考验。农业要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繁育的自然规律获得农产品。在这一过程中,生命有机体的生长、繁育能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受生物客观规律决定,且与外界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不足,应付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差,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与工业技术相比,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地域性强、过程管理不易控制和监督,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风险较大。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下达指令,农产品统购统销的销售模式己经彻底瓦解,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在我国价格体系中比价偏低,且波动较大,无法与工业、商业的利润相比。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热情,在逐利本能驱使下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1998年,全国农村仅通过财政系统流出的资金就高达851亿元。农业生产中不时出现农产品销售困难和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挫伤了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果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经营达到与工业和商业相当的投资回报水平,资金投入和参与热情问题将会困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最后,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体制困境。1950-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176亿元。1979-1994年,国家通过剪刀差又从农业提取了150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937.5亿元,是改革前平均的5.3倍。此外,我国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对农技推广体系有很大影响。随着1998年以乡镇撤并为主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xx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把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管理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实行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无力供养农技推广部门,导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吴跃民、刘永昌(20xx)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只重视见效快、容易造成声势的项目,忽视以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农技推广事业,认为农技推广机构是包袱,凡改革整顿必拿农口是问,原本微薄的经费被大量削减或挪作他用。
由于面临着以上困境,如何克服困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开展,并以此推动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
农业科技推广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科技采用行为在社会中的扩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农户等多个参与主体,以及农技推广的供给和需求活动。因此,农技推广一方面要受到由其经济学属性决定的多元供给主体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农户、农产品消费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影响。
科研活动按科研产品的属性可将其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对于公益性强、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农技推广活动需要政府以公共政策手段推进,而属于私人物品的活动则主要由企业等市场主体完成。扈映(20xx)指出,农业技术在多数情况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共有资源,具有先使用者先受益的特点;从投入角度看,大部分农技推广项目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纯粹的私人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营利性的,但是依然具有公益性[4]。刘常青,陈晓芳(20xx)也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实现,社会必须求助于政府这种市场之外的力量。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农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图2)。
政府设立的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根据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而境遇各有不同。山东是我国经济实力和农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根据董金和(20xx)做的调查,尚有近30%的农技推广站运行经费没有完全保障,在效益较好的农技推广部门也存在人员超编情况严重的问题。济南市县级农技站超编达编制人数的4倍,乡镇级超编52%,上级部门看到你经营状况较好,就会强行安排人员进来,5个人可以做好的工作10个人做。而财政状况欠佳的地方,农技推广机构境遇更差。吴跃民、刘永昌(20xx)对辽宁省4个典型县调查表明,农技推广乡站在编人员中非专业人员达23.1%,资产被转让、承包、出租或变卖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虽然拥有较完善的网络体系、丰富的实际推广经验以及在农户中的声望,但单一依靠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模式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掌握着比较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有较强的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企业在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储运分销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科研资金投入等各方面能得到切实保障。但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天性,对于公益性强,不易通过专利、商业秘密等形式予以保护或风险较大的科技推广项目则不愿介入。
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由于科研能力强大、信息便捷、技术实验设备先进,既可以直接将科研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项目引入农业生产战线,也可以通过专家传授、科技示范园区和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等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以科研院所为主进行农技推广的成功案例,依托西北农林大学的陕西杨凌地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科研院所也有其不足,唐建安(20xx)指出,科研院所的考核一般以项目承担数量、成果获得多少和论文写作数量等进行衡量,轻经营型人才,在农技推广中多讲雅”力,而很少研究市场的‘拉”力,并且缺乏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7],使科研院所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中介组织起到联结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农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有利于农技推广组织与广大分散农户的联系,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中介组织除组织协调外,在一些需要较强专业技能的农业产业中还可通过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如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家畜养殖、果品、花木栽培等等,这些行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因而对科技的需求较强。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中介组织在农技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隆昌县的家禽技术协会、彭州市的蔬菜产销协会、仁寿团结的养羊协会、蒲江巨丰的养猪协会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己不再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对农产品的品种、口味、营养、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的侵蚀和挤压,农业用地步步退缩。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科技优化品种,提高单产水平,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也提上议事日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药、添加剂、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耕地、水源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科技,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高度重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的'主要接受者一农户对农技推广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部分农户由于观念、眼界、知识等原因,不愿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采用农业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技术推广过程得不到农户的响应,削弱有效技术需求。针对我国农户的特点,农技推广应当考虑到农户的实际情况,在推广过程中提高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参与程度,增加在供、产、销环节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力度,减轻农户可能承受的风险;同时,利用科技进行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让农户切实享受到科技进步的利益,带动更多农户采用先进技术。
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因素看,有限的农业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是我国农业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计划经济时期过渡到市场经济时期,时代背景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沿用过去的旧模式己不合时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原有农技推广体系仍有较强依赖性。扈映(20xx)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及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使政府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公共产品立场日益退却,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农民对政府传播渠道的依赖依然很强,多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少农民头脑中仍旧有一种依靠集体致富的传统思想。因此,农技推广新发展模式中仍需要政府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同时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组织,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环节加以完善。
新时期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其基本运作方式是通过利益纽带将农业的各环节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实体和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实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普遍表现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就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而言,由于与农业生产一线距离较远,考核和激励措施不到位,使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不能与农户现实的技术需求相吻合,很难直接顺利进入生产过程进行推广和运用。加之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不易控制和监督,且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低,导致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推广多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科技推广效率低下。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相对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在与工商业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限制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依托农业产业化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引入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和农户多链联动,形成一种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合作机制。以高科技成果为链接纽带,利用各参与主体技术、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技术、产品创新,整合农业上下游资源,带动农业科技的深入开展和整个产业的提升。通过农业科技新型链动推广模式,实现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扩大产品档次、延伸业务领域,以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农业推广论文篇九
组织内部的系统因子很多,例如目标、人员、技术、设备、层级、制度等等。组织内部的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系统因子之间的组合关系。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是指所有系统因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理性和效率的最佳组合。作者曾经从各类组织以及一些具体组织本身的各种系统因素的优化情况进行了静态的考察(高启杰,20xx)。
我国行政型推广组织体系建设中,基层历来处于薄弱环节,表现在人员数量少、素质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制度建设不健全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国家虽然不断强调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不少文件和意见,但是状况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好转,近期的关键在于合理设置机构和创新人事及经费管理制度。
1.1.2拓展服务内容,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刚产生时就是与欧美接近的广义推广,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开始使用农业技术推广一词,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国际经验看,还是从我国农村发展实践看,恢复农业推广的本义已是基本趋势。除了农业技术外,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各种实用知识、技术、信息皆应列为农业推广的内容,而且现代农业推广更需针对农村居民开展教育与咨询服务。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理清我国农村各项服务的思路,并且逐步在正式文件中恢复使用农业推广一词。
农业推广人员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推广工作的效率。未来政府的推广组织体系要想有活力和效率,关键在于其推广人员是否胜任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涉及人员编制、选用、培训、考核、奖惩、员工关系与福利、工作条件改善等多个方面。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优化各类推广人员的培训、激励和考核体系,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1.4加强体系内的分工与协作,合理配置推广资源。
现行的政府推广组织体系包括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科技部、教育部、金融系统、物质供应系统等多条线。合理配置推广资源不仅涉及现有各个子系统在不同级别推广组织的职能划分,还涉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同时还涉及资源在不同部门、地区、产业的分配,更重要的是,还须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1.2.1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高校与企业有效结合的机制目前的科技与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励加强高校改革与创新工作,鼓励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农业大学的定位,不只是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更应当培养农民企业家、培养各级各类的农民干部、职业教育工作者、科技和推广人员。我国拥有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数百所,高校师生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大学需要通过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利用现有成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等多种企业运作和市场运作方式,强化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体系。
