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汇总18篇)
教案作为一种指导性文档,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并提供参考和借鉴。编写教案时,教师应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及时反馈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教案范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彼得最后说的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四、自学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
(2)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五、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
3、回答上面的问题。
六、作业:
1、写字。
2、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板:22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
(1)轻声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出示)。
(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师描述: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
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
(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
(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
(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
(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
(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5、故事学完了,老师很受启发,你有启发吗?
四、畅谈梦想,愿梦想成真。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活到一百岁,在100岁的生日时你们都来祝我生日快乐。
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五、作业: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笔下三大奇松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里行间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评析: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渡:这里有一段我在旅游时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观赏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些图片美吗?作者笔下的奇松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2、交流感受,细研课文。
过渡:课文写得最美的是那一段?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深研课本,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以小组读课文第二段,选择喜欢的一棵松树,找出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互相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2、集体汇报交流。
(1)感受“迎客松”的奇美: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迎客松的图片与文字,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并引导学生读“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c、品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欣赏陪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学生品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c、读好这句话,师指导朗读。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学生朗读“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它的奇特。
c、朗读这段话,感受它向游客告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3、看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有件礼物送给大家。(出示三大名松的诗句)。
4、感悟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介绍三大名松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是啊,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条有理。
5、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自读第三段,欣赏画面。(板书:神奇秀美)。
2、练笔:
(1)根据刚才看到的精美图片,结合本课的写作方法,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词。
(2)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美丽与大家分享。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1、课文的第1节向我们交代了香港是我国的南大门,有哪些景点,是课文的总起。谁来说说香港有什么?(香港有——)。
(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指导朗读:读出沙滩的美丽迷人,公园的著名,街市的热闹繁华。
3、为什么说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整个国家好比一个家,得有个门,香港在我国的南方,它就好比是我国南边的大门,那里每天有许多船只、飞机通往世界各地。
(生齐读第1节)。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1.指出下面形声字的构型:装、蚊、泻、爸、、型、、跨、、同桌,并指名答案。
2.在生字表中找出一个形声字,并在旁写上它的构。指名回答。
3.出三个同形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江、河、湖、海、泪、
4.出三个同声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叮、
5.明下面形声字的形旁,并根据其形旁判断其意。
面壁思完璧。
人心惶惶灯火煌。
6.字填空。
心()。
眼()。
情清。
()()坐。
晴睛。
()。
()天。
7.根据形声字的常,改正下面中的字:
1.曲折蜿蜓(蜒)。
2.星期布(棋)。
3.架()。
4.涅着(捏)。
5.棉起伏()。
6.四啼生(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一全小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练习朗读,指名读。
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能够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歌曲的学唱和背景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教学难点:弱起节奏、附点节奏和前倚音的正确演唱。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影视音乐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都看过那些电视剧或电影呢?
生:(《女人心计》、《潜伏》……)。
师:大家除了关注影视作品里的剧情和人物以外,有没有注意到里面的音乐呢?
生:(有/没有)(都有哪些呢?)。
生:(《水浒传》、《大长今》)。
师:那大家都是在那里听到这些音乐的呢?
生:(电视)。
生:(插曲)。
二、新课导入。
师:接下来,老师想再给同学们听一首流传至今的老歌,这首歌同样也是影视作品的插曲,相信通过学们一定听过,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音乐、学生不唱)。
师:大家知道是什么歌吗?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大家把书翻到第26页。这首歌,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因为电影拍摄的年代比较久远,你们很多同学可能不太了解。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应该都看过这部电影,回去可以问问他们。《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影片通过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故事。
师:刚刚老师发现好多的同学都已经会唱了,那我们现在跟着录音把这首歌唱一遍。好吗?
生:(好)。
三、歌曲学唱。
师:现在就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唱这首歌。(老师边弹琴边唱,学生跟着老师后面唱)。
生:(学生跟唱)。
生:(都有休止符)。
师:那休止符在这一小节的那个地方呢?
生:(最前面)。
师:这个休止符在这一小节的第一拍上,那这一拍是强拍还是弱拍呢?
生:(弱拍)。
师:那强拍被休止了,从弱拍起,我唱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空拍、轻唱)。
师:乐谱中还有这样一些小节,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节奏?
生:(附点节奏)。
师:在乐谱的那些地方还出现这样的小节呢?
生:(……)。
师:在乐谱中还有一个装饰音,大家找一找在哪里出现了?
