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热门22篇)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在编写教案时,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本,供您参考和借鉴。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一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从酸碱性的角度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本节课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理解较为方便,然而对于如何能够用明显现象观察到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因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从酸碱角度说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一个良好的导入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保证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法:
在课程开始前我会演示一个“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并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进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中和反应。
先提出酸碱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由于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思考,如何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通过桌上现有的镁条、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来设计实验分析。
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完成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完成实验后请小组代表来回答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出现的现象,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
在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证明了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后,我会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从微观的角度如何来解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由于这部分属于本堂课的难点,并且对于微观的理论学生不易给出解释,在这里我会选择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同学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在学生书写完化学方程式后,对比三个化学方程式观察共同点,学生不难发现三个式子都是酸和碱生成一个化合物和水的反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给出盐与中和反应的定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学生明确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后,我会让学生举出几个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以及课本的内容给出一些中和反应的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来解释课堂开始前的“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原理,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预习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了解ph试纸的用途。
七、板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2、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我的嗓子眼儿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情。
3、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教学难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收集文明用语,并说说每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用。
板书课题:说声“对不起”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思考问题:“我”为什么应该和陆叶说“对不起”?
三、集体讨论:
1、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怎样的?(紧张害怕)。
后来是怎样的?(鼓起勇气,超越自我)。
2、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4、课文第四自然段先写周围的环境“静得出奇”,再写我的感受“我的嗓子眼儿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这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想象小作者当时的心情,最后写“我”的表现及心理活动,抓住“愣愣”“不敢看”体会作者的心情。在体会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把描写感受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使作者心情的不平静与教室里静得出奇形成对比,然后读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及心理活动,最后把体会出的紧张、害怕的心情读出来。
四、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
1、通过预习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2、还有哪些生字你没学会?有什么困难?
3、本课生字较多,可以分类教学。如:
陆陈眶秒——可联系实际理解字义。
挨超划搓谅——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4、书写:注意“陆、歉、凑、束”等。
5、开火车认读生字卡。
6、给每个生字组词。
三、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椭圆形、梯形的特点。
2.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用数字来记录图形的数量。
3.提高空间知觉的敏锐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图形、图形拼贴的小鸡、小猪、小金鱼、房子、乌龟、小狗等等。
2.幼儿人手一份作业纸笔。
活动过程:
一、播放图形ppt。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图形宝宝,看看都有谁?”出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两条对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2.出示椭圆形。
“它是不是圆形呢?”(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不是圆形的呢?”“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将前面的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证实椭圆形比圆形长。)“那么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椭圆形)。
3.出示梯形。
“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二、播放图形拼贴图案ppt。
师:图形宝宝啊还会变魔术呢,你们看,他们都变成了什么?(小鸡)。
小鸡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变的,他们分别有多少,快来数数,可别数落了。
小猪、小金鱼、房子、乌龟、小狗等等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变成的,如何记录呢?(引导幼儿可以用数字、线条、点子)。
三、幼儿操作。
有趣的图形拼贴,并做好记录。
四、评价,结束活动。
要求幼儿把拼贴好的图案及记录讲给爸爸妈妈或同伴听。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四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五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运动能使身体健康。
2、能讲出各种运动的方式。
活动准备。
1、动画片-可爱的小兔子。
2、图片-胖胖兔故事挂图。
3、皮球每人一个,投篮框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可爱的小兔子。
通过观看动画片,引起幼儿对小兔子的兴趣。
教师:这些小兔子可爱吗?
可是有一只小兔子却和它们不一样?你们想知道是哪里不一样吗?
二、帮胖胖兔减肥。
1、出示胖胖兔图片,让幼儿观看。
2、提问:
(1)它是谁?它看起来怎么样?肥胖有什么麻烦?
(2)胖胖兔想减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3)引导幼儿分组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4)让我们听听胖胖兔减肥的故事吧。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老师边讲故事,幼儿边看图片。
2、提问。
(1)胖胖兔为什么一走起路来就呼哧呼哧喘粗气?