1.2.2明确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突出农业推广工作的教育性特征,遵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与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其基本宗旨是通过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有机联系与结合,科学技术成果与企业和社区用户的结合,发挥农业院校的人员、技术、信息及成果优势,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注重知识传播和社区水平的能力建设。在教育型推广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业推广人才的教育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根本,以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于三农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
1.2.3优化农业推广管理部门的结构设置,充分发挥教育型推广组织系统内部各个主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大学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是农业推广责任不明确,机构设置较乱,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严重。未来需要加大对各类推广主体的定位和监管,确保从事农业推广的师生、企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及主体能够成果共享和优势互补。需要对各推广主体的工作进行定位,建立不同的岗位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农业推广组织中来。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机制,确保各推广主体开展技术合作。
1.2.4创新运行机制与实施方式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中的积极性,目前应当特别关注高等院校与“场站园企”的结合。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有校办“场站园企”的传统,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连接高等院校与农村社区发展的桥梁。要分析和解决新时期这些“场站园企”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其原有基地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在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时,不可忽视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的结合,应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型技术与资本支持体系。通过教育型农业推广体系将政府和非政府的科研院所、企业公司和社区农户连接起来,创建新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教育型农业推广体系主要依靠学校的技术信息资源以及人才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把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传播到农村社区,可以采用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组建科技型企业等多种方式。
1.3.1管理层要合理引导科研人员的分化与流动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研院所的改制将使部分科研人员或单位转制为企业,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运作与管理方式相差较大。为此,在转制过程中,管理层应当重视对科研人员的综合评价,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引导人员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特长,也可以通过课题制促进人员自由流动与组合。院所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
1.3.2优化部门与单位设置科研单位内部结构设置长期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已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地调整部门与单位设置,例如增设农产品加工研究室、市场营销研究室甚至产业经济与贸易研究室等。
1.3.3创新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沿袭传统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事业管理+经营者控制型”模式,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改革滞后。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管理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转制企业。这需要有清晰的产权制度,根据产业竞争特点因企制宜地确定企业产权的合理构成及主导产权。
1.4.1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并且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不平衡的现实(高启杰,20xx),近期特别需要挖掘和提升产品相关技术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的能力、售后服务能力、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程度、市场研究与开拓能力、技术创新的频率、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及客户管理能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水平等。这需要加强资金的积累和筹集,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制定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提高技术人员和关键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
1.4.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制度创新当前应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转制型农业科技企业要做到事企法人分离,明晰产权,明确国家投资主体地位,构建两权分离的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前向一体化型农业科技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组织管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完善分配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制度创新的内部环境。在农业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要转变观念,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实现引进人才与原有人员的优化组合,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导向制度,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1.4.3强化农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农业企业应当认识到,服务三农是其发展的根本目标。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明确企业的根本责任是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利润、对出资人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债权人、员工、客户、社区和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因此,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需要在推广服务供给中转变“收益最大化”的服务理念,将农民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成本得到补偿的前提下,减少各种形式的隐性收费。同时通过改进推广服务的方式与方法,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推广服务。
1.4.4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科学选择企业推广服务的组织方式农业是高风险行业,由此决定了农业企业的高风险性。这需要农业企业增强风险意识,设立风险防范基金,建立风险预警及应对体系,以加强应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
1.5.1要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从其创始之初,就应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并确立组织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建立在自助、自担责任、民主、平等、公平与团结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其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弥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不足、满足农民对多样化推广服务的需求等。
1.5.2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1)互益性原则是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区别于其他推广组织的根本性原则,组织的活动不应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必须把满足农村人口的需求、解决他们生产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作为组织服务的基本宗旨。(2)与科层组织不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由其会员控制的民主型组织,因而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会员主动参与组织的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3)信誉是支撑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对于组织治理结构的安排、重大决策的实施、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活动,应贯彻公开、透明的原则。
1.5.3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一些规模较小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多采取简化的模式,规范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应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设立会员大会与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执行机构。同时,要赋予农民充分的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保证农民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建立起会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形成会员与组织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1.5.4形成规范的组织管理规范是组织运行的准则和指南,通过规范来明确组织的目标及运行方式,防止组织的无序经营及对组织资源的浪费。要明晰组织内部的产权关系,正确地界定组织内部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在组织内部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组织运行的低效率。要吸引专业的技术能手和能人进入到农民组织内部,使他们成为参与和促进组织创新的主力军。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对会员的管理,应包括建立会员档案,定期对会员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法规政策的教育和培训。还应建立固定资产帐,对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的购置、维修、改装、处置等做好记录,确定固定资产适当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2.1正确处理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这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转变职能,避免政府对各类推广组织尤其是非政府组织过多的行政干预,由直接指令、控制转变为协调、监督和服务,从而调动各类推广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类推广服务组织应当在明确分工与职责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
2.2充分发挥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在整个农业推广体系中的纽带作用。
政府可以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平台,探索农民培训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组织与决策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等,发挥“公司+协会+农户”模式的作用,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益损失。要认识到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不利于农民组织的独立发展,需要农民组织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2.3突出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以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和农户的合作,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合作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涉及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多个方面。我国农业企业应当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和信息反馈的组织与制度,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机运行的组织系统。
2.4进一步完善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
科教推相结合的做法在美国最为成功,在我国也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然而,迄今为止,这种结合的方式和效果令人满意的并不多见。未来既需要教学、科研单位在人事、绩效考评、福利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也需要地方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及宏观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科技成果、信息与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各方开展合作。
2.5以推广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组织间的互动与推广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推广服务方式与方法,涌现出了“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传播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多种新型服务模式。实践证明,其中不乏成功的做法。今后,应当在总结、完善和推广各种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财政等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它们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打造信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项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流动与共享。
农业推广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下面将农业推广组织系统的宏观环境分成4个部分分别加以分析(高启杰,20xx)。
3.1政治与经济环境。
在4类宏观环境因素中,政治与经济环境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及其效率影响最大。其中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与法律环境,国家对农业的各种大政方针,农村的经营体制,土地所有制及使用权,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等都对农业推广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效的推广工作需要与政府的规划、战略和政策联系起来,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推广工作以及对推广工作的支持。就农业推广工作的活动范围和感性认识两方面而言,有两大经济因素非常重要。一是靠推广服务人员向农民传播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农民面临获利机会;二是一个国家的农业所处的总的经济环境。在农业推广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求助于推广机构的兴趣就会越小。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影响也不一样。
