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论文(优质21篇)
总结是对我们经历的一段时间内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进行梳理和归纳的过程。在写总结时,我们要从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做到有条不紊、层次清晰。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一
舞蹈史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的发展概况,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史论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
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够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和授课。好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指导性作用。在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来制定教学思想,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舞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握舞蹈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从本源上理解舞蹈动作的意义,为舞蹈实践课的学习添砖加瓦。
二、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讲述式教学方法,把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些什么,感到茫然。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必须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扩散知识面,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的使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且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与舞蹈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结合。
在舞蹈史论的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舞蹈专用词语,比如“舞蹈特性”“舞蹈结构”“舞蹈语言”等等,如果学生没学过舞蹈艺术概论,或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则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清楚。
(二)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相结合。
舞蹈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有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和剧目排练等等,不管什么实践课,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舞蹈动作和舞蹈风格。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舞蹈的风格及特点。
(三)与代表性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视、听综合的艺术,舞蹈史论的教学离不开相关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赏析代表性舞蹈作品或片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某时期舞蹈的特点,同时还能调整课堂气氛。、与赏析相结合,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放视频就可以了,应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作品给大家赏析,这个作品是根据那一时期那种舞蹈创作的,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及特色,其代表性动作是什么,舞蹈作品的队形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在赏析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找出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典型舞蹈动作姿态,即兴创作几个八拍的小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时期舞蹈特点的印象,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舞蹈编创意识,这就使舞蹈史论课的知识传授有意无意地与舞蹈编导课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结合。
三、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门课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构建的。围绕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目的,我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复习d进新课―提出问题d讨论d总结”。由于舞蹈是论课中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量较大,在进新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最终通过总结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某一时期舞蹈的特点。
四、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史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两部分。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所有内容不可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某本教材,而应考虑到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最多的交给学生所需要的舞蹈史论知识,并使他们可以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备课有着重要的关系,舞蹈是论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将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提取出其中的重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去讲授给学生,且不能够仅仅将备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多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为授课内容服务,使授课内容丰富多彩又突出重点;备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过深也不应过浅;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总之,舞蹈史论课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的教学目的。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二
第一章:原始、古代美术(从史前到古代罗马三万年)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罗马人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古罗马人的艺术才能在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传统的基础,也达到了古代美术史的巅峰。
第一节:原始美术。
三:新时期时代美术:巨石建筑。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拦“斯通亨治”。以其雄伟的环形结构、嘴角的庄严肃穆和悲剧性的壮美而引人瞩目。
第二节:古代两河流域美术。
指在近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并入波斯帝国为止。分为四个时期: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古巴比伦时期:汉莫拉比法典亚述时期。新巴比伦时期。
第三节:古代埃及美术一:美术特点:
埃及是古代奴隶制专制国家的典型代表金字塔的社会结构。法老、大臣、平民、奴隶。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作用是歌颂王权,巩固奴隶主国家的政权,强调等级制度。特点为规模宏伟。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艺术大多为死者服务。埃及艺术形式在3000年间基本稳定不变。总的说是壮丽、宏伟、明确、稳定、有严格的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地理位置封闭。与外界隔绝造成了文化发展上的单一状况。二:古王国美术:
第四节:爱琴美术,古代希腊美术。
一、爱琴美术。
二、古代希腊美术。
菲迪亚斯:《命运三女神》。他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创作了卫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装饰浮雕。发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写实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境地。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想风格,其作品创造了典雅、肃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典范。
波留克列特斯:《持矛者》。
普拉克希特列斯:《赫尔墨斯与小酒神》4希腊化时期。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拉奥孔》。
第五节:古代罗马美术。
罗马人是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模仿者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围绕神庙和祭祀、纪念活动进行创作,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罗马人的艺术则大多数是以给帝王歌功颂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为目的的。
总之,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罗马艺术是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强调个性的、宏伟壮丽的。
罗马美术的主要成就是建筑。斯洛西姆竞技场。代表了罗马建筑的顶峰。凯旋门是古罗马的主要建筑。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这段时间成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
第二节:拜占庭美术。(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
第三节:蛮夷艺术和加洛林美术第四节:罗马式美术。
第五节:哥特式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到15世纪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建筑:最著名的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教堂(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
米兰教堂。
第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一:开端。
温布里亚画派。
帕都亚画派。
三:兴盛期(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
四:威尼斯画派:
贝利尼:被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乔尔乔涅提香。
五:样式主义(是16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艺术风格,后发展到欧洲其他地区,上承文艺复兴下启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主要流行于16世纪20年代至16世纪末)艺术特点是技巧十分精湛,但追求的是其一刺激的效果,而不是宁静与和谐。样式主义往往采用不符合常理的幻想式构图,喜欢表现裸体。人比例常常是夸张变形的。画面人物众多,但姿势扭曲,迷恋于是用透视法。色彩往往也像画面内容一样光怪陆离,更多地是表现情绪而非只是的自然。主体有时晦涩难明,只有内行的观众才能看得懂。
第二节: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一、15世纪尼德兰绘画。
康宾与杨.凡.艾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二、15、16世纪之交的尼德兰绘画三:16世纪的尼德兰绘画。
第三节: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四节: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一:14至15世纪的西班牙美术。
西班牙文艺复兴的总的面貌是:不同于意大利,他缺乏雄厚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不能再西班牙扎根的原因,在于西班牙的王权、贵族和教会势力太大,资本主义发展却又先天不足。由于宗教裁判所的干预,美术中很少有裸体形象,特别是对女性裸体的描绘。从绘画方面看,由于受艺术品订货人所支配,令创作题材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歌颂国王、贵族和帝国历史;二是描绘宗教故事。
第五节: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枫丹白露画派:卡隆。古赞父子。
第四章:
17、18世纪欧洲美术。
第一节: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
一: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
由于过分强调法则,所以学院派的画家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他们的作品的题材也比较狭窄,大都是描绘宗教或者神话,而对世俗生活的题材往往不感兴趣。在技法上比较偏重于素描而轻视色彩,以上这些特点都为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卡拉瓦乔与地方画派。
卡拉瓦乔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二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判和怀疑态度,而他这种怀疑与批判被一些人看做是叛逆的表现,所以人们把他看做是“不合群的人”
三:巴洛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
巴洛克艺术虽然不是教会发明的,但他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他最强力的支柱。特点:
1.他有豪华的特点。服务对象主要是上次人物和贵族。2.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3.他具有运动感。运动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他的表现语言具有综合性。5.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
四:意大利18世纪的美术。
第二节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鲁本斯《亚马孙之战》《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他成功的将宏伟豪华的巴洛克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的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装饰性很强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画风:造型粗犷豪放,色彩炫丽响亮,笔触自由奔放,画面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和热血运动的激情。
鲁本斯是以为宫廷画家,也绘有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主要是面向上层社会的。但综观其艺术生涯,最为可贵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世俗精神贯穿始终,作品洋溢着感人的生命力,热情讴歌了人的伟大力量和壮美永恒的大自然。他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对后世好几代艺术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节17世纪荷兰美术。
