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后教学反思(优秀18篇)
总结可以激励我们更进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自我提高。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好的总结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例,希望能够帮到你。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一
1、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得非常精练,特别是课文的导入环节的引入语。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听了这样的优美的语言,既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可以在随后的说话训练中充分运用,真是不可多得的语言实践。
2、教学环节清晰,且各环节之间连接很紧凑,过渡自然。尤其是第三教学环节:学习课文,积累佳句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交流时间,同时又紧紧抓住文本中的资源,让学生积累“那么??那么??”的句式,abb式的词语等。
1、教学目标第二点“正确朗读课文。”的制定,感觉太过简单,怎样称为“正确”朗读课文呢?应该稍加注释,比如: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等。另外,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在朗读的感情上做些要求,比如: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迷人的秋色的喜欢等。
2、同时还欠缺一些认知方面的目标。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等。
3、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请学生听师范读,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景色的优美?我觉得有些不妥,因为既然要引出课文的第一节,那么不妨这样来提问:请学生边听师范读,边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秋天的特点。相信学生更容易答到点子上。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课文学完之后,我还要增加一个说话练习,因为课文中对各种水果的介绍非常丰富,又许多语言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秋天的水果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苹果、柿子、香蕉、山楂、葡萄以外,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种吗?(桔子、桂圆、菠萝、石榴、猕猴桃、枣、梨......)选一种你喜欢的水果向好朋友介绍。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二
这一节课是用除法解决问题。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
练习课教学反思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都是求单位“1”的应用题,求总数,可以用除法列式,做到量率对应,用方程解,先要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但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会解方程,还须多练习解方程。我准备课前用2、3分钟进行计算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以后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利用百分数进行利息的计算,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储蓄的有关问题,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在五年级的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运用方程解决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本节课是利用百分数计算利息,与已有知识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易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计算利息时,利率化小数是难点。要多练习。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以“平行四边形变形为矩形的过程”的演示引入课题,将学生视线集中在数学图形上,思维集中在数学思考上,更好地突出了观察的对象,使学生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真实、自然、和谐,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了合本质相关的认知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到解释“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理由时,大部分同学能说出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有同学提出了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他的方法是错误的,当时我没有注意那么多,跟着他的思路往下走。最后发现证不出对角线相等。只有换另两个三角形全等。把两条对角线表示出来,结果相等,也就证明了两条对角线相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比较到位:在课上,我能把握课标、教学内容处理上更有针对性,在把握深度上也做的比较好,在这节课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亮点,用教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变化过程,同时,在这节课上,我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课堂中有的问题探究的形式比较单一,课堂容量显得不够大,评价检测还不是十分到位等。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差生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应适应学生的特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多关注学生,把课堂留给学生。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四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按照开学时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教学设计,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近日进行本学期的,归纳为两个重视和两个加强,现总结如下: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方法。所以,建议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有所贡献的教师能经常进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之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找准切入点。从表面看,这一单元是教唱有关生日方面的歌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其实,它包含了对祖国、对亲人赤诚的爱,很有教育意义。于是,我从即将到来的国庆说起,讲释祖国妈妈的生日的由来,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教师现场唱),鼓励同学们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生日歌》,将我们对祖国妈妈的情感表达出来(着重在处理大家都会唱的歌曲,要求声音整齐、和谐,力度适中)。
这一课时我还安排了欣赏和创造。从祖国妈妈延伸到我们自己的妈妈。请同学们谈谈妈妈对你的爱、关心、教育等,再说说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与心里话,气氛非常热烈,有些小事令我很受感动。我们师生一起安静的倾听女声独唱《生日》,一起感受歌声中浓浓的亲情。随即我布置学生按照书中的要求做一张心愿卡送给家人(考虑到有些学生父母的生日已过,而且我想让学生学习感恩,不仅仅对自己的父母,所以扩大了范围),自己设计,写上想对家人说的话,下节课一起评比。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六
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上课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搭石风景的亮丽。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感悟读、齐读、背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通过重点段的品读,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家乡这道风景的亮丽。在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乡亲们浓浓的乡情。
