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阶段成果展示五三年级语文下 阶段成果展示二 二年级语文下册(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阶段成果展示五三年级语文下 阶段成果展示二 二年级语文下册篇一
(提交时间:
2012-10-16 11:34:50)
小学体育课《前滚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前滚翻 教学目标
1、了解前滚翻是技巧基础动作,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和一种应急技能。
2、通过教学使85%~9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正确技术动作,了解前滚翻动作的关键是团身紧。发展学生灵巧、协调和平衡素质。
3、通过游戏练习,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创新能力。
4、树立较好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并敢于表现自我的良好品质。
5、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团身紧
教学难点:身体依次着垫,滚动圆滑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检查人数,师生问好
二、游戏导入:
教师创设森林游玩的情境,沿途模仿所见各种动物动作(兔子、青蛙、小鸟、刺猬„„),欢快地做游戏“高人、矮人”。
三、技能学习:
1、老师创设森林遇险情境,同学们被困在一个小土坡上,怎样才能安全地离开?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勇敢组、团结组、守纪组、合作组,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学习应急技能――前滚翻,运用技能摆脱危险。
2、用皮球与砖块滚动的比较,引导同学们模仿“小刺猬”和游戏中的“矮人”动作,体会团身紧的动作要领,复习前后滚动。
3、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提示重点难点,传授动作口诀:一蹬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4、学生尝试练习,相互对比,集体研究,大胆展示。学生自评,组内自评,老师评价。
5、老师巡视指导,对于未能完成动作的同学,指导小队同伴帮助完成。
6、老师评价各队学习情况,在表现突出的小队的队旗上加上星星。
四、拓展应用:
1、老师带领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本领,安全地离开了小土坡,穿过了一片小树林,这个时候迷失了方向。老师引导同学们运用二年级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所讲到的大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辨清了方向,到达了安全的地方。
2、老师利用教具设计出野外有可能出现的地形(小溪、山坡、山洞、独木桥),引导运用学过的跨越、前滚翻等技能完成练习。
3、老师引导同学们利用教具,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勇敢者之路”,分组比赛。
4、老师评价各组表现。
五、课堂延伸
1、放松舞蹈,欢庆成功。
2、学生自评,老师评价。
3、小结:(1)前滚翻是一项很实用的自我保护方法,在我们平时的球类类活动中也常常用到,例如排球运动员在救球时就会常用到滚翻动作。(2)参加野外活动时,要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出现危险情况,遇到危险情况要镇定,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摆脱困境。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材的处理、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法的创新、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等方面都较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森林游玩、突遇险情、学技自救、安全脱险、技能拓展。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情景感染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巧设铺垫,层层递进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前滚翻,完成动作的重点在于团身紧。在课的导入部分两个游戏活动中,“小刺猬”和“矮人”都有团身动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经意地完成了练习,为接下来学习前滚翻动作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对“团身紧”这个动作要领,留下了初步印象。在讲解前滚翻动作要领时,通过“皮球”与“砖块”滚动的比较,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要把动作做好,就要做到“团身滚动像圆球”,再一次强调了本课的重点“团身紧”。
3、小组合作,互助互评
本课在学法方面,着重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学困生,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指导帮助,而是指导本组的同伴进行帮助、指导,以小组成绩来衡量评判,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评价方面,本课采用了学生自评、组内自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4、拓展创新,运用技能
本课通过创设技能应用情境,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反复的在实际中应用,深切地感到学到的体育技能是十分有用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跨越、跳跃、爬行等技能,本课在拓展应用部分,创设的“勇敢者之路”的游戏,为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路线。通过应用,既加深了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为本单元第5课时“向前跳下接前滚翻”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师生的情感体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
《触物往返跑》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习“触物往返跑”的技术动作,使85%的学生学会快速跑行进中快速触物回跑的方法。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和触物折返转身时的动作速度及反应速度能力。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及团结协作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重点:快速奔跑,侧身触物; 难点:触物与快速跑的结合。教学流程:
(一)趣味热身:
情景导入(主线:欢欢喜喜过除夕)
音乐(春节序曲)导入,什么时候能听到刚才的音乐,过年的时候,你们都干些什么呢?引出“包饺子、放烟花、打电话拜年、看春晚”等活动。下面我们做一个包饺子的游戏。(1)、热身游戏——包饺子 ①、教师讲解游戏方法规则。②、组织学生进行游戏。③、及时点评小结。(2)、热身操:(兔子舞)①、教师领做热身操。
②、学生跟随音乐模仿教师的动作,活动四肢。
(二)、引导探究
主教材一(触物往返跑)
1、创设情景,引入触物往返跑
2、讲解点烟花游戏的方法
3、学生尝试练习,体验动作。
4、教师通过语言引导,逐层深入,让学生掌握动作。
5、触物往返跑动作要领:快速奔跑——制动下蹲——侧身单手——转身回跑
6、学生认真练习,积极思考
7、总结动作要领,完成练习。
8、比一比,看谁点烟花最迅速
9、教师点评,小结。
(三)、游戏——打电话
1、语言导入:
2、教师讲解及示范游戏方法及规则。
3、组织学生参与游戏练习。
4、组织比赛、要求学生努力完成。
5、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号码拨号,送出祝福。
6、教师及时点评。
(三)、快乐延伸:
1、放松整理运动(音乐—难忘今宵)
2、课后评价:(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动作要领是什么?(2)、谈谈你的体会,触物往返跑在平时生活中能在什么时候具体用到?
