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历史有效课堂范文(14篇)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切记总结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范文的分享,大家能够对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翘首仰望教师,双方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和学,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建构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主动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汲取知识,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切实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的知、意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对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要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当然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我都会考虑为优、中、差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点拨,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融为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景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跨度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外延范围广的特点,既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二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校长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校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三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初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活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老师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老师教学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丰富教学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提高。
(一)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重视。在中考的考试中,历史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还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一些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应付考试,直接给学生画重点内容,缺少对历史内容的讲解,造成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的历史老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师资水平薄弱,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往往一成不变,只是讲课本上的内容,不对课外内容进行拓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中生喜欢学习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老师先给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历史老师就像一个说书先生,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事件的背景、高潮以及结果,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了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老师讲课就不能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艰难,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个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改革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想法,比如,老师在讲《商鞅变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商鞅变法外,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变法?”这种发散性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归类,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多来自于老师的传授,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就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应该宽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历史,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发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讲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作为当代初中生,应该学好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继续坚持新课程改革路线,把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孙瑞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8):133.
[2]孙爱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00.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四
我们深知,要想实现教育的目的,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现状是教师的观念不更新、守旧;教学方法很多年的一成不变;课堂效率不高效。这样的课堂现状已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也相悖于新课改精神。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得不到重视。
大多数的学校、家长和教师都把初中历史认为是副课,视为小三门,所以往往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历史课就被搁置在一边,好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花费时间就会影响主课教学,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因此教师在对待初中历史教学时,只求能过得去,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原因,很多学生都只重视主科课程的学习,在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是,第一年认真学习,第二年兴致不高,第三年则是不当回事了。他们心里清楚,中考中历史学科派不上用场。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中,有的学生做主科作业;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秉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能使历史课堂产生有效的教学成果的。
3、教师课堂提问不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前不精心设计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随意,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今的认知水平。基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和考试方式,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数是识记性的,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答案。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也会打消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课堂管理松散。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认为管理学生的任务是班主任的事。有了这种想法,就常常会出现当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时,总怪班主任管理不当,班级的学习风气差,而不从历史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历史教师的待遇和其他主科相比也相对较低,不同的待遇和地位造成了历史教师的不满和抱怨,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5、缺少教研氛围。
现今,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存在着误区。与语数外的频繁教研活动相比,初中历史教学很少得到学科教研员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师很少有外出充电和交流的机会,即便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也只是逢场作戏。
二、改进策略。
1、建立温馨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权威式、命令式和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发展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分析、思考。初中学生又是一个身心都还不成熟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环境、经历都不同,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你的教育,“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用用真情来营造良好的实施关系。
2、培养与营造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教师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3、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因为,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提高教师能力与素质。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努力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最后,教师要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5、注重教学评价的兼顾性和多元性。
历史教学的评价,对于初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恰当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表扬和激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从而保持教学的良性循环。当然历史学科的终极评价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本文不过是个浅显的尝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成为能工巧匠,用理性串起鲜活的历史,引导学生凝视历史,思索历史背后隐藏的本质,在喧嚣和浮躁中,静下心来,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j].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五
