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专业14篇)
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之一。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避免简单的赞美或批评,要有具体的论据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经典名著的读后感摘录,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伟大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一
朱永新,提起他的大名,估计教育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他的身上,笼罩着无数的光环。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但面对他,我们更喜欢亲切地称呼他“朱老师!”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展,1700余所学校、200多万名师生参与实验,正以行动改变着中国教育。
看着这本三百多页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教育小语》,细细品味着这包含哲理的三百多条小语,仿佛朱老师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他那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穿行在教育小语的旋律中,我思绪万千,如有阵阵春风,令人希翼无限,如有夏日凉风,倍感怡然,又如有冬日北风,让人猛然醒悟……在散发着馨香的纸页间,我读到了一种更丰盈、更完善、更令人向往的梦,那就是新教育之梦dd闪烁着理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的新教育之梦!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需要平静地思考,更需要激情的燃烧。”这几句话我读了又读,读了再读,越读越觉得这就是写给我的,虽然有些一厢情愿。可是我确实觉得这句话对我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该有这样的理想啊,我们每个人都该做做自己的教育之梦啊。踏出师范的门槛,我是带着美丽的梦想走上了三尺讲台,日复一日琐碎的工作、忙碌的生活,等再回首,只觉自己渐渐退却了教育的那种激情。我突然之间好感动,因为那是理想,而现实永远和理想存在很大的距离。我想这辈子我不一定能成为如何如何的人,只是希望能缩短这中间的差距,只希望那梦想依旧美丽。
在整本书中,我还找到了一个我所认为的关键词,那就是“阅读”。无论是第二卷中“阅读,会让教师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让教师更有教育的智慧,教育也因此变得从容而美丽”。还是第三卷中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阐述,都充分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那更需要不断地阅读、阅读再阅读。
品读《朱永新教育小语》是种享受,是与作者分享理想教育的快乐。品读《朱永新教育小语》也是一种痛苦与孤独,因为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多了份思考、牵挂。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二
如果有人问我新教育是什么,我一定会说新教育是一艘大船,承载着所有教育者的理想。这艘船在滚滚红尘中斩浪而行,不畏任何狂风暴雨。因为这艘船的船长朱永新教授是坚定的知行合一者,船上的舵手们都是坚毅的勇士。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教育的理想,推动每一个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
每一位站到这艘船上的人,都会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自己的特点,都能够找出适合自己的事业。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作为新教育者,就是要做这样“好的教育”,既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在平等的心灵沟通中,大家一起合力,找寻真正的教育力量,培养生命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扬起生命的风帆,让每一个老师享受成长的幸福,让每一个父母品尝成功的喜悦”。
每一位站在这艘船上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在这里,生命有了精神的归属地,有了蓬勃向上的动力源,有了执着坚强的追寻力,有了共同生活的合作默契,有了真正的公益精神。在这里,空喊口号、形式主义者只会被唾弃,潜心阅读、善于思考者才会被推崇。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如果乘上了这一艘船,就会远离浮躁,亲近专业成长,找到教育智慧的源头,站在新教育集体的肩膀上乘风破浪。
当阅读、思考、写作、实践这四项教育基本功融化到教育者生命的血脉之际,以读带写,以写促思,以思指导实践,读写思行,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平平凡凡、毫不起眼的生命也会“闪耀出思想的火花”,笔端也会流淌出“文字的精灵”。其生命蜕变成蝶,在教育的百花园里翩翩起舞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即将到来的事实。
“自我教育与团队影响”是新教育前行的动力源,“底线+榜样”是新教育的管理秘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构筑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都是新教育前行的灯塔。行驶在教育的海洋里,新教育这艘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会“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在这样的信念下,在这样的行动下,我相信“教师”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不再是传说,读书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教育必定会焕发出巨大的力量,让孩子成长为一棵棵挺拔的树,溢出一树树的芬芳。
即便现在我们的力量还很微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每年的年会展示、新教育每一次的活动,都是新教育之船前行中留下的深深印迹。
“与谁为伍,你就会成为谁。”我愿所有的教育人都能够站到新教育的船上,乘长风,破万里浪,与新教育人一起驶向教育的理想之地。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三
“新教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记得我刚来咱们学校的时候,就接触了新教育。孔老师是我的导师,她经常看书,也带领学生看书。从老师们的口中得知,新教育有一种课叫“整本书阅读”。和王瑜老师一个办公室,她的晨诵每天都会吸引学生大声朗读。从王老师那里,我明白了晨诵还可以那样多姿多彩,新教育果然与众不同。学校里要求每个学期最少15篇博客,我才知道新教育还要有写作、有反思。虽然觉得新鲜,但是我始终不明白新教育的真谛。
本学期一开学,桑主任叫我去办公室,跟我说要成立新教育实验班级,问我能不能去做。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怕把事情干不好。但是,这次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我想尝试,想弄明白我心中的困惑。当我答应下来之后,桑主任给了我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从这本书里,我对新教育终于有了自己的较全面的理解。
在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对新教育的认识以及做法。
首先,新教育不是完全凭空出来的新鲜花样,它是继承了我们民族先进教育思想基础上的发展、跨越。新教育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人吟诗,是有感而发。我们的“晨诵”也能够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早晨读书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能够唤醒一个学生的一天,也能够唤醒一个老师的一天。在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诗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诵读的快乐和记忆的增强。“午读”时间就是我们安安静静享受书中世界的时间。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厚积而薄发”大抵是激励我们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吧。“暮省”应该与孔子的“日三省吾身”的做法相一致。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提升自己。所以说,新教育并不“新”。