3.2社会与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能直接影响推广机构的组织工作和活动,许多实证研究都强调了技术采用过程中来自社会与文化环境的障碍。推广机构如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在社区一级开展活动。推广人员在社区所处的位置对推广工作很重要,农村社区、邻里及家庭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对整个农村社区信息的传播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3行政与组织环境。
世界范围内农业推广工作的行政和组织安排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国,推广机构和农业部(有时是和县政府)建立正式联系,但基本的行政管理关系还是同大学的联系。而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推广机构在行政上隶属农业部。在两种情况下,推广机构的形象和使命都要受到政府其他机构负有的其他推广职能,以及推广机构负责人在行政系统中的地位的影响(swanson,1984;高启杰,20xx)。从保证效率的观点出发,推广机构及其活动的负责人就应该有资格参与政府部门的推广决策和规划,在制订推广项目计划时,既要考虑技术因素,又要兼顾国家政策及其他行政问题,同时应该面向村里的农民和农户,并使他们参与活动。
3.4区域与生态环境。
很多国家都在不同的区域与生态环境下建立作物研究与实验站,以使作物品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推广机构要同这些针对特定地点开展的研究活动建立和保持有效的联系。在对农作制度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计划的重点,推广人员和研究人员适当地组合在一起,可以为二者的配合提供机会,这种相互配合无疑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推广的效率。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农业推广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就现阶段推进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而言,加强农业推广服务软硬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的基础上,保障农业推广事业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投入、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同时完善相应的社会环境,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促进推广资源的流动与有效配置,营造公平竞争和互利互信的市场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及其组织、决策与社会参与能力。依法推广是发展农技推广事业的根本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显得很不适应。应尽早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出台配套的实施办法,使农技推广工作的法制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法律法规修订中,要巩固已有改革创新的成果,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保障措施和违法处罚条款等内容。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示范和指导等形式,将农业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农业技术推广适用于很多方面,例如农、林、牧、渔等行业。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提高种植产量、合理使用肥料、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运输。由此可见农业技术的使用范畴还是很广泛的,通过对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着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对能源的使用加以重视,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新型的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能源合理使用等技术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各级政府与基层管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农技推广对于农业、农村地区以及农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政策进行鼓励。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水平,并且加快农业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给农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意义深刻。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农技推广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农村经济中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够保证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小康的目标。
目前国外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也是屡屡受挫,这主要是因为其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问题。为了寻求解决农技推广问题的措施,本文针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探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和基础设施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了科学的分析,希望从中找出问题的关键,从而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2.1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支撑着农业经济继续前进。但是由于政府未能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农村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直未能得到健全。当前我县、镇农技推广机构30个,基本涵盖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再加上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很多科研结果都付之一炬,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很多先进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完善和严谨的推广体系,而不得不被搁置。农民缺少好的技术,农村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农民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效益,这就阻滞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除了以上叙述的几点原因以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稀缺成为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这主要是由于许多高素质人员选择了待遇好、环境好的职位,而避开了技术推广人员这一行业。例如:我县核定编制数为260人,但实际在编在岗只有194人,受现行人才招聘机制限制,缺编名额短期内难以得到较大补充,导致农技推广部门长期缺编。而且科技人才年龄结构老化,呈现学历高、职称高、年龄高的态势,后备力量不足,难以形成梯队,呈现“头重脚轻”现象。
2.3投资较少、基础设施差。
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很多基础设施的配备都还欠缺。但是现实情况确实不尽人意。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能力配备先进的设备,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科研和开发,自然而然农业技术推广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购买,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而被搁置,农村技术推广的热情严重受到挫败。
2.4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也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思想不够进步,总是安于现状并且习惯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对农业技术的兴趣不是很大,这就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问题给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首先各级政府和基础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其次农机推广的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关部门应做好对农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推广;然后资金的投入也是十分关键,尽管将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最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1提高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因此在这期间政府应给予农业技术推广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不但稳固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进程。同时为了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基层管理人员也应该充分提高责任感,同时也要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只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能够真正意义为农民谋福利。
3.2加大对农技推广的宣传。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着手。首先有关部门应印发专门的宣传手册供农民去学习,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经常组织下乡“手把手”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提供给农民群众更多学习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实施。最后媒体也应该对此类加以重视,多做宣传从而帮助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技推广的重要性。
3.3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及其他与之配套的设备,都应该进行生产和引进。同时政府也应该拨出一部门的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研开发,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3.4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加强对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从文化着手,其次还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国家和政府应对农村的素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其次要想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农业科技,技术推广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下乡指导,帮助农民群众学习科技文化。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我们对农业技术推广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地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务之急。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一些原则,例如技术推广不能够一概而论,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其次各级政府及基层服务人员要始终保持着为他人服务的热忱;不仅如此我国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足够的资金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农民在业余时间也要多多学习先进的文化,其次也要不断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农村经济将得到飞速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一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发展工作,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农机推广工作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必须常抓不懈。本文从农机推广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农机推广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思路,努力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使用农业器具开展农业生产的历史也很悠久,农业机械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当中,农机推广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向现代农业进军的不竭动力。农机推广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手工到农业机械的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化实现的是机械替代人力的全过程。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的发展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2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但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规避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环境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进程都十分有益。
1.3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抢抓了农时,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率,符合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推进。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首先要从农机推广上下功夫。尽管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推广地位。
很多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效果不好,主要与当地的重视程度有关。部分地区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上部分地区农民的不配合,直接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地位,农机推广人员首先要以身作则,认真对待农机推广工作,要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农机推广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家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争取农民的积极配合。
同时建议农机推广部门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户解决在使用农业机械乃至一些农机技术上的难题,与农户做朋友,帮助农户认识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2.2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积极做好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的工作。基层农机推广部门需要逐步建立起科、工、户一体化农机新产品研发以及多元化的推广机制,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推进农机推广工作的不断发展。
2.3不断壮大农机维修业,辅助农机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农业机械化部门不能忽视农机维修的重要性。针对农机维修行业要致力于农机维修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维修和服务能力,同时还要与其他农业机械化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同合作,共同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作贡献。
2.4培养农机推广人才,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农机推广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业务能力强是基本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农机推广人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创新思路,不能墨守陈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更新,关注农机推广新变化。建议相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培训和学习,帮助农机推广人才进步。
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努力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农机推广水平,单靠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农机推广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才可以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
[1]周宏汉.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xx,(15).
