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专业12篇)
方案的实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用来及时修正和改进。为了确保方案的成功,我们需要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方案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实际操作,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和步骤,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读背积累。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介绍少儿节目。
4、写写自己的小发明。
4课时。
1、读读背背。
2、独立阅读。
一、学习读读背背部分。
1、简介作者,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词人,他的小令尤佳,格调韵远。
2、自由读,把这首词读熟。
3、理解词意。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山海关外。
4、再读,想象词描绘的画面。
5、学习欣赏这首词。
(1)介绍: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关外,这首词可能是此行途中所作。
(2)找找哪些地方分别写所经,所见,所闻,所想?
(3)作者挥毫写词的时候,在千帐灯火,风雪交加的深夜。所以起笔先写白天登山涉水,夜来设帐宿营的行踪,后写风雪聒耳,欲梦不成、思乡情切的心理活动、写景抒情巧妙融为一体,表达了思乡之情。
(4)词的大概内容。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时唯见千百帐蓬点点灯火。
风雪交加,长夜难熬,风雪之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6、指导朗读,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不懂的词句划上记号,想想读懂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
(1)读懂了内容。
(2)弄不懂的词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弄懂文中的词句。鼓励学生、辞典。
3、引导学生弄懂短文第2题。
(1)自由读并思考。
(2)讨论交流。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渺小的,但人生应该更加一丝不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人留下些令人珍惜值得玩味的有价值的东西。
(3)引导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这句话中,固执是说当一个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时,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矢志不渝,这是固执的含义。简单是说真正的人生其实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生。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5、小结:人生应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该给他人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这是作者在观察一枚贝壳时所感悟的。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1.通过文章寓言式的情节构思,理解人物形象的鲜明的对比特色。
2.学习文章含蓄凝练的语言,欣赏本文的结尾。
3.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含蓄凝练的语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小小说短小易懂,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写作的妙处,从而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小说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
教师导人:嫉妒心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如果你把嫉妒心埋在心底,让理智支配自己为目标而努力,那么嫉妒就会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相反,一味让嫉妒滋生漫长,结果会如何呢?(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1。)
1.默读课文,圈点字词。
2.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的?与其它小说的人物写作有何不同?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你对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1.找出文章精彩的语句,小组交流。
2.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交流。
(出示课件2。)
1.给加点字注音。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小说一般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而本文运用的寓言式的构思,人物简单,两个病人既无肖像描写也无多少语言、动作,只用叙述来介绍他们,连个姓名,外号也没提。但作家选择两个病人作代表人物,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
空间,读者会想些什么呢?这个病人会想些什么?
明确:(读者会想,这个自私的夺窗者,会不会由此又感到惭愧,原来病友看到的是他编造的一套景色,目的是安慰自己这个躺在床上看不到景色的重病号……抑或非但不惭愧。反而责怪病友胡编乱造,让自己受骗而导致为了这扇窗而白天受困扰,晚上彻夜难眠,加重了病情……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怎么了,怎么会看不到那景色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心中有佛,就会满眼是佛;心中有墙,就会满眼是墙。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白哲理:襟怀坦白、目光高远、热爱生活的人,会看到生活中的美,体悟到生活中的美。)
4.你对文中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意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明确:(“照例漫游着”:表示这是公园里湖中一般常见的景象,是靠窗病人根据生活实际的想像。)
(“照例睁着”表现不靠窗病人为想法所困扰,突出盯着天花板看已不止一次。)
(同样的诃语却表现了两住病人不同的心态和其心理之高尚与卑劣可见一斑。)
明确:(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一心夺窗。所以面对病友在生死线上挣扎时,态度冷漠,巴不得他死了,可以让出靠窗床位,于是对此置之不理。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让学生学会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试思考本文以《窗》为命题的作用。
明确:(“窗”喻指心灵之窗;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学生同位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如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窗
泰格特
善良 自私
心零之窗
高尚 冷酷
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1.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朋友,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和冰心奶奶来谈谈友谊。
2.出示课题《大海中的灯塔》,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自学要求。
(1)阅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勾出对你有所触动的句子,在旁边批下你的感受。
(3)画出你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释疑。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启迪性的句子理解。
信一开头,冰心奶奶就说让我们来谈友谊,友谊是什么?用信中的语言来说说。抓住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友谊的重要,掌握交友的艺术。
友谊是人我关系中最可宝贵的一种情缘。强调友谊有情。
肯耕种的才有收获,能贡献的才配接受,对朋友要有付出,有奉献。
使你堕落,消沉的,不是你的好朋友。同时也要警惕,你是否在使你的朋友积极向上?交友要交挚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不要只想你能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也要想你的朋友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朋友之间有索取,更要有奉献。
各种不同的人格,如同琴瑟上不同的弦子,和谐合奏,就能发出天乐般悦耳的共鸣。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朋友之间要做到性格互补,取长补短。
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朋友之间的真诚帮助,犹如雪中送炭。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要注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读中感悟句子的意思。还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交流与朋友之间发生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在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应当互相帮助,互相提醒,共同进步。
3.交流谈体会。
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小朋友,甚至有大朋友,说说你是怎样与他们相处的。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把文中对自己有启迪的句子抄写在摘录本上。
1.课外阅读冰心的作品。
2.小练笔:写写你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谈谈你对友谊的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仅仅凭某一层面的训练就指望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尽量多样化,富有灵活性和层次感。应当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板块:民族的自豪、祖国的骄傲。
第五板块: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献了自己的一生的邓稼先。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理清文章情感脉络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人为之感怀。