哈尔斯: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吉普赛女郎》伦勃朗:《夜巡》。
三:荷兰小画派。
1.作品的画幅偏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之用。
2.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表现荷兰艺术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格拉尔德.特鲍赫皮特。德。霍赫约翰内斯。维米尔。
四:荷兰风景画与静物画的艺术成就。
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并木林道)迈因德特。霍贝玛。
第四节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
三、18世纪西班牙绘画。
戈雅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世纪的历史感。他的民族性表现在深深扎根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有着西班牙画家刚毅的气质。同时,他直接集成了17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的优秀传统。他的现代性表现在画家总是跟着时代前进,用直接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时代的音符。戈雅艺术中的实际历史感表现在他把事实的历史展示给人们看。在描绘社会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他总是爱憎分明,充满了战斗的热情。戈雅是一位战斗的画家,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戈雅他醉心于新的思想,但他又无法逃避这一个病魔的世界。”的确,他的一生都在向这个病魔世界进行斗争。
雕塑当时西班牙雕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巴利亚多利德为中心,南派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北派代表:乔治。费尔南德斯《哀悼基督》南派:胡。马。蒙塔涅斯。
第五节17.18世纪法国美术。
普桑《诗人的灵感》《萨宾妇女被掠》《摩西遇救》勒布伦在造就法国统一艺术风格方面的作用是无人能比的。
18世纪的法国绘画。
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华托布歇佛拉戈纳尔。
夏尔丹在万事崇尚奢华的路易十五时代,他沉穆凝重的静物画愈显纯美动人。
第五章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
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
安格尔大卫的学生《大宫女》《泉》《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第二节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籍里科《梅杜萨之筏》德拉克罗瓦《自由领导人民》。
第三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
1848年至1870年是现实主义大放光彩的时候。宗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无能无力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使人们对进步充满石刻的信念,渴望在艺术中看到宗教生活的时代。
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画室》巴比松画派。
卢梭《橡树林》为印象派的出现开辟的道路杜比尼。
马奈《苦艾酒的嗜好者》《草地上的午餐》。
莫奈《日出印象》《草垛》《鲁昂教堂》组画《睡莲》雷若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
二新印象主义(点彩派)修拉西涅克三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画家们的艺术探索和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塞尚梵高。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第五节19、20世纪初的法国雕塑。
吕德《马赛曲》。
罗丹《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巴尔扎克纪念碑》。
一、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美术佛里德里希拿撒勒派。
二、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美术门采尔。
三、19世纪德国其他流派象征主义外光派。
第七节19世纪瑞典丹麦比利时美术。
第八节18、19世纪英国美术。
一、18世纪的英国美术荷加斯《文明婚姻》雷诺兹庚斯博罗。
二、英国浪漫主义绘画弗赛里布莱克。
三、英国风景画四拉斐尔前派。
第九节19世纪美国美术。
第十节18、19世纪俄罗斯美术。
三、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美术巡回展览画派。
这是19十九世纪下半叶最主要的进步艺术团体,这是名称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简称巡回画派。巡回画派遵循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美学主张,在俄国各地举办了近50次巡回展览。画家们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生活、历史事件和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列宾、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谢罗夫成为巡回画派的中坚力量。
第六章20世纪美术。
第一节西方美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与流派。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他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他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立体主义被人们看做现代主义的“分水岭”。他的出现是因为艺术受到了现代哲学、科学和机械工程学的刺激,也受到了塞尚晚期绘画中抽象视觉分析的影响,还受到非洲面具造型的启发。
主将是毕加索、布拉克。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第一件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未来主义意大利领导者为诗人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宣言》,以浮夸的文字宣告传统艺术的死亡,号召创造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宣告未来主义的诞生。
表现主义。
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叛逆。他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塑造上追求强烈的对比,追去扭曲和变形的美。
成员:基希纳、诺尔德、黑克尔、佩希施泰因、米勒。
a、他的抽象艺术实践开辟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先河,把表现主义推向成熟阶段。b、他的抽象主义理论集中在著作《关于形式问题》、《点线面》、《论艺术的精神》中。内容涉及到抽象形式的法则和美感、绘画的音乐性、创作中的偶然性等问题,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
c、强调绘画的自律性;强调色彩的独立表现价值;主张画家的心灵体验和创造,通过非具象的形式传达世界的内在声音。
达达主义杜尚《泉》《l.h.o.o.q》。达达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而在于破坏和挑战。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超现实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
托比受中国书法和艺术影响德。库。宁。
克兰也受地方书法影响。
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倾向的反动。将大众传媒和商业化作为艺术创作主题和动机,将艺术创作和商业图像混为一体。在创造中大量运用现成的物品,如热狗、馅饼、服装、画报、公路标志、罐头等。特点:a、利用在生活环境中接触的材料和媒介来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以使艺术和工业文明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印刷品)加以普及。
b、这些大众通俗的艺术中有新奇活泼富有性感的内容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刺激消费欲望。
c、波普艺术精神:能准确捕捉大众文化的内涵,用何种表现形式艺术家有广泛的自由。d、波普艺术把生活中现有的实物挪动位置、改变环境赋予新的含义,也被称为“新达达主义”。
代表人物:汉密尔顿、安迪。沃霍尔、利希腾斯坦。
4、后现代主义。
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等。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三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第一节概述。
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左右。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
黄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
长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华南和西南地区。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
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广大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四
摘要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美术史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美术研究要不断创新,美术研究要中西融合,创造课题、新方向,从而促进美术的繁荣发展。本文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中西研究的异同进行比较。
关键词美术史英雄情结感性科学实证主义。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西方人讲究公正、科学、理性;中国人讲究情理、道德、感性。于是,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一、研究者的身份转换。
中国文化(中)向来(就)有不分科的学术传统,这样在美术研究上存在模糊现象,在美术创作上也有模糊现象,许多美术作品惊人的相似。比如说: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于是,在佛像作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东西,或者说存在很多临摹名家作品的仿制品存在,于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们要鉴别一幅美术作品是否为真品显得尤为困难。
而在美术史的研究上,我国的研究者经常会变换自己的身份,在美术家和美术史论家之间变换角色。有的美术史论家以前是美术家,后来成为美术史论家,或是一人兼任美术史论家和画家。有的以前是美术史论家,在经过长期的美术史的研究后成为专业的美术家。比如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董其昌,他既是画家,同时也是美术史论家,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对中国画坛影响深远。到了21世纪,我们美术史的研究上,研究者的身份依然是不断转换的,这就使得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这样不利于美术史研究的创新。
“英雄情结”一词在中国人的眼中并不陌生,在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见“英雄情结”的影子,而中国人也普遍有“英雄情结”。由于中国人的“英雄情结”,思维模式中的感性色彩,在研究美术史时很容易陷入“英雄情结”的漩涡。而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容易将历史人物英雄化,在研究某个著名的美术家时,很容易夸大其功勋,忽略其缺点。而西方学者的研究则非常讲究公正、客观,喜欢在一个中立客观的角度上去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和)或事件,其中的感性因素较少。
而“英雄情结”带来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者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了神话传说之后就有了皇家代表,然后再由此确立某某思想的正统地位,于是就引出了各个时代的美术家和作品。而西方在研究中国美术史时则是遵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客观公正的讲述美术史,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相对较公正,美术史研究受到的政府因素的影响较小,于是在研究中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就出现了,这种研究方法也带来了美术史的现代繁荣,促进了美术史的创新发展。而中国学者的`美术史研究陷入“英雄情结”的漩涡之后,很容易带来“英雄崇拜”,于是就带来了美术作品的模仿,却很少有模仿的精品出现。
在美术史的研究上,不可能将美术史独立于孤岛上进行研究,它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出来的美术历史,与经济、文化、政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美术史的研究上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要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美术史的研究。比如说,进行美术史研究时适当运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考古学的思想。
西方在美术史的研究上要比中国进步很多,他们美术史的研究非常重视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他们喜欢将美术史的研究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考古学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公正客观的结论。而实证主义的运用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上也很常见。西方人喜欢从细致入微的事件出发,考察美术各个方面的情况,从细节着手,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寻美术史的发展。关注美术家的生活,关注他们各个方面的情况,实地考察美术家在其所生活年代里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客观公正的评价美术家。西方的这种研究方法比中国的“英雄情结”更为科学,他们能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潮,从而又由思潮带来美术史的繁荣,促进现代美术的繁荣发展。
比如说,美国著名美术史论家高居翰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元老级人物,他的《中国绘画》、《中国古画索引》、《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等皆是从风格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在美术界享有盛誉。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学者容易孤立地去看待问题,而西方学者则喜欢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从历史文化背景上去看问题,于是,两者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美术要发展,必须要有情感,美术家只有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感动人、吸引人。而在美术史的研究上亦是如此,研究者要学会将西方思想融入到研究上,探寻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方法,既做到美术史研究的实证精神,又体现出中国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研.基于美术史谈中西方色彩应用之异同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5).
[2]高翔.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5).