(2)袋鼠帮胖胖兔想了个什么减肥办法?
(3)胖胖兔是怎样学会拍球的?
3、帮助幼儿理解胖胖兔克服困难、坚持减肥的过程。
4、幼儿看着挂图,结伴互相讲故事。
四、集体活动-打篮球。
1、教师:小朋友想不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要怎样做呢?
(鼓励幼儿坚持锻炼身体,不让身体发胖,多参加体育活动。)。
2、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想不想去打篮球呀?我们出去活动活动好不好?
组织幼儿到院子里打篮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六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7为“酸性”ph="/"7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七
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语文优秀教案设计:《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一、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
率以录庸扬有司。
2、翻译句子。
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
3、分析课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进学"。但细究一下.作者言"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有年披记事者要玄捐兀兀苴罅绍。
2、翻译句子。
焚膏油以继晷。
补苴罅漏。
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
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论"业精"。"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的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4、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工匠只工登明选公辙环天下。
绝类离伦不要其中从徒。
分之宜常徒陈编。
2、翻译句子。
登明选公。
杂进巧拙。
3、分析课文:
作者先以匠人冈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4总结全文: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古文观止》评日:"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峻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话正说,别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传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十分巧妙。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三、课文讨论与检测: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先生训示"和第三段"先牛答问",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3.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胖胖兔克服困难的过程。
2、遇到困难不服输,坚持锻炼会使身体更健康。
活动准备:
《胖胖兔减肥》课件;一段《兔子舞》音乐;故事《胖胖兔减肥》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引入胖胖兔,设疑讨论。
(1)出示课件图片——胖胖兔。
它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长得太胖好不好?为什么?
(2)观察胖胖兔喘气图片。
胖胖兔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1)观察ppt1、2。
——胖胖兔去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它遇见了谁?袋鼠老师说什么?(播放录音)。
(2)观察ppt3、4。
——袋鼠老师给胖胖做示范,胖胖兔也拍起来球来,你举得胖胖兔会拍球吗?
——它拍的怎么样?
——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球到处乱跑?
(3)观察ppt5。
——袋鼠老师给胖胖兔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播放录音)。
——袋鼠老师对胖胖兔说什么了?
(4)观察ppt6、7。
——胖胖兔拍了几个球?
——它拍的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看到胖胖兔这样,你想对胖胖兔说些什么?
——学学袋鼠老师说的话“坚持,快起来,不能偷懒”。
(5)观察ppt8、9。
——听了袋鼠老师的话,你觉得它会放弃吗?他会怎么做?
——胖胖兔真的没有放弃,他坚持到底,最后他成功了,变成了运动会小兔。
三、欣赏故事,体会内涵。
(2)教师小结:只要坚持,不偷懒,天天锻炼,一定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3)结束活动:听《兔子舞》音乐做运动,出活动室。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九
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7为“酸性” ph="/"7为“碱性”。
2、测定ph的方法
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
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
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三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想念地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体会作者对人生和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能准确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史铁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于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命运。他选择了文学,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是以残疾为主题来表达他对生命、命运等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我们的角落》、《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这篇《想念地坛》可以看做是《我与地坛》的姊妹篇,主题也比较接近。在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我与地坛》联系起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史铁生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包括一些创作谈结合起来进行阅读。
二、课文的结构:全文共20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1—10小节)写地坛的安静以及作者与地坛的渊源。
第1小节是领起,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要涉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