二是加强了说写训练。课文中多次出现假设句子。教学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假设句子的意义,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
三是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也提示理解的方法。如在理解重点词协调有序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这个词的本义,我又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引申义,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用得准确。又如: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边画句子,边理解,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掌握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七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进行的是观念的改革。教师应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精神的现代教育观。现在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是有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英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八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2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2、3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我执教的是广东岭南版美术课本第七册中的《秋天的落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并让学生掌握书签的基本特征,进行书签的设计与装饰变化。综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问题情境,秋天的落叶为什么会飘落下来?为什么会变黄和红呢?以此问题来调动学生对秋天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自然常识,让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在书签制作中,我通过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让学生掌握书签制作的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预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从多个维度来进行评价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下,我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中,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这课是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秋天,其实课前,我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去拾一些落叶回课堂,让自然环境资源进入美术教学。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三点收获:
一、通过对学生两个能力的考察,学生应该会养成认真倾听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二、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导语言实践活动。要抓住中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以课文空间为“实践活动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这就为孩子大大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学生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一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依旧讲的过多,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做的太少。尽管我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思考题”、“动脑筋”等让学生自主讨论的环节,但是由于题目设置的层次浮浅,没有引起学生讨论的欲望,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没有做好适度的引导,致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失去了题目设置的初衷。这正如于卫东老师给我们指出的,很多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很显然,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课堂效率是低效的。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三讲”、“三不讲”,力求做到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
总结。
原因,这是由于自己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缘故。我在讲课的时候基本上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设置在课件中,在本课的小结中,我对这一节课的内容设置了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而这一部分恰恰应该依据教学过程以板书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的。反思失误,在多媒体与板书之间,我过分注重前者的作用,而忽视了后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板书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课堂的完整性,我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过这次教训,相信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重视板书的作用,再不会犯这样的失误。
教态是反映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也是我比较关心和注意的一个问题。尽管在上课之前,内心有点紧张,下课后又有点忐忑,但整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复杂,教学过程进展的比较顺利。讲课完毕,向一些听我讲课的老师、领导咨询了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尽管自己在一些细节方面存在着问题,例如我应该常到后面转转,提高后面学生的注意力,在巡视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等,但他们大都说我声音响亮、教态自然、素质比较高,大家的肯定和鼓励是我努力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让自己尽快适应教师的角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当然,在一些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失误,例如我在讲课之前应该对工业革命的概念讲解一下,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讲瓦特改进蒸汽机,在过渡的时候又讲的太多,显得有点啰嗦,特别是在讲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有些材料和问题的设计过于繁琐等。我想这些失误都是自己的经验不足造成的,这就需要自己一定要多学习,多积累,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也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学到了许多讲课技巧,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总结此次讲课的感受,内心无限感慨,一句话概括:受益良多,收获很大。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它让我认识到讲课比赛对于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地磨练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感谢关心我的领导、同事们,在你们的帮助下,我相信我一定会顺利地成长起来。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二
教学《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接着,我要学生观察图上的画面,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教学“繁华的街市”这一小节,我引导学生看铜锣湾的图片,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体味“闹市口”。通过这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然领悟到香港真是繁华。
