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精选14篇)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那么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特点,灵活调整和改进这些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一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
n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师:题目中哪个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谁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理解元二。
师: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对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吗?
4、指导读题。
指名读,教师指导停顿: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进一步理解诗题。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师:看图读诗,我们对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师:对安西我们有什么印象?
生:满眼黄沙,漫天灰尘、寸草不生、荒凉、孤寂。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师:元二即将远行,我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生: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希望你一路顺风。
生:好朋友,路途漫长而又艰险请带好水和干粮,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别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读景语,化情语。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诗送元二。
六)、放《杂诗》、《送别》升华情。
1、送别朋友无限感伤,那有朋自远方来,应是不亦乐乎。出示王维的《杂诗》,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
师: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为有情,千百年来我们不断的吟诵。因为有情我们快乐相处。
2、放歌曲《送别》。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三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舍、君”2个生字,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读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借助地图、资料交流渭城、阳关、西安的相关信息。
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
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指名读诗,读准字音。
(1)师正音,指导多音字“朝”、“舍”
(2)指导书写“舍”、“君”。
5.这首诗是一首()诗。
2.师生交流课题。
(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义。
师:渭城的景色美,但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了解“故人”的含义。
师:你知道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经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
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1)抽生感情读诗的前两句。
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朝雨新柳图”
(2)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师:前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饮酒临别图”)。
2.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
渭城3000多公里安西。
(路途遥远、艰险)。
山清水秀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人烟荒芜。
甜甜的故乡水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师生合作读:渭城,安西。
3.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出示: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学生交流搜集的送别诗。
2.出示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及名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1.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唐王维。
元二。
送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五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六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板书设计】。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七
来”。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商榷之处: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八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2、教学目标。
n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2的指定是完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流。”目标3的指定是为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能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形成人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段的情感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体验情感。)。
3、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涵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从而突破难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景的创设。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说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文抓住王维与元二的离别情这条情感主线,以读促悟,读诗韵,悟诗情,拓诗篇,努力实现悟读的理想境界。)。
三、说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由“奉使出塞”引出课题,衔接自然,并为后面感悟古诗奠定基础。)。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此环节主要自学了解诗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配乐朗读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利用景物对比,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
(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这样的读把诗魂、诗情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诗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诗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读景语,化情语。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六、放《送别》升华情。
(通过细雨滋润般的熏陶,通过自然贴近的互动,通过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语文,柔性的魅力投射开来,让文学的内在情意美,通过听说读写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载体,缠绵地融化、弥漫,无声地润泽。)。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九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十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 :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预设: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二。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四、作业:
搜集描写送别的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十二
【一 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 叹】。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 叹】。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生:2000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总评:《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认识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对古诗。
(师生对古诗)。
2、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解诗题。
(齐读课题)。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指导写“舍”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1、整体感知,入诗境。
(1)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分部解读,悟诗情。
(1)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从“酒”入手悟诗情。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挽留的酒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柳)。
板:朝雨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唐]王维解诗意。
朝雨柳新劝酒入诗境。
依依不舍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幼儿园篇十四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