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16篇)
书中的描写令我如身临其境般沉浸其中。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主题和背景,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和感受,最后可以总结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和建议,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在阅读中,每个人的读后感会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读者的心得体会。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一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指导教师邢瑞青。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二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它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本书。
有人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我却觉的《呼兰河传》是对我引响最大的一本书。
《呼兰河传》写的基本都是萧红童年的故事情节。那时的大家都很迷信,对萧红的只有歧视,而她的祖父对她的爱却是无穷无尽。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读了让人不忍发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萧红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满迷信的小城——“呼兰河”里渡过的。
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情节,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四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本书。它讲述了呼兰河镇的故事。它告诉你天气有多冷。寒冷的土地上有许多裂缝。冷得像一把刀。它冻裂了人们的手。人们以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其实就是一个吞噬人的泥坑。
里面有一些主角,比如: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一个很幼稚的女孩。她14岁是因为她高。她经常被婆婆虐待,她用各种迷信的疗法来治病。最后,他被活活虐待。他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她虐死了一个人,她的奶奶和婆婆很快就死了。家里人都走了,这个家也渐渐被遗忘了。
有两个叔叔:有两个叔叔是很奇怪的,勤劳倔强的老人。他的地位很低,连厨师都敢嘲讽他。他喜欢和动物和东西说话,但他不和人说话。有一次他和一个砖头聊了很久。他喜欢别人叫他“博爷”“钟爷”。有两个叔叔很奇怪。
冯外祖子:冯外祖子是一个敢于打破规则的人。他勇于追求美好和幸福;他努力成为一个男人,并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坚强勇敢。他的身体闪烁着进步的光辉。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忆。每一段记忆都是一段回不去的时光。不管这段记忆好不好,都回不到当初。希望大家珍惜过去的时光。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五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
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她在里面哪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蜻蜓,便丢下黄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非常自由。
还有那家里的储藏室,两间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无数的蜘网蛛丝,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却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头翻找着,找出了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育她。
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向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说落井的好吃。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在原来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了,平平凡凡的过日子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无忧无虑,是我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了。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她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六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学习《火烧云》开始,我就想轻轻走进萧红,走进《呼兰河传》。假期中,我跟着作者来到了呼兰河小城。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小说,它那散发着的淡淡墨香和真切朴实的语言,让我陶醉,让我回味无穷。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萧红儿时的那种孤寂,和被愚昧与迷信包围的生活。幸好她有一个性格爽朗的爷爷,陪伴她度过童年,让她留下了一些甜蜜的回忆。
全书七章,各自独立而又浑然一体,一、二章写小城的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的人物,五、六、七章描绘了独立旁支的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笔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作了传记。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还是北方的天气、环境,以及独特的火烧云,都能让人为之动容。只是,呼兰河小城的人在精神上还是被老的思想和迷信的观念包裹着。如,跳大神是为驱鬼的,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听的,放河灯也是让鬼去脱生。最悲惨的是团圆媳妇的遭遇,因为她的`行为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加上街坊邻居背后的议论,她被毒打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被折磨而死。封建的思想和制度就像无情的魔爪,可以把人的生命置于死地。
读了《呼兰河传》,我的心灵受到了多重的洗礼。有因儿时萧红的可爱天真而会心的一笑,有为萧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生的感叹,更有对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大为不满与愤怒。萧红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创造了这部永远不朽的经典,我感受良多。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七
