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实用19篇)
古文是指古代汉族文化圈内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和篇章。总结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易读性。总结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肯定和对未来的规划,以下是一些精选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提高。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一
颂扬人间平凡的真爱的小小说一组——《一件运动衫》《爱之链》《麦琪的礼物》。
六年级。
1.学会借助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理清情节;
2.感受出人意料的结尾在小小说中独特的作用,体会小小说“闲笔不闲”“意味隽永”的特色,学会阅读小小说。
3.在群文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并梳理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初步渗透阅读小小说的策略。教学重难点:
抓细节,抓结尾,体会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艺术特色。
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平时喜欢读小说吗?
(生交流:《爱的教育》、《时代广场的蟋蟀》、《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
师:你们读小说的时候,最先关注什么?
(学生先后回答:内容、人物、小说带给自己的思考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小说怎么阅读。
二、趣读小小说初识特点。
师:一句话,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有了,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读了这句话,你。
脑子里会冒出哪些问题?
师:你有很好的阅读习惯——推想阅读,看到前面,推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对呀,既然是最后一个人,那个敲门的人是谁,是外星人吗?很多很多问题由此产生了。据说,这是史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接下来,我们要分享一篇据说是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分片段出示小说《三封电报》)。
(出示)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师: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巴布被狮子咬死,弟弟告诉姐姐。
(出示)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
师:伊莉薇娜有没有收到丈夫的尸体?她此时心情会怎样?
生:没有收到。伊莉薇娜此时肯定非常高兴,原来我的丈夫没有死!
(出示)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师:这个故事巧妙在哪里?
生:巧在运回来的包袱里,尸体是在狮子的腹内。我们读到最后一段才明白故事的结局。师:是啊,小小说往往有一个特点,读到故事结尾,才让人突然明白,哦,原来是这样!你看伊莉薇娜从开始的悲痛到后来的喜悦再到最后的悲痛,经历了一波三折。
三、概读小小说把握整体。
生:康威先生和“我”。
师:“我”为康威先生做了什么事情?
生: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了一件运动衫。
教师出示人物情节关系图:
师:哪位同学看着人物、故事情节图,用自己的话大致说一说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生说略。)。
师:大致说清楚了。这篇文章中涉及的人物还有很多,有售货员、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还有修鞋的吉特勒先生等。读小说的时候,我们抓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情节,就能一下子把故事拎出来。自己平时读小说的时候,也要记得抓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师:好,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快速阅读《爱之链》,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文字,形象地画出人物关系和情节图。自己先读,然后五人小组讨论,最后由一个同学执笔画在海报纸上。(5分钟后,教师利用黑板,贴出第学生画的人物情节关系图,学生作阐释说明)。
师:阅读一篇小小说,关注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然后用简单的情节图梳理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尝试着用。
四、比读小小说发现异同。
师:阅读两篇差不多的小说,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去发现,这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的时候,可以从文章的结构、主题、细节、人物的身份等方面去揣摩。你们手上有两张便利帖,一张便利贴写一条相同点,另一张便利贴写一条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师随机点拨和提醒:阅读就是发现,如果你发现了两条,可以写两张;写的时候不要写长句子,几个关键词就可了。(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各小组可以选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另一个同学补充。(第一组同学上台)。
生1:小说的相同点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很快乐的。
师:你一下子就扣准了小说的主题。很好,请你贴到黑板这个区域(黑板上画一颗爱心,教师把爱心分成三个区域,生1贴便利贴)。(对另一生)你接着说第二条。
生:结尾都是出乎意料的。
师:这个很有意思。请你说一说,为什么结尾都是出乎意料的?
(生一时答不上。)。
师:为什么结尾都是出乎意料的?我们来聚焦结尾。大家认真地看两篇文章的结尾,如果结尾的哪一句话没有了,整个故事就没有味道了。
(出示《爱之链》最后一段。)。
生:“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乔。”
师:为什么没有这句话,整个故事就不一样了?
生:因为故事一直没有说“女侍者是乔的妻子”,到最后才说明白,让我们恍然大悟。师:这就是小说的奥妙所在。如果老师把一个字去掉,整个人物关系就不清楚了。是哪个字?生:“乔”。
师:去掉“乔”,读读故事结尾,是不是就表述不清了?
(生齐读去掉“乔”的结尾段落。)。
师:没有“乔”,你是不是还会想到女侍者的丈夫就是“乔”吗?好多小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异峰突起的结尾。我们再来看看《一件运动衫》。
师:假如把故事最后两个自然段用方框框掉,去掉了。你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生:去掉结尾的话,就变成“我”在帮助康威老先生,而康威先生有没有帮助“我”,我们却不知道。
师:是啊,有了这个结尾,我们才忽然明白,原来“我”在帮助康威先生的时候,康威先生也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我。我们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是呀,“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小说也一样,切忌平铺直叙。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这就是作者用这个题目的匠心所在。
五、学法总结,拓展训练。
回去以后,请大家研究小说《麦琪的礼物》,完成如下两项任务:
(出示要求:1.画情节图。2.选读《欧享利短篇小说》,体会欧享利小说结尾艺术。)。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3学会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教学重点: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教学难点: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教学过程:一导入。
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记叙文,细致描写的部分可压缩成粗略的描写,详尽叙述的部分可压缩为概括叙述,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说明文,可概括那些对特征、本质解释的文字。议论文,可将理论论据由具体引用压缩成概括引用,事实论据可由具体详细叙述变成概括略述,有的论据还可以一语带过。也可以把几段文字压缩成一段文字。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
以上三种方法可能结合使用,务必使缩写后的文章尽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特别要使保留的部分和变更的部分衔接自然吻合。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打乱原文的顺序,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更不能随意发挥,添枝加叶。
(二)分项练习。
1人物:围绕人物让学生从原文中概括出相关的内容,例如人物特点,事件等;情节发展:小组内分工,分别缩写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老师到小组内进行指导;念学生的范文,互相交流。
四谈体会。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五作业: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你可以用缩写的形式。缩写,就是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从我们学过的文章中选择一篇进行缩写,篇幅不超过500字。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三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选修侧重关注作为整体的中长篇以及短篇小说。限于教材内容篇幅,本教材大部分为中国小说的片段或者其中的经典篇幅。因此,《中国小说欣赏》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快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达成所谓“有创意的阅读”。文章不一定要篇篇讲,但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性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学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