3、宣布下课。
七、场地器材:
篮球场一块,哨子一把,毽子40个
八、运动负荷预计:
在教师指导、启发、点拨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反
思:
一堂课或许微不足道,一堂课或许精心准备,一堂课或许转变人生„„而我的这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现在来说一说课中自己发现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在课的开始,教师运用音乐《春节序曲》导课,充分抓住学生的主观感官,带领学生一同进入过除夕的情景,并询问孩子们在过年的活动,引出后面的包饺子、放烟花、祝福语、看春晚等活动,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在准备部分里引导孩子做游戏“包饺子”时,教师和学生参与一起游戏,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了身体,调动了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最后游戏的点评时不够清楚,没有能充分发挥游戏的评价功能。“细节决定成功,细节章显老师的智慧”我觉得句话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在主教材触物往返跑教学中,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学习体会快速跑与触物的结合。先是创设“过年放烟花”的情景,让学生用身边的生活学会理解动作,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成四小组,让学生体会触物往返跑的技术,并逐步通过语言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快速奔跑—制动下蹲—侧身单手—转身回跑的技术要点,并能完成练习。最后通过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加强技术动作。
再第二个环节中,同时我在教学中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往返跑的教学不再那么枯燥,我采用打电话送祝福的游戏,在这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认真,活动兴趣浓厚,为了缓和学生体力,我更多的是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尽量的去体验游戏的带来的快乐。
结束部分,我采用音乐《难忘今宵》,带领学生一起做放松操,让学生舒展一节课以来的疲劳身体,充分享受运动给他们的快乐。
在这节课中,细节上的处理,我有待加强,一节课里,虽然时间只有40分钟,但学习的地方却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更多。
阶段成果展示五三年级语文下 阶段成果展示二 二年级语文下册篇二
“小学生良好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
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发布:胡学贵 时间:2011/11/24 17:38:44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论:
0
1193 讨“小学生良好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石嘴山市第十二小学:胡学贵
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真正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同向抓好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还为学生创设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从提高预习质量上入手,明确预习的要求,指导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强化预习这个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主体能力的研究作为突破口。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我们通过开展《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的目标就是想为这些农民工子弟的学生建立这种“志趣的学习生活氛围”,致力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题立项以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探讨培养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探讨小学生在语文预习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良习惯,以及形成不良习惯的内因与外因有哪些。3.探讨小学生在语文预习方面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预习,这些良好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何意义。
4.探讨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预习习惯方面,还有哪些值得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我们利用教师调查问卷和查阅资料等形式,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学生在语文预习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良习惯,以及形成不良习惯的内因与外因有哪些”、“小学生在语文预习方面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预习,这些良好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何意义”。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我们今后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性很强的可靠的研究参考依据,更坚定了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的决心。
第二,我们利用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教师观察等形式,,了解了“小学生在语文预习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良习惯”、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预习习惯方面,还有哪些值得可行的策略和方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后均存在着不良的习惯,比如:1.有的学生惰性强,不爱学习,预习敷衍了事,或者不会预习、不预习,预习作业完成极差;2.有的学生在学习上花了功夫,但预习方法不正确,预习效果事半功倍;3.有的学生家庭教育滞后,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主动的预习习惯;5.预习课文时,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6.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7.部分学生预习时,依赖从书店买来的《一点通》、《字·词·句·篇》等教辅资料,自己没有动脑思考,把预习当成应付差事;8.绝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无法利用网络资源等媒介搜集学习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等媒介搜集学习资料总体表现较差„„这些客观与主观上的因素,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成绩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极不利于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调查结果及分析,为我们确立课堂和课后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
