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范文(17篇)
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环节的合理搭配和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深入。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您解决教案编写中的困惑。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一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狮子和鹿》,伸出你们的指头,和老师一起认真把题目写下来。生齐读课题。
《狮子和鹿》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导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形式概括:
这个故事主要讲一只鹿欣赏(),去抱怨();而当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的角差点儿(),可()的腿却让它()。
三、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感受鹿角的美丽和鹿腿的难看。
1、欣赏鹿角的美丽。
鹿角到底美在哪呢,让小鹿如此欣赏?请你们找出来读读,并用“—”画下来。
1)当鹿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2)指导读出这时候鹿的语气。
2、抱怨鹿腿的难看:鹿悠闲自得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的腿很难看,开始抱怨了,他是怎样抱怨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并用“—”画下来。
1)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指导朗读:这时候鹿的表情怎样?请学生带着表情朗读,读出不满、抱怨、嫌弃的语气。
四、品读第5—7自然段,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6自然段。
2、交流:为什么美丽的鹿角差点儿让它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预设一,学生可能会说: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差点儿让它送命。
(当鹿的角被树枝挂住的时候,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二,引导学生:有力的长腿让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多亏了四条细腿;而当鹿角被挂住了,眼看就要被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向前奔去,狮子再也没有追上,多亏了四条细腿啊。
(这个时候,鹿又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惊险。
4、悟理。
两只美丽的角让鹿差点儿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迁移拓展。
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最后师总结: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伊索寓言》,相信同学们在读后会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
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
2.尝试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
(课件出示事例一)。
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汇报。
(课件出示事例二)。
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
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
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
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教学时间我把控得较好,对于本次习作的重点我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大部分学生都听懂了。不懂的学生我课后进行了辅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三
1、了解故事内容,通过聆听故事和观察画面细节理解角色心理和故事情节。
2、尝试用语言、体态、表情等表现故事中的趣味片段,体验绘本故事的趣味性。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材料准备:ppt、图片、黑板。
一、引出话题、激发兴趣。
1、以前看过的听过的故事中,最喜欢哪些故事?
2、有没有听过中国民间故事?什么是中国民间故事?
3、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二、欣赏故事前半段、从画面中理解故事情节。
(一)从小偷、老虎的神态动作揣摩心理活动。
1、王老汉家里的大胖驴,把谁招来了?
2、猜猜小偷和老虎心里在想什么?
3、这天晚上,老虎和小偷去干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重点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1、你们听明白老奶奶说了什么吗?
2、躲在墙角、房顶的小偷老虎冷不丁听到吗,能明白老奶奶说的意思吗?
(三)小偷、老虎心里的“漏”是什么?
1、他们想的意思差不多,但有一点点不一样,谁能将里面的小秘密找出来。
2、老师朗诵。
3、小偷觉得“漏”是什么?老虎觉得“漏”是什么?
三、欣赏故事后半段、尝试进行对话表演。
1、进一步了解小偷和老虎的心理活动。
2、尝试和教师分角色趣味性的表现老虎和小偷的对话。
3、肢体表演,感知老虎小偷见面刹那的戏剧性效果。
四、完整欣赏故事,回味故事中的细节。
1、交流讨论:(1)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完整欣赏故事。
五、延伸。
介绍故事名字“漏”,认识汉字结构。
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为了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
今天的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还加入了方言的形式,所以我重复说了好几遍,让幼儿在趣味的倾听的同时了解什么是“漏”。将重难点克服了之后接下来的故事理解就相对容易了许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四
《俺们能做点什么》是课程规范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此次口语交际要求同学课前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知道环境受到了哪些污染,为了改善环境,人们做了哪些工作以及让同学对自身家乡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培养同学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课时的公开课教案以此为理念,在教学中以“情境”贯穿课堂,让同学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互动,在情境中明理,快快乐乐地交流,真真切切地触摸环境实际,懂得维护环境、维护绿色家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小朋友的未来和环境的未来打好底色。
1、走进实际生活,激发交际欲望。课前安排同学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查资料了解地球的环境情况,激发同学的交际欲望。
2、发明性地使用教材,着眼综合能力。让同学勇于参与实践,乐于参与讨论,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精彩,提高同学多方面的素养。
3、创设交际情境,搭建互动平台。通过同学看录像,小组交流,地球妈妈招聘环保小卫士等形式,让同学倾心交流、合作互动、一起发展。
〖片断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美丽大世界,处处好风光,老师今天带你们到大自然去旅游,愿意吗?