[3]陈国林.论西方艺术“赞助人”概念在中国宫廷绘画研究中的无效性[d].南京艺术学院,.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五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中文)/arthistoryofchina(英文)。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适用专业:艺术类、设计类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中国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介绍及分析中国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重要代表美术作品,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制作方法、审美特色以及意义。教学总体目标在于经由对中国美术作品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及面貌,并由此促使学生们反思本土艺术文化的特色。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先秦美术。
(一)基本要求:基本了解原始社会的骨、牙、纺织及其它工艺、先秦绘画和先秦雕塑,掌握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绘画、雕塑;先秦灿烂的青铜工艺:滥觞期、鼎盛期、转折期、衰落期。
(三)教学内容。
1、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绘画、雕塑。
2、原始社会的骨、牙、纺织及其它工艺。
3、先秦灿烂的青铜工艺:滥觞期、鼎盛期、转折期、衰落期。
4、先秦绘画。
5、先秦雕塑。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论先秦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一)基本要求:了解秦汉绘画艺术:壁画、帛画、秦汉雕塑艺术、魏晋南北。
朝时期人物画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掌握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画论。
(二)重点与难点: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画论。
(三)教学内容。
1、
2、
3、
4、
5、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何会兴起山水画?
第三章隋唐美术。
(一)基本要求:了解隋唐壁画、工艺与雕塑,掌握鞍马、畜兽和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
(二)重点与难点:鞍马、畜兽和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
(三)教学内容。
1、
2、
3、
4、
5、人物画山水画鞍马、畜兽和花鸟画壁画工艺与雕塑。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谈隋唐山水画的新发展。
第四章五代、两宋、元代美术。
(一)基本要求:了解宋代雕塑和工艺美术、元代水墨梅竹与花鸟画、人物肖像画等内容,掌握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宋代雕塑和工艺美术、元代山水画。
(二)重点与难点: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宋代雕塑和工艺美术、元代山水画。
1、五代绘画的承前启后。
2、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
3、宋代雕塑和工艺美术。
4、辽、金、西夏美术。
5、元代山水画。
6、元代水墨梅竹与花鸟画、人物肖像画。
7、元代寺观壁画。
(四)学时分配:8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谈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的原因及表现。
第五章明代、清代美术。
(一)基本要求:了解清代的宫廷绘画与仕女人物画、明前期宫廷绘画与浙派等内容,掌握吴门四家及其传派、明末山水画派与董其昌、扬州画派。
(二)重点与难点:吴门四家及其传派、明末山水画派与董其昌、扬州画派。
(三)教学内容。
1、明前期宫廷绘画与浙派。
2、吴门四家及其传派、明末山水画派与董其昌。
3、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明末的人物画大家。
4、明朝壁画和版画。
5、固守传统与破格创新的清初画坛。
6、扬州画派、清代的宫廷绘画与仕女人物画。
7、清代壁画、版画与年画。
(四)学时分配:6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论明末山水画派特色与董其昌的贡献。
第六章近代美术。
(一)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中国早期的美术留学生、新时期的工艺美术,掌握新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新时期绘画艺术、新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
1、绘画艺术。
(四)学时分配:4课时。
(五)习题与作业。
1、写一篇。
目4000字左右的论文,学生自己选择与中国美术史有关的任何题。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2、杨仁凯主编《中国书画》。
4、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
5、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六
新王国时期(1560bc-1087bc),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
这一时期的艺术以建筑和雕塑最为突出,绘画还处于初期阶段。建筑: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王朝初期,国王和贵族的陵墓是长方形的石质建筑,石棺就放在建筑内部,这称为“马斯塔巴”。随着陵墓的扩大,一层的马斯塔巴演化成从大到小几层相叠的阶梯式金字塔,最早的金字塔是法老左塞的阶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70年左右。到了古王国盛期,又演变出方锥形金字塔,最为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基座四边长233米,正对东西南北四方,坡面呈52度角,致使塔高与塔底周长比等于圆周率,由230万块2.5吨重的石灰岩垒成,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却非常紧密。金字塔内部有走廊、通气管道以及存放法老木乃伊的石室。金字塔有着惊人的体量感和对称、稳定的外形,足以使站立在它面前的人们感到自己的渺小,这庞大的建筑物是“升入天堂”观念的物化。但是这种建筑方式在中王国时期被放弃,不仅仅因为它的修建是劳民伤财,也因为当时对个人得救的关心成为主要的宗教倾向,因此神庙取代了金字塔成为修建的主要对象。古埃及艺术的特点:风格稳定、等级分明,在写实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的表现,其风格壮丽、宏伟、明确。有着严格的规范,如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雕塑:
古埃及雕塑主要作为建筑附属物存在,其程式在古王国就已经形成并沿袭下去,主要表现为:直立姿势,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着重刻画人物头部,其它部位刻画得较为简略;面部轮廓写实,表情庄严;根据人物地位的高低确定比例的大小;雕像着色,眼睛中往往镶嵌水晶、石英等物。
著名的作品有:《狮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之一,身长约57米,面部长达5米,为法老的面像。《拉霍特普王子与其妻》(坐像),线条柔和舒展,表现了王子的性格特征以及王子妃的端庄美丽。雕像保持了原来的着色,人物眼珠由黑檀木做成。其他著名的作品还有《门考拉及其妻》、《书吏凯伊》、《村长像》(实际上是王子卡帕尔雕像)等等。浮雕、绘画:
古埃及的浮雕与绘画有着共同的程式: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横带状排列结构,以水平线划分画面;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画面充实,不留空白;有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古王国时期的浮雕代表作是:《纳米尔石板》、《猎河马》。
古王国起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不多,代表作是《群雁图》,以写实手法绘制,形象生动,色彩和谐动人。
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是建在几个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这种类似于梯形金字塔的建筑被称为“吉库拉塔”。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
建筑:亚述人不重来世,不修筑陵墓,他们的建筑艺术仅见于豪华的宫殿。每一代国王登基都要大兴土木,建造新宫,这一时期建造了两河历史上最宏伟富丽的宫殿建筑。胡尔西巴德的萨尔贡二世宫殿是其主要代表。浮雕:亚述王宫是用大量的大理石浮雕板来装饰的,每一座王宫都用高达2米多的浮雕来记载历代亚述王的距今市讨伐、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表现了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既有急电意义,又有装饰墙面的作用。亚述浮雕用极为写实得手法表现了战争、狩猎等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
4.新巴比伦美术。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巴比伦城的建筑上。巴比伦原有双层城墙,上面设有塔楼。各道城门分别用巴比伦的神抵命名,其中最重要的主门是伊斯塔尔们门。伊斯塔尔门分前后两道门,每道门有四个望楼。在大门墙上装饰着蓝色的陶砖,上面分布着横向排列的黄色、褐色、黑色陶砖组成的动物,如牛、狮子以及长着蛇头鹿身兽爪的神化动物。黄褐色的浮雕和蓝色的背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王宫内墙同样用彩色陶砖装饰,并先前着植物图形和狮子图案。
新巴比伦美术是庞大、豪华、富有装饰性的,但它正失去亚述美术蕴含着的那种强悍的生命力。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埃及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两河流域是指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的两条注入波斯湾的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便是古代文明的又一发源地。远古时代.在这两条大河之间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和沼泽地带,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思是:"两条河之间的地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几乎与埃及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文明,出现了楔形文字,人类在这儿定居耕种、生息繁衍。
两河流域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分为苏美尔一阿卡德时期、巴比伦时期、亚述帝国时期、新巴比伦时期、古代波斯时期等五个不同时期。
苏美尔人的雕刻较发达.留下了不少圆雕像,苏美尔时期最著名的是一件名叫“金牛头竖琴”的作品,阿卡德人统治时期留下来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萨尔贡一世的头像和纳拉姆辛石碑。巴比伦时期最著名的当数汉漠拉比石碑。
亚述最负盛名的要数浮雕板雕刻,其中雕刻《人首翼人牛像》和浮雕《受伤的母狮》最为出名。
新巴比伦的艺术集中体现在新巴比伦城的建筑,最负盛名的主门称为伊斯塔尔门。波斯的史前陶杯非常有名。
一、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埃有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
二、古埃及艺术给古希腊美术的影响。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它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
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它的雕塑艺术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
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腊雕刻就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而言,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古风时期是雕刻家的训练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雕刻家的长期探索,为后来的雕刻家开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掷铁饼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雕刻艺术逐渐趋向强调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雕刻家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腊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处理衣纹线条生动流畅而有变化,不仅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而且通过衣服表现人体的优美。希腊雕刻创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
由于僧侣风俗和祭祀礼节的流行,古罗马雕刻家较多刻画着衣人物形象。罗马早期雕刻被少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当时的雕刻家们雕刻的不少罗马皇帝的形象,是把罗马皇帝当做英雄的统帅来表现的。如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奥古斯都》,表现了罗马皇帝手执权杖,正在向部下训话传令的瞬间动作。
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除此之外,古罗马雕刻家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一、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埃有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
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
二、古埃及艺术给古希腊美术的影响。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它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
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它的雕塑艺术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
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腊雕刻就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而言,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古风时期是雕刻家的训练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雕刻家的长期探索,为后来的雕刻家开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掷铁饼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雕刻艺术逐渐趋向强调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雕刻家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腊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处理衣纹线条生动流畅而有变化,不仅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而且通过衣服表现人体的优美。希腊雕刻创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
由于僧侣风俗和祭祀礼节的流行,古罗马雕刻家较多刻画着衣人物形象。罗马早期雕刻被少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当时的雕刻家们雕刻的不少罗马皇帝的形象,是把罗马皇帝当做英雄的统帅来表现的。如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奥古斯都》,表现了罗马皇帝手执权杖,正在向部下训话传令的瞬间动作。
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除此之外,古罗马雕刻家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七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的发展源源流长。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所以应把握美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时代在变,同样美术史发展进程中审美观念也在变化着。