2、学会运用小说阅读技巧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在阅读过程中泛读情节,对人物性格、命运、行为、思想、情感的成因,反映出的问题缺乏敏锐感知及其分析,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以往缺乏对长篇小说整体的把握及分析,解决的方法是先以一部大家熟悉的长篇小说作为示范样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方法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以分析性文章为蓝本,共同模仿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四、教学条件支持。
ppt、视频、示例分析《西游记》。
五、教学过程。
问题。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进行铺展。
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具体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欣赏小说,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方面,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
问题。
2、小说欣赏包含哪些方面?1.欣赏人物形象(1)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举例:《英雄》无名由最初的个人武力英雄转变为为民为天下的大义英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人物形象的塑造转变)。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举例:《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的思想性格特点)。
分析环境时应该注意:
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神雕侠侣》杨过的性格变化)。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欣赏小说的语言。
欣赏小说语言,我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细细咀嚼品味,进入美感享受。
细心玩味,发现其不易察觉的妙处。联系语境,想像情景,欣赏语言之美。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教师示例:
《西游记问题研究分析》(1)《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2)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3)唐太宗地府还魂。
(4)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5)取经难,传经更难。
(6)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皇帝是最佳的传经人选(8)唐僧的父母亲。
(9)《西游记》中最大的秘密。
(10)殷小姐绣球招亲。
(11)唐僧的亲爹究竟是谁。
(12)江流僧复仇报本。
(13)观音菩萨的黑帐。
(14)观音选定取经人始末。
(15)佛道相争。
(16)大闹天宫的受益者是谁。
(17)官封弼马温。
(18)孙悟空究竟有多大本事。
(19)大闹天宫的背后。
(20)猪八戒戏嫦娥的真相。
(21)猪八戒是怎样调戏嫦娥的(22)取经队伍究竟有多少人。
(23)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金qq(24)唐僧究竟有没有凡心。
(25)《四圣试禅心》的真相。
(26)唐僧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
(27)唐僧肉是一种稀有资源。
(28)神仙的等级是怎样定位的(29)神仙的修炼历程。
(30)太上老君vs观音菩萨。
(31)红孩儿。
(32)取经不是作戏。
(33)西游记中最牛的神仙。
(34)五庄观的秘密。
(35)长生不老之吃人秘方。
(36)西游记中最厉害的法宝。
(37)敲诈如来佛的人。
(38)西游记中最奇特的妖怪。
(39)真假美猴王之谜。
(40)孙悟空是怎样成佛的(41)冒充如来佛的人。
(42)看看老子是哪个。
(43)孙悟空的师父究竟是谁。
(44)如来与菩提。
(45)佛法无边。
(46)西游记中的国王。
(47)西游记中最逍遥自在的妖怪。
(48)是谁迫害的牛魔王。
(49)铁扇公主的身世之谜。
(50)土地公公也疯狂。
(51)牛魔王是怎样屈服的(52)五百年前闹天宫的究竟是谁。
(53)西游记中的恐怖基地。
(54)孙悟空vs狮子精。
(55)妖祖。
(56)吃唐僧肉的正确方法。
(57)孙悟空看管蟠桃园真相揭秘。
(58)金蝉子转世之秘。
(59)大鹏vs如来。
(60)唐僧在女儿国结婚了。
(61)唐僧有没有桃花运。
(62)沙僧为何不卖力。
(63)卷帘大将。
(64)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65)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66)猪八戒为何老是要散伙。
(67)取经为何遭勒索。
(68)猪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劳。
(69)都是取经的受益者。
(70)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71)《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西游记》一书我例举了71个问题,我们可以挑选几个进行分析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其他问题可以交给学生研究,从而以点带面达到欣赏的目的。
例如问题1:《西游记》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分析:《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经有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是在传“道”?或是在宏“佛”?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同样,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反抗,奋力,挣扎,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也没有宏扬佛法。而讲的是“造化怎样弄人”的故事。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西游记》,从中找出一个问题点进行探讨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论据充分,观点客观公正有说服力。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1.掌握本节课生字,能用“漂亮”、“温暖”等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幸福的。培养学生爱家的情感,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家”的特点。
体会“抚爱”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物头饰、地球仪。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漂亮、舒适、温暖、幸福的家。家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的“遮雨伞”,是我们的“快乐谷”:其实,小动物也有家。(课件出示动物的家:草窝、蜂巢、小河、山坡)看,小动物们的家多漂亮呀!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参观它们的家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课文《家》。
1.学生看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一边看拼音一边看汉字读,不认识的字要看拼音读准。
3.看汉字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出田字格中的生字。
师:看,动物乐园多美呀!乐园这么大,我们去找哪个朋友呢?还是到课文中找找吧!
(1)听录音里的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课文中都讲了谁的家?
(2)同桌之间互相讲述,再讲给全班同学听。
师:鸟儿、蜜蜂、鱼儿、蜻蜓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想马上就见到他们吗?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总结。
(3)开火车读,每人读一节。
师:动物朋友这么可爱,它们的家也一定很可爱。你们看热心的鸟儿、蜜蜂正邀请我们做客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2)结合课件体会“舒服”、“漂亮”的意思,试做“舒服”的动作,用“漂亮”造句。
(3)指导学生读好“家”、“舒服”、“漂亮”的重音和“草窝”、“房舍”的长音。
师:我们已经欣赏了鸟儿、蜜蜂的家了,还要去谁的家呢?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2)结合课文体会“清清”的意思,认识“山坡”。
(3)小组选代表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家是漂亮的、舒适的,我们怎么向动物朋友们介绍我们的家呢?再到课文中找找吧!
(1)学生自学第三小节。
(2)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抚爱”的含义,用“温暖”进行造句。
师:诗我们读完了,说一说这首小诗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汇报)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让我们带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喜欢动物的家吗?愿意扮演成小动物介绍它们的家吗?你喜欢表演谁就记一记它家的样子吧!能够用画笔描绘出小动物家的同学,就尽情地画出来吧!
(1)学生试着背诵。
(2)学生带动物头饰表演,边做动作边介绍。
(3)学生结合课文用画笔描绘文中小动物们的家。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温暖、幸福的家,那是小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家叫“中国”。我们爱自己的“小家”,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所有的亲人,更要爱我们共同的“大家”——祖国。我们和动物朋友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叫地球,(出示地球仪)让我们一起爱护祖国,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笔画。
3、在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
看懂图意,并结合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课件磁带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
1、(板书:家)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指名读。齐读)。
2、(出示照片)这是老师的家,老师家里有六口人,你们找到王老师了吗?他们是……,看,照片上我们笑得多开心呀!欢迎小朋友们有空来玩。
3、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是怎么样的吗?