教学“美丽的夜景”时,我抓住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读懂“灯的海洋”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夜景图片,感受香港夜景之美。通过欣赏夜景,再次体会到: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在此基础上读读第六自然段,读出对香港的由衷赞美,读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教学工作中不足之处在于:
1、学习“迷人的沙滩”这环节时,没有抓住人们喜欢来到海边度假的原因。如果能抓住“漫步”、“沐浴”和“倾听”等动词来体会沙滩的迷人,并练习填空会更好。
2、在教学“繁华的.街市”这一小节时,没有用“多”一词来概括它们的共同特点。如果用“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朝,有的有的……有的……“训练学生的表达,扩展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更扎实。
3、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试着背诵课文。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熟读成诵四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理解诗题这一环节中,课堂生成完全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诗题目中有这样的词:子聿。学生为理解这个词,在拼命地翻字典,可怎么也解释不了这个子聿。因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得到想到结果。课前我预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来理解诗题中的示,自己认为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应该明白图上那个小孩子就是子聿,但恰恰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子聿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现在想来,如果把对诗题的理解直接放在揭示诗题时,抓住聿这个生字,就直接告诉学生子聿是作者陆游小儿子的名字。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全诗。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四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欲。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五
在《丑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当做到了点拨和引导,只是一节课下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了解不够,没能完全从实际出发,以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没有梯度,没能体现出层次性,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能力。
2、这堂课的容量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能够完全掌握、完全吸收消化,教师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关于精炼达标,这个环节设计的测试题相对较多,有些题型并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出题方向没能紧扣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例如本节课的难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上完这节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我乐意学”。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种对比说理的教学方法的好处所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渗进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于创新的紧迫,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与学生同进步前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六
主题学习实验是依据语文学习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实现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进行语文主题教学时,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现将工作反思如下: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主题学习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本学期我们的主题学习丛书是《情归故乡》和《生活是一本书》这两册。每一主题我都选一篇或两篇精讲,其他的学生自学,把学习心得记在主题学习本上,然后小组之间互评互改,相互改进。
《自主预习记录本》依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装饰封面,命名。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可互换预习本浏览,实际上是知识的互换,知识的补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妙,见解阐述独到,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使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随着学生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七
上星期,总算迎来了教委办对新分配教师素质了解的“下校听课”。在张丽华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琢磨、多次的修改,总算上完了我的“第一堂课”,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几点反思:
2、在教学过程中,先学习三峡秋天的早晨,先总结学习过程,接着概括自学过程再让学生进行自学,做到由扶到放。
通过此次公开课的磨练,我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指导老师以及各位听课老师情真意切的点评中,我备受鼓舞,教坛中我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我将加快步伐,努力当一名称职光荣的人民教师。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篇十八
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二十年前我是幼儿园教师,现在是大学教师。教学对象虽然不同了,教学内容却始终不离儿童。前段时间不少家长推崇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仔细想想,我认为这句话不甚贴切。如果我也写一本书,会说“好妈妈就是好老师”。其实,“好妈妈”和“好老师”在我看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童年的守望者”。
女儿4岁时的某天,她突然跑来对我说:“妈妈,我好喜欢你啊!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和你结婚。”我微笑着摇头说:“我也好喜欢你呢!但是我不能和你结婚。”她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我们都是女的。”她立刻回应:“那我长大以后要和爸爸结婚。”产生结婚的念头,也许是因为她和我们一起参加亲友婚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因为受到电视节目的影响。总之,这并不值得惊奇。记得她曾经看着我们的巨幅结婚照,充满羡慕地问:“妈妈爸爸,你们是在哪里拍的啊?真好啊!你们到哪里找到这么大的照相机的?”引来我们的哄堂大笑。
过了一段时间,女儿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想法不合情理,就主动来找我们:“妈妈、爸爸,我想到了,我以后也不能和爸爸结婚。”我们惊喜地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她说:“因为等我长大了,爸爸已经太老了,都成爷爷了。爸爸,那时候我是叫你爸爸还是爷爷呢?”还没等我们答话,她就接着说:“所以呢,我要和跟自己差不多大的人结婚。我决定长大以后和弟弟结婚。”
关于女儿的提议,我除了欣然附和,并没有对她天真的念头给予批判或鼓励。女儿说结婚,表示她认识到婚礼是两个相互喜欢的人举行的一种仪式。她这么提议,只是表达她对你满心的爱意。当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也听到有个小男孩说很喜欢某个小女孩,甚至说长大了要和她结婚。可那个小女孩后来因为搬家转园了,小男孩很快就忘记了这回事。更“严重”的是,他连那个小女孩的名字也忘记了。对于这件事情,做老师的我依然是莞尔一笑,把它当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趣事罢了。
尊重儿童,最重要的是尊重儿童的情感和需要。儿童借用某个成人词汇来表达他们内心稚嫩但又热烈的情感和喜好,并不代表他们真的需要某个成人仪式。如果假戏真做,那就不是孩子的天真,而是成人的娱乐了。
今天的教师能否真正把儿童看作儿童,守护孩子的童真呢?