第三,我们进行了跟课题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2011年6月8日,我们进行了《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的教科研培训;2011年9月,我们以实验年级四年级的四个班作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对象,而我们四年级组又以《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预习习惯》为研究小专题,并组织课题组和实验班级教师学习了相关理论,提高了理论认识;2011年10月,我们进行了《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的月专题培训讲座;2011年11月,我们进行了题为《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的搜集与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有的学生预习的意识加强了,但是预习效果又太低;又比如学生预习,过度地依赖课外辅导资料,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微乎甚微等众多问题,我们可以归结为部分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前预习的内容,开展《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质量工程达标复核课、继续教育实践课以及专题教学研究活动,我们探索搜集了学生的一些好的预习习惯,并进行了交流;同时也从正面引导学生思考: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有什么作用。
有了前期的调查与了解,培训、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专题教研等活动,师生已经明确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有哪些,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又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我们首先关注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检查、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为了便于教师掌握情况,鼓励学生预习,我们将预习检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语文预习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
二、我们根据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又进行了学生预习习惯交流和展示活动,对交流展示比较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鞭策预习做得不到的学生。
课堂教学实践为实验教师的观察分析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感性情境。课堂观察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课堂学生表现,寻找预设与实践的差距,对学生预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寻找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开展课题研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方面,我们主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求试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习惯培养,在教学设计中试验教师要体现预习习惯培养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研究成效,我们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首先,我们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预习方法,比如:读读、查查;提出疑难问题;尝试做题;做预习笔记等。然后,我们会在课后布置一定的预习内容,通过上课观察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以及预习方法的灵活运用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找到学生在预习方面的问题所在,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以便下一阶段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这样逐步深入,各个击破,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预习习惯,不至于使得预习流于形式。
在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周一到周五我们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方面有所进展或成效显著,但是一过周末,特别是五
一、国庆等长假,就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预习,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干脆不预习,预习效果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新课的学习。老师们一致认为,周一或是放假来的第一天,怎样才能使得预习习惯真正成为学生习而为常的惯性动作,使最难上的假后第一天的课上好?如何让预习逐步转化为学生无意识的行为,让习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我们又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一、家校联手,创设良好预习氛围。
学生一天中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预习时空,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并制定好课题实验计划,在班级中积极创设良好的预习氛围外,还在平时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在家长座谈会和家访过程中宣传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动员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行列中来,尽可能让家长在家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空间。通过搭建良好的家校关系网,结合双方力量,为落实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增强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语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了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在行动上重视预习,落实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学生就必须完成。另外,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作用很大,必须很好地完成。而第二天来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三、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学生通过几年来的学习生活,虽然已经初步懂得一点学习方法和经验,但是他们由于缺乏具体、系统指导,再加上因学习内容与要求有了校大幅度的提高而一时不适应。如果在这起步阶段就让他们直接去预习,自己寻找学习方法,靠自己的力量去综合提高阅读能力,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学习畏难情绪。为此预习习惯的养成的前提是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上完一节课,我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强化预习方法的指导。当预习成为常态的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内容和重点预习方法的引导。其内容可概括为读、圈、查、划、抄。
读: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大意。
