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质15篇)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思考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深化我们的阅读体验。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产生一股冲动,想要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我更好地回顾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也可以与他人分享我的阅读心得。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反思和思辨的过程,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书中的世界当中,探索其中的道理和价值。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片段和对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在这些范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深入解读了书中的主题和内涵,将自己的观点与书中内容相结合,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写读后感时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写出更加出色的读后感作品。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名利禄呢?有谁能真正像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一代先师孔子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忧的是当代许多高校存在着学术浮夸风和学术盲追风等不良的风气,缺乏脚踏实地挖掘真理,辩证地汲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身为大学生一员的我有时也禁不住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读了《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学习、人生,渐渐从迷惘、浮躁中走了出来,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学之路!
读了《西方的哲学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学的概念并坚定了终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历史课本关于哲学的概念是“爱智慧”,我以为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实我理解错了,哲学中的“智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而“爱智慧”标志着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识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们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而人类追求智慧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智慧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哲学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学无限,因此他们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努力着,从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极大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哲学家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纯粹为智慧知识而活的现代人,我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文化添点砖加点瓦!
读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懂得了学哲学应该是“思想和思想的对话”。
首先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辩证地看待哲学家们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结合实际总结他们求索的经验教训和自己的思考心得,从而通过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得到真理的火花。其次我们要学会从一般现象中挖掘到它们的本质规律,这是哲学的本质所在,我们要有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有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崭新的思想,才能实现新旧思想的交流。由此看,那些学术浮夸风和盲追风都是要劈除的,当代大学生应做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而我更想要努力着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它让我明确了自己的求学目标,人生追求,让我不至于在一些腐朽学风中迷失了自我。让我在茫茫学海中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到了自己今后要走的人生之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坚信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我能不断成长,我也能有所作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二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人生处处都有哲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
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
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
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
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
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
非常深刻的话。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
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
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
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前部分我有认真的阅读,确实不错!买了本盗版的书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后期的阅读是通过天涯读书完成的。
作者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罗素的烙印。
就结构而言,主要以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线索,脉络不是很清晰,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能够很好的吸收。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的。
读完之后对战争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乱方可大治。
对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国,在古代未曾经历真正的外邦的征战是幸也是不幸。
下面给大家摘录几段我认为精彩的地方:
1、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2、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
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
这种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扩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
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
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
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
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自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这自现必定披上神话外衣。
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一体,在冥想造物主时感觉自己免除了对同俦的义务。
罗素的哲学史更像是写给自己的读后感。
观点十分可观,同时并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厌恶,例如对斯宾诺莎的推崇和对尼采(尼采的章节十分精彩诙谐,强力推荐)的蔑视。
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受了对他人思想观点的一种客观评判的阅读方法。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
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
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答案,最近看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的哲学科普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