生:(波浪)。
师:这个装饰音叫作前倚音,跟着老师的把这装饰音唱一唱。
生:(学生跟琴唱)。
师:现在我们跟着音乐完整的唱一遍。(播放音乐)。
生:(学生跟音乐唱)。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唱的同时啊有这样几个地方唱地并不是很到位!乐谱中出现了多出一字多音地方,跟着老师琴把这些地方唱一唱。
生:(学生跟琴唱)。
师:乐谱中除了出现了一字多音,那有一音多字的地方吗?
生:(天的、悄悄的、安排、幸福的)。
师:跟着老师琴唱一唱。
生:(跟琴唱)。
师:那我们现在跟着音乐再唱一遍。
四、歌曲分析。
师:歌曲唱完了,现在来让我们看看这首歌产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下?当年影片中的小朋友用怎样的方式演唱这首歌的呢?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呦!(播放视频)。
生:(划船。合唱、独唱)。
师:那一段是合唱,那一段是独唱呢?
生;(第一段是合唱,第二段和第三那段是独唱,高潮的部分是合唱!)。
师:那大家想想一想,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和书上的歌词又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分段播放)。
师:歌词与画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播放第一段)。
分别有几个小朋友要来演唱的呢?那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播放第二段)。
从小朋友脸上洋溢的笑容,你们能看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播放第三段)。
生:(歌词所唱的与画面上看到的一样)。
师:曲作家呢,为了让音乐能更好地配合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影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充分利用镜头语言,来抒发了内心情感,这就是影视作品插曲的一大特点。
生:(愉快、高兴)。
师:那我们也带着这样的心情跟着音乐再把这首歌一起演唱一遍吧!(播放音乐)。
师:这首歌的作曲家刘炽不仅写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同样也为其他的影视作品写了不少优秀的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接下来呢,再给同学欣赏两首歌曲!(播放《我的祖国》、《英雄赞歌》)。
师:好听吗?
生:(好听)。
【教学总结】本课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第一小节描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令人陶醉。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
首先,我以歌曲导入,在学生熟悉的歌曲声中,启发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来唤起与诗中少先队员相似的情感体验,借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强词句教学。本课遣词造句准确、精当是鲜明特点。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去体会这个特点。如第一小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渐入情境,然后,我通过“荡、推、倒映、环绕|”等词语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结合课文插图,直观感受北海秀丽的风光,从而感悟诗歌用词的精妙。
然后,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例如提出问题:“红领巾”指什么?“阳光”又喻指什么?使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红领巾”与“阳光”的关系,体会“迎”“洒”蕴含的意思。
最后,重点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谁为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尽情欢乐”?孩子们有的说是“开开心心地玩”,有的说是“痛痛快快的玩”。“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幸福快乐”。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由于第二小节的详细分析,孩子们几乎都可以说出党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但是在进一步体会时,学生很难理解旧社会孩子们穷困潦倒的生活窘态,如果我可以结合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说旧社会孩子们的生活并与新社会孩子们成为小主人的幸福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深深地去体会党的伟大、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感受到文中的“我们”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除此,还要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孩子们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两种情感牵引,才能使得难点进一步突破,使得孩子们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被激发!
除此,本课的教学我还重视他们的朗读,对每一小节都进行情感分析,指导朗读,但是如果我可以示范,这样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气氛将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教学要求:
1.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14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划(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来拼读下面的生字。
干吗讨厌批评来访搞不清刀叉压根儿差不多。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看看谁读的好。你们读得很棒,为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1.想想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
2.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样?从文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与句子。
(小鸡-同情、杜鹃-怜悯、狐狸-嘲笑)。
3.狐狸为什么嘲笑它?从哪句话中你读出了这种嘲笑的。
4.面对这种嘲笑小狗有怎样的反应?(指导读出伤心的语气)从动作表现来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师引导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五、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1.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2.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六、联想续写,布置作业。
读童话需要一颗童心,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间流出。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此文加上第四个结局,能像作者一样,在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1、教师说明: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随意从这箱子中抽一张档案卡,把卡上写的内容大声读给大家听,读完后,请大家猜一猜,卡片上所描述的是哪位同学。
2、指名一位同学抽卡,读卡。
3、交流:(1)卡片所写介绍的是我班的哪位同学?
(2)你为什么能准确猜出来?