生(齐):愿意!
(播放配乐的风光片: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巍峨挺拔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湖水,金黄的稻穗,鲜艳的花朵……)。
师:大家欣赏完奇丽的风光,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生: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
生:这简直是人间仙境,俺们的地球多美啊!
生:俺想用照相机把这些景色拍下来贴在俺的书房里,天天欣赏!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却日益受到威胁!请看: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已经发生了(生疑惑地睁大眼睛)。
(师播放录像:山洪瀑发,长江上的白色污染,沙漠化的伸延,森林中的滥砍乱伐……)。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怎么都缄默不语了?
生:树都被人们砍了,俺担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会再发生。
生:长江历来都是俺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怎么会有人把垃圾丢到里面呢?
生:这么美丽的森林慢慢变成了沙漠,俺真伤心。
师:你为什么伤心?
生:没有了草原,羊群就没有家了,牧民也没有家了。
师:多么有爱心的小朋友呀!俺们把掌声送给他。(生热烈鼓掌)。
师:要好好生存,俺们只有怎样?
生(齐):维护环境!
〖片断二:合作互动表真情〗。
师:俺们的家乡,俺们的地球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想当环保小卫士吗?
生(齐大声地):想!
师摆出“地球妈妈”头饰,环保小卫士证等)。
师:请各小组长戴好“地球妈妈”头饰,到各小组挑选环保小卫士吧!
(小组长领取头饰戴好,师轻轻搬凳子走入一小组中坐好。)。
生:这位同学你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你想当环保小卫士吗?
师:你为什么叫俺同学呀?
生:因为你现在和同学们坐在一块儿嘛!
师:说得真妙!俺还是你们的好朋友呢!
生:你准备怎样来维护环境呢?
师:多植树造林,节约能源,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
生:恭喜你,你被俺录取了。
(这位“地球妈妈”给“老师”戴上了环保小卫士证)。
师:请被聘请的环保小卫士上台宣布自身的环保奇招。
生:在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到处张贴环保标语,让环保知识深入人心。
生:每年有计划地在沙漠上植树,让沙漠早日变绿洲。
生:社会对维护环境的意念和个人设立环境奖。
生:进行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约能源。
……。
〖片断三:放眼家乡唱真情〗。
生:走在街上不乱丢乱扔。
生:注意自身的每一个细小行动。
生:保护每一棵树木。
生:保护鸟类,让更多的鸟儿到宜都来安家。
……。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感动!宜都市的全体人民也将为你们感动!让俺们携起手来,美化宜都、美化祖国、美化地球!
绿色环保意识在对比中燃起。
要是在以前,俺肯定会直接播放第二组“环境恶劣”的画面,让同学直接感受到环境被破坏现象。这样做,很难让同学入情入境、心神合一。《语文课程规范》要求俺们“灵活运用多种战略”。在课前,俺精心剪辑了两段不同的画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五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纸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二、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纸的发展历程,初步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抓住本课课后的主线问题“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表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在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对课本上的表格进行了改造,运用填表法,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在汇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体会用词的巧妙,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培养学生有思维的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拓展交流,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走近传统节日》。
1、设计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方法的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了我国传统节日,从行为上亲近它,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在活动中,教师不是临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以一个小伙伴的身份,和他们一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3、实践体验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求知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六
1、会认11个生字,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能选择词语说句子。初步掌握写好字的方法。
2、展开想象,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句子,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3、能尝试写出好朋友的样子和一起常做的事。
4、能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间的关爱之情。
1、认识生字词,能在句子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根据情境写话。
2、能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能不能给我们做个简单的介绍?(指名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1、出示课本上的生字。老师领读生字,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生词认读情况,相互纠错正音。
3、指名读词语,针对读不准的生字,集体商议识记的好方法。(生活识字法,形近字对比识记法,数笔画识记法)。
4、交流:你的家人中有这些职业的人吗?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介绍一下。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课本短文。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画面内容。
2、你喜欢哪些景物?为什么喜欢它们?请同学来说一说。
景物:花草树木,山峰,河流,建筑等都属于景物。(图片展示)。
3、指名说自己喜欢的景物,引导学生说“……像……”的句子。
提示:鲜花——蝴蝶小河——飘带月亮——白玉盘。
4、写一写。拿出练习本,写自己最喜欢的风景,用上“……像……”的句式。
5、作品展示。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三、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解。特别:第一句中的“特别”强调“格外、非常”;第二句中的“特别”强调“与众不同”。
经过:第一个“经过”是“经历”的意思;第二个“经过”是“通过某个地方”的意思。
4、小结: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必须把它放进语言环境里,才能理解得更准确。
四、我会写话。
(一)引导交流,明确训练目的。
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事?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课件出示三个男孩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描述,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的好朋友。
(1)淘淘的好朋友,剃了光头。眼睛很大,睫毛像小刷子一样长长的,密密的。
(2)君君的好朋友,脸圆圆的,笑起来有两个酒窝,眼睛眯成了两条小细缝儿。
(3)大宝的好朋友,眉毛很粗,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3、学生猜测,并交流自己猜测的理由。
4、教师小结:只有抓住人物的外形特点来介绍,才能让别人知道你介绍的好朋友是哪一位。
(二)观察实践,介绍朋友外貌。
1、学生回忆或看照片,想一想:自己好朋友的外貌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2、指名交流,如果介绍的人物是大家认识的,可以猜一猜同学介绍的是谁。如果介绍的人物是大家不认识的,可以把照片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说一说介绍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好朋友的外貌特点。