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查不认识的生字的字音、不懂的词语意思,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了解作者生平简介和相关资料,并对画出的疑点结合例题尝试解答。
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开始由教师进行耐心地指导。
另外,预习的形式也可多样化,除了一些常规要求外,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不同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变动,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四)注重督查激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对偷懒者则教育加批评并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并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培养预习习惯。
同时,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是在预习时认真动了脑筋,做了记号,教师要及时表扬引导,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今后会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去完成预习作业。正因为学生课前充分地预习,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
1.学生方面:
经过近一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研究,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数学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做预习记录。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数学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
2.教师方面: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认真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关的课题研究计划。平时注重学习相关材料,更加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中,能尽量结合学生的预习现状展开、设计教学,检查、落实预习的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及时记录点滴收获。
开展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及努力方向。
1.学生成长环境限制。我校农民工子女多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造就了他们生存就业的艰难。大多数是摊贩、临工、跑运输等,居住在铁路家属区和城市边缘的平房里,居住环境简陋、阴暗、拥挤,缺少合理的照明、可供书写的桌椅等,糟糕的吃、住、学条件,无法保障这些孩子最基本的学习条件,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受到这样的条件限制,农民工子女成为了一群既敏感而又自卑的弱势群体,在性格上、习惯上都有一定障碍,这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增加了很大难度。
2.家长缺乏管教的方法。农民工子女家长大多每天早出晚归,大多忙于挣钱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对子女放任不管,加上外来学生的父母多半未经过正统的义务教育,文化素质比较低,很多都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何为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的则在望子成龙心情的驱使下做出过激的行为,使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倾向。这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又增加了实施、研究的难度。
3.学习缺乏一贯性。民工子女家长工作极不稳定,今天在这个工地,明天换到那个市场。他们的子女跟随父母迫于生计辗转于各个城市或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方,今天可能在这所学校,明天则又换了另一所学校,转学过于频繁,使学生得不到一贯的学习指导,一直处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各自所学的教材不统一,进度不统一,教师的要求不一致。农民工子女中能主动学习、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具有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低、作业不按时、不认真,不会预习课文,有的甚至还会逃学。课余生活缺少课外阅读,唯一爱做的事就是打打闹闹,到处晃荡。学习成绩无法跟上,饱尝失败的滋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再加上一放假,良好的预习习惯还为形成定势,就又化为泡影。
萨穆尔·斯迈尔所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在开展这项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相关理论,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从提高预习质量上入手,明确预习的要求,指导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强化预习这个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主体能力的研究作为突破口,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迈上一个新台阶。
阶段成果展示五三年级语文下 阶段成果展示二 二年级语文下册篇三
“走进地震,学会自救”阶段成果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地震,学会自救”已接近尾声。接下来,请各组轮流登台,各显神通,尽展风采,让大家分享你们的收获与喜悦
师:提出汇报要求
各小组汇报时,语言要简练,内容应充分体现各小组研究的特色。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想:听了别人的汇报,你有哪些收获?能提出哪些建议?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要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下面先有请米尔恩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二)分组汇报成果
1.米尔恩组展示成果
(1)组长:米尔恩组。生:大家好!我们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英国地质学家、地震学家米尔恩的代言人。自5月12日14点28分起,汶川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伤痛。我们小组采用剪贴的方式,搜集了一组组触目惊心的图片,为了能更方便,清楚地了解灾情,我们制作成了剪贴集,专门搜集地震造成具大危害的图片,地震中人们失去生命和失去亲人的图片。请大家跟着这些图片一同走进地震后的四川。
(2)第一组图片展示:我先给大家介绍地震造成具大危害的剪贴集。①汶川地震航拍全景图;②房屋建筑物倒塌的图片;③公路、桥梁倒塌情况„„这本剪贴集为我们记录了一个个令人震惊的场面。(每组选择一幅重点介绍)
(3)第二组图片展示: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地震中人们失去生命和失去亲人的图片。①地震中死亡的图片;②在废墟中接受治疗的图片;③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灾难面前显得如此弱小,亲情在瞬间隔断。
(4)师:这些图片震人心魄,全面的展现了地震的危害,请问你们是通过哪些方式收集到这么多图片的?(报纸、杂志、网络)
(5)师:非常感谢你们的剪贴集。这次展示,你们能够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剪贴集的方式研究你们的主题,真棒。同学们,看了米尔恩小组的剪贴集,你有什么感触?