[2]张广东,刘玉琴,李晓燕.对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xx,(05).
[3]刘国林,杨宇.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xx,(06).
[4]王涛.浅谈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xx,(18).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二
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在实际中,虽然已经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村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就农业推广体系来说,其快速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农村提高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也就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2.1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2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2.3推广经费存在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占据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推广经费则占据在0.4%左右,而我国却只有0.2%左右。也正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了部分农业设施过于老旧。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一些推广机构将有偿服务技术排在首位,却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服务对象有利。
2.4推广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问题,且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知识无法及时普及,且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其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普遍不高,因此也就出现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3.1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岗位职责,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2]。
3.2扩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3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3]。
3.4及时进行技术培训。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且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要不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此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在实际培训中,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电视讲座或是对农民进行科学宣传,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3.5增强农业市场的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市场来说,在市场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开发跟不上农业形式的发展或是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等。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业市场,建立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农业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3.6政府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大多属于村级,这样在覆盖的区域上与组织的数量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必须要做好推广体系的创新工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姜涛。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严格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招考办相关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考生的复试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考查,以培养层次高、社会需求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录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校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为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学校准备从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入手,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2)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吸引校友、行业企业通过教育捐助和设立奖助学金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承担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学科、导师之间就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竞争,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通过调节招生指标,对科研课题及经费充足,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学科、导师实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额倾斜,但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承担。
(4)开拓与用人单位产学研办学的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的集中实践环节和做毕业论文所产生的费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绝大多数为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选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且具备良好师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尤为重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会选拔具有丰富农业推广理论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推广师资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专业实践、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
3.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关键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渔业领域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为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非常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加强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梯队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师制。学校既注重扩大导师数量,又非常重视提升导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首先,实施导师遴选条件改革;其次,建立导师学习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方面,通过导师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导师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新导师就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鼓励并组织导师参加国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促进导师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为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规范质量管理。
4.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规范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是渔业领域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理论、专业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内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课时少、缺乏专门教材的现状,我校教师在授课时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设置需求,着重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量,增加案例教学研讨的比重,在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的基本要求外,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为充分保证授课质量,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考勤外,还会派专人定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考勤。
4.2加强课程考核及考风建设。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考核。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风建设的经验,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记录,确定学生考试资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在校内抽调责任心强的教职工任监考、巡考人员。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考试安排不仅端正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实习、实训考察,能使研究生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和启发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写作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推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要求授课教师在实习中结合实物授课,进行案例教学。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研究生们能与这些专家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探讨。此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校内外渔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场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大连汇新钛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渔业领域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
6.规范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对学位论文质量、研究成果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渔业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取自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从单纯的研究类论文过渡到研究类、调研报告类、规划与设计类、研发类和总结类这五种类型的选题。要求选题应当具有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近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可行,更强调其社会需要性。选题能充分体现选题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水产品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能力。为使研究生做好选题工作,我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和学生应定期进行论文选题研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确立选题方向后,由其导师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研究生学位选题无创新点、重点不突出、研究手段滞后、缺乏社会专业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研究生学院则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开题,由导师组织专家再次进行检查。
7.规范论文评审答辩。
我校对专业型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2)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术难度;
(3)论文研究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研究(或项目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7.2严格规范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答辩乃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关,只有规范论文答辩过程和答辩环节,才能严格把握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应由校内和校外的5-7位专家组成,其中必须要有来自渔业领域生产和管理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专家。论文答辩按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学位申请人在论文答辩结束后要及时按答辩委员会所提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以进一步完善论文质量。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系统工程,为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学校应借鉴其他类别较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针对渔业领域和生源结构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及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加强对实践环节和论文选题等重点环节的管理,系统地构建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四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立足为行业培养高端实用人才,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完善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完全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教学要求。如何确保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属于专业性硕士,与学术性硕士相比,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偏重理论和研究,以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的目的不同,专业性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适应特定行业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国内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这类硕士研究生一般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基本的从业技能,但是学习时间有限;另一类是直接报考参加全国统考并通过考试的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这类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具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严重缺乏实际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以学生的独立分析研究为主,“师生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1-2]”。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十分有效地课堂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引入教学实践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严重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不能胜任独立完成实际生产操作的工作。“案例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它遵循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实现了学生由认知客体向认知主体的转变[3]”。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管理和被灌输的位置,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抵触和厌学心理;案例教学则主要是使用案例材料,通过把抽象的理论概念融入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模式凭借其形式新颖、形象生动的优势,增强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分析中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地投入到讨论之中,很容易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案例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为了更好地分析案例,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必须充分考虑案例中的各个事实之间的联系,然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在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对案例中存在问题的洞察力。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发散性思维分析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为参加实际生产实践工作积累了间接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快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心理条件,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思路变得开阔,分析问题全面而有深度。