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同样,有了人,也变有了美术。我们的祖先在长久岁月的实践中,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逐渐产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产生的是炙剩的生殖崇拜及生殖崇拜文化这一思想内涵。从遗留下的位于新疆呼图壁县城西南的天山山脉中的岩画可以看出:男像大多数清楚地显露出艺术夸张的生殖器,女像则刻画得宽胸、细腰、肥臀,有的亦显示出生殖器管,又有群列的小人,这些形象十分明白地表现出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这和当时的饿自然条件、天灾人祸是分不开的,是原始人类对审美观念的反映。
当历史跨过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的时代,就迎来了金属时代——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青铜工艺美术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大高潮。最能体现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是青铜礼器——狮身人像,把人鬼神化,把人置于鬼怪的威严之下,是在极端地贬抑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反映。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由《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可以看出我国时期人物肖像艺术成就的一斑,楚国贵族妇女的基本特征和“楚王爱细腰”的审美时风。
也可见这时不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而且通过外部形貌的描绘来揭示对象内在的东西,体现出了“形具而神生”的理论。三国及西晋时期的壁画,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题材仍占重要地位。以世俗生活为题材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和佛教思想的绘画也开始出现。曹不兴所画的佛像被称为“曹家样”,其风范被弟子卫协发扬光大,从审美观的角度看,绘画从汉代古拙、雄壮、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阴柔之美。也正是时代精神、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外化形式。到了南朝,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的美术思想,把中国绘画推向新的里程碑。中国的早期佛教艺术具有阴深、苦难、悲惨性的特色。
从本生故事《尸毗王本生图》《须大孥太子本生图》《鹿王本生图》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主题思想是所谓的“忍辱牺牲”无原则的“施舍”,其美学性格就是内容所表现出的“崇高的苦难”和未失童真魅力的艺术形式。所反映的是劳动群众在黑暗长夜对善和幸福的热情向往和执着追求。
到了唐代,佛教壁画在艺术上呈现焕然求各、光彩一新的景象。由欢乐明亮代替了阴森血腥,从中可以看出这时的社会现象、宗教思想与人们的愿望。
如《净土变》、《药师净土变》等壁画。唐代已不把“清赢示病之容”作为审美理想,而在“示病之容”的反面找到了“丰腴华贵”,从张萱、周舫的倚罗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萱画的妇女形象丰腴硕体,服饰艳丽,描绘的是盛唐贵妇的欢乐情绪。如《武后从行图》周舫所画繁荣仕女具有“衣纹劲简、色彩柔丽”“以本为体”的特点。如“簪花仕女图》等。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到了宋代,文人画风出现,中国绘画从原始时代到汉是个质朴、后拙、粗略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后,绘画向精密、精确、华丽、逼真方面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一个高峰,宋代文人画家在适应这种形式的要求下,力求变革,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都在“笔墨情趣”中披露自己的心境,在技法上注重“写意”,所苏轼认为绘画不是不要形似,而是认为形似并不是绘画的终极目的,“写物之功在于传神”,只有神似才是绘画品评的最高法则,苏轼非常重视构思,注重“意在笔先”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专门题材的绘画出现。
北宋的山水画以高山流水为主体,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院体山水画形成,所反映的是重视生活,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到了南宋。画家们弃北宋以来的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急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单化、单纯化的形式,创造出第二种艺术境界,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有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一当十、以简化繁••••••中国艺术的境界美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山水画也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着变化。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使他们的表现技法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浪漫精神,意境更为广阔、更加丰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园地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强调了绘画的文学化,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强调诗书画意,构成审美观笔墨跟随时代。代表人物为赵孟甫。到了清末,海派绘画作品已具有商品的性质,卖画几乎成为画家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爱国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日子里,其作品透露着不安、苦闷、愤怒与反抗的时代精神。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既不失文人画的优雅、含蓄的底蕴,又考虑到市民阶层的欣赏水平,因而具有“特大写意”、“雅俗共赏”的时代特征。如任百伯年等。时光在流逝、事物在发展,中国的美术史有着蓬勃的生机,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变革,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也将日新月异!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八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第一节概述。
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一直延续到公元前左右。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
黄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
长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华南和西南地区。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
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广大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
第三节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类。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
彩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2.庙地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3.马厂类型。
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龙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
彩陶上的绘画。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的“美饰”。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
半坡彩陶纹饰的动物形象已有接近写实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鱼的形象,同时还有大量的关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庙地沟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展方向。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有的集中发现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出现在不同遗址。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则发现用黑色颜料画的符号,仅柳湾墓地就有一百三十余种。
在山东莒县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则具有浓重的图画色彩,如陵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号,好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立——这已经是一种通过形象组合表示较抽象含义的表意符号。
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雕塑。
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时代。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陶雕、石雕、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
一、陶雕。
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
二、玉雕。
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工艺加工的自觉。原始于雕造型匀称,种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代表作品有: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铲;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辽宁阜新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鸟等。
工艺美术制品。
旧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制品主要是经过打制的锋利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有:染织,骨器和编织等。
小结。
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审美享受并不自觉。史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术语。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我,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弦纹: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纹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思考题。
1.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
2.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3.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4.归纳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
参考书目。
《小逻辑》[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
《艺术问题》[美]苏珊.郎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思维发生学》张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谢丽君李倍雷安徽美术出版社。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九
摘要:中国美术历史悠久,各类繁多,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家们受到文化、地域、时代、生活等影响造就丰富的中国美术。中国美术有一个很基本的特点是人生而美术,其基本原则是观照人本身,主要为人身心服务,同时融入宗教信仰、思想等。通过分析中国美术特征对美术教学进行思考,期待更好的将美术成果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由社会生活决定和制约,并且还会反作用于生活。归根结底美术是为人服务的,美术通过美术作品、大众接受及美术本身的形式等作用于社会生活,同时美术本身发展和美术创作也对其自身起到积极作用,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循环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美术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作基础,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富有强大生命力和美好辉煌的未来。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未来。中国美术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绘画、工艺还有雕刻和建筑等,并且中国美术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体系这与西方美术有很大不同。
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中国美术有一个很基本的特点是人生而美术。中国美术基本原则是观照人本身,主要为人身心服务,同时融入宗教信仰、思想等等。美术概论里面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概念就是这一体现,美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挥了它的社会功用价值。“逸笔草草”“写胸中意气”强调艺术家的情感抒发,具有审美娱乐功能并且通过美术作品使人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放松。无论是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建筑的和谐安详,还是书法中的万物有灵,这些都是强调以人为主要前提的。中国人非常重视人本身,不骄不燥、喜欢和平内敛,注重个人修养。中国美术注重表达人生态度追求人生价值,体现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中国美术融入宗教和哲学思想,很多美术作品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受儒学影响以人为本,追求真善美。道教的“天人合一”也影响了很多著名画家。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也不似之间”“传神写照/迁想妙得”。
二、中国美术蕴含的精神价值。
中国美术影响广泛,承载着生命气息,无论是美术理念还是美术作品都要充满生的动力。
为人生而美术是指中国美术具有创造守候生命的艺术精神,从人的生命/人格及心灵等方面来关照。首先,中国美术承载人的生命力量与意义。中国画里面的写生充分体现这一观点。什么叫写生,就是对照实物进行绘画,从词源意义上说,写生是因为五代时期的画家腾昌v“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而来,写生不仅仅是对照实物去描绘,更是需要画家看到描绘对象的的状态生命力量,这就是生的意义所在。
从古代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殖对生命的信仰。传统美术作品中充分体现的人们对的生态度,那就是子孙万代、生生不息。在原始时代有很多丰乳/肥臀、大肚的女性造像,些造像其实就是当时人们对生殖崇拜的一种体现。被中国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还有中国民间很多象征性的生命符号。例如:连年有鱼、鱼莲生子、石榴百子、葫芦生子等象征生子的美术作品形象。还有最常见的中国人结婚时的早生贵子,后面的观音送子、老虎头的鞋等等无论是以绘画形式还是刺绣形式又或是雕塑形式,都要是在表现美术的生命力量与意义。