(6)生互动谈感受(略)(老师及时点评)
(7)教师小结:同学们,灾难无情人有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大灾中显现出来的种种大爱感动!
2.张衡小组展示成果
(1)组长:张衡组。大家好,人人皆知地动仪,地震测防我第一。要想测震与防震,有我张衡永不急。我们张衡组研究的主题是:地震发生时,社会各界给予了灾区哪些关爱。我们小组的成员比较喜欢网络,因此,我们决定以博客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我们的活动成果。
(2)展示、介绍博客中的相关信息。
生1:我们先向电脑老师请教了开通博客的方法,以”柳南实小同心中队“为名为我们班申请了一个博客。再用绿丝带作为我们的博客版面。接着,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地震之中来自各界的关爱,我们小组又分为四个小组,通过四个方面来研究这个主题。
生2:我们是从亲情之爱这个方面来研究这个主题的。我们在网上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和音乐,如诗歌《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母爱,抚平了大地的颤抖》《这是一幅生命的风景》,歌曲《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兄弟》等,面我们想邀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诗歌《母爱,抚平了大地的颤抖》。来感受一下地震中伟大的母爱。
师:对,因为有爱,母亲可以忘了自己;因为有爱,母亲谱写着这世间伟大传奇!
生3:我们是从师生之爱这个方面来研究这个主题。它包括学生之间的爱和老师对学生的爱。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地震小英雄何翠青、陈浩、林浩、雷楚年等,我们还知道了为了学生而牺牲生命的谭千秋、严蓉、张米亚、苟晓超等老师的光荣事迹。在这里,我想问问田老师及在座的老师,如果发生灾难,你们会象他们一样吗? 师:在危急关头,作为老师是没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危的,心中只会想着该如何让孩子们脱险,这是一种本能。我相信不光是我,不光是在坐的老师,所有的老师都会这样做的。
生4:我们是从社会之爱这个方面来研究这个主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领导、武警解放军官兵、白衣天使、志愿者及老百姓给予灾区的援助。在这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敬爱的布衣总理温家宝爷爷。我们通过图片认识这一位心系灾区的国家总理,一位灾难面前,亲临第一线,坐阵指挥的好总理。
师: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能和灾民肩并肩战斗在一起,还有什么灾难能打垮我们?
生5:我们研究了地震中来自国际的关爱,主要通过数据来体现。从这些数据中,我们感受到了爱无国界。
师:是啊,大爱无言,爱无国界,在汶川上空,吹响了爱的集结号。看了张衡组的博客,你们有什么要和他们交流的吗?(同学们在交流时请先肯定他们的成绩)生生交流。
(3)生提问:请问你们是怎么想到用博客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的?