4、教师小结:家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自悟自学。
过渡:除了我们有家、动物、植物也有自己的家。
1、请听(播录音),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家》(指课题,齐读)。
2、你们也想读读吗?赶紧打开书83页,自己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字音。
4、检查朗读(指名)。
过渡: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5、老师将这些朋友请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它们是(出示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读词)。
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6、指名四人上台贴图,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贴?
7、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8、突破难点: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课件)。(你们看:我们的祖国有广袤的蓝天,有茂密的树林,有清清的小河,有肥沃的土壤,有清新的空气……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小朋友们在这个大花园里唱啊、跳啊,脸上笑开了花,所以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在祖国的怀抱中健康成长,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夸夸我们的家吧!
9、指导朗读。
三、张扬个性,激发灵性。
2、投影出示。
蓝天是的家。(太阳、月亮、星星……)。
树林是的家。
学校是的家。
书包是的家。
你还知道“是的家?”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你们知道“田字格”是谁的家吗?(生字)那就让我们一起把生字宝宝也送回家吧!
四、指导书写生字“白、云”。
1、出示“白、云”,再读。
2、说说自己是怎么识字的?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书空跟写。
4、学生在书中描红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今天你们为很多东西找到了家,你们开心吗?是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家,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家,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家。
六、拓展作业。
画画你想像中可爱的家,也试配首小诗。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六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插叙的运用,体会对比、反衬的作用。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2、体会结尾中“梦”的含义。
1、作者的相关资料。
2、课前学生预习课文及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一课时。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凡卡》的作者是世界文学天才------契诃夫,(指名读、正音)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自由读介绍。
师:利用工具书、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和理解词义是很好的预习习惯。
师: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谁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
生:写信。
师:除了写信,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回忆。
师: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另一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叫插叙。在这一课里,在写信的过程中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回忆这一部分的描写就是插叙。哪几个自然段是回忆内容,快速用用三角符号标出来。(4、5、6、13、14)。
师:还写了什么?
生:写信前的准备和写完信的寄信。(师相机板书:准备写信---写信----回忆----寄信)。
师: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我们用简短的语言就理清了文章内容,这就是概括。
师:凡卡之所以给爷爷写信,是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板、老板娘经常打他,对他很凶狠。
生:因为他在城里过不下去了。
生:因为他在城里的生活没有了指望。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出来他在城里生活不下去?快速浏览,找一找。
生找,标画语句。
出示句子: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给指望换个词。
生:希望。
生:期盼。
生:渴望。
生:第八自然段。
师:细读第八自然段,勾划相关语句,写下你的理解、体会。
生默读,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生:我从毒打一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打,是凶狠、无情的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生:我从揪、拖、揍,看到了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凡卡该多疼啊!
生:我从一点儿面包,又一点儿面包,知道凡卡吃的也很差,吃不饱。
生:饭卡也没有睡觉的时间,根本睡不好觉。
师:这是一个9岁孩子在倾诉自己的苦难,请用低诉的语调来读。
生:齐读。
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
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字,哪个?
生:打。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饿”。因为他早饭只有一点面包。午饭只有稀粥,晚饭也只有一点面包。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是“睡”。
师:是的,课文正是从“打”、“吃”、“睡”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卡的生活,从这三个词我们体会到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从老板的动作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无情和凶狠,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是文章的细节描写,(板书)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字一词都传递着文字背后的深意。
师:凡卡的生活像一首凄婉的诗在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小诗。
在鞋匠的家里,
他忍受着___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___。
但他仅仅只有九岁!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人,但凡卡_____;。
繁华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但凡卡_______;。
在这冰冷的圣诞前夜,
我听见,他_____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他想_______!
生:思考、填写。
学生展示。
(一)续写: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1、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按照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写一篇短文)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凡卡醒了………(写一个片段)3、凡卡梦碎,现实依旧,请你写几句话赠给小凡卡。(写几句话)。
(二)推荐阅读:
契诃夫的其他作品。
高尔基的《在人间》。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七
1.阅读小说《百合花》,能简述故事的情节,理解小说“军民鱼水情”的主题。2.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掌握作者的评论观点。
1.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入小说的阅读指导。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要抓住这三个要素来分析:第一,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第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1.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1)概述故事情节。(2)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2.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后,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得到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评这篇小说时谈到的,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3.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1)小说中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课后思考。
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呼应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课后思考反馈。
作为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情节安排的精巧合理,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伏笔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扣合,尤其是细节的前后照应,使得情节严丝合缝。如借被子这一情节,可以说是支撑了整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再如小通讯员衣服肩上撒开的—个口子,反复多次出现,使情节丰富而又严密。同时整篇小说的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致,一环紧扣一环。最为成功的是,人物性格在这样的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
(2)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使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如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便是通过和女同志一起走路,不远不近拉开几丈远的距离,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和一枝菊花做装饰点缀,见女同志坐在身边如同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没有说话就脸涨得像个关公,摸出两个馒头放在路边给我,为了救担架队员自己扑上手榴弹等一连串的细节加以表现的。新媳妇质朴纯洁的形象也是在“庄严而虔诚地”给通讯员拭身子,在通讯员牺牲之后“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把它放进通讯员的棺材等细节逐渐丰满起来。除了细节的描写,小说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
二、在了解了小说《百合花》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本文通过对《百合花》的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以及细节描写需“自然和巧妙”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茅盾的这篇评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第1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第2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第3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第4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第5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第6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2.默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全文分三大段:
第1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2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3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3.指导学生以列表方式展示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严谨的布局。可以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文章对小说《百合花》的主要评论观点是什么?