正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说“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历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基础就是要使他们喜欢历史,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指出:“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讨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依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知道,小学生都有获得成就的欲望,初中生就更不例外,成人也是如此,这是人不断进步的源泉。历史教师要明白这一点,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讲明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欲望,打球人需要在球场上展示;唱歌的需要在人多的场合一展歌喉;绘画的需要有展览,等等。每个人的才能都是通过众人的传播得到扩大的,通过大家的评价得到提高。展示的机会越多,能力发展越快。能力发展越快,人的热情越高。全班几十人,个个都有不同的才能,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展示,以致大家以为我们是差生,我们不是差生,而是我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太少,长期形成这样,被埋没了。现在,历史课就是你们的舞台,要在历史课上学会两种能力:会思考、会说话。要借大家之口传播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特长,使我们都有好的名声,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成就。
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写到:“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教学就要有这个平台,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这就是本文的课堂定位。
2.1学生能力展示的方式:课堂展示,课外展示。
2.2课堂展示内容:阅读、思考与发言。历史课的阅读分全册阅读和单课阅读。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要求就有差异。
先说单课阅读,这是随着上课进度而进行的阅读,有时是预习阅读,有时是当堂阅读。阅读与思考必须联系在一起,思考与发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才能使阅读发挥更好的效益。
因此,阅读一课历史,就要安排几个问题,备课时准备好问题,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阅读后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写在黑板上,供学生思考,当然还有限定一定的时间。然后进行发言,必须是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2、3、4、5、6、7序号,发言时,抽一个组的一行,按次序发言,与1、2、3、4、5、6、7对应,发言者不管对错都打对号,未发言者打叉。最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发言,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复发言。这样的阅读并不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只要养成了习惯,一节课可以思考两课的问题,进行两课的发言。这种发言也称得上是“人人技能培训”。学生都积极参与,使自己的读、思、说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发言与不发言由学生个人选择,老师不强迫,发言错了,无关紧要,老师不批评,多表扬,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发言者,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他们会自我改变,积极进取,努力“自我实现”。
当然,还要学生来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的发言代表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大家的赞成与好评,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
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准备了4个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黑板上左边板书了4个问题,右边写上1、2、3、4、5、6、7,学生看到这样的板书,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谁也不愿意把×留在黑板上,这个1、2、3、4、5、6、7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学习,又赶跑了学生的瞌睡。如果教师唱独角戏,满堂讲,满堂灌,很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很难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教师减少了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
2.3课外能力展示内容:学生通过全册课文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到社会上读“无字之书”,自编小册子,对小册子进行展出,评奖,使学生的成就感更突出,使他们更有荣誉,更爱历史。因为历史使他们充实,历史使他们有机会“自我实现”。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历史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做想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人格》电子文本。
[2]许金声翻译的马斯洛《自我是实现的人。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电子文本。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六
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心理有关。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都是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历史学科融合着历史史实、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治状况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初中历史在课堂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要有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突出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是每个历史教师将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历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达到全面的能力状态。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宽阔的历史视域,最后还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在不断充电自身专业历史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流露真情,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再现还原,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地念书,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结束一节课。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提起听课的兴趣,只有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通过内心自然的情感流露,通过讲课过程中语调、节奏等各方面的变化,带给学生亲切的教学体验。比如在教授郑和下西洋一课时,可以在学习完后跟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郑和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然后与分组的学生一同讨论,增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最后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好像已经坐上了郑和下西洋的航船上,兴致完全高涨,课堂的和谐氛围让历史课堂效率迅速提高。
(二)精心设计,创造历史形象课堂。
由于初中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更多的时候,形象而生动的图片或者多媒体动画,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样精心设计的图片或者动画展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历史事件的时候,通过视频演示,加上指示会意,通过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教学,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改变教师地位,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传道者的身份为学生所熟悉。事实上,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应当更多地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要启发他们去主动寻求知识的逻辑和组织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个有效的知识平台,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态。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通过教师亲身参与、指导,与学生交流沟通,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开放式教学,提供学生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传接方式的,过于单一和被动,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应当是自主合作、开放沟通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全部给学生包办了事,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活跃的课堂和愉快的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表演、讨论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身能力。
(三)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段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历史课堂教学,这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习,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都是层次性要求的教学过程。通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同样得到学习进步的信心和乐趣,这是每个历史老师喜闻乐见的事。因材施教,是要抓住历史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介绍现实来讲课,而不是空洞的说教。通过将历史与时政热点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明智明理,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应当努力的方向。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跟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密切相关。只有教师的素质水准提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新课改后历史教学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1]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3]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2010,(02)。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八
我在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这一章节内容后,是非常惊喜的。因为无独有偶的是其中一个“口耳相传”小游戏。以前我是在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上看过这个游戏,类似我来比划你来猜。所以在教学时我也是运用这个游戏作课堂导入和教学,以期让学生真切感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准确的记录并传递信息。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我自己还有一个小设计就是在讲述世界史的古代文字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了儋州话和黎苗族方言,还有纳西文字和贵州水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字的重要作用,同时扩展一定的课外文化知识,使这一章节的内容的学习更加饱满和丰富。