所有的成人都曾经是儿童,可惜只有为数极少的成人记得这一点。在当前的成人社会与教育实践中处处能看到不理解或低估儿童的现象。比如,有的成人轻视儿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儿童的经验视作低级或错误的概念。又如,有的成人用自己的需要代替儿童当下的需要,认为这才是合理的。
泰戈尔回忆起他的中学生活时说:“这学校虽然没有什么害处,它到底是一所学校。教室是冷酷而沉闷的,四面的墙壁警察似的看守着我们。房子像鸽子笼而不像人的居处。没有装饰,没有图画,没有一点颜色,没有一点吸引孩子心灵的企图。”也许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会在这一点上感到“自豪”:我们幼儿园的墙壁很美丽,走廊有很多精美的饰品和不断更换的.摆设,即便是泰戈尔来看,也会为中国幼儿园里美丽的风景感到惊诧。可惜,风景再美也不能证明儿童的基本权利(如探究的权利、平等对话的权利、游戏的权利等)已经真正得到了保证。来看几幅幼儿园里的场景吧:
“六一”节来临,为了迎接这个盛大的儿童节日,不少幼儿园又开始了新的装饰工程。教师们辛苦加班,制作墙饰、准备区角材料,幼儿园还花费了额外的金钱与资源。一位教师费了半天时间,用剪刀剪出了精美的拉花,小心地装饰到活动室的墙上。热心的幼儿说:“老师,我来帮你好吗?”教师倒是很“体贴”:“谢谢你,不用了。你们手一拉就断了,还是老师自己来吧!”拉花装饰好了,全班孩子一起惊叹道:“哇——老师,好漂亮啊!”一个顽皮的孩子站到椅子上,踮起脚尖去摸那拉花。教师连忙喊:“别动,快下来,不许摸!你怎么这么调皮啊,这是用来摸的吗?这是用来玩的吗?”再看隔壁班的活动室里,几个孩子在玩娃娃家。虽然面前堆满了精美的仿真水果,可幼儿不一会儿就对这些硬梆梆的塑料制品失去了兴趣。
试问,更加精美的墙饰和玩具就一定能让童年更加快乐吗?张雪门先生有一个观点: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多用“原料”(即原材料),少用“熟料”(即成品)。这番话虽然差不多是一百年前提出的,其要旨却没有过时。
二十年前,我在某幼儿园实习,记得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的中午,我们实习生和主班教师围坐在小木桌前,忙着为孩子们准备角色游戏的材料。我们将白布剪成一个个圆片,包上海绵,缝成“包子”“饺子”等各式点心,还用彩纸和蜡笔把废旧纸箱装饰成“电话机”“收银机”等。借用张雪门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正忙着为幼儿的游戏制作“熟料”。一批“熟料”制好了,老师们吁了一口气。
我们都知道,教师对游戏干涉得越多,留给幼儿的空间就越小。当一个孩子在“小吃店”里扮演着厨师,“制作”着那些明明已经做好了的“点心”时,这个游戏还没有开始,不就已经结束了吗?游戏区域里的“熟料”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幼儿不再享有劳动带来的满足感与愉悦感。那既然如此,幼儿园为什么还不惜重金购买“熟料”呢?这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评价标准的错误导向。一方面,一堆精美的玩具与一堆废旧材料的视觉效果截然不同:前者使幼儿园看起来仿佛是一个儿童的乐园(“仿佛是”和“的确是”有很大的差别);而后者则让人感觉凌乱无序,像个杂货铺子或储藏间。主管部门如果把环境整洁、美观作为幼儿园考评的一条重要标准,那就会导致幼儿园及教师的两难。另一方面,牺牲休息时间为幼儿添置、制作玩教具的教师似乎更容易受到表扬,因为他们看起来更“敬业”,也更“热爱孩子”。
原因之二是儿童观与教学观的脱节。我们虽然日益重视儿童的游戏权利,但在实践中仍然轻游戏、重教学。看待儿童的游戏时不注重实质,更注重环境的美观与否;不看重材料的开放性和适宜性,更看重东西的外观和数量。其实,为儿童的游戏提供“熟料”的根源还是成人中心主义,侵犯的依然是儿童的权利。当我们幼时踢着一颗石子玩耍,或是拾一段葱翠的树枝当马骑时,我们是如此快乐。而今天当我们把孩子拾到的树叶、石子或其他杂物扔得远远的,以为自己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时,我们已经远离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再精心守望孩子的童年。
如何做一名童年的守望者,将对儿童的理解融入到今日儿童教育的实践中去,这将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