方法指导: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并且要注意,作者的观点不仅仅只有一处,要注意全面性。(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作者的两个观点,分别在文中的两个地方,找到相关语句后要进行概括。(1)作者把这两者(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2)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
5.难点讨论。怎样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偏离对《百合花》的评论,其实却紧扣评论的对象,是为自己提出对《百合花》的独到见解而服务的。“那样”是指上文所说的“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的笔调”是指当时惟一得到承认的笔调,“其他的风格”是指《百合花》这样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这样从大处落笔,正是为文章观点的树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说明变得顺理成章。
三、课后思考。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年,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947年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2.《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郑晨寅)。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画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3.《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八
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广州市白云中学谭形形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旨,注意小说中对比手发的运用。
2、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
3、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出话题。
二、基本解读:复述情节,把握内容。
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样受雇于一家店铺,拿同样的薪水,阿诺“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则“原地踏步”,布鲁诺不满老板的不公平待遇,跑到老板那里发牢骚,老板听后让两人分头去了解集市情况。结果是布鲁诺跑了三次得到的信息,阿诺德一次就得到了,还带来了许多有利的相关信息。
三、问题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两人的差别是什么。
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态度、方式和观察能力。最主要的差别是思维态度和方式。两个人都很勤快,但是仅仅做到“勤”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态度和方式不同。
从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人待遇的不同引出故事,叙述了两人在市场调查中,捕捉、汇总信息的能力、办事效率的高低方面的差别,高度赞扬了阿诺德有责任心、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
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4.小说是通过什么手法来揭示这一主题的?用对比叙述的方法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四、表达交流:
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所以只被动地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或作业)是不够的,只有主动动脑筋,想问题,把问题追寻到底,并学会举一反三,才会进步。我们现在都在一起读书,但未来的命运也会有所不同,这也取决于你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果你现在学习上主动,多动脑筋想问题,那么你的成绩就会提高;如果你将来在工作上主动,多动脑筋把工作做得最好,那么你就会有出色,否则则相反。
五、微型小说的特点总结与归纳短小精悍,意蕴深远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人物速写,传神写照。
六、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留白手法——。
小说最后并没有直诉读者两人的差别是什么,而是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给读者留下了自己去想像和体会的空间。
七、片断练习:
(一)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的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____________。”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二)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奋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车厢里一片静,静得可怕。
提示:本篇小说揭示了法西斯的罪恶,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后备役老兵”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却借他的口道出这个沉重的主题,可以说老兵的话正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八、课后作业微型小说完篇训练。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色的人,纷繁的事,洋溢的情„„请加以观察、思考和提炼,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行立意,写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限。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九
高二上学期,我校的语文课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必修四,二是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三是读本。其中内容多、形式新的选修教材成为本学期教学的难点。从内容上看,《外国小说欣赏》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两篇课文、一篇理论介绍,而且大部分课文都是短篇,所以,老师可以从容地教,学生也可以细细地学。
如何让这一本选修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请十个学生谈谈在小说阅读中的方法、心得与困惑。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有热情。相对于其他文体,学生更愿意读小说。
2、阅读无深度。一半以上的学生仅以猎奇或是读故事的心态来读小说,把情节一看,阅读就结束了,没有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作者技巧、思想内蕴。
3、知识不系统。对于小说阅读的方法,还停留于“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只有断点式的印象;对外国小说的发展,一无所知。针对以上情况,我对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定位:
1、教材定位:不是必修教材小说单元的延伸,而是深化、更新和拓展。必修5册书,只有两个小说单元,其中的外国小说只有两篇:《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重在欣赏人物形象,后者重在把握情节和主题。教师应通过本选修教材中的“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单元的教学,深化、更新学生在必修中的相关知识;应通过“叙述”、“结构“、“情感”等单元拓展学生阅读外国小说的视野。
2、内容定位:在开课之初(也可以是整个选修模块上完以后),为学生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进行单元教学时,以理论带欣赏,重点关注必修中没有提到的新概念,如“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人物与情节的淡化”、“主题的实现”等。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结合教材定位,勾勒文学史的大致轮廓。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所以,在开课之初,我用了一课时,为学生大致梳理了一下外国小说发展的流程,重点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及创作主张,强调现代主义小说诸流派的创作主张——向内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二、结合学生情况,确定内容上的先后顺序。
《外国小说欣赏》一共有8个单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而设定。这8个元素有的是学生很熟悉的,比如“情节”、“人物”、“主题”、“场景”、“情感”;有些是学生很陌生的,如“结构”、“叙述”、“虚构”。而教材的编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开篇第一单元设置为“叙述”,难度太大,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脱节。所以,我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单元顺序来讲,而是按照人物——情节——场景——情感——主题——结构——叙述——虚构这一顺序来安排教学,让学生能够顺利、流畅地把必修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选修教材中来。
在每一单元内部,教材安排了两篇赏析课文、一篇理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课文赏析和理论指导的顺序。若是学生整体能力出众,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法,即先赏析课文,再进行理论总结;也可以采用演绎法,即先进行理论指导,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认识,再用具体的课文来验证这一认识。
三、结合理论指导,确立每单元的教学目标。
以“人物”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理论指导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则——贴着人物写,列举了两种方法——揣摩心理、描写言行,介绍了人物的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所以,对于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抓住两点来引导学生阅读:
一、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作者塑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在《娜塔莎》中,我们可以通过娜塔莎的一系列动作来体会这个姑娘的热情和活泼:她披着短外套,跑到索尼亚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又跑到母亲面前,刚刚吻到她,又跑到女仆面前。我们也可以通过娜塔莎的心理来体会这个小姑娘的单纯和对爱情的渴望:她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尔兹的不是她。而娜塔莎与索尼亚的争吵,又可以看出她的盲目、固执,这是人物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性格复杂、立体丰满的圆形人物。
四、运用各类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师示范与学生主讲结合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老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与学生平等的首席。新课改的理念如何落实?选修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方试验田。
本选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部分。我们不妨在这两个部分上做文章:精读课文由老师来做示范分析,略读课文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完成。在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讲课的切入点和重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难点,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拿出课时和讲台,让学习小组把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
2、分析与朗读、表演、视频相结合选修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生动的人物对话,对精彩的故事情节,这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在讲《娜塔莎》时,为了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体会人物个性,我在第二小节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个课本剧表演,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安排了一段分角色朗读。
3、课内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因为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有些研究课题可以交给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常常觉得新课改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老师又觉得新课改后教学要求高教学内容多,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选修课结合起来,就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在进行外国小说的教学时,有学生对现代派小说很感兴趣。我建议她邀请几位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小组。然后,我们坐在一起,试着找一个有效的研究课题。在讨论中,我发现几位同学都读过卡夫卡的作品,于是就引导学生把卡夫卡的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题目定为“卡夫卡笔下的真实与虚构”。学生把研究提纲以开题报告的形式传给老师审批,老师附上指导意见后,学生开题、研究,最后以一篇论文作为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五、结合必修教材,完成能力上的顺利迁移。
也要注意一点,这一本选修教材和我们必修教材中的小说单元有很多相承相联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完成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沟通、统一,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完圆形人物的时候,可以加以拓展:在我们曾经读过了小说中,有没有圆形人物?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在必修中学到的人物形象,如心狠手辣但又聪明伶俐的王熙凤(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曾经安分守己后来揭竿而起的林教头(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以上是我在《外国文学欣赏》一点粗浅的心得。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选修教材,一线老师们都觉得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惶恐之感。若要让我们的选修教学成熟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高效起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一起努力!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
1、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律和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创编儿歌,发挥幼儿的想像力。
4、认识汉字,珊瑚黑深密蘑菇。
背景图儿歌录音字卡《早期阅读教材》。
熟悉儿歌内容,感受儿歌优美的.韵律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并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唱出来。
(活动前,让幼儿观察、搜集你身边看到的动、植物的家在哪里?)。
1、小朋友,你的家在哪里?家里都有谁?你喜欢自己的家吗?