4、请被猜到的同学上台。
(1)鼓励他介绍自己。你的朋友准确地猜出卡片是你做的,可见他对你已有所了解,也说明你能真实地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告诉别人,你做得真好!你想让朋友更了解你吗?如果愿意,就请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他们。
(2)上台的那位同学自我介绍。
5、根据那位同学的介绍,请他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或爱好,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或激励。
6、听了刚才一位同学的介绍和表演,作为他的朋友,你觉得他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或你想给他提些什么希望?(朋友补充介绍)。
7、多么真诚的话语,听了朋友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上台者谈体会)。
8、小结:刚才那位同学勇敢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真诚地接受朋友的忠告,作为他的朋友,也能伸出友谊之手,如实向他提出希望,他们做得真好(每人奖一颗小红星,发到上台者手里时,送给他一句祝福的话)。
那位同学在朋友的帮助下,更了解了自己,所以我们如果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可以让我们的朋友更了解自己,多帮助自己。(板书:让朋友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9、再请一位同学抽卡,读卡(方法同上,所不同的是可针对上台者卡上的爱好,让他作自我介绍)。
10、改变方式,把抽卡,读卡改为老师说某个同学的特点,考考大家对他是否了解。(避免同一形式的重复,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11、老师让同学猜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让这位同学从朋友的赞扬声中看到自己也有不少优点,从朋友的忠告中得到启发,激励他以后往好的方面发展。
(如有时间,还可改变方式,可让班中一位同学讲出他的朋友的特点,让其他人猜,这样更能体现活动的主体性)。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通过让朋友更了解自己,从而得到朋友们更多的帮助,更认识了自己,同学们,你们想更了解自己吗?下面,就让你的同桌来了解你,帮助你吧。(板书:同桌)。
活动(二)同桌手拉手。
1、宣布活动规则:
(1)请几位同学把卡发给每个同学;。
(2)先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卡上的内容读给同桌听;。
(3)听者向读卡者提出希望或讲讲对方自己还没注意到的优点。
(4)另一位同学读卡,听前一位同学告诉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2、同桌交流,教师主动加入,适当指导。
3、小结活动情况(过渡)。
(三)实话实说。
1、刚才,你通过朋友、同桌的帮助,一定有不少新的收获吧!谁来说一说?
(1)指名上台的同学说。
(2)指名一、二对同桌说。
2、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为什么?(再次点明主题)。
小结:大家通过让朋友,同桌了解自己,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更了解了自己。你们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和别人吗?那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自己,让大家互相帮助,手拉手,共创美好的明天。(板书:大家)。
3、全班学生可互换卡片,也可随意把自己卡上的内容告诉给同学听,请别人向你提出希望,对别人优点说几句祝福的话。(放歌曲《手拉手》,渲染气氛)。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冷与热”等六个单元。
(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2、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4、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5、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6、冷与热单元:是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部分组成。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他们将获得“冷与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种植和养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五、基本措施:(略)。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5)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0、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12、(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2)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细刷搅动,找出丝头(4)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蚕蛹)、(蚕蛾)。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1、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
2、种子旅行的方式:(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3)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
3、(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4、(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5、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6、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7、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8、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情感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张老师带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这个地方。(课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树,大象,舞蹈图片)。
二、揭示课题。
1、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非洲在感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吴晴一起走进非洲,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卖”的反义词是:买,区分“卖”和“买”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1、师:同学们的质疑都很有针对性,课文中就有很多有关少年的信息。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有关描写少年的语句。
2、指名交流,(少年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师引导:他是哪里人(非洲)能说具体一点吗(非洲南部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边)指导读好瀑布的名字。
四、感受瀑布和木雕之美。
1、师:想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吗?(播放瀑布图片)。
2、师:此时,你的脑子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壮观,雄伟等)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它的呢?指名说,(出示第2段)指导朗读,读好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3、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四字词语,张老师把它们都找出来了。