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四
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两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
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五
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宗教改革也并不能突破神学的藩篱。在哲学层面上,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仍然处在精神蒙昧的暗夜之中,是科学的启明星为其拉开了黎明的大幕,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到莱布尼茨,不一样领域,他们在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罗素的这部《西方哲学史》带我们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发展的那几百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今日我就来浅谈一下科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天文与物理为科学奠基,对中世纪哲学观的冲击,始于天文学的领域。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的可能性假设而被教会烧死,他最伟大之处,可能正在于不以权威教条和直观感觉,而以事实依据做确定,并且大胆提出假设的精神,这也正是科学的精神所在。新天文学的冲击是必然的,西方涌现出了许多的天文学家,泰寇·布剌、布拉赫、开普勒、伽利略等,他们有的支持旧天文学,有的支持新天文,其中伽利略自我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开普勒的一些推论假设。他在力学上的成就最大,提出了惯性定律。可是异端思想的泛滥当然让天主教会倍感威胁,于是伽利略一再受到宗教审判,并被迫表示了悔改。在那个年代,科学之路可谓荆棘重生,险象重生,科学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科研。最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在英国的牛顿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行星理论中所有事实。
这四位科学的先驱,将十七世纪的欧洲引向了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的昌明刺激了哲学的提高,十七世纪的哲学仍然带着神学的桎梏,同样需要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开辟道路。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大家耳熟能详,他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强调信仰的胜利,对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嗤之以鼻,对正在发生的科学事件也一无所知。托马斯·霍布斯则在政治哲学构成了自我的见解。他主张极端的王政政见,在《利维坦》和《公民论》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都期望自身自由,又期望能控制他人。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出现,对近代哲学体系的创立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被称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三座丰碑。他们很好的继承前辈的理论,并发扬光大。
与很多朋友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一样,让人感觉枯燥且晦涩难懂,考验个人意志,单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完整读完这本书的人就有很多收获。对于哲学,我是十分感兴趣的,它能让你从不一样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六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前部分我有认真的阅读,确实不错!买了本盗版的书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后期的阅读是通过天涯读书完成的。作者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罗素的烙印。就结构而言,主要以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线索,脉络不是很清晰,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能够很好的吸收。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的。读完之后对战争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乱方可大治。对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国,在古代未曾经历真正的外邦的征战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给大家摘录几段我认为精彩的地方:
1、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2、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扩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自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这自现必定披上神话外衣。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一体,在冥想造物主时感觉自己免除了对同俦的义务。罗素的哲学史更像是写给自己的读后感。观点十分可观,同时并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厌恶,例如对斯宾诺莎的推崇和对尼采(尼采的章节十分精彩诙谐,强力推荐)的蔑视。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受了对他人思想观点的一种客观评判的阅读方法。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答案,最近看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的哲学科普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七
哲学,起源于人类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作的对世界的思考。那西方哲学史读了之后,读者都写了什么读后感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哲学作为一个时代思想的荟萃,亦是人们在社会中探索实践的产物,往往能成为时代变革的先行者。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同时也完成了新兴思想的酝酿。进步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旧的封建体制,民族运动成为反抗教廷统治的力量。文艺复兴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自此一批批哲学家以及他们颠覆传统、开辟世界的理论层出不穷。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学说深刻了体制的利弊,甚至早于达尔文数百年阐述了进化论的学说。埃拉斯摩借对愚神的歌颂幻想至高的幸福,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蓝图。科学的兴盛推动了哲学视角的开阔创新,而哲学更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引。有人将哲学理解为科学之科学亦不无道理。近代科学的兴盛,离不开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莱布尼茨、牛顿等人的奠基作用,而这些时代的巨人们亦从各个方面诠释了科学与哲学的交汇进步。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继承与演进革新。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神秘观,与毕达哥拉斯派纠缠不清。伏尔泰将斯宾诺莎的思想发扬光大,却任何时候都无从否定以绝对的情感排斥理性或以理性而避开感性。巴门尼德影响了两千年后的尼采,柏拉图或许还将影响三千年后的一代代。这或许就是罗素想以纪传体通史记叙下一门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作为一门精深的学问,一个永恒的主题的发展历程的原因吧。鉴于前人,让智者的光芒指引我们向前。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哲学似乎高于生活,甚至与实际相距甚远。但不可否认,从古至今,哲学对历史轨迹的沿革,社会进步的推动和阻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时代哲学的发展,往往引导着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革新,而思想往往是变革中最具先行性的事物。罗素将哲学解释为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事物。但哲学,同样是诉诸于理性,而不应盲从于权威。因此,罗素在解读哲学史、我们在解读罗素与他的《哲学史》的时候,不应只认知客观的事实论述,更应加之我们独立的思考与理解。智者也许不可寻,但若能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思辨思维的人,让哲学为我们明智,从而指导实践、用于生活。那么读一本哲学史,我将收获的一定会更多。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本源的问题,亦是意识能否正确认知存在的问题。溯其根本,哲人最初的哲学思考,是对世界本质的探寻。罗素便是从最早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展开一篇篇相承或相对的哲学巨章。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源是火,荷马史诗亦辉耀着智慧与哲思,毕达哥拉斯以数学几何的原理剖析世界的方圆,从而开辟了影响深远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随着古希腊城邦文明的发展,伯利克里的黄金时代伴随着智者学派的崛起,从而开始将哲学问题从自然带进到人类自身。纵然存在唯心主义的流弊,纵然过分的自我让道德趋于流散,但无疑是哲学史上一步重要的跨越。伯罗奔尼撒战争极大地摧残了古希腊文明,三十僭主统治时期,雅典的繁华摧残开始陨落,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不再夺目,苏格拉底的学说备受限制。但哲学总能在哪怕最黑暗的时代中找寻到生存的夹缝,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普罗泰戈拉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代表。不曾停滞的哲思影响着一代代人,从而有了柏拉图时代的辉煌。