2、你还知道谁有家?说出来大家听一听。
(1)、录音播放儿歌.
(2)、教师示范读儿歌。
(3)、幼儿争相回答自己听到的家,根据幼儿回答,教师。
珊瑚大雨石油。
(4)、再听录音播放儿歌。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把图片贴到背景图相应的位置。
(5)、师:小朋友也都有自己的家呀,如果你们出去玩能不。
能忘了回家呀?
(6)、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看黑板上的图,谁能说一说,你喜欢谁的家呢?
(7)、对照图,再认识一下汉字,
珊瑚黑深密蘑菇。
(1)、你喜欢这首儿歌吗?喜欢哪个句子?
(2)、这么好听的儿歌,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把它朗诵出。
来呢?
(1)、再听录音,幼儿小声跟读。
(2)、请小朋友诵读。
(3)、谁能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着读。教师奖励读的好的、表演的好的小朋友阅读小明星”(在幼儿的手背上贴上幼儿喜爱的小星)。
(4)、幼儿学习用手指点认的方法阅读。
(5)、集体分段朗读。
(1)、引导幼儿尝试将课前观察搜集的动、植物的家编进儿歌中。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演看到的家。
幼儿兴趣很高,争相表演自己创作的儿歌。
让幼儿用蜡笔在自己的背景图上画出自己在生活中看。
到的动、植物的家,并互相交流颀赏。
2、家。
蓝色的大海,
是珊瑚的家。
黑色的云朵,
是大雨的家。
深深的地下,
是石油的家。
密密的森林,
是蘑菇的家。
小朋友到动物园玩,
可别忘了回家!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
2 、阅读 《 百合花 》 ,简述故事的情节。
3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教学课时: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 、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 、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学习 《 百合花 》 :
(一)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1 、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 、本文的主题: 。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 , 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 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在的 , 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 …… ,他们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第二课时 。
(二)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1 、小通讯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 . ,当初,“我”对通讯员并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人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 、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三)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 , 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 栩栩如生。 。
读完 《 百合花 》 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第三课时。
一、继续探讨小说 《 百合花 》 :
(四)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 …… 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二、在了解了小说 《 百合花 》 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三、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1 、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惟一的嫁妆 —— 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文有关的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的惭愧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对先前忸怩的精神的崇敬 …… 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而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上的共鸣。
2 、通讯员步枪筒里原来插着树枝,在完成护送任务后,枪筒里“又多了一支野菊花”,从一个侧面写出了青年的情趣。“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通讯员把它送给我,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间触到了它,引发读者军衣上的破洞是通讯员在女性面前“慌慌张张”造成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他缝军衣的感人场面。百合花被子是小说的情节的纽带:有了它,就有办法把两位人物联系到一起所,表现出新媳妇的觉悟,因为她只有这一条被子;把他盖在烈士身上,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和爱戴。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二
室友们刚刚聊天,说到有一些“心理变态”的人,因为两元钱饭钱就把老板砍了,因为男朋友没陪自己打游戏就跳楼,诸如此类。她们的语气很轻松:“这些人就是有病吧。”
我说,其实我能理解这样的人,他们很可能是遭遇过一些打击,他们一定经历了什么,有的时候很小的一件事就能压垮一个人。我说,我可以理解他们。
室友问,那你能原谅他们吗?他们杀了人!
我答:不能。我理解他们,但是不能原谅他们。
室友一笑:理解不就是为了原谅!你既然不能原谅他们又为什么要理解他们!你就是在为那些犯罪的人找借口!那么那些被伤害的无辜的人怎么办?人没有那么脆弱!你要告诉自己你很强大!你不要为你的脆弱找借口!一个人没有那么容易被一件小事摧毁的!
我一时语塞,思绪被这一顿问句打乱到无力反驳,翻来覆去睡不着,决定还是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不是一个神经大条的人,我表面上云淡风轻,但是我真的能理解那些所谓变态的人,可能因为有一瞬间我和他们很像。在那一瞬间,你就是喘不过气,你钻进了牛角尖出不来,你没有办法,只能那么做。我不是在为他们开脱,更不是说他们无罪,只是凡事一定有个理由,他们的人格也不是无端产生的,我想他们一定遭遇了什么痛苦,比如被欺凌,比如被诋毁,比如不被在乎…才把黑暗的那一面人格逼了出来。你不能理解他们,就说他们的情感是变态,我觉得这是很高傲的,很流氓的想法。
第二,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其实人性中善恶都有,只是经历太多痛苦会把恶的那面无限放大。毛姆说过一段话:“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贵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中也找得到美德。”我觉得我的室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些违法的人,他们的行为不正确,那么他们的全部都是不可饶恕的吗?他们就不能拥有被理解的权利吗?他们或许只是缺少一个能说话的人而已。就像我一样,这些话我在现实中可能永远不会说出来,因为没人会懂。
第三,我不是为自己的脆弱找借口。换言之,什么时候脆弱变成一个贬义词了?为什么人不能脆弱?还是那句话,你没心没肺,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不能为小事感伤,还美其名曰是坚强。再者,我不相信有人完全没有脆弱的一面,你告诉自己你很强大,但是你的灵魂骗不了你。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把脆弱表现出来又怎么了?脆弱本身没有错啊,只是不能用来当作伤人的借口而已。所以我不是在为任何人的脆弱找借口,脆弱甚至不需要什么借口。我理解他们的脆弱,但我不原谅他们的行为。
第四,理解和原谅是两回事。如果你要问我,好,你理解一个杀人犯,那么被杀的人是无辜的啊!他们的父母家人怎么办!你想过他们吗?我想过,我当然想过。正是因为被害人是无辜的,我才不能原谅那些犯罪的人,他们一定要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负责。但是,这跟我理解他们一步步由善变恶的痛苦与纠结,没有冲突。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三
3.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挖掘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
4.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同为世界文学是上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于勒一生从贫穷到发财又到沦落。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另一名篇《项链》,也是取材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命运也是大起大落。这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结构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要求的高度”。不过,我们今天重在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二、走进作者。
莫泊桑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时的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们巧取豪夺,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故事情节。
(1)“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