阅读时长约一个月的《呼兰河传》终于结束了。我将它归类于我的20xx年读书记录中,它是我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我本来准备20xx年读50部书,我高估了我的阅读能力,不过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读书记录居然和20xx年的读书记录一样,都是32部。不甘,但是觉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别人在客厅做了一面书墙,真的很心动,以后一定也要做一面书墙。
下面开始《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只写自己在读的时候产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写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时,突然发现,这些场景其实都很无聊呀,为什么我还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笔太好了吧,将原本无聊的东西写的温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欢娘娘庙塑像的描写,将塑像背后隐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尽致。“温顺也不是怎样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拴车的那家乍一看还以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结果在团圆媳妇来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将一个好好的孩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怀疑从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冯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儿子,别人都在议论他要怎样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们一家的,有同情他们一家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但是冯歪嘴子没有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结果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怀了二胎,从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渐渐的对他们尊重起来。后来老婆难产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难,邻居们又开始揣测冯歪嘴子还能不能活下去,但是冯歪嘴子还是没有让别人的话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他还要继续活下去,他会为大儿子的懂事感动,也会为小儿子的长大变化重燃生活的希望,无论在别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绝望,他始终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启发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的言语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保持初心,向着目标走下去。
至此呼伦河传完,讲风土人情,讲自己的故事,讲邻居的故事。我原本以为回忆都是温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节的开头那样“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读出了荒凉,愚昧,还有一点点的有趣。读出了主人公灵活的头脑,明亮的眼睛,自由的灵魂,可爱的童年。她让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骗她,在这件事情中,我发觉主人公实在有着坚实的灵魂,清晰的头脑,我很受启发,以后的时光里时常提醒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过去到空间上更广阔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八
《呼兰河传》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文章的各个故事之间是分开的、各成一体,这是我想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读下去的原因,就像读故事书一样有趣,也许就是这种吸引力是我开始了阅读。
第一个画面就反映了人们的无知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我想大家第一个想法就一定是填坑吧,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说拆墙,种树,却没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暗淡灰色的社会的画面,平静的描述把我们带到了呼兰河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呼兰河传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妖道具在哪儿瞎摆弄。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儿的人真的很善良,但为什么就抛不开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许在他们的思想里只有顺应天意吧,这难道不是她们的悲哀吗?看这本书的开头我感觉十分轻松,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后面却感觉有点沉重!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的无知,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发生,让我无法评价到底哪个该同情,哪个该痛恨。
这本书也彻底反映了当时的地位的重要,从有二伯来说吧,和书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样有真名,但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当掌柜的叫他有二爷,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颜开,这是因为他觉得伯,爷这个字地位辈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开始追打他们,这说明他还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实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还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蜡,在别人看来这纯粹是滑稽戏,但也说明了他的无奈,这也许是为了表示他的存在把!还有就是他十分平穷致使他的偷窃行为,这是一种可悲的方法,也说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犹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样:“毛子在街上跑来跑去,那大马蹄子跑得呱呱地响,我正自己煮面条吃呢……”“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说明他的勇敢,还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顿而他却跟个没事人一样呢!
这本书不仅形象生动,还有大量的讽刺意义呢。
回忆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违的快乐,也是众多的读者得到快乐。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九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到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飞着蝴蝶、蜻蜓的后花园;满是破旧物品的黑暗的储存室,是她玩乐的地方。慈祥而富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玩伴,这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中,没有任何有趣的波浪。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在这样寂寞的环境中度过,在她的心灵上留下的伤痕有多深。