下面的几个段落主要是来诠释地坛的“安静”。先写地坛的“喧嚣”,一年四季,自然界各种声音从不问断,因此说“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接着写自己经常来地坛,是带着残疾之躯来的,是带着满腹的心绪来的,地坛便也接纳了人世间的忧愁、苦痛与烦恼,所以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么,地坛的安静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地坛的安静是迎面扑来的“清纯之气”、“悠远、浑厚”,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是它的“恒久而辽阔”。它既不完全是客观,更不完全是主观,而是两者的统一。由于作者已写过《我与地坛》,所以,《想念地坛》便不宜再重复,在《我与地坛》里,作者曾仔细地描写过地坛一年四季的景色,渲染了地坛苍茫、恒久、静谧、博大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人能安静下来,超越自身的局限去思考,去重新估量生命的价值,用文中的话就是:“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这种安静会让人返回到生命的原点,灵魂得到净化:“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史铁生的思考经常借助于西方的宗教,这里就有这种影子,他还引用林语堂写基督教的文章《火光的威严》中的话来表达他如受到神灵启迪而感悟生命真谛的这种状态,“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在安静中,作者的思考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于是,他想用笔把这些记录下来,写作就这样成了史铁生新的人生选择,成了他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而对写作之意义的获得无疑与地坛的“安静”对他的启迪有关。
2、第二部分(第11—19小节)着重阐述写作的意义,并通过写作的意义进一步探寻生命的意义。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用“写作的零度”来贯穿。“写作的零度”语出法国学者罗兰?巴特的同名学术著作,史铁生在这里只是借用,与原著关系不大。对史铁生来说,写作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因此,一切要回到起点,不要从任何现成的结论出发,更不能用写作去为什么功利的目的服务,“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这也就是“安静”的境界。作者在第12小节用了许多《圣经》上的故事来说明人在对生命意义探寻上的疑难、困惑以及人世间的诸种难题来说明写作的意义与重要性。所以,作者在第13小节接着说,“写作的零度”并不是不关注现实生活,而是要超脱“现实之网”的羁绊,像许多伟大作家如罗伯一格里叶、贝克特一样去“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看上去本来无意义,但生命既然来了,我们就要给它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这很重要,它说明生命的意义是人给予的,也是人探寻出来的。这看上去有些荒诞,好像本末倒置,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接着,在第15小节,史铁生列举了写作上的种种“异化”现象,如排行榜等等,这种状态下的写作就不再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去迎合世俗的趣味,写作也不再是写作者自身追问生命意义的需求,而成为其博取荣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当写作成为一种权力争夺的是非之地时,那情形是可怕的。史铁生用他在《八子》和《务虚笔记》中都写过的一个人物来说明这一点,一个孩子用“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排座次的方式就轻易赢得了权力,建立了自己霸权的秩序,遑论成人的世界!童年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因为作家就此遇到了生命的恐惧和疑难,需要选择与回答。文章写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换,由写作扩大到了生活,扩大到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写作是生命意义的寻求,而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而且,后者更重要,更具有生命的现实性。当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遭逢疑难时,就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出发,也就是说,人在生活中可能要经常回到零度状态。“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因此,进一步说,回到零度,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出发,另一方面是对错误以及可能出现的人生的迷途与错位的放弃。
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在第16小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作了对比,人世问,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安静”一“零度”一“柔弱”,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而统领这一切的还是“安静”,其他都是它的不同的表述。到第19小节,在对诸多现象表达了忧患之后,作者进行了总括性的表述,他以自己的写作生活为例,突出了安静的意义,对他来说,回望地坛,也就是回望安静,也就会不断认识到写作的意义,不断地放弃许多妄念,回到零度。
3、第三部分(第20小节)是全篇的尾声,照应全篇,呼应开头,再次说明地坛在作家心中的地位。想念地坛,而不是在现实中走进地坛,当地坛的魂魄已为作家所体认,当地坛的安静已被作家所感受、认同并进入,那么,在现实中是否真要一次次走进地坛就不再重要了,到了这种境界,物我早已合二为一,没有了分别,“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一想到它,人就进入一片澄明之境。
三、主题:
作为《我与地坛》的姊妹篇,《想念地坛》承续了前者对生命的感悟,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作品批评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
四、写作特点:
文章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以东西方哲学作为思想资源,议论精湛,发人深省。作者不但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具备批判勇气,善于将博大的精神内涵浓缩于有限的字句里,使语言充满哲理,具有格言一样的风格。
五、课后作业:
比较《我与地坛》《想念地坛》的异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一
1.掌握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实质。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3.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1.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2.教学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1.新课导入。
实验导入:同学们上课前看老师手里是什么,没错是食醋和两个皮蛋。现在找几位同学品尝并说一下皮蛋的味道。好的,有同学说有涩涩的味道。其实是皮蛋中含有碱。那么现在老师在皮蛋上加点醋,请同学再尝一下。哦?涩味没有了。为什么呢?可能是酸和碱混合以后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到底是什么反应呢?学完今天的《酸碱中和反应》,相信大家心中的疑惑就解开了。
2.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
【活动】每个小组实验桌上有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试剂等。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酸与碱是否会发生反应。
【问题】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是什么?