(4)生2:在收集“大灾显大爱”这个主题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次灾难中令人感动的大爱实在太多了。我们想到了博客,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可以把我们收集到的所有有价值的资料一一呈现出来,与大家共享,因此我们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博客。
(5)生3:博客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资料的快速分类,提高我们收集、整理资料的效率。
(6)生:我补充一点,众所周知,博客是最先进、最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利用博客的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师、同学参与到我们的主题
研讨中来,使我们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有更多的发现,也便于我们开展这一主题的后续研究。
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张衡组给我们搭建了这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次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大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3.李善邦小组展示成果
(1)组长:李善邦组。大家好!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奠基人李善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接下来,我们李善邦组为了了解同学们对地震自救措施的掌握情况,我们小组对本班48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展示调查表及调查情况分析表)。问卷调查表
问题一:地震前,你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吗? a、了解 b、了解一些 c、不了解
问题二:地震后,你最想获得哪方面的知识? a、地震的形成 b、地震时的自救措施
第三题:地震时,如果你正在家里或者教室里,你会躲在哪里? a、桌子下面 b、窗户下面 c、门后
第四题:地震时,如果你正在走道,你选择哪个地方躲避? a、外墙墙角 b、内墙墙角c、窗户下
第五题:地震时,如果我们在户外,可以站的地方是: a、空旷地b、广告牌 c、玻璃橱窗 调查情况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以上五个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更没有掌握正确的地震自救方法,大多同学迫切希望获取地震时该如何自救这一方面的知识,于是,我们小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究——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如何自救。
(2)生1: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了一些地震形成知识和防震自救的基本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归类整理后做成了手抄报,先发给同学们传阅。(发手抄报)
(3)生2:同学们,能给我们提些什么好的建议?生谈收获和建议。
(4)师:感谢李善邦组给我们进行了地震相关知识的宣传。其实地震的有关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实践课中继续探究。
师:我们知道,人类无法改变命运,但是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我们也可以用智慧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下面有请胡聿贤组展示成果。
4.胡聿贤小组展示成果
胡聿贤中国著名地震工程学家,是中国地震工程学研究与教学的开拓者。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自豪。
(1)小组长:大家好,这次地震,我们见得最多的是绿丝带,绿色代表帮助,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怎样解决地震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问题。
10月3日,我们小组到工人医院咨询了来治病的灾区小朋友,发现地震给这些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非常想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于是就开始了“怎样解决地震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一主题的研究。
主要内容:①地震造成小孩心理疾病的种类;
②不同种类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3)我们小组成员还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收集到的其他补充资料。(4)生:另外,我们对活动进行了及时的报道,结合采访记录和搜集的资料,我们写了不少精彩的文章。
(5)师:第一次进行这样的记者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6)师:想当好一名记者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知道万事开头难,你们已经迈开了第一步,我相信,多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你们的小记者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教师总结评价
这次展示活动,同学们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成果和体验通过各种方式展现给大家,让我们感受到大爱无言,也让我们掌握了很多地震知识和治疗灾后孩子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博客制作、采访及写作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下面根据各小组在展示活动中的表现,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四、延伸与拓展
同学们,抗震救灾已经结束但如果还在继续,做为小学生,我们还可以为灾区做些什么?
天灾人祸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当别的灾难降临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下一阶段再继续探究。
阶段成果展示五三年级语文下 阶段成果展示二 二年级语文下册篇四
成果展示
一、成果展示为了什么?
