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雾凇课文教案设计 雾凇的课件(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雾凇课文教案设计 雾凇的课件篇一
预设流程:
一、听写词语,复述课文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3课,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下面听写几个词语。
(1)报完词语后,出示学生的默写: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师:跟大屏幕上对一下,错的订正;现在全对了的坐正,我们来齐读一遍。
(2)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用它们来说说你心中的吉林雾凇?(倘若无人举手,师:你可以先用一个词来说说?)(指名说,教师及时评价)(3)顺接:这么美的景象,难怪人们会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师板书,生齐读“奇观”)
二、了解成因,品悟文字
1、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呢?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你见过梨花吗?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欣赏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奇观吧。(出示图集)
师:看完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你想说点什么吗?(指名说美)那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默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描述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名说。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指名读
师:给这个句子换种说法,谁会的?
课件出示:形成雾凇,不仅需要,还需要。
2、小结过渡:是呀,这就是雾凇形成的条件;那么,雾凇形成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速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相关语句画出来。(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过程”后,教师巡视指导)师1:(1)指名说;(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词语;(3)齐读(谁来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形成雾凇,大概经历这么几个步骤:首先是“弥漫雾气”,其次是“淹没树木”,再次是“遇冷凝结”,最后是“形成雾凇”。我们一起再读读。)师2:在雾凇形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非常地神奇呢?拿起笔来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课件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雾很大、很浓呢,用笔把这些词语在书上圈出来。
③下面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圈出它们?(学生说,教师及时适当评价:“涌”: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在什么地方曾见过这“涌”的情景呢?比如说电影散场的时候、海浪涌向岸边的时候„„“笼罩”:笼罩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看吗?(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淹没”:物体被雾气淹没了,这是怎样的情形呢?请看(课件出示系列图片)。“模糊”:雾很大、很浓,连灯光、树影都看不清了,一片朦朦胧胧。)
④这几个词语都写出了雾很大、很浓(课件给“涌向、笼罩、淹没和模糊”加红),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当中,你能把这种雾大、雾浓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教师评价;强调“奇观”,齐读:是啊,这雾气是这般地蒸腾,这般地轻盈,这般地浓密,这般地美丽,难怪
雾凇课文教案设计 雾凇的课件篇二
风景那边独好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榆次区什贴小学梁林凤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思、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
(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雾凇清晰、多样的图片)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
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设计意图:以读促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雾凇的美丽,体会雾凇的奇特,感知雾凇的壮观。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读,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辅以清晰逼真的场景,舒缓优扬的音乐(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习得方法的过程,也是陶冶身心的、愉悦的过程。引领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感受雾凇的奇壮美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
(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
(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
(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
紧扣“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展示图片、雾凇形成的示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精妙凝练的语言,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2、练笔(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练习)
(1)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听、读的训练,而且要重视说、写的训练。设计写导游词、说导游词的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课内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奇观
雾凇
形成水汽——遇冷——凝结
【教学反思】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贯穿于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反复的读,通过自读,让学生潜心发现思考问题;通过互相读,思维产生碰撞;通过看图读,把想像插上翅膀;通过配乐读,让学生走入诗一般的意境。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梦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再现了雾凇这一奇特、壮丽的奇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孩子们会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课文教案设计 雾凇的课件篇三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①齐读句子。②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指名朗读。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再齐读这句话。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凝结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饱和)遇冷奇观《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课文教案设计 雾凇的课件篇四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时编号:072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课文教案设计 雾凇的课件篇五
《雾凇》第二时教学设计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24
柳州市岩村路小学韦红艳
教学目标:、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我们初读了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播放雾凇)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文、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文,能不能用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三、学习文第二自然段、这两个条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文第一、三自然段、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交流:
##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赛读、齐读)
(3)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句二: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联系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
到了1998年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