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热门17篇)
一个合格的教案能够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条理清晰,注重重点和难点。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些教案的编写风格简练明确,逻辑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难点定位。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联系及应用。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二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三
(12月20日备12月日授)主备人:张洋杨超审核:吴国玺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一、基础知识回顾:
1、仰角、俯角2、坡度、坡角。
二、基础知识回顾:
1、在倾斜角为300的`山坡上种树,要求相邻两棵数间的水平距离为3米,
那么相邻两棵树间的斜坡距离为米。
2、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四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五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六
今天,老师在数学课上出了这么一道题: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8厘米,求面积。老师刚说完题目,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还是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种解法,我便举起手。老师见了连忙让我回答;我说:“作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这个等腰三角形既然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角是90度,另外两个角分别是45度,度数之间的关系是倍数关系。则斜边与斜边上的高也是倍数关系;可知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即高就是8÷2=4(厘米)。然后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算式是8×4÷2=16(平方厘米)。老师听了满意地笑了,忽然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又想了一种解法,于是,我鼓起勇气对老师说还有一种方法,老师听了高兴地说:“说吧”。“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对折后再打开,沿折痕剪开,将两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边长是原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即8÷2=4(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原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算式是4×4=16(平方厘米)。我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老师听了我说的两种方法神秘地说:“还有什么方法。”大家听后想莫非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正在大家苦思暝想网的时候,班长小红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她站起来说:“还可以用两个这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大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就是原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8厘米,原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是拼成大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的一半,算式是:8×8÷2÷2=16(平方厘米)。还可以用四个这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8厘米,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就是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算式是8×8÷4=16(平方厘米)。对这精彩的回答,周围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七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八
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也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等),因此等腰直角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如三线合一、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等)。
当然,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样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角平分线定理、中线定理等。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例为1:1:√2。
利用勾股定理。
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斜边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还有就是可以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利用所对的那个直角边也可以求出来。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九
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中,,求。
bc。
边的长.
画出图形,可知边。
ac。
bc。
和三个元素的关系是正切函数(或余切函数)的定义给出的,所以有等式。
由于,它实际上已经转化了以。
bc。
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即得。
bc。
的长为.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
bc。
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的问题.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解:作于。
d
在rt中有是正。
n
边形的。
n
oam。
oa。
是半径,
om。
是边心距,
ab。
是边长的一半,锐角.的长为。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
1、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同时。
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让学生逐步从实验几何过度到。
论证几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的探究过程。
难点。
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知识联系。
多边形的对角线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本节课的知识做了铺垫,本节课的内容为多边形的外角和做知识上的准备。
知识背景。
对多边形在生活中有所认识。
学习兴趣。
通过探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工具。
三角板和几何画板。
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一,教师和学生任意画几个多边形,用量角器测其内角和。
活动二、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三、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
活动四、探索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活动五、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运用。
活动六、小结和布置作业。
通过分组测量,得出这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用不同方法分割四边形为三角形,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类比四边形内角和的得出方法,探索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通过画正八边形体会和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
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设计情景:什么是正多边形?
正八边形有什么特点?
你会画边长为3cm的正八边形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不会画八边形,画八边形需要知道它的每一个内角,怎么就能知道八边形的每一个内角,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1、
在练习本画出任意四边形,五边星,六边形,七边形。
分组让学生量出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并求出他们的内角和,教师在黑板上画这四个四边形。
活动2(重点)(难点)。
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在练习本上把一个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四边形,叫几个学生来分割,从而用推理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师生共同讨论比较那一种分割方法比较合理有优点。
通过分割及推理,培养学生用推理论证来说明数学结论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活动3、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分割及推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活动4、探索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
把活动2和3中的结论写下来,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猜想和推导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作总结性的结论,并且用动画演示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其内角和的变化过程。
活动5、画一个边长为3cm的八边形。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边长为3cm的八边形,教师进行评价和展示。
巩固和应用多边形内角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活动6、小结和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过的内容。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一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会根据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1、投影趣味习题,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分组布置。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三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四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五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常见的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棱:相邻两个面的交线。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底面: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形状相同。
侧面: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立体图形的分类:锥体、柱体、球体。也可分为有曲面、无曲面。还可以分为有顶点、无顶点。
棱柱:分为直棱柱、斜棱柱。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特殊的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
球:用一个平面去截,截面图形是圆形。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圆柱体的截面: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
展开与折叠:两个面出现在同一位置的展开图形,是不可折叠的。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正面看(主视图)、左面看(侧视图)、上面看(俯视图)。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六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第95页第3题。
复习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学后记。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教案篇十七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纪念馆的照片,简单介绍鲁迅其人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请学生做导游,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鲁迅纪念馆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沿参观旅程依此遇到下列问题:。
3、在参观时了解到了纪念馆的一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