(三)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分析需要有足够的分析材料才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答案。因此,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寻找并筛选与分析案例相关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身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激情。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与平时课本所学知识产生冲突的情况,或者是遇到以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偶尔出现的特殊情况均有利于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从而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推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四)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分析,主体则是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来获得一个相对全面的答案,只有小组内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对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对所分析的案例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逐步加强。案例教学的发言者已经不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在分析讨论之后,还需对所得共识进行一个准确、合理的描述和解释,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都提出了较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能够很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分析过程和步骤,调动学生积极讨论的情绪,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恰当的梳理并及时给予提示。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会解决课堂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的认知水平。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一)推进传统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融合。
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较少;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由于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实践存在一些脱钩的现象,所以往往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战经验而不能在生产实践中独当一面。如果教学案例游离于理论之外,也很难达到通过案例深化理论的教学效果,所以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做好课堂案例分析。因此目前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方法来实施。高校应积极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推动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实践找出两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从传统向现代、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二)提升教师对教学案例问题的设置和分析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在讨论过程中降低学生的困难度避免学生因知识不足或缺乏人生经验而无法进行讨论[3]”,起到一个组织、引导、启发、协调和概括的作用。因此,任课教师要实现从课堂管理向课堂引导的角色转变,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升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从课前的案例选择,课中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到课后对学生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教师应全程控制把握好整个案例教学的方向和节奏。“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教学案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根本保障[4]”。因此,教师课前一定要精通案例材料,对案例事件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并结合教学要求巧妙设置适当的案例讨论问题。高校应该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经验技巧方面的专业指导,可以通过设立教学研究项目基金等方式,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然后通过会议报告等形式,总结和推广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模式。
(三)建立完善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成绩评价体系。
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参与程度的高低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中来。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可以把学生课堂参与案例讨论分析的情况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一个评定参考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是否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能否对案例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否提出创造性的答案和解决问题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参考因素。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同差异,个别学生性格内向,任课教师在选定教学案例时,应该尽量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较大的案例情景,同时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心态下进行公平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四)实现课堂案例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在校学习,他们具有非常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严重缺乏专业领域基本的实践经验。而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农业推广教师多数为学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很强,但也往往存在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尴尬局面,这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完全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应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领域相连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6]”。因此,在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应该考虑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尽量使课堂案例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选用的案例必须真实、具体、具有典型性,同时应当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群体特点,深入开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是新时期高校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新世纪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大胆改革和完善,随着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必将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中得到逐步的改进和修正,并对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五
高等农林院校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中坚力量,是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补充。农林高校要通过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坚持产学研办学模式,创新推广载体,建立专家团队,完善目标考评机制的途径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流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进行机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完善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建立一种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体系。高等农林院校集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优势于一身,在科技兴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为完善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足,应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林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一)经费不足,投入分散。
目前,我国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高校推广的项目并不能得到政府的完全认可,所以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面临经费不足,从而导致推广时间加长。从管理部门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有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安排农业科技资金,由于渠道分散,无法实行统筹的安排。
(二)推广队伍不稳定。
高校参与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广人员基本由本校教师组成,他们所推广的项目单一且具有很强的正对性。当一项农业技术推广完成后,原先的队伍就会随之解散,所以推广的人员是不断变化的。而且高校教师不可能像农业技术推广专职人员那样实时提供技术服务,从而使得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三)农科教分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目前的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教育中不能将科研、教育、农业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由于经费的匮乏,许多高校为获得政府的科研经费只依据文章的数量来评判科技实力,而不能研究出具有实用效能的科技成果。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国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立法工作是保障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保障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科技推广法》,但并没有将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纳入到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鉴于美日的经验,首先,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改进《农业法》和《农业科技推广法》等法律为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修改《知识产权法》中的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保护农业技术创造者的合法利益,刺激农业技术创造者的积极性。最后,规范相关政策,让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列入到推广工作之中。
(二)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专职人员协同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能只靠其自然产生和形成,必须在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努力下,实施教育、培养手段,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并逐渐形成劳动能力,使其科技素质不断提高,使其潜在的科技能力得以开发。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留住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为其提供经济保障。
(三)改革农业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在组织制度上,推广体系应保持其自身的对立性,不应简单地与已存在的科研系统进行嫁接或成为其他组织系统的附属物。这就要求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排除外部行政系统的干预,进行独立的资源推广。在管理机制上,实现产、学、研、推相互合作,研究开发农民迫切需要的农业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教授学生实用的科学及推广知识。
高等农林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林高校应明确自己在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争取多方力量协同合作,改进课程设置和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六
众所周知,农业科技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当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结合出现严重脱节,农业科技不能更好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农业发展滞后,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1农业专业性人才流动性大,缺少人才力量支撑。从事农业的队伍中,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比较少,部分人员在系统学习农业技术推广后,会因工作调动等因素而离开本岗位,农业队伍稳定性较差。而非专业人员占据的比例较大,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影响。
1.2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不足,使得农业技术在基层中推广滞后,加之基层服务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3我国普遍存在种植规模小、经营管理方式单一、经济效率低下现状。当前,我国农耕方式主要是以家庭方式为主,经营方式单一,种植规模小,随意性比较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比较单一,不利于机械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一些优良的种植物品种不能及时得到规模化种植,农业的经济效率低下。
1.4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低下,培训力度不足,培训难度大。当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式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业技术掌握率小,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与孩子,这就增加了培训难度。
2.1做好人才创新培训工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政府要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农业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努力营造出人尽其才工作氛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才的注入,而人才的储蓄正是农业技术推广重要铺垫。有了专业人才带头,大批的农民会产生信赖感,并且愿意加入到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实现农业生产化奠定基础。
2.2政府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改善基层设施环境,为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农业经济基础的地位不可动摇,强化农业地位的重要性,需农业科技作为保障,而科技的创新推广使用是关键。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发挥才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
2.3实施新型合作种植模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建立是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基础,可以借助入股或者租赁的方式将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建立种植示范区,使用农业生产化管理方式,推动农业集约化更好更快发展。其次,培养农业种植大户,通过租赁其他农户的农田进行大范围种植,引进优良的植物品种,确保农业生产效率。最后,种植户和农业合作社联手,将分散的农田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土地应有的价值。
2.4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民整体种植技术的提升,是衡量农业科学技术落实的重要标准。因此,需加大对农村青年人群的培训,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整合技术推广、科研以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科、农、教三体结合。做好对骨干农民群体的培训,实行“一带一”方式,逐渐扩大农业对技术的掌握范围。
总而言之,农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生的重要保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是实现脱贫致富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健全;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农业人才福利机制,发挥出人才作用,让科技兴农步伐更快迈开。同时,也要做好农民的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在进行作业生产时,能学以致用发挥科技力量。
[1]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34~37.
[2]刘颖芳,陈阜,寇建平,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民技术推广培训状况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xx(03):17~19.