3、根据评议时大家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再来回忆一下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用准确的语言说出他的外貌特点。
5、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完整。
(三)练习写话,落实写话要求。
1、写一写自己的好朋友,写清楚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事?可以采用书中表格的形式填写内容,也可以将这三个方面连成一段话,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动笔实践,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你的好朋友长什么样子?用几句话介绍一下他吧。
五、展示书写、交流经验。
1、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的写话片段,重点展示书写美观的片段。
2、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书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展示:你最近有没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写作品,展示给小组同伴,组员互相评价,说说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或有什么建议。
4、经验交流:你是怎样把字写得美观漂亮的?
预设:
(1)我在写字时注意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得越仔细,字就写得越漂亮。
(2)我在写字时还特别注意了书写姿势,姿势正确,字才会写得更端正。
5、请大家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句子,美观大方地抄写在田字格中,注意回忆同学总结的经验,并用上这些经验。
6、将同学的书写作品集中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参观、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积累。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句子,这种句子在民间流传,用简单易懂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我们把这样的话称为谚语。(出示3句谚语)。
1、互相读一读,并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2、交流句意。(学生先自由说,教师总结)。
3、读了这些谚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4、背诵并积累这几句谚语。
5、小结:通过民间谚语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谚语这种语言形式。学习谚语,让我们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帮助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二、我爱阅读。
1、播放短文音频,学生欣赏。
2、学生自由读诗歌,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读完小组交流。
3、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特别是自己勾画的地方。
4、分五个小节,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指导正音。
5、理解诗歌内容。(出示“踮、疲倦、挂牵”,放到句子中理解)。
6、复述诗歌内容。
(学生把一株紫丁香种在老师的窗前,让老师消除疲倦,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和喜爱。)。
7、师生合作朗读诗歌。尝试背诵诗歌。
三、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有趣的语言形式等着我们去探索。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地继承和发扬。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从知识的阐述者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认识和了解到谚语和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七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八
三、教学内容概述。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作此诗时,王安石此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他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二)、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三)、联系“春节”,想想“元日”
过渡: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古时候人们是怎么过“元日”的。
1会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幻灯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5)、古诗朗读欣赏学生配乐跟读。
(6)、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7)、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8)、送字宝宝回家(幻灯)。
2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a: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b: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c: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d: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3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文中的插图描绘得很形象,给一种过节时喜庆的感觉,有助于学生读好这古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3)、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4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幻灯展示)。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5了解系作者生活,体味诗的深层内含。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有谁知道他?(指名简单介绍)。
(2)、师出示、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3)、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6根据生活实物,学习生字。
爆: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屠:古时用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疫,现今指宰杀。
符:古时的符是用竹子制成的。
[想想生活上的事物,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加深对生字的识记效果。]。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1)指名背诵古诗。
(2)开火车认读生字古诗中的七个生字,会组词。
(3)能把生字的拼音读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运用“抓关键词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境,练习说话,体会男孩送报的艰辛与诚实。
3、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通过第六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懂得只有诚实的劳动,才会有真情的回报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使学生懂得: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对对子)。
天对地,室对…假义对(真情)付出对(回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运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加点的字是教材要求认识的)。
肺病挣钱沉甸甸前夕崭新。
(课文讲述了爸爸在得了肺病后,“我”为帮家里挣钱,每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为订户们送报。因为“我”诚实劳动,在圣诞节前夕,订户们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的故事。)。
三、体验真情,学习语言,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