有人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没有任何关系的;也有人认为《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又好像不是。而我认为,正因为它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可惜,在《呼兰河传》完成的两年后,萧红就去世了。不然,她一定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那美丽的园子里的蝴蝶、蜻蜓是年年依旧?还是完全荒芜了?那小黄瓜、大倭瓜,是年年种着?还是根本没有了?那玫瑰园里的玫瑰是年年芬芳,还是调零枯萎了?谁也不知道。也许,现在,只剩下这本书了。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
偶然间一次书店闲逛,看到《呼兰河传》,一种思乡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家乡并不是呼兰,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断扩大化,甚至到达整个东北三省。我想这就是一种“乡愁”吧。对于作者萧红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尔滨有一个叫做萧红中学的学校。其余,一无所知。带着乡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它,我想对于小说或是乡愁都是一种敬畏吧。
初读此书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家乡人来说这是最好的乡愁回应。书中“你多咱来的”、“怪好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等词汇是这个地区的人惯用的,亲切感让你很快融入小说中,好似你也在呼兰河畔,忘却了真实的年龄,忘却了身在异方,正以第三视角观看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剧。语言是沟通的灵魂,地方语言是维系地方群体的有力纽带。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点滴“小事”。让你感动,让你思念儿时家乡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严冬的小镇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与大地的干裂,都在静静的孕育春天的美丽。小镇并不繁华,却在作者心中构建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街道布局,精神生活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火烧云”来的那么美丽。说起火烧云,我们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小学课文,还记得插图中那匹丢了尾巴的马吗还记得有一对像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吗人们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会产生强烈的带入感。仿佛这时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着变幻的火烧云,和村中其他事物的变化。美丽从不缺乏关注者,共鸣是最好的写作技巧,这便是作者写作的独特风格。
关于风格来说,萧红的作品更像鲁迅先生,事实也是这样。鲁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园,而萧红也有自己的大花园,从园里的昆虫到园中蔬菜都是仔细的,仔细的生长,仔细的快乐,好似万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乐的生长着,我个性喜欢这样一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在她眼中,一切静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这不就是鲁迅先生的百草园的故事吗我想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的,但又不同,一种自由的精神贯穿她的始终。
关于精神,我想萧红是痛苦的,在家里面没有人会过多的关注她,爱护她,只有她的祖父。疼爱她、关心她、维护她。祖父与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托,祖父去世了,她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去追寻真理与自由。她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更是不朽的。
《呼兰河传》是我看过的最显真情,最思念家乡,最朴实无华的,最让人难忘的。也许我们都有一种带入感极强的乡愁,一句话,一个故事,或是一句乡音,都会让你勾起家乡回忆。回忆是纯净的,毫无杂质,干净的像清泉,捧在手里,喝在嘴里,甜在心里。《呼兰河传》给予的正是这些。愿完美常驻心间。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一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作家萧红通过这本《呼兰河传》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居住在呼兰河小城里的所见、所闻、所做。表面上只是描写了童年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对童年生活无限的留恋和怀念。
童年一旦过了就不会再有,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绝对公正公平的。但那份美好的快乐时光还在心中,无论何时忆起都是幸福的。就像萧红所说:
“只因它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二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来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
在这里呼兰河不再仅仅只是呼兰河,而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迷信、愚昧、无知上演着一出出悲剧……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前四章作者一改成人逻辑抽象的思维,以孩童的目光、
视角、思维、感触去直观形象的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从此来“直视”人生,真是难能的可贵之举!后三章是本小说的巅峰之旅,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狠、落后、野蛮的世界,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
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原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关于书,呼兰河留给作者的,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撤。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三
床头撑起黄光灯,夜这样静而冷,故事又这样哀漠而凄伤。扉页上的萧红,一双静定的眼睛,看去浅澈安和,无惊无惧。深潭之下,竟沉潜着这么些不幸福的故事。
她笔下这座小小的呼兰城,亲近的贴身,平凡得怯懦,良善而无能,丑陋却堪怜。谁家大狗咬了过路的叫花子,主人开门问一声,看一眼,也就不放在心上了;一场雨,睡的屋顶上居然长出拳头大的好蘑菇来,引一院子的人艳羡不已;害了病,照例要请大神,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好似过节班热闹喜庆。七月的火烧云一过,八月鸦群就该来了。鬼节放过河灯,野台子戏和庙会也就近了。——乡愁。不过是些念念相续的人间烟火。