但是,新教育有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新教育不崇尚棍棒教育,新教育提倡我们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晨诵时间,能够用心去选晨诵的诗歌、短文,用心组织晨诵的形式。上课的时候,能够用心去组织课堂,丰富课堂讲。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激起孩子们的写作欲望。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和学生沟通、疏导。
《新教育》让我感受到了做老师的幸福,也感受到了做老师的责任。我会紧跟它的步伐,做一名合格的、幸福的教师。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四
我看了朱永新的《我的理想教育》这本书使我有很多感触。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这些话让我明白,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每天面对着的是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因此,关爱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对学生全身心力量的爱,才能保护每一个孩子幼稚的心灵。每每面对一张张天真烂漫的孩子的脸,总有这样一种很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让所有孩子得到快乐,得到发展!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在逐渐地取代传统教育思想。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做的。只要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智慧无怨无悔地献出。
“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让我明白,竞争的基础上合作,合作的基础上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是走不远的,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对于合作与竞争,要确立“双赢”的观念。过去我们往往以为,在竞争中只有一个赢家,因此,合作有一定的困难,更多的是竞争。但是事实上,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真正高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各方面因素的教师。这样我们才会赢得每位教师的尊重,赢得每位学生的尊重,赢得每位家长的尊重。
“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些话让我更加明白真正的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充满了希望,我对那些学习不好又老是犯错误的学生总是耐心地去做工作,犯了错误叫到办公室耐心地谈心,直到彻底让这个学生懂得怎样做为止。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董事。
转眼间,我踏上教育这片沃土已30个年头了。蓦然回首,看看自己这几年所走过的路,每当看到学生看我的崇拜的眼神时,每当听到学生一声声发自内心的问候时,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每每这时,我都会在心中给“教师”这两个字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因此,在工作中,我严于律已、言行一致,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努力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做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从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为每位孩子茁壮成长而努力!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五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学习。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新教育来了,犹如晴空的响雷挟万钧之势来到了郏县,也来到了我们的三立学校,听报告、读书、写感想成了新教育老师的一种标志,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人发一本朱永新的新教育,闲暇之余捧起了心中的梦想细细入味。
这本书读完后,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潮澎湃,面对着新的一轮的教学,又有了一股子大干一场的劲头。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那么的开心。当然也有课上得不理想,孩子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的时候,但那时的自己总有更多的耐心,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跌倒了爬起来的力量。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六
朱永新先生近些年积极推进新教育,有很多思考和实践行动,他倡导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著作等身。为便于大家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朱永新将自己这些年发表的教育观点、箴言汇聚起来,编辑成了《朱永新教育小语》一书。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朱永新的教育主张,这本书倒是非常适合的;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朱永新的教育思想的人来说,这本书也可以作为索引来使用。
这本教育小语,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师生的阅读、教师的作用、校长的作用、童年的价值、家庭教育、成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等九个方面,汇编了300多条朱永新的教育箴言。这里摘选其中的一小部分,也顺便谈一些自己的读后感。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朱永新强调,新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是:1、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2、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3、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4、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注重个性发展,建设特色学校。
要通过新教育实验,努力实现四大转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
正好上个月读了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杰弗森郡的一所特别的公立学校――开明学校的教育故事,让我感觉到在基础教育领域,让孩子收获幸福的教育是完全有可能的。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行动方案,都与开明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让我相信,如果相关的实验学校,能够按照新教育实验所要求的去实践,一定会让学校的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
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只要学校愿意去实验,愿意去改变,哪怕只选择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去探索,就一定会给学校带来变化和生机。这样的学校,可能暂时还达不到新教育实验校的标准,但慢慢地,就会向这个标准靠拢。空想无用,实干兴校。