[3]吴翔辉,罗新潮。借“星火”之势,播科技种子———湖南图书馆科技兴农六年回顾《图书馆》,20xx(06):65~67.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七
摘要:
农业推广试验是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之一。由于农业技术适应范围的局限性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的特点,一般来讲,对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国外、省外的引进技术等,在正式大面积推广以前,都要首先进行推广试验。经过试验,进一步验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正确性可靠性,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技术环节,考察其增收效益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进行技术改进,然后才能进一步示范和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推广试验;基本要求;试验设计;基本原则。
1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1.1试验目的要明确。
指对试验的预期结果及在生产中的作用要心中有数,试验项目首先抓住当时当地的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适当兼顾长远可能出现的问题。
1.2试验结果要可靠。
1.3试验条件和材料要有代表性。
试验条件的代表性是指试验条件应能代表将来准备采用这种结果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例如田间试验中选用试验地的土壤种类、结构、地势、土壤肥力、气象条件、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等都应当具有代表性。养殖业试验中,建造畜禽的标准、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等与当地的生产现状及经济条件相适应。试验材料的代表性是指所用的一切材料一定要能代表所引入的成果。如品种、肥料、农药,对照材料的纯度、净度、有效成分都要有代表性。其中要特别注意同各种不同质的材料比较。这对于决定试验结果在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下可能推广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试验条件的`代表性,既要考虑当地当前生产实际,又要预见近期发展的需要,应该做到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1.4试验结果要有重演性。
重演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同试验时,能获得类似的试验结果,证明试验结果的可信性,这对于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种植业田间试验受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进行相同试验,往往结果不同;即使在同样条件下,试验结果有时亦有出入。这可能有地区间或年份间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也可能由于原试验不够准确或缺乏代表性,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重演性,必须正确执行试验方案中所有环节。
2推广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试验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估计试验处理效应和控制试验误差,以便合理地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断。一个好的试验设计具有较高的试验效率,使试验工作者能从试验的结果中获得无偏的处理平均值和误差估计量,从而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比较,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要做好试验,降低试验误差,必须了解试验中主要受哪些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并从试验设计中加以控制。下面介绍试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2.1重复原则。
试验中同一处理出现的次数,称为重复。在田间试验中,同一处理种植的小区数为重复次数;在养殖试验中,同一处理设置的头数或圈数为重复次数。重复的主要作用是估计试验误差、降低试验误差。一个试验中没有重复就无法估计误差大小,因为试验误差是从同一处理不同重复间的差异求得。试验误差大小与重复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重复次数多,则误差小。另外,多次重复求得的处理平均数比一次重复的数值更为可靠。
2.2随机原则。
由于不同处理间所处的环境条件、供试材料等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差异,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处理应平等分配即必须随机分配的方法,一般在每个重复区组中每个处理或处理结合应随机出现一次,在农业试验中,常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处理小区位置。随机排列与重复结合,试验就能提供无偏试验误差估计值。要求试验中的每一个处理都有平等的机会设置在任何一个试验小区(试验单位)上,只有随机排列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2.3局部控制原则。
局部控制是指在试验时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处理因素以外其他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使试验误差降到最小,保证试验结果正确可信。在田间试验中,试验地土壤肥力差异是试验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它通常表现为相邻土壤地段内肥力较一致。试验中增加重复次数,相应要扩大试验田面积,也相应增大试验地的肥力差异,为了使重复更有效地降低试验误差,重复与局部控制相结合是有效手段之一。局部控制就是把试验地分为与重复次数相等的区组数。为了使同一区组内土壤肥力尽可能一致,要把区组的长边方向垂直于肥力梯度;在每一个重复区组内随机排列各处理小区时,应注意小区的长边方向应平等于肥力梯度,达到在同一重复区组内处理小区取得相对相同的肥力待遇。在同一区组内,无论土壤肥力条件,还是人为的一切管理措施的质量、数量和时间要求都要尽可能一致;把相对不一致性放在区组间,这就是局部控制在田间试验中最基本的要求。试验过程中还要及时控制和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八
: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新时期下,过去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对农业生产积极创新和改革。在现今的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更好地推广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使农民减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负担,促进我国农业事业更好的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的使用,新时期下,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提升,所以大力推广农机应用,是新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科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以最大减少劳动力和获得最多劳动成果为前提,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有效减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有效节省了生产时间,使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生产靠拢。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城市和农村、工人和农民之间没有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还可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如节能和节省耕地和节约水资源,以及减少化肥和种子农药的使用量,更加保障了农业产品的质量。另外,我国的自然条件为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了重要优势,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利润,这些经济条件可以为其他的农业产品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林业、畜牧业等都得到全面更好地发展。
2.1推广人员缺乏职业素质。
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农业机械推广不够重视,农业机械不断地更新换代,推广和宣传人员所具备的农机知识储量不足,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技术不够科学全面的了解[1]。
2.2经费方面的因素。
在推广农业机械中,多采用口头的单一方式,使农民不能认识到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加上经济条件的不允许,使农民难以在购买方面达成意愿。虽然农机发展能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但是农民依然无法在初期投入。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都有增长,但是离农机设备的价格还是有差距的,农民无法拥有较多的资金去购买设备。虽然农机推广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大多数农技部门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在农机推广中进行投入,国家在农业机械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和补贴,然而由于推广不到位,使农业机械出现品种不全和设备落后的情况。
2.3农民耕地面积因素。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家庭联产责任制,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这种人口平均分配的形式,使农民的土地比较零散,致使部分地区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方法种地,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无法提高,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2.4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当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时,农业机械化才能得到有效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转移的方式参与到其他产业中。现今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存在“过剩”的情况,这必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
2.5不具备健全的农机社会服务。
农业机械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缺少科学健全的推广模式,加之农机的维修、供应和技术培训是农业机械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现在缺乏完善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如农业机械手缺乏专业操作知识,农机出现故障无法及时维修,农民自身缺乏对产品的维护知识,这些都导致了农业机械无法推广和使用。
在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程度对推广效果产生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还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才,确保农机推广工作在现代化先进的理念指导下进行。
3.2合理加强推广农机技术和教育工作。
由于地域的不同,使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差距,工作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工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适合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推广,使农业机械更加科学和合理,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对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采取示范试验的形式,通过在田间地头对农业机械的操作进行推广,使农民了解到科技的作用,自觉增强使用科技现代化设备的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了解关于农机使用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知识,能熟练地应用各种农机技术和先进设备,还可以在宣传上进行创新,可以利用手机和电视以及多媒体形式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3]。
3.3完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
要建立专门以农业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社,开展服务合作的组织发展,要创立农机的新服务方式,加强农机的销售和售后管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农机销售网络,有效提高农机信息化服务。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发展需要企业、政府和农民共同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农业生产得到健康待续的发展。
[1]魏述萍。新形势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xx(3):186.
