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24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案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高效性。以下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步骤和要点,供大家参考。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
===,即=。(n为正整数)。
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2)==()。
(3)==()。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
(3)=(4)=。
2、计算。
(1)(2)(3)。
(4)5)。
(6)。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1)不成立,=(2)不成立,=。
(3)不成立,=(4)不成立,=。
2、(1)(2)(3)(4)。
(5)(6)。
七、(1)(2)(3)(4)。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跨学科综合题)若把x克食盐溶入b克水中,从其中取出m克食盐溶液,其中含纯盐________.
2.(数学与生活)李丽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s,无风时她以平均a米/秒的速度骑车,便能按时到达,当风速为b米/秒时,她若顶风按时到校,请用代数式表示她必须提前_______出发.
3.(数学与生产)永信瓶盖厂加工一批瓶盖,甲组与乙组合作需要a天完成,若甲组单独完成需要b天,乙组单独完成需_______天.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图形的位似》这节课内容抽象而且学生以前没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由手影这种学生较熟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这种位置关系,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一步探究位似图形的相关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我在设计中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探索知识是本节的重点,设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做、议、读、想、试等环节来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获,探索创新。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位似图形的过程都很顺利,但是很多小组在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时出项了语言表达的困难。
2、学生对于“每组对应点”认识还是不够,导致在判断位似图形时出现问题。
3、评价形式过于单调。一直是教师“很好”“太棒了”之类的评价,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5、没有让学生自己感受当位似图形不同时位似中心在位似图形的不同位置这一动态特点。
6、学生证明位似图形时证明过程还是不够严谨。
7、缺少了位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改进措施: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强调“每组对应点”就是“所有的对应点”,在图上任意取几对对应点,通过连线,也经过位似中心,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3、通过各种途径评价学生,让自己的评价活泼多样。譬如:鼓励性眼神、肢体语言、同学们的掌声、定量评价、奖惩措施等等。
4、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在小组中起到领导和协调的作用,抓住整个小组的节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多举行小组捆绑评价的活动,让后进的同学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参与进来。
5、加强几何画板的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体现了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数学课堂现代化的发展。在这节课中,如果添加几何画板,那么位似中心和位似图形的五种位置关系就很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6、加强学生几何题证明的条理性、严谨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7、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寻找我们生活中位似图形的影子,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牢记这些不足之处,不断改进,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进步,更成熟。
今天有关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英语口语的相关内容,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1.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方法: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又是学生前所未见的,是运用代数计算方法证明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后会逐步见到,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认识.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1、巩固对整式乘法法则的理解,会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学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是学生认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是整式乘法的关键,“多乘多”、“单乘多”都转化为单项式相乘。
3、在通过学生练习中,体会运算律是运算的通性,感受转化思想。。
4、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整式乘法的法则运用。
学习难点:整式乘法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你能写出整式乘法的法则吗?试一试。
2.谈谈在整式乘法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
利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交流一下,能解决吗?
2.合作探究。
1.练习。
(1)(-5a2b)(2a2bc)(2)(-ax)(-bx3)。
(3)(2x104)(6x105)(4)(x)•2x3•(-3x2)。
2、结合上面练习,谈谈在单项式乘单项式运算中怎样进行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练习。
(1)(-3x)(4x2-x+1)(2)(-xy)(2x-5y-1)。
(3)(2x+3)(4x+1)(4)(x+1)(x2-2x+3)。
4、结合上面练习,体会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中,都是以单项式乘单项式为基础、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自我测试。
1、3x2•(-4xy)•(-xy)=。
2、若(mx3)•(2xn)=-8x18,则m=。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x-4,2x和x,它的体积是。
4、若m2-2m=1,则2m2-4m+的值是。
5、解方程:1-(2x+1)(x-2)=x2-(3x-1)(x+3)-11。
6、当(x2+mx+8)(x2-3x+n)展开后,如果不含x2和x3的项,求(-m)3n的值.
7、计算:(y+1)(y2-y+1)+y(1+y)(1-y),其中y=-.
8、(北京)已知x2-5x=14,(x-1)(2x-1)-(x+1)2+1的值。
9、某公园要建如图所示的形状的草坪(阴影部分),求铺设草坪多少m2?若每平。
方米草坪260元,则为修建该草坪需投资多少元?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概述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及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简述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情感目标。
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法选择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延伸拓展法图示法。
课前准备故宫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组织与学生学习任务设计相关预设设计意图反思与改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显示“故宫”全景图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3(1)辨明字音。
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金銮()殿。
(2)辨析字形卸--御拢--珑湛--斟缀--辍。
谐--楷赐--踢琐--锁蟠--藩。
(2)卸(推卸)--御(抵御)拢(合拢)--珑(玲珑)湛(湛蓝)--斟(斟酌)缀(点缀)--辍(辍学)。
谐(和谐)--楷(楷体)赐(赐予)--踢(踢球)琐(琐碎)--锁(枷锁)蟠(蟠龙)--藩(藩篱)。
3)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布局:全面安排。肃穆:严肃而恭敬。幽雅:幽静而雅致。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六、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个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提示: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导学预设1:
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正确朗读字音,语句的节奏,作家作品介绍。
评价预设1:
学生分组分层量化评价,按1-6号分别1-6分的办法,同时对作答的学生做口头评价。抢答的形式更具竞争性。
导学预设2:
通过朗读,收集课文信息进行勾画,填写故宫布局图。
评价预设2: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4: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5: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回答内容作总结,如本小组在学习中表现的是否积极,每个人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了,谁表现的突出,谁表现的不好,得分、失分原因,和其它小组比较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等等。
导学预设6:
分析文章语言,让学生根据理解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做必要的总结,表扬优秀小组。
导学预设7:。
学生提出质疑,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评价预设4: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1:
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养成学会预习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2:
训练学生阅读和信息提炼能力能力。
设计意图3: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4:
1.让学生速度课文,掌握信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5:
利用小组评价解决问题,通过评价引导小组派较低层次的同学回答,从而培养小组关注弱势,形成得分策略。同时也为较差学生建立自信和使他们感受成功快乐。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激励学生并引发互相之间的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6:
虽然大的方向明确了,但细节上学生思路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提示思考方向还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可以平衡各组的成果,增强竞争力。
反思与改进1:
让学生到黑板板书补充内容,更能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反思与改进2:
学生做导游,提示要注意顺序,说明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查阅资料。
反思与改进3:
通过对课堂效果观察,口头即时激励性评价优于隐性量化评价,灵活量化评价更具调动性,分层评价应多引导,以内化为小组关注每个成员的主动行为,因此总结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与改进4:
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充分建立,所以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很多同学缺乏自信,更倾向于与同伴交流。所以培养自主意识还需要引起重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必须做到独立。口头激励的运用,效果明显,对学生树立自信有一定作用,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去做这项工作。
反思与改进5:
有意识的随时发现评价点,并有目的的实施相应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很好的方式,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实施。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空间顺序)。
课后回顾及反馈:
1,突出说明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判断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突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作业批改记录:
学生作业上交及时,大部分学生作业工整,出现问题采取集中订正和个别辅导的方法。
侯晓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理解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能应用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4.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计算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对开阔思路,提高能力有很大意义.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教科书练习。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学会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什么叫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解方程(学生板演)。