二、阅读的习惯。
有一句话,最能代表朱永新的阅读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一所学校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如果在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历程中,一个孩子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许多重要的国际教育质量测量项目中,阅读素养都是测量的重点。为什么大家如此看重阅读?是因为一个具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本领的人,在知识爆炸、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的本领,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大量国际教育测量的结果也表明,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与他的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和教师的引领示范非常重要。朱永新认为:把孩子简单丢进书的海洋里,不会游泳的孩子很可能被淹没。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如何为他们进入阅读的世界作好准备,如何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技巧,和为他们选择图书一样重要。
家长和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要坚持读书。在父母和家长都喜欢读书的环境里,孩子是很容易爱上阅读的;二是要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朱永新认为,共读这一行为“从科学上说,就是用最温暖、最温馨、最不着痕迹的办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孩子和成人通常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大家共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两个世界之间架设交流沟通的桥梁,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这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总是感到自己很忙,找不出时间来阅读。对此,朱永新说:读书如饮食,“没有时间”只是借口。当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我们把阅读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时,总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
教育术语的背后,常隐含着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教育的观念。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口头所讲的事情,内心并不一定认同。比如说很多教师和家长将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以外的书籍称之为“课外书”,并对孩子读“课外书”有很多的限制。朱永新认为: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只有在观念上真正认同了一件事情,才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阅读也是如此。
三、教师的定位。
有人将教师比喻成园丁,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园丁每天辛苦地浇灌、修剪,为的是整个花园的美观,以及带给自己感官的愉悦和工作的成就感。但在整个过程中,花无法影响园丁。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
有人将教师比喻为春蚕,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首先春蚕只在春天里生长,而教师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里;其次春蚕最终“作茧自缚”,这样的结果太过凄凉,教师的生命始终是鲜活的,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
有人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把教师看成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是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上的。教师是一盏长明灯,在温暖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指引道路的同时,也照亮着自己,激励着自己奋力前行。
朱永新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一门硬币的两面,是两面一体:没有教师,学生的学习无从谈起;没有学生,教师的存在失去意义。教育中遭遇的所有问题,既是学生的生命难题,也是教师面临的生命难题。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什么丧失了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越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
真正的教师,应该让自己和学生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于信念。这种信任、信念乃至于信仰,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石。
四、家庭的责任。
人的生存能力,是有模仿力、规划力、诠释力来组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朱永新告诫所有的家长: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观察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模仿家。进行家庭教育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父母让孩子去做的事情,最好父母自己要去做;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父母最好先成为什么。他还说:为人父母,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种限制自己的榜样的生活。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再动听的说教都有效。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懂得为了孩子应作出一定牺牲,放弃那些不良的个人爱好。
随着每个家庭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孩子在家长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乃至祖父母这一辈子几个人甘愿做行星,围绕在孩子这个太阳的周围,帮孩子做这做那,只要孩子高兴即可。朱永新提醒这些家长,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还有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根据自己设想的模样来塑造孩子,约束孩子。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出现令人扼腕的后果。朱永新提醒家长,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使之壮大并完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家庭教育往往又是最容易出错误的地方。用朱永新先生的话来说: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没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匆匆上路,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据说,国家正准备对家庭教育立法,如果真的如此,并尽快颁布实施,相信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虽说是“小语”,但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欲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找来本书一读。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七