广东教育出版社明确: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乎人的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丢项链——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3)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a)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
明确: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b)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
c)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用两个字概括——陶醉。
d)舞会结束,她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赶快逃走。
e)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g)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明确:内心的坦然。
3.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
她的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的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她仍然亲昵地称呼对方,说明十年的经历后说:“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甚至“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说明她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着敢作敢当的自豪。
a)“借项链”是命运转折之由,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是必然的?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三、小结。
世界文学史上还有优秀作品像《项链》一样既有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又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前者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我们都应从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后者如《智取生辰纲》中的伏笔与照应,《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华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广东教育出版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地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地原因。小说那意想不到地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二、分析人物形象。
1.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美丽、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强,不屈于命运,忍耐和吃苦的精神。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嘲讽的同时,对她的善良、诚恳、不屈于命运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作者提示玛蒂尔德内心世界的方法有:
a)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的内心世界,b)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
3.玛蒂尔德生活在虚荣心很强烈的社会中,其他人物身上有否有虚荣心?请简析。
明确:作者是将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放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的,虚荣心是弥漫当时法国社会的瘟疫。所以玛蒂尔德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较强的虚荣心的体现。如其丈夫罗瓦赛先生存着一笔款子,打算买一种猎枪,好在夏季的星期天跟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罗瓦赛经济拮据,为什么要积钱买高级猎枪?虚荣使然,因为打云雀是当时的时髦、高雅的贵族活动。福雷斯蒂埃夫人用精美的首饰盒装假钻石项链也是虚荣心作怪。“夜里做生意的马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见,白天,他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此处看似顺手牵来的闲笔,其实不然,表面上是马车主人的自卑,实际上是写乘客的虚荣。作者就是通过玛蒂尔德身边都具有虚荣心的人物来完成一幅巨型的社会众生的虚荣图。玛蒂尔德生活在其中,怎么能不沾有虚荣心?这便是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4.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事件,还是有必然因素?为什么?
明确:丢项链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己在晚会显得寒酸,把自己精心包装起来,借了项链,这已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晚会上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晚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她在回家的途中依然沉浸在晚会的成功之中,得意忘形,在这种陶醉和慌乱中,丢失项链是符合情理的。所有这些情节都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广东教育出版社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5.小说结尾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两点:a)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支撑她的是对朋友的信义和社会的道德。丢失了项链要还,在朋友那里不能丢脸,借债要还,不能沦为社会不齿的人。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晚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小说精巧的构思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波澜起伏和顺境逆境的强烈对比。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为了突出这种不幸,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强烈对比的反衬中,突出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起初玛蒂尔德婚姻上的失败,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的晚会,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顺利地解决了舞服和首饰,晚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达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不经意丢失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主题也因此更加突出。
(2)前呼后应,彼此照应,前后情节的照应,看是出人意料,却是合情合理。
三、小结。
附板书设计。
项链:借——失——赔——识。
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四
毕加索的画,常人很难欣赏。
于是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人画得像人、世界画得像世界?”
毕加索回答说:
“我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画得和照片照出来一样,但用40年才画出了你们看不懂的东西。”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我想说:很多目标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达到的。
绝大多数画画的人,努力一辈子也只能达到毕加索十岁的水准。
不要坐井观天,一生都与平凡为敌!
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五
八年级语文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回到原文分小组活动,每小组以本单元的一篇课文为例1分别概括“三要素,情节结构,主题”;2复述每篇课文;肯定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缩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教材148页写作训练)。
(二)分项练习。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五作业:
连段成篇学生动笔进行小说缩写。
;十二岁的叙利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与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和几个弟妹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
;;;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晚上都抄写签条,知道深夜才睡。叙利奥知道后瞒着父亲在夜间悄悄抄写签条。;;;;由于他常睡不好,所以睡眠不足,精神不振,导致成绩下降。父亲看见这种情形,责骂叙利奥,还对他越来越冷淡。叙利奥很伤心,多次决定终止这项工作但就是忍不住。;;;;一天晚上,父亲发现了真相,胸中冲满懊悔与慈爱。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习作内容。