1、由上述学生的板演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2、范例讲解。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评)。
例1: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讲评时强调:
1、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先将各分母因式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p1471t,2t、
课堂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
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三、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问题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表所示。
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记作。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1)研究离散程度可用。
(2)方差应用更广泛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3)方差主要应用在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
(4)方差大波动大,方差小波动小,一般选波动小的。
例题: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分别是:
甲163164164165165166166167。
乙163165165166166167168168。
哪个芭蕾舞团的女演员的身高比较整齐?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八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13-7/9×6+7/9×2=;
(2)-2.67×132+25×2.67+7×2.67=;
(3)992–1=。
设计意图: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a+b+c)=;
(3)(+4)(-4)=;
(4)(-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2)3x2-3x=;
(3)2-16=;
(4)a3-a=;
(5)2-6+9=。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a3-a。
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九
认知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理解的很肤浅,也缺乏理论高度,另外本章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深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额,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函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能主动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
2、范例讲解。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评)。
例1: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讲评时强调:
1、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先将各分母因式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p1471t,2t、
课堂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一
调查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例如,某班10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总体,每一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要调查全县农村中学生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由于人数较多(一般涉及几万人),我们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就是抽样调查,这500名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就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求一组数据3,2,3,5,3,1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3出现3次,2,5,1均出现1次。所以3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又如:求一组数据2,3,5,2,3,6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2出现2次,3出现2次,5,6各出现1次。
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和3。
【规律方法小结】。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是最为重要的量。
(3)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一般用它来描述集中趋势。
(4)众数只与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统计数据。
探究交流。
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解析:不对,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当这组数据有偶数个时,中位数由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决定,若中间两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这组数据之中,反之,中位数不在这组数据之中。
总结:
(1)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是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2)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或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最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则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3)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4)中位数与数据排序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堂检测。
基本概念题。
1、填空题。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
(4)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
基础知识应用题。
2、某公交线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为了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人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23,26,25,29,28,30,25,21,23。
(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
(2)如果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发车60个班次,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二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优生不多,思想不够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跟不上。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四、主要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浅三个层次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流动分层。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学困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他们过关,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进度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课时
1.1等腰三角形 4课时
1.2直角三角形 2课时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课时
1.4角平分线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课时
2.1 不等关系 1课时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课时
2.3 不等式的解集 1课时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
2.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2课时
2.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课时
复习小节 与检测 3课时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0课时
3.1图形的平移 3课时
3.2图形的旋转 2 课时
3.3中心对称 1课时
3.4简单的图形设计 1 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
期中考试复习2 课时
第四章《分解因式》7课时
4.1分解因式1课时
4.2提公因式法 2课时
4.3公式法 2课时
4.4重心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1课时
5.1认识分式 2课时
5.2 分式的乘除法 1课时
5.3分式的加减法 3课时
5.4分式方程 3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10课时
4.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课时
4.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课时
4.3三角形的中位线 1课时
4.4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三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阅读教材p44至p45。
利用手中的学具——硬纸板条,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
(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画出图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四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操作目标: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能力目标: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发散点:
运用不同的等分线对图形进行等分。
活动准备:
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活动过程:
(一)等分图形。
1、以情景引入。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生活化地展现生活的数学,更加易于幼儿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幼儿:“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师问:“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平平(教师扮):“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师:“谁想到好办法了?”幼儿:“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平平(教师扮):“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正方形的。”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平平姐姐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2、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3、小结:
(1)师:“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师:“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师:“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二)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只用纸来等分,以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比较精确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对角和对边折两种,运用学具,抓住学具有洞洞点的特点,可以让幼儿进一步尝试以各种折线为中心线进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够保证精确性。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在明确等分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地尝试二等分的多种方法。此环节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同时渗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道理。
1、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检验能够证明所分的两部分是一样大的,检验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为幼儿投放了与一块学具板相同的作业单的目的就是能够在记录等分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剪开记录后的作业单进行比较证明。除此方法还可以比较等分线两侧的洞洞子每排数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针对寻找不同的中心线以及检查的办法进行指导,并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小结:展示幼儿作业单,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你是怎样指导它们是一样大的。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并且结合大班幼儿集体学习的特点,鼓励幼儿创新。