这一章节的很多小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在现在的历史教学课堂里,能使用的素材和方式越来越丰富,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发散思维,彼此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多学习。在专家的案例里面所说的“学生当主角”,这俨然是现在课堂的常态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体验为学习的方向和基础这是我的.一个要求。历史内容中的政治部分稍微远离学生生活体验,这个时候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也让课堂不再枯燥。
本学期我跨年级带的八年级和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周八年级的课程中上了一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要内容包括准备阶段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成立阶段的开国大典,巩固阶段的西藏和平解放。刚好在元宵节这一天上课,学生心态都比较活跃,甚至浮躁。基于这个情况,我在上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报歌名也可以。学生都很高兴,报了很多流行歌曲,也有学生狡黠的知道我的设计意图直接说国歌。我因势利导,接着设问,请同学们想象,当奥巴马访华的时候欢迎歌曲中响起了一首《可惜没如果》,奥运会给运动员颁奖的时候响起一首《隐形的翅膀》。我话还没说完,学生就哄堂大笑了。再设问刚才同学报歌名的时候说国歌,这样的表述对吗?学生都纷纷否定,说不对,是《义勇军进行曲》。由此切入课程学习。另外为了区别政协会议和首次会议的内容特别强调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刚好3.5日是周恩来总理的诞辰,特别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时候在教学中的混淆点,需要某一个标志或者标示性小知识来区分。
在学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之后,对其中的小策略都深有同感,也高度共鸣。这些小策略在历史课堂中着实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历史学科有其本身鲜明的特点,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复杂性等特质。历史事件本身不应该孤立看待,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在学习中“穿珠成链”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九年级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中的《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书在教学中直接进入学习是比较突兀的。在导入时尽可能的复习旧课,穿珠成链的学习,学生会学得更有效率。将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把第一单元的两课书的大事件串联起来,大概3分钟时间即可,还可以将此串联作为导入。
“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我倒是想过,但是没有集体实践过。学习海南历史的时候最直接的教材就是中和的东坡书院了,不过由于种种安全问题等实际原因没有开展。当然思维也不能这么死板,不一定要真的前往什么实地或者一定要离开课堂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强调的或许只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感受体验都能活动起来。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九
1、关于课本、教材。
课本是多数同学都不选择忽视或者不重视,感觉它太简单了,但真正把教材上的知识掌握透彻的并不多,课本在学习中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课本是教学的统购纲领,在考试的时候,所有的题目都是由课本上的知识点和习题构成的,所以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等生,课本一定要先学精,这是基础和根本。
2、上课主动去听。
虽然大家都在课堂上听讲,但差生都是被动式的听讲甚至在走神没有听讲,而学霸不但集中精力听讲,而且用的是主动式的听讲,在听课的时候,要主动跟上老师的步伐甚至要超前一步,汪川喜欢揣摩老师的教学步骤和课本内容,常常老师进出前斗句,他就能接上后半句。课堂上45分钟如果能好好听讲,顶上课外通宵达旦的复习和补课。
3、学习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需要制定计划,要知道一个道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要指望老师、家长督促,建议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制定计划,要弄清楚自己每月、每周、每天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制定计划后还要多总结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和得失,不断完善以后的学习计划。
4、单词量很重要。
高考其实是有单词数量限制的,一般高考只要求记住3500个词左右,这是英语学习的根基,必须花精力去记的,而且不能只记这些单词的意思,还要了解其用法才行。
英语单词记忆窍门:将不会的单词,用卡片形式,写下来,边写边记,有助于背会词汇,另外,卡片的正面写单词,反面写意思,有空闲时间就去看一眼,利用零碎时间就能很轻易把英语单词掌握好。
5、听力学习。
听力可以看美剧、英语原声电影,然后还有买个mp3,有空就去听,听的越多,你对英语就越敏感,就会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听力也就提高上去了。
6、保持阅读。
我们缺少英语学习环境,所以就可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英语文章,要经常找一些适合当下学习情况的英语文章来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单词和词组,还可以锻炼自己对英语的语感,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英语,所以多阅读对提高英语成绩是极有帮助的。
7、背英语课文。
这个听起来很吓人,其实这个是提高英语成绩很快的方法,背诵的目的是培养对外国语言的感应能力,即“语感”。一旦形成初步的语感,做题便比较得心应手了,正确率也比较稳定,这是一个有效的英语速成法,当然如果全部死记硬背下来也很浪费时间,其实也没有必要全部背的很准确,只要多背几次,你的语感就能提高不少。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十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十一
我们深知,要想实现教育的目的,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现状是教师的观念不更新、守旧;教学方法很多年的一成不变;课堂效率不高效。这样的课堂现状已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也相悖于新课改精神。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得不到重视。
大多数的学校、家长和教师都把初中历史认为是副课,视为小三门,所以往往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历史课就被搁置在一边,好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花费时间就会影响主课教学,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因此教师在对待初中历史教学时,只求能过得去,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原因,很多学生都只重视主科课程的学习,在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是,第一年认真学习,第二年兴致不高,第三年则是不当回事了。他们心里清楚,中考中历史学科派不上用场。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中,有的学生做主科作业;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秉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能使历史课堂产生有效的教学成果的。
3、教师课堂提问不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前不精心设计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随意,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今的认知水平。基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和考试方式,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数是识记性的,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答案。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也会打消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课堂管理松散。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认为管理学生的任务是班主任的事。有了这种想法,就常常会出现当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时,总怪班主任管理不当,班级的学习风气差,而不从历史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历史教师的待遇和其他主科相比也相对较低,不同的待遇和地位造成了历史教师的不满和抱怨,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5、缺少教研氛围。
现今,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存在着误区。与语数外的频繁教研活动相比,初中历史教学很少得到学科教研员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师很少有外出充电和交流的机会,即便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也只是逢场作戏。
二、改进策略。
1、建立温馨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权威式、命令式和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发展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分析、思考。初中学生又是一个身心都还不成熟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环境、经历都不同,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你的教育,“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用用真情来营造良好的实施关系。
2、培养与营造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教师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3、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因为,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提高教师能力与素质。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努力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最后,教师要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5、注重教学评价的兼顾性和多元性。
历史教学的评价,对于初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恰当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表扬和激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从而保持教学的良性循环。当然历史学科的终极评价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本文不过是个浅显的尝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成为能工巧匠,用理性串起鲜活的历史,引导学生凝视历史,思索历史背后隐藏的本质,在喧嚣和浮躁中,静下心来,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童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2003(5).