订户们为什么要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一是因为“我”家境贫寒,急需一辆自行车;二是“我”诚实努力的劳动得到了订户的认可。)。
“我”是怎样诚实劳动的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下雨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下雪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生病时,我依旧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2、在学生感受”我”的诚实劳动后,再指导学生学习。
第六自然段,抓住“凑”字,感受大家对“我”的真情回报。
“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基尔恩先生把我拉到车前说,“我们大家凑钱买的。信封里是圣诞卡,还有一个星期的报费。”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太太叫大伙静一点,然后对我说:“你是我们遇到过的的送报人。”
3、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小结。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使学生对全文的感悟得到深化、升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根据中心校提倡的“一境四标”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
一、交流引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为什么?有一群小动物也像小朋友一样特别喜欢音乐,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板书课题:《喜爱音乐的白鲸》。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兴趣,引学达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学到哪些内容?
2.归纳所学内容,出示所学目标。
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节所要学习哪些内容。接下来依次提出三个问题,通过三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始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自内心的对白鲸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三、质疑解析,延伸目标。
让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四、智能习练,达成目标。
在复述的'基础上,续编一个小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精练回顾,再现目标。
这节课你想学到的内容都学会了吗?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
总之,因为我对本册教材不熟悉,准备匆忙,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不足之处,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一
1、认识“程、魔”等11个生字,认识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仿照例句,展开想象,利用“景物+特点+像……”的方式,练习将景物说具体。
3、反复读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的意思。
重点:认识生字词,熟读词语。
难点:能在句子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根据情境写话。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收礼物吗?(喜欢)。
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但是常言说得好“无功不受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礼物才更有意义,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三项任务,任务完成得好,礼物自然会送给你。你们有信心吗?(有)。
二、学习任务。
(一)第一关:职业大师就是我。
2、借助拼音读课本上的词语。(学生自读)。
3、小老师领读带拼音的词语,学生跟读。
4、去掉拼音读词语。(分组齐读)。
5、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男女生分别齐读。对于易错的“程、魔、筑、营、饲”几个字正音。
6、“我指你说”,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完成小卷第1题,圈出你认识了的字。(同桌互助)。
7、出示课本中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的词语带有“师”、第二行的词语带有“员”。(板书词语:师、员)。
8、拓展练说:你还能说出含有“师”、“员”的词语吗?并介绍一下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板书这些新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认识的新字,点名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
9、当堂练习:仿照气泡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父母都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写一句话。完成小卷第2题。
同学们完成的很好,恭喜你们得到了第一张拼图。
(二)写景小作家是我。
1、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课本中的内容,出示课件,指名读。
2、以第一段话为例提问引导: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田野)。
这句话把田野比作什么?写出了田野的什么特点?(把田野比作绿毯,写出了田野的绿、平、软)。
3、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句话。
4、总结出规律:(板书)。
第一行:景物。
第二行:景物特点。
第三行:像什么。
3、照样子说一说。
(1)补全课本中第三段省略号的内容,请同学说。
(2)出示稻子地图片,练习说话,完成第3题。(半扶半放)。
4、当堂练习小卷。
发挥想象或者结合图片,完成第4题后汇报。(全放)。
(得到第二张拼图)。
(三)辨别词语放大镜。
1、自主读句子,每句话读两遍。指名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
2、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
4、再读一读句子,加深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把词语放进句子中才能理解的更准确。
(板书:一词多义、语境)。
5、当堂练习,进一步感受出“一词多义”的现象。
(1)选择题。
(2)小卷练习。
(得到第三张拼图)。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励的礼物--这是一本表达孩子对于长辈“关爱”的书,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希望大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更深的理解,并付诸于行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三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掎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义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你能背出下面两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小结: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元日"的"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
师: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再读课题。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是啊,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读。
教师:读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你注意了“声”是后鼻音,“除”是翘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节奏。谁再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古诗要有节奏,但是不能停得很突然,相反要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适当拉长一点音调,不仅有节奏感,还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老师来试试。
谁再来试一试?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顺势解释屠苏,桃符,并且带领学生读。
饮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