书的前段,文字质地非常淳澈,嚼起来带点草根的甘甜味,又有些童稚的兴高采烈,偶尔会有那些旁枝丛生的野念头,读起来真是很讨喜。譬如:落过雨,堆在院子里的木头上长出蘑菇来,这蘑菇又吃不得,都不知道张来做什么。第一次看,忍不住笑了出来。而书的中后段,故事的框架底色打好,人情世故尽凸浮出来,早先高光亮彩的好情绪,全都不声不响地褪下去,这个故事,自比竟利得好似一枚开了刃的轻质刀片,冷,薄,浅,锋利得不着痕迹,若无其事,却又美得动魄惊心。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萧红笔下的道人,市侩,精明,狡猾,贪婪,但这些都不过是在人世之中摸爬滚打的求生术,他无根无基,无亲无明,与呼兰城中的生存状态遥相呼应。一样的卑微而潦倒,对前途忙惑不知,无所寄望,却有未泯的善良。动人的是这种善良,与后天经验的栽植无关,它纯然是血脉相承于生命深处,平日里潜行于生活泥沙之下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世上走的举步维艰,这份小小的,火苗一样的良善在心里面却从来没有熄灭过。我想,萧红把这样一个轻轻的,微甜的转场,夹入一摞苦涩的情节中间,大概是意在烘出几丝片段的暖意来吧——只是偏偏这暖,经苦水里荡几番,反倒愈发显得苦涩和悲戚了。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四
或许,一部好的作品,读过去,既能唤起共鸣,又能有所启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还是人性之美。
选读部分从第三章开始,一上来就写,“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这里,我写了第一条笔记:在我两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对他没什么印象。不过听说,祖父一直希望母亲生个男孩,可没想到又生了个女孩,他很不高兴。也不疼我。
不知为何,读书的时候,总无意识地从他人的作品中反观自己,喜欢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再往下,出场的就是大花园了。
关于花园里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笔墨。每一个很日常很细小的故事,从作者的笔下写出来,都特别得有诗意,有灵性,能够很清晰地体会到儿童对于自然世界的独特认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圆胖胖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相信蜜蜂,大家都见过,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样子,大家也都见过,但很少有人去描写蜜蜂停在花朵上去采蜜的瞬间,还能比喻得这么形象精辟。
萧红的文字,虽简却极富感染力。写与祖父在花园的欢乐时光时,将小孩的淘气与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超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过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彷佛自己亲眼看见,她和祖父在花园里玩,亲耳听到了那满天飞的欢声笑语...
比如这段,“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真是一个典型的跟屁虫啊!好在祖父给了百分百的爱。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来姐姐分享的一个小故事。才两岁的小灏灏,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姐姐带了一个兔耳朵发饰,结果灏灏看见之后,嘴里不停地嘟囔,“妈妈戴兔兔,灏灏也要戴兔兔”,让人哭笑不得。
也只有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写与讲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灵魂的作品。
小孩对一些事情的喜恶缘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诗的时候,文中的“我”,姑且称为小萧红吧,很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诗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黄梨是很好吃的”,当她知道诗里的“黄鹂”是两个鸟时,就“不喜欢了”。相信这个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这里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们的心思哦!
再比如,没有玩伴的小萧红,终于认识了一个亲戚家的小伙伴时,特别开心。但当发现他也知道花园里的一切时,立马就不喜欢了。因为,在她的小心灵里,祖父和花园,都是只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当听到那小伙伴前年来的时候还给自己带了礼物,立马又摈弃前嫌,一块儿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阴晴不定,再真实不过了。
小萧红不喜欢她的祖母。说来说去,是因为太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里,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净的窗户纸,祖母越气,她越得意,结果最终被有洁癖的祖母用针扎了手指。说实话,小孩太调皮的话,大人厌烦也属正常,不过,但真能做到用针扎人手指的,除了《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我还真是头一回听闻。
可以说,祖父和后园,承包了小萧红的整个童年。无数的欢乐,无数的记忆,都永远地留在那片可爱的土地上。
当然,后园被冰雪封上之后,小萧红又意外地发现了尘封已久的储藏室。
用她的话来说,“这里边是无穷无尽地什么都有,这里边的宝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使我感到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绿颜料,可以到处画着玩的观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烟袋点着的圆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铁块,差点被土匪劫财去的葡蔓藤手镯...,每一样,都让小萧红惊叹不已,可以兴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厌了,弄换了,就再去搬。
她乐此不疲地从储藏室里翻出来的宝贝,偶尔也会勾起祖父祖母的慨叹。那是多少年前的了,从哪里得来的,又都送了什么人,祖父祖母有时也都说不清。
为小萧红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除了花和储藏室,还有祖母的离世。很多小孩,对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萧红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为祖母的离世,她才有机会去到之前从未去过的地方。“他们带我到粮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时竟把我带到街上,已经离开家了,不是跟着家人一起,我是从来没有走过这样远”。也是从那之后,她开始想,“是不是将来我一个人也可以走的很远?”,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虽然孩子的视角里满是欢乐,但是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在小萧红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总是愿意陪她玩。
若只跟读故事一样读过去倒也罢,但若把自己当成那个小姑娘,设身处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获!