读了《小抄写员》你一定很感动,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可以缩写。缩写的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几句,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第二语言要简练。这次缩写不要超过三百字。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抓住“感动”,让学生融情读文,抓住重点缩写,进行对文本的概括训练,既巩固运用文本的语言,又不囿于文本语言,超越文本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简练性及概括通顺连贯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写清一件事,也是小学生很重要的一项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明确内容。
1、教师谈话引入:进入21世纪后,人的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时间节奏加快,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向别人介绍情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明确写作内容:缩写《小抄写员》,要求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三百字。
二、复习课文,确定重点。
1、复习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梗概。回忆文中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2、确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小抄写员》的重点部分,并回忆重点部分的内容及父子俩的表现。
三、明确要求,教给方法。
1、提出缩写要求:a、要忠于原文,内容完整。即缩写不能改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和结构。b、要重点突出,语言简练。重要的内容可多写几句,次要的内容一笔带过。c、要前后连贯,语言通顺。缩写后的文章,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连贯通顺。
2、教给缩写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示范,让学生明白缩写中的并、删、改、换、留等方法。
四、运用方法,自主尝试。
1、合作讨论,缩写事情起因。
a、出示1~4节内容,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运用哪种方法进行缩写,缩写结果怎样。
b、相互交流,教师提示:明确事物起因并不是重点,只要写明白即可,可采用合并每小节意思的方法来进行。
2、自主尝试,缩写事情经过。
a、对照上面表格,让学生自主尝试,动手缩写事情的经过。
b、相互交流补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提高。
重点解决:
a、从“叙利奥知道父亲的脾气”到“就这样做下去吧”,这是叙利奥第一次代写,没有被父亲觉察。父亲因签条抄得多,很高兴。叙利奥心里也很快活,决定继续做下去。(运用合并小节意思方法)。
b、父亲四次责怪,叙利奥总是忍着的情形。要让学生写清父亲为什么责怪叙利奥,而叙利奥又是怎么做的。(一是运用改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缩成概括叙述式;二是运用删的方法把细节部分删去,如叙利奥的疲倦样子、父母的一些言行等;三是运用留的方法,留下一些描写的重点词句,像表格中一些词语。)。
3、大胆放手,让学生缩写事情结果。
五、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对照缩写要求。
1.缩写要忠实原文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原貌。要做到“五不受”。一是原文的体裁不变。二是原文的中心思想,基本内容不变,三是原文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不变。四是原文的层次结构不变,五是原文中有代表意义的话,描述主要人物言谈举止的话,概括主要事件的话不变。
2.重点突出。对原文的重点部分多写一些,其他部分要略写,能合并的要合并。如叙利奥的心理活动要适当详写。
3.缩写要严格按缩写文题的要求去做。字数限制在三百字以内。
缩写常用的方法有“删、留、缩、合、改”五种。
“删”:即删掉一些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
“留”:即原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要情节或关键词句留下。
“缩”:指原文中不必要的修饰词,限制词删掉,把句子缩短。
“合”:即把原文中有关的语段进行合并。
“改”:把原文中不是重要内容的地方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
二、反复修改。
对照是否内容完整、是否重点突出、是否语言简练、是否前后连贯通顺等要求,进行以下三轮修改:
1、自主修改:认真对照原文,读一读自己缩写的文章,按习作内容要求修改。2、小组修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文章,同学之间相互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是大家所欣赏的,哪个地方大家认为还要进一步修改。
3、集体修改: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抽典型文章,进行集体修改点评。师生合作,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每位学生再进行修改。
三、范文赏析。
缩写《小抄写员》叙利奥是个读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他有一个温暖的家,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除了白天去工作外,每天晚上都不辞劳苦地给别人抄写文件,叙利奥想帮父亲写,可父亲丝毫不愿耽误他的学习时间。
于是,在每晚父亲入睡后,叙利奥都瞒着父亲,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写签条。天天如此,致使叙利奥白天学习时总想睡觉,不能用心,时间久了。父亲以为叙利奥不再认真学习了,渐渐开始责骂他,甚至不管他了。叙利奥非常难过,他经几次思想斗争后,他仍然决定干下去。
就这样干了四个月,直到一天夜里,叙利奥的所作所为最终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非常懊悔,对孩子的误解终于消除了。叙利奥睡了四个月以来的第一个好觉。评析:在缩写时,作者能忠于原文的体裁。按照原文记叙的顺序,保留主要内容,略去次要。把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叙述得十分明白。缩写后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段落衔接自然。
by:四-六语文资源posted@2005-9-1617:05:00阅读次数(1411)评论(0)。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六
作者:巴金著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
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七
作为当代一部当代文学作品,她也许并不像很多名著,鸿篇巨制,波澜壮阔;然而作为一部青春文学,她已然成为80后共同记忆的代名词。她不仅仅仅被当做一个故事来读,更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子。书中描述了那样一群真诚的面孔他们相遇或离开,最后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沉默了。嘴角上的名字,转身就成为永远不被提起的回忆。在本不该经历的时候,经历了注定要经历的故事,让原本可能平静甚至平淡的人生,充分享受了五彩斑斓的色彩。《匆匆那年》像一个长镜头,静静地凝视着遥远的青春,凝视着在未知面前踌躇回应的少男少女,是不是像极了以前的你、我、他。
方茴,遗落在春天的侧影。可能看过这部书的人大多数都会为方茴的爱而心疼,而落泪。心疼她被陈寻欺骗后的心酸,心疼她被陈寻抛弃时的决然,心疼她在陈寻离开后的偏执。世上本就不乏方茴,甚至比方茴还要可怜的女孩。因为说到底,她是个傻女孩。应对感情,有的她,在失恋之后苦苦哀求;有的她,折磨自己以换来他的同情;有的她,放低连自己屈就他;有的她,甚至拿生命当筹码……失去了爱的信仰,大多数女孩也曾如方茴般溃不成军。我想不管你此刻恋爱与否,女孩们,总是会傻过一次,才会丢掉少女的感情幻想,蜕变出女性睿智成熟的一面。
陈寻,那个寻不回的白衣少年。我想在每个人经历过的青葱岁月里,都曾有这样一个光辉少年吧。他们不必须如流星花园里的道明寺,但却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成绩不错,体育很好,家境良好,风度翩跹……从来都不缺乏喜欢的他,也一样会去喜欢别人。总是会有人为方茴不平,而记恨陈寻。在我看来,陈寻最真最纯的感情必须是给了方茴的。塞在笔袋里的纸,写在黑板上的字,高考放下的题目,都是认真到极致的喜欢。而后的背叛虽然残忍,却也不能否认以前的用心。只是光阴太过残酷,走着走着就散了,我依然站在原地,而你却不见了。
陈寻和方茴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和裂缝一开始就那么明显地存在着,年轻时我们不够成熟,傻傻的用力,却不明白用心去理解对方,不能理解不能体贴,不能体贴继续伤害,以至于努力的互相妥协着,以至于到互相受不了的境地,而这种境地就造成注定的渐行渐远。
还有乔燃,那个温柔沉静的少年。《一朵丁香花》的故事,像青春岁月里所有的暗恋一样,单纯的情思弥漫过每一个校园,她静静地发芽、静静地生根、再静静地枯萎。也许很多话,一向到最后也没被发觉。乔燃在方茴心里留下了什么,没有人比方茴更清楚。方茴在乔燃心里留下了什么,没有什么比之更刺骨吧。从开始到最后,他们都没有去确定过什么,等到能够确定的时候,彼此早已悄然远行了。
更有如花一般的嘉茉……高中的时候,嘉茉喜欢苏凯,苏凯喜欢郑雪;到之后,嘉茉喜欢陈寻,陈寻喜欢沈晓棠。明艳聪慧如她,并不缺乏追求者,却偏偏选取了这样的爱。而应对方茴,残忍是真的,但也合情合理吧,年少时的喜欢本就毫无来由。我想对方茴来说,怨恨也好,释怀也罢,匆匆那年早已融化在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里。
故事里一半绚烂一半寂寞的就是赵烨了吧。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总是吵着嚷着要干嘛,总是没心没肺的开着玩笑,总是他先站出来,不管好事坏事。热闹得紧,整个青春都绚烂无比。然而他对嘉茉的喜欢,让我们着实看到了那粗犷背后的纤细情思。在别人都看着他的时候,也许有那么一些时候,他也是寂寞着的吧。
年少的时候,他们安逸的在一齐,安逸的挥霍着每一寸光阴,总是以为一切都能够这么一向下去,其实青春终散场,只是一向躲在不远处,安逸地不想看见它的到来。
回想起自己,其实人生中真的有那么多那么多事是没有办法确定的,而我也老是忍不住去看见远方,去期望能把以后的事情都确定下来,然后顺顺利利的过,其实很多事我们决定去做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我们必须会做到,但是很久以后,我们也会明白那些必须做不到,纠结未来之中,失掉此刻。走过了高中时代,在那年毕业的暑假里,尽是伤感。我的成绩不尽如人意。然而当我明白以前暗恋的那个男孩是喜欢过我的,遗憾吗?也不算是。当他变成记忆中无法泅渡的彼岸,当回忆仅仅变为回忆时,也无所谓遗憾与否。从那之后我最后肯承认,年轻时的誓言,虽然真诚却也未必长久,只因流年暗换,物是人非。匆匆那年终将过去,沉醉在别人的故事里,执著着自己的梦!