阅读《朱永新说教育》这本书,祖国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即刻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就像教育路上的一座灯塔,给每一个教育人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其中,阅读是新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民阅读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作为一位平凡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也责无旁贷。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与孩子们一起踏上了阅读之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时孩子们的识字量有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并非易事。于是,我在图书室里找遍了所有带插图拼音版的图书,每天抽出时间带领孩子们阅读。精美的插图吸引了孩子的眼球,短小精彩的故事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为了把阅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又安排布置了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任务:第一,每天上课前由一个孩子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和奖励。第二,每个孩子每天写一句话。也许是为了得到小小的奖励吧,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大,这都归功于兴趣的功劳。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上了二年级,我想让孩子们的阅读再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写作打基础。我给孩子们推荐阅读有关写日记的书籍,并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写日记,每人每天写一篇50个字左右的日记。这是上学期的目标;到了下学期,我把字数增加到了100个左右。孩子们都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完成。当然,有布置就得有落实。每篇日记我都亲自批改,并做好批注。每周评选出优秀篇目进行展评奖励。渐渐地,孩子们不仅爱上了阅读,也喜欢上了写作。好习惯终生受益。到了三年级,孩子们已基本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孩子们读书的愿望更加强烈,兴趣更加浓厚。每天早上七点半,孩子们准时开始早读,由班长组织进行阅读;中午,孩子们进行自主阅读;晚上延时上课之前———每天下午五点半,我与孩子们准时走进教室,开始30分钟的师生共读。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孩子们手不离笔,书上圈画优美词句、做标注。阅读之后把这些内容抄写到读书笔记本上,每天一篇,内容包括优美的词语、句子和自己的阅读感想。除此之外,我还定期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付出总会有收获。三年的`努力换来了阅读速度让同学们惊叹、佩服的徐馨馨;阅读书籍种类多、知识丰富的郎乾坤;被大家称为“小书迷”的吴梦可、胡庆羽、吕昕阳、刘慧昭等等。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不分家的。他们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作文常被列为范文在同学们中间传阅。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上也收获满满。一年级时,孩子们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并诵读了《三字经》;二年级时,孩子们除了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外,还诵读了《弟子规》;到了三年级,孩子们每周背诵两首国学经典古诗词。另外,我还有一个计划:把《增广贤文》和《论语100》列入高年级学段的诵读行列中。曾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虽然在农村上学,但是可比在城里上学的孩子学到的知识多得多。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有了些许欣慰。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八
这学期开始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最开始接触朱永新老师的作品,是去年读过的,朱永新老师写的一首教育诗《让爱陪教育一起走》:“无数次,我思考教育的真谛。多少回,我探寻教育的源流。三位老人的话语,一直回响在我的心头:夏丏尊说,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终于明白一个真理——让爱陪教育一起走。”将自己对教育的感悟汇集成诗,这样的题材我过去没大接触过,所以一下子吸引了我。
一、这本书强调了文化的自我创新。在朱永新老师眼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教育实验的源头活水,新教育自觉地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朱永新老师强调: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那么,我作为语文老师,研发我的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进行课程设计的一个重点内筒。无论是好书共读课程、还是二十四节气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课程,都要自觉自发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为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二、这本书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第二编整整一章的内容,都是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
朱老师说:“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是一种主动地继承和发展的力量,也可以通过“阅读”绘画作品、雕刻作品、音乐作品,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结合这学期开展的读书互动,在对待学困生、激发潜能生、备课上课等方方面面,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过去,自己是凭“知觉”来教,而现在,对于存在的表象,结合书中的理论,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阅读,能使我们具有生活的智慧。过去,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那些伟大的知识,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伟大的书,本身就拥有伟大的力量,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拥有这种力量。
当然,最好的阅读,就是师生共读,老师读起来了,但是学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以后的阅读系列活动中,还要结合本班实际,杜绝形式主义,将我们班的阅读“落到实处”。
三、阅读朱永新老师的书,每一个理论基本上都会提供一个佐证。这种佐证不是滥竽充数,而是有充分的逻辑思考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朱永新老师一直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为自己代言,这其实就是实践的力量。再好的理念,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从提倡的书香校园的建设到聆听窗外的声音到每日一事,再到缔造完美教室等各项活动来看,每个活动都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而且时间证明了这些活动的卓有成效。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仅在朱老师的言语中学到了新教育的理念,还在他的行动中明确了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这八个字的含义!