即便生活很难,作者笔下的世界,依然很美。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五
在东北作家群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女性作家,她的天赋大于努力,她仿佛印证了那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她的名字叫做萧红。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里萧红的气息很浓厚,几乎想当于萧红前xx日落前的火烧云,连绵一片,还有那个一下雨就就积水很深的泥塘,天气晴时,它就变得黑稠稠的每年还淹死一两个猪、牛、骡子等,等淹死了猪牛附近的人就享福了,主人会低价出售淹死的动物的肉,有时病死的猪也会假借淹死的猪售卖,这些写的很真实,就像日常发生的事一样。开头写吃的也非常生动,就像写一块豆腐,别的写豆腐可能从它的色、香、味开始,这里写豆腐是从人们对它的珍惜开始,原文是这样写的“这时候,卖豆腐的又出现了,赶上吃晚饭的时间里卖上一波豆腐。所以卖豆腐的一来,男女老少全都欢迎。豆腐加点辣油,拌点大酱,实在美味,触一点点豆腐,就能吃下半碗饭,再触一点,又下去半碗饭。所以买了豆腐的人家,那一顿总是能多吃上两碗饭,没吃过的人,是不能够知道其中滋味的。而买不起豆腐的人,总是羡慕人家卖豆腐的,就想着,要是自己开个豆腐坊。每天都能吃上豆腐多好。甚至有的为了吃上一块豆腐,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不过了。”让那时候看书的我垂涎欲滴,可当我真正吃到时,也明白了这只不过是文字效果而已。
《呼兰河传》就像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回忆,这让我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纯真而残酷的童年,悄悄的从我们手边溜走。
《呼兰河传》前半部分写呼兰河的温馨,或者说表面的平静,后半部分以小孩子的视角写残酷无情的现实,你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这些暗流涌动,整体读下来却是感到越来越沉重的悲哀,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物轻飘飘的话语、不经意间显露的愚昧未开化,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声幽远的叹息。
前半部分的温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庙会的时候,各家老小出动,庙会上插上鸡毛的小玩意儿、小姑娘和小伙子不经意的邂逅、回娘家的媳妇儿……太多太多,好像人生百态,人间烟火,这一番美好的场景让人对呼兰河心生向往。
后半部分撕裂了这一切。首先是小团圆媳妇儿,也就是主人公邻居家买来的童养媳,她来时活泼好动、勤劳能干,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只是她的婆婆看不顺眼,认为她也太好动了些,于是开始打她,不出三个月,小团圆媳妇儿病了,这里让我感到第一个悲哀的点是,小团圆媳妇儿好像没有名字,她好像生来就叫这个名字,好像生来就被卖了,生来就受磋磨,离开贫穷的家,十岁九岁?就来到买她的人家里,她活泼,她好动成为她的“婆婆”打她的理由,可明明是这个年纪的天性。
后来小团圆媳妇儿被婆婆各种偏方治病,什么罪都挨过一遍,最终来到这个家,来到这里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小团圆媳妇儿死后,后山就流传了一个传说,说小团圆媳妇儿变成一只大白兔,在桥边问路人能不能带她回家,如果说不,她就会哭的不能自已,如果说好,她就会消失,这个传说最后不了了之,就像小团圆媳妇儿一样泯灭在年复一年没有变化的呼兰河城里。
最后一个故事,磨坊工也就是冯歪嘴子和脸庞像葵花一样的王大姑娘的故事。磨坊工磨糕、磨豆子,磨各种吃的,一向平静甚至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他有天被人看到磨坊里有个女人,还用白面口袋捂着一个小孩子,于是大家知道了磨坊工竟然有了媳妇儿还生了孩子,一问才知道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姐,王大姑娘可能有点傻气,同院的人以前说王大姑娘各种好,说她身材高大硬朗,手脚勤快,直到她跟了冯歪嘴子,院里的开始暗地里说她的坏话。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王大姑娘再次生产中难产死去了,只留下两个孩子和冯歪嘴子,在冯歪嘴子还算尽心的照顾下两个孩子都活的好好的,只是我想没有娘的孩子x终究是苦的,何况小的那个孩子好像有些想她母亲,傻气,我不由担心起来,他活的到成年吗?那个温柔又冷酷的呼兰河城能容纳下这两个生命吗?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大家发现王大姑娘后,合力将他们赶出原来的磨坊,如果不是冯歪嘴子来哀求祖父租给他们栖身之所,如果不是祖父的恻隐之心,那冯歪嘴子一家可能就冻死在那个冬天了,后来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关注冯歪嘴子,关注他的孩子x,好像这件事从没发生过。