[2]郭志显。创新农业机械发展理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吉林农业,20xx(15):42.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九
: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这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体现。只有技术人员懂技术,推广技术,农业生产者使用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和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最大化的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增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的投资力度,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应科学认识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农业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经济机制上看,农业增长的特殊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中的劳动力、现有的土地消费和积累的资本。
有效推广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使其充分运用至实际的农业生产环节中,提升了土地以及农业资本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处主要利用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分析理解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的横轴坐标为时间,纵轴坐标为新技术采用率。在技术的初始推广阶段,其效果大多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新技术的效果未得到有效验证,以致多数人并不愿意承担风险,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尝试。当少数人使用后觉得效果不错时,则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采用新技术,此时新技术的采用率也会随之增长,使用人数增加。当新技术得到多数人的采用后,由于采用面较广,因此其扩散曲线斜率也会下降,最终趋于平缓,这便是农业技术s型曲线的形成过程[1]。而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多数地区可以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且在旧技术与新技术不断更替的过程中,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带动国民经济的提升,我国必须加大新农业技术的研究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升级。且还应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新技术,从而提升农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方面是教育、科研以及推广环节出现脱节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三者并非实现有效结合。比如农业科研单位并未有效融入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领域,且农业教育工作也并未结合社会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农业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过程带来了一定阻力。另一方面是投资带动力较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但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市场并未完全打开,以致推广效果较差[2]。除此之外,我国正加快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财政支出更倾向于城市建设,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投入的投资数额较小。
3.1强化农业科研以及教育的全面结合。
农业技术生产的关键在于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且农业技术也主要产生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农业教育环节。对此,应大力支持农业单位的科研工作,并鼓励学校教育中的农业院校,为农业技术的研究提供良好氛围。农业局可以利用研究所功能研究新型农业技术,而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且政府也应给予企业一定支持,鼓励其创新农业技术。这样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才可以提升技术的研究效率,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深层农村基层。
3.2建立多元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为了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应转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模式,在满足市场以及农户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以国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院以及农民合作社为辅的多层次推广模式[3]。且高等农业院校也应设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门进行技术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合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企业投资,并激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
为了提高农村科技水平,首先要根据当下农村经济及农民素质水平的实际状况,加大对农民技术的培训力度。此外,对学历不够或素质较低的农业技术推广从业者,进行相关职业培训,以多种方式与渠道持续提高农民的业务水平。
增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的投资力度,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相关部门应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增大扶持力度,且确保这些资金全部使用至推广工作中。同时,还应科学认识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1]耿增鹏,孙洁。简析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05):103.
[2]冉莉。探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技服务,20xx(11):8.
[3]李慧。试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j]。农民致富之友,20xx(21):91.
农业推广论文篇二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对农业技术水平要求往往比较高,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增加,就需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下功夫,将农业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这对促进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顺利转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就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帮助广大农民顺利实现增收的目标。
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其初衷是为了顺利实现农业技术向农业生产力转化,增加农业收益,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做到位,将会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顺利发展。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科学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确保农业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另外,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不意味着只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同时还要求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其农业技术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1.1农业技术人员分布缺乏合理性。
尽管国家为了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在所有地区都设立相应的农业推广机构,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很多地方农业技术推广范围仅仅局限于市级和县级机构中,乡镇虽然也设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但由于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而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在乡镇农技推广站工作的人员,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乡镇范围内,很少深入到农村一线。结合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组成状况的调查发现,只有在市级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配备比较合理,同时人员知识结构也更加合理,高级专业人才数量也比较多,相比较而言,在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不仅人才短缺,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够合理,队伍还存在比较严重老龄化问题,缺乏活力。只有很少的专职人员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失去了过去农业推广模式所应具备的针对性,导致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甚微。另外,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农技推广员认为农技推广工作不仅工作环境恶劣,薪资待遇也很难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相关部门也不断进行完善与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当下农业技术推广仍然存在推广方式单一、推广手段落后的缺点,同时推广工作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继农业发展目标发生转变之后,依旧采用行政化手段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未充分考虑农民技术的需求特点,农技推广工作流于形式化,因此,推广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同时,由于很多地区都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些投入产出比过低的农业生产项目已经无法吸引农民进行种植了,成为农村劳动力对外转移的一大因素。另外,由于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过于单一化,收效甚微,根本无法调动广大农民对推广项目的积极性,因此推广技术往往得不到应用推广。
1.3缺乏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体系是否完善往往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能否取得预期推广效果。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主要有省、市、县3级,在乡镇里只设有农业推广工作站,推广的主要范围主要限于县级。就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来说,按理说应由县级机构负责实施,但是县级机构接手项目会直接交到县土肥站由其负责检测,对土肥站来讲,不仅要求其技术过硬,还要做好土样采集及化验工作,因而土肥站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势必影响工作质量。同时,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还面临人员技术力量短缺,经费不足的问题,市级机构与其并不形成明显的约束力管理,只能说是一直业务指导关系,难以形成层级分明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这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展开是极为不利的,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
2.1加快推进农业技术人员合理性分布。
尽管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置已经覆盖到市、县级,甚至在乡镇还设置了农技推广站,但是在人员配备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高级农技人员长期处于市县等较高一级的机构中,自身才能得不到有效施展,同时,乡镇一级的农技人员则只是为了完成本职工作而已,未能真正深入到农户家中,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加上自身业务水平有限,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站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面对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必须出面,调节农技人员合理性分布,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多安排一些高级农技人员,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相应的,市县等较高一级的农业推广机构,主要行使的是管理职能,人员可以适当缩减,改变农技人员不合理分布的现状,从而更好服务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农业推广技术推广能否取得成效。当前农技推广由于推广形式单一、推广手段落后,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低下,为了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提升,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通过培养农民带头人,组建专业技术协会。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把农民作为工作重心,在村组中选择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生产经验丰富的农民作为带头人来培养,为其开展专业农业技术培养,让其在培养中真正成长为专业农技人员,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村级技术人员短缺的难题,对于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是有利的;施行农业技术人户推广模式。在该模式下,通过农技示范户的培养,并充分整合农技服务资源,结合专家进大户指导、大户帮扶小户,农户之间相互帮衬等途径,从而促进农技转换,通过这种推广模式,不仅有助于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良好关系的培养,打通了农户和农技人员沟通的桥梁,而且还对农技成果的入户率的提升。
2.3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的质量,促进农业技术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省、市、县农技推广机构之间不应该仅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而应该层级分明的约束和被约束关系,上级机构要对下级机构进行直接领导,规范下级机构行为;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科技服务队伍,让他们亲赴乡镇农田调研,深入到农户家中,负责农业技术的科研推广,以确保农业技术具有应用和推广的可行性;农技推广机构还应该与其他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展组织协作工作,实现最新农业技术研究成果与农技推广的有机融合,这样有利于生产力转换,只有这样,农技推广机构的所具有的传播的实地指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字德华单位:临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1]薛春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xx(5):228.