其次,中国美术富含人的理想与品格。中国人在追求了基本的存在后,对生命的力量及意义进行探究,并且把生命的意义及内涵提升到人的品格上,并给予分级。为此,中国美术总是具有以人格衡量审视品评美术行为与作品的观念与行为特点。例如几岁孩童都知道的“四君子”和“岁寒三友”。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人们赋予梅花“雪中高士”把其人格化了。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说到:“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囿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还有咏梅蕴含着古代文人的人格意识。更有很多人以梅为名以梅自号。可见梅花孤标姿态/品格风流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除“梅兰竹菊”外还有古人喜画荷花,荷花也入诗也入画,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题材之一。荷花具其独特的审判意象,承载着我们的精神寄托有着深厚的文人情怀。人们赋予荷花清香纯洁淡雅的品格,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古代都是把人品和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书画作品还是书法作品还是雕刻等等都要承载着人的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画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中国美术承载丰富的生命情感。中国画讲究“妙在不似之似之间”。黄宾虹说:“绝似物象者与绝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中国美术承载的生命情感让作品升华。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被视为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马踏飞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烘托出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以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这也是中国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还有这一时期的《击鼓说唱俑》,特点一目了然,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中国美术承载丰富的生命情感,生动/丰富/有感染力。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雕塑还是书法等待都充分发挥和体现人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为人生而美术是中国美术正流。中国美术为人生而美术的理念也让我在教学方面得到很多启示:。
(一)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身临其境、从心出发。注重写生,让学生从内心情感出发去体会。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绘画热情和自信心。面对真实的描绘对象,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吴作人先生提出“艺为人生”的.观念,他认为艺术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不能脱离现实的,是能够让人理解的,是人世之作。他在提倡教学与社会结合,与创作结合。所以要让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多写生。可以是对同一物象不同视点的观察,也可以是不同时间的观察体会,也可以是不同地点同一物象的观察描绘。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寄情予画,给自己的画带来生命活力。学生在创作时有一个基本要求应该是符合自然,抒发情感。因为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张扬,有的内敛,有的安静,有的活泼,所以每个同学表现在画中的状态一定不同。学生看到同一物象或经历同一事件的感受是不同的,需要认真体会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古人言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能只要求学生画的像,关注更多的应该是感受,感觉像才是对的,这对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很重要。不可以让学生只停留在技法上,这样只会是图片复制,没有意趣。重点要做的是需要让学生理解感觉像才是对的。
(三)分析大师作品,体会大师作品中的巧妙构思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创作时就会发挥其审美力,提高作品的格调。
四、结语。
中国美术丰富多彩,在教学中要把握为人生而美术的整体方向,对学生进行实践引导,师法自然寄情于景。引导学生内外兼修提高学生品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美术的真理,使中国美术在光辉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翁振宇美术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美院出版社,.
[2]吕品田.中国美术发展战略研究[j].美术家通讯,2008.
[3]黄冬富.艺术与人文教育:上册[m].台北:桂冠图书,.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7世纪的美术是多元化的,即各种风格流派并存,并互有影响。在这本书中把17世纪的欧洲国家分为三种类型,而在这三种类型的国家中基本流行着三种艺术风格。第一种是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受到宗教势力支持的巴洛克风格占上风;第二种类型是君主专制和王权至上的国家,如法国,在这里占上风的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第三种类型是以商人和市民为主的国家,如荷兰,在这里,封建王权、教会均不占主要地位,流行的是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和卡拉瓦乔主义。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国家里,都流行着不同程度的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就是17世纪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倾向和思潮,曾在欧洲各国获得普遍承认和流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民主思想的特色,带有质朴的非官方的特征。卡拉瓦乔主义在17世纪的欧洲影响颇大,只有充分地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17世纪的艺术和17世纪艺术领域的对立和斗争。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世纪的欧洲美术首先是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画派,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的自然美。卡拉瓦乔的艺术就是这样。同时,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社会特色和时代风貌。有时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色彩,这和17世纪动荡不安电动势带有关。进入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宗教气息更加淡薄。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队伍开始两极分化,有的成为教会或宫廷的座上客;有的走向基层变为平民,甚至成为贫民窟的破产者,不可避免地促成了艺术思想上的对立,加剧了流派之间的斗争。17世纪美术的体裁和题材大大地丰富和扩大了。17世纪艺术家由于重视观察自然,加深了对描绘形象的研究,更加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对光的运用。
总之,17世纪各派杰出的艺术家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有千秋。卡拉瓦乔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和古典主义艺术构成了17世纪艺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三个流派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既有区别,也有相互交流与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造成了17世纪欧洲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一
巴洛克艺术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主要出现在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初期之间。这种艺术形式强调了情感表达、动感和宗教感情,它巧妙的使用光影效果与造型的表现手法,让人们称之为“意识流”式的艺术。在我的外国美术史课上学习了巴洛克艺术,我对于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就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巴洛克艺术非常讲究气氛的营造。这种艺术形式在绘画和雕塑中,注重从材料、光影、表情,以及其他艺术元素的角度全面考虑氛围的表达以及视觉效果的呈现。为了能够创造出令人无法忘怀的视觉效果,艺术家不惜使用最新的制作技术和美术手法,在造型上讲究富有戏剧性的线条,以点和面会摆出各种姿态来。例如伯努尼的作品《圣母子》中,人物形象都非常的夸张,给人留下的感觉十分震撼。
其次,巴洛克艺术对色彩的使用非常精妙。在这种艺术形式中,艺术作品的情感和氛围更多通过色彩和光影的运用来表现,因此,艺术家就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在巴洛克艺术中,艺术家经常使用暗影来表达悲伤和绝望,而明亮的色彩则体现出来自神灵的祝福。例如,卡拉瓦乔的作品《异教徒的伯力马》中,他运用了深灰、暗红和暗黄等色彩来表现神秘、哀婉、宗教意味等,让人们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
第三,巴洛克艺术也很注重宗教性质。这种形式的艺术涵盖了许多宗教主题,例如基督教和天主教,在艺术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姿态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氛围。在巴洛克时期,受到时代的影响,艺术家将自己的信仰和审美风格相互融合,将宗教题材刻画得更加真实生动,给人强烈的宗教感和情感共鸣。例如新教的画家荷兰人维克梅的作品《创世纪》表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画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巴洛克艺术也体现了欧洲文化的复兴。这种艺术形式在欧洲文化复兴时期出现,直接反映了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同样也将欧洲文化的经典题材装饰得更加庄重。在巴洛克时期,艺术家往往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的精神完美结合,使画面更具有文学内涵,艺术品的存世也有很多,成为了后世艺术家的典范。可以说,巴洛克艺术是欧洲文化艺术流派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巴洛克艺术,我深感,它独特的创意和精彩的表达形式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体现出欧洲文化的复兴与宗教舞台的协同共振。无论是从艺术技巧和手段,还是从哲学层面来看,巴洛克艺术都值得人们探究和研究。它的奇妙和惊艳也让我深受启发,不断拓宽了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雅趣。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二
美术史作为艺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承载着许多艺术家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在了解国内美术史的同时,探究外国美术史也是非常有益的。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外国美术史的学习分享活动,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以下是我对此次学习经历的一些心得总结。
首先,在学习外国美术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在与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接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注重人文主义和自然的再现,而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则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和逼真的静物为重。这种多样性使我更加欣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让我懂得了艺术的无国界性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其次,学习外国美术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每个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我逐渐体会到了艺术对社会的推动和影响。例如,19世纪中叶的印象派画家们以自然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为创作对象,追求艺术的个性和真实性,这与当时法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呼声相契合。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体创作的结果,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思潮。
第三,通过学习外国美术史,我也深入了解了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技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绘画方法。例如,梵高以其独特的用色和筆触,及对情感的深入描写,表現出傳神的底蘊。而毕加索以其抽象的画风和多角度的表达方式,为世人带来了一次次艺术的革新。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我不仅了解了艺术家们的内心世界,也学习到了一些绘画技巧与构图方法,对我的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四,学习外国美术史使我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与力量。艺术无需限制语言的表达方式,用笔或颜料,在一块白纸上就能尽情地表达内心的深处,使观者产生共鸣。通过欣赏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美的追求与表达。他们的作品激发了我的灵感和创新思维,使我更加热爱艺术,懂得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
最后,在学习外国美术史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历史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学习外国美术史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艺术作品蕴含了一段时代的记忆和文化,通过研究和学习,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进而使艺术以更好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学习外国美术史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通过与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的接触,我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审美视野,也对艺术与社会、艺术家思想与技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深信,在不断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将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与艺术家心灵相契合,并为我自己的创作之路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可能。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三