小团圆媳妇儿和冯歪嘴子总让人想起呼兰河这座城,或者说这里的人们是如此残酷,他们生在这里,死在这里也埋在这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蒙昧无知不开化,他们幸福地麻木着,知道死去,这就是呼兰河。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六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与她童年的生活地——边陲小城呼兰河城之间的往事。那四处弥漫着绝望和荒凉,但是萧红依然用一种平和、淡泊的语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故事。将一切包容着不美好的碎片一一摆出,再细细回味那份“独有”的童年。文中,祖父的举动则是给文章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也是萧红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抹暖色。
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则是祖父给了萧红自由、幸福的童年,允许和其他孩子在园子里嬉戏打闹,不辞辛苦的给她做烤鸭吃……祖父的爱放飞了萧红的天性,即使是在祖母对她的魔鬼般待遇下,她也被祖父暖融融的爱给包围着。古灵精怪的她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种地,幼小的心灵变得积极向上,甚至充满着梦幻的色彩,为她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这一幕幕,作者都用幽默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萧红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情不自禁拿自己的童年相比较,我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爸爸妈妈总是会帮助我,引导我解决问题。虽然我的妈妈对我很严厉,有次考得不好还对我大发雷霆,我吓得低着头也不敢抬,只是眼泪往下掉。爸爸就把我拉到一旁说出去走走吧,在路上也给我聊了很多心里话,说妈妈严厉也是为你好,只想让你的学习更加努力,经过爸爸的一番开导,我也释放了许多压力,也不再埋怨妈妈的凶了。我想到,平时生活中不管妈妈多严厉,爸爸工作多忙,但他们对我的关爱从未缺少,闲暇之余会带我一起去图书馆看各种书籍,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明白了勤学苦练,积极向上的人生多么重要。
“爷爷,这不是一样的吗?”“傻孩子,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每每读到文中这一幕,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园子里那对慈爱的祖父和天真的女孩。我知道,最后萧红的命运悲惨,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忘不了这美好的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童年,如同一幅五颜六色的画,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一杯浓浓的咖啡,又苦又甜,暖进你的心窝。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家人的关心和疼爱,周围人的鼓励和支持,一切的美好事物……这难道不是老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吗?时光老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偷溜走,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要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