朱永新老师在他的书中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新教育的真谛,并立志做一个教育改革的呼唤者和组织者,以唤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志同道合者。感谢《朱永新说教育》这一本书,给我带来了方向,点燃了我的教育热情。带着美丽的教育情怀,我将踏上新的征程!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九
早听说过朱教授及他的《新教育之梦》,本学期学校号召老师们学习,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了一遍《新教育之梦》这本书。在阅读中,我不由得被朱教授全新的教育思想所感染。特别是《理想的智育》和《理想的教师》这两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下面是我的两点体会:
朱教授在阐述“理想的智育”时,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他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这不由让我想到,不久前一位家长找到我,哭着给我诉苦,孩子在家如何自私不听话。更让她接受不了的是,当她生病时,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丝毫的关心。听了家长的话我久久不能平静,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爱的阳光;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在工作中我将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池塘营造一个愉悦、自主的空间用爱的智慧和情的温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但愿这个梦能经受生活实践磨练早日实现。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十
在领悟社会转型与学校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新基础教育”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这一原点上,“新基础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新基础教育”的召唤力正来自于此。它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自我寻求发展资源、积极实践、综合互动的复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
“新基础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学校教育的力量的。生命有着内在的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会缺少希望、不会缺少信心、不会缺少力量。而学校教育,能够给生命以力量、给生命以阳光。
“新基础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是“新基础教育”的一贯追求。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学习。教育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像商品一样,放在你手里,你接过来,就学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发生一个主体的转换。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一种转换,由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成为构成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做教育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新认识。教育事业对喜欢挑战的人不会满足,当然光喜欢挑战还不够,还要热爱人、喜欢人。如果你对人没有兴趣,对别人不愿付出,你就别当教师。
传统的文化不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而总是把孩子看做管的对象、哄的对象。其实孩子也有很多可以让成人深思的东西。成人没有孩子的心态,他不会去理解孩子,去尊重孩子。他总是用他的眼光、他的标准去看待孩子、去要求孩子。正因为这样去看待孩子,所以会把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也看成是最卑微的。因为孩子卑微,所以你也卑微。这样一种社会的认识、文化的积淀折射到教育中来,逐渐变成许多教师自认的一种角色定位。有些教师教完了一次、两次、三次,以后他就认为我是老教师了,就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讲课的人,他也做得没味道。教师这个职业就这样去魅了。所以,要使教师职业呈现出她原本就有的魅力和丰富性,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重建教师角色的形象,重新认识教育的真谛及当代教育的使命和特征。惟有如此,才会看到当今教师的生活充满着挑战,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谁说教师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了?恰恰相反,其实每天每节课都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创生的。教师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惟有如此,才能胜任在变化着的社会中当一个称职的教师,才能在促使学生发展的同时,使教师自己的职业生命也在发展。只有一个不但对社会有价值,而且让从事该职业的人也能感受到工作中创造的欢乐和自我发展价值的职业,才会成为最有内在魅力的职业。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十一
与“新教育”的不解之缘源于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当时从薛校长手里接过《新教育》一书,薛校长还附带了一句“你先看吧,尽管我有点不舍。”虽然当时对薛校长的情愫颇为不解,但是当我细读了这本《新教育》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才深深体会到这份情有独钟其实就是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1、营造书香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
4、培养卓越口才。
5、构筑理想课堂。
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开发较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都被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深深的喜爱、着迷。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
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自己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十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培养恰恰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教育活动之一。“新教育从这儿出发,新教育从这儿起航”,让我们以行动的召唤,让来访者努力加入新教育实施言之中。作为新教育的践行者,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高呼,没有理由不加入新教育实验。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要努力,总会遇到生命的庆典。
新教育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让全体师生在浸满书香的校园文化之中不断前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要设计能体现学校特点的校训、校风,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特色。
守望新教育,让梦想成真。旧教育就像一个圆,不过它引领我们向内看,过于注重分数,所以看到空间能越来越狭窄;新教育也像一个圆,不过她引领我们往外看,注重孩子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广袤的世界,一个意境深远的未知宇宙。新教育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儿童就像花儿一样,需要慢慢培育,精心付出,静待花开。
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教无定法”的道理,这是历史的传承与扬弃。新教育不求什么高深理论,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就自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此,学校把走进新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在这个过程中,使教师逐步具备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成创造性的见解,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我开始在新教育的大道上行走,如饥似渴的阅读新教育理论。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场所,而且从侧面折射出学生爱护自身学习环境的程度。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上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自律、自强、诚信、创新。“自律、自强”是学生做事的基础;诚信是学生做人的前提;“创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先决条件。
守望新教育,让老师们、同学们一起行走,共叙“每月一事”。学校德育工作从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德开始。学校德育处成立了德育特色研究领导小组,按照每月计划,推行每月一事,开展德育讲堂,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例如:三月份确立了“文明礼仪月”系列活动,四月份确立了“红歌传唱,唱响未来”等专题每月一事活动。活动具体从一日生活常规入手,抓实常规,抓实管理。少先大队分别开展了“红领巾在行动”、“古镇文明小导游”、“特色书香班级评比”等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实现“缔造完美教室,共建理想家园”双提升,让新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学校还积极开展了“优雅班级”、“优雅好少年”系列评比活动,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杨阳老师的“心梦班”等“完美教室”里师生们共同创造着“幸福晨诵”、“亲子共读、共写读书笔记”、“亲子合作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在班级文化共建中学会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阅读存折”系列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学生陆雨蒙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和老师们在一起真好!”。尹艳平老师的“走进新教育整本书阅读比赛”在新沂市乡村教育家演讲年会中荣获一等奖,她也迅速成为乡村教育家阅读团队主持人,从一名乡村教师迅速成长为新沂市乡村教育家骨干教师。