《中国美术史教程》,是我大学时的一本教科书,记载着我国很多的美术历史知识,最近利用业余时间又重新读了此书,整理概括了各个时间或朝代中国美术发展状况。现总结如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渊源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漫长的的历史年代里,中国人民在美术领域里发挥了聪明才智,知名美术家众多,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美术作品,许多美术遗迹保留至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国美术的伟大成就,让我们引以为豪。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必要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原始社会的美术主要体现在对石器的制作、使用和装饰品的制作。劳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制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的特点。由于劳动人类才从动物界脱离开来。生存于距今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劳动实践,大脑已比较发达,手脚完全分工,右手已相当灵巧,并已产生了有音节的语言。语言的产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思维能力则又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北京猿人在石器的制作和使用上,已就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能制作各种不同用途的石器,对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而距今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的创造活动,除了有较过去精良得多的劳动工具外,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装饰品。从鸟骨线纹、穿孔贝壳、孔眼兽牙、染色石串珠这些装饰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对已掌握了一定的装饰艺术品的知识和技巧。并有了精神财富的创造,包涵着他们强烈的审美意识。他们对美得若干规律性认识从此产生。
当中国的远古人类跨过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的时代,就迎来了金属时代——青铜时代。以青铜工艺为代表的美术创作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揭开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其中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司母戊鼎。此鼎造型雄伟庄严。鼎为长方形,四个柱形足的外侧有突起的兽面,鼎腹中间光洁,四周皆装饰以龙纹组成的兽面纹装饰带。直立的鼎耳上铸有双虎相向而立,中间夹有一浮雕的人头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威慑和压抑。如此精美的青铜器,体现了商代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进入了战国时期后,出现了最早的真正独立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两幅画都有一定的技巧水平。《人物龙凤帛画》画法比较古朴,具有一定的装饰风,而《人物御龙帛画》技巧比较成熟,人物形象准确,神采生动,不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过外貌的描写揭示内在的精神气质。体现出了“形具而神生”的理论。此两幅画可以看出我国战国时期人物肖像艺术成就,楚国贵族妇女的基本特征和“楚王爱细腰”的审美时风。也为秦汉绘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秦汉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让世人瞩目的无疑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的内容包括战车、骑兵、步卒、弩兵等。兵马俑都与真人真马等高或稍高,制作工序复杂,形象多样生动传神,体现秦朝战士的精神风貌。兵马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是秦王朝国力和武力的象征,是对秦始皇统一伟业的歌颂。高超的写实水平和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成功塑造充分体现了那一时代雕塑艺术的飞跃发展和进步。
到了隋唐,佛教壁画在艺术上呈现焕然一新的景象。由欢乐明亮代替了阴森血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宗教思想与人们的愿望。如《净土变》、《药师净土变》等壁画。唐代审美理想一改之前的“清赢示病之容”,更喜“丰腴华贵”。从张萱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萱画的妇女形象丰腴硕体,服饰艳丽,描绘的是盛唐贵妇的欢乐情绪。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丰衣足食,人民生活开心安宁。同时,和平富裕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精神世界的发展。
到了宋代,文人画风出现,宋代文人画家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都在“笔墨情趣”中披露自己的心境,在技法上注重“写意”,如,苏轼认为绘画不是不要形似,而是认为形似并不是绘画的终极目的,只有神似才是绘画的最高法则。苏轼非常重视构思,注重“意在笔先”。北宋的山水画以高山流水为主体,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南宋,更注重简单化、单纯化的形式,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以简化繁中国艺术的境界美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转变山水画也在发生着变化。
元代,士大夫画在宋金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元朝前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画家,如赵孟頫,高克恭,商琦等,具有很大影响。也有一些宋朝遗民如郑所难、龚开灯,在绘画中寄托对先朝的怀念,并以曲折的方式表露他们的政治态度,元代中后期在画坛中显露才华的多是遭遇落魄、经历坎坷的文人。创作上以山水花鸟及墨竹、墨梅最为盛行。他们强调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趣味,重视笔墨性能的发挥,以诗文题画成为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使书法、文学、绘画结合为一体。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
到了明清,画家众多,画派林立,盛况超过前代,绘画在社会上有了很大的普及。文人画仍占主导地位。但民间绘画也非常活跃,年画和版画的成就十分突出。宫廷绘画创作一度表现出振兴的局面。宫廷、民间和文人画艺术有一定的互相渗透和交流。代表画家有:明朝王履、刘俊、李在等。最著名的莫过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唐寅在山水、人物、花鸟画上都有不小的成就。清朝,八大山人最为人所知。其“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不拘成法,长于水墨,画风朴拙二不作矫饰,笔墨含蓄而沉郁丰富,把写意花鸟画继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西方美术开始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清代宫廷有少数外籍画家,他们的创作和画风为某些中国画家所吸收,对民间美术也有一定的影响。真正对西方美术的学习和借鉴在鸦片战争以后。
重读《中国美术史教程》让我收获颇多,在这仅仅陈列了部分美术发展概况,具体情况无法一一陈述。毕竟中国美术博大精深,和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知道中国美术的艺术种源,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术的美、学会鉴赏美术的美。足矣!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100字)。
外国美术史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领域,了解这个主题可以让我们深入体验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独特艺术之美。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阅读、研究和参观展览等方式,对外国美术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话题的兴趣。
第二段:追溯艺术经典(200字)。
首先,了解外国美术史不仅要追寻艺术作品的历史时间轴,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于时代及其问题的关注。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而罗马古代雕塑《大卫》则体现了古希腊雕塑的精神。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创造,同时也带有时代烙印的象征。
第三段:探索不同的艺术流派(300字)。
除了了解具体的艺术作品,我也开始关注不同的艺术流派。了解不同流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思潮。例如,印象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通过快速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展示出光的变幻和氛围的变化。抽象表现主义则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通过色彩、纹理和笔触的组合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每个艺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习得之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并理解其所传递的信息。
第四段:参观展览的体验(300字)。
除了理论研究,实地参观艺术展览也是了解外国美术史的重要环节。通过亲身感受不同艺术作品的氛围和展示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领略艺术的魅力。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于细节的把握和对于材料的运用。例如,在参观梵高画展时,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他的笔触和色彩的冲击力,这使我对于梵高的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展览,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与作品互动,从而更好地欣赏艺术之美。
第五段:对于未来的思考(300字)。
通过学习和了解外国美术史,我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更要珍惜和推崇艺术的力量,注重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和分享,能够引发更多人对于外国美术史的兴趣,以及对于艺术的热爱与重视。
第六段:结尾(100字)。
总之,通过学习外国美术史,我深刻意识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表达和创造,同时也是时代和文化的见证。通过了解不同的艺术流派和参观展览,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艺术的魅力,并反思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推崇艺术的力量,为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五
随着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不断加强,美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从传统的广告行业,环境艺术行业,服装行业以及新兴的动画游戏行业均表现出旺盛的活力.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必然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而那这种发展也会使美术类人才就业前景更加光明.在我国,除一些较大的美术院校外,其他学校的美术史教师多因缺乏而由绘画教师代任,这种现象无法满足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美术史的教学需要理论研究者的参与,要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更好地为美术创作服务,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一个美术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完全可以凭个人的能力创建一个美术学系,推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六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姓名:xx。
班级:xx学号:xx指导教师:xx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作者:xx。
摘要。
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例如园林的营造艺术,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历代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按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来造园,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的手法屡见不鲜,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现在将从两者的关系,从立意,构图,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来阐述山水画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文。
一.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人。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卫、荆浩、李成、范宽、董源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这段时间的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是特别好,而山水画出名。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北方画派。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绩很高。由于南唐的群臣都是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方画派与北方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北宋中后期绘画已经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苏轼、黄庭坚、米蒂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则竭力推动文人画的发展,他们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不求形似,但求达意”的意境美。北宋的文人几乎都知晓画,甚至亲自浑染,将自己的审美观带入到绘画中去。李唐、马远、夏垚、刘松年,他们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脚”;夏垚构图常取半边,中空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二人都是遗貌取神,这种边角构图,为传统的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到了元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元代的绘画用以寄托性情,这是元代文人闲逸、苦闷、悲凉的精神状态所致。士人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心,而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他们百般无聊,于是引发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感,这时期的山水画以赵孟頫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为“元四家”,他们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明朝初期,阴柔的元代画风逐渐被放弃,抒发胸臆的宋画重新兴起,随着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绘画也逐渐商品化,画家靠买画为生。同时这一时期画派纷起,自成体系,也促进了画科的全面的发展。到了明末后期,山水画的主流又回到追求的是淡、柔、静、寂风格。清代的绘画,继承了元、明画风的趋势,山水画家更多关注笔墨情趣,造成了多样形式面貌,派系愈加林立,参差不齐。