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模板20篇)
社会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权利义务。总结中如何平衡事实陈述与情感表达?总结是对个人或团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进行概括的一种书面形式。在曾经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学到了很多东西,是时候对这一段时间进行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二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三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课标24页)。
(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课标24页)。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课标24页)。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课标24页)。
(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24页)。
2、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1课时。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时着重从以下3方面进行:
1、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举出几种常见的碳原子,分析这几种碳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质子数的原子即为元素。(针对目标1)。
2、展示一些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号,引导学生认知元素符号的书写和用途。(针对目标2)。
3、仔细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称在造字上有什么规律吧?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针对目标3)。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今天已经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的吗?现在已知这些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那什么是元素呢?学完本课,我想你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引入课题,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元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四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分
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五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七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八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九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到)。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问题1】举例:金属丝可做电线是因为金属能导电,金刚石硬度大可以做玻璃刀。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
【展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讨论。
得出结论:性质决定用途。
列举生活中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回忆上节课内容,氧气有什么用途吗?
【展示】氧气的用途。
回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教学。
(35分钟)。
【引入新课】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题3】物质的性质包含哪两部分?
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研究物质性质时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部分。
倾听,感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将已有的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
【讨论】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4】请你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记录:
(1)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可转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按照:
(1)颜色、状态、气味;
(2)密度;
(3)溶解性;
(4)三态变化;
这几点进行描述。
倾听,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气体物理性质的归类方法。
【学生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操作,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5】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木条和什么物质作用导致复燃?
讨论、记录: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
【演示实验】1.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2.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观察现象,区分不同。记录: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正确的文字表达式。
书写:文字表达式。
【问题6】同一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讨论,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1.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2.在不同的反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
倾听,思考,记录:
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硫燃烧实验:水吸收有毒气体so2。
铁丝燃烧实验: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问题7】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填写表格。
讨论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讲述】化合反应的概念(基本反应类型)。
寻找规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氧化反应。
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解】1.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可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倾听,记录,通过课本实例进一步认识氧化反应。
【问题7】1.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无必然联系。认识到两种反应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得出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小结。
(5分钟)。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氧化性。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一
《爱护水资源》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继空气之后又一环保素材,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水资源概况,一方面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说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匀和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强化学生的爱惜水、节约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包括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方面,内容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有关水资源图片的观看、在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对收获的信息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上升到实践的高度上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从理论提高到实践的高度去认识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我们拥有的水资源认识不会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危害性、工业农业对水污染状况不会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农村学生体会不够深切;农村的水资源比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体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讨论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直观全面的掌握知识。
1、教师方面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组,积极讨论,推荐一名胆大、叙述能力强的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课堂上:
1、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认识我们对淡水资源的渴求。
2、通过讨论谈谈在我们身边如何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讨论工业、农业、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对地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去保护环境。
3、通过一些具体的严重水资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来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4、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制作环境小报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
1、创设情境
(1)先播放一组有关“水”的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水资源对生命、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面临的污染和浪费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举措来治理污染、节约用水。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思考题:a、我们说水资源是丰富的,为什么又说水是全球性危机呢?b、教材两个人均水量表说明了什么问题?c、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们怎样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组内探究,合作学习。
(3)展示“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图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图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意义和治理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4)展示三幅自制的节水宣传图片,增强学生的自觉的节水环保意识。
2、学生互动学习
(1)如何正确认识水资源是丰富的同时又是短缺的这一辩证关系,各小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阐述。
(2)对工业农业生活上对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们如何采取有效节水治污措施举例加以说明,每一组同学在讨论探究基础上选代表作出自己的阐述。
(3)每一组学生提出我们学校具体的节水环保计划。
3、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二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粉爆炸实验,以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和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教学难点。
爆炸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播放】图片:燃烧及利用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追问】燃烧一定引起爆炸吗?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观看对照图片,思考爆炸的条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讲授。
(40分钟)。
【播放视频】面粉爆炸实验。
【提问】。
1.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外燃烧会不会爆炸?
2.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内燃烧会不会爆炸?
3.点燃一支蜡烛在罐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
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分析讨论,归纳出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
2.急速燃烧。
3.积聚大量的热量。
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的爆炸视频,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爆炸所需的条件。
【提问】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分三个小组讲解: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学生举例说明: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指导阅读】p133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学生阅读教材p133的内容,思考,小结:
粉尘、气体等也可能发生爆炸。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归纳能力。
【提问】2.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导】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以上因素有关。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指导】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学生展示自制的板报: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思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性提问。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爆炸的条件。
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热/氧气浓度。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接触面积/可燃物的性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三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四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更趋完整和深入。首先课本中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营养补剂是有害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地关系。
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必需元素的最佳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入到学习中来。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五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六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七
所谓。
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小编为您推荐2篇关于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教学反思范文赶紧一起来学习吧。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觉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就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注重双基知识,能够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使学生能过早的接触中考题,学生在做中考题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4、运用多媒体。
课件。
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增大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中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6、课前准备充分,课前学生充分预习了这节课并掌握本节课内容,致使这样一节大容量的课也能顺利的进行完。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正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太少,具体给学生发现细节问题的时间太少。
2、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得时间太少,探究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解决。这样只照顾中上等的学生,而对学困生关注的不够。
3、课件制作的水平不够高,对比度不够鲜明,而且字迹太小,使得后排的学生看的不够清楚。
4、教师的语调贫乏,没有感染力,没有幽默感,而且语速过快。
5、备课时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做的不够好,致使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心中没底,耽误时间。
6、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太少。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更提出了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精神,教师不仅要研读《课标》,更应该研究好的教学方法。使教者轻松教,学者容易学。今后,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兄弟学校的化学教师多切磋,使我在工作能再上一个台阶,努力使教学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以前比较害怕上化学肥料这个课题,因为自己本身不太了解,往往照本宣科;学生对化肥也缺乏相关的感性经验,走马观花式地介绍,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
今年偶发灵感,从学生比较关切的新闻事件入手,于是从学生背的时事:太湖无锡蓝藻污染事件展开,从它的起因“富营养化”,谈到来源——氮磷化肥的流失,进而讲到为什么要使用化肥。这样大概花了8分钟左右,引入这堂课。因为图片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感觉学生还是很快进入了情境。
在上网搜索图片素材的同时,偶然看到了一则大家熟悉的。
顺口溜。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后面略去。
想引用,但感觉有点突然,于是就放下了。
上了第1节课,觉得学生还是相对比较沉闷。突然想到如果在介绍化肥之后,让学生读一下“顺口溜”,伴随着一些同学的含糊其词,课堂气氛可以更加活跃,我在第2、3课时做了尝试,课堂气氛果然很活跃。然后顺势问到:是否真的有“灰化肥”和“黑化肥”?某些化肥是否真的能挥发……为本课题设置一个很好的悬念让学生去学习和探究。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八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十九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篇二十
(1)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活中的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课程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2)本课题的教学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或三个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或大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设计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创造潜能的问题链。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方案设计,这样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中迸出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