新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快速成长的一条主要路径。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的是对和谐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学校布置了画廊,各班教室门前有班风、班训,教室内设制小书架、阅读平台,有阅读建议、名人名言等,浓郁书香氛围的校园,学生会被读书的气氛所感染,产生读书的激情,萌生读书的欲望,让教师、学生通过阅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学校积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征文、演讲、故事比赛等以及读书主题活动,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通过每天一次五分钟的课外阅读自由演讲,每天午间20分钟“诵读经典”主题系列活动,每周一次的班级读书活动和每月一次的年级组主题读书活动,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一是“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输送丰富养料。二是“构筑理想课堂”,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书写传奇。三是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子共读分享会上,学生家长刘昌先生代表发言,同时提出了家校共建的可行性建议,他当场给我校捐赠图书100余册,希望孩子们快乐阅读、快乐成长,受到了与会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新教育强调:“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学校从实际出发给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创建《青溪文学社》,设立《青溪文学》报。在学校建立学生阅读实验群,对优秀学生作品,及时给与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长期坚持将阅读教学纳入日常教育之中,追寻新教育,播下成功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静待花开。
新教育就像一株婷婷玉立的荷,出淤泥而不染。新教育渐入“清水出芙蓉”教育佳境,越走越美,越走越幸福。而高考高升学率等是对新教育的额外奖赏,是对成功教育的回报。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之爱,永恒之爱。放开手,孩子会越走越远,走向更大的成功。
是的,每一个努力过的日子都不曾辜负。相信新教育,她是种子,在风的作用下,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相信新教育,她是播种机,时刻在耕耘;相信新教育,她是宣言书,她用她深厚宽广的无私的爱,向世人宣示着她的爱的理念。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深入探索,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就能在特色活动创建中,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是理想化的追求,教育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灵性!面对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将把农村小学特色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持久、深入的发展,创建农村理想化乐园。相信教师,相信学生,相信家长。守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谁能够抗拒?守望新教育,和新教育同行,真好。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十三
关注到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日子、每一个课程是一间教室能让人感到幸福的缘由之一。而这间教室里的引导者——教师的状态,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
朱永新先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怎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一一为教师“解惑”。
教师,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个志业;那既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让教师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给教师带来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点燃教师的激情,成为教育的追梦人,是朱永新先生这本书的初衷。
朱永新致教师的读后感篇十四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一书中提出要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指出“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惟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叶澜教授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文地理的教学价值,人文地理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有更丰富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学生并未对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类活动及社会现象形成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上学期听了“城市化”一节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及城市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对这节课主要教学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在“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先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接着提问:“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会迁移到郊区去?”“因为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较差,交通拥挤,房价太高等造成的”“还因为郊区环境好”,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强调郊区化的表现。然后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城市化”教学。
在“城市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用景观图片的方式罗列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为身边的城市问题献计献策”,学生提出一些诸如“少扔垃圾多种树”“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对策。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人文地理教学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一些简单的交流,“植树造林”这样的答案可能在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产生更丰富的认识呢?
首先,在人文教学中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这节课的主题与城市有关,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应该以上海为案例,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开展教学,比如,对于郊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呈现近几年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数据变化表,让分析上海城市化已进入哪一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出现郊区化,郊区化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对于城市问题,教师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交通、环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后再让学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类活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将其视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培养学生以多维视角分析问题。比如对于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迁到郊区这一问题,就涉及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设、郊区交通条件、环境条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同质化时,教师要从思路上予以引导。再如,郊区化对于促进上海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挖掘。
这节课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郊区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城市问题有哪些,而是将这些知识融在“如何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上海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才是叶澜教授所倡导的对学科丰富育人价值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