这时候,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在清代都有自己的继承者。总的来说,清代的山水画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又一个高潮。明清两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共同点和延续性,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与园林艺术相近的艺术现象和特征,如皇家的宫廷画院的兴盛,文人画的主导地位继续发展,复古与创新交锋,世俗化绘画的兴起,雅俗文化的合流等。清朝初期发展后期逐渐没落。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园林大概起源于殷周时期,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末)【1】。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我国造园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园林建造与绘画都反映了人民追求隐逸、无为的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画科正式确立,私家园林也勃兴于这个年代;魏晋南北朝时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艺术上提出了“吉不尽意”、“悟对神通”的依托哲学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园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这时期山水画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为主。唐朝的王维,这位倍受后人推崇的文人画家的鼻祖,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同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据传都是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巾有画:观摩诘之画,画巾有诗。”宋朝时期的山水画和园林同时达到成熟阶段。“文人园林”是当时文人和画家共同参与造园活动的典范,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诗、书、画、园林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山水画中追求的“得意忘形"的创作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园林受其影响更注重“意境”的塑造。伴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而这些王公、贵族、以及官僚们大都是绘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具有极高的文人艺术素养与非凡的鉴赏力,由他们参与的造园运动,进一步糅合、统一了园林创作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主旨。由于全社会对文人哲学理想以及审美思想的推崇,此时的造园家很自觉地与文人、以及文人画家的理念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更高的写意山水园阶段。
三、建园旨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性。
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骨髓里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中的一切,花、草、鸟兽、山川、湖泊、都影响并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我们生命中必然组成的部分,从敬畏到亲和,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美,重视和表现自然美,并借助一定表现手段,以沟通艺术家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山水画因势而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处境与他们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生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愉悦与慰藉的途径。于是,描绘丹青和营造园林就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宿。如此来说,不管是造园还是山水绘画,都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都取得了一种与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与大自然的对话。造园是用实物,花、草、树、石,而山水绘画则是通过笔墨在纸卷上挥洒。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图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山水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也于中唐的突变后进入了迅速的发展期,诗与画之间出现自觉的相互渗透,同时,山水画也影响着园林,诗人和画家开始有意识的把诗画融入园林中,并在私家园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达到了全盛时期【2】,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园林——辋川别业图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
四、以王维山水画来分析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王维的诗和画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禅宗与魏晋玄学、老庄相通,表现出清淡朴素、纯正单一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情趣极大的影响了王维的诗画及园林的创作。王维的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以青、柔为主要特色,线条柔和、温润,多平远构图,意境平和、宁静,画作多为雪景、寒山、村墟、栈道之类;《唐朝名画录》称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唐书·王维传》中也记载“如山水平远,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
王维笃信佛法,佛家常常以净水来比喻佛法,王维的诗经常描写独自一人,面对寒林净溪,临水晏坐,与水合一的境界;《旧唐书·王维传》指出辋川别业“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等等,《园冶》中:“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架桥通隔水”便与此相合。王维的山水画对园林中水体以及水体与建筑关系的处理都给予清楚的指导。
王维推崇亲近山水,结庐丘壑,过朴素简逸、修禅冥思的自由生活。山水画、山水诗、园林是满足其畅神、寄情、遂志追求的重要途径。正如宗炳所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即说明借神游山水画(园林)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山水画、山水诗给人愉悦的精神满足,而园林给出了自然一个真实的所在。王维笃信禅宗,而禅宗信奉“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即为“以物观物”的境界深刻的影响了王维的创作。故在王维的山水画与辋川别业中,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草木泉石,不仅仅是独立自在与人无关的,被欣赏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是融合在人的思想感情之中,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自然山水融入了主体的精神,主体则借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怡情悦志。王维的辋川别业反映出唐代自然山水园林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由六朝中的发现自然美走向了更高的阶段——发掘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也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园林设计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即计成所谓的“相地”。只有经过立意规划,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此外,传统山水画家讲究“立意为象”,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此即所谓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园林设计也同样如此,但凡一处成功的园林,必有其明确的立意,其他所有元素都在此立意之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的过程是“因任自然,随机应变”的过程,所以得到的结果是浑然统一而又不着痕迹的。这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形散神聚”、“外松内紧”的道理是相通的。
五、结语。
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就山水画和园林而言,两者体现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画论代替园论,指导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具有坚实的基础。故刘庭风指出:没有山水画也就没有以山水画为构架的中国园林,意境创造和气韵、骨法用笔和绘图、随类赋彩和宛自天开都是相对应的【5】。
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学习了中外美术史,虽然只是说的美术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其中山水画这一小部分就可以映射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反映在我们身旁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生活中不缺乏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七
摘要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美术史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美术研究要不断创新,美术研究要中西融合,创造课题、新方向,从而促进美术的繁荣发展。本文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中西研究的异同进行比较。
关键词美术史英雄情结感性科学实证主义。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西方人讲究公正、科学、理性;中国人讲究情理、道德、感性。于是,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中)向来(就)有不分科的学术传统,这样在美术研究上存在模糊现象,在美术创作上也有模糊现象,许多美术作品惊人的相似。比如说: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于是,在佛像作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东西,或者说存在很多临摹名家作品的仿制品存在,于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们要鉴别一幅美术作品是否为真品显得尤为困难。
而在美术史的研究上,我国的研究者经常会变换自己的身份,在美术家和美术史论家之间变换角色。有的美术史论家以前是美术家,后来成为美术史论家,或是一人兼任美术史论家和画家。有的以前是美术史论家,在经过长期的美术史的研究后成为专业的美术家。比如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董其昌,他既是画家,同时也是美术史论家,他提出的“南北宗”论对中国画坛影响深远。到了21世纪,我们美术史的研究上,研究者的身份依然是不断转换的,这就使得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这样不利于美术史研究的创新。
“英雄情结”一词在中国人的眼中并不陌生,在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见“英雄情结”的影子,而中国人也普遍有“英雄情结”。由于中国人的“英雄情结”,思维模式中的感性色彩,在研究美术史时很容易陷入“英雄情结”的漩涡。而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容易将历史人物英雄化,在研究某个著名的美术家时,很容易夸大其功勋,忽略其缺点。而西方学者的研究则非常讲究公正、客观,喜欢在一个中立客观的角度上去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和)或事件,其中的感性因素较少。
而“英雄情结”带来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者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了神话传说之后就有了皇家代表,然后再由此确立某某思想的正统地位,于是就引出了各个时代的美术家和作品。而西方在研究中国美术史时则是遵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客观公正的讲述美术史,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相对较公正,美术史研究受到的政府因素的影响较小,于是在研究中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就出现了,这种研究方法也带来了美术史的现代繁荣,促进了美术史的创新发展。而中国学者的美术史研究陷入“英雄情结”的漩涡之后,很容易带来“英雄崇拜”,于是就带来了美术作品的模仿,却很少有模仿的精品出现。
在美术史的研究上,不可能将美术史独立于孤岛上进行研究,它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出来的美术历史,与经济、文化、政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美术史的研究上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要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美术史的研究。比如说,进行美术史研究时适当运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考古学的思想。
西方在美术史的研究上要比中国进步很多,他们美术史的研究非常重视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他们喜欢将美术史的研究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考古学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公正客观的结论。而实证主义的运用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上也很常见。西方人喜欢从细致入微的事件出发,考察美术各个方面的情况,从细节着手,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寻美术史的发展。关注美术家的生活,关注他们各个方面的情况,实地考察美术家在其所生活年代里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客观公正的评价美术家。西方的这种研究方法比中国的“英雄情结”更为科学,他们能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潮,从而又由思潮带来美术史的繁荣,促进现代美术的繁荣发展。
比如说,美国著名美术史论家高居翰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元老级人物,他的《中国绘画》、《中国古画索引》、《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等皆是从风格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在美术界享有盛誉。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学者容易孤立地去看待问题,而西方学者则喜欢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从历史文化背景上去看问题,于是,两者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美术要发展,必须要有情感,美术家只有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感动人、吸引人。而在美术史的研究上亦是如此,研究者要学会将西方思想融入到研究上,探寻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方法,既做到美术史研究的实证精神,又体现出中国艺术精神。
[1]李研.基于美术史谈中西方色彩应用之异同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
[2]高翔.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5).