【知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小试管中,逐滴加入几滴酚酞试剂,溶液呈现红色,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最终溶液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酸和碱可以发生反应。
(2)合作探究。
【活动】多媒体播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学生初步感知中和反应的机理。
【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知识】反应过程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水:hcl+naoh=nacl+h2o。
(3)新知生成。
【活动】教师多媒体呈现其它酸碱反应,引导同学观察归纳酸碱反应的概念。
【问题】观察这几组方程式,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呢?
【知识】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酸与碱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3.巩固提高。
【活动】理论应用:蚊虫叮咬后,皮肤会红肿和发痒,已知蚊虫叮咬分泌的毒液是一种酸性物质,为什么可以用肥皂水可以减缓皮肤的不适感呢?(因为肥皂水显碱性可以和蚊虫的毒液发生中和反应。)。
4.小结作业。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二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和思考来介绍中和反应。并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教材通过阅读课本,分析说明了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药等。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
老师在用广告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观察后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中和反应的表达式都大胆放给学生,然后通过电脑动画的摸拟,是学生得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然后通过事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从而概括出中和反应的应用。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放在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的关注上,通过对中和反应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关心生活。但是化学教学实施的是新理念是以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和培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这其中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验证,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由于担心时间有限,故未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三
能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会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自然现象中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回答】氧化反应:碳与氧气、铁与氧气……。
还原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碳与氢气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得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失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
【教师引导】由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
【学生回答】是,铁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都出现了变化。可知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电子转移)有关。
【教师引导】那么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揭秘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从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电子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在发生反应时,它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对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教师讲解并板书)。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总结并板书)。
【提出问题】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学生回答】铁元素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铁元素得到2个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教师板书:利用双线桥法)。
【提出问题】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正确。因为在这几类反应中,反应前后前后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下思考,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关系。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四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目标引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化学平衡。
【板书】第二章化学平衡。
【指导阅读】阅读p.30引言,了解这一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此章的意义。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两个问题: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问题。
意义:是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并能指导化工生产。
【引言】我们这节课进一步从微观角度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六
本节是第二册第五章《初识酸和碱》的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中和反应的概念、知道中和反应会放热,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的发生。从教材的体系看,本节内容学生已有第一学期第三章《溶液的酸碱性》的学习,承接了溶液的酸碱性学习中所涉及的与指示剂反应的知识,又是一个新的开端(定量的测定了溶液的酸碱性),也是以后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育目的看,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应用广泛,实习内容符合初三学生认知特点和渴望了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心理需要,且贴近生活,材料易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也是藉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宝贵机会,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树立严瑾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编写的意图,学生巳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知道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2)了解中和反应和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理解借助酸碱指示剂可以判断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的发生。
2)过程和方法:(1)感受根据中和反应的特点来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2)通过实验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通过中和反应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环境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具体酸碱反应到中和反应的概念的构建,体会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2)通过中和反应的应用,感受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它反映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且在生活、生产、科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本节的难点是理解借助酸碱指示剂可以判断无色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的发生。
中和反应的产物“盐和水”没有特殊的现象,学生对上述产物持怀疑态度且理解也有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旧知识的回忆: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变色情况。充分运用实验:利用实验设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外实习和课内实验操作活化知识。多媒体辅助:运用电脑模拟“中和反应”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一些应用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讲练结合,及时反馈。