柏拉图,代表着古代哲学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理想国》、《申辩篇》、《蒂迈欧斯》等名篇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论、不朽论、乌托邦式的民族国度。纵然困于时代的局限,柏拉图的思想难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无可否认,他的理论之宽宏广阔,足足影响了至今的哲学的发展轨迹。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历山大继承父亲腓力的伟业,在短短十余年时间东征西讨,将马其顿从一个城邦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同时,亚历山大帝国不仅打破了古希腊相对封闭的城邦体系,也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在欧洲、北非、近东广为传播,促进了文明的融合,拉起了希腊化时代的序幕。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环境下,汲取文化的百家之长,将哲学与各门类学科相结合,开创了实用性哲学的先河。包括同时代的阿基米德、亚婆罗尼等哲人、科学家,都将哲学与其他门类的学问相糅合,让其成为一种指导科学以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而存在。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八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能够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资料总是异常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可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礼貌开始,一向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所以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十分深刻的话。我们此刻很多人对于此刻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能够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九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存在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罗素说,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主要的是在于审慎。
他为了将来的快乐,哪怕这种将来的快乐是相当遥远的,而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我们说一个人,从自然人接受教育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其实也可以算是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过程。家长常常对年幼的孩子不爱学习而抱怨,可能会警告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但事实却让人悲伤,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背得滚瓜烂熟,实际行动却毫无改观。于是老师逼,家长逼,大家都患上了强迫症,哪怕孩子作业全做完、复习全复习好,只要他不在学习,大人就感到不爽。
而且大多数时候,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或者我们常说的“读书是为了自己”,在观念上,本能地认为这是一种外界强加给他的痛苦,只是迫于无奈才去完成,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审慎”。于是,有的教育观念就认为,孩童时代就是应该玩耍,小学阶段就是不应该有回家作业。
那么这算不算是对“野蛮”的一种放纵呢?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两个极端中受夹板气。口头上喊“减负”,操作上是“加压”,学习负担重了孩子受不了,没有回家作业了家长又不放心。从来没见教育部因为研究生考试压力大而要求大学生减负,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审慎”了。我觉得,正是因为小学生自身没有将人的一生视为整体的认识,而仅仅关注到当下的快乐,与社会、学校、家庭因为对学生未来的关注而对当下施加巨大压力,所以教育上才会有那么多冲突。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激情:欲望、快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快乐主义为归宿,快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哲学使人思维,读史使人智慧。从《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一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向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可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可是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忙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必须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一样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二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着。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着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能够在这部着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本事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资料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进取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事,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我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本事。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三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四、通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四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五
哲学作为一个时代思想的荟萃,亦是人们在社会中探索实践的产物,往往能成为时代变革的先行者。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同时也完成了新兴思想的酝酿。进步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旧的封建体制,民族运动成为反抗教廷统治的力量。文艺复兴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自此一批批哲学家以及他们颠覆传统、开辟世界的理论层出不穷。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学说深刻了体制的利弊,甚至早于达尔文数百年阐述了进化论的学说。埃拉斯摩借对愚神的歌颂幻想至高的幸福,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蓝图。科学的兴盛推动了哲学视角的开阔创新,而哲学更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引。有人将哲学理解为科学之科学亦不无道理。近代科学的兴盛,离不开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莱布尼茨、牛顿等人的奠基作用,而这些时代的巨人们亦从各个方面诠释了科学与哲学的交汇进步。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继承与演进革新。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神秘观,与毕达哥拉斯派纠缠不清。伏尔泰将斯宾诺莎的思想发扬光大,却任何时候都无从否定以绝对的情感排斥理性或以理性而避开感性。巴门尼德影响了两千年后的尼采,柏拉图或许还将影响三千年后的一代代。这或许就是罗素想以纪传体通史记叙下一门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作为一门精深的学问,一个永恒的主题的发展历程的原因吧。鉴于前人,让智者的光芒指引我们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