[3]彭永群.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文学教育:中,2013.
[4]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j].历史教学,2007.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十二
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范文!
本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担负着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及学生管理等多项的任务。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
教案。
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fromend#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
课件。
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在双休日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二、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矗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争取三年之内拿下本科。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有一篇论文发表。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
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范文!
本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担负着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及学生管理等多项的任务。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在双休日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二、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矗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争取三年之内拿下本科。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有一篇论文发表。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
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下面是几条我搜集的提高学习效率的经验:。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4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
5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下面是几条我搜集的提高学习效率的经验:。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4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
5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十三
摘要: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社会科学,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新课标提出之后,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把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所以要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之外,还要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指导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社会科学,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于相同的内容,相对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的课堂效果有很大差别。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新课标提出之后,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把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教师要以历史教学规律为出发点,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要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之外,还要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对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的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自主性一定要随之提高,而且通过自学能获取一定的新知识,独立解决一些历史问题。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教材中的一些特殊字体、图画注释等教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时我们充分利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否则学生只会把这些内容当作图画去欣赏,不会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灵活地运用各用教学方法,使原本死板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这样会深受学生的喜爱,课堂效果也会比传统的满堂灌式提高很多,还能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要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智力相对较差,更不能放手任由其自然发挥,只有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效果和自学能力才会提高。
2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疏理知识的能力。
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选一些条理清晰的章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列出提纲,学生整理的过程,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疏理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以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不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指导学生学会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
历史具有严密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各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本质现象进行分析。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帮助学生养成了对历史知识进行前后联系的习惯。除了教学生学会纵向联系之外,还要学生横向比较。让学生学会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涉及到了文学与哲学,还及音乐、绘画、美学与一体。尤其是历史与文学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文学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历史又是用文学进行记录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的广泛兼容性,把其它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效的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互相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我们要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通过读写讲练各种方式向学传递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我们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学习方向就如同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与智慧的大门的金钥匙。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努力学习,以正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篇十四
在英语学习上,有一个著名的学习方法曾风靡全国,那就是李阳创造的“疯狂英语”学习法,他教学习者要抛开羞怯,大声地喊,大声地读,大声地交流。
学语言是要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的,而且一旦掌握了这种技能,就像拿到了一把钥匙,可以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所以学习时不要功利性太强,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选练习题“抠”。要“听、说、读、写”样样精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汉语的生字、生词,外语的单词必须熟记于心,这是基础,平时抓紧一切琐碎时间,多读、多听、多看,如果可能,应该把要精确掌握的知识,如成语、单词、语法等写在小型卡片上,平时揣在兜里,一有空就掏出来看几眼。同时,一定要做个“杂食动物”,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使你在具体生动的内容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规律的探求,会使我们找到走进知识王国的捷径。
许多名人的成功也都来自于博览群书。
然而,并不是只要不分轻重地去读书就能够取得成功,就像前面举的爱迪生的例子。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许他就不会成功,读书要有有效的方法。
正确阅读。
首先:有目的地选择你所需要读的书。
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确定读书目的”的重要性。他们所持的态度往往是:“滥射也会打到靶心”。除非你确定了读书的目的,否则你会发现,自己虽然把整本书都翻遍了,脑子里除了零散的记忆外,书中的内容可能一片模糊。
在你学习的不同阶段,你都会有不同的读书目的。拥有目的而读书,对你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非常重要,犹如空气之于生命一般。它是主动阅读的基石,主动积极的阅读才能养成对阅读的兴趣,才能用心思考——用心灵和情感去探索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在读书之前要确定自己“为什么”读这本书,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读书的目的决定了读书的方法,基本上,读书可分为三种类型:
1、快速参考阅读法——直接影响到知识面的宽窄大小。快速阅读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用速读去“搜猎”对你有用的材料,会使你节省很多时间。
2、批判式阅读——重点在于辨识出需要彻底分析的想法和概念,就是精读。
3、鉴赏或娱乐式阅读——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才华。
虽然用声读法来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正确发音是必要的,而且只有经过声读法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法,有时在朗诵诗歌和文章时也一定要用声读法,但是,对于高效学习者来说,默读是一个起点。
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有声阅读的弊端是使阅读速度受到说话速度的制约,而大多数读者的默读速度几乎要比说话速度快两倍。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这就是所谓的“眼脑直映”,即眼睛注视文字后,视觉信号立即输入大脑而得到反映。“眼脑直映”,过程简单,因而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