1、妙点品味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练而富表现力的词语,例如: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亲如兄弟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引人注目知人之明热泪满眶蓬断草枯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齐,能够造成一股气势,感情充沛,朗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达: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又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所代表的中国人的气质品格 ;作者还运用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邓稼先在沙漠中艰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过引用诗文来展现养育了邓稼先的广阔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作者甚至用灵活多样的标点符号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邓稼先丰富的精神世界。
饱含深情的笔触: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详略的安排和内容的取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 ;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传统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究了每个词语不同读音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语、运用词语的效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倒顺词的特点,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不同,有的相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意思,读出诗的节奏。
3、写好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等。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认识倒顺词的特点,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不同,有的相同。教学难点:练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间:
2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相声片段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相声片段。了解倒顺词的特点。
2、积累与整合自由读六组词语指名读,说一说这六个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归纳一下:演讲讲演、样式式样、代替替代的意思相同,另外三组的意思不同。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不同,有的相同。让学生再举出意思相同、意思不同的例子。
3、应用与拓展根据上面补充的内容,练习把补充的倒顺词,加入到相声片段里续说。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处处留意生活,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二、诵读与欣赏这是汉高祖刘邦在称帝后第七年返回故乡时所作,刘邦作为马上得天下的开国君主,《大风歌》正是他英雄本色的显露。自由读范读,注意诗歌的停顿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讲解:兮是古时候表示语气的词,相当于现在的啊自由练读,小组合作,边读边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做到熟读成诵。全班朗读比赛集体评议、交流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感情三、写好钢笔字本次练习的内容是《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描练兴趣。让学生整体观察、欣赏、感知这几行字提示注意点:要从字的布局、大小、形状去观察、揣摩,感受匀称美。指导学生按行书的运笔方法描练评议:同桌互相比一比,哪个描练的字漂亮。
口语交际: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二)学生讨论交流师创设情境。
1、学生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
3、指生交流,并说出自己从这则名言中所受的教益和启示。
4、学生评议。
5、师总结。
(三)指导学生做书签。适当加一些图案,起到一个美化作用。
(四)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答评论。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投影片。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教学设计方案篇十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
[德育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工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工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要尊重从事工业劳动的人们,爱护工业设施,自觉抵制不文明的行为。
[智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工业产品,破坏电力设施是犯罪行为。
[素质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在探索与交流中了解工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工业产品,破坏电力设施是犯罪行为。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在探索与交流中了解工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搜集相关资料。
小组学习。
1、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工业产品?
学生们自由发言(电灯,帽子冰箱空调)。
2、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分类。
教室里--电扇、日光灯、课桌、凳子、门窗、班训、垃圾桶等。
学习用具--书包、课本、本子、笔、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个人穿戴--衣服、帽子、鞋袜、红领巾等。
家里用品--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沙发、电脑、餐桌、炊具、餐具等。
3、教师导言: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东西都属于工业产品,那你对"工业"有怎样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工业;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在工厂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
4、教师:我们对工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可以把家里的生活用品进行一下分类。
(面包-食品业衣柜——加工业服装——服装业冰箱——家电业)。
生自由发言:电扇微波炉——家电业床椅子——加工业。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家庭中处处都有工业产品,工业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1、议一议:冰激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当你吃到甜美的冰激凌时,你知道有哪些行业的人付出了劳动?
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一个美味的冰激凌需要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对于工人叔叔辛辛苦苦做出的东西我们是不可以浪费的。
选择你喜爱的另一种工业食品,说一说这种食品的生产过程。
教师围绕服装的历史与发展、衣料的成分与生产过程、服装的生产过程等内容组织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各种食品需要什么原料?
2、讨论:食品与工业的关系。
1、师:现代化的交通让我们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捷。
2、试想,假如没有工业,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3、观察我们学校的各种设施,与工业有关系吗?
4、电力工业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什么?
5、停电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6、电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对待这些电力设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工业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工业和我们的生活已经紧密联系再一起了。每一个工业产品是由无数行业的人们共同制造完成的。我们应该珍惜大家的劳动成果。
通过了解、观察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之中,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有着很多的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工业,工业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了解一些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社会协作的必要性,并从体验中体会到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二
1、尝试学唱广东话歌曲,初步对广东话、广东歌曲感兴趣。
2、能有节奏地边唱歌曲,边玩猜拳游戏。
3、体验和同伴一起歌唱、游戏的快乐。
1、乐曲准备《何家公鸡何家猜》,幼儿会演唱歌曲《大公鸡》。
2、歌曲图谱6张,公鸡图片2张,母鸡、小鸡图片各1张,房子图片8张,石头剪刀布图片4张。
3、多媒体课件。
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大公鸡》进场。
1、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和“鸡”有关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提问:
这首歌曲跟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一样吗?
你能听懂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吗?
2、介绍广东。
师:这是一首广东歌,是用广东话唱的。你们知道广东在哪儿吗?
1、师:你们能不能猜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意思?
2、教师把歌词用普通话念一遍。
3、看课件,学习用广东话说“真奇怪”,“望望公园里”,“鸡”,“谁家”。
4、教师带领幼儿看着图谱,用广东话把歌词连起来念一遍。
5、教师加上动作范唱第一段。
6、幼儿边看图谱边做动作演唱歌曲。
1、出示图片,学习用广东话说请公鸡、母鸡、小鸡三个词。
师:广东话“鸡”叫“该”,“公该”、“母该”、“小该”。
2、学做公鸡、母鸡、小鸡的'动作。
3、出示图谱,学唱歌曲第二段。
4、完整演唱歌曲。
1、看视频,介绍游戏规则,幼儿体验探究。
(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两位小朋友面对面玩石头剪刀布游戏,赢的人做公鸡的动作,输的人做母鸡的动作,如果两个人同时出一样的话就同时做小鸡的动作)。
2、讨论:在游戏中,你是唱到歌曲的哪里是时应该出拳?
3、体验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