出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4、师:从这些出示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是写——瀑布的,而这些词语都是写——木雕的。课文哪几段具体介绍了非洲的木雕(第3,4段)。
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非洲的木雕吧!(课件播放木雕的图片)你用哪些美好的词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等)。
5、(出示第3,4段)师:这么精美的木雕,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齐读)这么栩栩如生的象墩,难怪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6、师:刚才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四字词语,我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会正确运用。
出示:
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指名说——齐说。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我”强大的购买欲望,但是“我”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五、研读感悟少年的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9自然段。
(1)看看“我”为什么最终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
(2)刚才是对“我”的描写,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这个卖木雕的少年的呢?他都说了些什么?面对我的遗憾他又会想些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通过“我”与少年的一席对话,你觉得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
3、是啊,为什么少年会如此地尊重中国人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国人曾经帮助过非洲,非洲人民深深地记在心里,就连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那面对这么精致的木雕,我最终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认读词语,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因为种种原因我和这个卖木雕的少年都有了些许遗憾,那最后“我”会是带着遗憾回国的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深入学习,揣摩人物内心。
1、朗读第十至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引导:自从少年白天和我见过面之后,他可能在干什么(找木雕,做木雕)所以这个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谊,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3、少年的这些举动,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展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了他的淳朴与善良。)。
三、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师:我回国后,肯定会把这个非洲少年介绍给朋友认识,你会怎么介绍?可以介绍他的外貌,他的木雕,他送木雕给我这件事。(指名交流)。
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师总结:我们都有共同一个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满爱,希望世界——和平。
四、指导书写。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五
生:闭气凝神,陶冶情操。
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同学们说的有道理,我们现在学习“横”。
指导:横有长横和短横之分。
3.教师书写长横和短横。指导运笔方法。
(1)长横:笔画稍长,左低右高,略带斜势,起笔较重,中腰略细。向左上逆锋起笔,旋即转向右下稍按,以中锋向右行笔,至收笔处顿笔回锋,藏锋收笔。
(2)学生练习写长横。
(3)短横:起笔轻快,可顺锋入纸,向右行笔,渐行渐按,至收笔处稍顿缩锋收笔。写时略带仰势。
学生练习写短横。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六
第一单元:
2、(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3、(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4、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5、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7、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8、纸鹦鹉这所以能站在手指上是因为(保持平衡)的原因。
第二单元:
1、校园里(花草)、(树木)、(小鸟)、(蝴蝶)、(蚂蚁)、(蜜蜂)等都是有生命的。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等。
3、(生物)一般可分为(植物)和(动物),动物中又包括我们(人类)。
4、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随时记录)、(注意安全)、(不惊动或伤害小生物)、(校外寻找要和大人打招呼)。
5、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
6、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7、蜗牛的身体分为(壳)、(头)、(腹足)、(尾),头上有(两对触角),(腹足)可以运动。
8、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9、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对刺激有反应)等。
10、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有:(1)萝卜不能改变自身位置,兔子可以运动(2)萝卜依靠阳光独立生活,兔子所需营养由外部供给。
第三单元:
1、(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我们可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称一称重量,就能知道它含有多少(水)。
3、人体(65%)是水,一个鸡蛋中含有(76%)的水,一条鱼(85%)是水,蔬菜中(90%)是水。
4、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5、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6、认识物体,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
7、像水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8、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得(越高)。
9、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10、水有(压力)。水(越深)压力(越大)。
11、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12、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却变甜了,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13、水可以溶解的物质有:(白糖)、(食盐)、(奶粉)、(洗衣粉)等。
14、水不能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沙土)、(塑料)、(石头)、等。
15、水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海洋)、(冰川)和(地下)等许多地方。
16、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