成果展示的过程是反馈交流的过程,是经验共享的过程,是调整深化的过程。成果展示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成果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交锋、过程的体现,即成功喜悦分享和探索的困惑分解和分忧。通过展示,认识到自己实践活动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增进自我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欲望、社会角色感,增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学们要创造性地将自己探究和实践的结果展示出来,在小组、全班甚至全校同学之间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既是对前期活动的检阅,又是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大好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胆小、懦弱等心理,培养自信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思维的碰撞,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活动主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展示交流评价过程看作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通过交流实现对实践活动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环节真实情感的交流,思维的交锋,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继续探究实践的欲望。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展开回顾、反思、梳理、总结和交流,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出更好的指导。
二、成果展示展示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研究、体验和成长的过程。因此,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的成果应该是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通过体验而得到的“体验成果”。因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应该具有“研究”的味道、“体验”的味道。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的“研究成果” 是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加工、分析,形成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为了追求成果的“丰富”,往往展示了大量的知识性材料,这些材料有从网上直接下载的,也有从书上摘抄来的。学生缺乏对这些资料的加工和消化,从这些成果中,我们无法感觉到“研究”的味道。学生所做的工作只是相当于资料员的工作,缺乏深层的思维和研究的含量。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的“体验成果”是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因而,“体验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就应该注重活动体验的原汁原味,不必追求花哨的活动装饰。有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时,热衷于追求形式的丰富多彩和场面的盛大气派,不惜对成果展示活动进行艺术包装,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练。把展示地点布置得五彩缤纷,学生也涂抹得花技招展,学生吹拉弹唱,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异化为学生文艺成果的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怎样展示,需要视学生的材料而定,需要由学生的学情而定,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展示形式的多样化而让整个展示过程华而不实,使交流总结的过程仅仅变成呆板的、完美的展示,忽略展示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活动过程中生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动态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过程中展示的成果是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研究得出的有自己的看法的“研究成果”和通过体验而得到的发自学生内心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体验成果”。因此,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展示的是学生自己的看法,原汁原味的真情实感。切忌不要异化为原始材料的堆积或“综艺节目表演”。
三、成果展示怎样展示?
成果表达、展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论文与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小报、课件、网页、模型、音像制品、艺术作品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都要紧密结合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根据不同内容主题,采取针对性的表达、展示形式,适当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尽量做到在把成果表达清楚的基础上让展示形式活泼一点、让听众觉得有意思、不枯燥。
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既要符合活动的主题,又要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展示的形式根据活动的主题类型来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有主题探究(小课题研究)、项目与应用设计、参观与考察、社会参与和社区服务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形式有;实验展示、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结题报告,也可以综合进行;项目与应用设计的展示形式有:作品或模型、小发明与小制作、设计图等;参观与考察项目的展示形式有:活动中的照片及录像带、调查报告、开讨论会或演讲;社会参与和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形式有:现场制作、收集的资料展示、写好的倡议书、办一份小报、形式适宜的文艺演出。
展示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
依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成果展示要以交流、激励为目的,要依据学生特点,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通过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展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尽可能让其多说;动手能力棒的学生,让其多做;家里藏书多的学生,让他多展示收集的资料„„还有,对于同一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和活动反思。例如“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利弊”,有的学生说最大的收获是胆量变大了;有的说是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有的说学会了与人合作„„
在总结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决定结果的呈现方式。避免代替学生完成一些展示的作品;精心排练交流方式;使交流总结的过程仅仅变成呆板的、完美的展示,忽略展示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活动过程中生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动态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实物模型、设计方案等,还包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日记、心得体会、获得的体验和感受等。
成果展示汇报时,重点抓住以下几个主要内容进行陈述:
①选题:这个课题是怎样产生的?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有哪些研究成果等。
②过程:是如何开展研究的?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研究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等。
③成果:经过研究后,得出哪些研究结果,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④体会:在活动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哪些感人的事迹?难忘的事情,新的认识与收获等。
成果的陈述最好是课题小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合作汇报,切忌一个人宣读;陈述人员要事先进行模拟训练,明确自己的作用,把握好时间。在陈述过程中,要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对于调查研究类成果要抓住重点,按报告的主线对调查研究报告进行解读;对于科学实验类成果要说明实验的背景和目的,用含有数据的图表和表格清晰说明实验过程和结果;对于项目设计类成果要结合作品介绍它的制作背景、原理、材料、功能及使用方法等。同时,汇报的内容、活动的过程性资料、照片等做成演示文稿,声像并重,提高大家交流的兴趣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