如果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屠苏酒是祈福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辟邪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长寿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桃符”资料。
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顺势板书: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你能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
教师评价预设:你还看到了人们的表情,甚至透过画面感受到了心情。
你描述的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闻到了爆竹的硝烟味。
师: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师: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想来吟一吟这句诗?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4.小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诵读)。
5.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板书:诗中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此前他已度过了人生中四十八个元日,为什么在这一年会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意义,我们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背景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会有启发。
出示:王安石介绍。
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书:暖。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同学们,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出任宰相,他想进行改革,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指着屏幕说)。
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入的屠苏酒是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当时的心情。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元日》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诗的画面,《元日》的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2.今天我们还学习了学会找出古诗的“诗眼”,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我们以后学其他古诗也可以尝试着去寻找古诗的诗眼。
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
饮屠苏暖。
换桃符。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五
前天和大家一起研究出了《小虾》的教案,确实感觉这个教案不管是过程还是方法都很好了,于是就匆匆拿来用一用。殊不知一份好的教案要被很好的展现出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
一课时解决形近字花了太多的时间,只读到第三自然段就下课了,二课时匆匆进入,一切都按照设计的流程,从三自然段入手,让学生表演出小虾吃食时和吃饱后的情景,引出重点的动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再反推出小虾真有趣这一作者的感受,从而有感情的朗读文本。这个地方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朗读的感觉还行。进入到第四自然段的时候请学生自己默读,感受小虾的脾气坏,淡淡处理了以下而已。本文需要读写结合,但是时间不够了,没有请学生用表示顺序的关联词说话,也没有进行说话的训练,是本堂课的败笔。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还担心内容不够,现在看来纸上谈来终觉浅,教案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反复修改。
《小虾》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为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后退、碰、捧着吃”等小虾吃东西时的动作。而体会小虾“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学会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
后来我抛出另外一个问题:“用有的……有的……有的……”结合生活说一句话,学生代表李帅良说的很好:“天上的云朵形态万千,有的像骏马在奔腾,有的像小兔在吃萝卜,有的像连绵起伏的群山。”
课后,我经过思考,此处还有更好更合理的安排!如果让学生先想象一下,自在的小虾还可能在干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之后,再结合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补充说想象的内容,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紧密结合课文做练笔,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在学生学习“十分自在”一段内容,以“还有的_______”进行排比句式训练。在全文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各种动物图片,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的小动物的有趣的情形,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中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也为学生的说写表达提供素材。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利用画面使学生观察小虾的活动,欣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表达,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还会不断的反思、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利于投身到我的教育工作中去!
《小虾》课后反思。
上了《小虾》这一课,,我确实觉得先不说我这节课的问题,我确实再一次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多读文学作品,多看教学实录,多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这些才是帮助自己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是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到底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刻画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而不一定是象我课堂上讲的非要死板的用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那几个词语用不用,要用,但不是只能用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也不是按照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了,文章就写好,关键是能象《小虾》这篇文章一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是最好的。文章写出来才生动,才有特色。
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其实,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到位了的,就不怕学生读不到位。
这一课上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我也觉得收获颇丰,也触动了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3、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不懂就要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男女生轮读句子。
齐读句子。
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七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来描绘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描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课文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