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篇一
1.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6.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难点分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课件,出示曹操画像)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诵读。(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掌握以下字音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3.研习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2)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3.研习诗歌内容。(1)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整体把握。
问: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3)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刻印试卷: 1.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3)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参考答案:
1.(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2)停泊 王湾
2.(1)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2)海日生残夜(3)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
(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内容。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2)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5)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5)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6)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1)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内容。
(2)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2)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 秋思》 1.解题。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补充解释:(1)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2)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刻印试卷: 1.文学常识填空。
(1)《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唐代诗人。
(2)《西江月》一词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__________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3)《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4)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__________ 唐代__________ 宋代__________ 元代__________ 明清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内容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参考答案:
1.(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2)《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苏轼(3)小令 马致远
(4)赋 诗 词 曲 小说 2.a 3.(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夕阳西下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堂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刻印试卷)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1)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_______。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3)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4)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1)长短句 上阙(片)下阙(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4)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篇二
古代诗歌五首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
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4、路转溪头忽现()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5、《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词人,与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6、“西江月”是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7、《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四、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七八个星/天外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断肠人/在天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
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作者:)
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篇三
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6.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春》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3、通过朗读和品读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媒体设计 ]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同唱一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学生回答可能有:①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②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明确: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2.春天是娃娃,是,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生:去追逐)能否说得更准确些?(生:去追求)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3)喜欢健壮的青年。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教师适时引导: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象、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象。(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结束语]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重美好,未来才夏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 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 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 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正音、字、义
罔 愠 殆 谓 哉 焉 诲 论语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二,导入
1,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导语: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三、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
4,请学生翻译课文
⑴,翻译方法指导:要弄懂每个字的含义;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双音节词;弄清虚词的用法;补充适当词语;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摩句子的语气。
⑵,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四,探究质疑:本文所选十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明确: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与7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五,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想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1、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2、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3、学生思考并讨论:
a、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b、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c、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4、老师提问: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5、作业: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1、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2、学生根据注解与工具书自学生词: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3、在熟读、预习的基础上,以上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
4、针对导入部分,请学生回答: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5、王子在落难时的所做所说,和文中哪处的描述行成对比?(课文第一节)
6、王子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想法与说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7、小组讨论:
a、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b、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c、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篇四
《秋天》教案
学情分析:七年级同学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这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建议大家要认真听范读,好好揣摩,玩味,一人时对着镜子放声朗诵,有条件的话,将它录下来,反复播放,反复提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同学们的诵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教材分析:曹操的 《观沧海》一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1.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劳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价。2.解读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僬郡(现在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篙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3.引读 教师提问: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们喜欢哪一个英雄?
学生回答,引入曹操。从曹操引入对曹操本人及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特别指出曹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教师指出,那么我们读此诗就要读出慷慨悲壮。4.吟读。
吟读,读出感情,读出慷慨悲壮。
教师指导,范读。学生吟读,师生互评。5.导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观沧海〉,那么作者东临碣石山,都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又想到了那些呢?从中体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曹操的远大抱负和希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那些诗句更能体现曹操的博大胸怀呢? 6.学生吟读。
7.比读。
试读〈龟虽寿〉,比较两诗的异同。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西江月》 1.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2.“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3.“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4.“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可以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5.“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6“想诗”——
请几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象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7.“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和《天静沙秋思》
一、谈话导入,创设平等、民主氛围。
二、进行新课,“五读”课文,传授方法。1.译读。
同学们前面已经学习了这两首诗歌。在翻译上,还有问题吗? 2.吟读。
学诗,除了了解大意外,还应该进行吟读。在读中体会,读中品位。你们见过古人读诗吗?能说说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回答。学情估计:学生能说出“摇头晃脑”、“有拖音”即可。
阅读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或者说,怎么样才能把一篇文章读好呢?
学生回答。学情估计:学生可能众说纷纭。教师引导,得出结论:①读准字音;②注意停顿(节奏);③把握感情。
这两首诗各写什么内容呢?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
学生讨论。学情估计:学生能比较准确的回答出一二问。两首诗歌均写乡愁,读出忧伤的语气。对于第三问,则引导学生从语调,音高,快慢等方面进行把握,读出忧伤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
学生吟读,师生互评。3.比读。
这两首诗歌都写乡愁,你们觉得两种愁的程度一样吗?
你觉得是什么使两诗的愁绪在作品中以不同的程度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学情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不同见解,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学生的见解,只要有理,均予以认可。同时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是不同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不同的感觉。4.想读。
好的文学作品都会引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想到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调动人们的某种感情,或悲或喜,或高兴或难过。可见景物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同学们,读了这两首诗后,诗中句子会使你想到什么画面呢?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你会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呢?
请以“我从××××中,看到了„„”和“我想对××,说„„”,为例说一段话。
学生说话,师生互评。5.写读。
既然景物描写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通过它可以表现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将不好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的暗示,可以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要在写作中自觉作用。
下面,我们完成一个练习。试写一段景物,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总结收束,交流收获。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谈。引导学生注意方法。
四、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自学其它诗歌。
五、课堂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3)《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4)《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5)《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6)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2、根据课文填空:
⑴《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4、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5、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篇五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
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抽查几个交流。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4.布置作业: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