在新课引入时,采用实物投影胃舒平、碳酸铝镁的标签: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的主要成分里面有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等物质。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盐酸与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反应,加深学生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硫酸与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反应的实验,进一步巩固对中和反应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概念,氢氧化钠也能与盐酸反应,教师演示该实验,发现无明显现象,学生讨论的方案用酸碱指示剂使现象显现。最后并对产物盐的检验,使中和反应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化学的学习更多体现的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通过生活中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的。本节课主要采用发现学习模式,即问题情景(胃舒平药品是为什么和如何治疗胃酸过多的)——实验(胃舒平药品与盐酸和硫酸的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整合(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应用(用熟石灰中和改良土壤的酸性,用护发素中和洗发液中的碱性物质,从而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精练石油时用氢氧化钠中和过多的酸)。这种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本节课对教法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学生,使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感悟力等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限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法为辅助,并配以多媒体和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参与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归纳讨论、应用,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本节课的重点是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对中和反应的概念要进行板书,板书中要特别强调两点,中和反应必定是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则不是判断中和反应的标准。另外对本节课中涉及到的中和反应的原理必须逐一呈现,对初中学生来说,熟练掌握书写化学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七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八
探究问题框架:。
2、了解化学速度原因。(启发给出)。
【回忆联想、归类表达】描述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其他。
【过渡】我们首先探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指导实验】巡视。
【总结、板书】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分组实验】。
【过渡】这是为什么呢?化学反应的过程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并形成生成物分子。
如:cl2+h2==2hcl。
【引导讨论】化学键如何变化呢?
【引导】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怎样才能发生呢?
要通过接触,通过碰撞来实现。因此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碰撞是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
【引导】是不是所有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呢?
要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33页。
【讲述】。
1、以投篮作比喻。
【设问】很明显,当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越多,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大。
那么,浓度增大时,为什么反应速率就快呢?
【练习】对于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
c(s)+o2(g)=co2(g)。
【探究】h-h、cl-cl键断裂,而h-cl共价键生成。
【阅读讨论】。
2、分子要发生反应的条件是要具有较高的能量,还必须有合适的取向。
【理解】。
【讨论】。
2、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探究】。
1、充入氧气,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大,(接触面没有增大)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2、加入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没有增大,反应速率不加快。
【总结并板书】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探究】1、气体的压强增大,原来的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大,活化分子数变增大,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回答】不会,因为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改变压强对它们体积改变的影响很小。
【设问】提高温度,对反应的速率会改变吗?
【讨论】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面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过渡】初中我们学过用氯酸钾制取氧气,mno2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实验】巡视。
【讲解】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催化剂的重要性。
【分组实验】课本实验2-3。
【理解】。
【小结】对于同一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时,反应会发生变化。除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补充】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重点在光、反应物颗粒大小。
【练习】练习册p32,二、2。
(1)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在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3)在t2~t3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十九
了解中和滴定的全过程,为学生进行定量实验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而酸碱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掌握此种滴定法是化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书。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二十
【讨论】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面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过渡】初中我们学过用氯酸钾制取氧气,mno2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实验】巡视。
【讲解】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催化剂的重要性。
【分组实验】课本实验2-3。
【理解】。
【小结】对于同一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时,反应会发生变化。除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补充】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重点在光、反应物颗粒大小。
【练习】练习册p32,二、2。
(1)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在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3)在t2~t3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二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在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三、教学难点。
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
老师揭秘实验原理。
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猜想、讨论。白酒是酚酞试液,向酚酞试液中加碱溶液,溶液变红,然后再向溶液中加的是酸溶液。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大胆猜想,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
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我们利用酚酞试液做指示剂,验证了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利用了验证反应物减少的原理,来判断反应发生,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来验证酸碱发生反应呢?请你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听小组同学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点评。
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内先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完毕,各小组进行交流实验方案和现象。
得出方案:利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证明酸或碱减少了或者消失。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放出热量,都可以判断发生反应。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及实验能力。
根据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讲解盐是金属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追问: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展示图片并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举出反例: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都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认识到盐也是一类化合物,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回答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小组内交流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
1.中和反应:酸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利用反应物消失或者验证有新物质生成。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篇二十二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