像他们一样,我也以前想把那些过去的岁月,像对待一颗颗透明却又流光溢彩的水晶珠子一样,用一根细细的线,留意地、轻轻地串起来,一生珍藏。但是我终究还是没有那样的力量,只能也让他们散落成那些花儿,空气中还有存在过的芬芳,而我们已经各自奔天涯。而那些以前晶莹剔透的青葱岁月,那些在岁月中深深爱过也深深伤害过的人们,最后在悠悠的时光里,落地成灰。
匆匆那年》这部小说没有结局,而我们的青春会有结局吗?
以前以为永远不会结束的日子最后结束,以前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人与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模糊。
当已经不在一齐的时间超过了以前在一齐朝夕相处的时间时,他们也慢慢由我生命的全部而渐渐变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正所谓“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八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臵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巴金感悟:“《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27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着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t0ngzh*zh6,ruler),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高老太爷直接管着他们。
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因此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躲避。觉新则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高老太爷便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冯乐山,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既悲伤,又愤怒,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高老太爷在此打击下一病不起。高家又发生家产之争,以致全家不得安宁。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孩子,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逆者。最后觉慧离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这个决定得到大哥觉民的支持。主要人物性格及特征:
1.觉新。
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有什么旨意、决定都要觉新向下传达,并责成他去贯彻执行,而觉民、觉慧对高老太爷的旨意和决定有什么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气首先发泄在觉新身上。另外,高老太爷得到下面的反馈信息后,如果认为贯彻得不利也要训斥觉新。觉新又是联系高家和张家、周家、冯家等大家族的纽带。在觉新看来,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两大主义使他暂且过上了安静的生活,但他没有看到,他的两个弟弟也没有看到,他所作的牺牲,真正的换来了觉民和觉慧的幸福。
取的、独立完善的现代人格,他最终只能成为封建家族的最后一位守墓人。
高觉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普遍性的悲剧。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2.觉慧。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讨厌别人说自己坐轿子,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作有钱人的纨绔子弟。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渴望推翻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3.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家》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比如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
4.觉民。
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5.女性形象。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柔情似水。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有“灰姑娘”心态。她暗恋三少爷觉慧,对觉慧的爱情,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虽然觉慧也爱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许她们相爱。她幻想能继续给三少爷做奴婢,也是一种幸福。谁知,她根本没有爱的权利,连选择身份的权利也没有。两个老太爷竟决定了她的终身,这对鸣凤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她既然敢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就足以说明她已具备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摆布,想求助别人摆脱厄运,一切求助,带来的结果是绝望。她本来挣扎着为一种新生活而努力,但却随着希望的破灭而破灭。她不甘受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她求新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她要用死回击这个旧制度的压迫;用死达到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境地,她挣扎的结果是被挣扎着的旧制度所扼杀。鸣凤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然而《家》中的悲剧又何止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诠释。女子刚烈的贞洁犹如那投在湖面的皎洁月光,晃眼而长久。主仆之间的爱慕在那个背景下是决然不被允许的,所以鸣凤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控诉自己的不甘。
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在高家,在卫道们的欺压逼迫下,出现了一群屈从者们,最典型的代表是觉新,他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又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者角色,令人可怜。陈姨太是另一类型的屈从者,她同婉儿的命运一样,但婉儿心怀积愤,她却怡然自得,时常扮成高老太爷的衷心拥护者。陈姨太,有着扭曲的人生,人生的扭曲导致心灵的扭曲。她是高老太爷买来照顾他的生活的。在那样的制度下,陈姨太不得不依靠高老太爷而生存,甚至仗着高老太爷的势力做坏事。在宗法上,她极力怂恿觉新、觉民的悲剧婚姻,在礼教上,主张瑞珏离家,以免“血光之灾”,使得瑞珏身亡;在家训上,当老太爷教训儿子时,她给老太爷捶背,虽不便多说,但行动上是支持高老太爷的。其实,她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也是维护者。
四婶、五婶等人,屈服于宗法、礼教、家训,虽一方面受旧制度迫害,但又用旧制度迫害别人。如果说陈姨太可恶的话,那么四婶、五婶是可悲的。四婶、五婶出身旧式家庭,他们的言行无不带有旧制度的烙印。在旧制度统治下,女人要讲“三从四德”,就连丈夫有过失,五婶也不敢反抗,只是将丈夫告到太爷处。但是,她们也是旧制度的助纣为虐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婶给女儿裹脚,她的作为使淑贞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严重创伤。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篇十九
写一篇小说,首先要注意你对小说的概念,如:你选择一篇言情小说,注意和现实关系的大小程度。
网游类小说,一般注意你对游戏的关注性,比如你想写的是带搞笑还是热血、严肃,网游类小说一般是带有升级,或者是拥有着神器,特殊物品,或者主角奇遇获得了游戏中某种到达现实中。也可以是在某一精神游戏中(所谓精神游戏则是用脑电波等脑海内创作的虚拟游戏)进行奋斗等,主角可以是瘫痪在床等原因,否则要联系现实。也可以在游戏中遇到女主角,好友,成为明星,获得灵宠等。
武侠小说则可以和网游小说相等对,但除了和游戏相关取消这项基本原则,升级则按照修真参考。
灵异小说,此小说和历史军事小说同为特殊小说,灵异小说读者要求很高,在恐怖的场面中常常能看到温馨和搞笑等场面(建议可以去阅读后在写作)。
首先要学会自己做一个读者)。
也许你的小说没人读,但是仅仅的那几个忠实读者,是对你最大的鼓励。
注意事项。
每部小说绝不能单调,严肃,或者是某些读者不需要的元素存在,建议作品可以和读者参考。
斗帝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