[3]陈国林.论西方艺术“赞助人”概念在中国宫廷绘画研究中的无效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八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7世纪的美术是多元化的,即各种风格流派并存,并互有影响。在这本书中把17世纪的欧洲国家分为三种类型,而在这三种类型的国家中基本流行着三种艺术风格。第一种是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受到宗教势力支持的巴洛克风格占上风;第二种类型是君主专制和王权至上的国家,如法国,在这里占上风的是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第三种类型是以商人和市民为主的国家,如荷兰,在这里,封建王权、教会均不占主要地位,流行的是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和卡拉瓦乔主义。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国家里,都流行着不同程度的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就是17世纪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倾向和思潮,曾在欧洲各国获得普遍承认和流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民主思想的特色,带有质朴的非官方的特征。卡拉瓦乔主义在17世纪的欧洲影响颇大,只有充分地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17世纪的艺术和17世纪艺术领域的对立和斗争。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世纪的欧洲美术首先是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画派,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的自然美。卡拉瓦乔的艺术就是这样。同时,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社会特色和时代风貌。有时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色彩,这和17世纪动荡不安电动势带有关。进入17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宗教气息更加淡薄。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队伍开始两极分化,有的成为教会或宫廷的座上客;有的走向基层变为平民,甚至成为贫民窟的破产者,不可避免地促成了艺术思想上的对立,加剧了流派之间的斗争。17世纪美术的体裁和题材大大地丰富和扩大了。17世纪艺术家由于重视观察自然,加深了对描绘形象的研究,更加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对光的运用。
总之,17世纪各派杰出的艺术家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有千秋。卡拉瓦乔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和古典主义艺术构成了17世纪艺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三个流派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既有区别,也有相互交流与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造成了17世纪欧洲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十九
舞蹈史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的发展概况,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史论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
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够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和授课。好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指导性作用。在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来制定教学思想,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舞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握舞蹈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从本源上理解舞蹈动作的意义,为舞蹈实践课的学习添砖加瓦。
二、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讲述式教学方法,把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些什么,感到茫然。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必须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扩散知识面,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的使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且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与舞蹈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结合。
在舞蹈史论的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舞蹈专用词语,比如“舞蹈特性”“舞蹈结构”“舞蹈语言”等等,如果学生没学过舞蹈艺术概论,或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则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清楚。
(二)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相结合。
舞蹈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有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和剧目排练等等,不管什么实践课,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舞蹈动作和舞蹈风格。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舞蹈的风格及特点。
(三)与代表性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视、听综合的艺术,舞蹈史论的教学离不开相关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赏析代表性舞蹈作品或片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某时期舞蹈的特点,同时还能调整课堂气氛。、与赏析相结合,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放视频就可以了,应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作品给大家赏析,这个作品是根据那一时期那种舞蹈创作的,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及特色,其代表性动作是什么,舞蹈作品的队形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在赏析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找出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典型舞蹈动作姿态,即兴创作几个八拍的小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时期舞蹈特点的印象,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舞蹈编创意识,这就使舞蹈史论课的知识传授有意无意地与舞蹈编导课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结合。
三、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门课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构建的。围绕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目的,我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复习d进新课―提出问题d讨论d总结”。由于舞蹈是论课中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量较大,在进新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最终通过总结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某一时期舞蹈的特点。
四、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史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两部分。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所有内容不可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某本教材,而应考虑到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最多的交给学生所需要的舞蹈史论知识,并使他们可以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备课有着重要的关系,舞蹈是论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将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提取出其中的重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去讲授给学生,且不能够仅仅将备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多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为授课内容服务,使授课内容丰富多彩又突出重点;备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过深也不应过浅;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总之,舞蹈史论课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的教学目的。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二十
第一段:引言(150字)。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最近参加了一场有关外国美术史的分享会,从中收获颇丰。在分享会中,我们了解了外国美术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并深入讨论了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通过这次分享会,我对外国美术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更大的灵感。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我将分享我对外国美术史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艺术的起源与发展(250字)。
分享会中,我们首先研究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到艺术在人类历史上的存在已经有几千年之久。从古埃及的壁画,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通过对这些文化的研究,我不仅加深了对艺术的热爱,也更好地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我意识到艺术作为一种语言,不仅能够表达个人情感,更能够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第三段:艺术家与作品(300字)。
在分享会中,我们对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我们研究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价值观和技术成就。我们还讨论了梵高的《星夜》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体会到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通过研究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他们的艺术语言,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也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回应,它们成为了时代的见证和永恒的文化遗产。
第四段:艺术对社会的影响(250字)。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享会中,我们讨论了艺术如何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与社会相互作用。艺术作品通过唤起观众的情感、激发思考和引发讨论,成为了社会议题的重要媒介。例如,梵高的作品揭示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精神困境,引发了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则表现出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观众传递了自己对社会的观点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和启发了社会的思考和改变。
第五段:对艺术创作的启示(250字)。
通过这次分享会,我意识到艺术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记录下时代的印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对我来说,这次分享会给了我对外国美术史的更深刻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更大热情。我受到了达·芬奇和梵高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的启发,也感受到了毕加索对创新和突破的勇气。通过对外国美术史的学习和体验,我坚信艺术的力量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
结尾(100字)。
通过这次分享会,我对外国美术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和社会改变的力量。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和欣赏,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艺术的美妙和无限可能性。
外国美术史论文篇二十一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第三节、彩陶与黑陶。
陶器的分类。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
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马厂类型。
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龙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
彩陶上的绘画。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的“美饰”。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
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岩画、地画。
岩画是在岩石上雕刻和绘制的图画,其创作时间约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岩画按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地区反映原始的游牧生活;南方地区反映了南方原始农业社会的生活状况。这些岩画从总体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经济、生产状况和人群组织形式,成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活化石,也为探索原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依据。岩画达到史前艺术第一次繁荣时期的顶峰。包含人类初期的各种审美意识和观念。
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一幅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画。描绘两位猎人手执棍棒将野兽驱入陷阱的景象,寄寓着祈求狩猎丰收的愿望。
第五节、雕塑。
雕塑作品以材质分为陶雕、玉雕等;以内容分有人物、动物。
陶雕人物多是妇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
原始玉雕造型匀称,种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代表作品有: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铲;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辽宁阜新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鸟等。
思考题。
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
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简述龙山文化黑陶的分类和特点。
参考书目。
《小逻辑》[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
《艺术问题》[美]苏珊.郎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思维发生学》张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谢丽君李倍雷安徽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