农业推广论文篇二十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遏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出全新的农业推广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成为当前社会的关注热点。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推广体系的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体现所在。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格外加强了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并建成了以种植、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化为主推广网络,并形成由上而下的垂直农业推广体系。可以说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40多万个村子建立了服务组织,并有10多万个村子组建了专业技术协会与科技示范户。
2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如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则如下几点:
2.1内外部组织管理与任务目标不相符。
我们都知道农业推广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现代的农业技术能够尽快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今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内外部组织管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实际任务目标且与实际任务目标不相一致,而这也就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难以切实落实,且推广体系与推广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状况。
2.2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处于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政倾向较强,且受到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正是因此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真正能够实现的农业创新成果转换率极低,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现如今许多农业推广人员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无法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要求相匹配。而农业推广体系内部又缺乏对农业推广人员的严格选拔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无法良好的运转。尤其是部分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且不熟悉当前的农业市场,因此也无法完成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上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转,因此,不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则尤为重要。
3.1明确创新目标,把握发展方向。
只有明确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目标,切实把握发展方向,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并且对各级农业机构进行巩固,尤其是可以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与服务组织,建立新型的国有、民办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俨然已经成为当今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主体,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第一,要强化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第二,要改进农业推广方式与农业推广机制,不断拓宽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范围,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第三,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切实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之上,并且增加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在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
3.3提高个人素质。
进一步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推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与实际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与市场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实际驾驭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农业推广体系现状与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的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使其满足我国农村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农民对科技的发展需求尤为重要,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并对其加强建设。
作者:李芳。
农业推广论文篇二十二
摘要:农民是农业推广行为的主体,是农业科技的最终接受者和采用者。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农业推广,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律所决定的。在实践中,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民心理特点和农民需要的基础上,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推广方式和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农民采用、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对促进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和开创农业推广工作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农民需要;推广;途径。
引言。
农民需要是农业推广的原动力,是农民采用和接受农业科技的最初源泉[1]。如果没有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采用,那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就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推广就是一句空话、套话。只有根据农民需要来开展农业推广,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了解农民真实需要,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可以通过常态化实地调查和咨询服务这两种方式,来了解和掌握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需要。实地调查就是通过进村入户,到农家院落实地接触农民,对村民代表、农村“三户”、村社干部等农民群体进行座谈走访,调查和了解当地农民的真实需要。咨询服务则是利用“科技下乡”、“科技赶场”、“农民夜校”、“农技110”、“农技宝”、“农技微信群”等方式,来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反馈农民信息。农业推广人员通过对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农民的真实需要,为农业推广项目的科学设置提供依据,真正使组织推广目标与农民个人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为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激发热情、增添动力。比如,三台县北路镇乡主要以种植麦冬、时令蔬菜为主,东南路镇乡主要以种植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在农业推广项目设置安排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实际因素,分门别类,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因需而推,推而广之,确保效果。如果推广的农业项目或农业集成技术没有真正切中农民实际需要,农民在思想上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行为上就不会接受和采纳,那么农业推广人员做再多的努力和付出,也是徒劳无功。
2分析农民心理特点,热情诱导农民需要。
农民都具有“农本、自给、守旧、从众、惧风险、渴求、直观现实”等心理特点,这就决定了农民在农业教育及科技购买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接受类型[1]。大多数农民都喜欢那种“立竿见影、吹糖见米”的农业项目和农村实用技术。所以,农业推广人员只有根据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对农民进行入心入脑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讲深讲透所要推广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而广之的目的。在20xx年时,三台县刚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于当地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其相关配套产品认识不深、了解不透,根本谈不上接受和使用,甚至个别农民还产生过抵触情绪,做反宣传。生产中,他们还是习惯大量使用碳铵、过钙、尿素等单质化肥。为此,三台县就紧紧抓住农民“眼见为实”的心理特点,通过政企合作,按照“一站式经营、一体化服务、技物配套、连锁直销”的模式,切实开展“大规模培训、大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活动,及时召开收打现场会,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积极诱导农民需要,并与群众面对面算好对比帐,真真切切让当地农民体验和感受到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台沃牌作物优化配方肥”系列产品带来的增产增收效果,才逐步改变了农民的传统施肥观念。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三台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已经走在了四川乃至全国的前列。
3厘清农民需要层次,确保推广有的放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可分为五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一个人只有在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1]。在农业推广实践中,不同区域的农民或同一区域的农民,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层次。比如,20xx年,绵阳市委在三台南部成立了绵阳市丘区农村脱贫攻坚示范区,该示范区涉及三台县7个镇乡36个村,幅员面积100km2,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区指挥部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等规划设计时,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并充分考虑到了这7个镇乡36个村农民的不同需要层次,真正做到了因镇施策、因村施策。一是对景福、双乐、协河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镇村,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培育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公司+专合社+农户+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和培育油用牡丹、藤椒、稻鸭(鳅)等主导产业,不断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建设步伐。通过实践发现,稻鸭、稻鳅模式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助农增产增收成效十分显著(如稻鸭共育较农户常规水稻种植亩平均增加纯收入841.00元)。为此,当地镇村干部对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农民带来持续增收的热情空前高涨,辖区群众主动参与度也非常高。二是对紫河、宝泉、建中、广利等发展滞后的镇村,群众内心深处更渴望先对村社道路、塘堰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示范区指挥部则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产油大县、小农水等农业项目的实施,首先对水、渠、路等进行整治和完善,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作为县乡(镇)两级最基层的农业推广人员,在制定农业推广目标或安排实施农业项目时,针对同一区域的农民,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需要的主导性和时效性。比如,在产前,农民主要需要品种、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及有关的市场信息,产中则需要技术指导及技术配套服务,而产后则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更为关注。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分清和掌握了农民需要的层次性、主导性和时效性,才能确保农业推广有的放矢。
4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目前,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也正逐渐成为新时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在经济新形式、新常态下,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认真分析供求关系、市场价格等因素,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只有“种得出、卖得了”,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所以,作为当代农民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不再仅仅对一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有所需要,他们更渴望从农业推广人员那里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法律、环保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来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2]。今天,面对农业推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过去那种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大呼隆”式农业推广已经过时、行不通了,农业推广机构及农业推广人员只有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学习,练好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在农民最需要的时候,送去最迫切的服务,真正当一名“百事通”、“万精油”的农业推广人员。
5结论。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农业推广人员要勤学习、转作风、强素质、提能力。根据农民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科学设置和安排农业推广项目,运用需要理论和期望激励,不断创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积极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最终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进社会民生福祉的目的。
参考文献:
[2]高启杰。理解农业推广基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j]。农村经济,20xx,(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