17、、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水,(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18、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19、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20、我们周围的一些活动会污染到水资源,如:(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
21、、要获得更多干净的淡水,人们想的办法有: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咸水)变(淡水)。
22、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有:(水龙头关不紧)、(马桶漏水)、(用流水洗漱)、(冲厕所)等。
23、节约用水的方法:(用完水关紧水龙头);(刷牙、洗碗不用流水);(洗衣、洗澡后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车)等。
第四单元:
1、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
2、直接来自大自然的为(天然材料);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性质特点发生了改变的,为(人造材料)。
3、天然材料有:(木材)、(石料)、(棉花)、(蚕丝)、(羊毛)等。
4、人造材料有:(纸)、(铁)、(玻璃)、(塑料)、(尼龙)等。
5、造纸术由(蔡伦)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
7、同一张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不一样。
8、不同用途的纸,其(吸水性)和(透明度)不同。
9、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11、常见的纺织材料有:(棉)、(麻)、(丝)、(毛)和(人造纤维)等。
12、看(纺织品成分标志)可以认识纺织材料的不同种类。
13、(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它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14、棉布与尼龙的不同:棉布属于(天然纤维):(1)比较结实(2)吸水性强(3)燃烧时散发焦肉气味,燃烧后灰烬分散,颜色发白。尼龙属于(人工合成纤维):(1)很结实(2)吸水性弱(3)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燃烧后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15、我们采用(砂纸磨)、(加热)、(敲打)等方法,发现了金属的性质有(表面有光泽)、(易传热)、(易变形)等。
16、一般用(铁)做炒锅,因为(便宜)、(坚硬)、(铁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17、用(铝)做易拉罐,因为(便宜)、(轻)、(易加工)。
18、首饰用(金银)做,因为(昂贵)、(光泽度好)、(不易氧化)。
19、塑料的优点:(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等。
20、塑料的最大缺点:不易(分解),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极为有害。
21、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不好的影响有:(占用土地)、(威胁海洋生物)、(影响市容)。
22、(白色污染)是人们大量使用(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23、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4)购物尽量用布袋或纸袋。
第五单元:
1、(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2、问题从哪里来:(1)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2)对流行说法提出怀疑(3)科学小制作时提出问题。
3、(亚里士多德)认为:同样材料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的重量决定。
4、(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5、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6、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1)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人物对话在文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4、了解朱德总司令是在什么样情况下帮助老陈头挑行军锅的,体会朱德总司令关心战士,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吃苦耐劳,关心他人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忆主要内容,齐读课题《总司令挑行军锅》。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爱唱信天游的“老陕”,走路一扭一拐的的老陈头,一口火辣辣的四川话的朱德总司令。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写了谁的故事?这篇课文的题目就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朱德总司令的这段挑行军锅的小故事,你们读了之后感动吗?是的,老师同你们一样,作为一支队伍的统帅,朱总司令为什么要帮助老陈头挑行军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1—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因为老陈头脚受伤了。
a.老陈头步子一扭一拐的,有点踉跄……大油桶和一口行军锅。
师:脚有伤,走路不稳,挑着重物,真艰难。
关于老陈头外貌描写的还有吗?
b.第八自然段首先学生回答读一遍,说很艰难(师问那些词语体会出行军的艰难:抹、靠、整、抬、擦、撮、糊、摸雨的都没有,没有地方做,用草擦泥浆,用烟消毒,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如果你脚受伤了,会受到什么待遇,体会战争时的艰苦。
师:作者用这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地给我们再现出一位吃苦耐劳的红军战士的形象,让我们一齐去体会当时行军的艰苦(齐读8自然段)。
师:老陈头抹去脸上的雨水,除了脚受伤,还有什么原因促使老陈头走路踉跄,引出自然环境的描写。
3、体会环境指导作用。
学生读1——3自然段,大屏幕出示夜雨……雄鸡打鸣报晓。
师:行路困难。
黑沉沉的林子,偶尔响起几声犬吠,才有雄鸡打鸣报晓,体会走了一夜,清晨很宁静。指名读环境描写一段。
4、体会总司令关心战士,平易近人。
师:黄土高原,夜雨淅沥,道路泥泞,宁静的清晨,美好的故事悄悄的发生了,接着汇报,指名读9——14自然段。
出示挂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一样的衣着,一样和眉善目)。
师:这就是朱德总司令与老陈头对话的情境。
师:让我们想象着画面,指名轻轻的来读一读,边听边想,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一组,态度诚恳,真心帮助。第二组,关心战士,平易近人。第三组,风趣幽默,没有架子),指名读前两组一起处理,第三组单处理,齐读.
师:你为全军的统帅,对待一个炊事员,却像对待兄弟一样,处处关心,平易近人,让我们一齐来读这段对话,让朱总司令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5、体会最后一部分(15—19自然段)。
那么当老陈头知道这位老同志就是朱德总司令时,会有什么反应呢?默读课文剩下的部分。
“什么?总司令……”老陈头懵了。
为什么“懵”了,(1)没想到总司令能给自己挑行军锅,出乎意料,惊讶、感动、总司令,全军的统帅,炊事员,普通的战士,职位是多么悬殊,而他却这么关心战士、平易近人,此时,被关心的人会有什么感受?幸福、高兴、感动、温暖。
师:老陈头也有同样的感受,齐读,想到这,老陈头……。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除了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你还知道其它朱德总司令令人感动的故事吗?
介绍《朱德的扁担》。
(四)总结板书,升华主题。
只有我们的八路军,才有这样的将领,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再读《总司令挑行军锅》。
让我们把朱德总司令深深地印在我们记忆的长河中,一齐来读朱德总司令对老陈头说的几句话。
四、板书设计:
关心战士。
(朱德)总司令挑行军锅。
平易近人。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八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